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是舉世公認的「懸念」大師。他曾經給懸念下過一個十分著名的定義:假如你要表現一群人圍著一張桌子玩牌,然後突然一聲爆炸,那麼你便只能拍到一個十分呆板的,炸後一驚的場面。從另一個角度看,雖然你是表現這同一場面,但是在打牌開始之前,先表現桌子下面的定時炸彈,那麼你就造成了懸念,並牽動觀眾的心。
希區柯克生於倫敦,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來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1939年他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
希區柯克的作品並非只靠懸念吸引人,其內涵要深刻得多。他對人類的心理世界有著深刻的體悟。作為一個大師級人物,希區柯克對人性的看法是相當冷靜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冷酷的,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現代社會的荒謬。
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有些變態,備受焦慮、內疚、仇恨或情慾的折磨。希區柯克對變態心理學有著持久的興趣,他對殺人狂的一段評論,很典型地表明了他對這類人的態度。他說:「人們常常認為,罪犯與普通人是大不相同的。但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罪犯通常都是相當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們比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紀守法的老百姓更無特色,更引不起人們的興趣。罪犯實際上是一些相當笨的人;他們的動機也常常很簡單,很俗氣。」希區柯克認為人是非常脆弱的,他們經不起誘惑。他說:「人們正派和善良的品質可能是天賦的,但常常經不住嚴格的考驗。」於是我們在希區柯克的作品中,看到一個個受到誘惑的靈魂逐步地脫去人性的外衣,滑向罪惡的深淵,越陷越深,難以自拔,最終是害人害己。
希區柯克的作品結構巧妙,這是為世人所公認的,以致形成了一種「希區柯克模式」:故事的結局曲折驚險,出人意料,其中不乏黑色幽默式的場面。
文如其人,希區柯克能成為一位藝術大師,這與他的個性有很大的關系。希區柯克對人生抱著一種奇怪的恐懼感。他認為,駭人的東西不僅潛伏在陰影里,而且潛伏在隻身獨處的時候,有時當我們和正派、友好的人在一起時,也會感到十分孤獨、險象環生和孤立無援。另外,在希區柯克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莫名的焦慮,一種絕望的感覺。他的那部影片《破壞者》初次放映時,在廣告上加上了「當心背後有人」的副標題,這是很有象徵意義的,暗示了希區柯克本人具有無時不有的偏執的疑懼。
希區柯克的藝術的別具一格的主題,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懸念,但是,更准確地說,那是一種焦慮。例如,他非常害怕和警察打交道,以致到了美國後,幾乎不敢開車出門。有一次,他驅車去北加利福尼亞,僅僅因為從車中扔出一個可能尚未完全熄滅的煙頭而終日惶惶不安。希區柯克是一個難以捉摸的人。雖然他身處名利場中,卻離群索居,怕見生人,整天在家裡跟書籍、照片、夫人、小狗、女兒為伍,只同很少幾位密友往來。
希區柯克也許有點古怪,難以理解,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的,那就是他是一個獻身藝術的人。他主要關心的是如何拍出一部傑作,而不是賺錢(雖然錢也會隨之滾滾而來)。希區柯克不參加各種社交聚會,不跟妖艷的女影星廝混。他除了拍片之外,的確是一心不二用的。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准備製片上,他事先籌劃一切,直到最後一個細節,並且全神貫注、兢兢業業地去實現他的計劃。有人問他,要是讓他自由選擇職業的話,那他願意做什麼,或者在他一生中想做什麼。他回答說:「我不知道,我愛畫,但我不會畫;我愛讀書,但我不是作家。我只懂得製片。我絕不會退出影界,除此之外,我還能做什麼呢?」
因而,對於希區柯克來說,電影彷彿是這么一種手段,它能使驚恐不安、經常受著莫名其妙的內疚和焦慮所折磨的人們,通過導演對劇中人物進行巧妙的安排來排除內心的痛苦;對於希區柯克來說,電影似乎是一種工具,那就是在他確認人們需要他的地方,可以暫時從精神上來支配人們和擁有人們。
為了表彰希區柯克的一生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高度關懷的藝術家。
B. 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諾文為什麼會分裂出雙重人格
其實雙重人格的人大部分來說就是因為兩個人的這個執念太深。當然也包括他這個童年陰影的問題,他會覺得自己是另一個人。其實這是一種精神疾病上的大問題,他覺得自己是一個人又是另外一個人,因為這個另外一個人格對他來說,他發生一些事情,他自己本身是不都不知道的。所以我覺得年幼時期的很多模仿的事情一定要注意,因為我所模仿著模仿著自己就會出現兩個人格,一個是代表貞的,一個是代表副的,而且這兩個人格基本上都是相反的性格,基本上是一個活潑一個低沉,一個嚴肅,一個搞笑。
C. 希區柯克是誰
關於維基網路你不知道的十件事...
若您來自中國大陸,並能順利瀏覽維基網路,請登入後至狀況回報。(注意:若未注冊或登入,您的IP地址會被顯露。)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編輯首段]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爵士,KBE(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
目錄
[隱藏]
1 傳記
2 電影主題
2.1 清白的中產階級男士
2.2 金發女郎
2.3 麥高芬
3 參考文獻
3.1 蒙太奇
4 影片年表
5 電視連續劇年表
6 外部連接
[編輯] 傳記
希區.考克1899年8月13日生於英國倫敦,1956年入籍美國,1980年4月29日歿於美國洛杉磯。
因其對電影的貢獻,而於1980年受封英國爵位KBE爵士。希區考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或「懸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1967年獲頒艾文索伯紀念獎。
[編輯] 電影主題
[編輯] 清白的中產階級男士
希區考克擅用清白的中產階級男士無端捲入國防、間諜、謀殺等事件闡述他一貫的道德辯證立場。在最登峰造極的傑作《北西北》〔另名《西北偏北》〕,Cary Grant 原本只是一位多金的生意人,卻因為招了一下手,自己就被兩位穿西裝的男人綁架架走。注意這一位角色依然擔憂他母親的這行為,彷佛在他遇見金發女郎 Eva Marie Saint 之前他從未有過男女感情生活,完全被勢力龐大的家族佔住大半時間。
[編輯] 金發女郎
希治閣對金發女郎情有獨鍾,特別是自從他採用彩色底片拍片之後,他採用的女演員都是金發女郎。
格蕾絲·凱麗 :《電話謀殺案》、《捉賊記》、《後窗》
Kim Novak :《迷魂記》
愛娃·瑪麗·森特(Eva Marie Saint):《西北偏北》
Tippi Hedren :《鳥》、《艷賊》
[編輯] 麥高芬
麥高芬(MacGuffin,也稱麥胡言)是希治閣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一些在劇情中有很大重要性,卻子虛烏有的東西。根據1966年出版的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對阿爾弗雷德·希治閣的經典訪談錄,希區考克親自解釋:「在英國(英格蘭)的一列火車上面,兩位旅客互相交談。
其中一位問:『對不起,先生,請問您在您頭上的奇怪的包包是什麼東西?』
『喔,這個呀,這是一個麥高芬。』
『是作什麼用呢?』
『目的是為了設陷阱補抓一些蘇格蘭高原的獅子。』
『啊??但是蘇格蘭高原沒有獅子呀!』
『喔,那就沒有麥高芬了。』
所以你看,一個麥高芬即什麼都不是。」
[編輯] 參考文獻
譯名麥胡言:出自遠流出版社:天才的陰暗面-緊張大師希治閣 初版 p.195
[編輯] 蒙太奇
希區考克後期最成熟的影片幾乎都使用蒙太奇剪接風格,例如《北西北》、《驚魂記》、《鳥》。
蒙太奇剪接風格就是運用一連串短時間的鏡頭(通常都是特寫鏡頭)快速剪接起來,製造視覺上凌亂及心理上緊張的感覺。
《北西北》:Cary Grant 單獨一人被誘騙到廣闊的玉米田,從高空臨下拍攝的鏡頭中,公車從遠處緩緩駛來,下車的男主角在畫面中只是一個小點,顯的渺小與旁徨,接著是關於他的鏡頭以及他的主觀鏡頭互相剪接;再來則是他遭到飛機噴灑農葯攻擊,全部過程被拆解成 Cary Grant 他一人以及飛機的互相剪接;最後則是 Cary Grant 發現到遠方來了一輛大卡車,他誘使飛機撞上那輛大卡車,將觀點轉移到經過的路人,趁此時大家都不注意的時候 Cary Grant 偷開走另外一人的轎車。此段落不僅是電影語言的經典示範,並已收納進無數本電影教科書中當作範例。
《驚魂記》:Janet Leigh 在浴室內淋浴,整個過程被拆解成浴室內的不同物品並且用不同角度拍攝。例如淋浴用的蓮蓬頭,可以用水平的角度拍攝它,也突然可以用超級仰角的角度讓蓮蓬頭對著攝影機的方向噴水。Janet Leigh 的人體也被選擇性拍攝,不僅製造出她獨自一人渾然忘我的情境,當然也避免過度拍攝裸露的人體導致引起電影檢查的麻煩。突然浴室門被打開,一把刀的大特寫出現,然後攝影機從 Janet Leigh 的角度拍攝到防水塑膠布後面的人影,預告接下來的謀殺。整個謀殺過程也被拆解成動刀的動作跟 Janet Leigh 驚嚇吼叫的特寫,最後結束在血水流向出水口的大特寫畫面。
《鳥》:一群人躲在餐廳裡面,望著加油站那邊遭到鳥群攻擊的段落。由於汽油不慎流出,餐廳裡面的人順著汽油的流向產生出「餐廳裡面的人」以及「餐廳裡面的人的主觀鏡頭」互相剪接,最後結束在一不知情男士為了點香菸不慎將流出來的汽油點燃,導致加油站大爆炸的畫面。
[編輯] 影片年表
1976年《大巧局》 (Family Plot)
1972年《狂凶記》(Frenzy)
1969年《黃寶石》(Topaz)
1966年《沖破鐵幕》(Torn Curtain)
1964年《艷賊》(Marnie)
1963年《鳥》(The Birds)
1960年《驚魂記》(Psycho)
1959年《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8年《迷魂記》(Vertigo)
1956年《伸冤記》(The Wrong Man)
1956年《擒凶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
1955年《怪屍案》(The Trouble with Harry )
1955年《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
1954年《後窗》(Rear Window)
1954年《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3年《懺情記》(I Confess)
1951年《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0年《慾海驚魂》(Stage Fright)
1949年《風流夜合花》(Under Capricorn)
1948年《奪魂索》(Rope)
1947年《凄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1946年《美人計》(Notorious)
1945年《意亂情迷》(Spellbound)
1944年《Aventure malgache》(紀錄片)
1944年《祝您旅途愉快》(Bon voyage) (紀錄片)
1944年《救生艇》(Lifeboat)
1943年《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
1942年《海角驚魂》(Saboteur)
1941年《深閨疑雲》(Suspicion)
1941年《諜網情深》(Mr. & Mrs. Smith)
1940年《海外特派員 》(Foreign Correspondent)
1940年《蝴蝶夢》(Rebecca)
1939年《牙買加旅店》(Jamaica Inn)
1938年《貴婦失蹤記》(The Lady Vanishes)
1937年《少女》(Young and Innocent)
1936年《間諜》(Secret Agent)
1935年《三十九級台階》(The 39 Steps) 又譯《三十九階》或《國防大機密》
1934年《擒凶記 (1934年)》(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3年《維也納的華爾滋》(Waltzes from Vienna)
1932年《第十七號》(Number Seventeen)
1932年《奇怪富翁》(Rich and Strange)
1931年《The Skin Game》
1930年《Elstree Calling》
1930年《朱諾與佩考克》(Juno and the Paycock)
1930年《瑪麗》(Mary)
1930年《謀殺》(Murder!)
1929年《敲詐》(Blackmail)
1929年《Sound Test for Blackmail》
1929年《男人島的男人》(The Manxman)
1928年《香檳》(Champagne)
1928年《農家婦》(The Farmer's Wife)
1927年《下坡路》(Downhill)
1927年《放浪》(Easy Virtue) 又譯《水性楊花》
1927年《手環》(The Ring)
1926年《房客》(The Lodger)
1926年《山鷹》(The Mountain Eagle)
1926年《歡樂園》(The Pleasure Garden)
1923年《無秘密的丈夫》(Always Tell Your Wife)
1922年《第十三號》(Number 13) 又譯《皮博迪夫人》
[編輯] 電視連續劇年表
1962年《The Alfred Hitchcock Hour》
1959年《Startime》
1957年《Suspicion》
1955年《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編輯] 外部連接
D. 希區柯克的電影特點,有那些
對很多人來說,「希區柯克」這個名字再也不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懸疑驚悚的代名詞;而希區柯克著名的那個人頭側像剪影,也不僅只是單純的剪影,它還成了這「希區柯克精神」的一個圖騰意向。
稱呼這位由英國來到好萊塢發展的導演為恐怖大師,他當之無愧!相信只要是喜愛心理驚悚恐怖劇的觀眾,一定會對「希區柯克」這個名字感到熟悉,自大師以後的許多相同類型劇,或多或少都會被拿來與希區柯克做研究比較一翻。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
希區柯克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導演,對電影商業和藝術性的兩難討論很有啟發性,半個世紀以來,理論界對他的研究和分析從來就不曾停止過,評論稱他具有三重人格:公眾的、私人的和電影的。所謂「公眾的」是他那些充滿作秀意味的照片、電視采訪和公開言論,「私人的」是他真實的性格(靦腆、孤僻而又幽默),而「電影的」則是他賦予電影這門藝術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即使是在50年後觀看也同樣韻味無窮。
希區柯克是位偉大的優勢導演,影片製作嚴謹,個人風格鮮明且善於突破模式(傳統的和自我的),但也偶有為驚人情節而犧牲合理性和人物性格扁平的致命缺陷。這是作為入門者,我的一點暫時的粗淺認識,希望以後能夠豐富和進一步修正。
E. 希區柯克這位導演執導電影的特點是什麼誰能詳細分析下他的電影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滿意必採納
對很多人來說,「希區柯克」這個名字再也不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懸疑驚悚的代名詞。他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
藝術,藉以使銀幕下的觀眾「身臨其境」,參與到劇情中去,因此他所控制的不僅是影片,還有觀眾的注意力,他因而成為始終把觀眾放在第一位的娛樂片高手;他
對人類本性與心理狀態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凝練的視覺化銀幕表達,又使他的影片升華為獨一無二、不可效仿的藝術經典;同時,還沒有哪一個導演像他駕馭驚險片那
樣主宰過某一類型的電影,於是擅長在銀幕上「驚嚇」觀眾的希區柯克名正言順地攬下「恐怖大師」頭銜。[1]
根據希區柯克的理論,所謂的懸疑必須是假設以觀眾群為主線,透過提供觀眾劇中角色陷入危機的情節來發展,但是觀眾卻
無法得知這些角色與危險是誰而造成、或是會再造成什麼樣的危險的這種緊張氣氛。但是為了達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須讓身處其中的無辜者不會受到
傷害,於是男女角色之間的互動,都呈現在觀眾面前,唯劇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們可以藉由故事的敘述發展來了解男女演員之間的錯綜復雜,但是我們
卻無法推測下一步,希區柯克會讓他們發生什麼事情!這種聲東擊西的游戲手法,卻是讓後人回味無窮的戲劇張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經典的代表,為許多後輩導
演模仿學習。而其中三部純正一時的電影傑作:《後窗》、《西北偏北》、《驚魂記》,
更真是典型的線索追蹤電影,充斥著讓我們會想起希區柯克的元素:足智多謀的拍攝手法、不可思議的男女角色關系、戲劇性的真相、明亮鮮明的色彩、內斂的玩笑
戲弄、機制風趣的象徵符號、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懸疑配樂。因為這些元素,成就了「希區柯克」這個與懸疑緊張劃上等號的代名詞──讓人感覺無助、驚
嚇、祈禱著接下來要(或不要)發生什麼──而這,就是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沒有受過任何正統的電影或戲劇訓練,父親也只是倫敦東區的一個蔬果商,他念過航海工程學校,19歲進入電報
公司擔任技術工作,同時在倫敦大學修習藝術課程,這對他日後的成就奠下重要的基礎。之後開始朝電視和廣告界發展,在這個時期他也開始接觸到電影,20歲踏
入電影界,擔任片頭字幕設計和剪接的工作。因此我們在欣賞他的作品時,可以發現強烈風格的片頭字幕,揭開了引人入勝的電影情節。當然他作品中精練有創意的
場面調度和他不落俗套的剪接技巧,著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22歲起開始在《Woman to
Woman》等五部電影中擔任編劇和藝術指導,39歲便離開倫敦前往好萊塢發展。隔年在美國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蝴蝶夢》,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邁開了成功的第一步,也打響了他的知名度。之後在奧斯卡得獎史上,也可以說是戰果輝煌,並以《驚魂記》等片五度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1979年榮獲美國電影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F. 如何評價希區柯克的影史地位
希區柯克是一位真正的世界級電影大師,非常善於拍攝懸疑電影。對於真真呢過熱愛電影的人們來說,希區柯克這個名字已經不僅僅是一位導演。而是一種對於驚悚懸疑電影的認知,是一種自成一派拍攝手法,更是電影背後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在希區柯克之前,是幾乎沒有驚悚懸疑片這個分類的,換句話說,這類電影很難在電影界形成影響。希區柯克是將「懸念」這一概念帶入電影的第一人,設置懸念,線索導向,將觀眾帶入到影片的環境和情緒中去,是希區柯克對於電影藝術最大的貢獻之一。
觀眾的心始終被角色的命運緊緊抓住,為他們的快樂而快樂,為他們的悲傷而悲傷。這是懸念的作用,更是希區柯克電影前所未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