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戰爭與和平電影觀後感

戰爭與和平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4-08 10:08:07

⑴ 關於戰爭的電影作文,讀後感500字。

甲午中日戰爭電影觀後感
在觀看這集電影之前,對這段歷史也了解一些,當時清政府掌權,北洋水師戰敗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僅此而已,看後,感慨頗多,情緒異常激動,望著屏幕注目良久。
當時時代背景就已暗示著中國必然要遭受一場空前的災難。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歐洲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為了開疆擴土稱霸世界。英國瘋狂侵佔別國,埃及,印度等國家相繼淪為其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從此在世界上耀武揚威成為霸主。向來以地大物博東方大國自居的清政府依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仍舊目中無人不思進取,最後八面受敵面臨滅亡不足為奇。
僅就甲午中日海戰中國站敗做一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其一,當時世界處於文藝復興時代背景之下,各國為推翻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共和之國紛紛爆發革命,思想得到解放,各種維護帝國統治的神權說退出歷史舞台,民主,科學被廣泛接受,第一次工業革命隨之而來,英國也就成為世界霸主。為增加其殖民地,仍舊是封建帝制的大清國就成為其侵略首選。 鴉片戰爭似乎是早已註定,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敗後,《南京條約》給全世界一個信號就是地大物博之中國大為有利可圖,中國從此便被那些豺狼虎豹咬住不放四面受敵一致千瘡百孔。清朝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地位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中國大地滿面瘡痍。戰敗後各種不平等條約致使財力空虛,更加無力反抗。這是此次戰爭失敗的客觀原因。
其二,當時清朝有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皇上沒有實權,對世界局勢毫無了解的她片面認為區區東方蠻夷小國翻不了什麼大浪。還要講什麼戰場之禮儀,不能先動手否則就失了禮節,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天方夜譚。看不清局勢發展,片面認為購買當時最完美的鐵甲艦就可以震懾他國,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逍遙快活。就將用於購買大炮軍艦的錢來修建頤和園慶祝自己六十大壽,以至後來戰爭中北洋艦隊因缺少榴彈和快速艦而處於戰爭下風,無論丁汝昌鄧世昌等愛國將領如何眾志成城視死如歸也無法扭轉戰局,最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令人扼腕。日方集全國財力用於軍事致使國庫空虛再無金錢購買大炮軍艦迫切需賠款緩解國內壓力,日軍將領這樣稱,若集全國的戰艦共同抵抗日艦,日軍必然戰敗。慈溪等執政黨膽小如鼠對局勢毫無洞察害怕日方攻打北京,就繳械求和。最後簽訂喪權辱國對中國造成極大傷害的《馬關條約》。可以說,慈溪的錯誤認識及個人享樂主義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
其三,就得歸咎於當時積久成疾已入沉痾的腐敗政治以及軍心渙散,一盤散沙的軍隊。除個別愛國將領外,晚清執政者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全都腐敗無能貪圖享樂公報私囊不管百姓死活。全社會烏煙瘴氣各自為己,毫無民族存亡意識。就連國家用於購買軍事武器的錢都被那些蠅營狗苟公報私囊,在甲午海戰激烈廝殺之時某些大臣不是商議國是反在吃喝玩樂花天酒地。那些聽說戰爭不利北洋艦隊凶多吉少之徒不是調兵遣將增援水師,卻是幸災樂禍慌忙逃脫,毫無團結互助一致對外的民族責任意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思想根深蒂固,與其說他們膽小如鼠不如說貪生怕死。政治腐敗,人心不齊是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
雖然當時中國科技落後,如果有正確的領導君民上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對付區區島國還是綽綽有餘的。但無奈各種原因這場戰爭又顯得理所應當。歷史已成過去,留給後人評說,戰爭的失敗是我們的屈辱,但我們不能遺忘要記住這段歷史並從中學到東西。
第一中國要長久發展要有正確的領導,要全面洞察認識全球局勢。第二中國要嚴厲打擊腐敗官員,嚴懲不貸。第三要擁有強大的軍事體系,才能不受外國欺負。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強大起來,中國才能屹立於世界東方民族之林。

抗日戰爭》影片觀後感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在我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掀起了加深侵華的序幕。泱泱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國土,燦燦五千年華夏文明,幾萬萬華夏生靈開始遭受日軍大規模的踐踏與蹂躪。失陷的國土,逃難的貧民,潰敗的軍隊„„記錄著這一苦難時刻的開始。中國共產黨在這危急關頭發出了「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築起抗日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的號召。在國土淪喪,人民危亡的陰霾中,這一號召如一聲驚雷,如一道閃電,劃破長空,震響乾坤,一大批優秀華夏兒女投入了抗日的滾滾洪流。就連處在幻想中的國民黨,也不得不在全國人民高漲的抗戰呼聲中,與中國共產黨再次合作,結成抗日同盟,開始了艱難的抗戰。忻口會戰,凇滬會戰,武漢會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雖然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但奉行不發動群眾的片面抗戰的國民黨軍隊卻無法阻止日本侵略軍入侵的腳步。由於國民黨內部反動派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居然成為了蔣介石集團的首要作戰任務,於是日本侵略軍更加肆無忌憚地長驅直入,南京大屠殺、冀中平原大掃盪„„他們在中國的國土上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駭人聽聞的罪惡事件.
時間永是流逝,而世界不是永遠和平,況且時間的流逝是無法抹去我們祖國母親曾經遭受的苦難。抗日戰爭結束距今逾有六十年了,但每念斯恥,每一個中國人都難以掩飾心中震撼。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說過:「不管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一旦人們面臨國家存亡的時候,人們心中便會生騰出巨大的力量,這就是美,這就是人類的精神。」托爾斯泰把這種精神稱為「俄羅斯精神」。而從中國人民的反侵略史上看得,這又何嘗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呢?
魯迅先生說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柴,而結果往往是一小塊。」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會。我們更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我們要努力學習,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鴉片戰爭》觀後感
電影《鴉片戰爭》開篇之語是: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一下子引人深思!
道光年間,英國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達一千八百噸,清政府每年流失白銀三千萬兩,而當時年財政收入僅四千萬兩。清王朝可以說是面臨致命威脅!
電影從一八三八年開始。道光帝看著林則徐帶「不出十年,我大清朝將內無銀兩,外無兵防」等驚人之語的奏章,憤怒且恐慌地說:「大膽!」略微沉思後決定宣林則徐進京。當時外有海關受賄,內有權臣貪贓,林則徐主張內閣立法,邊關厲行即能將鴉片禁絕,領旨決心禁煙,而此時的廣州港口英國人顛地開著金槍魚號正帶著鴉片和收買廣州總兵的金銀准備進入廣州。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無一例外,整個大清朝儼然成了一個超大的煙管,令觀者心痛怨恨。林則徐成了欽差大臣,行程都受到眾人矚目,但林則徐故意出人意表,在一眾官員在岸邊迎接時,只看到手捧官印的隨從,而林則徐卻仍在暗處,其實在此之前,他就已經對那些官員旁敲側擊,敲山震虎,令他們坐立難安。不得不贊一下!當然,不是贊那有黑幕的超強官僚陣容。
中國的官員在怕欽差又不得不迎欽差的同時,英美等國的商人正在中國富商家吃喝玩樂,真真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此刻登場的一個歌妓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有動人的歌喉,年輕美麗的容顏,當然,這也成了她吸引陳家公子的資本,她還在宴席上吸引住了一個洋人—顛地。她也是有傲氣的,曾發誓賣藝不賣身,但她染了毒癮,這成了她的致命傷。由這個人也可見當時人們受鴉片傷害之深,即便是被騙染上毒癮,她也永陷泥潭,無法自拔了。因而被老鴇逼迫接客。
許多官僚對鴉片表面深惡痛絕,實則要麼是癮君子,要麼是靠著在海關給鴉片放行大撈一筆,同時還可上交一部分鴉片領取功勛。著實讓人痛恨的嘴臉。鴉片,權勢,謊言,利慾熏心編織了一張大網,將行將朽木的清王朝牢牢困住,掙不脫,擺不掉。
林則徐在廣州繳獲了所有洋商私藏的鴉片就以為清朝禁煙已取得成功,並立即上奏,並說洋人已頓首拜服。我們都知道那隻不過是表象,那些商人不過是暫時的、表面的臣服罷了。更可怕的風暴正在醞釀中。虎門銷煙共銷毀鴉片二百多萬斤,震驚國人,但一切都只是開始。銷煙的余煙還未散盡,戰爭卻即將爆發。為了利益,英國很快便制定了戰爭計劃,因為他們手上有中國的地圖,清楚中國的實力。道光帝在拜祭祖先,並告盡天下:「祖宗基業可守,可傳千秋萬代。」時,英國女皇正在和大臣說:要跟中國上自由貿易的課。英女王清楚地知道,若沒有自由貿易,英國會不復存在。顛地用青銅器、玉器、瓷器形容不同階段的中國,象徵著清王朝的瓷器粉碎的那一刻,許多議員動搖倒向贊成派,英艦開拔。廣州嚴陣以待,英艦北上盡管沿途遭遇抵抗,但仍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七日後病中的皇帝才得知定海失守,而當時英艦早快到清朝的心臟了。而道光決定罷免有功的林則徐,禮待洋人,讓人心寒。而堂堂大清朝只有極少數人清楚地知道中外差別,林則徐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痛苦。
道光在祖宗畫像面前失聲痛哭,一切都已無濟於事。
人們不得不深思堂堂天朝上國,怎會落入如此境地的呢?原因太多了!
鴉片戰爭前,中國實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點是土地為封建主所佔有,封建主將其租給或分給農民耕種,通過收取地租對農民進行經濟剝削和超經濟強制;農民沒有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並且對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農民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的根源,
也是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和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直到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運動,該制度
才被徹底廢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自然經濟基礎決定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農抑商」基本政策。而瓦特改良蒸汽機開啟了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的序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可以這么說,沒有工業革命,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就是英國一個國家能夠對抗整個世界。工業革命還使英國走進了現代化的大門,使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也就迫使著整個世界追隨著英國的方向現代化方向前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錢乘旦教授)
自秦王嬴政滅六國,大一統,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來,中國歷代君主不斷強化王權,專制制度已然成為傳統。並且,長期以來實行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以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族權與政權的絕對權威讓人民的行為受到高度限制,自由與民主更無從談起。而在英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已經將人民從教皇的權威中解放出來,新教產生。文藝復興運動更是讓人性之美充分展現,人權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慾望被放大。競爭進取的精神和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中國歷史上有《詩經》,《離騷》等經典,也有《本草綱目》,《天工開物》,《齊名要術》等科學巨著,但大多數還是只關注人的內心,少有關注自然科學的。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從促進社會進步到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統治者只知重視文藝方面的成就,偏廢自然科學的發展,直接導致中國在這段歷史上沒有真正的自然科學。此外,正如經濟方面提到的乾隆遣回英國出使團的信中的話,歷代君主大臣大多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壓根不需要向「外夷」學習。這種盲目自信也導致中國近代逐步落後於西方。
莎士比亞被贊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英國人尊重人才,鼓勵創造。「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外延,在自己的國家內部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就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不是可持續的。」(英國諾丁漢大學鄭永年 教授)其實這里的內部力量,就是說的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思想體系,社會結構等。英國之所以在鴉片戰爭前積聚如此大的能量,除了外部因素,更得益於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上的民主傳統與文化思想體系中的科學傳統。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是專制的歷史,是統治者的政治專制,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專制,沒有民主,也談不上科學。
以上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簡略的分析了一下當時清王朝敗給英國的原因。現在的中國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繁榮富強,但歷史永遠不能忘懷,更要不斷告誡自己:落後就要挨打!

⑵ 戰爭與和平的電影劇情

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6國斥資2600萬歐元拍攝的新版《戰爭與和平》具有鮮明的國際化色彩。導演羅伯特·多恩海姆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主要演員則分別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等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羅斯托娃的扮演者、24歲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庫爾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少「粉絲」。
俄羅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戰爭與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等歐洲六國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電視電影在俄羅斯電視台黃金時間與觀眾見面。盡管兄弟台「第一頻道」為此專門推遲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改編的電視劇,新版《戰爭與和平》仍未能逃脫兵敗滑鐵盧的厄運:不但4%的收視率差強人意,更是遭遇國內民眾一片惡評。
國際化創作陣容
拍攝新版《戰爭與和平》是義大利電視台的主意,後來得到了俄羅斯、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製作方雄心勃勃,為此心甘情願投下2600萬歐元的巨資,耗時兩年,轉戰波蘭、立陶宛、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四國進行拍攝。
盡管新版《戰爭與和平》不如由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好萊塢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樣星光熠熠,卻也招募了不少歐洲一線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扮演,而兩位男主角分別由義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奧·波尼和出演過《再見,列寧》的德國演員亞歷山大?拜爾飾演。
本片導演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羅伯特·多恩海姆,他曾與斯皮爾伯格有過合作,而編劇之一正是《美國往事》的編劇義大利人恩里科·邁蒂奧里則。
眾口難調做妥協
國際化的創作陣容雖可讓新版《戰爭與和平》博採眾長,但也易令其陷入眾口難調的尷尬境地。影片製片人之一謝爾蓋·丘馬科夫抱怨道:「我們想讓劇本盡量地忠於原著,但後來明白,和所有人達成協議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羅斯人原本做了妥協,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節,但就是如此卑微的願望也未獲滿足。克里姆林宮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為紀念1812年戰爭犧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戰爭與和平》里,這座還沒興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燒的莫斯科城中。
對此,歐洲同行的解釋是,在他們國家,沒有人知道這一史實,為忠於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壯麗的畫面去掉實在可惜。俄羅斯方面希望劇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資大國卻希望將新版《戰爭與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現代華美大片。
一邊罵,一邊捧
新版《戰爭與和平》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後,遭致俄媒體一片罵聲。俄新社認為,失實於原著的情節、提綱挈領式的敘事和頗富爭議的選角是影片的三大敗筆。《生意人報》建議,如果要看這部電影,最好先完全忘記原著。該報十分驚訝於影片「令人氣憤的大膽妄為」,竟然將深色頭發的娜塔莎變成了金發女郎。而《共青團真理報》則對有著像007一樣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長著讓施瓦辛格萬分嫉妒的發達胸肌的皮埃爾大表不解。
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也對新版《戰爭與和平》大為不滿:「托爾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們自己。娜塔莎本來是樂觀的,情感豐富的,但在這里,她卻面色蒼白,冷漠,而且理性。」
與俄羅斯人「平淡乏味、簡直無法看下去」的反應形成鮮明反差,新版《戰爭與和平》在法、意等國大獲成功。在法國播放時收視率逼近24%。觀看此劇的華人留學生董銘告訴記者:「拿破崙在劇中不是正面人物,驕橫無理,本來很浪漫的愛情就被戰爭毀滅了,法國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義大利的收視率高達26%,每集有600萬觀眾收看。
俄新社報道對此不無戲謔地說,從前西方人把俄羅斯當作「野蠻的地方」,如今他們親眼見識了俄羅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靈豐富,這也算是安慰了。

⑶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不少於400字左右)

戰亂時代,數不清的悲痛和失望,絕望和困惑使人們不停期待新一天的出現。沒有炮火沒有血腥,安安穩穩的日子。 多少個期待的人死去了,被踩在我們的腳下,幸運的變成小草長出來,繼續被我們踩。 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我們,翻開鉛墨香的書本,瓣開字里行間感受當年的悲壯;到冰冷的博物館尋找當年粉碎的痕跡;在四平八穩的屏幕前想像流血和死去。 然後,他們的孩子們立志好好學習,保衛祖國,大人們積極響應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孩子,任寶貝孩子們呼風喚雨,逐漸消失在現代化的機器中。 那些成天伴著電動長大的孩子們,漸漸懶惰,完全成了通電方可工作的機器人。 等孩子們從夢里醒來,發現世界依然在轉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平的溫室里哪有值得我們奮斗的地方?他們迷失了。開始彷徨,不懂為了什麼去促使自己奮斗,於是,開始流行頹廢流行毒品,模仿歌星影星,找一點精神寄託。 這是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的天空靜得沒有雲,鴿子吃了太多的食料,無法飛越它。我們心中原本模糊的英雄徹底消失了,不如愛自己吧,許多人開始談同性戀。 這是一個講究個性的年代,誰都瞧不起誰,誰都看不慣誰,誰都要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我們沒有了共同的目標,我們無法感受當年戰亂時統一的民心,我們無法感受第一戰線上熱血沸騰的青春,我們是一隻只自私的動物,只學會把自己的東西小心藏起來,躲在一邊偷偷地吃。 我們對著黑白老電影吃吃發笑,一心尋找演員的缺陷,研究畫面里雄雄燃燒的火焰是如何製造的…… 我們染黃發,戴墨鏡,穿鼻洞,嚼口香糖,我們排斥父母因為他們的思想太老套,我們不相信任何人是因為他們太多嘴。 無聊是我們最常見的問候,寂寞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不耐煩是我們最醒目的個性。 一個沒有角沒有度完全亂七八糟的我們誕生了。那個舉著喇叭散發傳單高喊口號的他們已經是忘卻的灰尖。那些領土和回歸只是政客們的事,會有一批批專業的軍人去參戰,我們只要保護好財產,保護好生命。 我們的時代,真正夢一般不真實,迷宮般恍惚的時代,我們困在霧里只等它散去不再掙扎尋找方向。 我期待戰爭。

⑷ 電影戰爭與和平講了個什麼內容,它是要說明什麼道理

1.電影戰爭與和平描述了:在拿破崙指揮軍隊進攻俄國時大動盪年代中的一段經典愛情故事,是一部史詩般的戰爭巨片。安德來不顧懷孕的妻子和年邁的父親,堅持到軍隊服役。戰役失敗,他頹喪回家,恰逢妻子難產而死,彼埃爾則在父親臨終前被立為財產繼承人,並承襲了其父的伯爵稱號,和貴族庫拉金的女兒艾倫結婚。婚後不久,因兩人性格不合而分居。彼埃爾與羅斯托夫伯爵一家在去打獵的路上,把沉浸在喪妻之痛的安德來也拉去打獵,伯爵的女兒娜塔莎·羅斯托娃對安德來產生了好感。不久,娜塔莎接受了安德來的求婚,訂立了婚約。過了一段時間,安德來重返軍隊。艾倫的弟弟阿那托爾騙得娜塔莎的愛,唆使其與他私奔。俄法戰爭開始,擔任總司令的庫圖佐夫將軍決定暫時放棄莫斯科。在撤退途中,娜塔莎遇到受重傷的安德來,安德來諒解了娜塔莎,但他卻因傷勢過重而離開了人世。戰爭勝利結束後,彼埃爾回到了莫斯科,娜塔莎把自己的命運永遠的與彼埃爾結合在了一起。
2.說明什麼道理:這部小說並不只是一部描述1812衛國戰爭中一群高貴有理想的青年的愛情和遭遇,它是一部關於生活的網路全書,愛情,友情,親情,對弱者的同情,對正義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⑸ 急!!!!以戰爭與和平為例談談你對經典名著改變電影的看法

兩者因為屬於不同藝術形式,所以轉化必然是不完整的。比如因為時間限制,電影不可能完全照搬小說中的情節,必須大量刪節,而且電影無法通過影像表現小說中的心理活動,雖然可以採用旁白形式,但既不自然又很枯燥。另外,因為電影將小說中的人物具象化了,所以肯定難以與想像中的人物形象相比。

⑹ 戰爭與和平電影故事梗概

戰爭與和平Война и мир 1968

這是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合托爾斯泰原著精神於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1968年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5億6000萬美元的投資,即使到了現在,許多美國大片還是望塵莫及。

好萊塢版的《戰爭與和平》,好像鐵了心要把托爾斯泰的名著拍成一部愛情電影,丁香花一樣美麗的奧黛麗·赫本,被壓縮得幾乎只剩下一條愛情主線的劇情……沒辦法,讓美國人去感受俄羅斯的歷史,是深刻不起來的。

而前蘇聯版,其宏大的場面,史詩般的鏡頭語言,讓觀者無不清晰地看到俄國人自身對本國歷史的切膚感受。

不知有沒有受之前美國人的影響,前蘇聯版的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諾芙娜·薩維里耶娃像極了奧黛麗·赫本,除了帶點本民族氣質,身材更豐滿一些,一樣的高挑美麗、一樣的清純活潑,表情、動作也有些相似。不過,這並不影響她演技的發揮。《戰爭與和平》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後,薩維里耶娃更是一躍成為全世界知名的蘇聯演員。

在那個年代,前蘇聯電影居然得到了那些充滿傲慢與偏見的美國奧斯卡評委們的青睞,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拍到了讓人無話可說的地步。

四部總共算下來應該有六個多小時吧,看完長長地吁了一口氣。非常宏大的史詩巨片,真實地還原了列夫.托爾斯泰原著的精髓,以恢宏的氣勢、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復雜的人性刻畫,再現了那段關於國家、戰爭、愛情、命運的盪氣回腸的19世紀俄羅斯的那段悲壯史詩。影片的戰爭場面非常地壯觀宏大,特別是19世紀初拿破崙侵俄的那場博羅迪諾戰役,在當時沒有電腦特技的年代下,得需要調動多少的臨時群眾演員、使用多少的拍攝設備才能完成這場極其悲壯的大戰役啊。還有最後的莫斯科大火也表現得相當不錯,鏡頭調度地很好,看著這座美好又古老的城市在大火中煎熬,讓人不得不對戰爭的殘酷報以切齒地痛恨啊。演員選得真不錯,很有那種俄羅斯民族的高貴冷俊氣質,特別是飾演娜塔莎的演員簡直就象城堡里的公主小天使,就象一股春風拂過整部影片,盡現其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更重要的一點,人長得比奧黛麗赫本還赫本(網友語),真得象極了。

⑺ 戰爭與和平的影片評價

在意識形態對立十分嚴重的美蘇冷戰歲月,《戰爭與和平》憑借放諸四海皆屬領先的電影製作水準征服了美國電影學院的心,這部體現著某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偉大史詩毫無懸念地贏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整部影片的投資達到1億美元,與其同時代、被視作電影史上最昂貴的《埃及艷後》,投資也不過4400萬美元。遠勝兩倍於它的《戰爭與和平》絕對是史上最燒錢的電影。(《國家人文歷史》評 )
《戰爭與和平》注重場面,講究氣派,追求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但其畫面經營也並非無懈可擊,有些毛病一望可知。那時不知道是因為膠片感光度的問題還是因為創作理念的問題,燈光師總是無所不在,即使自然光線充足的外景鏡頭,也會看到劇中人彷彿置身於燈光球場,總在地上拖著幾條影子來來去去。(網易娛樂評 )

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植的譯本,曾也看過董秋斯的譯本。下面的有些評論是我現在後加上去的。 198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萊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動了我。 「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36頁安德萊語) 羅斯托夫伯爵夫人給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錢時(本人的說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經抱了她,並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們哭,因為她們是朋友,因為她們有好心腸;因為她們從小是朋友,卻為金錢這樣庸俗的事煩心;還因為她們的青春都過去了……但兩人的眼淚都是愉快的。(85頁) 基督徒的愛,對於別人的愛,對於仇敵的愛,比起一個青年的美麗的眼睛在像您這樣詩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價值,更甜蜜,更美麗。(這是安德萊公爵的妹妹瑪麗亞寫給她的朋友尤麗的信)(134頁) 以上幾段所表達的只有一個字:「愛」。但也明顯地分類為兩種類型,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種是情感之愛,如兩位夫人的愛以及日常我們一貫所宣傳的那種類型;另一種則是我們生活中很少考慮到的,並且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很講求實際價值的中國人所不承認存在這種類型的愛。即瑪麗亞小姐所表述的這種類型的愛。這種類型的愛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憫人的雨果、熱情澎湃的羅曼·羅蘭等。 尼考拉·羅斯托夫轉過身來,好象在找尋什麼,他望著遠處,望著多瑙河的水,望著天和太陽,天是多麼美麗、多麼蔚藍、寧靜而遙遠呵!夕陽是多麼明亮而壯麗哦!而遙遠的多瑙河裡的水閃灼得多麼親切而燦爛呵!更美麗的是多瑙河那邊遙遠的藍色的山巒,修道院,神密的峽谷,頂上彌漫著煙霧的松林……那裡又寧靜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裡,我便什麼,什麼也不需要了,什麼也不需要了,」羅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這個太陽光下有那麼多幸福,而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這種不可知,這種匆忙……他們又在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們一陣跑,它,死亡,就在這里,在我頭上,在我周圍……俄頃之間——我便永遠看不見這個太陽,這個河水,這個峽谷了!……」(註:這是羅斯托夫上馬沖鋒之前看到傷兵後的感想)(210-211頁) 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 在他(註:安德萊負傷「臨死」前躺在奧斯特里茲戰場上)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有灰雲靜靜地移動著的天,沒有別的了。「多麼靜穆、安寧、嚴肅呵,完全不象我那樣地跑,」安德萊公爵想,「不象我們那樣地奔跑、喊叫、斗爭;互相爭奪炮帚,——雲在這個崇高無極的天空移動著,完全不象我們那樣的哦。為什麼我從前沒有看過這崇高的天?我終於發現了它,我是多麼幸福啊。是的,除了這個無極的天,一切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天,什麼,什麼都沒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沒有的,除了靜穆與安寧,什麼也沒有。謝謝上帝!……」(399頁) 以上內容我覺得是這本書最令人感動的內容了,這種體驗並非僅僅是看破紅塵,而是對一種永恆的禮贊。對一種寧靜,安詳,遼遠的憧憬。是對幸福的終極定義。 這段內容對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使我從此一改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而升華到人類的良心上來感覺世事了。庄嚴、蔚藍色的、寧靜而悠遠的天空,超脫於人類所有痛苦、歡樂之上的永恆和安寧,只有它才是我內心深處真正的精神寄託。 1984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陰 今天看完了《戰爭與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爾斯泰呀!盡管我在有些方面極不贊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 「啊,瑪利亞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說,並且扔掉了鑿子(輪子因為慣性還在旋轉。瑪麗亞公爵小姐很久以後還記得這個漸漸消失的輪盤聲,這聲音在她的記憶中和後來所發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萊公爵的父親因誤聽到兒子死於奧斯特里茲戰場上而極度悲傷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兒。)(457頁) 括弧中的內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會有此共鳴的相同體驗。太妙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被老托的神筆不經意間即寫了出來。 「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結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發問了。」(此是彼埃爾因決斗而自責出走時的心靈斗爭)(495頁)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種科學——整體的科學,這科學解釋整個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獲得這種科學,就必須清滌並革新自己內心的「自我」,因此,在認識之前,必須信仰,並使自己趨於完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在我們心裡放進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爾出走時,在旅店中,一個共濟會會員開導他的話。)(503頁) 安德萊公爵看了看彼埃爾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奧斯特理茲戰役之後,他第一次看見了那個崇高的、永恆的,他躺在奧斯特里茲田野上所見的天空;並且他心裡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東西,忽然在他心靈中醒來,這使他感到又高興又年輕了。這種情緒,在他一回到習慣的生活環境時,便立刻沒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會加以發揚的這種情緒是在他的心裡。

⑼ 戰爭與和平的感受,不是讀後感。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或利益這個不知名的詞,去發動和引發戰爭。仇恨的連鎖,由一代又一代相傳下來的,我們為什麼要去戰爭?
戰爭帶來的又是什麼。親人,朋友,戰友,也許下一秒就會在我們眼前逝去,卻只能看著他們逝去,毫無辦法,甚至我們還需要更堅強,努力的活下去,為了打到敵人,因為我們身後有著我們的國與家,我們不能退縮。對敵雙方都是如此吧,有著自己的國與家。
在電影,電視,我們看到過,戰爭也是為了和平。或許吧,如果全部統一,有著一代接著一代的明君,經過他們的努力或許能把仇恨放下,讓人們過上平靜而又安逸的生活,但這也是或許!
但對於人生來說有弊多少會有利。
戰爭,我們經過了鮮血的洗禮,會學會堅強,明白一種叫做生命的可貴,而去珍惜一切。
和平,有著一種是平淡的生活,一家子人能在一起安安靜靜過完此生,也一種幸福,也是所謂的知足常樂吧。但這只會是少部分,大多數人過著這安逸的生活,過著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生活,丟棄了夢想,努力,汗水,……這樣真的好嗎?

⑽ 戰爭與和平的影片影評

在邦達爾丘克執導吉洪諾夫擔綱的經典之後,那些試圖嗅一嗅彼得堡和莫斯科古典氣息的同志們,還一廂情願地認為羅馬尼亞裔美國人導演的新版《戰爭與和平》里娜塔莎是個哥薩克般的黑頭發貴族少女,安德烈小王爵憂郁深沉地內心獨白,阿納托利像個光燦燦的大東西花了瑪麗亞小姐的眼睛,笨拙圓胖又紅潤的皮埃爾有顆金子心,金發的沙皇遙遙在馬背就征服了羅斯托夫家大公子和小公子,或者從貴族到農民前赴後繼與嚴寒堅忍地趕跑了波拿巴的多國部隊……您就大錯特錯了。
據說,這個山寨版本的《戰爭與和平》耗資二千六百萬個歐元,導演拿手作品是《西部風雲》、《摩西十戒》,編劇居然是曾為《美國往事》執筆的義大利人梅迪奧利,男一號波爾康斯基小王爵也是慣演文藝片的Alessio Boni,女一號娜塔莎又是在HP里軋了芙蓉一角的新人,演員呼拉了義大利法國德國俄羅斯波蘭一萬五千人,動用馬兒一千五百匹, 造了六百五十桿老式槍支,十五門加農炮,光戲服就兩千四百多件……歷時兩年,沒有功勞也該有苦勞,卻一無古典氣質二缺俄羅斯雄渾。尼古拉·羅斯托夫、庫圖佐夫元帥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三位原汁原味俄國人出演,到底未能以一當十挽救這小資產階級出品的輕薄命運。
我們已經不計較幾乎所有的演員和角色都是擰巴的,諸如無視原著的描寫,黃毛的娜塔莎黑發的阿納托利,皮埃爾比多洛霍夫還英俊些,貳拾出頭的沙皇由一位五十高齡的功勛大叔來扮演……這些都是細枝末節我們忍耐了。畢竟向偉大的名著致敬,要義是抓住托翁的思想精髓,而且那麼多後現代版本的莎劇不也成了對原著的趣味補充嗎?
戰爭的場面,不是沒有,奧斯特里茲和博羅季諾兩大戰役,我們看不清來龍去脈,甚至不知道起承轉合,驃騎兵和禁衛軍就沖到一起了。很多時間庫圖佐夫元帥像是個投機倒把分子,而不是以空間換時間的虛懷若谷。不過,這種錯覺是因為編劇力有不逮而非演員的表演。
和平?和平就是談情說愛,暗戀婚外戀三角四角戀。
娜塔莎在十三歲的命名日舞會上就發誓要成為波爾康斯基小王爵的妻子,而阿納托利追求娜塔莎,也被改造成三流言情劇:由於阿納托利搞大了駐地一個波蘭姑娘的肚子,安德烈小王爵勒令他娶了姑娘息事寧人;海倫惱火娜塔莎跑到她家中指責她對決斗無動於衷,於是庫拉金姐弟倆聯手策劃以勾引純真少女來報復安德烈小王爵。
我們指望文藝片出身的義大利版安德烈小王爵仍舊內省,用不輸給哈姆萊特的獨白把家國、正義、寬恕、沖動、隱忍一一排兵布陣,好從中感受戰爭與和平這人生最偉大的母題,結果,他偷懶了,或者,台詞被編劇剔掉了。寥寥幾句牢騷,只能當那是牢騷,用英語念白,更毫無質感。
結局很好萊塢。有的同志很寬容,說是奧斯汀式的。可不是嘛,除卻庫拉金老王爵和尤物姐弟品行惡劣終究不得善終,諸如本該嫁給波爾康斯基小王爵的娜塔莎·羅斯托娃最後嫁給了皮埃爾·別竺豪夫,瑪麗亞·波爾康斯卡婭拒絕了阿納托利·庫拉金而垂青尼古拉·羅斯托夫,苦命女索尼亞終配英雄丹尼索夫……草地陽光,紳士淑女,雖然兜了一個大圈子,幸好仍皆大歡喜從此他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誰還搭理遠在厄爾巴島上囚居的拿破崙呢?
毫無疑問,蘇聯版本是不世出的經典,而我們的要求就苛刻嗎?我們習慣了面容精緻而沒有營養的古裝言情劇,但,請起碼認真點兒吧,一八一二年之前的娜塔莎在思念小王爵時,不要彈奏李斯特的《愛之夢》。
啊,對了,在《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絲佳》里扮演真人版羅嚴塔爾的小男爵弗拉基米爾·科爾夫,嗯,確切說,丹尼爾·斯特拉霍夫,據說曾被邀請出演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當時丹尼爾同志正剃短了頭發接一個時裝片,所以婉拒了,況且他深色頭發又要擰巴了沙皇的金發。而《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絲佳》里出演皇儲亞歷山大也就是一世的侄子,那演員擔任了尼古拉·羅斯托夫一角,不但成為山寨版里最帥的男角,也最讓人放心。丹尼爾同志最終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時為安德烈小王爵配音。我要贊賞兒子的好眼光。

閱讀全文

與戰爭與和平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電影獵物 瀏覽:428
第3世界大戰電影 瀏覽:87
適合五歲孩子看的最新電影 瀏覽:610
真人版泰坦尼克號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400
廣場舊社會女人電影 瀏覽:42
短片如何具有較好的電影感 瀏覽:127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系排名 瀏覽:57
上海電影院兒童票的身高要求 瀏覽:298
吳昊昊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675
為什麼軟體看電影網速很慢 瀏覽:972
網上買電影怎麼買票 瀏覽:314
2021微電影節 瀏覽:552
男生看小電影一定會有反應嗎 瀏覽:489
盜入電影世界 瀏覽:785
日本拍的電影最高票房 瀏覽:52
綠地微電影 瀏覽:787
百年好合電影傷心斷腸劍片段 瀏覽:490
你好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803
你看過電影嗎用日語怎麼說 瀏覽:485
電影片頭圖片背景音樂 瀏覽: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