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柏林電影節主題曲

柏林電影節主題曲

發布時間:2022-08-23 22:12:01

⑴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柏林國際電影節主辦方28日宣布,中國香港導演王家衛將出任第63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里克評價王家衛為「當代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稱贊他的作品「特點鮮明、充滿詩意」。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柏林電影節一直將自己作為中國當代電影的一個展示平台,」科斯里克說,「這也是我們有幸邀請王家衛出任2013年(電影節)國際評委會主席的另一個原因。」
王家衛生於上海,長於香港。1988年,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旺角卡門》在香港上映,1991年《阿飛正傳》在柏林電影節展映。此後,他執導的《重慶森林》《墮落天使》和《一代宗師》等影片先後在柏林亮相。1997年,王家衛憑借《春光乍泄》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6年,王家衛成為戛納電影節歷史上首名來自中國的評委會主席。
獲知將出任第63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王家衛表示榮幸。他說:「很高興回到柏林,看到全球各地導演們最新的作品。這對於任何一名電影人都是一次充實的體驗。」
柏林國際電影節創始於1951年,以突出文藝色彩和鼓勵新人新作著稱,與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電影節」。第63屆柏林電影節定於2013年2月7日至17日舉行。
入圍名單當地時間12月13日,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公布首批入圍名單,格斯·范·桑特執導,馬特·達蒙編劇兼主演的《應許之地》入圍主競賽單元,並將在電影節舉行國際首映。夢工廠3D動畫《克魯德一家》進入非競賽單元展映,同時會在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禮。
《應許之地》的故事靈感源自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天然氣之地》,講述了兩個天然氣公司職員來到小鎮尋找天然氣的故事。這部針砭實事的作品也是今年好萊塢頒獎季的熱點影片之一,將於12月28日在北美上映。《克魯德一家》則是夢工廠在明年春季檔主打的力作,將於3月22日在北美上映。
此外,韓國知名文藝片導演洪常秀的新作《惠媛》也入圍了主競賽單元,奧地利導演尤里西·塞德爾《天堂》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作《天堂:希望》同樣在主競賽單元榜上有名。此前的《天堂:愛》與《天堂:信仰》分別入圍了今年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天堂》系列成為繼《藍白紅》之後又一套分別入圍三大電影節的三部曲電影。
2013年開幕的第63屆柏林電影節,目前已經公布了第一批入駐全景單元的影片名單,這個單元,將集結大量的來自歐洲、北美、亞洲和拉丁美洲的電人,為他們步入國際影壇提供平台。在已經公布的第一批影片中,約瑟夫·高登-萊維特的導演長片處女作《唐璜之癮》赫然在列,而講述《深喉》艷星琳達·拉芙蕾絲生平故事的傳記片《拉芙蕾絲》也將在參加完聖丹斯之後來到柏林。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將於2013年2月7日至17日舉行。知名香港導演王家衛擔任評委會主席。
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作為第63屆柏林電影節開幕影片。

⑵ 柏林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國莫斯科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⑶ 白日焰火主題曲叫什麼

電影《白日焰火》尋主題曲:待定
《我是歌手》突圍賽13日晚在湖南長沙錄制。此場競演中,韋唯、張傑、滿文軍、曹格、品冠、動力火車及茜拉等所有的離席歌手及補位歌手再度同台PK,並由在場觀眾投票選出3名歌手通往決賽。

節目錄制時,新晉柏林電影節影帝廖凡「意外」出任主持人,引起觀眾一片歡呼。說起自己這次來主持《我是歌手》的原因,廖凡幽默地表示,主要是因為他的新作《白日焰火》將使用《我是歌手》當中的一首歌作為主題曲,「劇組找到洪濤之後,洪濤說,好啊,但你們要把廖凡借給我們當主持人,所以我只好來了,還是完全免費來主持,洪濤導演實在太厲害了啊」。
至於會選哪一首歌作為《白日焰火》的主題曲,廖凡說:「還在商討中,目前還沒有結果。」

⑷ 求一部電影名字。這是電影主題曲Take You Away

夜間飛行 (2014)

導演:李宋喜一
編劇:李宋喜一
主演:郭時暘/李在浚/Choi Joon-ha
類型:劇情/愛情/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韓國
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2014-02-07(柏林電影節)/2014-08-28(韓國)
片長:134分鍾/ 144分鍾(導演剪輯版)
又名:酷兒夜機(港) / 愛,不怕(台) / 朋友.男朋友(港) / 夜航 / Night Flight

⑸ 《誰動了我的琴弦》的歌詞和作曲人是誰阿

●《號碼》——— 作詞陳少琪,作曲金培達。

有希望成為KTV的經典

這兩位我的好朋友就不用多說了吧,因為作為《601個電話》的主題歌,這首歌已經開始打榜了,相信大家已經聽到。陳少琪,香港著名詞人,《分手總要在雨天》等經典作品的詞作者。金培達,香港著名作曲人,《星語心願》的作曲者,柏林電影節最佳作曲銀熊獎的獲得者。
第一次聽的時候,嚇了一跳。周筆暢從清唱開始,柔情似水地唱完全歌,她的刁鑽古怪、她的R&B都沒了蹤影,像個唱情歌的老手。《號碼》旋律不算婉轉,但的確是非常有畫面感的歌曲,這種曲調也只有香港地區的電影音樂第一人金培達才能完成。《號碼》沒有咄咄逼人的銳氣,也少了不少靈氣,就像周傑倫突然唱起《黑色幽默》、就像王力宏突然唱起《大城小愛》一樣,編曲簡單,聽著安靜。這首歌比專輯中的其他歌更早和歌迷見面,就目前的反應來看,《號碼》有希望成為KTV的經典。

●《別愛我,像愛個朋友》作詞娃娃 作曲陶喆

表現真假聲的功力

相信這個陣容曾經是周筆暢的夢想。娃娃和陶喆曾經聯手打造了陶喆絕大多數的經典作品——《黑色柳丁》、《寂寞的季節》、《melody》、《愛很簡單》、《望春風》、《流沙》...太多太多了,那麼,這首如何呢、至少,歌名就恨吸引人~ 。能唱這首歌,周筆暢著實激動了很長時間,就像當年張惠妹唱到了張雨生的《姐妹》一樣,是名副其實的量身定做。這首歌是典型的陶喆風格,曲調婉轉,音域跨度非常大,這樣的編排,周筆暢真假聲的功力才能夠體現出來。之前還擔心周筆暢擺脫不了比賽時候的那種模仿腔,聽了之後才知道,這種擔心比較多餘,周筆暢顯然經過了很嚴格的訓練,特別是在音準上面,沒有比賽時遊走於音符之間的自由度。

●《那個那個》——— 作詞:李焯雄作曲:林一峰 SteveLee

聽出了三個周筆暢

哇!林一峰也,我恨喜歡的香港民謠創作歌手,孫燕姿《遇見》的作曲者。而李焯雄也寫過不少好詞,蔡依林《檸檬草的味道》、莫文蔚的《愛死你》《你可以》《如果還有以後》。那個那個》的歌唱法和其他的歌完全不同了,聲音放得很寬很扁,好像就是隨便在家裡哼哼唱唱而已。整首歌都充滿了隨性的感覺,而最大的亮點就是周筆暢的配唱。在歌曲的復歌部分,突然出現了3個周筆暢的聲音,除了主唱外,還有一個類似美聲的和聲和一個低聲rap的部分。聽了這一段後,感覺有三個周筆暢在唱歌:主唱是大家熟悉的中性音色,高音又是女人味十足的美聲,rap完全就是一個酷酷的小男孩。

●《無人島》———作曲:孔令奇 JaeChong

電子嘻哈風格

和韓國音樂人李玖哲的合作,讓周筆暢的風格更寬廣了。在這首歌里,李玖哲把電子嘻哈風格加到了周筆暢的聲音中去了,讓周筆暢自己也感覺有點不習慣。由於節奏變快了,歌里的每個字都必須充滿韻律十足的頓點。周筆暢給人的感覺就一個慢字,行動慢,說話慢,反應也慢,這樣的人來玩電子嘻哈是不是太冒險了?在歌曲中當然聽不出來,這畢竟是在錄音棚里完成的作品,真正到了唱現場,她能不能記住那麼多歌詞,還真讓人捏把汗。

●《誰動了我的琴弦》 作詞作曲柯肇蕾

這就是一直為筆筆盡心盡力的小柯啦。小柯這首歌單看歌詞就非常優美,我就來抄下前兩句,大家就明白了——誰動了我的琴弦,喚我到窗前,流水浮舟,你在深夜的那一邊......

●《風箏》 作詞:林夕 作曲:梁翹柏

名人呀,名人也 林夕還用說嗎?梁翹柏其實也不用,他是王菲的御用製作人。林夕和梁翹柏合作也很多

●《戴眼鏡的女孩》 作詞:陳少琪 作曲:梁詠琪

活活 GIGI和自己的製作人陳少琪為筆筆量身定做,戴黑框子眼鏡的女孩......歌詞中這句很好玩:我不瘦 也不胖 我想我總算健康。還有一句少琪耍了個小花招:我心中,一首歌,比唱(筆暢)出來更響亮。

●《喂!喂!》,作詞崔恕,作曲譚伊哲

又是我的兩位好友,崔恕是我多年至交《音樂周刊》的黃金搭檔,內地最優秀的詞人,謠傳中的內地林夕,《愛如空氣》是他大紅大紫的近作,而給任賢齊寫的《戲迷》、給庾澄慶新專輯寫的主打歌《對峙》、給Twins新專輯寫的《一時無兩》都是有望大紅的近近作

還有兩首〈毒蘑菇〉〈silence〉,作者不太清楚,這張專集風格很多樣,有RNB,電子嘻哈風格,英式搖滾,抒情的情歌,還很拽的個性歌曲

⑹ 柏林電影節上那個《蜂蜜》是約瑟夫三部曲終曲能告訴我其他兩部嗎

約瑟夫三部曲的名稱分別是《牛奶》《雞蛋》和《蜂蜜》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導演):我開始拍攝電影的伊始就在想這個問題,然後開始考慮用什麼樣的文字表達影片的寓意更為貼切。於是我想到,在土耳其的文化中早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吃早飯的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溫暖舒適。牛奶、雞蛋和蜂蜜都是土耳其餐桌上最常見的食品。所以這是我給影片命名的一個緣由。另一個層面上,在《牛奶》中約瑟夫母親的工作就是在市場上製作和銷售乳酪。在另一部《雞蛋》里,母親去世之後,40歲的約瑟夫回到故鄉,遇到了曾經照顧母親的年輕女人。她叫約瑟夫去農場取雞蛋,約瑟夫幾經尋找卻仍然沒有成功。雞蛋也象徵著過去和未來的關系,因為它是轉變發生的地方。《蜂蜜》是跟父親的職業有關,父親靠采蜜為生,是這部電影的中心。所以這三部電影通過這些食物聯系了起來。

⑺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發展歷史

1945 年的夏天,電影從德國人的生活中暫時消失了兩個月,德國多數大城市成了一片廢墟,柏林的建築倒塌了四分之三,許多人躲到地下掩體過夜,更多的人露宿街頭。盟軍雖然佔領了德國首都,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納粹余黨,滿足居民日用供給。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文化場所都關門了,但衣食的匱乏也沒能阻礙老百姓對娛樂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剛剛來臨,歇業不久的電影院紛紛開張,奉獻出兩個小時的忘情投入和溫馨空間,是電影給了風雨飄搖中的德國人最後一點卑微的溫暖,即令國破家亡,德國電影人也在努力工作。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對資助電影極為熱心,他們想到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就定在柏林,須知對於聯邦德國來說,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國的一塊飛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為什麼一定是柏林?
從柏林電影節誕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壓倒性的主題,至少電影藝術交流完全不在考慮之列。這是一個完全的冷戰產物。
對柏林電影節的創辦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是美國駐德的文化官員,他們一心要將電影節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的文化橋頭堡。柏林這個曾經的東歐文化樞紐,此刻成為西德民主復興的象徵。
1951年6月,西柏林舉辦了第一屆電影節。因為預算不高,規模也不大,只有20個國家的來賓參加,這個被盟軍炮彈摧毀的城市顯然不是理想的旅遊之地,所有人都對糟糕的天氣和接待工作怨聲載道。柏林的濃厚政治色彩從一開始就和戛納、威尼斯等競爭對手注重商業性涇渭分明,其他歐洲電影節都十分依賴明星及圍繞明星的狗仔隊來獲得關注,滿街是兜售電影和計劃書的片商。但柏林卻依靠地緣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邁克爾·鮑威爾、羅伯托·羅西里尼和亨利-喬治·克魯佐在內的一流電影人光臨。參加電影節的國家和人數也逐年穩步上升,終於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接納為國際A類電影節,加入了老資格的威尼斯和戛納的行列。
第1屆柏林電影節美國人贊助了大部分資金,美駐德官員OscarMartay參加完威尼斯電影節後對在柏林舉辦一個類似的活動十分支持,他還希望舉行的時間不能跟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之後,不然對新生的柏林電影節來說,吸引好電影參加就更困難了。幾乎就在柏林電影節創辦風聲剛傳出,東邊馬上宣布要在每年夏天舉辦一個國際青年電影節。所以西柏林這邊決定把會期放在6月,以示抗衡,而且要吸引東邊的人來參加,並不限於青年人。每年6月舉辦的傳統一直到1977年才改到2月。
光有政客,是辦不起來電影節的。
所以如果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待政治掛帥的柏林電影節,就會發現,真相並非僅僅政治那麼簡單。
聽說要舉行國際電影節,德國的電影人開始摩拳擦掌,他們很希望有機會找到海外投資和發行的渠道。這種渴望在百廢待興的德國尤其強烈,所以柏林電影節的本地化特色從創辦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匯,最後都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Bauer),他擔任了前幾屆柏林電影節的組織者。二戰中鮑爾在UFA工作,也擔任了戰後英國佔領軍的電影政策顧問。他想通過努力讓柏林重新回到歐洲文化版圖的中心位置,再度成為電影製片和發行的樞紐。
柏林的電影業內人士起初也是歡迎電影節的,既是繼承了柏林作為德國電影中心的文化遺產,也能讓製片廠有利可圖。由於當時德國的分裂,西德電影人無法進入蘇聯控制下的巴貝爾斯堡製片廠(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電影製片廠之一)和約翰尼斯塔製片廠。他們的飯碗大都不穩固,於是許多柏林的從業者都跑到慕尼黑、漢堡、杜塞爾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了。尤其是慕尼黑,本來在德國國內可以說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成了新的電影發行中心,巴伐利亞人開始宣稱慕尼黑成了電影之都,這都讓留守的柏林電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電影工會向市長施加壓力,說柏林的電影工業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製片廠,有的還想西遷中,已經沒什麼人把新電影的首映禮放到柏林,長此以往,電影工業將從柏林消失!
本來官方和電影業內人士一拍即合,你搞你的政治宣傳,我推廣我的電影,似乎可以在柏林電影節這個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電影人發現柏林電影節並非想像中那麼有利。西柏林當時有200多萬人口,七分之一失業,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電影節沒法去和戛納、威尼斯的豪華尊貴相提並論,他們不得已打出親民、大眾的牌,將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參與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設置了露天電影、明星遊行、簽名大會的單元,特別是加上政治考慮,把露天放映場所設在東西柏林交界處,想吸引東柏林的人來看(柏林牆1961年才修建)。 電影節放映了HansAlbers主演的[NightsontheRoad],Albers在德國很出名,他對東西柏林的觀眾都具有極大號召力,最後果然喚起了觀眾們共同的情感。
柏林電影節與眾不同的另一點是把獎項的決定權交給普通影迷,從1952年第二屆到到1955年第五屆,都沒有專業評委會。觀眾投票來決定把大獎給誰,1956年改成國際評委和觀眾一起決定獎項歸屬,那屆的主席是馬塞爾·卡爾內,1957年後才全部改為評委投票制度,文化品位慢慢顯現出來。
但一開始的大眾政治路線就遭到了電影人的激烈反對,有人說盲目擴大放映規模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不是電影節的正道,因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錢的場次,片方更不高興。發行人說,普通觀眾對較為藝術化的電影接納程度並不高,此舉毫無益處,我們是在辦電影節,不是什麼白酒展銷會。但這一回合最終是政治贏了。
得不到本地電影人的支持,必然難以持久。德國電影製片人協會聲明拒絕參加電影節活動,協會發言人表面上將不參與歸於德國製片人在國際市場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們無力和美國、法國、義大利競爭。其實從深層次來說,不過是電影人對美國佔領政策不滿而產生的抵制,他們尤其討厭美國人把持柏林電影節,制訂的政策說到底主要是為美國人的政治宣傳服務,然後為覬覦中歐市場已久的好萊塢商人大開方便之門,對德國電影的發展卻沒什麼益處。
製片人協會還認為:因為盟軍的電影政策,德國電影現處在一個很悲慘的境地。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美國極力將居於壟斷地位的德國電影公司UFI(納粹時期,由最大的製片廠UFA和其他公司合並而來的卡特爾組織)分解的政策,並限制德國電影公司同時涉足電影業中的多個分支,比如從事製片的不得同時經營發行或放映環節,這樣的後果是出現了很多小公司,全都勢單力薄。所以德國業內人士頻頻向有關機構游說,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許垂直經營,擴充實力和好萊塢巨頭展開競爭。
德國電影人在和電影節官方談判是否參加的時候,提出為了拯救德國電影,除非政府提供減稅優惠或者增加補貼。這個願望落空了,為了表示安撫,組委會同意在第二屆電影節設立一個特別單元,針對外國買片人和國際傳媒,宣傳30到40部德國戰後幾年中拍的好電影,幫助德國電影出口。鮑爾說電影節很願意成為德國電影公司和國外買家之間的橋梁,向外推介國產片,他希望勸服德國電影人,柏林電影節不僅是外國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國電影。 但事情並不順利,鮑爾向德國經濟部申請撥款被拒絕,計劃中的單元擱淺,一些製片人只好自己出錢做了個小型展會,把最有商業價值的幾部德國片推出去。因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好不到哪去,業內人的積極性被挫傷了,他們對電影節的壞印象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觀。所以在最初的四五屆電影節上,德國電影的參與率還是很低。這種局面直到好些年後,德國電影恢復了生機和信心,商業電影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大幅上升後才好轉。
面對電影界批評政府不扶持國產電影的批評,西德內政部舉辦了一個類似德國奧斯卡的獎項(bundesfilmpreis),由公眾、文化界和知識分子組成的評委會對全年德國電影進行評選,就是Deutscher Filmpreis(德國電影獎)的前身,這個獎代表政府,其實更類似中國的華表獎,1953年這個獎成為電影節的特別單元。而把獎項納入電影節范疇,是對外推廣的一招,有助於提高獲獎影片的國際知名度。
但德國影人卻指出這個獎的目標才不是為了復興電影業,其中存在嚴重的政治傾向,內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約的電影。面對質疑,官方人士稱這個獎是個禮物,我們想給誰,就給誰。
1956年,柏林電影節被接納為A類電影節,但其聲譽卻被良莠不齊的競賽單元所削弱,影評人抱怨柏林好片子太少,品種太單一。
這個批評實際上是個參賽權的問題,一比較戛納和柏林的參賽國家名單,很容易發現戛納的參賽資格面向所有國家,包括蘇東陣營,法國外交部會向所有建交的國家發送邀請函,法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也積極向蘇聯和中國發出邀請。
1958年,戛納將金棕櫚頒給蘇聯電影雁南飛,德國記者強烈要求柏林電影節組委會邀請所有國家參賽,不管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有記者認為:電影節作為展示窗口的年代過去了,作為正宗的國際A級電影節,雖然不意味著不問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國家開放。在這點上,奧伯豪森電影節比柏林幹得好。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來說,柏林電影節太過壁壘森嚴,直到 1969年才把金熊獎給了南斯拉夫電影《第一次工作》。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⑻ 電影《白日焰火》主題曲是什麼

電影《白日焰火》尋主題曲:待定
《我是歌手》突圍賽13日晚在湖南長沙錄制。此場競演中,韋唯、張傑、滿文軍、曹格、品冠、動力火車及茜拉等所有的離席歌手及補位歌手再度同台PK,並由在場觀眾投票選出3名歌手通往決賽。

節目錄制時,新晉柏林電影節影帝廖凡「意外」出任主持人,引起觀眾一片歡呼。說起自己這次來主持《我是歌手》的原因,廖凡幽默地表示,主要是因為他的新作《白日焰火》將使用《我是歌手》當中的一首歌作為主題曲,「劇組找到洪濤之後,洪濤說,好啊,但你們要把廖凡借給我們當主持人,所以我只好來了,還是完全免費來主持,洪濤導演實在太厲害了啊」。
至於會選哪一首歌作為《白日焰火》的主題曲,廖凡說:「還在商討中,目前還沒有結果。

⑼ 柏林國際電影節

1.柏林國際電影節,每年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
2.今年是第59屆,當地時間2009年2月5日-15日舉行。第一屆是在1951年舉行的。
3.第59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片單:
《電光冷霧中》(導演:貝特朗-塔維涅)
《甜蜜的沖動》(導演:安傑依-瓦依達)
《瑞奇》(導演:弗朗索瓦-歐容)
《梅蘭芳》(導演:陳凱歌)
《朗讀者》(導演:史蒂夫-戴德利)
《謝利》(導演:斯蒂芬-弗雷斯)
《喜悅之淚》(導演:米切爾-利希藤斯坦)
《倫敦的河》(導演:拉契德-波查拉)
《長毛象》(導演:盧卡斯-穆迪森)
《斯圖姆》(導演:漢斯-克里斯蒂安-施米特)
《希甘特》(導演:阿德里安-貝尼茲)
《關於伊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卡塔琳-瓦爾加》(導演:彼得-斯特克蘭德)
《信使》(導演:歐容-莫維曼)
《傷心的奶水》(導演:克洛蒂亞-洛薩)
《小士兵》(導演:安妮特-歐森)
《其他人》(導演:瑪倫-阿德)
《皮帕-李的私人生活》(導演:麗貝卡-米勒)
《憤怒》(導演:薩利-波特)
《我的唯一》(導演:理查德-隆克瑞恩)

獲獎名單:
金熊獎:《傷心的奶水》
評審團銀熊獎:《暗戀》、《其他人》
最佳導演獎: 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 (《關於伊麗》)
最佳編劇獎:《信使》
最佳男演員:塞米·鮑亞吉拉 Sami Bouajila(《倫敦的河》)
最佳女演員:貝吉特-米妮克美爾Birgit Minichmayr(《其他人》)
最佳藝術成就:《卡塔琳-瓦爾加》
終身成就獎:莫里斯-雅爾
電影處女作:《暗戀》
阿爾弗萊德獎 《暗戀》

閱讀全文

與柏林電影節主題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擂台上打架的電影看的讓人哭 瀏覽:238
關於拒絕浪費糧食的微電影 瀏覽:601
陳立農第一部電影殺青時間 瀏覽:314
燦爛人生電影主題曲原唱 瀏覽:150
如何在斗魚直播平台播放電影 瀏覽:958
電影守靈劇情分析 瀏覽:1
美國小偷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7
雙男主電影有哪些愛情 瀏覽:745
慾望歌手微電影完整版 瀏覽:71
借錢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435
終極鬥士1博伊卡電影完整版 瀏覽:41
寧靜電影大全全集 瀏覽:451
手機電影副麗 瀏覽:713
姐弟戀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98
暖春電影迅雷 瀏覽:855
利用手機怎麼剪輯網站電影片段 瀏覽:710
pr怎麼做視頻剪輯電影 瀏覽:112
哪些網站可以免費看電影 瀏覽:270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生證 瀏覽:611
在電影院上班好還是游戲廳上班好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