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優秀電影作品有哪些
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體現「存在主義」並且包含這那麼點「哲學」思想的電影是有很多的,就看你能不能徹底理解電影想要表達的價值觀了。而且一般來說,這種電影,你一時半會真的很難看進去,畢竟靜下心來,慢慢去感悟,去品味。
因為它不像那些爆米花電影,就是為了是你的腎上腺激素飆升。它要表達的,都是直擊人類靈魂深處的東西,探討也是人性的另一面。
目前我了解到的有那點「存在主義」意味的電影就是這兩部了,要是看完後你還依然對此有興趣的話,我推薦你去豆瓣等一些網站看一看,上面有很多人推薦的更好的電影,還寫了很詳細的影評,或許對你看電影有更大的幫助。
② 電影學專業是指什麼
把電影作為社會文化現象、藝術現象以及大眾傳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學。在中國,電影學還是一門新興學科,對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圍眾說不一。一般認為電影學是藝術學的一個分支,其范疇包括電影發展過程、電影審美特性、電影創作規律、電影作品分類及其社會作用與美學效應等。電影學在國際上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隨著電影藝術日益成熟而逐漸興起。在其發展過程中既與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產生聯系,又與美學以及藝術學其他分支相互影響。50~60年代以來,隨著跨學科研究的日漸開拓,電影研究與其他學科研究的相互結合更趨密切,出現了一些新的分科,如電影美學、電影哲學、電影詩學、電影心理學、電影社會學和電影符號學等 電影學 (法國)研究感知影片的一般規律而不考慮具體作品或作者的法國電影理論。1946年,法國美學家艾迪安·蘇里奧在巴黎大學建立「電影學研究所」,出版《電影學國際評論》雜志,吸收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美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和生物學家參加研究工作。法國電影學的主旨是與影片分析和批評迥然對立的。法國電影學的三項研究重點是:1�研究對影片的心理和生理的感知,尤其是視覺感知,中心論題是影像的真實性和由活動影像造成的似真現象;2�建立社會學和教育心理學的交叉學科,研究兒童對影像序列的理解力,研究智力水平對理解影片的作用。人類學家通過電影研究「原始」人群的智能信息,電影學研究則從醫學角度重視影片對兒童的記憶過程的影響;3�從比較美學角度為電影研究的一般美學觀念奠定基礎,從現象學出發,把握電影世界,研究銀幕感知,包括平面性、連續性、恆定幅度和客觀時間延續性,與純想像性的故事性感知的分離。 電影學專業就業前瞻連續幾年來,中國電影產業以每年推出300部電影的產量飛速發展,日益壯大的電影產業需要大量的電影人才,這無疑為電影學專業的畢業生尤其是高學歷的電影學研究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遇。電影學專業的就業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影視傳媒行業。很多報考電影學的考生都懷有影視夢想。去影視傳媒行業工作自然而然成為他們就業的首選。目前影視行業的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擁有碩士學歷還是很受用人單位青睞的。從事影視方面的工作收入比較高,但中國研究生教育以培養理論人才為主,因此進入影視圈發展的電影學研究生並不多。 進入各級電視台以及各種影視傳媒公司,是影視專業研究生就業的主要方向。業務能力比較強的畢業生,可以到影視公司、廣告公司或者文化傳播公司,從事策劃、編劇、燈光師、錄音師、場記、導演、攝像等工作。當然,畢業生也可以自己創業或者是選擇做獨立藝術家。 如果要從事影視工作,最好報考專業的電影院校,因為這類院校的畢業生機會比較多,師兄師姐等校友都能提供很多就業機會。在研究生學習階段,要多到一些單位鍛煉,有一定的實踐經歷和人脈資源,這於將來在影視行業的發展是很有利的。 如今開設影視學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呈現遍地開花的勢態。新專業的開設需要大量師資力量的補充,這就為電影學專業的研究生就業另闢了一條渠道。如果喜歡影視並且願意從事教學工作,這是不錯的選擇,畢竟高校教師的待遇和地位還是相當不錯的。 盡管目前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師時,都要求應聘者具有博士學位,但由於影視學科是一門新興學科,且地方院校的影視專業門檻相對較低,所以電影學碩士畢業生到高校就職,還是有一定的機會。北京師范大學每年都有不少電影學專業畢業生到地方高校就職。 需要強調的是,大學教師都很重視科研能力,所以即使順利地考上了研究生,最好在研究生期間積極發表論文,多參加教學實踐活動,以增加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 新聞出版機構、相關國家機關和行政單位、企業、公司宣傳部門。新聞出版機構包括報社、雜志社和出版社,國家機關主要是指國家廣電總局、中影公司、地方廣電集團(局)以及文聯等單位,這些都是不錯的部門,進入這些機構一般都需要參加國家或地方的公務員考試。大企業、大公司的宣傳部門(主要是媒體宣傳崗位)也是不錯的選擇,要進這些部門最好有一定的實習經歷,而且企業很看重實干能力,強調從業人員的動手能力和寫作能力。 總體而言,電影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很不錯,特別是掌握一技之長的畢業生,無論進公司、機關,還是拍電影都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業前景將一片光明。
③ 滿意的一定會採納的,從哲學角度分析一下電影《超體》,找幾個切入點具體談談
1、生命起源:畫面一開始展示的是細胞分裂,從單細胞到多個單細胞。
1分2
2分4
4分8......無限分裂,無限多個單細胞體誕生
這里有個值得思考的地方:即使是分裂出來的仍然是同樣的單細胞,為什麼之後會演變成各種不同的生物呢?
那是因為分裂出來的單細胞,吸收不同的物質、雜質(食物源),導致異變,異變的單細胞再和其它細胞重組,誕生新的物種。(雜交階段)
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距離太近了,沒有規則的運動,也就是混沌期,雜交、重組,形成了之後各種不同的物種。
那為什麼之後的物種沒有雜交重組了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之後的物種,有了各自族群(你可以看做是文明期,就如人類不會去找動物做伴侶,同樣的道理。),有了領地,就不會再像細胞階段那麼的混亂了。
物種起源:通過分裂自己,不停的復制更多的自己,從個體演化出群體,擴大生命范圍。
物種會發生進化,基因、表型的突變積累後會形成新的物種。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假如把地球演化到今天的歷史濃縮到一天,地球誕生是24小時中的零點,那麼,地球的首批居民--厭氧性異養細菌在早晨7點鍾降生;午後13點左右,出現了好氧性異養細菌;魚和陸生植物產生於晚上22點;而人類要在這一天的最後一分鍾才出現。
在大自然中,生活著一大類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命。無論是繁華的現代城市、富饒的廣闊田野、還是人跡罕見的高山之巔、遼闊的海洋深處,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這一大類微小的"居民"稱為微生物,它們和動物、植物共同組成生物大軍,使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微生物王國是一個真正的"小人國",這里的"臣民"分屬於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類病毒、立克次氏體、衣原體、支原體等幾個代表性家族。
以細菌家族的成員來說,它們是靠自身分裂來繁衍後代的,只要條件適宜,通常20分鍾就能分裂一次,一分為二,二變為四,四分成八,……就這樣成倍成倍地分裂下去。如果按這個速度計算,一個細菌24小時內能產生2.2e43個後代,總重量為2.2e28克,相當於4個地球的重量 ! 雖然這種呈幾何級數的繁衍,常常受環境、食物等條件的限制,實際上不可能實現,即使這樣,也足以使動植物望塵莫及了。
物種定義的前提條件是與其它物種形成生殖隔離。
而在最底層的細胞,細菌,由於生存空間小,密度又高,很容易導致雜交混種。而體積越大的物種,就會形成生殖隔離,如陸地動物、人等。
2、人類起源:畫面開始出現猿猴喝水,很簡單的狀態。
字幕:「數百萬年前我們的地球,被賦予了生命。而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人類世界至今,越來越豐富,不再是像原始初期的猿猴那樣只會簡單的喝水,人類可以做更多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工作。
3、人情關系
女主角露西(以下用露西)同一個認識不久的男人的對話,男的想讓露西去幫他送貨。露西想起了和這個男人認識一起遊玩的日子,覺得有些虧欠那男的。
4、報恩?好人?
男的說自己去了博物館:「有一個女人,大家都知道她叫露西」。
畫面切換:博物館里的猿猴。
男的想告訴露西,做好人,幫助別人,大家會記住她,她的名字,並寫進歷史。
但露西的回答是:「你說我們是好人么?」
男的回答:「是啊」後又補充:「NO」
露西的意思是:不會因為之前你給過我好處,我就欠你恩情並報答你,幫你做事。
5、誘惑與陷阱
那男的繼續說服露西,說:「用你美麗的笑容,把他的手提箱送去!」
畫面切換到老鼠和捕鼠器(有食物),食物很有誘惑力,但有陷阱,有代價。
6、他人的強制手段
露西仍然拒絕,但是男的硬是塞給露西500美元,並用手拷拷住露西,命運被動展開。
7、利益追逐
電影上部分經常畫面切換到動物,動物界的從林法則,弱肉強食,換到人類,同樣是如此競爭,只是看上去沒有像動物那麼的野蠻。
豹追殺獵物羊。
而女主角這時就像是被追殺的獵物。
畫面:豹成功獵殺羊
那男的被殺,露西被抓。與動物畫面吻合。
8、恐懼階段
由於是弱勢,露西成了獵物,心理非常恐懼害怕。
恐懼心理是人類與生懼來的,除了人類,別的動物同樣有恐懼。
恐懼的源頭是未知,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對自己不利的事,導致恐懼害怕。
9、智慧物種:大腦使用率
大腦使用率越高,物種越聰明,越有智慧。因此人類站到了地球食物鏈的頂端。
人類從原始人開始懂得使用工具,取火,開始了文明的發展。
普通動物大腦使用率在5%以下,
人類大腦使用率在10%左右(之所以在10%左右,沒有更高的提升,是因為人類過渡依賴工具。)
唯一的特例,大腦使用率超過人類的海豚,大腦使用率達到20%。
雖然海豚的大腦使用率比人類高,但並沒有像人類那樣發展出文明,主要原因是沒有像人類那樣有靈活的肢體,靈活的手指,腳。無法創造工具。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痴迷擁有現狀...」
因此人類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
10、節省時間
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發明、使用更多的工具幫助人類做事,節省時間。
11、獨立與發展
「如果它的棲息地處在不利的環境,細胞將選擇自生,也就是說,自給自足...」(只顧自己)
「但是,如果棲息地處於有利的環境,這就是復制的選擇」:繁殖下一代。
「而當他們死去後,這些細胞重要數據,將通過遺傳的細胞,知識,專業知識是通過時間遺贈的。」(部分知識:即生存本能,遺傳下來的基礎的生存本能,與尋食物有關,也就是尋找食物的能力。)。
例如:
許多動物生下來就具備某些能力,比如蜘蛛不學習就會結網;蚊子不用學習就會吸血;蝴蝶從繭中出來就會飛;小魚孵化出來就會游;小海龜從蛋里孵化出來就會爬,而且知道向海的方向爬;哺乳動物的幼仔生下來就會吃奶;小羊生下來很快就會站立,幾天後就會跑,等等。
而人類:
人生下來會有一些是天生就會的,比如吃奶,也算是技能,木頭總不會這個吧,也要大腦來支配的行為,或者很多行為習慣,比如喜歡聞東西,是個習慣,很多人都有,也是沒人教的。
遺傳基因除了遺傳體貌特質以外,也遺傳了一些知識和行為類的東西,只是比例很小而已。
12、變化
電影主題:用葯成佛,大腦被開發超過10%以後,甚至100%以後會怎樣?
人腦中有2千億多個腦細胞、可儲存1千億條訊息,思想每小時遊走三百多里、擁有超過1百兆的交錯線路、平均每24小時產生4千種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靈敏的器官。人的腦部構造分為大腦、小腦與腦干。大腦由大腦皮質(大腦新皮質)、大腦邊緣葉(舊皮質)、腦干、腦梁所構成。大腦皮質從位置上可分為額葉、顳葉及枕葉三部分。
此外,腦又分為左、右兩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腦」,左半球就是「左腦」。而左右腦平分了腦部的所有構造。左腦與右腦形狀相同,功能卻大不一樣。左腦管理語言,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訊息,把進入腦內看到、聽到、觸到、嗅到及品嘗到(左腦五感)的訊息轉換成語言來傳達,相當費時;左腦是理性分析判斷腦,主要控制著知識、判斷、思考、推理等,和顯意識有密切的關系。
如果讓情商、聯想、未知、感覺的右腦大量記憶,右腦會對這些訊息自動加工處理,並衍生出創造性的訊息。也就是說,右腦具有自主性,能夠發揮獨自的想像力、思考,把創意圖像化,同時具有做為一個故事述說者的卓越功能。如果是左腦的話,無論是你如何的絞盡腦汁,都有它的極限。但是右腦的記憶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結合,就能夠和不靠語言的前語言性純粹思考、圖像思考相連結,而獨創性的構想就會神奇般的被引發出來。
具體資料可參考網路:腦細胞、左腦、右腦
13、連接
「1億人的神經元,只有15%在工作。還有人類的更多連接在銀河星系。我們要有一個龐大的數據網路,但我們沒有達到。」
(這段話為之後主角露西開發大腦後,看到人類身上有隱形的線條向上連接到天際,做鋪墊。)
這種說法,想到了宇宙資料庫,你可以把宇宙想像成一台超級量子計算機,它連接萬物,所有萬物產生的數據都會被上傳到這個宇宙資料庫中。
「下一步呢?可能是控制其他人。」(為此,我們至少要有40%的使用率)
電影要表達的思路就是:大腦開發度越高,控制范圍越廣,除了控制自己本身,還能看到其它人類、物種的資訊,並控制其它物種、人類。
14、淺恐懼、告別親情
這時的露西還是有恐懼的(只是和之前相比,沒有那麼強烈了),就是對死亡的恐懼,不知自己接下來會怎樣,會不會死。
恐懼是生物的本能反應,與生俱來。
露西給母親打電話,訴說情感和自己現在的感受,就像是在說遺言。
15、關於用腦率和大腦使用率
有一段對話,露西說:「我現在的用腦率是100%」,這里並不是說大腦使用率已經達到100%,而是現有范圍的大腦使用率的100%。
用腦率:可以用電腦上的CPU處理器來描述,百分比的利用率。
大腦使用率:大腦使用范圍,還有未開發使用部分。可以用CPU的核心品質來描述,比如單核CPU、雙核心CPU、4核CPU、8核CPU。越多核的CPU就能擴大越多的使用范圍。
以5%作為核心數來推理,5%大腦使用率為單核,10%為雙核,20%為4核,
40%為8核,80%為16核,100%為20核。
16、生命的本質、人生的目的
「起源於第一個細胞被一分為二,人生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有崇高的目標。」
「如果你問我怎麼做,我想說的是擁有這些知識。如同所有的基本細胞都在時間旅行(包括人)」
17、排斥無規則
社會排斥無規則、不守法律道德的人(從新聞那段可以看出,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動機,只要犯錯就會被吐嘈甚至追捕)
18、戴高樂
「我們的血統開始於巴黎戴高樂」
關於這段話,想來想去,有雙重理解:
①露西所在位置是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它是以法國第一任總統夏爾·戴高樂的名字命名的。)
②夏爾·戴高樂的個人名言前兩條:
1、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立意要成為偉人!
2、到月亮上去不算太遠;我們要走的最大距離還是在我們之間。
用這兩條名言就可以很好的解釋:「我們的血統開始於巴黎戴高樂」這句話。
①露西正在朝偉人的方向發展。
②露西與普通人的距離已經越來越遠了,超過了普通人類的能力范圍。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物質上的,(只要有錢,誰都能得到的並不算什麼,而這也會有失去的一天)而是對知識的運用,導致能力的不同。19、測量單位、社會制度
「我們所有已建立的社會制度是底層的1+1=2」
「但1+1,不是2。沒有數量、沒有符號象徵」:即一切都是能量信號,信號可以進行編輯重組成不同的物質。
「它編纂距離,以減少人體秤,明白人體秤,幫助我們忘了這個世界是深不可測的。」
「如果人類不是計量單位,而世界不受數學規律...怎麼統治這一切呢?」
露西答:「汽車無限加速行駛,然後汽車消失,如果證明它們的存在呢?原因就是時間,他自己的存在,是最終的措施。他屬性,它存在的物質。沒有時間了,我們是不存在的。」(無限加速,超光速,最後穿越時空?)
「時間是統一的」
時間是人類文明世界的統治者
你可以把人類文明看作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有時間的,你可以快進快退看到一切。
20、無知
「混沌是一種無知、不是知識」:相當於文盲、法盲之類。
部分人類濫用知識,不是因為掌握了更多知識,而是不懂合理運用知識,並且有的還是文盲、法盲等。
21、上帝之眼
在露西吸收所有的CPH4的過程中,圖像顯示CPH4在體內沖入一個三角形地帶。那個地帶是閉合的,CPH4強行闖入。(個人理解那裡是大腦禁區,上帝區域)
22、暗物質世界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是指那些自身不發射電磁輻射,人類無法通過現有的任何觀測工具來直接觀測到它們,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宇宙中所能觀測到的所有恆星、行星和星系,加在一起的總質量還不到整個宇宙質量的4%。宇宙中96%的部分是由一些神秘的物質組成的,科學家們看不到,探測不到它們,甚至無法想像出它們的摸樣。
宇宙:普通物質是4%,暗物質23%,暗能量73%。
暗物質與暗能量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們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量的10%不到(約5%)。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幹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
1932年,暗物質(dark matter)剛被提出來時僅僅是理論的產物,但是我們知道暗物質已經成為了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佔了1/4,同時更重要的是,暗物質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暗物質的本質還是個謎。
看來,恐懼是人類瓶頸。
具體網路:暗物質
④ 請用哲學的角度分析一部電影 哲學小論文也可以 希望是原創的 1000字左右 分數不多 但可以酌情加
理論的哲學,哲學的理論,現在加上被河·蟹過的哲學,以目前流通的哲學講,我部理解,也不喜歡,按一些樸素的來說,估計你也不習慣,何況你是用來交作業的把,更不能把敗筆留這
⑤ 能推薦一些心理學哲學主題的影片嗎
先看希區柯克的電影吧,心理分析大師,不光是劇中角色,還有觀眾
【22部值得一看的「心理學電影」】
1.大象elephant (2003)
心理學看點:當眾媒體憑主觀臆想紛紛炒作馬加爵事件的時候,人們尤其應該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
藝術性:*****
觀賞性:***
劇情梗概:
影片根據1999年震驚世界的美國哥倫拜恩中學校園槍擊案改編,講述了在美國一所普通中學發生的一場惡性槍擊案的過程以及前幾個小時的事情。約翰逃課未果,被父親逼著回到學校上學;艾利亞喜歡攝影,在校園內外拍一些人物和風景照片回到學校自己洗印,米雪兒受人冷落,心情低落,到校圖書館幫助做工;喬丹剛剛交了一個新女朋友凱麗,被尼科爾等女孩子議論紛紛;而此時的埃里克和阿萊克斯由於經常受到別人欺負,無意間通過互聯網買到了槍,他倆在家裡午睡之後,決定到校園里大開殺戒,他們經過簡單策劃之後,身穿美軍野戰裝走進了教學樓,孩子們的命運被改變了,慘劇在這個陰雲密布的下午發生了。
2.I.D./ IDENTITY/身份(2003)
簡介:風雨交加的夜晚,11個人先後被迫困守在一家破舊的汽車旅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人死去,而死者的身邊總能找到下一個死者的房門號碼。於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分析彼此的共同點,震驚地發現,所有人都是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究竟兇手是其中的哪一個,或者兇手另有其人?
心理學看點:DID(Dissociate Identity disorder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舊稱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礙)
藝術性:***
觀賞性:****
3.Gothika/歌西卡(2003)
心理學看點:犯罪心理學,失憶
4.insomnia/失眠 (2002)
心理學看點:又是一部Christopher Nolan拍攝的與心理疾病有關的驚悚片,這一次地理環境特殊——永遠是白晝,嚴重失眠的警探如何與老謀深算的疑犯展開貓鼠之戰?
5.異度空間/ Inner Senses(2002)
心理學看點:影片更多是從心理學視角來看待超自然現象,所以鬼魂是否是真實的並不重要
6.American Psycho/美國精神病I、II (2000、2002)
心理學看點:一個年輕人在白天是標準的都市雅皮,到了夜晚卻會變成一個瘋狂的連環殺手。
7.La pianiste/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Piano Player /Die Klavierspielerin (Austria)(2001)
簡介:年屆不惑的女鋼琴教師自小受到母親的控制和壓抑,兩人像是一種復雜的共生體,怨聲載道地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直到一位年輕聰明的男學生出現……
心理學看點:千載難逢的一部狠片,繼《藍絲絨》以後最卓越的性心理變態電影傑作
藝術性:*****
觀賞性:***
8.A beautiful mind/美麗心靈(2001)
心理學看點:影片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Nash的真實生平改編,巧妙地展現了偏執型精分患者的幻覺世界。一個獨一無二的天才,一個傳奇的精分患者。
藝術性:****
觀賞性:****
9.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實驗(2001)
心理學看點:為了可觀的實驗酬勞,20個應征者隨機分成兩批扮演囚犯或看守,然而短短幾日之內,模擬監獄頓成人間地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不可避免地走向惡化的呢?當一類人對另一類人具有無限權力的時候,人性的殘暴則畢露無遺,且看這部根據經典社會心理學實驗改編的社會成人版電影如何去演繹。
藝術性:****
觀賞性:***
10.The Beach/海灘 (2000)
心理學看點:假如在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如畫的海灘凝聚起一些優裕、樂天的遊客,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夢幻般的天堂?僅僅指出人性的貪婪是遠遠不夠的。個人認為這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心理學實驗,有待看過的朋友一起來討論
藝術性:****
觀賞性:***
11.Memento/失憶(2000)
心理學看點:短時記憶缺失
12.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聖女貞德(1999)
心理學看點:貞德是精分?/人的信仰何來?
藝術性:****
觀賞性:****
13.the six sense/靈異第六感(1999)
心理學看點:兒童心理學
14.Good Will Hunting/心靈捕手(1997)
心理學看點:精神分析
15.The game/心理游戲(1997)
心理學看點:他學著父親的樣子跳下了樓。而這正是康拉德設計這一游戲的最精彩情節,他就是要哥哥以親身經歷來治癒心理創傷,將情感從死去的父親身上轉移到面前所有的親朋好友身上。
16.Le Huitième Jour/第八日/幻海情緣/The Eighth Day (1996)
心理學看點:一個自小患有唐氏綜合症,一個是事業成功而社會生活失敗的推銷商,且看兩個人不尋常的友情如何改變彼此的生活。
17.夢旅人/Picnic (1996)
心理學看點:繼《情書》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岩井俊二又推出了這部以精神病患者為題材的作品。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由此展現了現實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18.Basic Instinc/本能(1992)
心理學看點:弗洛伊德 性與暴力的本能
藝術性:***
觀賞性:****
19.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1991)
心理學看點:變態心理學
藝術性:****
觀賞性:*****
20.rain man/雨人(1988)
心理學看點:濃墨重彩地展現了自閉症的典型症狀
藝術性:****
觀賞性:*****
21.Blue Velvet /藍絲絨(1986)
心理學看點:展現了各種性心理扭曲的場景
22.Spellbound/愛德華大夫(1945)
心理學看點:失憶症
藝術性:***
觀賞性:***
地址:http://www.mtime.com/my/181407/blog/146464/
心理學電影分類匯總:http://www.mtime.com/my/691160/blog/570334/
【王牌對王牌】【心靈捕手】——個人強烈推薦的。
⑥ 什麼是哲理電影
現代主義的哲理電影
現代主義電影與現代電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代主義的哲理電影是直接受到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和美學思潮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其它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以完全不同於傳統電影方式的新穎、奇特、怪異的電影手法,去表現非理性主義的人生哲理,把抽像的、復雜的哲理觀念做為影片創作的中心。
例如:
阿侖·雷乃:《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1961
安東尼奧尼:《蝕》
路易斯·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1928
《比里迪亞娜》 1961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
《野草莓》
《呼喊與細語》
哲理電影往往以存在主義的哲學觀念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去探索人生、社會、人性的重大問題和面臨的深刻危機,諸如:人的孤獨與痛苦;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隔膜;人的生本能與死本能;對信仰的懷疑,上帝是否存在;對核威脅、核恐怖的畏懼等等,影片大都具有內省的性質和神密的氣氛。在內容上用無因果關系的事件來代替情節,強調生活現象的無定性和片斷性;用人。物的生活狀態和潛意識活動來代替性格,有時則乾脆變人物為某種情緒的象徵或符號。影片的結構鬆散,但構圖講究,攝影精美,很容易令人想起瓦萊利對現代派詩歌的要求:「悅耳而無意義,清楚而無用處,朦朧而令人愉快。」手法上經常使用夢幻、隱喻、象徵的手法。
代表作品阿侖·雷乃:《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瑪格麗特·杜拉:《卡車》
安東尼奧尼:《紅色沙漠》、《蝕》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
⑦ 請以哲學角度分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據說拿了許多大獎。如果不是在蘇老師這里,其實我可能沒有耐心去看完這樣長的一部電影。很多時候,好像我們都已習慣思想的快餐,這就好比大家在課堂去議論哲學一樣。其實我們真應該拿出時間,慢慢地去體會、去玩味人生的許多東西,可能這樣就會看到生活的真面目,求得生活的真諦。
藝術的理解一定是多元的,肖申克監獄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我所理解的肖申克監獄——是人生的牢籠。這部電影所反映的,恰恰是人對「牢籠」的認識、人與「牢籠」的關系。人,無時無刻不處於牢籠之中;人,無時無刻不處於牢籠的控制之下,人,就是生活在「牢籠」中的動物。
可我的理解,可能與《肖申克的救贖》的導演相比會更加悲觀。我覺得,人不僅是關在「牢籠」中的動物,是被「體制化」的動物,更可悲的是,人本身就是「牢籠」的產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母親的子宮硬推到了這個世界,啼哭著來到這個地球。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父母以他們自己的人格——他們自己的「牢籠」,來塑造我們,從而把我們放進了另一個「牢籠」。我們畢其一生所要做的,又恰恰是打破這樣的一座牢籠。這是一件多麼受冤屈的事!所以,剛看電影時我就想,安迪的手槍——所謂的「凶器」,這樣大的物證都沒有找到,可是陪審團竟然判定他有罪! 這天大的冤屈和父母們禁錮我們異曲同工。
面對牢籠,電影為我們展現了兩種出路——安迪和瑞德獲得了新生,布魯克斯選擇了死亡。這恰恰是面對父母為我們設置的牢籠,我們所要選擇的兩種結局。要麼我們打破這個牢籠,要不我們被其「體制化」而走向死亡。所以,「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人生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人生就只剩下了這樣一道選擇題。要麼我們選擇樂觀地活,要麼我們選擇悲觀的死!「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影片謳歌了自由的可貴,同時,對追求自由的方式作出了詮釋。安迪幫助獄警逃稅,為獄友贏得每人3瓶啤酒的獎勵。之後,他憑借自己的才智,為獄警報稅、為典獄長洗錢,還成功地把黑錢弄到了自己的手中,不斷地改變著生活。這提示我們,在沖破牢籠時候,要注意增長自己的智慧。安迪一周一次給州議會寫信,創建監獄圖書館;他幾十年如一日,在美女掛圖後面挖洞,終於打開了走向自由之門。這提示我們,在沖破牢籠時候,要有毅力,要堅持,要鍥而不舍。變態囚犯的騷擾、典獄長的陰暗和殘忍,象徵著人生道路上要面對諸多凶險。500碼長的下水道,象徵著沖破牢籠走向自由前,所要面對的許多骯臟和丑惡。一句話,通往自由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對自己靈魂的「救贖」,是需要付出許多代價的。自由是彌足珍貴的。安迪在獄警辦公室里播放「費加羅的婚禮」,聽來,真讓人潸然淚下。
電影許多經典台詞,十分耐人尋味。摘錄如下,與大家共勉。
1、「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感悟:安迪就是神,是他引領瑞德走出了牢籠,走向了自由。我們有時候,是需要神的指引的。
2、「我的律師無能,所有來這里的人,都是冤枉的」。 感悟:是的!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被父母「冤枉」而來到這個世界,有了這樣的認識,人生就會增加了一份對人性的理解,多了份大愛。
3、「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感悟:許多人就是在這樣一種「體制化」中死去,人生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座監獄。怎麼去面對呢?
4、「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我發現自己是如此的激動,以至於不能安坐或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獲自由即將踏上新征程的人們才能感受到這種即將揭開未來神秘面紗的激動心情。我希望跨越邊境,與朋友相見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夢中一樣的藍。我希望) 感悟:多麼壯美的畫面啊!也許,這就是人生的真境界。
影片的最後,安迪和瑞德的擁抱,冗長而多餘。太平洋,大海,體現了一種情緒的宣洩。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寬廣的海洋,也許象徵著回到了母體的懷抱了吧!
最後,我想用這段台詞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件好東西,也許是世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來不會流逝)」,並以此來就小組同學提出的精神分析如何給人以終極治療做以答復。同時,還想請諸位同學一道讀讀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獨白。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獨白: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究竟哪一種算高貴——默然忍受那欺人命運的暴虐的毒箭,還是拔起刀,向那人世的無涯的苦難搏鬥去,一了百了?!
死去;睡去……就此了事。睡去,也許就結束了這心頭的苦痛,這肉體所必然要承受的千百種驚駭震動。這倒是分享祈求的好歸宿。
死去;睡去。睡去,也許夢去。唉!也許難處就在這兒:因為擺脫了這人生的騷亂和糾纏,在那死去的長睡中又會闖來什麼夢,這不能不令人猶豫。正因為這樣的猶豫才使人們甘心久困於苦難之中;因為,誰願意忍受這世間的鞭笞、嘲弄,壓迫者的橫暴、傲慢者的欺辱、真情被鄙視、國法被撓阻,官僚們的倚勢凌人和費盡辛苦所換來的小人的讒言。要是僅僅自己一刺刀就能把這孽債永消除,那麼誰還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苦熬呻吟、喘息流汗?就是因為懼怕那死後茫茫莫辨的彼岸、無數行客匆匆渡過從不見回頭,所以我們寧可忍受著眼前的災禍,不敢向未知之數奔投。這樣,生與死竟把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果斷力的本然靈光蒙上了一層黯淡的迷霧,聲勢浩大的事業也因為這躊躇一顧背離原有的航道,失去了行動的光輝。
⑧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中心思想
影視文學課上曾經有過相關的討論,在這里和你分享。總的來說, 主題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思想,主要通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形式結構表達出來。在分析電影主題時,首先要先判斷這部影片的劇作結構特徵。簡單是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典的戲劇式結構,大多數好萊塢影片都是這類結構。有些學者乾脆將這類電影的主題稱為「行動主題」或「情節主題」。對於這類電影來說主人公的中心動作即是該影片的主題。當然,一部敘事性作品可能有兩條或多條情節線索,那麼相應的主題可能就不止一個。另一類是非戲劇式結構的影片,比如西方現代、後現代電影,往往缺少戲劇沖突和清晰的情節線,因此難以按照傳統的戲劇式結構影片那樣提煉主題。這可能就是大家認為難以理解和歸納主題的地方。美國學者李·R·波布克認為藝術電影仍然有一個思想或哲學上的主題。一部影片的主題不必非是某種「教義」,非常可能僅僅提示某種情調,這種情調變成主題。比如《紅白藍》三部曲,顏色就成為了主題,並且顏色還暗含著更深層的隱喻意義。我認為對於理解這類藝術電影主題,首先,要拋開傳統的觀影的習慣,把關注點從戲劇沖突轉向體會電影中人物和故事的情節發展。這類電影是主題並非是直接灌輸給觀眾的,而是需要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主動思考和理解的。此外,理解這類電影主題還需要大量的哲學和藝術方面的積累。另外再說句題外話,這類後現代電影主題的模糊實際上還有更深一層的電影藝術情節在發揮作用,他們希望電影可以獲得與文學同等的地位並脫離通俗娛樂領域。
⑨ 關於電影哲學分析
電影哲學:是研究電影現象的意識形態實質及電影與各種哲學思潮聯系的學科。
電影專業:影視編導專業致力於為全國各電影廠、電視台、影視劇(節目)製作、影視報刊雜志、音像出版等單位或部門,培養能從事影視劇本和影視節目的創作、編導、製作,影視藝術的教學、研究和評論,影視的策劃、管理和出版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寬口徑、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