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評價電影《祖宗十九代》
今年春節檔,影院里依舊是硝煙彌漫、戰火紛飛,集結了特效、合家歡、動作、戰爭、解密、懸疑等多種類型電影,一場鏖戰不可避免。而在這一眾新片中,主打喜劇題材的《祖宗十九代》猶如一股清流,憑借接地氣又走心的環節,將詼諧幽默與妙趣橫生的設計發揮到極致,成為一道必不可少的「開胃菜」,為觀眾們又增添了一個觀影新選擇。
《祖宗十九代》是由郭德綱執導,匯集了岳雲鵬、吳京、吳秀波等一眾明星大腕的演出陣容,影片的故事聚焦在貝小貝的身上。才華橫溢的青年作家貝小貝因相貌不佳,在工作和生活中屢屢碰壁,被譽為「醜八怪」。閑來無事的貝小貝翻看家中的族譜時,無意中回到過去。
生活中聽到「祖宗十八代」這個詞,頗有貶義的意味。而在影片《祖宗十九代》中,則呈現出一種對「祖宗」不同以往的全新解讀。跟隨著主人公貝小貝,穿越一個個時空,找尋一位位列祖列宗,共同經歷他們的愛情,這種感覺真的很神奇。說來,過年就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一家老小開心最重要,頗具搞笑與喜感的《祖宗十九代》,就很適合一家人在影院觀看,那種與生俱來的歡樂與喜悅,是其他影片所無法給予的。
㈡ 電影《祖宗十九代》什麼時候上映
由北京一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德雲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華策影業(天津)有限公司出品,郭德綱指導,攜岳雲鵬、吳京、吳秀波、井柏然、林志玲、王寶強等33位大咖打造奇幻喜劇《祖宗十九代》將於2月16日上映,大年初一,恭候大笑。由郭德綱、岳雲鵬、郭麒麟、張雲雷共同演唱的宣傳曲《輩分歌》震撼上線,父子師徒四人溫馨合唱共迎新春。
同時,歌詞中還加入了郭德綱四人「師傅、兒子、徒弟」之間的輩分關系,豐富歌曲內容。重新編曲製作歌曲旋律,加入多種民族樂器成分,《輩分歌》從前奏開始便透出濃重的「年味兒」氣息,「制辦年貨、辭舊迎新」的畫面感一聽即浮現眼前。
㈢ 郭麒麟是郭德綱現在妻子的兒子么
郭麒麟是郭德綱與前妻胡中惠所生。
郭麒麟,原名郭奇林,1996年2月8日出生於天津,相聲演員。父親是德雲社的班主郭德綱,母親胡中惠是一名業余演員。
胡中惠,郭德綱的第一任妻子,在參加天津紅橋文化館舉辦的相聲學員班時,認識了郭德綱,兩人相識半年結婚。2000年在郭麒麟4歲時,胡中惠與郭德綱離婚。離婚後,胡中惠遠走日本。
(3)電影祖宗十八代主題歌曲擴展閱讀:
郭麒麟的老師是郭德綱的搭檔於謙,搭檔是閻鶴祥。
演藝經歷:
2011年6月,郭麒麟從學校退學,在德雲四隊擔任相聲演員 ;同年在廣德樓舉辦個人相聲專場,表演了《紅事會》、《金剛腿》、《論捧逗》和《黃鶴樓》四部傳統相聲作品。
2012年5月1日,參加岳雲鵬在北京開辦的「岳來越棒」專場,擔任助演並與閻鶴祥搭檔,表演相聲《陰陽五行》;6月22日,參加德雲社「我叫郭德綱」紀念侯耀文逝世五周年相聲專場,與侯震搭檔表演由郭德綱創作的相聲《一戶侯》。
2014年5月1日,參加岳雲鵬在北京開展的「岳來越棒」專場;9月27日,參加郭德綱相聲巡演南京站。
2018年2月,與岳雲鵬聯手獻唱電影《祖宗十九代》主題曲《漂亮重要嗎》;2月16日,參加春滿東方·東方衛視春節晚會,與郭德綱、於謙、岳雲鵬、張鶴倫共同表演相聲《祖宗十八代》 。
㈣ 郭德綱認為於謙的表演值一個影帝和兩箱啤酒、烤串不限量,你認可嗎
非常認可。於謙最近出演了一部口碑很好的《老師好》電影。在這部電影里,於謙飾演的老師苗宛秋恪盡職守,雖然嚴肅卻對學生非常的好。
相反的,於謙出演的這部《老師好》廣受好評,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 4分。這不僅是對《老師好》這部電影的肯定,也是給於謙出演這部電影的表現給予了無聲的肯定。
《老師好》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叫苗宛秋的老教師與學生們相處的故事,全篇電影非常的感人,演員們的演技也十分的精湛,不會讓人感覺有脫節和突兀感。另外,這部電影的主演雖然不太出名,但在電影里跑龍套的可都是觀眾們喜歡的明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了《老師好》這部電影取得成功。
㈤ 小時候村裡有了第一台電視時全村老小都跑去看,當時放的什麼電視劇
《我們家的第一台電視》
1972年,我的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父親因病退休。我的弟弟因在農村表現優異,僅插隊一年,就在1969年被招工進了地質隊。為了豐富父親的退休生活,我弟弟1975年託人從內蒙古鄧口縣給家裡買了一台32吋黑白舊電視機,波蘭造,這也是我們家屬院第一台電視機。這條消息不脛而走,一到夜晚,我們家的大二居室就被鄰居擠得滿滿盪盪,吳嬸家八個孩子,王嬸家七個孩子…,最少的寶強家也已有了四口人。只有我們老父親享受特殊待遇,他在床上躺著看電視,並負責用旋鈕調節聲音。也曾在室外播映過,但因院落狹小而曲折,不利於父親看電視,還是移到了室內。
這個機子有個毛病,畫面緩慢下移,和映屏不同框。一個完整的畫面,過一會兒就變成了上下兩部分,只見額頭不見下巴。老父親著急了,用雞毛撣子的把敲打電視機的上部,圖象畫面和映屏就同框了。於是老父親就多了項任務,過幾分鍾就把電視機敲打幾下。
那時的電視只有一個頻道,大部分時間沒有節目,一有節目就要圍坐一堆人。有時候播映足球節目,揭鄰的老太太多不感興趣,她們評論說:"這么多人搶一個球,半天還踢不進一個,真沒有意思。"只有我的老父親還看出了些味道,遇到臨門一腳他也把腳擺一下,有一次還把一茶缸水灑了一床。
我記得哪一年演了一部舊版電視劇《敵營十八年》,過去我們看電影從沒見過這種形式,由演員張連文主演,共演了九集。主人公江波以其大智大勇在敵營卧底,為推翻江家王朝蓄積力量。大家看得那個專注,夜來所有的目光都和映屏同時閃爍。以後我們給父親更新了一台大彩電。他說:"電視這玩意兒,還是人多看起來熱鬧,現在電視在普及,也沒了從前的心勁。"後來電視頻道多了,父親夜裡睡不著覺,總是等到這個頻道喊再見,那個頻道喊再見時,才悄悄睡去。
父親看電視至多十年時間,就離開了人間。他要是能夠看到今天的電視業這么發達會是多麼高興。一路走來,我們和父輩比較起來,感到多麼幸運。他們把 健康 和熱血貢獻給了共和國,早早地在長天的遠方安眠。懷念父親,把理想寫在晴空里,寫在電視中。
咸陽人
看到這個話題,就特別能引80年以前,在農村出生人的深深回憶,對於在晚些年出生的人來說,農村的生活條件已經有了改善,電視機就增多了,完全沒有了這樣的印象。 在農村的80年代,也是電視剛剛興起的時代,那個時候還都是黑白電視,現在還記得14英寸的,就是大的電視了,有不少都是12英寸的,村裡面有電視的人家極為少數,那時候電視在農村可真是一個稀罕玩意,特別是對於一些當時的孩子來說,寧可不吃飯晚上都要去看電視。
85年看八仙過海,差點搭上小命!
二年級收完麥子後的一天傍晚,一大群孩子等在鄰村北頭一家有電視的人家門口,聽說晚上正片開始後就開大門。但是,大家等到月亮高高升起,這家也沒有開門。於是乎,這家人就成了大家眼中的黃世仁、大地主,被大家小聲罵了個祖宗十八代!
正當大家焦躁無奈之際,忽傳南頭濤妮兒家院子里正放電視。大家急奔南下,晚了是擠不進院子的!
濤妮兒家西臨大路、南對胡同,西牆和南牆皆為高不足一米的籬笆,籬笆門在南。跑得快的,都拐進胡同從大門魚貫而入,我們幾個跑得慢的,落在後面干著急!
在遠處,我邊跑邊看清了院子里黑壓壓的人群和電視畫面,牆西是一片平整地面,周圍有幾個麥秸垛,在明晃晃的月光下,黃色地面像鏡子一樣平整,農村長大的應該知道,一看就是剛收完麥子的打麥場,我當即決定穿過打麥場,跨過籬笆,直接跳進院子搶佔有利地形!心裡還嘲笑跑在前面的一群笨蛋,竟然沒發現這個捷徑!看誰有我快!
正想著,得意著,我已經跑到了打麥場邊上,一步踏上去……撲通!!
天啊!卻原來是生產隊廢棄的養豬圈的大糞坑,積滿了一大池子的雨水,月光下,黃橙橙的泥水平整如鏡!
我一步踏了進去,水漫到了脖子,浮在水面的幾只鴨子驚嚇得嘎嘎亂飛起來。跑在我後面的幾個小同學,緊急剎車,都差點掉進去。岸上離我最近的東子,快速伸手,把我拉了出來!
我全身濕透,很涼,心想應該回家換衣服,而且被這么多人看到掉在水坑裡,太丟人了!但是,回家的念頭一秒不到,我就擠進了院子里,站在濤妮兒家的雞窩上,哆哆嗦嗦地看完了這集《八仙過海》。
看到這個問題不禁想起來了那時候村裡剛剛通電,村裡首富買回來一台黑白電視機大家一起看電視的趣事!
.
我們村裡的首富,當年也是靠手藝吃飯的,憑實力成為村首富的!他的老婆是婦女主任,也是村裡讀書最多的女人,她從來沒有下地干過活,田都包給別人種!首富他有一手修補家用廚具的手藝,那年代誰家的東西壞了都是找他修理!比如燒水壺爛了,炒菜的鍋爛了,煮飯的盆子爛了,都是找他修補!一個燒水壺一個煮飯的鍋,農村人能用二十年,就是不斷的修修補補!在我家裡現在還有一口鍋子我媽說比我年紀還大,現在依然還在用,上面就留下了好幾個修補過的痕跡!
.
他還特意建了一個小小的修理房,在裡面燒火把鐵燒的通紅,然後用一個工具撈出來擠一滴在爛的鍋盆上,再用一個錘子快速的錘打,就把爛的位置給補上了!那時候村裡最常聽見的就是那鐵錘敲敲打打的聲音!我們附近方圓十里只有他一個這樣的手藝人,那時候大家爛了的東西都會找他修補,經常半夜了還能聽到那鐵錘敲打修補的聲音,他是靠手藝成為了村裡的首富!
.
90年我們村裡通電的,剛通上電後不久,他就買回了一台14寸的黑白電視機。在這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買回來大家都去看稀奇,大人小孩都圍著看,就連一向不愛湊熱鬧的我爸都跟著去他家看了一回熱鬧。把他家房間擠得滿滿當當全是人,首富為人很好,不管多少人來看都是笑嘻嘻的!大家都好奇這么個玩意怎麼會說話還會唱歌呢? 只要開關一扭開就會發出聲音,畫面一出來就有人在裡面說話,把大家樂得團團轉!
那時候的電視機還有兩個天線,有時候有些台信號不好,滿是雜音和雪花,就需要用天線去調,左右上下一直調,直到調到一個比較清晰的畫面就固定下來!電視機剛剛買回來那陣,不管電視里放的是什麼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
那時候還小,但是已經有記憶了,我記得是放的封神榜,每天晚上吃過晚飯,碗一放就立刻跑去村首富家,他家的女兒和我同年,我們兩玩的好,她總是給我留一個她身邊的位置給我和她坐一起!
.
後來附近村的人有些也晚上過來看,一間屋子已經坐不下去了,連窗外都站滿了人,首富看到人實在太多了,就拉了一條長的電線,每天晚上6點左右就把電視機搬到屋外來,外面就是一塊很大的空地,站個百來個人沒有問題!
.
那時候電很不穩定,經常沒電,或者是電量不足開不起電視機,只能開一個25瓦的電燈泡,昏黃的燈光下,一大堆人靜靜的坐著等電穩定,有時候等到晚上很晚電都不能穩定看不了,只好嘆氣回家睡覺!
.
記憶很深刻的是封神榜大結局的那天晚上,白天媽媽安排我去地里幹活,給地里的莊稼澆水,需要用桶在水渠里打水提到幾米外的地里去澆,我為了能夠早早的幹完活,拚命的提水奔跑著到來來回回澆水,平時可能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幹完,那天只用了一個多小時就澆完了!然後趕緊回家洗澡,就跑去了首富家准備看電視!
坐下來之後才發現,一雙手特別痛,手掌上都冒出來了好幾個水泡!
.
那天晚上大家都在祈禱千萬不要停電啊,首富把電視機搬出來,外面已經坐了一堆人了,後來附近村的人都趕了過來,大家都跑來看大結局,連一向不怎麼看電視的媽媽也來了,整個屋外就像放露天電影一樣,小小的一個電視機,擺在正前方,聲音開到最大,離得遠的都聽不到了,大家都自覺的不吵不鬧不說話保持安靜的看!
那是我記憶里一次最多人一起看電視的場面了,後來村裡有些人家裡也開始買電視機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種電視機擺在屋外一起看的場景了!
.
不得不說封神榜是一部非常不錯的電視劇,在那個年代真的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村裡老老小小的人每天都准時等著開播!那時候人的演技都是真表演,蘇妲己演的狐狸精,不但人漂亮還演出了那股子媚勁兒,以至於從看封神榜開始,罵人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詞了,狐狸精這個詞大概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的!30年過去了,只有在小時候看過一次,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劇中很多的人物和劇情, 我記得還出了很多關於封神榜的卡片 游戲 ,封神榜的一些玩具,在整個童年裡,封神榜占據了很長時間,直到後來出的【新白娘子傳奇】出來,大家又開始追新白娘子傳奇了!
.
後來隨著外出打工熱潮來襲,村裡的年輕人都開始往外走,到了外面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外面花花世界裡有大大的彩色電視機,有講著異地他鄉方言的節目,而在外漂泊的人,為了生活而忙碌著,已經沒有什麼時間看電視!
.
那些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第一個願望就是給家裡買上一台電視機,讓自己在家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們可以不用再去別人家就可以看電視!
.
再後來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村首富第一個去了市裡買房,帶著全家都搬到了市裡居住,從那以後那間曾經熱鬧非凡的房子就空了下來,那屋裡坐滿人窗外站滿人看電視的場景再也沒有了!
.
當年的14寸黑白小電視機早已退出沒有了,現在的人家裡家家戶戶都有液晶電視,安裝網路,想看什麼台都有,想看什麼節目都有,只是大家早已經不在看電視了!現在的我們只有在記憶里還留著曾經大家擠在一起看黑白電視的畫面。
.
記不得是哪一年了。二伯父家買了一台黑白電視機。那應該是村裡第一台黑白電視機了。因為他在縣城工作,條件比較好。
那時的電視機,單調的色彩不說。信號還特別差。看一會兒就要移動天線,不然畫面上都是雪花。人們剛開始也是好奇幾天,就不願意看了。可惜,我真的記不清看的什麼了。可能是一個外國的連續劇吧。
曾記得,集鎮的禮堂里買了一台大屏幕黑白電視機。畫面非常清晰。公開賣票。幾乎附近的村民都曾經看過。應該演的是熱劇《霍元甲》。票價大概一兩毛錢。初一初二貴一些。過去的晚了,只能坐在後面,只看見電視屏幕上的人晃來晃去,根本看不清也聽不清他們在表演什麼,只是在唱主題曲的時候才知道本集結束了。即便買了票,喜歡看的就看一會,不斷的有人過來,又不斷的有人離開。好像幾個小時就這樣循環下去了。
大概90年左右,我家買了全村第一台彩色電視機,是「福日」牌的,十四英寸。父親托一個大城市裡的親戚捎回來的。畫質音質特別好。剛買回來的時候幾乎全村的人都來觀看了。正好是夏天吧,天比較長,悶熱,又沒有多少農活。人們唯一的 娛樂 就是看電視了。畢竟,彩色電視的視覺效果絕對比黑白的好太多。人們當然爭先恐後的欣賞節目了。每天,剛近傍晚,一些小孩子就早早的來我家等待著了。
尤其到八點左右電視劇開始的時候,屋裡,院子里都是人。板凳都不夠用呢。更不要說屋子裡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有些人不好意思打擾,就在門口脫掉一隻鞋子坐在上面。邊看邊裹著旱煙,儼然很享受的樣子。父親還定了一些矮矮的長長的木板凳。人特別多的時候還是不夠坐。有些人來的遲了,只好站在窗戶外邊觀看。比唱大戲都熱鬧。
記得那時候看的是《籬笆,女人和狗》,《唐明皇》等等一些比較長的連續集,人們都特別喜歡。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從頭看到尾。記得演《楊乃武與小白菜》時。演到小白菜受酷刑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抹眼淚。那時的電視連續劇大概是從八點演到十點左右吧。除了開頭和結尾曲,中間也不加廣告,看得真過癮呀!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不知演的什麼節目,畫面上很多好吃的東西。鄰居剛剛五六歲的小女孩看的直眼饞。一個勁的吵著要吃。伸著小手。都哭起來了!大家都不住的逗她。她哭的越發厲害了!她的爸爸媽媽怎麼也哄不住。直到看不見那些誘人的畫面,小女孩才慢慢止住了哭鬧。
一直持續到天冷了,人流才慢慢地減少。後來,村子裡陸續增加了好些彩電。人們的興致才降低一些,家裡才不會那樣熱鬧了。
不過,那些擠一屋子人看電視劇的情景,真的讓人懷念呀!濃濃的親情,濃濃的鄉音,濃濃的,淳樸的民風是值得一輩子懷念的!
我們村出了一名當縣委書記的官。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這位縣委書記關懷疼愛鄉親鄰家,政策傾斜走後門分給我們大隊一台電視機指標。那時,買電視是要有分配指標的。
那是一台19寸黑白北京造的金星牌電視,當時村民一見,別提多高興了。
為了讓全隊村民都能看到電視節目,大隊幹部在村什字那五六尺高的土崖上平整了一塊,底下鋪上磚,專門用來置放電視。下邊平出一個大場地,專門讓觀眾坐或站著看。也就是一個露天電視院吧。還安排住在什字近跟前的一位原來青海剿匪時在部隊當過話務員的復員軍人專職經管電視,封官「電視長」。
每到晚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結束一天的勞動後,便急忙跑到什字去看電視。
有時大家跑去了,電視長的家務活還沒幹完,那些心急的便急忙搭手幫助,以便早幹完早看電視。
說起來好笑,那時電視信號不穩定,熒屏上常出現黑屏、雪花點和幾條閃灼的線,記得大家打趣,用影視名稱謂這些現象。
把黑屏叫《今天我休息》,雪花點叫《看不見的戰線》,把閃灼的橫線叫《永不消失的電波》。
最令人著急惋惜的是正看到緊張處倏忽之間沒信號了,急得頓足跺腳抓耳撓腮的,不停吶喊電視長「快點快點!」
記得那時的香港武打片《霍元甲》太吸引人的,一看時間快要到了,地里幹活的男女社員馬上催促隊長收工,犁地的也早早卸了犁,做好看的准備。有的人,地里回家遲了,顧不得吃晚飯,手裡拿著蒸饃邊吃邊連顛帶跑,生怕錯過某一集。
最令人失望生氣的是天下雨或停電,碰上這天氣和茬口,那懊惱呀真的太大太大,大家不時罵天罵供電站。
有時乾脆不離開,等候電來,那場景真像當年一些沒錢買票的窮人,在影劇院門口等著等著,等看那把門人走後的「解放戲影」。影劇院,影劇快結束時,看門的人便撤離了。
畢竟這時看電視,不比以前看戲看電影,跑十多里路不說,還要花錢買票。
雪天是不怕的,會有熱心觀眾給電視機和電視長打傘。那時下大雪,你不用管,露天電視場和置放電視機的檯子是會有熱心觀眾主動自動打掃的。有的,自家院子的積雪還沒有清理拉倒,便先把電視場周圍的雪清理拉倒了。
記得看連續劇《烏龍山剿匪記》時是伏天,電視劇上演的時間早點,一般這個季節,人等天熱氣消減一點時才下地,天黑實才完來,可這時不行了,那些看不到「再見」出現不散場的電視迷,老早下地幹活,不怕天熱暑酷,目的是提前提早幹完農活,以便不耽誤看電視。
後來,慢慢村裡的人結濟轉好了,好多人家裡買了電視,於是大家再不去什字了,畢竟坐在自家或鄰家的熱炕上看電視舒服多了。
我記得小時候村裡有了一台電視機,那是我村的一個在部隊任營級軍官,通過關系搞到的,聽說費了好大勁。
人們聽說後,一到晚上便拿著凳子不約而同地趕往他家去佔位子;唯恐遲了連站的地兒也沒有了。
那年好像十來歲吧,記得看的第一個電視是美國片《加里森敢死隊》。
你沒有見那場面,那才叫人挨人、人擠人,真正的水泄不通啊。
屋裡太小,沒辦法只好把電視挪到院里,把正屋的方桌抬出來,電視放上面;這樣才勉強都能看上『看眼』。
我人小就鑽過大人的縫隙,擠到最前面,只到電視上出現了雪花,最後才戀戀不舍地回家睡覺。
最早放的國產電視劇好像是《敵營十八年》,港劇是《霍元甲》……
以後電視慢慢地就普及了,也就沒啥當初的新鮮感了。
好像是八二年還是八三年吧,我爸托一個在五交化公司公司上班的熟人,買了一台十四寸黃河牌黑白電視機,當時也是村子裡第一台電視機。每天下午村裡小孩子都端上凳子,早早坐在我家院子里佔地方,等到天快黑的時候大人們陸陸續續都來了,我爸就把吃飯的大桌子放在堂門口,然後把電視機抱出來放在上面。記得那時候只有一個頻道,屋檐下還用竹竿做了天線,有時候信號不好需要不停的去轉動天線。因為只有一個台,想看後面的電視劇就得有點耐心,先要看中央台的新聞聯播,接下來是省台的新聞聯播,最後還有地方台的新聞 節目。記憶中看的第一部外國電視連續劇是日本的《血凝》,第一部武打片是《霍元甲》,第一部港台劇是《萬水千山總是情》,第一部剿匪片是《烏龍山剿匪記》。每一部都看的有始有終,每一部都津津樂道,記憶最深的是每一部電視劇的插曲,音樂一響大家都會唱,一天勞作之後最開心最放鬆的事情,就是能夠看上電視。不像現在,五六十寸的大彩電放在客廳還嫌小,幾十上百個頻道不停的換還找不到喜歡的電視劇,節目越來越精彩,生活卻越來越乏味。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看電視的樂趣。
當時放的電視劇《霍元甲》、《新白娘子傳奇》、《天仙配》、《紅樓夢》、《西遊記》、《粱山伯與祝英台》等等,還有很多的電視劇都非常喜歡看!
我們單位第一台九英寸黑白電視機是看九大召開的新聞。
我姐姐家買了第一台十八英寸彩電時正好播放徐少華演唐僧的西遊記開頭幾集和靳羽西拍的世界各地的記錄片。
我家八六年買的第一台十四英寸彩電是鎮供銷社首次換到的二台彩電之一,售價998元。當時的連續劇是南美智利的《卞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