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畫面和聲音入手,分析影視作品
熱愛電影的人們曾經說會說去掉聲音的電影是無聲電影是一種藝術,但今天的我們要說沒有畫面的電影也同樣是藝術的,那是來自聲音的藝術!電影藝術語言的發展,隨著電影技術與藝術手段、方式以及電影傳播手段、方式的不斷豐富而豐富。在卓別林的時代里電影是無聲的,穿插在幕間的字幕是那時唯一的語言;錄音技術的發明,導致了有聲電影的出現。有聲電影的成功,讓無聲片時代的字幕被演員的對話或獨白代替;讓樂隊現場伴奏(伴唱)被精心製作的音樂代替;甚至出現了人的腳步、呻吟,動物的叫聲,以及風聲、水聲、雷聲等音響效果。 如今電影中的聲音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已經有著和畫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時甚至還會超過畫面的重要性成為影視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電影聲、畫之關系,越來越出現變化無窮的境界,新的聲畫語言組合方式也因而不斷被電影藝術家們推出。影視藝術作品中聲音和畫面的關系主要有三種。影視藝術作品製作時賦予畫面與聲音的關系大致也分三種:1聲畫同步。2聲畫對位。3聲畫分立。 曾經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里,畫面與聲音基本處於同步狀態,畫面要表達的主題、基調正是聲音表達的主題、基調;聲音所展現的情緒、情調也與畫面要展示的情緒、情調如出一轍。聲畫同步的處理手段是影視藝術作品中最常用的處理手段之一。聲音在其中產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種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較強的影視藝術作品中它可以強化藝術效果,幫助畫面來共同烘托、渲染主題。如陳凱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飾演的老師給小春上最後一刻的片斷和影片最後的車站相遇片斷。其中在最後一課片斷中,衣著整潔的老師坐在琴旁為小春伴奏,兩個人沉浸在樂曲中。配合著音樂,觀眾看到了兩人即將分離的不舍、老師對小春的愛和小春在音樂道路上的潛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後車站相遇的片斷中,小春因為領悟到父愛的珍貴在火車站大廳里激動的拉響了小提琴。帶有感恩色彩的琴聲配合小春帶著淚水的臉以及中人激動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在紀錄片中,聲畫同步可以體現真實感。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過的《最後的蒸汽機火車》。本片講述的是當地最後一列蒸汽機火車即將退役時最後一天的紀錄。用膠片拍出的畫面帶著與眾不同的溫暖的褐色調子,頗具老照片的情調。進站時火車周圍包裹的濃濃的白色水蒸氣和蒸汽機火車特有的轟鳴聲讓觀眾被感真實。 電影聲畫藝術語言中,同樣也出現了聲畫不同步的方式,這種不同步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聲畫分立;二是聲畫對位。聲畫分立,就是影片的聲音與畫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聲音與畫面的關系是各自獨立、互相補充,若即若離。在聲畫分立之時,聲音一般不會來自畫面之中,而以畫外形式出現,但在總體情感、情緒上,又有一種相互映照的關系。而聲畫對位,意味著聲音與畫面在情感、內涵、情緒、情調、氛圍、節奏恰好是錯位、對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正是由於聲音與畫面的差異、對立、錯位、相反,才更有力地形成一種對比和對照,從而用一種反差的方式更強有力地表達出正面的意義、價值。 聲畫分立的例子有:陳凱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擦拭樂譜片斷。擦拭樂譜片斷中的畫面是小春一邊擦樂譜一邊在心中想著譜子上的音樂。同時一段激動人心的小提琴曲響起,這音樂像是從小春的心裡和粘滿灰塵的譜子里流淌出來的。這段畫面和配合它的音樂告訴觀眾小春領悟了老師這種教學方法的用意,並且在音樂方面得到了提高;又如我國影片《人到中年》里,女主人公陸文婷在昏迷中,似乎感覺自己正在一個無限的荒漠上艱難攀行,畫面上陸文婷在荒漠上攀行,這時作曲家從畫外插入了一段"無字歌",這段音樂情感哀怨、憂傷,同時又有掙扎奮斗的情緒在其中。聲畫對位的例子有:如某影片中背景是十分優美的音樂畫面卻是法西斯在殘暴的殺人。還有影片《老井》中,那個女瞎子凄凄慘慘的演唱與周圍圍觀人們的鬨笑形成巨大反差,為影片增色不少。 在製作影視藝術作品是會用到很多不同的剪接手法,它們是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建立畫面與聲音關系的途徑。其中畫面的剪接可以通過聲音的過渡輔助完成,聲音和畫面剪接的相互呼應、相互協調可以推動故事的發展,提升作品的藝術性。如《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得知自己的妻子被貴族害死回去報仇。他殺死第一個士兵時影片用了一連串的風格化蒙太奇,把一些微小的細節聲音放大來表現主人公的仇恨、動作的干凈利索。在影片的尾聲主人公被處死時他大喊"freedom"。他的喊聲也進行了風格化處理,是整個場景更具震撼力。還是這部影片主人公被處死的場景,圍觀行刑的人們因為目睹殘忍場面而發出的聲音幫助用錯覺蒙太奇處理過的畫面產生更逼真的效果。總之,聲音表現力的運用給電影蒙太奇展開了廣闊的天地。在聲音與畫面、聲音與聲音的組合上,有著豐富的待發掘的藝術表現潛力。電影有了聲音,電影語言就從單純的視覺語言發展為遠為豐富的視聽語言。 補充: 聲音的運用豐富並擴大了電影的時空。就視覺而言,觀眾只能看到銀幕上出現的空間,而就聽覺來說,觀眾完全可以聽到不出現聲源的聲音。這樣,就使得電影藝術作品中的場景、氣氛得到無盡延伸。我認為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揭示主題思想、奠定影片風格、創造意境。屬於電影聲音范疇中的電影音樂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題思想、奠定影片風格、創造意境的功能。歡樂、喜悅的畫面,便伴以歡樂、喜悅的旋律;悲傷、憂郁的畫面,便伴以悲傷、憂郁的樂曲。影片《辛得勒的名單》反復出現的憂傷的曲調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恐怖氣氛,以及主人公竭盡自己所能去救助猶太人但卻阻止不了每天都有猶太人被殘忍的殺害的事實。影片《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中從頭到尾都有一個優美平靜的曲子作為鋪墊。通過這種音樂我們能感受到影片中兩位聾啞主人公無聲的、浪漫的愛情,對沖浪運動充滿韌性的執著追求;同樣我們也能感受到從音樂中吹來的席席海風,以及海水咸鹹的味道。黃貽鈞為影片《小城之春》所寫的音樂,風格和語言與影片結合得很貼切,還運用畫內音樂的辦法,演唱了民歌。有一種純正的中國風格。 2.抒情功能、推動劇情發展。音樂的抒情是音樂最具感染力的功能。在影視中的音樂更充分的展現了這一功能,並且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我們經常能看到影視作品中的親人、戀人、朋友久別重逢時響起的一段段煽情音樂。這時的音樂不但展現了抒情功能還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 3.塑造人物形象。影視藝術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過演員的外形、形體語言、台詞等來塑造,在人物聲音方麵塑造形象也時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中國的武俠、神話作品中,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段。豬八戒的聲音象是從鼻子里哼出來的;悟空說話快;醜陋的妖魔鬼怪說話的聲音十分刺耳;佛祖的聲音永遠是洪亮的,武俠片中鶴發童顏的大俠多半也是這樣的。 4.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的聯想。懸疑片中經常用恐怖的音效來吸引觀眾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想像。 總之,影視藝術作品中的聲音已經不僅僅是代替字幕、代替現場樂隊的作用,聲音幾經成為影視藝術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視作品中的聲音同樣帶給我們藝術的享受。
⑵ 正午 1952 電影音樂音效賞析
賈利·古伯扮演的執法官已年近退休,而且剛娶了年輕美貌的妻子(剛出道的格蕾絲·凱莉扮演),但他為人太正,執法太嚴,不討人喜歡。婚禮的那一天,被他送進監獄的一名惡棍出獄,並揚言要報仇。全鎮上沒有人願意助執法官一臂之力,只有新婚妻子陪伴身旁。正午時分,一場槍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一部以孤獨的正義對付邪惡的影片,劇情簡單,具有象徵意義,表明有時正義在少數人手中。主題歌《親愛的,別拋棄我》穿插在影片中,起到明顯的點題作用。本片有一部續集(1980年)和一部重拍版(2000年),但均未成功。
本片是影史上的經典西部片之一,銀幕英雄賈利·古柏又一次以精湛的演技征服觀眾,並繼1941年《約克軍曹》後,二度榮膺奧斯卡影帝。影片其他獲獎紀錄包括──金球獎戲劇類最佳男主角、女配角、最佳配樂;國家影評人協會年度十大佳片;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奧斯卡最佳剪接等獎項。
據調查,《正午》是自從該片上映以來的歷屆美國總統最愛觀看的影片,據說總統小布希曾經觀看該片達50次之多。據分析,《正午》之所以受到眾多美國總統的青睞主要原因是該片的劇情中,主人公的遭遇和處境與總統的境遇相類似,總統們在看到影片時,都會或多或少的找到同病相憐的感覺,甚至會通過影片堅定信心,找到解決當前危機的辦法。
⑶ 《肖申克的救贖》的聲音有何特別之處
此次我要分析是在世界電影史中佔有相當分量的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在很多方面都是劇情類電影的典範,不管是從影視主題探討、鏡頭剪輯、色彩運用、節奏把握還是場景調度上都是可圈可點,演員演技更是爐火純青,蒂姆·羅賓斯和摩根·弗里曼的搭配簡直天衣無縫。然而在這部偉大的電影中,我們時常忽略影片中聲音的運用,如同一輪閃亮的明月周圍,我們時常不會在意旁邊閃閃發光的星星。
我們知道在對一部電影的聲音進行分析時,我們少不了會從電影聲音的歷史背景、音效、音樂、語言這幾個方面來進行細致的分析①,而由於電影的片種不同,我們又會在對電影進行分析的同時,區別出歌舞影片和非歌舞影片,而在此我們分析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屬於典型的劇情片,屬於非歌舞片,所以我們只分析剛才所說的四類聲音類型。
(一)音樂
影片一開始,我們就隨著鏡頭的拉近,聽到了悠揚的男聲爵士樂,平緩而自在,這其實在為本片的基調打下基礎,預示著本片節奏上的平緩和主題上的治癒。之後再次出現背景音樂是在肖申克的監獄了,當影片的畫面出現由下而上俯視肖申克的監獄時,小提琴的高鳴與大提琴的低沉使影片的聲音與畫面統一,也為接下來的監獄生存定下了悲愴的基調。而當畫面由左右進行視角移動時,管樂此時的加入與鏡頭的調度相統一,這就是一部細致電影的細節體現了。
而下一段的背景音樂,我們聽到的是在瑞德幫安迪運違禁品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快節奏而活潑的弦樂將這一行為從背面揭示出了它的某些現象。一是這一行為在監獄是十分常見的,二是快節奏的運輸表明這一過程需要動作嫻熟的人來完成。
而在另一段背景音樂中,我們開始感受到了安迪的與眾不同。在安迪通過自己的學識贏來的啤酒派對中,悠揚的管弦樂漸漸響起,映著安迪的笑臉,將管弦樂的平緩與生命中的自由相聯系。而之後眾獄友為安迪找尋石頭的過程,則替之以蘇格蘭風琴與慢節奏的吉他曲,兩者相得益彰,將獄友間的情誼和歡快的節奏體現出來。
故事發展到安迪籌建圖書館,在他寄信的過程中,電影的背景音樂強有力地承擔了作為敘述性語言的一部分,在平穩的進行中,伴隨著瑞德的旁白,將時光的推進、安迪的努力關聯起來,愈加詼諧有趣,形勢也愈加好轉。
然而故事發展到老布出獄時,開始有所轉變,老布出獄後,生活大出意料,在緩慢而陌生化的鋼琴聲中,老布的孤獨生活慢慢流淌,老布在悲傷的自嘲中終於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之後,在安迪通過努力爭取到圖書館的建設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在留聲機上放起了歌劇,當他打開監獄的喇叭時,充盈在肖申克監獄的自由之聲將每個囚犯心中的美好都喚醒了,影片用這樣的一個情節有力的說明了聲音對這部電影的巨大作用。而瑞德那醇厚的旁白也在歌聲中撫慰著觀影者的內心。
當影片進入高潮之前時,響起了詭異卻平靜的管弦樂,象徵著暴風雨前的安靜與不平常,而且同時瑞德的獨白又在宣告著他內心的焦慮與即將出現的大事,突然響起的雷鳴更是一種提示。而在真相被瑞德道出時,更突出了高潮的到來與影片情節的跌宕起伏,引起觀影者求索真相的心理。而在管弦樂中的安迪逃離肖申克的時候,兩者的高潮部分相重合,把安迪的重生之路表現的更加明顯。
最後,在瑞德找尋安迪的地點時,平緩的管弦樂再次響起,中間穿插的口琴聲也將瑞德會口琴和自身救贖的主題表露出來。在弦樂的漸漸洪亮時,瑞德最終見到了海邊的安迪,那種親切與友情盡顯於片末的交響樂中。
(二)語言(對白,獨白)
影片主要由瑞德作為第一人稱講述這樣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不得不說,摩根·弗里曼的語調真適合作為旁白,溫和而緩慢的語氣,長者一般的口吻,將這樣一個堅忍的故事娓娓道來實在是信手拈來,而換做他人卻實難做到。第一人稱的講述其實對於影片來說作用是很大的,由於本片一方面具有時間跨度大,二是具有史實記錄的作用,所以由摩根這樣的口吻講述,使影片具有歷史的厚重感。
有一個場景用語言突出了說話人的身份和潛在台詞,那就是在典獄長訓話那一段。沒有任何的配樂,只有他一個人的話語響徹牢籠,這不僅代表了監獄的禁錮,也用無聲的肅穆象徵著典獄長絕對的權威。
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瑞德在影片中出現的三次假釋申請,第一次獨白陳述時,我們明顯可以從瑞德的話語中感受到瑞德急求出去的慾望,而對自己是否已經改過並無真心在意。而在第二次的申請時,瑞德神情淡定,語氣和緩,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但卻掩藏不住內心的絕望(盡管在語氣上是故作無所謂和誠心悔改),話語中的內容也僅是側重自己真的悔改,可不斷重復出現的句子也顯出了他掩飾的嫌疑。最後是瑞德的第三次申請,為什麼這次會通過呢?我們注意到,他在獨白中,神情與內容已經完全一致了,目光上的堅毅與話語上的強硬已經將瑞德內心中的徹底悔改表達出來。
我們在電影中漸漸地知道了安迪的能力,但是他的能力究竟如何呢?我想可以通過瑞德和安迪在對典獄長洗錢的一段討論中得知。對話中,瑞德一直抱著好奇的口吻向安迪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是安迪卻以平和的語氣,像談家務事似的告訴瑞德自己的手段。這樣一段談話,用對比的手法把安迪冷靜而一絲不苟,遠見卓識和富有手段的形象展露出來。
(三)音效
這部電影在音效方面做的也十分出色,比如有一場是肖申克的犯人鼓掌歡迎「新人」。熱烈的掌聲和帶有嘲諷的笑聲與監獄新犯人的加入這兩個元素重疊起來,這本身就加深了片段中的荒誕性,把監獄中的無聊與歲月的虛度加以反諷,特別是瑞德與獄友們賭新犯人中誰會先在第一天痛哭這一討論時,更加體現了監獄中無奈的樂趣。
有時候動物的叫聲也能起到相當的效果,比如老布懷中的小鳥的兩次叫聲就很說明問題。第一次叫的時候,那隻鳥還是個雛鳥,尖聲而稚嫩的叫聲為緊封閉的肖申克帶來了一絲生機與活力。但是第二次的叫聲卻是象徵著悲愴和茫然,由於老布要離開肖申克了,但是坐了50年牢的老布已經不想離開了,不是留戀這個監獄,只是習慣了這里的生活,到了外面反而會感到恐懼和不適。而原來的雛鳥已經變成了老鳥,歲月的痕跡和鳥叫的絕望深深的壓在了老布的心中。
另一個較有代表性的則是在典獄長計劃射殺湯姆的那一段。由於湯姆的一番話,安迪有希望從監獄中走出,但是此時卻威脅到了典獄長的「貪污大計」,這在典獄長來說當然是不允許的,當哈德利隊長射殺湯姆時,連續四聲刺耳的槍聲加上遠處狗叫聲,把監獄中的冷酷,典獄長的陰險狡詐、自私自利用獨特的白描寫實的手法加以表現。此時無聲中的槍聲,黑暗中的狗吠聲是在用無言控訴這個黑暗的監獄及體制。
而其他一些小的細節,我們也盡數可以品味其中的含義,比如典獄長用石子扔海報的時候,管道中的迴音像是一隻蚊子從地獄中飛出,它不僅叮住了電影中人物的神經,也叮住了觀影者的神經;當安迪越獄時,當晚的閃電聲更成為其不可或缺的助手;當瑞德講述安迪逃離監獄的時候,照相機的拍攝停留在了安迪那把快要磨平的鶴嘴鋤上,閃光燈的響聲更加突出了奇跡這一語詞;最後,在典獄長吞槍自殺的場景中,一聲振聾發聵的槍聲更是宣告了肖申克最大的權威被趕下了神壇。
(四)歷史聲音
關於這一點,其實電影中數處可見,而大多也是在瑞德的敘述中,這在電影的語言部分已經分析過,我們不再分析,不過影片中有一處音樂倒是很值得我們去留意:在安迪建立的圖書館中,海伍德聽著漢克威廉姆斯的唱片,這就為電影的歷史年代找到了具體的坐標,加上之後對肯尼迪事件的描述,更加體現在這種時代感中。
以上只是我做的一些微薄的分析,其實對於這部偉大的電影來說,這只是它優秀處的數個因素之一,但恰恰就是這個因素讓這部電影在成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途中助上一臂之力。
文獻出處:①《認識電影》(美)(Louis giannetti)著 第五章:聲音
⑷ 從專業角度分析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聲音都包括哪些
電影中的聲音包括什麼
早期影視製作者對於聲音抱有忠厚老實的態度,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對話,以至於一部電影看到最後讓耳朵疲憊不堪。後來人們發現另一種能夠使電影敘事更加靈活的手段——不可見的聲音。不可見的聲音突破了物理空間的局限,讓人們能夠展開豐富的聯想,同時也暗含了中國意境的做法,無聲勝有聲。電影中的聲音按照生源特點可以分為:人聲、自然音響和音樂;按照聲音的錄制方式分為同期聲、對白配音、解說和畫外音、音效、音樂。
對白
對白也就是畫面中人物開口說話的語言,一般來說對話意味著信息,在一個相對靜態的畫面里,只要其中人物開口說話,觀眾的注意力就會立即被對話吸引,就不回去注意畫面中其他元素。這個角度說,對話會妨礙其他視聽元素的表現,對話過多和過於冗長,信息量小、沖突不夠都會造成場面沉悶。
例如《御賜小仵作》中,在辦案場景中經常會出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對案件的分析,這些獨白體現出人物觀察事物的能力。旁白是敘述人物跳出故事情景對故事的評價,以敘述情節和交代故事信息為主要功能。旁白分為兩種:角色旁白和非角色旁白。所謂角色旁白是故事中的人物對過往事件的回憶講述,例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旁白是劇中的瑞德,通過他富有情感的講話賦予整部影片濃厚的回憶色彩。非角色旁白是敘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只是向觀眾講述一段自己知道的故事,情感上更加超脫。例如電視劇《人世間》裡面的旁白,通過李道明深沉、磁性的嗓音給電視劇帶來獨有的年代感。解說詞多用在紀錄片和新聞中,目的在於解釋畫面中沒有的信息,或者是為畫面中的信息增色潤彩。例如《舌尖上的中國》中的解說詞以美食製作過程為主要功能,語言簡潔卻意蘊深長,具有古老的東方智慧。
⑸ 《勇敢的心》電影音樂分析
氣勢恢宏,跌宕起伏,情感真摯纏綿
——評析《勇敢的心》電影音樂
澳大利亞著名影星兼導演和製片人梅爾·吉布森的影片《勇敢的心》描寫了蘇格蘭古代戰爭,是一部史詩巨片,長達三小時。該片是1996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多的影片——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編劇等三項主要獎提名和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剪輯等七項技術獎提名,此後,又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化妝、最佳音響效果剪輯和最佳攝影五項獎。該片最讓我動情的乃是影片中的音樂。
音樂中運用了蘇格蘭民族器樂,表現出音樂的質朴、純情動人。音樂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細微的感情變化,一段段優美的音樂更是催人心魄的讓人感動,使人的心神馳往那一片神秘的蘇格蘭土地。18首音樂作品緊扣電影劇情的變化,無論是如華萊士私定終身的溫馨場景,還是奮力搏殺的宏大戰場,都用溫情的蘇格蘭原駐音樂,或是回腸盪氣的弦樂表現的淋漓盡致。以下就是從電影音樂功能的幾個方面來分析《勇敢的心》的成功之處。
一、渲染氣氛
(一)、渲染地方色彩
伴隨著深邃、寬曠、幽怨、盪氣回腸、悲壯的蘇格蘭風笛,攝影機引導我們的視線穿越於蘇格蘭高地的如史詩般的景色之中:深藍色的山脈覆蓋著一層紫色的天空,天空的邊緣點飾著粉紅色的雲彩;自遠處看去,大大的鵝卵石自山巔渲泄而下,然後沖流入一片深綠色的草原;還有那到處分布的蘇格蘭湖泊,時時映照著穹蒼的變幻。在一片寬廣、黑暗的天空里輕吟著淡藍色的光輝。音樂與畫面天衣無縫的相反相成、潤物無聲,不留痕跡地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空。一段旁白又向觀眾說明了故事的發生的歷史背景。短短的不到3分鍾時間里,導演將畫面、背景音樂、旁白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歷史沉重感的意境。
(二)、渲染環境氣氛
威廉的父親馬爾康與哥哥走進谷倉,發現六十具屍體那一段。「麥克安德魯斯……麥克安德魯斯!」馬爾康喊著。他們下了馬。音樂漸起,約翰舉起了一把砍柴用的斧頭,然後走到谷倉的門口,把門推開。聽不到裡面有任何聲音。這時陣陣的鼓聲,伴隨心跳的節奏,不禁讓人屏住呼吸,一同感受他們那時的緊張。突然,一隻鳥飛出谷倉,打破這一緊張的氛圍。馬爾康窸窣的腳步聲,又一次緊張起來。原來是小兒子威廉就站在谷倉的門口,正往裡面的屍體瞧。
威廉假意向殺死美倫的貴族投降那一場景,通過音畫的完美結合,體現了情節的張力。幾個騎馬的士兵手持長矛在四周巡視。威廉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出現了。音樂起。(慢動作)威廉策馬緩緩向哨兵走來,馬蹄踩著地上的泥漿(特寫);躲在暗處的哨兵悄悄尾隨其後。音樂快,畫面慢,鏡頭快速在威廉、士兵、殺死美倫的貴族之間轉換。畫面與音樂的不對稱性,形成了強烈的藝術對比,從而營造了緊張、牽動人心的影響效果和畫面的沖擊力。(轉為正常動作)突然,威廉從背後抽出一柄三節鞭,打向軍官。還有一對比是環境聲響與背景音樂聲響對比,比如馬的叫聲,馬蹄落地濺起泥漿的聲音都被放大化,以動襯靜。表現了威廉過人的膽識和超人的機智。都在這3分多鍾場景中出色地表現出來。
二、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
音樂就其本質來說,是最不善於表現視覺上可以把握的現實世界中有形的客體的,它的最大長處在於高度概括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微秒豐富的感情狀態。用音樂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更是電影藉助音樂的主要目的。①
威廉在參加父親葬禮結束後,遲遲不願離去,這時參加葬禮的一小女孩走到正在啜泣的小威廉面前,手裡握著紫色的薊花要送給威廉。威廉的眼睛望著小女孩的雙眼,淚水禁不住又一次流了下來,是因失去父親還是被小女孩感動而流,我想,這兩方面都有。這時候,背景音樂響起,深情而又富有浪漫、優美、哀怨的情調。從而表現出威廉失去父親後的憂傷和兩小無猜之間純真的相互關愛之友誼。無論環境怎樣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這個旋律冥冥中蘊涵著對自由的嚮往。
事隔多年,他們又一次相逢。威廉回到故鄉,正好碰上一場婚禮,在婚禮上遇到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不久他便認出那姑娘就是他父親葬禮上送他花的美倫。歡快、愉悅的《Wallace Courts Murron》音樂中,威廉在一個「小風細雨」的傍晚約美倫出來「轉轉」,雖然美倫的父母反對,但是美倫還是跑出家門,跳上威廉的馬,與威廉一同奔向美麗、 一望無際的綠意蔥蔥的大草原。空氣清新怡人。一群白色的鴿子從綠色的草地上飛過。歡暢、輕盈的蘇格蘭風笛再次想起,襯托出這對重逢男女激動、快樂的心情。威廉與美倫同騎一匹馬盡情地奔跑,起伏的山巒從他們身邊掠過。美輪美奐的蘇格蘭高地風景,輕快暖心的音樂,讓我們體會到爛漫的草地高原和浪漫的風情。離別時威廉送給美倫一錦綉,更顯示出威廉對美倫的真情。愛,是生命之源,生命為愛而存在,擁有真愛的生命才是完整的,有意義的。
三、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勇敢的心》的主題是「愛情」和「自由」。電影中的各種藝術元素,都是圍繞這突出主題思想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例如一曲《Secret Wedding》,見證了威廉與美倫的秘密婚禮,沒有語言,只有緩緩流淌著溪溪泉水和連綿的山巒。在這里,只憑借音樂就達到了深化「愛情」這一主題的作用。讓我們在美輪美奐的美麗大自然風景之中體會他們纏綿、浪漫的愛情。
還有影片的結尾那一曲《Freedom》。當威廉使盡全身的力氣,張大了嘴,用最後的力氣高喊:「自——由!」的時候。鏡頭切換,史蒂芬痛苦地閉上眼睛……,伊莎貝爾也痛苦地閉上了眼……這是「愛情」和「自由」的主題都達到高潮。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威廉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看見了他日夜思念的美倫。這時兩個主題交織在一起,音樂激情且激盪。美倫走近威廉,動情地望著他微笑……威廉張開嘴微笑……斧頭落下來……威廉的手鬆開了,那塊手絹在空中飄舞著慢慢飛落向地面……這一閃爍著人性光芒的情節使影片展現出一種恢弘而又不失細膩的氣勢,從而把宏觀的歷史振盪和微觀的人性情感有機的融為一個整體。體現了書寫愛與自由的史詩。
整部影片3個多小時,但是音樂長達2小時多,音樂用量指數達到67%。如果按類型來劃分《勇敢的心》的話,它更像是一部愛情片。但是本片的音樂處理的相當漂亮。「有人說最好的電影音樂是聽不見的」,②美國的著名作曲家赫爾曼也曾說過:「音樂實際上為觀眾提供了一系列無意識的支持。它不總是顯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卻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③的確,《勇敢的心》中的音樂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從而使觀眾在聽完近2小時30多分音樂也不覺得是畫蛇添足,令人厭煩。
本片的背景音樂還有一大特點:音樂類型大部分為時空氛圍型。導演通過富有特定的民族地域特點或時代特徵的旋律,民族的、古代的或特殊的樂器音色,民族的、古樸的節奏,對影片整體時空氛圍產生認同感。從而達到正如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所說「它可以造就有利於從心理上接受一部影片的聽覺環境,使觀眾適應一個夢幻世界,它彷彿把作品嵌入音匣之中,使影片與現實世界隔絕,還有利於感覺的遷移,而這正是希望觀眾做到的。」
⑹ 關於電影的聲音分析有哪些比如,音樂,音響,對白,同期音。
有個專門問題的軟體你可以去看看
⑺ 分析影視作品中聲音的使用極其作用
http://www.shengse.cn/blog/article.asp?id=101
1、聲音的組合形式及其作用
在影視教學中,聲音除了與畫面教學內容緊密配合以外,運用聲音本身的組合顧慮也可以顯示聲音在表現主題上的重要作用。
(1)聲音的並列
這種聲音組合即是幾種聲音同時出現,產生一種混合效果,用來表現某個場景。如表現大街繁華時的車聲以及人聲等等。但並列的聲音應該有主次之分的,要根據畫面適度調節,把最有表現力的作為主旋律。
(2)聲音的並列
將含義不同的聲音按照需要同時安排出現,是它們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反襯效應。
(3)聲音的遮罩
在同一場面中,並列出現多種同類的聲音,有一種聲音突出於其他聲音之上,引起人們對某種發生體的注意。
(4)接應式聲音交替
即同一聲音此起彼伏,前後相繼,為同一動作或事物進行渲染。這種有規律節奏的接應式聲音交替,經常用來渲染某一場景的氣氛。
(5)轉換式聲音交替
即採用兩聲音在音調或節奏上的近似,從一種聲音轉化為兩種聲音。如果轉化為節奏上近似的音樂,既能在觀眾的印象中保持音響效果所造成的環境真實性,又能發揮音樂的感染作用。充分表達一定的內在情緒。同時由於節奏上的近似,在轉換過程中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覺,這種轉化效果有一種韻律感,容易記憶。
(6)聲音與「靜默」交替
「無聲」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表現手法,在影視片中通常作為恐懼、不安、孤獨、寂靜以及人物內心空白等氣氛和心情的烘托。
「無聲」可以與有聲在情緒上和節奏上形成明顯的對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在暴風雨後的寂靜無聲,會使人感到時間的停頓,生命的靜止給人以強烈的感情沖擊。但這種無聲的場景在影片中不能太多,否則會降低節奏,失去感染力,產生煩躁的主觀情緒。
2、影視廣告中的聲音藝術處理
聲音除了與畫面的關系外,聲音與聲音之間的關系,也必然成為不可避免的經常存在的問題。因此,畫面在解說、音響、音樂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取得完美的藝術效果。如果我們孤立地去處理解說、音樂效果,那就很容易香港償失,使得影片雜亂無章。這樣的話,即不能反映現實,反而不能造成真實的感受。
事實上,我們經常在觀看某種東西時,都去側耳傾聽一個來自別處的聲音。或者由於我們過於被某種所吸引,以至於不能聽到沖向我們耳朵的其他聲音。基於這些理由,在影片中,聲音必須像畫面一樣,經過選擇,多種聲音必須作統一的考慮和安排。
在考慮如何使用各種聲音在影片中得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必須認識到:影片中盡管可以容納多種聲音,但在同一時間內,只能突出一種聲音。因此統一各種聲音,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盡可能地不在同一時間使用各種聲音,設法使它們在影片中交錯開來。
總而言之,在影片中各種聲音,要有目標有變化有重點的來運用,應當避免聲音運用的盲目、單調和重復。當我們運用一種聲音時,必須首先肯定用這聲音來表現什麼,必須了解這種聲音表現力的范圍,必須考慮聲音的背景,必須消除聲音的蒼白無力、堆砌和不自然的轉換,讓聲音和畫面密切結合,發揮聲畫結合的表現力。
⑻ 分析影片《阿凡達》的聲音
詹姆斯·卡梅隆說過去14年裡自己腦海里盤旋的一直是《阿凡達》,他沒有騙人。看過阿凡達電影,想批評導演的唯一一句話就是:下次可不要讓我們等這么久了,好嗎?
當你聽說曾經導演過《異形2》、《終結者》的人再次操刀科幻電影,甚至為了新片專門大手筆投資研發了一項新的電影技術,你會如何期待這部阿凡達呢?我可以保證,電影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如果你放下先入為主的預期,耐心體味導演的精彩構思——就是說,你不要淪為還沒有看到電影就指手畫腳的網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那麼《阿凡達》將是一次視聽的盛宴:豐富多彩,充滿靈性,激動人心,一部只能出自大師手下的精彩傑作。
阿凡達這部電影獲得最多的評價,就是「劃時代之作」,真是如此么?沒錯。電影製作時廣泛採用3D技術,將會讓包括卡梅隆在內的導演們重新審視電影技術與電影本身,它的影響至少能持續數年。這就是為什麼說它是劃時代之作,它會改變電影銀幕。
退一步說,也許它並沒有開創一個新時代,但在此之前從沒有導演在電影里如此野心勃勃,大規模地採用復雜的3D技術。《阿凡達》橫空出世,其他導演若要不被人說「落伍」,只好也一頭栽進3D的海洋。《阿凡達》是一場視聽的饗宴,場景處處眩目:天空中漂浮的巨大山脈,虛空中飛瀉而下的千丈瀑流,無一不驚心動魄,各種微小的細節也令人嘆服不已。
阿凡達電影開場十分鍾,是觀眾視覺保守沖擊的十分鍾。然而導演卡梅隆一點都不打算讓觀眾回神。瞬間觀眾就被帶入了緊張的情節:潘多拉星球氣候惡劣,土著敵意很深,男主人公進退兩難,阿凡達計劃沒有人性,來自地球的侵略者冷漠無情。傑克的境地令人同情,而觀眾似乎只能眼睜睜看著悲劇即將發生。
納威族看起來似乎不像真人,但確實讓觀眾感到他們是活著的生物,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特別是他們的眼部動作,令人印象深刻。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逐漸發酵,就是在一次次的視線接觸中表現出來的:視線超出必要的長時間停留,瞳孔微微放大,淚珠將落未落……觀眾清楚地看到他們之間有種東西在萌芽,長大。雖然他們是外星人,但不表示他們沒有地球人的感情體驗。
卡梅隆再次顯現出他同其他動作片大師不一樣的地方:他特意把阿凡達影片節奏放緩下來。男主人公用了三個月時間細心研究潘多拉星球上土著種族納威的文化。觀眾可以看到他的頭發和胡須慢慢變長,以示時光流逝。終於,男主人公發現自己喜歡上了納威的文化和人情,以及一個納威女子——內蒂瑞。
這部分感受不到緊迫和壓力,似乎有點和電影主線脫節,然而這也是導演卡梅隆的設計。畢竟,他可是導演過《泰坦尼克號》的人。《阿凡達》不是純粹靠動作和奇觀贏得票房的電影,阿凡達是一部愛情電影。對此千萬不要懷疑。每一部卡梅隆電影,核心都是愛情。
卡梅隆用阿凡達這部影片提出了一個對人類來說可能是很深奧的問題:「背叛你所屬的種族是什麼感覺?」電影中薩利被問及這個問題。卡梅隆的用意非常明顯:電影中男主人公和人性未泯的科學家們是好人,代表光明和人性;而另一方代表邪惡,怪物,殺人兇手。雖然在生物種群意義上納威人和地球人八桿子都靠不上邊,但從他們的做事風格來看,他們比地球人中很多人更具有人性光輝。
潘多拉星球是資源、能源和人性情感的一個大拼盤。那裡的人群和普通電影里的背景群體相比並不只是科幻設定的區別。熟悉科幻電影的人,可以很容易在電影對潘多拉的描述中看到其他著名科幻電影的影子。影片最後40分鍾可以說分分鍾精彩紛呈。卡梅隆在這一部分終於端上了動作特技的大菜,什麼邁克爾·貝阿,羅蘭·艾默里奇啊,還有什麼馮·特里爾啊——統統未夠班!
地球人對潘多拉星球發起攻擊,隨後潘多拉星球在操縱阿凡達的傑克帶領下發動反擊,場面宏大異常,沒有看過電影的人完全無法想像。用一種不恰當的比喻,這里簡直讓人想起9/11事件,殺戮與毀滅中飽含史詩般的想像和創造力,而其焚天毀地的巨大破壞又是那麼叫人目瞪口呆,後背發寒!
論災難場景,《阿凡達》和《泰坦尼克號》不太一樣,不過足以讓觀眾頭暈目眩。如果條件允許,絕對推薦觀眾去看3D版。通過迷人的數碼技術,觀眾能更加充分地體會導演的良苦用心。
潘多拉星球上的故事,卡梅隆很顯然還沒有講完,仍會回去繼續他的探險。而作為觀眾,我們要做的就是打好背包,隨時准備和這位偉大導演共赴一段驚險的心靈歷程。
阿凡達影評結論:
泰坦尼克號後12年,成就阿凡達。阿凡達未必沒有瑕疵,但阿凡達將成為史詩。影片普通版可以打4星分數,5星的評分留給阿凡達的3D版。
更多阿凡達一句話影評: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綜藝》影評人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寫道:「卡梅隆這部歷時十餘年打造的史詩巨作呈現了獨一無二的宏偉場面,壯觀的視野,激動人心的敘事以及回歸自然的主題。繼《泰坦尼克號》橫空出世並雄踞全球票房冠軍的12年之後,卡梅隆再一次奉獻出一部將吸引全球目光的電影。」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好萊塢報道》影評人柯克·哈尼克特(Kirk Honeycutt)在影評中對動作場面給予了高度評價:「卡梅隆運用了他掌握的所有視覺工具,像一位戰略大師一樣引領著觀眾,為眾人展示戰斗中的每一個轉折,展現每一個改變故事進程的勇士們的死亡與怯弱者的表情。大銀幕因為這些動作戲還有振奮人心的音樂而更加栩栩如生。」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好萊塢報道》影評人柯克·哈尼克特(Kirk Honeycutt)在影評中對動作場面給予了高度評價:「卡梅隆運用了他掌握的所有視覺工具,像一位戰略大師一樣引領著觀眾,為眾人展示戰斗中的每一個轉折,展現每一個改變故事進程的勇士們的死亡與怯弱者的表情。大銀幕因為這些動作戲還有振奮人心的音樂而更加栩栩如生。」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太陽報》--最後的決戰長達20分鍾,震撼無比……勢不可擋,你完全被帶進片子里和那些人物、故事融為一體了。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衛報》--之前有好多謠傳……有說這部3D立體影片會令人作嘔,還說這2小時40分鍾猶如一場災難,現在我們可以堅定地就這兩點為《阿凡達》辟謠了。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Firstshowing》--卡梅隆的確是個天才!我不能說太多,哇,但我太愛這片子了!《阿凡達》太驚人了,徹底把我震撼到了!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ComingSoon》--我得遵守和福斯公司的協約……我只能說《阿凡達》太棒了,我喜歡!
94
⑼ 舉例說明電影的聲音對於畫面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一、通過誇張、歪曲、變形表現人物精神狀態。
二、用現實或非現實聲音揭示人物內心
三、與畫面並列象徵、隱喻事物的性質。
聲音的藝術語言表達當然是電影藝術語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在其藝術表達中佔有關鍵之地位。在畫面語言出現的同時聲音的運用在很多時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更在有些電影作品中成為點睛之筆。聲音語言在影視藝術表達中的關鍵作用大致可有協助鏡頭語言作用和對電影某段藝術構思想的成就起決定性的作用。
(9)電影背景音效分析擴展閱讀
在電影的製作中,配樂是配音的一部分;配樂只處理電影里的音樂。在電影里的音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歌舞音樂,一為附帶音樂。歌舞音樂大都出現在歌舞片中,歌舞片大都改編自音樂劇,片中歌舞音樂與片中情節的發展息息相關。
因此,歌舞音樂在歌舞片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於附帶音樂,則在一般劇情片或記錄片中配合映像播映出。在無聲電影時代,電影只透過映像及簡單的文字,就把電影的情節完整的傳達出來,而無需音樂的介入。
因此,附帶音樂在電影中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通常是製造氣氛,強調或提高情緒與場景的接連,此種附帶音樂,吾人通稱為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