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波土戰爭電影

波土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2 05:17:15

㈠ 奧古斯特二世的生平

腓特烈·奧古斯特於1699年結束波土戰爭,偕同奧地利、俄國、威尼斯與奧斯曼帝國簽訂卡爾洛維茨和約。盡管在戰爭中取勝,但由於哈布斯堡王朝的自私自利,波蘭並未能分得一塊大蛋糕。和約的最大受益者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將整個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吞並。腓特烈·奧古斯特於1699年11月與俄國和丹麥結成反對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的北方同盟。1700年8月,腓特烈·奧古斯特與俄國和丹麥共同投入反對瑞典的大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然而,戰爭的進展很快證明波蘭缺乏與瑞典對抗的軍事能力。1701年卡爾十二世在里加戰役中打敗波蘭軍隊,到1702年他已經攻克波蘭首都華沙。1704年7月12日,貴族會議在卡爾十二世武力威脅下宣布廢黜腓特烈·奧古斯特,選舉親瑞典的斯坦尼斯瓦夫·列辛斯基為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但是這一決定受到波蘭大部分小貴族的反對。1706年奧古斯特二世被迫無條件投降,簽訂阿爾特蘭施泰特和約,放棄自己的波蘭王位。但是,1709年彼得大帝在波爾塔瓦會戰中將卡爾十二世徹底擊潰,導致奧古斯特二世重登波蘭王位。斯坦尼斯瓦夫一世逃亡普魯士。
1714年,奧古斯特二世與俄國、丹麥、普魯士聯盟反對東山再起的卡爾十二世。1715年波蘭貴族發動叛亂企圖推翻奧古斯特二世,但兩年後即被平息。1721年,奧古斯特二世與瑞典簽訂斯德哥爾摩條約,恢復戰前疆界。
奧古斯特二世致力於恢復波蘭形同虛設的王權,並且一直拒絕簽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為確保其女兒瑪麗婭·特蕾莎繼承奧地利王位而要求各國君主和諸侯簽署的國事詔書。因為他的兒子奧古斯特三世娶了查理六世的哥哥約瑟夫一世皇帝的女兒,也對奧地利王位繼承提出要求。
奧古斯特二世的外號「強力王」可能含有貶義,意在諷刺他不遺餘力地追逐女色。他擁有365名子女的傳聞雖然無法證實,但其的確擁有不少私生兒女,其中最出名就有法國歷史上四個大元帥之一赫爾曼·莫里斯·薩克斯。
奧古斯特二世統治時期,進行了宮廷革新。今天德累斯頓憑借其傑出的建築和藝術成就享有「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的雅號,也當歸功於奧古斯特二世把在南歐和西歐宮廷所見聞的好處,搬用到了德累斯頓。德累斯頓很大一部分巴洛克建築要歸功於奧古斯特二世,他曾經說過:「君王通過他的建築而使自己不朽」
由於他計劃令德勒斯登成為最重要的皇家住處,他亦開始發現中國製造瓷器(「白色的黃金」)的秘密;在他統治下,在德勒斯登和邁森發明了歐洲的瓷器。他亦從歐洲各地招攬了許多最好的建築師和畫家來到德勒斯登。這段時期,在J.A.哈賽的直接指導下,該市的音樂生活也開始活躍起來,1718年建立豪華的森佩爾歌劇院,並在1719年請到知名的韓德爾來演出。他的統治標志德勒斯登在眾歐洲城市當中,開始在技術和藝術上呈現出領先地位,德勒斯登也因此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
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不但在初期建立薩克森-波蘭貿易公司,成功打入波羅的海,更讓波蘭的農業與薩克森的工業互相配合,使得薩克森經濟在大北方戰爭之後強力復甦,大大有利於薩克森財富的增長。 當時鄰國的普魯士「士兵王」,正以令人難以忍受的吝嗇積累錢財,實施全力建軍、提高軍備的政策。奧古斯特二世卻對自己的高尚風雅與文化建設沾沾自喜,曾自詡其都城德雷斯頓是德意志的雅典(暗指自己高雅),把鄰國普魯士都城柏林比作德意志的斯巴達(暗指士兵王粗俗),士兵王聽聞這個評價後卻頗為高興。兩人死後,士兵王的軍國主義方針被證明是正確的;他英明神武的兒子——腓特烈大帝繼位後(擴軍至16萬人),在1756年輕易地攻破軍備不振的薩克森(軍隊不足四萬),建立北德地區的霸權。
1730年,奧古斯特二世與普魯士公開結盟;他並在夏季舉行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總數三萬六千的薩克森軍,配備精良、奪目的裝備,向鄰國展現薩克森雄厚的軍事與經濟實力。當時年輕的普魯士王儲腓特烈大帝也在現場觀禮,據說他因此忌憚薩克森的國力,在未來的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就以佔領薩克森、榨取其資源為第一目標。
1763-1765年輔政的偉大政治家托馬斯·馮·弗里奇(Thomas von Fritsch,1700-1775年,出身中產階級卻成為貴族),於1763年公允地評價說,奧古斯特二世在位的最後十年(1723-1733年),乃是薩克森史上絕無僅有的巔峰期,再也沒有一位薩克森君主,享有過這樣的輝煌與榮耀。(1763年薩克森選侯腓特烈·奧古斯特在俄國強大的壓力下,不再兼任波蘭國王)弗里奇任內策畫薩克森一系列的重建計畫,十年內就將薩克森的國力與經濟從廢墟中救起。
奧古斯特也拒絕簽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為確保其女兒瑪麗亞·特雷西婭繼承奧地利王位,而要求各國君主和諸侯簽署的國事詔書,希望能在之後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分一杯羹(結果一無所獲)。

㈡ 求一電影名字。是德軍入侵波蘭的電影.

可能是《鋼琴師》,開頭是男主演在電台彈鋼琴,然後有個人慌慌張張地走了,中間一個德國軍官保護了他,電影最後他遇到了蘇軍獲救。
很老的電影了,可以追溯到零幾年了。我記得好像是當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
不是《卡廷慘案》,《鋼琴師》和《卡廷慘案》我都看過,《卡廷》中確實是有對一個獲救的人的描述,但他並非因為躲避而生還,而是因為蘇聯並未全部槍決他們,留了一部分後來在蘇德戰爭中倖存了下來。而且這個人最後還因為承受不了內心的自我譴責而自殺了。

㈢ 什麼是波土戰爭

波土戰爭指波蘭國與奧斯曼帝國進行的歷次戰爭,主要是為爭奪烏克蘭領土。奧斯曼帝國乘全歐30年戰爭爆發之機採取了反對波蘭國的軍事行動。奧斯曼帝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盟友是其附庸國——克里木汗國。

㈣ 1618~1621年的波土戰爭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波土戰爭指波蘭國與奧斯曼帝國進行的歷次戰爭,主要是為爭奪烏克蘭領土。

1618年,奧斯曼帝國乘全歐30年戰爭爆發之機採取了反對波蘭國的軍事行動。奧斯曼帝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盟友是其附庸國——克里木汗國。

1620~1621年戰爭的是波蘭黑特曼茹凱夫斯基襲擊了普魯特河采曹臘城地區錫利斯特里亞的別格列爾別克——伊斯坎傑爾•帕夏的土軍,波軍在該地敗北。土軍在這次交戰中獲勝,使土耳其蘇丹奧斯曼二世感到能夠實現征服烏克蘭和波蘭的願望。

1621年,奧斯曼二世因恃有與俄國和瑞典結成的聯盟,組織了反對波蘭國的新遠征。瑞典人將波蘭兵力之一部吸引到立窩尼亞,但俄國卻拒絕進攻波蘭國。波蘭國國王西吉斯孟德三世派出黑特曼霍德凱維奇統率的軍隊抵禦土耳其人。

1621年9月,波蘭人與哥薩克在德涅斯特河上的霍京附近交戰中合同行動,打敗了奧斯曼二世統率的土耳其—韃靼聯軍,阻止了土軍的推進。波蘭抵禦土耳其的戰爭是一次人民戰爭。土耳其人和韃靼人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卻未能侵入德涅斯特河以東的烏克蘭地區。

㈤ 1688~1698年的波土戰爭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1688年土耳其人放棄貝爾格萊德,1696年將亞述交給俄國。1697年9月,土耳其人在蒂薩河上的津塔附近會戰中遭毀滅性失敗。1699年,土艦隊在多瑙河上的維丁附近被擊潰。奧斯曼帝國的屢次慘敗和國內的社會經濟危機迫使它求和。

1698年,在卡羅伐茨城召開了奧斯曼帝國與「神聖同盟」訂立和約的會議,這次會議從法律上確認了中歐和東歐各種勢力的重新劃分。

㈥ 奧斯曼帝國的海軍是怎樣組建起來的其戰鬥力如何為何不是俄軍對手

俄土戰爭(Russo-Turkish Wars)是指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通常也被認為是第11次俄土戰爭。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編輯本段]戰爭背景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十三世紀被蒙古入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圍繞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俄國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開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力圖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
[編輯本段]戰爭年代列表
第一次俄土戰爭 (1676年-1681年)
第二次俄土戰爭 (1686年-1700年)
第三次俄土戰爭 (1710年-1713年)參見大北方戰爭
第四次俄土戰爭 (1735年-1739年)
第五次俄土戰爭 (1768年-1774年)
第六次俄土戰爭 (1787年-1792年)
第七次俄土戰爭 (1806年-1812年)
第八次俄土戰爭 (1828年-1829年)
第九次俄土戰爭 (1853年-1856年)參見克里米亞戰爭
第十次俄土戰爭 (1877年-1878年)
第十一次俄土戰爭 (1914年-1918年)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
詳細介紹
17~19世紀俄國為向黑海和巴爾乾地區擴張而同土耳其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初期戰爭主要限於俄土兩國之間,戰區集中在巴爾干、克里木、高加索等地、當時中國的土爾扈特部也曾加入戰爭。19世紀後,引起歐洲一些國家干預。俄土戰爭多次發生,其中重要的有10次:
第一次俄土戰爭(1676~1681)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佔領了波多利亞,爾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蓋特曼多羅申科的支持,企圖統治整個右岸烏克蘭。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蓋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蓋特曼。1676年,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佔領了蓋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圖藉助於土軍恢復自己的統治。為防止這一事態,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指揮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攻克該城,俘獲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1677、1678)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斗爭仍在繼續進行。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靠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襲擊。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1681),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聯合作戰,是戰勝土耳其韃靼軍的重要原因。
根據1667年1月俄國、波蘭簽訂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俄國攫取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包括基輔)。1672年土耳其為爭奪烏克蘭,進攻波屬烏克蘭奪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烏克蘭統領P.D.多羅申科進攻俄屬烏克蘭。土耳其戰敗。根據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
第二次俄土戰爭(1686~1700)
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的斗爭的繼續。這次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對克里木的遠征(1687、1689)和對亞速的遠征(1695—1696)。
1686年俄國加入由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組成的反土同盟。1687、1689年,俄軍在V.V.戈利岑公爵統帥下,對克里木進行了兩次遠征。1695、1696年彼得一世兩次遠征亞速。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其它盟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1700)。這次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屬俄國。根據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約》,亞速劃歸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第三次俄土戰爭(1710~1711)
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內(見北方戰爭)。1710年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最終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
第四次俄土戰爭(1735~1739)
俄國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勝後,於1735年向土耳其宣戰,目的是奪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島。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戰爭之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攻佔彼列科普,然後又佔領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由於瘟疫流行,糧秣和飲水不足,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俄軍拉西將軍指揮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佔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1737)中擊潰了克里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克奧恰科夫。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戰屢敗。為了接應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使戰爭發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1739)中擊潰土軍。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並入俄國。俄國面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盟國奧地利又退出戰爭,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和約(1739)。根據1739年 9月俄土《貝爾格萊德和約》,亞速再次歸俄國所有。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中,強渡復雜水障礙(錫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瓊加爾渡口)的經驗豐富了軍事學術。
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
1768—1774年俄土戰爭是由奧斯曼帝國侵略俄國和反對俄國在波蘭擴大勢力而引起的,由俄國武裝入侵波蘭而引起,是俄國取得黑海出海口斗爭的繼續。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奧兩國支持下對俄宣戰。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8—9萬人)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約3.5萬人)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帶應戰。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蘭—格來的軍隊(7—8萬人)侵入烏克蘭領土。俄軍第2集團軍將其擊退,前出到亞速海,封鎖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戰區,戈利岑與20萬土耳其軍作戰,在對霍京的兩次進攻失利後,被迫於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駐軍由於缺少給養,放棄了霍京。第1集團軍在新任指揮官魯緬采夫的指揮下向雅西展開進攻,於10月7日佔領該城;第2集團軍(由帕寧將軍指揮)沿南布格河作戰。1769年7月,海軍上將斯皮里多夫的分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入地中海參戰。
在1770年的戰爭中,第1集團軍在里亞巴亞墓地附近及拉爾加河和卡古爾河河畔擊潰了土耳其軍(參見卡古爾河戰役)。俄國分艦隊在愛琴海的出現,促進了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統治的起義。在切什梅海戰(1770)中,俄國分艦隊擊潰了土耳其艦隊,從而保障了自己在愛琴海的制海權,並完成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9月,俄軍攻佔了賓傑里要塞,7—11月,相繼奪取了伊茲梅爾、基利亞、布拉伊洛夫和阿克爾曼(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1771年,第1集團軍在多瑙河區艦隊的協同下,於2月佔領了久爾久(朱爾朱),3月封鎖了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要塞。多爾戈魯科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在亞速海區艦隊的協同下,於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並佔領了克里木。
奧軍推進到俄國邊境之後,俄第一集團軍(約4.5萬人)轉入積極防禦。該集團軍分3個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戰,從6月到10月多次擊退土軍優勢兵力(12萬人)對多瑙河左岸的進攻。俄國艦隊在地中海的勝利,促進了埃及和敘利亞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義的爆發。俄國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迫使土耳其於1772年5月30日在久爾久同俄國簽訂停戰協定。11月12日,俄國又同克里木汗薩希布—格來締結條約,規定克里木脫離土耳其,成為俄國的保護國(1783年克里木汗國完全歸屬俄國)。
1773年的戰事是在巴爾干戰區進行的。6月,魯緬采夫集團軍渡過多瑙河,包圍了錫利斯特拉要塞。5—6月,蘇沃洛夫將軍的一支部隊多次成功地襲擊(搜索)了圖爾圖凱。但由於兵力不足,魯緬采夫集團軍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軍攻打瓦爾納和舒姆拉(舒門),均未獲戰果。
1774年6月,魯緬采夫率俄軍5.2萬人強渡多瑙河。6月20日,俄軍(蘇沃洛夫一個軍和卡緬斯基將軍一個軍,近2.5萬人)在科茲盧賈附近擊潰土軍4萬人。薩爾特科夫的部隊(1萬人)在圖爾圖凱附近擊潰土軍1.5萬人。魯緬采夫所部封鎖了舒姆拉、魯什丘克(魯塞)和錫利斯特拉諸要塞,其先頭部隊越過了巴爾干。在這種形勢下,俄土雙方於7月24日簽訂了小凱納爾賈和約(1774)。和約確認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保障俄國自由進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的戰略協同、強渡大的水障礙(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錫瓦什湖)、山地進攻、奪取要塞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在此次戰爭中魯緬采夫創建了利曼槳船區艦隊(見多瑙河區艦隊),用以配合陸軍完成戰斗任務。戰斗過程中,被廣泛採用的不是線式戰斗隊形,而是新的疏開式戰斗隊形——師、團方陣,以及與步兵(獵騎兵)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隊。軍隊的實戰經驗寫入了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所著教範和守則。
根據1774年7月俄土《庫楚克-凱納爾吉和約》,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的地區和刻赤海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國宣告「獨立」,並於1783年並入俄國版圖。
第六次俄土戰爭(1787~1792)
1787—1792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土耳其推行復仇計劃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木,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屬地,授權土耳其檢查通過海峽的俄國商船。俄國拒絕了這一最後通牒。土耳其出動了20萬軍隊和一支強大的艦隊(戰列艦19艘、巡航艦16艘、輕巡航炮艦5艘)對俄開戰。俄軍統帥部展開了兩個集團軍:葉卡捷琳娜集團軍(8.2萬人,由波將金元帥指揮)和烏克蘭集團軍(3.7萬人,由魯緬采夫元帥指揮),以及克里木軍和庫班軍,此外,還有黑海艦隊(軍艦24艘,由海軍少將沃伊諾維奇指揮)。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艦隊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9月13日夜,土軍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陸,但被俄軍擊潰。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陸兵(5千人)在炮火掩護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陸,但遭到蘇沃洛夫軍的急劇突擊,幾乎被全殲。1788年戰局初期,奧地利加入俄國一方參戰,並派出科布爾格斯基親王率軍2.6萬人開赴摩爾達維亞作戰。戰局進程中,俄軍圍攻並奪取了霍京和奧恰科夫要塞。在奧恰科夫要塞攻堅戰中,艦隊起了重要作用。在1789年的戰局中,烏克蘭集團軍(後聯合為南方集團軍,由波將金指揮)在比薩拉比亞對賓傑里等要塞展開了爭奪戰。1789年8月1日,蘇沃洛夫將軍指揮的5000俄軍和一個奧地利軍(1.2萬人,由科布爾格斯基親王指揮)在福克沙尼擊潰奧斯曼巴夏的一個軍(3萬人)。9月22日,俄奧聯軍(2.5萬人)在蘇沃洛夫的指揮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戰,擊潰了土耳其宰相優素福的十萬大軍。但波將金卻未乘勝向多瑙河對岸發展進攻,而僅限於佔領賓傑里、哈吉別伊(今敖德薩)和阿克爾曼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國捕船隊在土耳其艦隊交通線上採取行動。1790年戰局中,波將金又是集中主力圍攻要塞,而不是在野戰中殲滅土軍。土耳其統帥部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爾巴夏率部4萬人開往阿納帕要塞地區攻取庫班,並准備在克里木登陸。俄軍黑海艦隊在海軍少將(自1790年3月起)烏沙科夫指揮下,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堅德拉島海域的海戰中接連實施突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9月8—9日堅德拉島一戰,俄國艦隊再次獲勝。南方集團軍在艦隊的協助下佔領了基利亞、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諸要塞。向卡巴爾達進攻的巴塔爾巴夏一個軍也被擊潰。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致使俄國的處境惡化。盡管如此,俄國仍向多瑙河發動了進攻。1790年12月22日,蘇沃洛夫所部以強大攻勢一舉攻克土耳其堅固設防的伊茲梅爾要塞(參見伊茲梅爾戰役)。在1791年的戰局中俄軍取得了巨大勝利。6月15日,庫圖佐夫將軍所部強渡多瑙河,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土一個軍(2.3萬人)。7月9日,俄軍主力(列普寧元帥指揮)在默欽戰役(1791)中重創土軍。7月3日,古多維奇將軍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納帕。俄軍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以及8月11日烏沙科夫在卡利亞克里亞角擊潰土耳其艦隊的勝利加速了雅西和約(1792)的簽訂。
1787—1792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在戰略和戰術上協同作戰的新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縱隊與散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和圍攻要塞的戰法得到了發展。對於俄軍的先進經驗,蘇沃洛夫在《致勝的科學》這一軍事著作中作了總結。
1792年1月,俄土簽定《雅西和約》,土耳其承認俄國兼並克里木和喬治亞。這次戰爭俄國作了充分准備,實現了稱霸黑海的野心,獲得了黑海不凍的出海口。
第七次俄土戰爭(1806~1812)
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是土耳其在拿破崙一世的支持下發動的。土耳其企圖用戰爭進行報復,因為當時俄國正與法國(1805—1807)、伊朗(1804—1813)進行激戰。這場戰爭的起因是,1805年簽訂的關於俄國船隻自由通過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換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公國大公。對此,俄國政府於1806年11—12月派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4萬人、150門火炮)進駐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哥薩克軍轉到了俄國方面。12月30日,英國站到了俄國一邊,其艦隊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
自1807年2月,謝尼亞文海軍中將指揮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達達尼爾海戰(1807)和阿索斯海戰(1807)中戰勝了土耳其艦隊。在巴爾乾和高加索兩戰區,俄軍也多次擊敗土軍。英俄反土聯盟解體後,1807年8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1809年春又戰火重燃。在高加索戰區,俄軍與亞塞拜然民軍和喬治亞民軍協同作戰,將土軍逐出波季(1809)和蘇呼米卡列(蘇呼米)(1810),並攻佔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1811)。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率俄軍8萬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將軍指揮),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相繼奪取了伊薩克恰、圖爾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軍在新任總司令卡緬斯基將軍(同年2月任命)的指揮下,佔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拉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納戰役中,土軍(10萬人)失敗。9月,魯什丘克要塞和久爾久要塞的守軍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軍發動突然襲擊,攻佔洛維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該城。
1811年初,由於俄國面臨拿破崙軍入侵的威脅,多瑙河集團軍之一部調往西部邊境。俄軍兵力幾乎減少一半(4.6萬人、218門火炮),由庫圖佐夫指揮(1811年3月起)。庫圖佐夫運用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魯什丘克戰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齊亞戰役中大破土軍,迫使其投降,打贏了這場戰爭。接著,庫圖佐夫又巧妙地運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上簽字。和約確定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並入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前夕,拿破崙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
經過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俄軍在陸海軍的戰略協同作戰方面,以及在奪取要塞、包圍敵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經驗,豐富了俄國的軍事學術。俄國目的是奪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主戰場在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土耳其戰敗。根據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約》,俄國攫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把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
]第八次俄土戰爭(1828~1829)
1828—1829年的俄士戰爭是歐洲列強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地的斗爭所引起的。當時,奧斯曼帝國嚴重的國內危機由於希臘民族解放革命戰爭(1821—1829)而進一步加深。俄、英、法聯合艦隊為保衛希臘自治權而在納瓦里諾海戰(1827)中擊敗土埃聯合艦隊之後,土耳其蘇丹獲悉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劇,便撕毀了俄土兩國以前締結的所有協定,並於1827年12月宣布對俄進行「神聖戰爭」。1828年4月26日,俄國向土耳其宣戰。俄國將維特根施泰因元帥的集團軍9.5萬人調到多瑙河戰區,迎戰海珊巴夏的15萬軍隊;將帕斯克維奇將軍的軍(2.5萬人)調到高加索戰區廠迎戰5萬土耳其軍。
維特根施泰因集團軍於5月7日越過國境,經過一個月的戰斗,佔領了多瑙河各公國,強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軍從陸上和海上發起聯合攻擊,攻下瓦爾納。帕斯克維奇軍越過國境之後,於7月5日攻佔卡爾斯要塞。7—8月間,高加索軍各部隊在地方民軍的支援下佔領了阿爾達甘、阿哈爾齊赫、波季和巴亞澤特諸要塞。在1829年戰局中,雙方戰斗激烈,力爭主動。6月11日,季比奇將軍指揮的俄軍(1.8萬人)在庫列夫恰附近的戰役中擊潰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軍,並於6月30日佔領錫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萬人越過巴爾乾地區,向阿德里安堡(埃迪爾內)挺進。8月20日,該城守軍投降。俄軍繼續向南發展進攻,伊斯坦布爾(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軍於7月9日攻佔埃爾祖魯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軍在兩戰區獲勝,主力逼近伊斯坦布爾,艦隊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帶游弋,這些情況迫使土耳其政府於9月2(14)日簽訂了阿德里安堡和約(1829)。
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對於改進軍隊的指揮工作,對於陸海協同動作的組織都發生了影響,同時,積累了奪取要塞和進行野戰的經驗。戰役的諸要素得到了發展。
經過多次俄土戰爭,俄國保住了南烏克蘭、克里木、比薩拉比亞及高加索的部分領土,並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樹立了自己的地位。俄國利用希臘獨立戰爭,進一步南下,再次蹂躪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後經保加利亞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據1829年9月俄土《亞得里亞堡條約》,俄國獲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島嶼和黑海東岸,土耳其承認喬治亞、伊梅列季亞、明格列利亞並入俄國。
[編輯本段]第九次俄土戰爭(1853~1856)
即克里木戰爭(又譯克里米亞戰爭,詳見該詞條)。1853年俄國借口「聖地」問題,發動的對土戰爭。根據1856年《巴黎和約》,俄國把比薩拉比亞南部歸還摩爾多瓦,實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國艦隊通過海峽。
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
這是一場奧斯曼土耳其與俄國及其盟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源自於俄國希望打開通往地中海的通路,並且解放生活在巴爾干半島,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使他們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
1877年,俄國利用巴爾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戰爭,打著「解放」的旗號,對土宣戰。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亞軍隊的支援下,連克索非亞和亞得里亞堡,兵臨君士坦丁堡。由於英國干涉,俄國未能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海峽。根據1878年3月《聖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一個由俄國「保護」的龐大的保加利亞公國。英奧兩國反對該和約。有關各國在1878年6~7月召開了柏林會議,重訂和約。根據柏林和約,俄國重新獲得比薩拉比亞南部,在亞洲獲得巴統、卡爾斯、阿達等地。保加利亞及塞爾維亞在戰後脫離了土耳其的控制,兩國視這次獨立為第二次建國。這場戰爭也為羅馬尼亞王國完全獨立提供了機會,盡管羅馬尼亞從未像其它巴爾干國家那樣被奧斯曼帝國所統治,他們仍將此戰視為羅馬尼亞獨立戰爭
戰爭最後結局
俄國擴大了疆域,南部邊界伸展到黑海,西部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東部邊界越過高加索山脈。

㈦ 交戰守則哪裡能下

以下是一篇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公元1453年,「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淪陷。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中戰死,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戰死,另一個臣服於土耳其蘇丹,只有他的侄女索非亞公主逃到了羅馬。千年東羅馬帝國從此灰飛煙滅,全歐洲都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新月旗下顫栗。然而歷史在這里卻埋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伏筆----逃到羅馬的索非亞長大成人後,教廷出於牽制奧斯曼土耳其的目的,於1472年將索菲亞嫁給了莫斯科領主伊凡三世。這位亡國的公主為當時在歐洲人眼裡還是蠻荒之邦的莫斯科大公國帶來了無可估量的「嫁妝「--拜占廷帝國的雙頭鷹徽和東羅馬帝國最後的皇室血脈。撿到寶的伊凡三世在迎娶索非亞公主的同時,宣布自己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者,並且宣布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此君因此被視為俄羅斯國家的奠基人。不過俄羅斯既然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衣缽,自然與奧斯曼土耳其也就應該算是世仇了。然而當時的莫斯科大公國直到1480年才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羽翼未豐,解除東方蒙古殘余勢力的威脅是當務之急;同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並未將這個自封的第三羅馬放在心上--瘋子才會放著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的東南歐不打,跑老遠到寒冷的莫斯科獵北極熊。因此兩個命中註定的冤家居然和平相處了近兩百年。 到了十七世紀後半期,實力日漸強大的俄國已按捺不住對領土的巨大渴望,此時,遠東還太過遙遠,北方的瑞典國勢正隆,波蘭雖已日過中天,但還不是那麼容易啃得動,而西南的奧斯曼土耳其在經歷了數百年的征戰之後,雖然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然而處於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在帝國中只是少數民族,諸多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從未停止,再加上各個封建軍事集團內部之間的爭斗,使這個龐大的帝國已經外強中干,其情況與滿清乾隆後期的中國倒有幾分相似.奧斯曼土耳其極盛時代時向西北已經滲透到黑海,向東北直達烏克蘭,對沙俄來說,這個宿敵和異教國家已經來到了自家門前,從它身上開刀,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於是,俄土之間近三百年的戰爭已走到台前。

一 17至19世紀,俄國與土耳其為爭奪黑海及其毗連地區的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十三世紀被蒙古入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圍繞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俄國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開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力圖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佔領了波多利亞,爾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蓋特曼多羅申科的支持,企圖統治整個右岸烏克蘭。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蓋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蓋特曼。1676年,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佔領了蓋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圖藉助於土軍恢復自己的統治。為防止這一事態,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指揮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攻克該城,俘獲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1677、1678)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斗爭仍在繼續進行。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靠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襲擊。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1681),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聯合作戰,是戰勝土耳其韃靼軍的重要原因。
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的斗爭的繼續。這次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對克里木的遠征(1687、1689)和對亞速的遠征(1695—1696)。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其它盟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1700)。這次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屬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1710—1713年的俄土戰爭發生於北方戰爭(1700—1721)期間,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
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戰爭之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攻佔彼列科普,然後又佔領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由於瘟疫流行,糧秣和飲水不足,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俄軍拉西將軍指揮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佔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1737)中擊潰了克里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克奧恰科夫。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戰屢敗。為了接應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使戰爭發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1739)中擊潰土軍。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並入俄國。俄國面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盟國奧地利又退出戰爭,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和約(1739)。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中,強渡復雜水障礙(錫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瓊加爾渡口)的經驗豐富了軍事學術。
1768—1774年俄土戰爭是由奧斯曼帝國侵略俄國和反對俄國在波蘭擴大勢力而引起的,是俄國取得黑海出海口斗爭的繼續。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奧兩國支持下對俄宣戰。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8—9萬人)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約3.5萬人)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帶應戰。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蘭—格來的軍隊(7—8萬人)侵入烏克蘭領土。俄軍第2集團軍將其擊退,前出到亞速海,封鎖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戰區,戈利岑與20萬土耳其軍作戰,在對霍京的兩次進攻失利後,被迫於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駐軍由於缺少給養,放棄了霍京。第1集團軍在新任指揮官魯緬采夫的指揮下向雅西展開進攻,於10月7日佔領該城;第2集團軍(由帕寧將軍指揮)沿南布格河作戰。1769年7月,海軍上將斯皮里多夫的分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入地中海參戰。
在1770年的戰爭中,第1集團軍在里亞巴亞墓地附近及拉爾加河和卡古爾河河畔擊潰了土耳其軍(參見卡古爾河戰役)。俄國分艦隊在愛琴海的出現,促進了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統治的起義。在切什梅海戰(1770)中,俄國分艦隊擊潰了土耳其艦隊,從而保障了自己在愛琴海的制海權,並完成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9月,俄軍攻佔了賓傑里要塞,7—11月,相繼奪取了伊茲梅爾、基利亞、布拉伊洛夫和阿克爾曼(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1771年,第1集團軍在多瑙河區艦隊的協同下,於2月佔領了久爾久(朱爾朱),3月封鎖了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要塞。多爾戈魯科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在亞速海區艦隊的協同下,於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並佔領了克里木。
奧軍推進到俄國邊境之後,俄第一集團軍(約4.5萬人)轉入積極防禦。該集團軍分3個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戰,從6月到10月多次擊退土軍優勢兵力(12萬人)對多瑙河左岸的進攻。俄國艦隊在地中海的勝利,促進了埃及和敘利亞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義的爆發。俄國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迫使土耳其於1772年5月30日在久爾久同俄國簽訂停戰協定。11月12日,俄國又同克里木汗薩希布—格來締結條約,規定克里木脫離土耳其,成為俄國的保護國(1783年克里木汗國完全歸屬俄國)。
1773年的戰事是在巴爾干戰區進行的。6月,魯緬采夫集團軍渡過多瑙河,包圍了錫利斯特拉要塞。5—6月,蘇沃洛夫將軍的一支部隊多次成功地襲擊(搜索)了圖爾圖凱。但由於兵力不足,魯緬采夫集團軍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軍攻打瓦爾納和舒姆拉(舒門),均未獲戰果。
1774年6月,魯緬采夫率俄軍5.2萬人強渡多瑙河。6月20日,俄軍(蘇沃洛夫一個軍和卡緬斯基將軍一個軍,近2.5萬人)在科茲盧賈附近擊潰土軍4萬人。薩爾特科夫的部隊(1萬人)在圖爾圖凱附近擊潰土軍1.5萬人。魯緬采夫所部封鎖了舒姆拉、魯什丘克(魯塞)和錫利斯特拉諸要塞,其先頭部隊越過了巴爾干。在這種形勢下,俄土雙方於7月24日簽訂了小凱納爾賈和約(1774)。和約確認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保障俄國自由進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的戰略協同、強渡大的水障礙(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錫瓦什湖)、山地進攻、奪取要塞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在此次戰爭中魯緬采夫創建了利曼槳船區艦隊(見多瑙河區艦隊),用以配合陸軍完成戰斗任務。
戰斗過程中,被廣泛採用的不是線式戰斗隊形,而是新的疏開式戰斗隊形——師、團方陣,以及與步兵(獵騎兵)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隊。軍隊的實戰經驗寫入了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所著教範和守則。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土耳其推行復仇計劃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木,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屬地,授權土耳其檢查通過海峽的俄國商船。俄國拒絕了這一最後通牒。土耳其出動了20萬軍隊和一支強大的艦隊(戰列艦19艘、巡航艦16艘、輕巡航炮艦5艘)對俄開戰。俄軍統帥部展開了兩個集團軍:葉卡捷琳娜集團軍(8.2萬人,由波將金元帥指揮)和烏克蘭集團軍(3.7萬人,由魯緬采夫元帥指揮),以及克里木軍和庫班軍,此外,還有黑海艦隊(軍艦24艘,由海軍少將沃伊諾維奇指揮)。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艦隊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9月13日夜,土軍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陸,但被俄軍擊潰。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陸兵(5千人)在炮火掩護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陸,但遭到蘇沃洛夫軍的急劇突擊,幾乎被全殲。1788年戰局初期,奧地利加入俄國一方參戰,並派出科布爾格斯基親王率軍2.6萬人開赴摩爾達維亞作戰。戰局進程中,俄軍圍攻並奪取了霍京和奧恰科夫要塞。在奧恰科夫要塞攻堅戰中,艦隊起了重要作用。在1789年的戰局中,烏克蘭集團軍(後聯合為南方集團軍,由波將金指揮)在比薩拉比亞對賓傑里等要塞展開了爭奪戰。1789年8月1日,蘇沃洛夫將軍指揮的5000俄軍和一個奧地利軍(1.2萬人,由科布爾格斯基親王指揮)在福克沙尼擊潰奧斯曼巴夏的一個軍(3萬人)。9月22日,俄奧聯軍(2.5萬人)在蘇沃洛夫的指揮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戰,擊潰了土耳其宰相優素福的十萬大軍(參見勒姆尼克河戰役)。但波將金卻未乘勝向多瑙河對岸發展進攻,而僅限於佔領賓傑里、哈吉別伊(今敖德薩)和阿克爾曼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國捕船隊在土耳其艦隊交通線上採取行動。1790年戰局中,波將金又是集中主力圍攻要塞,而不是在野戰中殲滅土軍。土耳其統帥部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爾巴夏率部4萬人開往阿納帕要塞地區攻取庫班,並准備在克里木登陸。俄軍黑海艦隊在海軍少將(自1790年3月起)烏沙科夫指揮下,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堅德拉島海域的海戰中接連實施突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參見刻赤海戰)。9月8—9日堅德拉島一戰,俄國艦隊再次獲勝。南方集團軍在艦隊的協助下佔領了基利亞、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諸要塞。向卡巴爾達進攻的巴塔爾巴夏一個軍也被擊潰。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致使俄國的處境惡化。盡管如此,俄國仍向多瑙河發動了進攻。1790年12月22日,蘇沃洛夫所部以強大攻勢一舉攻克土耳其堅固設防的伊茲梅爾要塞(參見伊茲梅爾戰役)。在1791年的戰局中俄軍取得了巨大勝利。6月15日,庫圖佐夫將軍所部強渡多瑙河,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土一個軍(2.3萬人)。7月9日,俄軍主力(列普寧元帥指揮)在默欽戰役(1791)中重創土軍。7月3日,古多維奇將軍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納帕。俄軍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以及8月11日烏沙科夫在卡利亞克里亞角擊潰土耳其艦隊(參見卡利亞克里亞角海戰)的勝利加速了雅西和約(1791)的簽訂。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在戰略和戰術上協同作戰的新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縱隊與散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和圍攻要塞的戰法得到了發展。對於俄軍的先進經驗,蘇沃洛夫在《致勝的科學》這一軍事著作中作了總結。

二 19世紀, 一邊倒的俄土戰爭

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是土耳其在拿破崙一世的支持下發動的。土耳其企圖用戰爭進行報復,因為當時俄國正與法國(1805—1807)、伊朗(1804—1813)進行激戰。這場戰爭的起因是,1805年簽訂的關於俄國船隻自由通過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換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公國大公。對此,俄國政府於1806年11—12月派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4萬人、150門火炮)進駐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哥薩克軍轉到了俄國方面。12月30日,英國站到了俄國一邊,其艦隊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自1807年2月,謝尼亞文海軍中將指揮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達達尼爾海戰(1807)和阿索斯海戰(1807)中戰勝了土耳其艦隊。在巴爾乾和高加索兩戰區,俄軍也多次擊敗土軍。英俄反土聯盟解體後,1807年8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1809年春又戰火重燃。在高加索戰區,俄軍與亞塞拜然民軍和喬治亞民軍協同作戰,將土軍逐出波季(1809)和蘇呼米卡列(蘇呼米)(1810),並攻佔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1811)。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率俄軍8萬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將軍指揮),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相繼奪取了伊薩克恰、圖爾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軍在新任總司令卡緬斯基將軍(同年2月任命)的指揮下,佔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拉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納戰役中,土軍(10萬人)失敗。9月,魯什丘克要塞和久爾久要塞的守軍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軍發動突然襲擊,攻佔洛維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該城。1811年初,由於俄國面臨拿破崙軍入侵的威脅,多瑙河集團軍之一部調往西部邊境。俄軍兵力幾乎減少一半(4.6萬人、218門火炮),由庫圖佐夫指揮(1811年3月起)。庫圖佐夫運用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魯什丘克戰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齊亞戰役中大破土軍,迫使其投降,打贏了這場戰爭。接著,庫圖佐夫又巧妙地運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上簽字。和約確定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並入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前夕,拿破崙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
經過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俄軍在陸海軍的戰略協同作戰方面,以及在奪取要塞、包圍敵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經驗,豐富了俄國的軍事學術。
1828—1829年的俄士戰爭是歐洲列強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地的斗爭所引起的。當時,奧斯曼帝國嚴重的國內危機由於希臘民族解放革命戰爭(1821—1829)而進一步加深。
俄、英、法聯合艦隊為保衛希臘自治權而在納瓦里諾海戰(1827)中擊敗土埃聯合艦隊之後,土耳其蘇丹獲悉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劇,便撕毀了俄土兩國以前締結的所有協定,並於1827年12月宣布對俄進行「神聖戰爭」(見聖戰)。1828年4月26日,俄國向土耳其宣戰。俄國將維特根施泰因元帥的集團軍9.5萬人調到多瑙河戰區,迎戰海珊巴夏的15萬軍隊;將帕斯克維奇將軍的軍(2.5萬人)調到高加索戰區廠迎戰5萬土耳其軍。
維特根施泰因集團軍於5月7日越過國境,經過一個月的戰斗,佔領了多瑙河各公國,強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軍從陸上和海上發起聯合攻擊,攻下瓦爾納。帕斯克維奇軍越過國境之後,於7月5日攻佔卡爾斯要塞。7—8月間,高加索軍各部隊在地方民軍的支援下佔領了阿爾達甘、阿哈爾齊赫、波季和巴亞澤特諸要塞。在1829年戰局中,雙方戰斗激烈,力爭主動。6月11日,季比奇將軍指揮的俄軍(1.8萬人)在庫列夫恰附近的戰役中擊潰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軍,並於6月30日佔領錫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萬人越過巴爾乾地區,向阿德里安堡(埃迪爾內)挺進。8月20日,該城守軍投降。俄軍繼續向南發展進攻,伊斯坦布爾(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軍於7月9日攻佔埃爾祖魯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軍在兩戰區獲勝,主力逼近伊斯坦布爾,艦隊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帶游弋,這些情況迫使土耳其政府於9月2(14)日簽訂了阿德里安堡和約(1829)。
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對於改進軍隊的指揮工作,對於陸海協同動作的組織都發生了影響,同時,積累了奪取要塞和進行野戰的經驗。戰役的諸要素得到了發展。

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說是俄土戰爭實在是有些搞笑。本不想將其列入,但為了歷史的連續性,還是寫一寫吧。這場新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起因
自18世紀下半葉起,俄國在近東勢力急速發展,力圖攻佔或與列強瓜分日趨衰落的土耳其帝國,控制黑海海峽,實現俄國南出地中海的宿願。這就與在近東有重大政治經濟利益的英、法兩國發生沖突。戰爭的導火線是爭奪「聖地」。所謂聖地問題就是法國支持的天主教僧侶與以俄國為靠山的東正教僧侶爭奪耶路撒冷和伯利恆教堂的管轄權。1853年2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反對土耳其將伯利恆教堂交天主教僧侶掌管,要求土耳其蘇丹與沙皇簽署專約,承認沙皇有權保護所有在蘇丹統治下的信奉東正教的臣民。5月,土耳其在英國大使的慫恿下,拒絕與沙皇締約。俄國遂同土耳其斷絕外交關系,並於7月3日以保護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居民權利為由,佔領土耳其的附庸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10月4日,土在英、法支持下對俄宣戰。
1853年11月,俄艦隊在錫諾普殲滅土艦隊。1854年1月,英、法艦隊駛入黑海,並於3月27~28日先後對俄宣戰。撒丁王國也與法締盟,於1855年1月參戰
。歐洲另外兩個大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雖未直接參戰,但也對俄國採取敵對態度。1854年4月20日,奧、普在柏林締結了反對俄國的同盟條約,奧地利陳兵邊境,迫使俄國撤出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1854年9月,聯軍在克里木的耶夫帕托里亞登陸,隨即南攻俄國黑海艦隊根據地塞瓦斯托波爾港口。9月20日阿爾馬河之戰,聯軍包圍塞港。俄國守軍鑿沉艦只堵塞港口以防來自海上的進攻。俄軍先後發動巴拉克拉瓦之役(10月25日)和英克曼之役(11月5日),企圖解塞港之圍未果。翌年9月8日,聯軍猛攻塞港,法軍攻下關鍵地區馬拉霍夫要塞。3天後,塞港陷落,俄國敗局已定。1855年10月中旬,奧地利向俄國提出通牒,要求俄國向英、法議和,如拒絕接受,奧將參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同意在奧國提出的5項條件基礎上議和。1856年2月,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交戰國和有關國家在巴黎舉行和會,並於3月30日簽訂《巴黎和約》。基督徒國家之間為了「聖地」開打,讓伊斯蘭的土耳其保住了獨立的地位,這倒底是上帝的仁慈呢還是真主的偉大?
1877年,俄國利用巴爾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戰爭,打著「解放」的旗號,對土宣戰。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亞軍隊的支援下,連克索非亞和亞得里亞堡,兵臨君士坦丁堡。由於英國干涉,俄國未能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海峽。根據1878年3月《聖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一個由俄國「保護」的龐大的保加利亞公國。英奧兩國反對該和約。有關各國在1878年6~7月召開了柏林會議,重訂和約。根據柏林和約,俄國重新獲得比薩拉比亞南部,在亞洲獲得巴統、卡爾斯、阿達等地。
經過近三百年的戰爭,最後結局是俄國擴大了疆域,南部邊界伸展到黑海,西部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東部邊界越過高加索山脈,雖然俄國終未能實現佔領君士坦丁堡,讓雙頭鷹徽重新照耀地中海的宿願,但這個不類不倫的第三羅馬帝國,的的確確是成為了土耳其的噩夢,使輝煌一時的奧斯曼帝國被打回了原形.如今,莫斯科克里姆寧宮城頭的雙頭鷹徽和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上空的新月依然如昔,第三羅馬與奧斯曼土耳其的輝煌卻已遠去,然而兩個國家之間的宿怨,是否真的如那首歌所唱的:一切都隨風而去呢?

㈧ 波土戰爭各國的戰略部署有哪些

1621年,奧斯曼二世因恃有與俄國和瑞典結成的聯盟,組織了反對波蘭國的新遠征。瑞典人將波蘭兵力之一部吸引到立窩尼亞,但俄國卻拒絕進攻波蘭國。波蘭國國王西吉斯孟德三世派出黑特曼霍德凱維奇統率的軍隊抵禦土耳其人。

隨後,黑特曼薩蓋達奇內率領的4萬烏克蘭哥薩克與其會合。1621年9月,波蘭人與哥薩克在德涅斯特河上的霍京附近交戰中合同行動,打敗了奧斯曼二世統率的土耳其—韃靼聯軍,阻止了土軍的推進。波蘭抵禦土耳其的戰爭是一次人民戰爭。土耳其人和韃靼人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卻未能侵入德涅斯特河以東的烏克蘭地區。

㈨ 少為人知的經典戰役

一、第一次波土之戰

1514年8月23日,5萬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強大的炮兵,伊朗部隊則主要是裝備馬刀和長矛的騎兵。伊朗軍隊以逸待勞,但軍事上不佔優勢。使用滑膛槍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團在大炮配合下摧毀了伊軍抵抗,擊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佔領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土耳其炮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佔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佔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這里是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伊朗軍隊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後,雙方的戰爭互有勝負。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佔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並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二、第二次波土之戰

戰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發生內部爭斗之機再次進攻伊朗。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擁有克里木諸可汗強大軍隊的支持。

1578年,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修復卡爾斯城,開進外高加索境內,並佔領南喬治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後進入北亞塞拜然並佔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合作戰,奪取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地區。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1587—1629年),伊朗東山再起,不僅收復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如阿富汗等。由於忙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國內民眾起義,阿拔斯一世被迫於1590年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幾乎把整個外高加索和盧里斯坦、庫爾德斯坦大部領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讓給了奧斯曼帝國。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改革後的伊朗軍隊兵力達12萬人,其中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大力擴軍之後,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為准備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爭取主動地位,伊朗還同土耳其的敵人俄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餘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年的10年戰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戰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於1616年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准備進行新的戰爭。1623年,伊朗軍隊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發了1623—1639年戰爭。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舉行起義之機,興兵攻佔巴格達,繼之佔領了整個阿拉伯伊拉克。

17世紀前25年,阿拔斯一世對東喬治亞進行了數次遠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頑強抵抗。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年),鑒於土耳其對歐洲的征戰屢遭挫折,因而致力於征服東方。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並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佔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土耳其早期能打敗伊朗從軍是的角度來講是因為土耳其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思想,和完善得多兵種配合協同作戰,尤其是步炮配合在同一時代可以說是無懈可擊。而伊朗的戰術尚且保留在4世紀,靠鐵騎隊波浪式進攻,自然無法戰勝土耳其的火槍大炮。

但當波斯有了自己的炮兵火槍兵之後戰局就逐漸扭轉了。到了後期伊朗則完全占據主動,土耳其的騎兵和波斯鐵騎相比跟本不佔優勢,在波斯有了完備的火葯部隊之後,土耳其軍在軍力上就已經處於下風了。尤其是在阿巴斯大帝佔領印度河流域和阿富汗之後,波斯的戰象軍團(下圖)開始登場,土耳其的噩夢自此開始,因為當時的邃發華膛槍根本傷不了披甲戰象,而且戰象火槍騎手的射程裝彈量遠高於土耳其火槍步兵。於是在波斯軍團槍炮其發,戰象沖鋒,鐵騎包抄下,土耳其開始節界敗退。波土戰爭的勝利和民族沒有直接關系,完全是取決於兵力裝備兵種配合和戰術思想

三、第三次波土之戰

戰爭第三時期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動戰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佔領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土耳其的勝利直接威脅到沙皇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對波斯的遠征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1723年的《彼得堡條約》。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條約規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外高加索其餘地區、伊朗西部和克爾曼沙阿、哈馬丹兩城轉歸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於自己的條約,主要是由於法國的支持。

土耳其強佔大片領土後仍感不足,於是又在1725年進軍伊朗東部並攻佔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並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亞塞拜然。塔赫馬斯普二世為提高個人聲望,令納迪爾鎮壓阿富汗阿布達利部族霍拉桑起義,自己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承認土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2年,納迪爾推翻塔赫馬斯普二世,並同俄國簽訂《拉什特條約》(1732年),答應肅清外高加索土軍後把庫拉河以北歸還俄羅斯,以換回吉蘭省。1735年6月,納迪爾率7萬大軍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8萬土軍。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位,著手改組軍隊,擴大軍隊數量和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展炮兵。他的軍隊近代化計劃得到英法軍事專家的幫助。薩菲伊朗重新統一穩定之後,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再次發動戰爭。3年的伊土戰爭未分勝負。

這場長達200餘年的戰爭是伊斯蘭教兩大封建國家為爭霸中東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間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斗爭,而雙方又對這種矛盾 和斗爭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運中,伊土戰爭是他們 許多世紀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戰爭中兩敗俱傷,日益淪 為正致力於在中近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伊土戰爭時間雖長,但軍事學術上卻無甚發展。雙方軍隊的主要類型是封建民軍, 主要兵種是裝備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16世紀末開始裝備)的正規騎兵和 非正規騎兵,其中前者是軍中的快速機動部隊。從16世紀(土耳其)和17世紀(伊朗) 組建的常備步兵處於從屬地位。但到17、18世紀,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這主要是由於 西歐經驗的傳入。步兵裝備了射擊武器(前裝槍、火槍),並按正規軍體制編成。炮兵 作為一個兵種在土耳其出現較早,它曾是奧斯曼土耳其向外擴張的有力武器。同時,納迪爾沙赫的軍隊中也有戰象隊,交戰時用於突擊敵戰斗隊形中央,減輕步兵壓力。使用 射擊武器之前,戰役結局通常取決於大批騎兵的沖擊和圍殲,因為騎兵能突然而迅速地 攻擊敵軍。隨著正規步兵和炮兵的出現,騎兵變成了戰斗隊形的主體。騎兵掩護側翼安 全,並以騎兵沖擊完成對敵突擊。軍隊作戰採用疏開隊形,到17、18世紀則採用線式戰 斗隊形。對潰逃之敵一般不予追擊。奪取要塞多靠長期圍攻。軍事學術在伊土戰爭中發 展遲緩,這是因為兩國處於落後的封建社會而且正走下坡路,兩國軍隊都有大量非正規 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騎兵民軍,武器裝備以冷兵器為主,五花八門,極不統一。

㈩ 魯緬采夫的俄土戰爭

俄土戰爭(Russo-Turkish Wars)是指17-19世紀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1次。俄國七勝四敗。雖然奪取的領土不大,只有摩爾多瓦和高加索兩個山地基督教小國,但打擊了奧斯曼土耳其的權威,動搖了其統治。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十三世紀被蒙古人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圍繞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俄國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開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力圖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 第一次俄土戰爭(1676~1681)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佔領了波多利亞,爾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蓋特曼多羅申科的支持,企圖統治整個右岸烏克蘭。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蓋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蓋特曼。1676年,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佔領了蓋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圖藉助於土軍恢復自己的統治。為防止這一事態,俄烏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指揮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攻克該城,俘獲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1677、1678)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軍、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斗爭仍在繼續進行。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靠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襲擊。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1681),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聯合作戰,是阻止土耳其軍與韃靼軍進一步獲勝的重要原因。根據1667年1月俄國、波蘭簽訂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俄國攫取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包括基輔)。1672年土耳其為爭奪烏克蘭,進攻波屬烏克蘭奪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烏克蘭統領P.D.多羅申科進攻俄屬烏克蘭。土耳其起初大獲全勝,但最終沒能完成計劃。根據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 第二次俄土戰爭(1686~1700)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的斗爭的繼續。這次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對克里木的遠征(1687、1689)和對亞速的遠征(1695—1696)。1686年俄國加入由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組成的反土同盟。1687、1689年,俄軍在V.V.戈利岑公爵統帥下,對克里木進行了兩次遠征。1695、1696年彼得一世兩次遠征亞速。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其它盟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1700)。這次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屬俄國。根據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約》,亞速劃歸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第三次俄土戰爭(1710~1711)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內(見北方戰爭)。1710年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最終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 第四次俄土戰爭(1735~1739)俄國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勝後,於1735年向土耳其宣戰,目的是奪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島。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戰爭之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攻佔彼列科普,然後又佔領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由於瘟疫流行,糧秣和飲水不足,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俄軍拉西將軍指揮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佔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1737)中擊潰了克里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攻克奧恰科夫。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戰屢敗,土耳其連連勝利。為了接應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使戰爭發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1739)中擊潰土軍。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並入俄國。俄國面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盟國奧地利又退出戰爭,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和約(1739)。根據1739年 9月俄土《貝爾格萊德和約》,亞速再次歸俄國所有。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中,強渡復雜水障礙(錫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瓊加爾渡口)的經驗豐富了軍事學術。 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1768—1774年俄土戰爭是由奧斯曼帝國侵略俄國和反對俄國在波蘭擴大勢力而引起的,由俄國武裝入侵波蘭而引起,是俄國取得黑海出海口斗爭的繼續。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奧兩國支持下對俄宣戰。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8—9萬人)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約3.5萬人)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帶應戰 。

閱讀全文

與波土戰爭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向日葵電影哪裡看 瀏覽:996
九陽電影完整版 瀏覽:956
看免費恐龍世界電影 瀏覽:716
看電影心情怎麼發 瀏覽:643
看電影電視劇的好網站垛 瀏覽:370
報業微電影下載 瀏覽:775
微票兒官網電影票 瀏覽:295
痞子英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82
哪裡能看美國蜘蛛性虐電影 瀏覽:950
除暴是哪裡的電影 瀏覽:755
有哪些電影真的啪視頻 瀏覽:627
電影橋的視聽分析 瀏覽:618
一般在哪裡可以找到電影資源 瀏覽:715
陝西乾縣微電影 瀏覽:160
哪裡有恐怖血腥電影可以看 瀏覽:710
孫悟空新動漫電影叫什麼 瀏覽:889
臠我電影在線 瀏覽:726
激發人生微電影 瀏覽:480
天堂電影院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57
感恩教室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