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院的文化分析

電影院的文化分析

發布時間:2022-07-30 15:52:37

❶ 從文化生活和經濟生活角度分析國產影片取得票房高的原因

主要有幾點,1)在於電影院線與綜合性商場綁定,漸漸培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你試想,無論在幾線城市,對於城市男女的約會與娛樂來說,電影自然是不錯的選擇。
消費習慣反補綜合娛樂的形式,發行和宣傳的方法自然會和基礎院線的建設共進,你會看到滴滴專車、大眾點評等等衣食住行都在和電影發行合作;
2)智能手機使得網上售票和APP售票成為了主流購票渠道,這樣非常容易形成科學的排片和價格調比,空座率下降,
另外,也很適合片方和從業者研究數據,比如貓眼電影專業版就是我每天都會關注一下的APP,大數據不是完全有道理,但還是有一定道理,
這些銷售和最直接的市場調研對於市場消費引導有好處,因此售票、排片更科學化、互聯網化,空座率更低。
3)也跟智能手機有關系,我們離網路更近,明星藝人,流行IP,以及相關話題會被迅速討論消化,熱度關注度和票房也是有關系的。
4)商業電影(特指類型片)的製作成為影視公司核心業務,討好觀眾,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討好觀眾,從題材就開始分析,對票房的貢獻亦有幫助。
5)製作周期縮短,海外合作增多,市場擴大。要知道產品線如果成熟,那麼中國電影一定要突破內地市場,走向國際院線,
這樣票房將會繼續增大,製作成本也會大幅增加,單筆收入增多

❷ 關於影視的論文3000字

進入電影的方式
《電影的讀解》是一門關於電影的課程。但它並不是一門嚴密的、系統的關於電影藝術的概論,更不是一門電影美學課程,我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一門電影藝術的入門課程。稱它為入門,一方面是作為主講者的我還談不上對電影藝術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為聽課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觸。這門課將主要通過對電影的一些基本藝術問題的介紹,結合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評價,來達到提高電影藝術欣賞水平的目的。希望能在這方面給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啟發,使有興趣者可以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去發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認識電影

進入當代社會以來,看電影已經成了一般人,特別是文科大學生的普通經驗了。不管是什麼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歡看電影,而且都會看電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電影有一般文學與藝術樣式所沒有的直觀性與生活實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曾說過,電影從靜止到運動,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它所發展出來的正是還原生活的能力,與生活真實的距離正在縮小仍至消失。特別是電腦時代,甚至可以復制出無法再現的一些景觀,如過去與未來的世界。而進入跨國資本主義時期——後現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經濟的融合之後不可阻擋的前景。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種藝術形式,詹姆遜就把電影看作是後現代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是由於電視與電腦的出現,從人類文化的發展來看,圖像的時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時代,而電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眾性,大眾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號》也才有可能風靡全球。

但是電影的魅力除了直觀性之外,一般人卻不大注意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儀式對觀眾的潛在影響。 足以為證的是: 去電影院里看一部電影,和在家裡從電視上去看同一部電影其審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於,除了故事的層面之外,在電影院里看電影還是一種文化的參與, 一種儀式的參與。 這就意味著, 作為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院,對於電影成為一種藝術而言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過去在南京,現在在香港,看電影的儀式感是很強的。 隱性的燈光, 隱蔽的銀幕、 典雅的裝飾, 都在提醒人們已經進入一種非生活化的狀態。接著燈光漸暗,紗幕徐徐拉開,而音樂則悠然響起,觀眾是慢慢地, 不知不覺地被引入的, 電影院所做進入儀式為觀眾提供了心理的准備。這不像我們的電影院,人還沒坐定,燈光突然滅了,到處吵吵嚷嚷。 而封閉性的空間,場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銀幕上光影與聲音的引導,觀眾心理的放大效應,所有這一切,都在強化著一種進入儀式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觀眾的主體意識暫時消失,而身心兩個方面都不由地交給了銀幕。所以看電影都會有一種失去自己的感覺。特別是當代電影的視聽強剌激,用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就叫著「感覺剝奪」。而美國學者賓克萊曾使用過一個概念叫「委身」,來形容藝術欣賞的這種狀態。這是一種有如宗教儀式的藝術儀式。人們只注意到電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沒有注意到進入電影院參與藝術儀式對一個觀眾心理的潛在影響。

❸ 電影的文化品格是什麼

電影是二十世紀藝術與科學帶給人類的珍貴禮物,在人類藝術史上,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能像電影這樣吸引如此眾多的觀眾,它如此真實地記錄了那個世紀,講述著百年來人世間發生的故事。二十一世紀,中國電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昨日人涌如潮的電影院今日風光不再,中國的民族電影受到了很大沖擊。注入強大民族感情的電影究竟有沒有市場,中國電影能否贏得廣大觀眾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能否有好的票房收益,能否擋得住國外大片的沖擊,我們拭目以待。

現在人們看電影的傳統方式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買票到電影院去看電影。這個方式大約持續了電影一百多年的九十年。這十年的變化就非常大。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看電影。第一個類型,就是傳統的進電影院去看,這種觀賞我們叫做集體觀賞。還有露天影院時代。包括我們現在,有一些農村或者北京的一些小區,現在開始恢復露天影院看電影,那種就是傳統的電影院觀影方式在新的條件下的一種延續。一類就是從電視里看。就是說電視里看電影,是現在的大多數中國人接受電影的方式。從錄像帶誕生以後,有了VCD,現在特別是DVD的普及,觀映方式出現多元化的態勢。

看電影的方式更多地從電影院轉向其他幾種元素,那麼這樣的一個變化本身,實際上是我剛才講了,也只是最近這十幾年的事情。而這十幾年恰恰預示著電影生存的一個特徵,就是說全世界電影越來越相通,越來越交流。包括像中國的電影,已經全面地向世界市場開放,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每一個國家電影的生存,它必須要找到自己相應的適銷對路的觀眾,就是適合它品味的觀眾,而這種觀眾隨著不同的觀映方式,他也對電影有新的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越來越多,從觀映方式可以反映出來。所以看電影如果說它有不同的方式,每一種方式蘊含著一些文化內涵,實際上最後歸結起來,說的是你要拍什麼樣的電影給什麼樣的人看。每一部的電影觀眾的定位,就變成了一部電影製作一開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實際上一百年來的電影,在某種側面上反映了整個人類這一百年文明的進程。這個文明不光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的故事片方式的再現來表現,而更多的是以不同時代、世界上的人們在思考一些什麼問題。關於人生、關於世界、關於歷史,也包括自己怎麼活著。這些問題在各種不同的影片里,都得到過反映。那麼你要去欣賞這樣一些電影,並不一定要對它頂禮膜拜,只是它帶給你了某種很難說在一個黑屋子裡看電影,跟大家一塊兒哭、一塊兒笑就帶得給你的那種東西。而這種東西我以為是一個有文化的欣賞者所應該從電影中得到的,因為電影本身已 主講人簡介

鄭洞天,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196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導演的影片有《鄰居》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鴛鴦樓》1986年參展倫敦國際電影節;《人之初》1991年獲童牛獎最佳影片獎;《故園秋色》1998年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2000年拍攝《劉天華》。導演電視劇:《老師》1984年獲飛天獎;《尋呼媽媽》1987年獲飛天獎;《拜師》1987年獲星光獎。

內容簡介

電影是二十世紀藝術與科學帶給人類的珍貴禮物,在人類藝術史上,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能像電影這樣吸引如此眾多的觀眾,它如此真實地記錄了那個世紀,講述著百年來人世間發生的故事。二十一世紀,中國電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昨日人涌如潮的電影院今日風光不再,中國的民族電影受到了很大沖擊。注入強大民族感情的電影究竟有沒有市場,中國電影能否贏得廣大觀眾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能否有好的票房收益,能否擋得住國外大片的沖擊,我們拭目以待。

現在人們看電影的傳統方式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買票到電影院去看電影。這個方式大約持續了電影一百多年的九十年。這十年的變化就非常大。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看電影。第一個類型,就是傳統的進電影院去看,這種觀賞我們叫做集體觀賞。還有露天影院時代。包括我們現在,有一些農村或者北京的一些小區,現在開始恢復露天影院看電影,那種就是傳統的電影院觀影方式在新的條件下的一種延續。一類就是從電視里看。就是說電視里看電影,是現在的大多數中國人接受電影的方式。從錄像帶誕生以後,有了VCD,現在特別是DVD的普及,觀映方式出現多元化的態勢。

看電影的方式更多地從電影院轉向其他幾種元素,那麼這樣的一個變化本身,實際上是我剛才講了,也只是最近這十幾年的事情。而這十幾年恰恰預示著電影生存的一個特徵,就是說全世界電影越來越相通,越來越交流。包括像中國的電影,已經全面地向世界市場開放,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每一個國家電影的生存,它必須要找到自己相應的適銷對路的觀眾,就是適合它品味的觀眾,而這種觀眾隨著不同的觀映方式,他也對電影有新的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越來越多,從觀映方式可以反映出來。所以看電影如果說它有不同的方式,每一種方式蘊含著一些文化內涵,實際上最後歸結起來,說的是你要拍什麼樣的電影給什麼樣的人看。每一部的電影觀眾的定位,就變成了一部電影製作一開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實際上一百年來的電影,在某種側面上反映了整個人類這一百年文明的進程。這個文明不光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的故事片方式的再現來表現,而更多的是以不同時代、世界上的人們在思考一些什麼問題。關於人生、關於世界、關於歷史,也包括自己怎麼活著。這些問題在各種不同的影片里,都得到過反映。那麼你要去欣賞這樣一些電影,並不一定要對它頂禮膜拜,只是它帶給你了某種很難說在一個黑屋子裡看電影,跟大家一塊兒哭、一塊兒笑就帶得給你的那種東西。而這種東西我以為是一個有文化的欣賞者所應該從電影中得到的,因為電影本身已經提供了這些。

❹ 電影院的客戶現狀分析

現在的電影院各大城市,各個地區,已經普及了,現在晉爭的是創意性!
看電影的大多是情侶、同學、同事、朋友過生日,情侶明顯屈多,你要注重的是怎麼留住他們的心,讓下次他們想看電影的時候就想起:上次我們去的電影院不錯,很有創意哦!
設置情侶包間?從情侶中抽取幸運的人!
有人過生日,送小禮品?或給一個包間?讓他們體驗下電影院的不同處?

給你點資料,我對這個也不太熟悉~~~希望對你有用

一) 電影營銷個性分解
電影是不同於一般消費品,它首先是一種娛樂產品。與其他有形產品相比,紐約大學教授埃爾.李伯曼等著的《娛樂營銷革命》認為娛樂營銷具有如下特點[3]:
? 娛樂營銷非常注重時效性。在產品投放之前,幾乎沒有時間進行市場檢測。
? 只要電影出現任何票房不佳細微徵兆,就須立即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不利的局面,因為通常一部影片首映期一般都只能維持二至四個星期。
? 電影營銷預算耗資巨大。一般來說,一部製作費用5000萬到1億美元之間影片在營銷方面需要投入2500至4000萬美元,用於投入到電影上映之前及放映期間6周~8周內推廣活動。
? 娛樂如同潮流,瞬息萬變,令人難以捉摸。
? 盡管成功的娛樂營銷依賴於適當的推廣活動,娛樂內容創作則幾乎完全取決於製作過程中創造力的發揮,非常具有不確定性。把娛樂產品推向市場往往是運氣和創造力結合。
? 娛樂營銷所著重推廣的首先是一種消費體驗,而不是具體某件產品。
(二) 中國電影市場現狀分析
電影營銷一直是中國電影行業中薄弱一環,中國傳統電影運作一直是條塊分割,制、發、放體系互不統屬,導致電影從上市到退市,發行到放映系統各自獨立、孤軍作戰;利益分配、體制牽扯上種種原因使電影營銷人員或例行公事或無法放開手腳去營銷傳播,電影營銷僅停留在「一發了之」水平和階段。
《十面埋伏》的成功,掀起中國電影整合營銷高潮,但中國電影營銷仍只在初步水平。探究中國電影營銷過往和目前存在問題原因,不外乎如下:
其一是傳統電影發行體制。在傳統電影市場上,電影產品是政府宣傳導向產物,生產、製造和傳播擴散過程都受到來自政府方面嚴格管制,電影也就難成為真正商品,營銷也成了形式。這不僅捆綁營銷人員手腳,且壓抑著營銷人員智慧,使得一些最基本、反映市場經濟一般規則營銷理念、方法和技巧等,無法激發、挖掘和運用開來,直接導致中國電影營銷的「有場無市」。
大陸內地影院為獲取票房,一個漫長檔期內往往只有一部大片在多個播映廳內循環放映,很多優秀國產影片根本排不上檔期,很多片子拍出來也進不了院線,觀眾也無從選擇;僅2004年,國產電影高達212部,真正進入院線播放沒幾部;相關制度對院線管制欠缺,使電影營銷出現一種「偽壟斷」現象。香港金像獎協會董事局主席文雋就曾在2005年長春電影節談到:內地的影片發行和放映機制在深深傷害著國產影片市場[4]。
其二是電影人理念。這一點更多是歷史積淀、文化影響和操作的固步自封等作用下的結果。電影人更多地重視電影產品開發和製作,對電影營銷和後電影產品開發則相對弱視甚至漠不關心。在美國,一部電影70%收入來自於玩具、服裝之類的衍生產品,只有30%收入來自於門票。好萊塢電影營銷是銀幕營銷和非銀幕營銷齊頭並進、互為支持連鎖式營銷方法,具體表現為銀幕營銷、電視營銷、家庭影院、網路營銷和相關商品開發這「五位一體」營銷構架,非銀幕營銷成功更能決定電影營銷成功與否。迪斯尼帝國是一部影片神話,近年來則有「哈利?波特」產業,哈利?波特和周邊產品之間形成互動關系:《哈利?波特》拍攝成電影後,促進了書籍銷售,而書籍和電影又促進了哈利?波特相關產品的銷售,前4部《哈利?波特》在全球用55種語言銷售了2億本;根據第一部和第二部《哈利?波特》改編的電影在全球共取得了1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5];
相對來說,電影營銷不應該只是局限於影片本身,一部電影的商業運作是可以通過一個產業鏈做營銷的,電影產品如果是強勢品牌,很容易拉動商家趨之若鶩。中國《十面埋伏》除了在票房這個銀幕營銷上贏得成功以外,以後電影產品開發上則底氣不足,《十面埋伏》本具備開發後產品的一切條件,但抓不著切入點,也失去了電影贏利的半壁江山。故《英雄》、《十面埋伏》前期營銷雖做得有聲有色,但卻配套營銷卻不多,只能算是電影營銷的小打小鬧。
華誼影視總裁王中磊認為,電影營銷細分市場還存在許多空白點,國內人才在這方面觀念尚缺乏,也就未能找到這些市場空白,專業運作電影衍生產品公司也就暫時難以出現。
其三是觀眾層面。中國人傳統是靜心養性,人們本來娛樂活動不多,加上中國電影發展滯後,電影的影響力一向不大;另一方面盜版橫行,影碟租售業務街頭小店到處可見,DVD播放器價格大幅下降,有線電視播放最新影片日期與該片的影院公映日期越來越短,電影票價虛高等這些原因,使中國市場巨大,國民收入高速上升,但中國觀眾還是不很願意進電影院,這也促使電影營銷開展艱難。

愛土豆的農民 00:33:33
中國電影市場現狀分析
電影營銷一直是中國電影行業中薄弱一環,中國傳統電影運作一直是條塊分割,制、發、放體系互不統屬,導致電影從上市到退市,發行到放映系統各自獨立、孤軍作戰;利益分配、體制牽扯上種種原因使電影營銷人員或例行公事或無法放開手腳去營銷傳播,電影營銷僅停留在「一發了之」水平和階段。
《十面埋伏》的成功,掀起中國電影整合營銷高潮,但中國電影營銷仍只在初步水平。探究中國電影營銷過往和目前存在問題原因,不外乎如下:
其一是傳統電影發行體制。在傳統電影市場上,電影產品是政府宣傳導向產物,生產、製造和傳播擴散過程都受到來自政府方面嚴格管制,電影也就難成為真正商品,營銷也成了形式。這不僅捆綁營銷人員手腳,且壓抑著營銷人員智慧,使得一些最基本、反映市場經濟一般規則營銷理念、方法和技巧等,無法激發、挖掘和運用開來,直接導致中國電影營銷的「有場無市」。
大陸內地影院為獲取票房,一個漫長檔期內往往只有一部大片在多個播映廳內循環放映,很多優秀國產影片根本排不上檔期,很多片子拍出來也進不了院線,觀眾也無從選擇;僅2004年,國產電影高達212部,真正進入院線播放沒幾部;相關制度對院線管制欠缺,使電影營銷出現一種「偽壟斷」現象。香港金像獎協會董事局主席文雋就曾在2005年長春電影節談到:內地的影片發行和放映機制在深深傷害著國產影片市場[4]。
其二是電影人理念。這一點更多是歷史積淀、文化影響和操作的固步自封等作用下的結果。電影人更多地重視電影產品開發和製作,對電影營銷和後電影產品開發則相對弱視甚至漠不關心。在美國,一部電影70%收入來自於玩具、服裝之類的衍生產品,只有30%收入來自於門票。好萊塢電影營銷是銀幕營銷和非銀幕營銷齊頭並進、互為支持連鎖式營銷方法,具體表現為銀幕營銷、電視營銷、家庭影院、網路營銷和相關商品開發這「五位一體」營銷構架,非銀幕營銷成功更能決定電影營銷成功與否。迪斯尼帝國是一部影片神話,近年來則有「哈利?波特」產業,哈利?波特和周邊產品之間形成互動關系:《哈利?波特》拍攝成電影後,促進了書籍銷售,而書籍和電影又促進了哈利?波特相關產品的銷售,前4部《哈利?波特》在全球用55種語言銷售了2億本;根據第一部和第二部《哈利?波特》改編的電影在全球共取得了1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5];
相對來說,電影營銷不應該只是局限於影片本身,一部電影的商業運作是可以通過一個產業鏈做營銷的,電影產品如果是強勢品牌,很容易拉動商家趨之若鶩。中國《十面埋伏》除了在票房這個銀幕營銷上贏得成功以外,以後電影產品開發上則底氣不足,《十面埋伏》本具備開發後產品的一切條件,但抓不著切入點,也失去了電影贏利的半壁江山。故《英雄》、《十面埋伏》前期營銷雖做得有聲有色,但卻配套營銷卻不多,只能算是電影營銷的小打小鬧。
華誼影視總裁王中磊認為,電影營銷細分市場還存在許多空白點,國內人才在這方面觀念尚缺乏,也就未能找到這些市場空白,專業運作電影衍生產品公司也就暫時難以出現。
其三是觀眾層面。中國人傳統是靜心養性,人們本來娛樂活動不多,加上中國電影發展滯後,電影的影響力一向不大;另一方面盜版橫行,影碟租售業務街頭小店到處可見,DVD播放器價格大幅下降,有線電視播放最新影片日期與該片的影院公映日期越來越短,電影票價虛高等這些原因,使中國市場巨大,國民收入高速上升,但中國觀眾還是不很願意進電影院,這也促使電影營銷開展艱難。
二 互聯網對電影營銷角色解讀
世界電影市場競爭與中國電影營銷的現狀,使人們紛紛呼喚電影業整合營銷和品牌營銷到來,在這其中,互聯網可以說是具有獨一無二作用,尤其是在解決我國電影營銷現狀上將做出突出貢獻。傳統電影營銷過程比較典型方法有:影片試映;秘密預演;電視廣告;報紙廣告;電影預告片;相關產品;電影熱線;奧斯卡盛典;空中電影[6]。相比電影營銷其他營銷方式,互聯網電影營銷對於中國電影營銷來說有獨特角色與意義:
(一) 互聯網特點
作為新興數字媒體,互聯網路具有許多傳統媒體夢寐以求特性[7],例如:互動性、虛擬性、實時性、個性化、全球性、永續性、超鏈接、多媒體等。
在美國,許多影片都擁有自己網站,互聯網在電影中充當重要角色。有些網站能夠讓觀眾沉浸於電影人物角色、故事情節和新奇想法中;通過網站也可以鏈接到與影片相關的一些事件中去,包括政治、經濟和歷史等各個方面。
(二) 互聯網在中國電影營銷獨特角色
其一 、推廣受眾范圍廣
互聯網是全球性,影片有關消息從一開始,各地都可從網上獲悉。在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電影其他推廣方式無法達到各個角落,即使現今電視普及,但電視網路分區進行,有落地限制,電影中推廣可能接受不到。但網路卻不同,身處窮鄉僻壤,也能隨時從網站上了解相關影片信息。青少年是上網的主要受眾,許多青少年可能電視不看,但網可能不會不上,娛樂是他們上網的主要原因,網路信息的隨處可見,影片資料了解也就在所難免。美國人口普查局預測表明,青少年還是電影的主要市場之一,並且還在上升。
其二、 易搜索 超鏈接 信息量大
有專家言「搜索引擎與廣告結合將網路廣告帶入了真正不可限量的天地,它不僅進一步改變了網路廣告,像互動網路廣告一樣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且徹底改變廣告本身,開始向市場營銷人員和廣告人夢寐以求的「微觀營銷」方向邁進了一大步」[8]。我國娛樂出版等娛樂業並不太發達,豐富的網路信息、便捷的搜索方式、較低廉的費用,便於人們對電影的了解。比如在GOOGLE上輸入《功夫》,第一版有關《功夫》影片的方方面面就有:[9](以2005年2月3日為准)
周星馳新作《功夫》_影音娛樂_新浪網
... 12月29日下午,《功夫》在北京舉辦了隆重的慶功答謝會,發行方表示期待《功夫》能 突破2.5億的票房… ... 功夫》上映時間表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04年12月23 日中國台灣:04年12月24日印尼:05年1月5日菲律賓:05年1月8日韓國:05年1月14日 ...
《功夫》_影音娛樂_新浪網
... 功夫》一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廣東
《功夫》周星馳「哄」動作品_TOM娛樂
相關搜索:《功夫》預告片下載
這種將搜索行為所隱含和揭示的網民偏好與廣告行為有機結合,非常完美地體現了互聯網所具有的強大優勢,使電影營銷的目標更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❺ 對於影視文化的理解和看法的作文

[內容摘要]加入WTO,中國的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影視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這一機遇與挑戰中,中國面臨著的決不只是影視工業經濟形態的巨大沖擊,在文化領域,也將面臨著「文化帝國主義」的巨大沖擊。這一問題,不論從經濟形態,還是從文化形態,都需要我們極其關注。

本文對存在於世界影視中的「文化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國影視的「文化帝國主義」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認為,美國影視的「文化帝國主義」在文化形態上集中地體現:一、對影視本性認識的根本性偏差,導致了美國影視的唯經濟主宰;二、對高科技變成人類圖騰的迷狂,導致了美國影視墮入濫用技巧的誤區;三、對悠久歷史文化的嫉妒,導致了美國影視呈現出極度的擴張慾望。

針對愈演愈烈的美國影視「文化帝國主義」全球化,本文不但論述了法國率先提出的「文化反彈」理論,而且就「文化反彈」理論在影視界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影視界的影響,進行了對策性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了中國應當在三個層面上來確立自己的影視文化戰略:在影視文化觀念形態上,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文化帝國主義」侵略的一面,也要充分認識到21世紀信息社會「世界文明」地圖顯示出來的文化溝通大趨勢;在影視機制運作層面上,要盡快建立與世界影視工業接軌的市場運行體制;在影視的具體操作層面上,要在市場研究、影片創作、影片製作、影片發行的所有營運環節中,體現出中國影視產業體系的國際化特點。

[關鍵詞]影視;WTO;文化學;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反彈

說明:由於國外影視間近年來出現的體制「合流」大趨勢,特別是美國出台《1996年聯邦電信法》後,以此為標志的信息產業媒介「空前大整合」潮流風起雲涌,電影電視之間的分野已極其模糊(即產業形態和媒介壁壘正在打破和消融)。因此,本文在提及和使用「影視」概念時,一是多用影視合流的「泛指」;二是所提及和使用「影視文化傳播」概念時,多限於「影視藝術作品」的范疇。

加入WTO,中國的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影視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從中美簽署的WTO雙邊協議的內容來看,在文化領域電影業是受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中國加入WTO影視業作出的承諾主要是:在電影上,增加「國外大片」的進口數量和逐步放開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假如我們此時用「帝國文化的侵略」來談論中國即將加入WTO的問題,那將十分刺激。這種刺激,很大程度上在於用我們意識形態的思維定勢來看待「帝國文化」一詞,很容易帶上政治「大批判」的眼光。實際上,「帝國文化」一詞,根本不是我們的「發明」與「創造」。在學術界,哲學領域的法蘭克福學派60年代末就涉及此問題。作為政府間文化政策的主張,是法國文化部長雅克·郎於1982年,在聯合國所作題為《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演講中就曾提出的。這種提法出自法國,直接的原因似乎是法國的視聽業,特別是影視業受到了美國的巨大沖擊,但更為深刻的原因,應當是法國文化的高度自覺與文化淵源的極其深厚,加之法蘭西的獨特個性。諸種因素的合力,共同促使了這種被稱之為「文化憤懣」首先在法國,而後在歐洲的噴發。很快,這一問題得到了眾多國家,主要是文化淵源豐厚,工業化程度很高,視聽業(特別是影視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的響應,並引發了一場頗具聲勢,頗為激烈的論戰,對這一問題的學術大討論,甚至形成了學術流派。

在中國即將加入WTO之際,這一問題陡然「再現」(我們畢竟要履行所簽署的入世公約)。我們如何不是簡單地,甚至只是感性地研究影視業中的「帝國文化」問題,而是深入地,在學理層面上對這一問題進行持久的研究,已成為影視界一個十分突出的課題。這問題也應當成為中國文化戰略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研究,不僅在影視上、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將有十分積極、甚至是重大的意義。本文將就中國加入WTO,國外影視,主要是美國影視對中國產生的的影響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學術見解。

一、加入WTO,中國影視面臨「帝國文化」傳播擴張的嚴峻態勢
2000年年初,美國商務代表白茜芙(又譯白介夫)在洛杉磯貝佛利山莊的一席演講,為美國影視工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帶來一片喝彩,與會的八大影片公司主管和海外發行代表更是顯露出勃勃雄心。美國電影協會主席賈克·瓦倫提(Jack Valenti)滿懷信心地表示,中國加入世貿後,將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美國影視業提供難以計數的機會,其中包括影片開放進口、投資興建影視院以及跨國合作拍片等。瓦倫提一向被稱為美國影視工業的超級說客,他為了促使美國國會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法案,曾多次在國會發表演說。瓦倫提的親密夥伴、美國福克斯公司的東家,也是國際傳媒大亨的梅鐸(Rupert Murdoch),過去多年來一直默默地從事進軍大陸市場的努力,今年5月他也走到了前台,甚至開放位於洛杉磯西區的20世紀福克斯製片廠,並召開以進入中國大陸影視市場為主題的「亞洲娛樂與國際影視藝術」會議,其目的在於協助美國政府和影視界認識並進入中國巨大的影視市場。

美國娛樂業被歸為「以版權為基礎的」製造業。1998年被稱之為「王中王」的影視業與電視業,以及所帶動相關的錄像帶 、錄音帶、音樂出版行業等方面的總收入高達 600億美元,佔美國出口額的第一位,其中120億美元是由影視業直接創造的。在美國影視巨子的眼中,中國內地不但是一個13億人口的巨大影視市場,而且是世界影視最後的一個大市場。他們相信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的美國影視能在中國進入世貿後,到中國內地大發利市。就以過去數年為例,中國內地每年最多進口10部影片,美國電影業從中獲得的平均收益是2500萬美元,而在日本、香港等地的收入,由於少受到限制,往往都能突破10億美元收入,這就帶給他們無限的憧憬。美國電影協會聯合會秘書長莫瑞(James Morel)指出:「中國大陸加入WTO後,第一年從美國進口的影片將從已往的10部增加到20部,中國人一向有看電影的習慣,若以每人10元計算,便能超過20億美元。」莫瑞說:「根據統計數據,中國大陸每12萬2千名觀眾才有一家電影院;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平均每8000-18000人即有一家。」因此,大陸開放外國影片進口後,勢必興建更多的電影院,而美國電影娛樂界不會錯過這個良機。除了興建近年盛行的連鎖式電影院外,由電影票房連帶產生的外圍商業行為還有光碟、錄像帶、唱片、錄音帶、書籍以及紀念品的發行、銷售,每一項產品衍生的利益都令美國電影垂涎三尺。有別於八大影片公司,一些零星的獨立製片人則正在尋覓他們跟中國大陸電影界的合作方式。

日前由上海返回洛杉磯的一名先頭人員表示,中國大陸本土電影製作正嘗試技術性的突破,美國電影中的計算機影像合成技巧領先全球,未來這方面的合作可為美國業者提供無限商機。總之,當今美國影視業的上上下下,都開始摩拳擦掌,只待中國正式進入世貿後,便能隨著美國商業大軍長驅直入。

然而,對中國大陸有著更為深入研究的蘭德公司(美國最好的思想庫之一)卻有其力排眾議的看法。蘭德公司認為,美國影視業與其他工業不同,不可能像波音公司賣飛機一般,只是製造與出售產品,也不似英特爾直接到大陸設廠,聘用當地勞工生產晶元而已,影視業所衍生的意識形態將會面臨政治上、文化上難以計數的阻礙。美國要真正打開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市場,將要比純粹的經濟領域賺錢花費更多、更大的精力。 但是,美國必須這樣做,因為影視業是中國入世後,美國進入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產品的第一場巨大戰役,勝敗如何,直接影響美國在文化領域其他事業的開拓。蘭德公司的研究,十分值得我們注

❻ 電影院的運作流程

一、基地的主要入口應臨接城鎮道路、廣場或空地;

二、主要入口前道路通行寬度除不應小於安全出口寬度總和外,且小型電影院不應小於8m,中型電影院不應小於12m,大型不應小於20m,特大型不應小於25m;

三、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中、小型電影院應按每座0.2㎡計,大型、特大型電影院除應滿足此要求外,且深度不應小於10m;

四、多觀眾廳電影院各主要面的集散空地應按實際分配的最多人數計算;總座位數2000座以上的電影院宜分數處集散;

五、位於交叉口的電影院尚應滿足城鎮有關交通車行視距的規定。

(6)電影院的文化分析擴展閱讀:

觀眾廳:

觀眾廳是電影院的主要組成部分,銀幕是觀眾廳設計的依據,銀幕尺寸的大小決定觀眾的容量,銀幕越大容納觀眾的人數越多,觀眾少的觀眾廳其銀幕則相對縮小,所以觀眾廳的尺度實際上取決於銀幕的大小。銀幕的形狀又決定觀眾廳的體型,新形式電影尤是如此。

不同的品種有不同形狀的銀幕,大視野電影的銀幕尺寸決定了觀眾廳的高度比例,環幕電影的銀幕決定觀眾廳必須是圓形,而穹幕電影的銀幕需要一個穹頂的觀眾廳等等。一般平面銀幕的電影院觀眾廳呈矩形或梯形,地面有一定坡度。

❼ 韓國電影的特色

韓國電影的特色是畫面柔美,貼近生活,情節細膩,關注人生,有積極的價值取向。人物真實誠摯,人物心理和對話細膩,往往選取一些觀眾尤其是青年人比較關心的題材(愛情、偶像、科幻)。

韓國電影,簡稱韓影,韓流文化代表之一,20世紀70年代,韓國電影逐漸走向興旺,但當地電影院仍以放映外國影片為主。 韓國電影《生死諜變》拉開了韓國電影振興的序幕,把韓國老百姓對好萊塢電影的喜好重新調整成了對韓國本國電影的關注。

(7)電影院的文化分析擴展閱讀

著名韓國電影介紹

1、《海雲台》是由尹濟均編導,薛景求、河智苑、樸重勛、嚴正花、李民基、姜藝媛主演的韓國災難片。

影片主要圍繞在韓國釜山的旅遊勝地海雲台,突如其來的一場海嘯把所有人的幸福無情地摧毀。該片於2009年7月23日在韓國上映,上映33天,觀影人數達到1007.5766萬人次,成為韓國電影史上第5部超過一千萬人次票房的作品。

2、《假如愛有天意》是由郭在容執導,孫藝珍、曹承佑、趙寅成等主演的韓國愛情電影,於2003年1月30日在韓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黃順元所著韓國小說《RAINFALL》,主要講述了大學生尹梓希無意中找到母親宋珠喜留下的日記,便重溫她母親初戀的故事。

❽ 請問中外電影市場有什麼區別

中外電影市場有以下區別:
1、文化背景不同,由於不同文化電影所表達的文化也不同。
2、故事情節聯系不同。
3、電影的寫實手法不同。
不論是在電影院、電視抑或電腦上看電影,我們不難發現外國電影往往比中國電影更能吸引人。直觀的講從票房上外國片更勝一籌,從觀眾反應和世界電影排名上看中國國產片也不如外國。

❾ 《天堂電影院》所反映出的義大利文化

《天堂電影院》講的是導演托納多雷故鄉西西里島的文化,與中國人相同,西西里人十分重視「根」的概念。他們的根深植於對家鄉滿懷的激情與熱愛中:陰郁的暴雨雲里時隱時現著易變的群山;盛開的檸檬和橘樹林香氣襲人;如茵草坡上,撒滿片片雪絨般細小的野花。人們頑強地保持著歷經變革沿襲下來的宗教傳統,而一切西西里人傳統的核心便是家庭觀念。年輕人遠走他鄉,並不疏離家庭。他們認為,家庭成員應該親密無間,哪怕不住在一起。單槍匹馬行事的風格在西西里人看來是奇怪而不可思議的。

❿ 電影院是文化與樂業還是服務行業

1997年以前是社會服務行業,之後就是商業(也屬於服務也范疇)了。

閱讀全文

與電影院的文化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姑娘電影完整版西瓜影音 瀏覽:16
電影應天堂 瀏覽:256
如何評價電影浮城謎事 瀏覽:541
日本的大尺度電影天堂 瀏覽:884
大話西遊2電影主題曲 瀏覽:331
唐人街神探迅雷下載電影天堂 瀏覽:732
電影機器人叫什麼 瀏覽:456
兒童電影全集警察故事 瀏覽:545
免費觀看二戰女兵電影 瀏覽:934
百萬作品電影全集 瀏覽:31
最新美國午夜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35
上海電影藝術學院表演老師 瀏覽:304
田雨的電影全集 瀏覽:607
微電影分手視頻短片 瀏覽:670
銀行職場題材電影 瀏覽:148
居家電影課在哪裡上 瀏覽:984
舒淇電影穿皮衣打架片段 瀏覽:830
二龍湖電影全集片段抓日本人 瀏覽:248
廣西玉林市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899
手機電影怎麼傳給qq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