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期蘇聯反法西斯戰斗故事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後改稱斯大林格勒。它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以東約60公里處
,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
軍事工業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達了第41號作戰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於在南段實施主
要戰役,消滅頓河以西的蘇軍,以便進而奪取高加索的石油產地」。為此,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代
號為「藍色作戰」的南方作戰計劃,改組了原南方集團軍群,將其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
A、B兩個集團軍群共擁有97個師計90萬人, 1200輛坦克,17000餘門火炮和迫擊炮,1640架飛機
。南面的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轄有第17集團軍、第1裝甲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 其任
務為征服高加索地區; 北面的B集團軍群由馮.包克元帥指揮,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第6集團軍
、匈牙利第2集團軍,其任務為掩護A集團軍的北面側翼,其手段則為佔領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
亞,還有曼施泰因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在克里米亞發起了春季攻勢,一周後佔領了刻赤半
島。7月4日攻佔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拿下了整個克里米亞。
6月28日,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庫爾斯克東北、哈爾可夫東北、斯拉維揚斯克、斯大林諾一帶
發動進攻,蘇軍被迫後撤100-300公里,德軍侵入頓河大彎曲部。南面的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油田
區推進,北面的B集團軍群則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
德軍最高統帥部指定由B集團軍群的由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 第6集團軍是當
時德國較強的集團軍,轄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共18個師,約25萬人,坦克740輛,火炮或迫擊炮
7500門,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堅守。 為此,蘇軍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
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 其編成內有
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
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實際能投入的力量有12個師,約16萬人
、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飛機454架。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
的長約530公里、縱深為120公里的防禦地帶。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
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從西
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第62集團軍右翼防線,形勢告急。 斯大林任命年輕
的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取代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指揮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並派素有「蘇聯紅
軍智多星」之稱的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
7月25日, 德軍以2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的強大兵力對由蘇軍第第64集團軍的第229師5個營駐守
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卡拉奇附近強渡頓河,直撲斯大林格勒。 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師被
擊潰。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
8月1日, 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加入進攻,得到加強的德軍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後,攻佔
列蒙特納亞並逼近了科捷爾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為了阻止德軍,於8月3日組成了擁有4個師又2
個旅(後又增加了1個師)的「戰役集群」,與德軍激戰兩天後被迫退到阿克賽河北岸,5日,德軍已
前出到阿勃加涅羅沃地域。 在這危急關頭,斯大林簽發了著名的《第227號命令》,要求蘇軍部隊「
不許後退一步」 。蘇軍接著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擊,至17日,蘇軍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
8月中下旬,德軍統帥部調整部署,集結了21萬人,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和1000多架
飛機,以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霍克的第4裝甲集團軍分別從西北、南部兩個方向對斯大林格勒發起「
鉗形攻勢」。
22日, 德第6集團軍的第14裝甲軍和步兵第8軍的3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師及1個裝甲師突破了蘇
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將蘇軍分成兩部分,蘇第62集團軍與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切斷了聯系。23日,德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爾加
河,對市區造成了嚴重威脅。同日,德軍先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的飛機對斯大林格
勒進行了自侵蘇以來烈度最強的狂轟濫炸,使該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
大戰史》一書對此評述道:「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襲擊,其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屠殺和平居民,壓垮蘇
軍,瓦解士氣,散布恐慌氣氛」。 但斯大林格勒的蘇聯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德第6集團軍司令官
保盧斯的副官在這一天的戰地日記中寫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實施反攻擊。市民們也
拿起了武器, 表現得非常英勇。 在戰場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們那已僵硬的手
還握著步槍和手槍。在被擊毀的戰車駕駛艙里,呆坐著被打死的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從未見
過」。
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在阿勃加涅羅沃西部地區突破了蘇軍防禦, 29日,進至加夫里
洛夫卡地域,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蘇軍最高統帥部面對這一嚴重形勢,將一切能
夠動員的兵員物資,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區,並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
。 8月下旬和中旬,蘇軍從南北兩面發起了幾次反擊,雖減輕了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壓力,但未能殲
滅突至伏爾加河的德軍,雙方經過激列爭斗,傷亡都很大。 至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
御地帶已全部喪失。
最高副統帥朱可夫將崔可夫中將調任為第62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的任務是防禦斯大林格勒城區
。兵力約4萬人,德軍攻城兵力共13師,約17萬人,比蘇軍多四倍。 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對我
們全體蘇聯人民至關重要,這個城市的失守將挫傷人民的鬥志。我發誓決不離開這座城市,我將採取
一切辦法堅守。我決心要麼守住城市,要麼就戰死在那裡」
9月12日,希特勒從東普魯士飛抵烏克蘭的文尼察, 召見了B集團軍群司令包克元帥和第6集團軍
司令保盧斯。「要盡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裡,不要讓它變成人們長期矚目的焦點,更不能讓它牽
扯我們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國要做的事情還多著呢。」他面帶慍怒之色對他倆說。隨後,他命令
第6集團軍於次日起發起猛攻,不惜任何代價迅速佔領斯大林格勒
9月13日,市區爭奪戰全面展開,德第6集團軍組成兩個突擊團向市區中部和南部進攻。守城部隊
頑強抵抗,實施猛烈反擊。14至15日,德軍對蘇第62集團軍實施強攻,雙方在馬馬耶夫崗等城郊進行
激烈的街巷戰斗。經過兩天激戰,德軍死亡2000人,蘇軍也損失慘重。接下來的戰斗更加激烈,崔可
夫說∶「我們的部隊在這里經受了從殘酷和頑強程度來說都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惡戰」。守衛斯大林
格勒城南糧倉的近衛步兵第35師師長杜比揚斯基在給崔可夫的戰報中說∶「情況在不斷變化著。原先
,我們在糧倉的上面,德國人在下面。我們剛剛把德國人從下面趕出來,他們卻又鑽到了上面」。 9
月25日,德軍佔領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繼續向北部工廠區突擊。戰斗是慘烈的,參戰的德國將軍
漢斯. 德爾在《進軍斯大林格勒》一書中寫到:「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
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不能相比。我們早晨攻佔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國人又奪了回去」。
至11月初,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氣又要冷下來,倒霉的冬天即將來臨,希
特勒讓幾乎沒有多少越冬物資儲備的保盧斯趁天氣還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軍在斯大林格
勒城區內,向蘇軍據守的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 保盧斯以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2個工
兵營在寬5公里的正面上發起強攻。戰斗隊形高度密集。 一天之內,雙方為爭奪每寸土地、每一座房
屋,都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斗。 守衛陣地的蘇軍,頑強抵抗,其中有的師僅剩下不足1個團的實力,
仍沒有丟失自己據守的地段。在傷亡數千名官兵的情況下,保盧斯被迫於次日停止了進攻。
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於在斯大林格勒發動全面反攻行動,以圍殲該地域的德國重兵。反攻前,蘇
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調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開了三個方面軍,除斯大林格勒方面軍
外,還有頓河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三個方面軍總兵力達11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強
擊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
德軍方面, 經過增援,德B集團軍群所屬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
等,共有兵力101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029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675輛、作戰飛機1216架。 但德軍戰
線延長,鐵路運輸無保障,前線和後方都缺乏戰略預備隊,物資供應也不足。
19日晨7時30分,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共110餘萬部隊在紛飛的大雪中
發起強勁反攻,首先突向對方最薄弱的羅馬利亞軍陣地。 23日,蘇軍攻佔了頓河左岸的重要支撐點
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亞地域包圍並殲滅了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第4、第5軍,俘敵27000人。隨後
,蘇軍三個方面軍合圍了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兵力,共22個師,總計33萬人,將其壓
縮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
德國新任陸軍總叄謀長蔡茨勒將軍力勸希特勒同意保盧斯趁蘇軍合圍剛剛形成迅速突圍,他幾乎
已經把元首說服了, 然而,大言不慚的空軍司令戈林卻向希特勒保證說,他可以保證第6集團軍的空
中補給,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於11月24日命令保盧斯堅守陣地。 為救援第6集團軍,希特勒將曼
施泰因元帥從列寧格勒前線調往斯大林格勒擔任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要他殺開一條血路為第
6集團軍解圍。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風計劃」反攻作戰開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
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麵包圍圈30英里以內。 曼施泰因命令保盧斯迅速突圍與第4裝甲
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在沒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沒有突圍的意圖,他以燃料不足為由拒
絕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 12月27日,第4裝甲集團軍的主力第57裝甲軍在蘇軍
的強大攻擊下,終於退回了原來的陣地,救援第6集團軍的行動失敗了。
1943年1月初,被圍的德第6集團軍陣地被壓縮得越來越小,且受到蘇軍的嚴密空中封鎖,空運補
給幾乎中斷,瀕於彈盡糧絕的地部。 總兵力減至25萬人、坦克300輛、火炮和迫擊炮4130門、作戰飛
機100架。
蘇軍最高統帥部制定了殲滅德第6集團軍的「指環」作戰計劃,由頓河方面軍負責實施。 該方面
軍共7個集團軍,由空軍第6集團軍負責空中支援, 計有39個師和10旅,共有兵力21.2萬人、坦克257
輛、火炮和迫擊炮6860門、作戰飛機300架。
1943年1月8日,頓河方面軍向被圍的德軍發出最後通牒,敦促德軍投降。保盧斯電告希特勒,要
求准予他相機行事,但希特勒駁回了他的請求。10日,蘇軍向被圍德軍發起攻擊行動。23日,沖進市
區,攻佔馬馬耶夫崗,與守城的第62集團軍勝利會師。 1月24日,保盧斯向希特勒報告說:「部隊已
不能支持了,繼續抵抗已毫無意義,請准允我們投降。」他得到的答復是:「投降是不可能的, 第6
集團軍應在斯大林格勒盡到其英勇的責任,直到最後一人為止。」 1月31日,蘇軍第64集團軍的第38
摩步旅打到了保盧斯的司令部, 剛剛被希特勒授予元帥軍階的保盧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
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德軍高級將被迫投降。 兩天後
,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陣地上的德軍也全部投降了。與保盧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
下軍官和9萬名士兵。至此,歷時200餘天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此役成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正如
德國陸軍總叄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
東線的脊樑骨」。
⑵ 解蘇聯衛國戰爭或第二季世界大戰資料
蘇德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其仆從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三個集團軍群共計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蘇聯人民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蘇聯人民團結起來,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爭,蘇德戰爭全面爆發。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被譽為二戰經典的轉折之戰,自此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於1945年4月30日最終攻佔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詳見巴巴羅薩計劃)。蘇聯在戰前雖然從多個渠道獲得過戰爭可能爆發的情報,但很多情報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具體入侵時間的情報相差非常大,使蘇聯政府不知道德國入侵的具體時間甚至都不知道德國是否會入侵蘇聯。而之前,蘇聯也正在積極准備對德的進攻計劃,即「大雷雨計劃」。同時,蘇德之間存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等多個政治經濟協定,德國即便在最後一刻都按照計劃向蘇聯提供物資,這一切都影響了蘇聯領導人的判斷,導致蘇聯對戰爭准備嚴重不足,絕大部分部隊完全沒有防禦敵人進攻的准備,因此在戰爭初期遭受嚴重損失,很多部隊陷入混亂或潰散。1941年6月21日,中國共產黨的周恩來同志接到間諜情報說明日(1941.6.22)德國將大舉進攻蘇聯。周恩來同志立即向斯大林發報,但是電報到斯大林手上之後被放在一邊,無人問津。這也是當前所掌握的史料中,最後一次向蘇聯方面警告的電報。在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第一天的戰斗,蘇聯紅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對於這場戰爭,蘇聯完全沒有做好准備,因此在戰爭初期陷入混亂。北方戰線,兩個星期蘇聯紅軍敗退450公里,放棄波羅的海沿海地區。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中部戰線是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達成對蘇聯西部軍區(即西方面軍)的合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德軍相繼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維亞濟馬等地三次實施有效鉗形攻勢,包圍並殲滅大量蘇聯紅軍部隊。布列斯特要塞戰役,是蘇德戰爭中的第一仗,在6月22日凌晨,德軍對於布列斯特要塞進行炮擊和轟炸,但當德軍推進到要塞裡面時遭遇蘇聯軍隊頑強抵抗,傷亡慘重,被迫退出要塞,但是在一波一波的德軍強有力的進攻下,蘇聯最後在7.22日寡不敵眾投降,當時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已經淪陷多日,要塞早就成為德國的大後方。在南方戰線上,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的在於佔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並獲得黑海港口作為補給站。當面為蘇聯基輔特別軍區(即西南方面軍)和敖德薩軍區(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是蘇聯實力最強的一個軍區,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紅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對德軍有明顯的優勢,德軍在這個方向的進展最為緩慢。但由於德軍的素質此時遠在蘇聯紅軍之上,因而德軍依然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由於西方方面軍損失過大,西南方面軍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時轉移,1941年9月15日,德軍在基輔戰役中將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最高統帥部認為應該放棄基輔轉而將軍隊向首都和烏克蘭南部靠攏,但是此提議未被斯大林同志通過。蘇聯軍隊70個師血戰10天,蘇聯紅軍少數突圍,66萬餘人被殲滅,其中包括6萬名軍官,包括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中將在內的多位高級將領在突圍戰中陣亡。希特勒將這次圍殲戰稱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開赴前線由於在戰爭最初的一星期中,以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為代表的一批將領始終未能有效指揮部隊,加劇了部隊混亂,導致西方方面軍部隊遭受極為嚴重的損失。1941年7月,莫斯科軍事法庭判處4名蘇聯將軍死刑並立即執行:西方面軍司令員、大將巴甫洛夫;西方面軍參謀長、少將克里莫夫斯基赫;西方面軍通訊主任、少將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團軍司令、少將科羅布科夫。在德芬聯軍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之後,蘇聯最高統帥部派朱可夫大將前往列寧格勒對部隊進行重新整理和整編,大量的紅海軍水兵、民兵、居民都加入了列寧格勒的防禦戰中來,終於穩定局勢,德軍進攻勢頭消耗殆盡,再也難以前進一步,雙方陷入僵持。隨後,蘇聯在與德北方集團軍群的對峙中漸漸地佔據了優勢,迫使德軍在北方戰線採取被動的守勢,根本無力抽調兵力去佔領列寧格勒。而芬蘭由於不願意攻佔除了冬季戰爭中被蘇聯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峽以外的蘇聯地區,芬軍一直都沒有進攻列寧格勒。為了使德軍得不到佔領區的物資,斯大林採用了當年國內戰爭時的方法。斯大林於1941年11月17日令蘇聯紅軍實行焦土抗戰,用大炮、火箭炮,並出動空軍摧毀前沿陣地道路兩旁40—60公里縱深地區的居民點,組織小分隊,放火燒毀村莊、城市,而這些地方並無德國人。人民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亡,蘇聯人民又蒙受一次災難。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約100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起意在奪取莫斯科的攻勢,即台風計劃(莫斯科會戰)。戰爭之初德軍推進迅猛,很快地佔領了莫斯科外圍,摧毀了數道蘇聯防線。蘇聯在危急時刻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工業轉移計劃,轉移的設備、物資超過100萬節車皮,同時從西伯利亞、中亞、遠東地區調來了25萬的精銳預備隊,以朱可夫大將為核心重組了西方面軍的部隊和防線,組織大量婦女修築防禦工事,並派出大量攜帶炸葯和地雷的工兵分隊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此時蘇聯嚴酷的冬季已經降臨,德軍作戰部隊和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限制,蘇聯紅軍對德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俄羅斯雖大,背後就是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在德國迫近莫斯科之時,蘇聯依然按時組織了紅場閱兵,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閱兵之一,受閱部隊在閱兵結束後直接開赴前線。1941年12月6日,蘇聯發起反擊,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200-300公里,莫斯科會戰以蘇聯勝利而結束,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也是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莫斯科局勢得以穩定。1941年冬天,蘇聯紅軍在各條戰線上均發動了攻勢。在南部,蘇聯紅軍越過刻赤海峽,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在北部,蘇軍試圖解列寧格勒的圍並且殲滅包圍列寧格勒的德軍和收復迭米揚斯克。但是由於蘇軍的訓練拙劣,准備倉促不足,指揮失當,這兩個方向的攻勢均以失敗告終,蘇軍損失巨大。[1]1942年5月,蘇聯又在准備不足的情況下,發起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試圖收復哈爾科夫,但被德軍分割包圍後殲滅。德軍順勢席捲克里木半島,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並在刻赤戰役中將紅軍擊潰。此時蘇聯紅軍在西南方向上已然沒有了預備隊,不得不持續後撤,一直撤到伏爾加河中游。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為了獲取巴庫油田的石油),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即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在戰役開始前對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大規模轟炸,把城區炸成了一片廢墟,但事實上這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因為被轟炸後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廢墟,公路自然也被廢墟堵上,因此德國的坦克很難在滿是廢墟城區里作戰,甚至連行駛都是問題。戰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廢墟都要反復爭奪,進展往往按米來統計,戰斗極為殘酷和血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此時蘇聯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於1942年末在集結百萬大軍在德軍兩側發動鉗形攻勢並包圍了德軍33萬部隊,並於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以及配屬的大量技術分隊和支援部隊被殲滅,雙方損失始終沒有精確統計,一般認為德軍損失在85-100萬人左右,蘇聯損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同時期發生的阿拉曼戰役、中途島海戰勝利,構成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嚴格的說,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戰役,無論是雙方投入的力量、持續的時間以及損失情況,均遠遠無法與斯大林格勒戰役相比,過去有些歷史學教科書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里綜合東西方的觀點。)。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擊過程中,蘇德兩軍相繼發動了第二、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互有勝負,最終在庫爾斯克方向上形成一個向西突出的突出部。1943年7月德軍集中50個師90萬人發起庫爾斯克戰役。此時蘇聯經濟已經完全轉入戰時軌道,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同時根據《租借法案》獲得了來自美英等同盟國大量援助,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在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瓦杜丁等著名將領的指揮下,蘇聯紅軍完全粉碎了德軍在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方向的進攻,並且發起全面反攻,從而收復哈爾科夫並獲得庫爾斯克戰役勝利,這也意味著德國在戰爭中完全喪失了進攻能力轉入防禦。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後撤,越過了第聶伯河,同時實施「焦土政策」,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村莊變為了廢墟,莊稼也被德軍燒毀。此後,蘇聯紅軍相繼發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役(史稱十次斯大林突擊),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之後,蘇聯紅軍橫掃東南歐,在盟軍於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不得不從東線調出大量部隊以守衛西線,蘇軍更加勢不可擋,並且相繼攻佔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1945年4月16日蘇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後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役,4月21日蘇軍攻入柏林市區,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蘇聯也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蘇德戰爭的勝利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歐洲戰場上獲得最終勝利。[2]蘇聯衛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3蘇聯勝利原因編輯蘇聯之所以能力挽狂瀾,並最終取得戰爭勝利,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有蘇聯共產黨的堅強領導。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國防委員會,提出了「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的口號。為理順指揮關系,8月8日設立了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蘇共向前線派去了150萬名黨員和350萬名共青團員。戰爭期間,蘇共吸收了531.9萬名黨員。二是蘇聯人民的戰斗精神。為祖國而戰,每個蘇聯人都英勇殺敵,涌現了以彼得羅夫斯基中將、馬特洛索夫、卓婭為代表的一批英雄典型。據統計,戰爭期間,蘇聯軍民共有1.16萬餘人成為「蘇聯英雄」,700萬蘇聯軍人榮獲各種勛章和獎章。三是雄厚的人力物力。1941年,蘇聯人口約為1.8億。戰爭爆發後,蘇聯共動員了3450萬人。二戰結束時,蘇軍總兵力達1280萬人。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飛機13.41萬架、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2萬門。四是擁有先進的作戰理論。蘇軍軍事理論家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早就提出了大縱深作戰理論。戰爭期間,蘇軍成功解決了組織與實施寬正面、大縱深的戰略進攻等一系列軍事問題,保證了衛國戰爭的勝利。此外,蘇軍還涌現出了以朱可夫元帥為代表的一批傑出統帥和將領。五是廣闊的疆域為蘇聯抵抗德軍侵略提供了戰略縱深。蘇聯陸地面積為2227.4萬平方公里,地跨11個時區。二戰初期,雖然德軍很快佔領了歐洲各國,但卻無法一口吞下龐大的蘇聯。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蘇聯政府仍控制著2/3以上的國土。此外,嚴寒的天氣也幫助了蘇聯。莫斯科的嚴寒,讓德軍和1812年入侵沙俄的拿破崙軍隊一樣,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3]六是美英等國的大力援助。蘇德戰爭期間,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美英兩國給蘇聯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槍械、彈葯、坦克、飛機、車輛等軍用物資。如果沒有這些盟友的援助,蘇聯要從1941年的大崩潰中恢復過來甚至擊敗德國,都將會更加的困難。4影響編輯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死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二戰令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戰前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被徹底打垮,英國和法國也大傷元氣。這使得美蘇成為了對歐洲有支配性力量的大國。為了爭奪對歐洲以及世界的控制權,美蘇從戰爭期間的同盟走向了對抗,甚至進行冷戰。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對西歐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援助以爭取西歐諸國;蘇聯則通過扶持東歐和巴爾干諸國的共產黨政權來達到控制東歐的目的。5戰爭罪行在這場戰爭中,蘇德雙方均犯有巨大的戰爭罪行。德國對蘇聯俘虜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虐待,並強迫蘇聯俘虜成為苦力為德國修建防禦工事、運送貨物,大量蘇聯戰俘在被俘期間死亡,存活率很低;同時,在德軍撤退時,對佔領區實行了焦土政策以遲滯蘇軍的進攻,從而對蘇聯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蘇聯同樣也對德軍俘虜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虐待,很多人甚至被關進古拉格集中營。在蘇聯紅軍打出國界以後,還對東歐、巴爾干諸國的平民進行肆意的掠奪、搶劫甚至強奸。超過兩百萬德國東部省份(東普魯士、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的人民死於寒冷和飢餓、戰後種族清洗或因捲入戰場被殺,很大部份死亡發生在當難民列被紅軍部隊追上時,他們被坦克攆過、洗劫、槍擊、屠殺,婦人和女孩被強奸後遺棄,任其自滅,蘇聯空軍的戰斗轟炸機穿透前線好幾公里並向難民列攻擊。[4]⑶ 克里木戰役的1944年
蘇軍的戰役企圖:以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為托爾布欣大將)由錫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向南突擊,以獨立濱海集團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從刻赤登陸場向西突擊,共同指向辛菲羅波爾、塞瓦斯托波爾總方向,圍殲德軍集團於克里木。
德軍的防禦企圖:守住克里木半島,對土耳其施加壓力,並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控制在納粹侵略集團之內,並掩護德軍在巴爾乾的戰略側翼和沿黑海海峽通向黑海西岸的德軍重要海上交通線。 克里木是從蘇聯南方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境內向黑海突出的大型半島,建有塞瓦斯托波爾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42年7月4日,克里木半島淪入德軍之手。
1944年春夏之交,蘇軍在取得梅利托波爾戰役(1943年秋季)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陸戰役(1943年秋冬之交)的勝利之後,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峽的土耳其壁壘工事,奪取了錫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島的登陸場。在這種有利條件下,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在粉碎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德軍之後,開始實施奪回克里木半島的戰役。 德國陸軍
第17集團軍:
司令耶內克上將(從1944年4月30日起改由阿爾門丁格爾中將擔任)
第5步兵軍:
軍長阿爾門丁格爾中將(從1944年5月5號由博赫密少將擔任)
第73步兵師:師長博赫密少將
第98步兵師:師長查雷斯中將,之後被萊茵哈特少將頂替
第49山地軍:
軍長康拉德將軍(從1944年5月7日起改由指揮炮兵部隊的哈特曼將軍擔任)
第50步兵師:師長斯茲特少將(從1944年5月2日起改由彼特茲上校擔任)
第111步兵師:師長格魯納少將
第336步兵師:師長哈格曼少將
「克日姆」山地步兵團
第191突擊炮旅、第297突擊炮旅
第275防空營、第279防空營
德國空軍
第1航空軍:軍長迪屈曼少將
第1航空軍參謀長:鮑爾上校
第1航空軍作戰實力:截止1944年4月1日公擁有126架可投入作戰的各類飛機,型號包括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福克·沃爾夫戰斗機和偵察機
高射炮部隊:
第9防空師:師長皮克爾特少將(轄三個防空團,裝備有88毫米炮)
德國海軍
在黑海一線支援克里木德軍作戰的艦隊主要集中在塞瓦斯托波爾、敖德薩和雅爾塔,當然也有一部分羅馬尼亞艦隊依託其本土的港口,詳細實力如下:
驅逐艦7艘
掃雷艇12艘
潛艇3艘
炮艇6艘
魚雷快艇28艘
登陸艇60艘
羅馬尼亞軍
羅馬尼亞第1山地軍軍部:
第1羅馬尼亞山地師
第2羅馬尼亞山地師
第3羅馬尼亞山地師
羅馬尼亞騎兵軍軍部:
第2羅馬尼亞騎兵師
第6羅馬尼亞騎兵師
第9羅馬尼亞騎兵師
羅馬尼亞步兵部隊:
第10羅馬尼亞步兵師
第19羅馬尼亞步兵師
蘇聯紅軍
烏克蘭第4方面軍:27.84萬人
近衛第2集團軍
下轄第近衛第13步兵軍(近衛第3、24、87步兵師)
步兵第54軍:步兵126師等
步兵第55軍:步兵87師等
第51集團軍
下轄近衛第1步兵軍(33、246步兵師等)
第10步兵軍
第63步兵軍
第32坦克旅和第22坦克團
坦克第19軍
第116、78築壘地域
共有各型火炮5149門(82口徑以上迫擊炮1694、高炮336、火箭炮616)、坦克和自行火炮347
負責支援:空軍第8集團軍,飛機723架
黑海艦隊:4.05萬人(含亞速海區艦隊),裝備各種艦艇278艘-其中戰列艦1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6艘、潛艇29艘,飛機642架(參戰406架)
獨立濱海集團軍:135562人,1944.4.18編入烏克蘭第4方面軍
近衛第11步兵軍(近衛步兵32師、塔曼近衛步兵師等)
第3山地步兵軍(近衛山地步兵128師等)
第16步兵軍
第20步兵軍
合計12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1個獨立坦克旅,裝備各型火炮2441門(82口徑以上迫擊炮824、高炮257、火箭炮399)、坦克和自行火炮219
負責支援:空軍第4集團軍,飛機523架
共計46.24萬人,火炮和迫擊炮5982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66輛、飛機1652架 克里木戰役 1944年4月8日—5月1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在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配合下,為解放克里木實施的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三次打擊。
梅利托波爾戰役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陸戰役的結果,蘇軍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峽的土耳其壁壘工事,奪取了錫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島的登陸場。蘇軍最高統帥部考慮到對固守有利陣地德軍發動戰役的困難,決定周密准備這次進攻,並在粉碎右岸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德軍之後開始實施。戰役企圖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為托爾布欣大將)由錫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獨立濱海集團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從刻赤登陸場,共同向辛菲羅波爾、塞瓦斯托波爾總方向實施突擊,圍殲德軍集團,不讓德軍從克里木撤走。烏克蘭第4方面軍(近衛第2集團軍-司令為扎哈羅夫中將、第51集團軍-司令為克列伊澤爾中將、坦克第19軍、第116、第78築壘地域)的戰斗行動由空軍第8集團軍和黑海艦隊航空兵支援,獨立濱海集團軍由原北高加索方面軍所屬空軍第4集團軍支援。參加戰役的蘇軍軍團和兵團計有4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5982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輛。共有1250架飛機(包括黑海艦隊航空兵)進行支援。黑海艦隊(司令為奧克佳布里斯基海軍上將)的任務是支援克里木蘇軍在濱海翼側的進攻,並在克里木至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港口的交通線上行動;亞速海區艦隊(司令為戈爾什科夫海軍少將)的任務是配合獨立濱海集團軍進攻。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的行動,由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 德軍認為守住克里木具有重大的戰略和政治意義。德國佔領克里木,可對土耳其施加壓力,並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控制在侵略集團之內。克里木掩護著德軍的巴爾干戰略翼側和沿黑海海峽通向黑海西岸的德軍重要海上交通線。在克里木與蘇軍對峙的是埃里溫·耶內克上將指揮的德軍第17集團軍(5個德國師、7個羅馬尼亞師)。德軍共有19.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15輛以上。有駐克里木的148架飛機和從羅馬尼亞機場起飛的航空兵進行支援。德軍統帥部在克里木北部和刻赤半島修建了堅固工事。在彼列科普地峽,防禦由2道防禦地帶組成,在錫瓦什湖登陸場當面,由3道防禦地帶組成,在刻赤半島,由4道防禦地帶組成。蘇軍人員比德軍多1.4倍,火炮和迫擊炮多7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6倍,飛機多7倍以上。
4月8日,烏克蘭第4方面軍轉入進攻,第51集團軍從錫瓦什湖南岸登陸場實施主要突擊。沖擊前,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的炮火准備和航空火力准備。經激烈戰斗,這一方向上的德軍防禦被突破,第51集團軍前出到德軍彼列科普集團的翼側,近衛第2集團軍解放了阿爾米揚斯克。4月11日晨,坦克第19軍進入突破口,當日攻克德軍防禦中的大支撐點和重要鐵路樞紐占科伊,並開始向辛菲羅波爾發展進攻。第51集團軍的順利進攻,迫使德軍將主力由克里木北部向南和從刻赤半島東部向西後退。4月10日夜間,獨立濱海集團軍轉入進攻,11日晨解放刻赤。4月12日,開始在克里木全境追擊向塞瓦斯托波爾退卻的德軍。空軍第8、第4集團軍的航空兵對退卻的德軍、德軍運輸工具和公路、鐵路樞紐實施密集突擊。黑海艦隊航空兵和艦艇積極行動,對德軍艦艇和運輸船實施突擊。克里木的游擊隊和地下工作者進行了英勇戰斗。他們突襲德軍,防止德軍破壞療養地、工業和公用建築物、歷史文物、橋梁和住宅。 4月15—16日,蘇軍進抵塞瓦斯托波爾,開始准備攻城。決定以第51集團軍左翼和4月18日編入烏克蘭第4方面軍的濱海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近衛第2集團軍實施輔助突擊,以牽制主要突擊方向上的德軍兵力。在攻城准備時節,所有部隊都建立了強擊群。優秀軍人和黨團員受領了光榮的任務——把紅旗插上塞瓦斯托波爾各制高點和市內行政機關大樓。在強攻塞瓦斯托波爾開始前6晝夜內,遠程航空兵和空軍第8集團軍進行了預先航空火力准備。5月5日,近衛第2集團軍轉入進攻。德軍以為這里實施的是主要突擊,便向此地段增調軍隊。5月7日,蘇軍在主要方向上經一個半小時的炮火准備和航空火力准備之後轉入進攻。突破德軍防禦。方面軍從北、東和東南三面實施協調一致的突擊,粉碎了德軍,並於5月9日解放全市。被擊潰的第17集團軍殘部向赫爾松涅斯角退卻。為了追擊德軍,坦克第19軍進入交戰。蘇軍向屏護赫爾松涅斯角的德軍最後防禦地區疾進。5月12日,粉碎了克里木陸上德軍,在赫爾松涅斯角俘德軍2.1萬人,繳獲大量技術裝備和武器。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ФедорИвановичТолбухин)1894年6月16日--1949年10月17日蘇聯元帥(1944年)193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18年參加蘇軍。畢業於參謀學校(1919)、高級指揮人員進修班(1927,1930)和伏龍芝軍事學院(1934)。1914年被征入伍。1915年准尉學校畢業後,在西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內參加作戰,任連長、營長,當時為上尉。1917年二月革命後,先後被選為團委員會秘書、主席。曾作為蘇聯代表團成員出席了1946年12月召開的斯拉夫國際會議。1945年7月—1947年1月任南部軍隊集群總司令。後任外高加索軍區司令。蘇聯第二屆最高蘇維埃代表。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莫斯科共有36次鳴放禮炮為托爾布欣的部隊慶功。1949年10月19日響起了殯葬禮炮,祖國為自己光榮的兒子至哀。1960年莫斯科樹立了這位統帥的紀念碑,在1965年,他被追授光榮的蘇聯英雄稱號。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英雄(1979,追授)。獲列寧勛章2枚,紅旗勛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2枚,一級庫圖佐夫勛章和紅星勛章各1枚,獎章及外國勛章、獎章多枚,「勝利」最高軍功勛章1枚。莫斯科樹有其紀念碑。蘇軍一步兵師和自行炮兵高級軍官學校,以其名字命名。保加利亞的多布里奇市改名托爾布欣市。蘇聯雅羅斯拉夫爾州的達維德科沃鎮改名托爾布欣諾鎮。伏龍芝軍事學院和外高加索軍區司令部大樓,為其設置有紀念牌。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1892.10.2(14),馬爾科夫卡鎮,今屬伏羅希洛夫格勒州—1970.11.19,莫斯科〕蘇聯統帥,蘇聯元帥(1955),蘇聯英雄(1944.7.29)。衛國戰爭結束後,1945一1958年歷任喀爾巴阡軍區司令、西西伯利亞軍區司令和北高加索軍區司令。1958年起任蘇聯國防部總監組總監。1956年起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蘇聯第二—八屆最高蘇維埃代表。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英雄(1970)。獲列寧勛章5枚,十月革命勛章1枚,紅旗勛章4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3枚,一級庫圖佐夫勛章1枚,獎章及外國勛章多枚,榮譽武器1件。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 著作:《騎兵第1集團軍作戰札記》,羅斯托夫1957年版;《在西方向上》,莫斯科1959年版;《駁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偽造者》,莫斯科1960年第2版;《斯大林格勒》,莫斯科1961年版;《戰爭初期》,莫斯科1965年版;《懲罰的年代(1943—1945)》,莫斯科1969年版;《莫忘這場戰爭》,頓涅茨克1971年版。
⑷ 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陸軍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這場戰役是二戰歐洲戰場的重要戰略轉折點: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紅軍反攻
蘇軍形成的「鐵鉗攻勢」在圍城期間,協助防衛B軍群側翼的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部隊都要求其指揮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軍團(裝備和訓練都很落後)負責防護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長的地帶。這使得其戰線拉得非常狹長,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個野戰排來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線。而蘇軍在伏爾加河南岸保留了幾個攻擊點,這對B集團軍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然而,希特勒過於關注攻城本身,拒絕了側翼部隊提出的增援要求。為此,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弗朗茲·哈爾德表示了憂慮和異議,結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將其撤職,任命庫爾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為新一任參謀總長。
到了秋天,負責斯大林格勒地區總體戰略的紅軍統帥朱可夫開始在城外的南北兩側大規模集結兵力。德軍的北側顯得尤為虛弱,因為那是由裝備落後並且鬥志不強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將德軍繼續牽制在城內,然後通過打擊德軍虛弱的外側來將德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市區。這次戰略的暗號是天皇星行動,這與針對德軍中央軍群的火星行動相呼應。
1942年11月19日,蘇聯紅軍開始實施天王星行動。由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大將(Nikolai Vatutin)指揮的主攻部隊包括整整3個軍團(第1近衛軍團,第5坦克軍團和第21軍團),一共由18個步兵師,8個坦克旅,2個摩托旅,6個騎兵師和1個反坦克旅組成。在進攻的前夕,羅馬尼亞部隊似乎已有所察覺,不斷向總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軍總部拒絕。負責防衛德軍第6軍團側翼的羅馬尼亞第3軍團,由於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並且缺乏精良裝備,僅僅在戰斗發起一天之內便被蘇軍粉碎。
11月20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南部發動第二輪攻勢。負責防衛該地區的羅馬尼亞第4軍團便首當其沖遭到了攻擊。主要由騎兵隊組成的羅馬尼亞人迅速被殲滅。此後蘇軍迅速向西推進,並於2日後在卡拉赫城區會合,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約25萬德國、羅馬尼亞和義大利的部隊以及部分克羅埃西亞軍隊和雇傭兵陷入了這個包圍圈中,同時也包括城中尚在戰斗的數萬蘇軍士兵。被包圍的只是德軍第6軍團的一部分:約5萬人的部隊被分割在包圍圈之外,另有名將赫爾曼·霍特領導的納粹精銳,火炮威力強大的武裝親衛隊機械化摩托軍約五萬人,離斯大林格勒僅廿五公里即無法再推近救援。蘇軍取得的成功的原因之一為所開發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綽號「斯大林的管風琴」,外觀是集束多炮管彷彿管風琴,發射時會嗡嗡作響彷彿教堂管風琴為敵軍演奏葬儀哀樂),這種武器在摧毀敵軍的坦克方面有著近乎完美的表現。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機動車輛上同時發射多達48枚的火箭彈,這些火箭彈的落點之間只相差1米左右,因此極少有目標可以逃脫這種武器的攻擊范圍,德軍友軍巴爾干半島集團軍近30萬大軍幾乎全無活口。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開演說中表示決不會從斯大林格勒撤退。德軍指揮部急於讓德軍在包圍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軍空軍司令戈林卻聲稱空軍有能力通過「空中橋梁」為第6軍團提供補給。一年前在迭揚斯克包圍圈中的成功空運紀錄使得德軍將領依然幻想通過強大的空軍運輸力量來維持第6軍團的戰鬥力。然而兩次空投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規模的不同。第6軍團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軍隊編成單位,幾乎相當於普通德國軍團的兩倍。另外,同時被包圍的還有第4裝甲軍團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德國空軍根本沒有提供如此大規模部隊的供給的運輸能力。在克里特島戰役後,德國空軍的實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復,而且其每天300噸的運輸上限也無法滿足兩個軍團每天500噸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計劃,並且再次強調被圍困的部隊決不能投降。
空投計劃很快就遭受失敗。嚴酷的天氣條件和蘇軍強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軍的空中橋梁無法得以維系。據統計,德軍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資,而且這些運輸飛機還要從包圍圈中運送傷病員回到後方。第6軍團漸漸感受到飢餓的威脅。
而在另一面,蘇軍在不斷加強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圈,而且開始了積極縮小包圍圈的行動。12月份,德軍部隊組織的企圖從南部解救被圍部隊的冬季風暴行動遭到了蘇軍的成功阻擊。俄羅斯嚴酷的冬季開始展現其恐怖的威力。伏爾加河面的冰層逐漸變厚,因此蘇軍可以更加便利地補給己方部隊。而包圍圈中的德國人卻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醫療用品,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飢餓、嚴寒和營養失調。
1943年1月,蘇聯紅軍發起了又一輪攻勢,代號為土星行動,試圖突破頓河地區的義大利軍防線,並攻取羅斯托夫。如果這次行動成功,德軍南方集團軍的余部將被完全圍困在高加索地區。德軍建立了一種流動性防禦體系,使得少數單位的部隊就可以防禦住各個城鎮。蘇軍始終未能接近羅斯托夫,但是這次行動迫使曼施坦因將A集團軍滯留在高加索地區,並且與斯大林格勒相隔250公里以上。事實上,第6軍團已經完全失去了增援。但是這一消息並沒有透露給城中的士兵。一些軍官試圖說服保盧斯不顧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圍。但是保盧斯害怕背上違抗軍令的罪名,因此堅持按兵不動。
[編輯] 蘇聯獲勝
被過濾廣告
德國陸軍元帥保盧斯「第6軍團無線電台即將關閉!俄軍已經攻佔!打垮布爾什維克萬歲,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圍的第6軍團,向柏林發出最後感動德國人的著名電報,從此斷訊並投降。
深陷重圍的德軍開始從斯大林格勒郊區向城區收縮防守。Pitomni機場和古姆拉克機場(Gumrak)的陷落意味著德軍的空中運輸和傷員撤退行動的徹底結束。德軍的食物和彈葯都極度匱乏。盡管如此,德軍仍然頑強抵抗,因為他們相信蘇聯人會處死投降的軍人。相反,蘇聯人也被包圍圈中的德軍龐大的數量感到驚訝,因此繼續加強包圍圈的鞏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發了激烈的巷戰,不過這次被逼到絕路的是德國人。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的稱號。鑒於以往從來沒有如此級別的德國將領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盧斯能夠戰斗到底或自殺殉國。但是,當蘇軍攻入德軍設在百貨商場內的司令部時,保盧斯選擇了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餘德軍宣布投降。91000名極度飢餓勞累的德軍士兵被俘獲。讓蘇軍大為驚喜並同時讓德軍極為失望的是,戰俘中包括22名將軍。希特勒對這位新陸軍元帥極為失望,並公開說「保盧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榮的殿堂,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退卻。」
投降的91000名戰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還,並回到了故土。由於大多數士兵本身已經營養不良,缺乏醫治,加上紅軍將他們發配到蘇聯各地的戰俘營中進行強制勞動,使得大多數人死於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十幾位高級軍官被帶往莫斯科,用作蘇聯的政治宣傳工具。包括保盧斯在內的軍官們發表了反希特勒宣言,並向德軍部隊大肆宣傳。瓦爾特·馮·塞德利茨·庫爾茨巴赫將軍甚至提出從德軍戰俘中組建一支反希特勒軍隊,但是蘇聯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直到1955年,這些高級戰俘才被遣送回國。
盡管在戰役結束前數星期,德國的官方媒體已經停止報導相關的有利消息,但德國民眾還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發生的悲劇。這並不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打擊,但是這次失敗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戰略意義上,都是其他戰役不可比擬的。2月18日,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發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說,鼓動德國國民接受總體戰的理念,即利用全國的一切資源和力量來戰斗到底。
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幣,2000年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准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的精銳之師第6軍團的全部和第4裝甲軍團部分。許多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60萬人,其中包括: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義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德軍傷亡人數中陣亡和俘獲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傷亡總數達到約30萬人。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為了紀念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為「英雄城」。60年代,蘇聯在城外的山丘馬馬耶夫崗,樹起了巨大的「俄羅斯母親」紀念碑。塑像中就包括當時戰斗時被炸毀的廢墟。大穀物倉庫和巴甫洛夫大樓等見證了非常激烈的戰斗的場所,至今仍接待後人的參觀。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013509.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nz/sdlglhz/index.shtml
http://www.militaryhistoryonline.com/wwii/stalingrad/default.aspx
⑸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的簡介
他是紅軍炮兵的締造者,發展出喀秋莎火箭炮等一大批武器,但認為機械化戰爭不適應於蘇聯原始的道路網,力主解散機械化軍,主要突擊力量靠他的炮兵,蘇德戰爭爆發後因一系列指揮作戰表現的不夠堅決,被撤銷元帥軍銜,降為少將,1950年因發牢騷被捕殺。1957年9月28日被恢復元帥軍銜。
在國內戰爭和蘇芬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蘇聯元帥、副國防人民委員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的遭遇是不可思議的。1941年11月12日蘇德戰爭中,抵達刻赤協助刻赤半島作戰的庫利克經過實地勘察,意識到由於缺乏必要的兵力和手段,在當時條件下是無法扭轉戰局並保住刻赤市的。於是,在15日,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庫利克率部下撤離了不可能守住的刻赤半島,致使德國佔領除塞瓦斯托波爾以外的整個克里木半島。斯大林絕不能寬恕庫利克抗旨不尊、放棄刻赤。於是,1942年2月16日和2月19日,庫利克因「指揮失誤」分別被蘇聯最高法院特別法庭和蘇聯最高蘇維埃度席團剝奪其蘇聯元帥軍銜、蘇聯英雄稱號和一切國家級獎賞。從元帥一下子被降為列兵,這種例子真可謂獨一無二、絕無僅有!在當時,連同他在內,蘇聯總共也只有5位元帥。但這也只是他個人命運悲劇的開始,對他的迫害即使是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也沒有停止。一個月之後,他被授予少將軍銜,1943年4月被提升為中將,1945年4月12日再次被免職。同月,又將其軍銜降為少將,並且於4月27日以所謂的「道德敗壞、政治上腐敗」開除其黨籍。翌年6月,庫利克被迫「解甲歸田」,但他卻未能像辜民那樣安享晚年。1947年1月11日,因被指控「組織反蘇活動」、「發表背叛性和恐怖性的言論」而被蘇聯國家安全部逮捕,關進莫斯科的蘇哈諾沃監獄,遭到了毆打和殘酷折磨。在遭受了三年半的折磨之後,蘇聯國家安全監察委員會才於1950年8月2日對其正式提出了指控。8月23日,庫利克被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審判庭追究戰時的過失,處以死刑和沒收財產,翌日即遭處決,終年60歲。就這樣,一位無辜的元帥悲慘地被奪去了生命。他是結局最凄慘的蘇聯元帥。判決在何處執行,葬身何地,誰也不知道。
⑹ 蘇德雙方刻赤半島一戰蘇軍失敗總結了哪些原因
刻赤半島一戰是蘇軍自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以來的第一次嚴重失利。蘇軍最高統帥部對此十分重視,於1942年6月4日專門發出訓令,總結了蘇軍失利的原因。訓令指出:克里木方面軍領導「不理解現代戰爭的性質」,是蘇軍失利的基本原因。
⑺ 二戰中,刻赤半島一戰蘇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刻赤半島一戰,在兵力兵器方面佔有很大優勢的蘇軍克里木方面軍損失約17.65萬人、347輛坦克、3476門火炮和迫擊炮、400架飛機。這是蘇軍自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以來的第一次嚴重失利。蘇軍最高統帥部對此十分重視,於1942年6月4日專門發出訓令,總結了蘇軍失利的原因。訓令指出:克里木方面軍領導「不理解現代戰爭的性質」,是蘇軍失利的基本原因。這突出表現在,他們把各師展開成一線,沒有建立第二、第三梯隊,在敵人突破防線後,未能派出足夠的兵力抗擊敵人,封閉突破口;而且,不顧開闊平原的地形特點,讓全部步兵和炮兵過分接近敵軍;不能有效地組織各集團軍之間、地面部隊與航空兵之間的協同;撤退時缺乏組織;在戰術上,當德軍對左翼實施主要突擊時,蘇軍不是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右翼,而是消極待戰,結果使德軍輕易突破防線,達成合圍。此外,官僚主義和文牘主義也是蘇軍失利的重要原因。
⑻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哪次是重要的轉折性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哪次是重要的轉折性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
波蘭戰役 挪威戰役 法蘭西戰役
不列顛之戰 大西洋之戰 昔蘭尼加會戰
基輔會戰 列寧格勒戰役 莫斯科會戰
克里米亞會戰 偷襲珍珠港 斯大林格勒會戰
瓜島爭奪戰 中途島海戰 阿拉曼會戰
突尼西亞會戰 西西里島登陸戰 義大利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 緬北會戰 英帕爾會戰
諾曼底會戰 萊特灣海戰 阿登戰役
柏林會戰 沖繩戰役 核襲日本
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上將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首先在克里米亞發起了攻勢,一周後佔領了刻赤半島,俘虜蘇軍17萬人。7月4日,守衛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近10萬蘇軍被迫向德軍投降,德軍佔領了整個克里米亞。
5月12日,當刻赤半島正在激戰之際,鐵木辛哥元帥指揮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分別從哈爾可夫的東北和東南兩面向哈爾可夫發起進攻。進攻開始時發展順利,突破了德軍防禦,並於3晝夜內前進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興,並據此譴責總參謀部,說險些因為總參謀的固執己見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順利的戰役。但斯大林沒能高興多久。5月17日,德軍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在第17和第6兩個集團軍支援下,從哈爾可夫南面向蘇軍側翼發起反攻,並於5月23日合圍了蘇南方方面軍的第9、第57集團軍、西南方面軍的第6集團軍和博布金戰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圍蘇軍大部被殲。蘇軍西南方面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第57集團軍司令員波德拉斯中將、第9集團軍司令員戈羅德揚尼斯中將、戰役集群司令員博布金少將陣亡。蘇軍共25萬人被俘,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2026門。
哈爾可夫之戰拉開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序幕。德軍旗開得勝,希特勒信心倍增;蘇軍損失慘重,斯大林懊悔莫及。
燃燒的頓河
6月28日,包克B集團軍群左翼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突然從庫爾斯克向東攻擊,直指頓河上游的沃羅涅日。6月30日,右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從哈爾可夫東北發起了進攻,向東南挺進,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7月2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的前鋒已逼進沃羅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變了計劃,決定不佔領該城,他命令霍特在獲得第2集團軍的接替後,迅速轉向南面沿頓河向斯大林格勒前進。包克元帥卻想佔領沃羅涅日,以徹底殲滅該地域內的蘇布良斯克方面軍主力,這使希特勒大為惱怒,當即撤消了包克老元帥的B集團軍群司令之職,由第2集團軍司令魏克斯上將接任,第2集團軍司令則由薩姆斯將軍繼任。
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團軍群於7月9日發起進攻。其左翼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從哈爾可夫南面向頓尼茲河北岸進擊。魯夫第17集團軍則從塔甘羅格北面向伏羅希洛夫格勒進攻。
7月17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推進到頓河中游,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渡過了頓尼茲河,向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前進,魯夫第17集團軍則佔領了伏羅希洛夫格勒。
然而,希特勒再次改變了計劃。他認為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遂於17日命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轉隸A集團軍群,以支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下游。這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進攻部隊就只剩下了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而第6集團軍的動量卻又有賴於第4裝甲集團軍的合作。對此,英國軍事史學家富勒寫道:「和1941年一樣,因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毀滅了他的戰役。1941年,他因為調動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團去參加基輔會戰,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這一次又是因為調動了霍特的裝甲集團軍,從頓河中游到下游去,結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爾•哈特也在其《戰略論》中寫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進攻的第4裝甲集團軍,不分兵向南,以協助第1裝甲集團軍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過下頓河的企圖,那麼在7月間,德軍也許早已輕松的攻佔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裝甲集團軍再回轉過頭向北進攻的時侯,俄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了。」
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繼續向斯大林格勒前進。該集團軍轄有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計14個師約27萬人,近500輛坦克,3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後改稱斯大林格勒。它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距頓河大彎曲部以東約60公里。伏爾加河與頓河成「兒」字形,左邊一畫是頓河,向西南注入亞速海,右邊一畫是伏爾加河,向東南注入裏海。斯大林格勒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另外,因為它叫斯大林格勒,所以斯大林決心要守住這個城市。
蘇軍最高統帥部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由鐵木辛哥元帥任司令員(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擔負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禦任務。該方面軍編成內有從大本營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殘部,第13、第22、第23坦克軍,以及空軍第8集團軍和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計12個師約16萬人、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和454架飛機。
1942年7月17日,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遠近地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會戰正式開始。德第6集團軍在保盧斯上將指揮下,以第8步兵軍和第14裝甲軍為北突擊集團,以第51步兵軍和第24裝甲軍為南突擊集團,向蘇軍62集團軍實施包圍突擊。同時,以部分兵力向蘇軍第64集團軍發起佯攻,以吸引蘇軍的注意力。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第62集團軍右翼,合圍了該集團軍的2個師,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頓河河岸。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對鐵木辛哥元帥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的職務,由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接任,並派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斯大林還決定將預備隊的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火速調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從遠東調來10個師加強斯大林格勒的防禦。隨後,斯大林於7月28日發布了第227號命令,嚴厲要求蘇軍部隊「絕對不許後退一步!」
7月25、27日,蘇軍以剛開來的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進行反突擊。德第6集團軍由於缺少裝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轉入防禦態勢。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個影響命運的決定。他宣布:「因為高加索的命運是將要在斯大林格勒決定,所以由於這個會戰的重要性,遂有從A集團軍群抽調兵力以增強B集團軍群之必要。」於是,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又歸還給B集團軍群,並於8月1日奉命沿科捷爾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鐵路向東北方向進擊,當天迅速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佔領了蒙特納亞。8月3日,霍特攻佔了科捷爾尼科沃,接著又於5日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前出到阿勃加涅羅沃地域,但之後遭到了蘇軍越來越頑強的抵抗和反擊,霍特只好放棄了獨立攻佔斯大林格勒的想法,於8月9日轉入守勢。
8月5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組為東南、斯大林格勒兩個方面軍,由華西列夫斯基上將統一指揮。東南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編成內有第64、第57、第51集團軍,以及坦克第1集團軍、坦克第13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仍由戈爾多夫中將指揮,編成內有第63、第62、第21集團軍,以及坦克第4集團軍、坦克第28軍和空軍第16集團軍。
8月19日,保盧斯和霍特重新發起了進攻。保盧斯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奧斯特羅夫卡亞向東南攻擊,22日突破蘇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佔領了卡拉奇,23日推進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爾加河,將蘇第62集團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主力分割開來;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南面的阿勃加涅羅沃地區向北進攻,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29日進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鋒已前出到京古塔車站。9月2日,保盧斯第6集團軍右翼與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左翼在舊羅加奇克地區取得了聯系。與此同時,德第4航空隊出動了大批飛機,將斯大林格勒炸成了一片火海。
鑒於斯大林格勒異常嚴峻的形勢,斯大林決定給朱可夫一個副最高統帥的頭銜,到斯大林格勒坐鎮指揮,並決定立即調撥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開赴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飛到斯大林格勒,立即著手組織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的反擊行動。9月3日,斯大林致電朱可夫:「斯大林格勒的形勢惡化了。敵人距斯大林格勒3俄里(1俄里=1.06公里)。如果北部集團部隊不立即援助,斯大林格勒就有可能在今天或明天被攻佔。應要求位於斯大林格勒以北和西北的各部隊司令員立即突擊敵人和援助斯大林格勒的軍民。不得有任何遲緩。現在遲延就等於犯罪。應將全部飛機用於援助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剩下的飛機很少了。」
9月5日拂曉,朱可夫將3個新銳集團軍投入反擊。激烈的戰斗持續到傍晚,蘇近衛第1集團軍才前進了2—4公里,而第24集團軍幾乎仍停留在原陣地。當晚,斯大林以強硬的口氣命令朱可夫:「繼續沖擊,你們的主要任務是把盡可能多的敵人調開斯大林格勒。」 9月6日,蘇軍再次發起沖擊,但是,這次沖擊又一次被德軍擊退了。9月10日,蘇軍試圖從北面實施突擊,恢復同第62集團軍的聯系,又遭到失敗。 9月12日,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開會,討論斯大林格勒的局勢,一致認為:「必須尋求另一種解決辦法。」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高速前進。8月9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佔領了梅柯普油田。8月22日,克萊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爾魯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國的萬字旗。8月25日,克萊斯特部又攻佔了莫茲多克,距格羅茲尼四周的蘇聯最大產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裏海也只有100英里。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元帥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羅茲尼作最後進攻,盡快拿下油田。但德軍沖擊力迅速下降,進展緩慢。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帥的A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由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上將接任,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則由麥肯森將軍繼任。克萊斯特上任後,雖然竭盡全力,也無法再前進一步。因為沖擊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萊斯特說:「因為黑海航路相當不安全,所以我們的補給大部分是必須從羅斯托夫『瓶頸』用鐵路運來,有一部分是靠空運,但其總量還是不足以維持前進的動量。」
此時,德軍在蘇聯南部的戰線是從庫爾斯克和沃羅涅日起,通過斯大林格勒到莫茲多克,長達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從庫爾斯克到列寧格勒之間的800英里,德軍在蘇聯的戰線全長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國的兵力和資源,根本就不足以維持如此長的戰線。特別危險的是,從斯大林格勒沿頓河上溯至沃羅涅日共長350英里,竟毫無掩護。德國自己騰不出兵力來填補這個缺口,只得在這一線部署了附庸國的3個集團軍:匈壓利第2集團軍在沃羅涅日南面;義大利第8集團軍在東南面更遠一些的位置;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頓河灣曲部的右側。希特勒並非不知道這些裝備和戰鬥力都極差的附庸國部隊是不足以擔負這個任務的,但他卻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則即可抽出足夠的兵力。哈爾德卻不同意他的看法,認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棄這個作戰,並向西撤退。希特勒當然不肯聽從。結果,哈爾德被免去了陸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原駐法國的德軍總司令庫特•蔡茨勒上將被任為陸軍總參謀長。
9月12日,希特勒從東普魯士飛抵烏克蘭的文尼察,召見了B集團軍群司令魏克斯上將和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將,命令他們於9月13日對斯大林格勒發起新的進攻,並決定從高加索方向抽調9個師加強給第6集團軍。希特勒強調:「要盡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裡,不要讓它變成人們長期矚目的焦點,更不能讓它牽扯我們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國要做的事情還多著呢。」
攻不破的堡壘
9月13日,德軍開始攻城。保盧斯第6集團軍擔當主力,從城北實施猛烈突擊。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城南推進,策應保盧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軍從城北突入市區,與守衛該城的蘇第62集團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15日,德軍對馬馬耶夫高地實施重點突擊。該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勢最高的一塊地方,從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將的第62集團軍司令部即設在這里。經過一天激戰,德軍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16日,蘇近衛第13師渡過伏爾加河進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軍發起反沖擊,又奪回了該高地。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市中心,27日沖進了北部工廠區,並重新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蘇軍奪回。以後的戰斗更加激烈。德第6集團軍的一位叫漢斯•德爾的軍官在《進軍斯大林格勒》一書中寫到:「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不能相比。我們早晨攻佔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國人又奪了回去。 」
9月28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員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為葉廖緬科上將;近衛第1集團軍擴建為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圖瓦京中將。副最高統帥朱可夫大將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奉命秘密擬制反攻計劃。
蘇軍最高統帥部自9月底開始准備大反攻,並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調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蘇軍計3個方面軍143個師110.6萬人,計15500門火炮和迫擊炮,1463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350架飛機。 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擬制反攻計劃,並親自給這個計劃取代號為「烏蘭」。該計劃規定:西南方面軍由圖瓦京中將指揮,其任務是從頓河西岸的謝拉莫菲維奇和克利茨卡亞地域橋頭陣地實施主攻,突破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防禦,直插頓河東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其任務是從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擊,突破羅馬利亞第4集團軍防禦,與西南方面軍在卡拉奇會師,完成對德第6集團軍的合圍;頓河方面軍由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指揮,其任務是從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東南實施輔助性突擊,掩護西南方面軍的主攻。反攻日期定為: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為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為11月20日
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帥懷著沉重的心情,發起了代號為「冬季風暴」的反攻。德軍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為先導,於12月16日突破了蘇軍第51集團軍在阿克賽河上的防線。至12月19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麵包圍圈30英里以內的地方。此時,曼施泰因發現自己也有被數倍於己的蘇軍包圍的危險。於是,他決定不顧希特勒的將令,下令保盧斯立即向南突圍與第4裝甲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在沒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沒有突圍的意圖,他以燃料不足為由拒絕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12月27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在蘇軍的強大攻擊下,終於退回了原來的陣地,曼施泰因的「冬季風暴」宣告失敗。
⑼ 克里木戰役的1942年
克里木是從蘇聯南方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境內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島,由於具有溫暖舒適的地中海氣候而曾被當作歷代沙皇的度假地。但這個度假村卻是建立在一個巨大的要塞之上。黑海是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諸多國家的共有內海,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權,就能向沿海周邊國家施加政治壓力。而塞瓦斯托波爾是當地最合適的港口,也因此成為各國覬覦的一塊寶地。一千年來,塞瓦斯托波爾遭受無數異民族的血腥侵襲,8世紀的正教希臘人、13世紀的景教韃靼人都是強有力的殖民者。從15世紀開始,土耳其人逐漸控制半島,在19世紀中期俄國掌權時期爆發了大規模的克里木戰爭,英法聯軍110000人長眠於此。
戰火一直蔓延到沙皇俄國重新奪回半島為止,這時塞瓦斯托波爾已隨著戰斗不息的時代而演化成一個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壘、壕溝和故意製造的迷宮隧道圍繞市區。在蘇聯時代特別是30年代,要塞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進並修建了軍用機場。由此它也成為野心家希特勒的一塊心病。希特勒認為:駐扎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可以隨時從黑海登陸對侵蘇德軍南線部隊進行包夾攻擊,這使得德軍必然不敢向東方推進;而且從克里木機場的起飛的蘇聯飛機時刻威脅軸心國的生命線-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油田。而且對克里木展開進攻無疑會讓德國爭取到土耳其的好感,從而把這個一直在觀望的大國拉到軸心國的戰車上。 1941年12月17日,德軍7個步兵師和2個山地師全麵包圍要塞,發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德軍繞過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從要塞群西側進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無戰果,由於2天前蘇聯海軍陸戰隊在刻赤半島登陸迅速粉碎德軍包圍圈,第一次攻防戰以德軍全面失敗收場,而身穿黑色水兵服的蘇聯海軍陸戰隊也獲得了黑色死亡稱號(如左圖)。然而由於克里木仍威脅德國南方戰線,德軍需不惜一切代價拔掉這顆釘子。因此從1942年5月8日開始出動第11軍(1個裝甲師和4個步兵師)和羅馬尼亞山地部隊開始對刻赤半島的蘇軍發起反擊。由於德第8航空軍有效的協同作戰,德軍於5月16日再次佔領刻赤半島,在這次獵雁作戰中蘇軍共有26個師被殲滅、170000人被俘,塞瓦斯托波爾的門戶再一次大開。
軍司令曼施泰因上將(一級)深知要塞防禦力之強,為了確保這次攻擊成功,除了需要里希特霍芬上將(一級)的第8航空軍支援,強有力的陸軍炮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德軍第306炮兵司令部被整個調來,主要配屬在北部戰線的第54軍,而南部則由第30軍和羅馬尼亞山地部隊合圍蘇軍第一線陣地。
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拉開了序幕。當天,203個德軍炮兵連集結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圖在最強防禦線上打開缺口,從而發起二戰中德軍最瘋狂的一次炮擊作戰。但是,在最北部的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要塞壓制著北方主要道路和別別克峽谷的險要地帶,305毫米火炮隨時會對德軍步兵造成毀滅性威脅。而普通的火炮對這個堅固無比的要塞也毫無辦法,它的44公里射程更讓德國第54軍難以前進寸步。為了突破最強的要塞,必須動用最強的火炮。德軍經縝密策劃後調撥了3門超級巨炮,它們分別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剛瑪設備、610毫米自行臼炮卡爾設備、800毫米列車加農炮古斯塔夫設備(如左圖,也稱為多拉炮而它的穿甲彈射程是38公里所以亦必須在高爾基I號的射程之內冒險攻擊)。德軍的第一目標是蘇軍庫拉貝彈葯庫,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連續發射重達7100公斤的穿甲彈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護層命中位於地下彈葯庫中部引起震撼全島的大爆炸,從而斷絕了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葯供給。隨後,古斯塔夫順臨時搭建的4軌大型鐵路轉彎南下,開始攻擊斯大林要塞。同時北部德軍炮兵開始進入全面圍攻高爾基I號的炮擊行動。這時北部炮擊的主角換成了610毫米卡爾炮,它也被稱為雷神之錘。卡爾的射速較快,重達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彈傾瀉在高爾基I號要塞周圍,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裝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內部開始暴露;然後是第8航空軍傾巢出動,採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狀俯沖轟炸對要塞生活區造成完全破壞,迫使蘇聯士兵向要塞內部退卻。為了壓制蘇聯步兵的突圍和增援,420毫米剛瑪炮對要塞周邊進行地毯式轟擊,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彈雨點般粉碎要塞周圍所有的道路、鐵路網,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完全孤立!
1942年6月17日,德軍總攻。在35公里的狹窄陣地上,1300門德軍火炮對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進行不間斷全體炮擊,要塞被灼熱的沖擊波覆蓋,所有外圍防禦陣地幾乎化為灰燼。但是最重要的聯裝炮塔由於目標小而未被命中,仍然堅持反擊。德軍為精確攻擊這個炮塔而調撥了2門355毫米臼炮到別別克峽谷北邊,同時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彈齊射壓制蘇聯炮塔。當高爾基I號暫時沉默時,十餘枚355毫米穿甲彈(重1000公斤)從頂部插入炮塔裝甲板,這些炮彈裝有延遲爆破引信,在數分鍾之內連續造成內部爆炸。高爾基I號裝甲炮塔頂蓋被整個掀開,德軍立即動用280毫米火箭炮對敞開的炮塔實施燃燒彈射擊,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彈繼續轟擊炮塔周邊設施。最後高爾基I號聯裝炮(如左圖)被完全摧毀,駐守炮塔的蘇軍官兵全體陣亡。同時南部德軍也開始對蘇軍第一防禦線進行壓迫。6月11日,德第30軍分3路進攻:第72步兵師北上直撲上坡高地,由羅馬尼亞山地師牽制蘇軍廢墟山和北方鼻子陣地進行掩護,至6月22日佔領上坡高地;第170步兵師由中路繞過庫貝要塞於18日奪取禿鷲高地;主力第28步兵師連續攻克荊棘山和紅色高地1、2、3,然後北上再折返,從後面進攻巴勒庫勒瓦要塞,蘇軍被打個措手不及很快失守。在短短的10天內,南部蘇軍2重防線均已告破,德第30軍進逼最後的蘇聯山脈陣地,等待北部第54軍的合作夾擊。
北部戰線6月11日,巨炮古斯塔夫全面轟擊斯大林要塞,同時多數火炮亦向前推進10公里(這時已沒有高爾基I號的炮火壓制)集中攻擊中部要塞群,由於各要塞之間的道路、鐵路和電話等聯絡設施均嚴重損壞,無法有效地協同;而裡面的指揮員有很大部分是沒有經驗的新軍官,而要塞完成時的第一代軍官很多在大清洗時被殺害,內務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又多數駐在市區,面對精銳的德第54軍自然要吃大虧。6月13日,德第22師佔領斯大林要塞,炮兵部隊層層推進,使用88毫米炮和火箭炮在近距離各個擊破其餘要塞。至1942年6月22日,北部蘇軍中心防禦完全崩潰,12個要塞有11個落入德軍手中,但是這時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仍在抵抗!
裝甲炮塔被炸毀後,在高爾基I號的下部2層永固工事中仍有1000名蘇聯士兵死守,德軍調集大量88毫米高射炮逼近工事進行零距離穿甲彈、榴霰彈交替射擊,第2層工事被夷為平地,蘇軍拒絕投降進入地下第3層防禦。德軍火炮無法攻擊地下目標,派戰斗工兵分區使用塑性炸葯一塊塊炸開工事入口,但工事內部有眾多暗道和隱蔽火力點,炸葯也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最後德軍不得不採用原始的手段-進入工事用手槍、刺刀和工兵鏟進行白刃戰,最後以慘重代價佔領了這個血的房間,當時人血在射擊口和下水道里流淌,可見戰斗之殘酷。1000名蘇聯士兵中被俘者不到40人。這樣,塞維納亞灣北岸全部被德軍控制。德第54軍麾下第22、50、24步兵師開始渡過塞維納亞灣配合南部第72步兵師夾擊蘇聯山脈陣地,在1942年6月30日終於拿下這條最後的防禦線。第72步兵師分成3路進逼塞瓦斯托波爾市區英國軍人墓,而北部3個步兵師在市區東部完成合圍,北岸第132步兵師和第306炮兵司令部也已架好火炮。最糟糕的情況出現了,那就是整個克里木戰役已由攻防戰轉變為德軍占優勢的圍攻戰。
從6月30日開始,德軍動用包括3門巨炮在內的所有1300門火炮對市區進行地毯式轟擊,第一天就發射了64000噸炮彈,整個城市變成血紅,天空消失在濃煙和烈火中。第2天起,德軍進行不間斷射擊,第8航空軍的出擊增至每天1500架次,120000枚燃燒彈席捲塞瓦斯托波爾,排炮達到暴風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區建築全部被炸毀,公路、圖書館、公園、學校盪然無存。德軍接著使用重型燃燒彈和火箭彈進行大焚燒,無數火球流星般地向城市飛來,斯圖卡機群也開始低空掃射。塞瓦斯托波爾籠罩在地獄之火中,這種情形恐怕只有在啟示錄里才看得到。不過,盡管城市毀壞得如此嚴重,但市民和守軍基本上毫發無損。塞瓦斯托波爾是一種鏡子城市,也就是說在地下還有一個巨大的、和地上城市基本對應相同的生活區。德軍炮轟的5天里,蘇聯軍民進入這個地下城市生活、甚至開展娛樂活動。地下城裡也有兵工廠,工人和市民加緊製造火炮彈葯,提供給守軍使用。在城市燒毀之後,德軍火炮用穿甲彈射擊地面,但是市區的地面比要塞裝甲更厚、生存設施也更好。但如果德軍用古斯塔夫射擊必定會給市民造成巨大傷亡。
7月2日,南部德軍首先發起總攻擊,第170步兵師從後麵包抄靠海的馬克西姆-高爾基II號要塞,動用全師兵力將其佔領,這次高爾基II號的火炮由於射角不足的關系而沒有發揮任何作用。至7月4日,第72步兵師突破英國軍人墓向西推進,市區外的蘇軍全部被壓縮在半島西部狹小的3個灘頭。
德軍達成對塞瓦斯托波爾市區的全麵包圍後,守軍的抵抗已無任何意義。7月3日,德軍減低炮擊強度,步兵和裝甲兵佔領了市區的50%。考慮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古斯塔夫巨炮的威脅,蘇軍守備部隊同意投降,這時守備司令官不在城內。7月4日,德軍停止炮擊,蘇軍暗堡和火力點也陸續投降。這時黑海艦隊派出的艦只姍姍來遲,半島西部殘余的少量蘇軍上船撤退,其中包括塞瓦斯托波爾守備司令-克斯羅夫中將。
至此,第二次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落幕。這座不敗的城市最終沒能擋住新興侵略者的腳步,這里曾是正教徒的驕傲、黑死病的發源地、納西莫夫的榮譽、托爾斯泰的軍營,而現在(1942)卻成為了納粹德國入侵高加索的基地,打開了通向富饒之地-巴庫油田的大門。戰後曼施泰因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中記載,蘇聯共有90000人在克里木成為戰俘,這個數字可能包括民兵和臨時徵召的志願兵。曼施泰因本人因此戰功於6月30日戰役進行時晉升陸軍元帥,並授予克里木盾形勛章。而蘇軍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羅夫中將被召回莫斯科,因失守責任而被降級為少將,轉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屬下第24軍軍長,1945年晉升上將。
⑽ 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戰的發生和結果是什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德軍於1941年12月對塞瓦斯托波爾發動第1次進攻時,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決定:立即在刻赤地域和費奧多西亞港實施登陸作戰,殲滅敵軍的刻赤集團。其戰役目的是,支援被圍困的塞瓦斯托波爾,消除法西斯軍隊入侵庫班河和高加索的威脅,並為爾後收復克里木半島全境和烏克蘭南部地區創造條件。
蘇軍使用的兵力是,外高加索方面軍的第51和第44集團軍,以及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主攻方向選擇在費奧多西亞沿岸,助攻方向是刻赤半島北部和東部海岸。黑海艦隊負責將第44集團軍的2.3萬人造送到奧多西亞登陸,將3000人遣送到奧普克山半島南海岸登陸。亞速海區艦隊和刻赤海軍基地負責將第51集團軍的1.3萬人遣送到刻赤半島的北部和東部海岸登陸。
此外,還計劃在弗拉季斯拉沃夫卡地域實施空降。登陸兵共編有6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2個山地步兵團,共41930人,43輛坦克、454門火炮.參加這次戰役的艦船為250餘艘,其中有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52艘護衛艇和魚雷艇。另有方面軍航空兵的500飛機和黑海艦隊航空兵的161架飛機擔任空中支援。登陸兵的上陸行動預定分為兩個階段實施:12月26日在刻赤半島東北海岸,同月29日在費奧多西亞港登陸。軍隊上陸和奪取登陸場後的任務,是在艦隊和航空兵支援下,由費奧多西亞和刻赤向阿克莫奈進攻。
敵軍兵力主要由德軍第11集團軍步兵第46師、1個羅馬尼亞騎兵旅,2個坦克營、2個野戰炮兵團和5個高射炮兵營組成。至1941年12月底,敵軍得到了步兵第73師的加強,計約2.5萬人。
此外,還有2個航空大隊為地面部隊擔任空中掩護。敵軍主力配置在刻赤半島和易登陸的沿岸區域,在岸灘設有工程障礙和火力點。駐扎在克里木機場的敵航空兵對實施登陸威脅最大,而蘇聯外高加索方面軍和黑海艦隊的殲擊機,由於距離太遠不能對登陸兵的航渡與上陸戰斗提供安全可靠的掩護。蘇軍登陸的另一困難是,黑海艦隊及歸其所轄的亞速海區艦隊和刻赤海軍基地都沒有卸重型技術兵器和供軍隊登上無設備海岸的專門登陸艦只和上陸器材。特別是當時亞速海和刻赤海峽氣候惡劣,風浪很大,這就更增加了此次登陸的難度。
12月25日晝間,蘇海軍15艘戰斗艦艇和115艘小船裝載著登陸部隊,從捷姆留克和庫丘古雷向刻赤半島東北部海岸的登陸點駛去。由於海況不佳,小船無法駛達更遠為北部登陸點,只得在久克角和赫羅尼角附近登陸。登陸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並且持續了很長時間。傍晚,大風增至6~7級。岸邊結了薄冰,影響船隻靠岸。
翌日,登陸部隊又遭敵機襲擊。盡管如此,蘇區艦隊的指戰員仍於12月26日將1378人、3輛坦克、4門大炮和9門追擊炮送上久克角岸灘,將1452人、3輛坦克,4門大炮送上了赫羅尼角。是日,刻赤海軍基地的艦船編隊也把登陸部隊送至刻赤半島東部沿岸,並使其在卡梅什—布隆到托別奇克湖的各登陸點上岸。1600多人在卡梅什—布隆登陸,55人在舊卡蘭京登陸,約500人在埃爾季根以北登陸,19人在埃爾季根登陸。27日深夜,後續登陸梯隊抵達刻赤半島,陸續上岸。
至12月31日,蘇亞速海區艦隊和刻赤海軍基地已將第51集團軍登陸部隊17383人及其武器和技術裝備送至登陸場。在此期間,另一支蘇艦艇部隊也於12月29日將2393名登陸兵送到了卡梅什—布隆地域的登陸點。原定在奧普克山地域登陸的計劃,由於天氣惡劣和指揮失誤,未能實現。登陸部隊在刻赤半島海岸各個地段登陸後擊退了德軍第46師的抗擊,於30日解放了刻赤,爾後繼續向西發動進攻。與此同時,蘇聯第44集團軍的登陸部隊於28日在諾沃羅西斯克乘戰斗艦只和運輸船隻按預定計劃駛向費奧多西亞港登陸。第44集團軍於12月29日奪回費奧多西亞後,繼續向北發展進攻,對德軍在刻赤的兵力集團形成包圍態勢。德軍由於沒有足夠的力量將登陸部隊趕下海,慌忙放棄了刻赤。
但是,蘇軍由於第51集團軍的登陸部隊力量薄弱,而費奧多西亞方向的兵力又增加緩慢,也未能切斷德軍逃離刻赤半島的退路。原定在弗拉季斯拉沃夫卡實施空降以佔領和使用當地機場的計劃也未能實現。至1942年1月2日日終前,高加索方面軍向前推進了100~110公里,肅清了刻赤半島的敵人。德軍第46、第73步兵師和羅馬亞山地步兵師集結在費奧多西亞以西。德軍指揮部不得不從塞瓦斯托波爾緊急抽調其第132和第170步兵師來增援。這樣就牽制了德軍塞瓦斯托波爾的一部分兵力,從而消除了法西斯德軍經塔曼半島入侵高加索的可能。
經過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戰,蘇軍在刻赤半島佔領了一個登陸場。隨後,克里木方面軍便在該登陸場展開,繼續抗擊敵人。這次登陸戰役,就參戰的兵力和兵器的數量來說,是蘇聯衛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役,在蘇聯海軍戰斗史冊中寫下了光輝的篇章。蘇軍這次登陸之所以獲勝,是由於較好地組織了陸軍與海軍的協同動作,戰役計劃妥善周密,隱蔽地進行了戰役准備,從而達成了上陸的突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