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北野武的《花火》
《花火》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0iyj9pdC9VHGy4ZmtyKnbQ
⑵ 看過北野武電影《花火》的人請進啊!!
一個前程美好的人,看到期身旁的人都與幸福漸行漸遠.
於是他用了非正常的手段實現他們的幸福.用不被社會接受的游戲的方法實現正義.
但他也因此走上絕路.
花,火.兩種絢爛而短暫的事物.
主人公在人生最美的時候與世界告別.
⑶ 對和《污女》一樣類型的電影《花火》的影評
據了解,日本電影北野武在1994年因為深夜駕駛摩托車遭遇車禍,造成半邊臉面癱後(好像創傷造成面癱的比例約為8%),正是這場生死交錯,讓導演北野武拍出了對生命與自身重新認識的作品《花火》的哦,果然逆境成事啊,後來《花火》大火了一陣啊。
可以說,這是從被那些對於他人的痛苦無動於衷的人激起的憤慨中孕育出的一部影片呢。真的很值得去感受的一部電影。
⑷ 有人喜歡北野武的電影嗎
北野武是日本知名電影導演,日本新電影教父級人物,有著「日本電影新天皇」之稱,也是日本導演中堅力量和電影復興的旗手。北野武所拍攝的電影種類紛繁,內容涉及動作片、黑幫片、喜劇等等,他的代表作品《花火》斬獲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並讓北野武榮膺蒙特利爾影展最佳導演獎,世界影壇認為北野武將會是超越黑澤明的日本讓你新一代導演。
視聽語言作為呈現電影美學、突出敘事特點、強調隱藏含義的一個重要手段,一直被電影導演們視為升華電影主題的「神兵利器」。例如張藝謀導演在《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紅燈籠》中對於紅色的頻繁使用,讓整部影片在人物性格塑造、整體環境刻畫以及攫取故事重點等方面有著一個巧妙的提升,並絕佳的展示了導演的個人特點。可以說視聽語言運用的好壞是一部電影能否成功的重要標志。
一、「北野藍」的視聽特點
在視聽語言中,彩色電影畫面總的色彩組織和配置被稱為是色調。色調一般來說是以一種顏色為主題,幾種或多種色調作為附庸,讓整個影片的畫面呈現出一定的色彩傾向。不過在某些特定的時候,色調出現在影片中時則是一種色凋貫穿整部影片,有時候則是一個段落、一個場景或者是一個鏡頭只呈現一種色調。色調的出現使導演更容易在影片中體現導演自身的情緒、情感和提煉導演心中的詩意美學,並可以讓影片形成一種獨特、俊秀的意味和風格。所以對北野武電影特點的分析,首先要提及的便是他那享譽世界的「北野藍」。
北野武在他的影片中對藍色調有著大量的運用。可以說,藍色是北野武影片中最核心感官表達和情緒體現,而他也正是憑借這「北野藍」而聞名於國際影壇。具體到《花火》這部影片的視覺傳達中,藍這個色調伴隨著主人公生命歷程和個人經歷的不斷改變而具備了不同的解讀意義。在《花火》的前半部分中,由於山田的生活遭受著各種挫折和極度的壓抑,藍色在這里其實暗含著一種困厄、憂愁的情緒:從醫院淺藍色的牆壁,再到洗車工藍色的工作服,再到泛著一層藍色的街道和汽車,無時不刻不在向人們訴說一種人生遭遇創傷的凄涼與無助。而在影片的後半部分伴隨山田對曲折的人生命運進行控訴和反抗的時候,此時藍色被賦予了一種晶瑩剔透、不被玷污的純潔表現,進而傳遞出了一種生命不屈的精神和崛起的可能。
也正是北野武在他的影片中對於藍色調的特殊理解以及機具巧妙的運用,從而讓北野武成為了知名世界的大導演,而他的「北野藍」也被世界范圍內的影評人和電影從業者津津樂道。
二、北野武電影的人文特點
電影自誕生以來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現已經成為一種「高大上」的藝術種類,但藝術來源於生活,大多數電影講述的故事都是經過導演和編劇進行藝術加工後的現實生活。而北野武因為自身特殊的經歷,他的電影中都蘊含著獨特的人文特點。
(一)邊緣的小人物
縱觀北野武從影以來執導的十餘部作品,可以發現他在片中選擇表現的主要對象都是既平凡又另類的:《凶暴之男》中的主角是個狂暴神經質的小刑警,《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聾啞人,《北野武狂想曲》中的主人公其貌不揚、形容猥瑣,《壞孩子的天空》講的是普通高中常見的不良學生的成長經歷,《花火》里的小警探有著患白血病晚期的妻子,《菊次郎之夏》里的男主角是個混吃等死、不務正業的中年男人……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就像一顆顆打翻了瓶子的玻璃球,凌亂散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看似毫無關聯,卻又有些耐人尋味的共通現象:他們大都是默默無聞、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小人物,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存壓力,這些壓力或來源於成長歷程,或來源於家庭矛盾,或來源於工作事業,總之,他們均肩負著這樣那樣的難題,在人生的旅途上苦苦掙扎著。
如此打破常規的電影取材,一方面使得北野武的影片人物擺脫了符號化和公式化,滲透出其鮮明的個人執導風格,另一方面,主人公面臨的種種生存壓力也讓觀眾們在這些人物身上找到些許共鳴――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雖然影片傳達的死亡、槍殺等極端事例觀眾們不曾體會過,但是片中所表現的生存壓力和各種情感矛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於是,影片與觀眾的距離被拉近,導演所期望的臨場感和帶入感得以實現。可見,從細微入手,來源於生活,忠實於生活,這是北野武導演一直遵循的創作理念,也是其影片能夠得到觀眾們認可的重要因素
(二)暴力與溫柔的矛盾體
暴力同死亡,生命與溫情,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性卻能在北野武的電影中和諧統一,相互融合。如果我們深入挖掘北野武的電影內涵,我們能看到各種細膩的情感都會出現在北野武的電影中,但是奇特的是無論是兄弟之間的親情,男女之間的愛情,還是朋友之間的友情,在北野武的電影中大多數都是以血腥暴力的方式來表達的。就如同《菊與刀》的作者用菊花與武士刀來對日本人的矛盾性格進行描述「他們恰如其分的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是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縱覽日本歷史,日本極端的國民性貫穿著這個日本歷史,可以說日本人都是矛盾的綜合體;而所謂之大師,更是如此。北野武在《花火》中用獨特的電影語言和極具匠心的方式以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將生與死,這兩個相互矛盾的體系柔和在一部影片之內。在那鮮血四濺的鏡頭中,處處透露出的對於生命的敬仰和對死亡的尊重,.山田與倔部兩個人在內心世界對於生與死的終極思考,山田在殘酷的現實世界裡無望而茫然的生存中最後決定毅然趕赴死,而倔部則在死亡的終點線上鳳凰涅槃般重獲新生,雙線推進,更反映出生的力量和生命的頑強。生與死,從來就不是絕對對立的.從死亡的籠罩下中我們可以重新的感受到生命的堅強,從而更加珍惜,這應該就是北野武想告訴我們的東西。北野武通過《花火》想告訴我們的絕對不僅僅是影片中單純的對暴力表象的描繪。而是他那被暴力的表象層層包裹住的柔軟的心。
(三)北野武電影的暴力美學
如果看完北野武的大部分影片很容易發現,以暴制暴是北野武電影中主人公實踐愛的方式。暴力,是他電影裡面最重要的表現元素。相對於其他鍾愛表現暴力的吳宇森、昆汀等導演,北野武的暴力更加簡單,明確。北野武的暴力是在你還不知道發生這件事情的時候就立即結束。血腥的場面和對槍殺他人毫不在意的主人公臉上輕松的神情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容易導致心理上的不和諧感,從而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不寒而慄。
北野武打破了「暴力美學」的通常界定,他電影的定義通常更多的關注一個人中彈倒下,生命慢慢逝去的無助之感。在他這里暴力不再是蒙太奇式剪輯的雜耍表演,而是彷彿是在實驗室中用顯微鏡觀察真菌的方法讓你將暴力看得更通透,從電影中對這個冷酷的世界有一個更深度、更細膩、更淋漓盡致的認知,為的是讓人們對現實世界中暴力性質有更極端,更徹底的一個認知。
在影片《花火》中刑警山田坐在酒吧為倔部癱瘓的事情煩惱,桌上靜靜地擺放著酒杯和從來都沒有動的筷子。長長的靜默中兩個黑幫分子坐到山田的左右的,他們是來討債的。沉悶在突然之間被打破,還沒看清楚筷子是怎麼扎過去的左邊的小嘍啰就已經捂著眼睛,滿臉是血。而右邊的小嘍啰還沒有還手就已經哀嚎陣陣,倒地求饒。從靜默到突然爆發,如同是潛在水下的鱷魚對獵物爆發突然的襲擊是北野武最得意的招數。以違反常理性的敘事和剪輯手段,舍棄重要的過程,正是北野武最鍾情的電影效果。在這之外在北野武本人的暴力觀中,暴力明確地指涉人格尊嚴的守衛、生死的選擇和以暴制暴的偏執,同時也指涉日本傳統文化中情義、復仇、雪恨、忠誠等價值觀,透過暴力的表象以深入的人文內涵探討人生的矛盾、發掘人生的價值。
1997年第5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花火》將金獅獎收入囊中,這可以說既是對北野武的一次重大意義的肯定,也是整個東方電影所獲的殊榮。北野武對於日本以至整個亞洲的青年導演們都有著啟蒙作用,在日本、在中國、在韓國、在印度許許多多的青年導演們懷揣著對於電影熾熱的渴望,以北野武的電影為標桿,投身到電影的創作中去,從這一點上說北野武無愧於「日本電影新天皇」之名。
北野武的電影很棒,有人評價他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洋",我非常贊同。
⑸ 如何評價北野武的《花火》
花火 Hana-bi——歉意
這部按北野武自己的話——「基本上按照正統敘事手法拍攝的一部電影」, 幾乎窮盡了北野武元素,可以說是達到了北野武電影美學的最高峰。北野武將自己對生死的哲學理念和決絕的意志貫注其中,賦予了影片一股捉摸不定的氣質。
開頭幾個固定鏡頭來回切換,通過人物表情狀態,干凈利落地展現了男主角的性格。北野武一臉「面癱」地站著,一腳將那個弄臟自己車的洗車工踹下車。這一定又是個有故事的人。
⑹ 汪峰的花火所表達的什麼意思
新專輯《花火》的名字取材於日本導演北野武的影片《花火》,汪峰正是看了這部電影後產生的靈感。「花火」,即花在火中燃燒。主打歌「花火」以優美的旋律表達了這種特別清晰、尖銳的感覺,它依然是汪峰對人性的一種詮釋:一個自然人的原始本性是自然而狂野的,但環境及生活的壓力使人必須壓抑自己本色的一面,人在現實的壓力之下,如果依然能保持光明、向上,依然要追求哪怕是瞬間的輝煌,那麼人就戰勝了自己。於是汪峰把人的生命和靈魂比作一朵花,在火中花會燃燒,要麼變為灰燼,要麼在火中重生獲得一種新的輝煌。這首歌運用了極具畫面感的敘事方法,非常耐聽。
⑺ 花火是什麼
一、日本1998年北野武執導電影
《櫻花大戰3》中巴黎華擊團成員之一,很漂亮,很可愛,擁有著大和撫子一般完美性格的女性,善於茶道,書道、弓道、花道。有著悲傷的過去,在未婚夫死於海難之後開始無法向他人展露自己真實的心情,在大神和花組隊員們的幫助下重新找回了生存下去的意義和勇氣。
⑻ 求北野武《花火》影評
總會有那麼一個階段,覺得什麼都比不上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身邊有一個你想關愛的人,來得那麼重要。就比如北野武,在赴情人之約,卻撞上安全島,傷勢慘重一度想死,之後,再看世界的角度,會來得那麼純粹。
如果你知道他曾經是個相聲演員,「幽默地說」是他的存在方式——當然即使周星星,私下裡據說也是個很悶的人,但是在周的電影里,你感覺到的是不肯留白的熱鬧——再來看北野武的這一部《花火》,有的卻只有沉默,以及一種純粹。
把自己的沉默與無助赤裸裸的展示給你看。不必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但是大難後的人,往往會不一樣。很多東西變得淡了,也有一些被忽視的東西重浮心頭,覺得那才是真正值得的。
《花火》里的刑警掘部受傷後只能坐在輪椅上,家人離他而去,他對北野武飾演的阿西說,年輕的時候忙於工作,沒想過自己的愛好,現在想畫畫。沒有了工作,沒有了家人,面對著大海的孤獨的掘部,一度覺得無可留戀,自殺,被救過來之後,他拿起了畫筆。
刑警阿西曾經兢兢業業,得知妻子時日無多,他徹頭徹尾地變了。辭職,搶銀行,甚至殺脅迫他的黑社會。因為那些規矩,那些規則,牢牢地束縛住他,讓他跟自己珍視的事物越行越遠的,又有多少重要?不,他不要了。他想牢牢抓住的,是一個自己珍視的生命,而那個生命的存在屈指可數。
或許這就是躺在病床上一度想放棄生命的北野武的大徹大悟吧。
給自己一個機會。痛快地懲惡揚善。不需要小心翼翼,不需要看別人的眼色,想得到的,是妻子的微笑。
在《花火》里,一個年輕刑警因為受傷期間一位女友的照顧而想結婚了,他說本來只想玩玩的。北野武的受傷據說也挽救了他頻於破裂的婚姻。也是這樣,因為北野武的女友眾多,妻子本想離開他,但是照顧他期間,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又復甦了。
印象很深的是阿西和妻子之間的沉默。當然言語會帶來隔膜。但是無言相對的兩個人又該如何交流呢。阿西慢慢的開始和妻子講一些話,而妻子始終一言不發。但是沉默的性質在變,奇特的是兩個人在以沉默的方式進行著交流。最開始的那個在醫院的場景里,兩個人之間的是近乎難堪的沉默。而沉默的硬度在一點點融化,他們之間還是沉默,但是氣氛明顯有所不同,沉默也變得溫柔而親切起來。在最後的面對大海的場景里,兩個人之間還是沒有言語的一起望著大海,但是你甚至覺得他們的呼吸也可以進行交流。真的是沒有隔閡。妻子此時說,對不起,謝謝你。
我擁有我所付出的,紀伯倫的名言。阿西為妻子所作的一切,帶她去旅遊,去釣魚,去寺廟,去雪國,去看海,他只要這樣做了就是一種滿足。而妻子也漸漸作出了回應,她開始笑了,笑了好幾次,付出並不是沒有意義。
有一場戲大家都會印象很深,在寺廟前兩個人擺好姿勢,准備自拍合影,眼看就要拍了,一輛車子開過,於是咔噠轉動的鏡頭留下的是一輛車子,不見他們。說到這一荒謬的意味,更像人生的本來面目吧。
但是不必太在意。只要重拍就夠了。兩個人一起笑了,笑得很燦爛。只要生命還未終結,還有什麼不可以重新來過。
掘部的繪畫,阿西的妻子,或許都是那麼一種角色,即通過他們完成自身的圓滿,藉助他們完成自己。無愧於生命的意義或許就是這樣一種付出。就像那燦爛的花火,即使最終要消散,但是它盡情的綻放、炫目的燦爛無人敢忘。
要盡情綻放。可以沉默可以喧嘩。絢爛便如夏花,靜美當如秋葉,只要夠純粹。
⑼ 如何評價和《污女》一樣類型的電影《花火》
據我了解《花火》是北野武執導的一部電影哦,和《污女》一樣,屬於劇情,犯罪片。主演的話都是日本前輩了,具體有:北野武/Kitano Takeshi,岸本加世子/Kayoko Kishimoto,大善漣Ren Ohsugi,寺島進/Susumu Terajima。是1998的電影啦,也算是老片了。
哎又是一部邏輯性比較強的電影啦,97年能拍出那麼好的片也是不錯的。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哦。
⑽ 求北野武作品評析700字以上
很多人談到《花火》時,提到很多次的一個詞是:「暴力」。是的,從「暴力」說起,但,更吸引我的,是暴力中的溫情。
《花火》的故事並不復雜:警官西佳的妻子得了白血病,醫生告訴他無葯可救。在一次行動中,西佳去醫院看望妻子,搭檔崛部被匪徒擊傷,成為終生殘疾。兩個同事在行動中一死一傷。西退出了警局。西佳打劫了一家銀行,他用這些錢,救濟殉職同事的妻子,買了畫具送給崛部,還了高利貸,然後帶著妻子來到了鄉村。陪她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光。山口組追蹤而至,他殺死了追殺他的所有黑社會成員。在大海邊,妻子的生命快到盡頭,他從前的同事也追來,西佳要他們等一小會兒,和妻子坐在海邊,最後看了一次海之後,開槍自殺了。
暴力的情節始終是突如其來的,沒有仇視、謾罵、叫囂或是威脅的「前奏」,干凈俐落的一拳、一顆子彈或是瞬間的爆裂聲,展現了生活中或是導演心目中的一種發泄。這樣的暴力不同於《天生殺人狂》中的狂野與發泄;同樣的寫實,卻也不似《黑暗中的舞者》那般沉悶壓抑,影片中的暴力情景在俯拍的鏡頭下充溢著無奈的爆發和寂寞的悲哀。
然而在這樣殘酷冷漠的生命的逝去中,我們並沒有逝去溫暖的感知。導演在向我們展現一個慘烈悲壯而又希望尚存的世界,即使有暴力與死亡的威脅和侵襲,生命與溫情卻依然在每個人心中蔓延。一塊引人莞爾一笑的蛋糕,一種夫妻間猜撲克牌的小把戲,一聲惡作劇般敲響的寺鍾,一段燒焦的「義大利式烤魚」,一副拼圖,一張被駛過的汽車破壞的合影,一束依舊換水的枯萎的花……生命,理應如此平淡而又堅強……所以,當西佳的妻子輕輕說出那句她唯一的台詞「謝謝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時,溫馨和希望在瞬間被放大,即使隨後不久的是兩聲無情的槍響。
同樣,這種希望的溫情更明顯地體現在崛部身上。故事中兩條平行線的另一條的主人公崛部,受傷後妻子女兒離他而去,在生活中消沉下去的他卻逐漸從
繪畫中找到了生的痕跡。兩條分開的平行線由崛部看到的畫,由他手下的畫交匯在了一起,也再次分開走向了相悖的方向。
我其實很難解釋北野武的那些畫有什麼意義,但它們卻是整個電影中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或許是色彩,或許是反差,總之有一種震撼感。從一隻白馬,頭是一朵金燦燦的葵花,到兩只蝙蝠,頭是水紅色的蘭花,甚至貓眼,也是白色的馬蹄蓮花,還有綻放在黑色夜空里的,燦爛的焰火,反復出現的櫻花主題,碧藍的河水邊的櫻花,以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那張畫,在粉紅色的櫻花深處,一個穿著灰綠色衣服的人的背影,在這個人的身邊,一把短刀插在泥土裡。甚至是那張「雪」和「光」的字樣上刺眼的鮮紅的「自覺」,都帶有一種強烈的生命感。
導演北野武的畫,或許也正是車禍後的他的心理寫照,從毀滅求死的那一端擺回到了求生的這一端;同時,我們也就從崛部的表演中,尋到曾陷入死亡絕境的北野武的影子。
影片中很多崛部凝望大海的鏡頭,那時候我總在猜他心中會想些什麼。他個人的生活沒有語言,是什麼讓他點燃了生活希望的剎那,讓他的畫和西佳的生活在錯位後又聯系在一起。最簡單的答案是導演,或者是導演的意願。「藝術家可以並應該做到的一點就是:讓人感到活著至少還有點意思」。應該正是處於對生的感悟中,北野武鏡頭中殘暴的或是落寞的人生才並沒有讓人感到絕望。而這些時候畫面湛藍的主色調和平靜凝固的鏡頭也傳達著一種和諧與安寧,如同對於生活、生命的一種旁觀,冷靜而讓人沉思。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難說清除崛部和西佳誰是悲劇人物誰是喜劇人物,亦或二者同悲同喜。
對西佳,雖然最終「死」的結局是悲,但無疑我們並沒有從他人生最後的一段路程中感到更外露的痛苦。他的臉很少有表情——我只記得在拍照時汽車過後他和妻子的一次對笑。很多人說因為西佳是主動的——「找死」也好,「主動選擇」也好,盡管最後會如煙花般消逝,卻擁有綻開時難忘的絢爛。
西佳所選擇的路其實讓我感到有
些不可思議。我曾經分析是什麼邏輯或是理由讓西佳選擇了這樣一條極端的路。而其實,且不談日本社會、文化等等因素,人做許多事是沒有推理邏輯可講的。平時的生活、性格風格、突發事件甚至是一時沖動都可能會促使人去做各種事情。然而,在影片中,原因似乎並不重要,只要是西佳選擇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走的每一步便有了價值。
而對於崛部,原本幸福的他被離棄後沉入孤寂絕望的深淵,「等死」的他卻又在已成悲劇的定局中找到了寄託。有人說,「電影的題目應該分開來讀,花和火分別象徵著兩種生活狀態,一種是像火一樣的花——靜態,被動,充滿嚮往且無奈的,一種是像花一樣的火——動態,主動,正在體驗且熱情的。」崛部自然是前者,無奈畢竟有些可悲,而活著也不見得幸福。
因此相較之下,生活是否應該像西佳一樣?不,沒有那麼極端。只是生活再怎麼艱難總會有希望所在,只要你選擇去尋找,即便這種溫暖如煙花的燦爛轉瞬即逝,即便最終的結局如煙花般很快凋零。
《花火》的音樂也別具特色。久石讓的音樂向來以舒緩悠揚讓人難忘,而在這部影片中也貼切地表現出畫面的情感。
影片中有很多靜止或是緩慢的鏡頭,使影片有種畫展的感覺。影片中沒有特別的鏡頭手法,一切電影語言都是很平實的:山田陪妻子在靜靜的小河旁垂釣,以及在鍾聲響起時的寺院大門,畫面空靈而寂靜,如同一幅使生命定格的照片;人物之間的對話也並不多,靜靜地坐著,沉靜或是一言不發,而音樂則恰時地表達了人物的內心。初聽音樂的時候偶爾會覺得奇怪,總覺得和畫面或是人物情緒不符。而最終恰恰是音樂的張力讓我在混亂的敘事方式中重新體會到畫面背後的情感,深沉的、跳躍的或是靈動的,如同人生無常,如同結束和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