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動畫片花木蘭人物剖析
沒看過,幫你找點評論吧
《花木蘭》由美國著名動畫公司迪斯尼製作出品。本片改編自中國傳統經典故事《花木蘭》,但完全由現代美國式精神理念構成影片核心,講述主人公花木蘭勇於突破傳統意識框架束縛,追求個性釋放,努力挑戰自身,抗擊社會及外來壓力,實現自我價值的故事。
該片巧妙的將現實的內在立意,與富於神秘色彩的東方經典傳說相結合,獲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齡觀眾群體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圍獲得巨大成功。
整體風格
與迪斯尼常見動畫風格不同,該片整體風格借鑒了中國畫的一些技法,虛實結合,工筆水墨結合,意境悠遠,頗富東方韻味。
片中同時還將這種虛實畫法與鏡頭散焦原理結合,從而避開了水墨動畫不易和三維寫實動畫相融的矛盾,達到了寫意與寫實的協調平衡。
劇情結構
依照悉德‐菲爾德的劇情結構法,從開始到木蘭離家為第一幕建置部分,該部分包括:1,介紹主要人物:以木蘭見媒婆體現角色性格和狀態。2,提出戲劇性前提:徵兵。3,戲劇性情景:社會對女人的要求與木蘭自我觀念的沖突。情節點1是木蘭扮男裝從軍,也即故事真正開始處。
從離家之後到木蘭去京城為第二幕對抗部分,木蘭放下布娃娃為第二幕中間點。第二幕前半部分的動作主題是木蘭想要成為合格的軍人,其中木蘭爬上桅桿拿箭為緊要關頭1。第二幕後半部分的動作主題是木蘭想要和大家一起打敗匈奴,其中木蘭的身份被揭穿是緊要關頭2。木蘭決定去京城救人是情節點2。
剩下是第三幕結局部分。
角色設計
角色造型設計沿用美式動畫常見造型原則,正面角色基本為長方形和圓形臉,頭頂平直;反面角色為三角形臉,頭頂尖。
按美式動畫慣例為主角配備了多話、滑稽、多動的配角——龍,起調劑情節、幽默搞笑、在無人時與主角對話、揭示主角心理、代替旁白和引進神話因素等多重作用。此片因情節需要,龍出場較晚,故另增加一無言配角——蟋蟀,在第一幕發揮相同作用。
反面主角單於也配有一隻鷹作為陪襯,是此類動畫片中較為少見的。鷹的頭部造型採用了模仿單於的方法,構思新穎。片中單於出場不多,且此類威脅性角色不宜多話,也不宜多動,本來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故片中通過增加鷹的方法,在單於不出場的情況下,也讓觀眾通過鷹感到他的威脅,效果極佳。
片中正面角色的馬,借鑒了中國漢唐時期的馬匹藝術造型風格,寫意神駿,是該片一亮點。
相反匈奴的馬造型基本寫實,但誇大頭部,使之有野獸的感覺。
動作設計
動作設計首先是影片中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如襯托木蘭女性魅力的頭發運動的設計,表現其叛逆性格的跳過橋欄的設計,表現木蘭父親好強性格的放開拐杖、跛腳走路的設計等。
動作設計還是衡量動畫片質量的重要標准,只有精細的動作設計,才能使動畫角色栩栩如生。如在花樹下,父親勸慰女兒前,先撫摩手背表示考慮的設計,龍在看報紙時添手指的設計等,都起到類似作用。
預備動作是動畫中場景轉換的常用手法,如在花樹下,父親先抬頭皺眉,然後傳來隆隆戰鼓聲,轉入徵兵一節。
細節設計
精巧的細節設計,在動畫片的表現手法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同類型的細節在片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在情節方面,如木蘭第一次在花樹下和父親交談的細節,雖然短暫,但卻起著連接角色情感,與結尾呼應,並鋪墊後繼主要情節的作用。
在動作方面,如木蘭用龍點火放炮一節的設計,巧妙的將現實與神話,嚴肅與搞笑完美結合在一起。
在道具方面,如木蘭在見媒婆時用過的扇子,後來用於奪下單於的劍。進一步點出了角色沖破性別歧視,實現價值理想的主題。
三維技術
本片為二維動畫片,但部分地方也使用了三維或仿三維技術,用以增加畫面深度、寫實性和立體感,如開始的三維長城、部分三維煙霧圖層的導入等。
場景造型
偏重風景設計,總體追求寫實和意境結合。如雪山一節,山體為寫實造型,遠處的雪地採用水墨寫意的方法表現。
部分採用了誇張手法襯託人物,如象鏡子一樣映出木蘭身影、使她感到迷失的祖宗碑刻。
節奏
本片總體節奏緊湊,在容易減緩情節的部分,如訓練、行軍、木蘭心理描寫等,都採用歌曲帶過。在敘事部分,人為製造多處緊張情節,使全片保持快節奏感。如木蘭的奶奶閉目過街,木蘭軍中洗澡等。
懸念插入是美式動畫常用手法,可以在緊張節奏處進一步製造高潮,或將幽默因素加入到嚴肅段落中。如雪崩一節,士兵射出繩索卻又沒有抓住,木蘭隨意射出繩索卻被士兵抓住的懸念製造。
場景動畫
因本片為二維動畫,難以體現三維場景運動效果,故大場景動畫的表現相對較弱。因此額外設計了一些輔助段落來加強場景動畫效果,如雪崩一節中,加入龍乘坐金屬盤滑雪的設計。
鏡頭技巧
鏡頭的剪接長度控制,是製造氣氛、調節情緒的重要手段。木蘭抱著最後一枚炮彈去炸雪山時,採用了越來越短的剪接手法,以營造越來越緊張的氣氛。相反,在高潮前的最後一個鏡頭,則延長鏡頭時間,以調動觀眾期待情緒,如雪山被炮打中的延長鏡頭,單於揮劍砍向木蘭時的停頓。
畫面構成與效果
畫面的構成因素直接決定效果的營造,如第一次在花樹下,前景花枝對中景人物的襯托作用。又如雪地之戰中,將俯視遠景表現數量龐大的敵軍畫面,和沖向鏡頭的敵軍騎兵中景畫面,交叉使用,營造出富於強大沖擊力的威脅效果。
影調色調
影調和色調的設計非常講究,不同情節段落有自己的成套色系,且相互間協調統一,共同襯托主題。如開始用於家鄉場景象徵木蘭性格的明艷色調,結尾象徵勝利團員的高調,雪山中象徵戰爭的灰白青冷色系,皇城中象徵威嚴與危險的暗紅色系等。又如在看到被燒毀的軍營時,利用從高調到低調的突然轉變,加重突然面臨危險的戲劇效果
音樂音效
本片的音效和音樂設計非常精緻,無論用於抒發思想的歌曲——部分同時起場景過渡作用,還是襯托情節的音樂,以及各種音效的使用都極具匠心。如馬匹在雪崩中沖突一節,因實際雪地中的音效必然不夠響亮,難以襯托緊張情節,片中就在每一次馬匹沖落的時候加入磬的打擊聲,效果完美。又如木蘭和軍隊離開燒毀營寨進入雪山一節,用主調高亢的音樂預示隱藏的危險。
總結
一部好的動畫片,是由全方位的精心設計製作共同打造的結果。目前有些人認為某些國產動畫片的差距,僅僅在於故事的問題,或是製作技術的不足。我個人認為缺乏大規模、全方位的影片設計,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❷ 迪士尼電影中花木蘭的形象特點(或者從藝術形象角度分析木蘭這一形象)
大大咧咧,粗手笨腳。當然,這是她之前的形象。但又不乏聰明,是個有潛力的人。這一點可以從他在看倆老人下棋,其中一個馬上輸了,但他看了幾秒鍾,立刻出了一步棋,使得棋勢扭轉中看出。後來當然是個巾幗英雄啦
❸ 如何評價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
在北美生活,又有一個正當年的女兒,感受到了迪士尼宇宙中公主的存在是多麼的重要。公主們是幾乎所有小女孩最初的審美標桿,是人生導師,是親人是朋友,是她們眼裡最初的自己。所以首先要說,在這個公主家族中有我們中國代表,還是挺驕傲的。
❹ 分析花木蘭這個人物的形象400字
花木蘭的人物形象:
木蘭是一個少女,又是一金戈鐵馬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後,又謝絕做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
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幗國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祖國,不慕高的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從木蘭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美德。木蘭原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平民女子,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在兩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她這一行為是何等大膽,她拋棄兒女情長,越過重重關山,勇敢地來到前線,這與中國古代女子「綉花樓上,足不出戶」形成鮮明對比,她身經百戰,歷時十年,打敗敵人凱旋歸來,直到這時同伴才發現她是女郎。
經過戰爭的磨練,從一個普通姑娘成為一個堅強無畏的將軍。但她功成不求賞賜,只願回家與親人團聚,恢復她當年「當戶織」的勞動生活。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網路-花木蘭 (古代民族女英雄)
❺ 花木蘭電影中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電影版《花木蘭》里的木蘭是一個勇敢、堅定, 不服輸的女人。
木蘭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勇敢的化身,她堅強、自信、充滿正能量。其實我們內心都有一個真實的自己,只是我們在意別人的說法,將真實的自我埋藏起來了。
❻ 美國迪士尼電影《花木蘭》並指出其特點
《花木蘭》是由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妮基·卡羅執導,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傑領銜主演的真人版劇情電影,定檔於2020年3月27日在北美上映。
該片根據1998年迪士尼同名動畫改編,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屢獲戰功的故事。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根據花木蘭的故事,投資製作了動畫電影《花木蘭》(Mulan),從西方人的視覺和審美,再現中國故事。木蘭詩中的木蘭是一個非常女人的女兒,會織布,會為父親分憂,美版中的木蘭就像一個闖禍精。
(6)形象學角度分析電影花木蘭擴展閱讀:
《花木蘭》劇情簡介——
中國的皇帝頒布法令,要求每家出一名男子服兵役,抵禦北方侵略者。作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戰士的長女,花木蘭(劉亦菲飾)站出來替生病的父親應征入伍。她裝扮成男人,化名花軍(Hua Jun),經受了種種考驗,同時必須利用內在的力量,接納自己真正的潛能。這是一場史詩般的旅程,讓木蘭蛻變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戰士,也贏得來自國家與驕傲的父親的尊重。
❼ 木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形象。
1、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
2、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
3、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1、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2、《木蘭辭》即為《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熱情贊揚了木蘭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3、木蘭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
4、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虞城縣營郭鎮建造了木蘭祠。該祠始建於唐代,後又經多次重修擴建。
❽ 怎樣介紹花木蘭這一形象
花木蘭,中國古代女英雄,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❾ 怎樣從形象學的角度分析動畫片《花木蘭》
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出現在文學史上具有不平凡的意義.木蘭無疑是個"當戶織"的勞動姑娘,但她 更是一個戰場上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的巾幗英雄.她不顧戰爭的危險性和喬裝被識破後所帶來的種種惡果和世人不容的眼光,毅然代父從征,表現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更有一種孝順的精神隱含其中.木蘭既是一個現實社會中普通的勞動婦女的形象,又是人民心中理想化了的英雄人物.
❿ 花木蘭動畫中的形象與傳統有什麼區別
木蘭就以一個非常潑辣、毛手毛腳的形象出現在觀眾的面前。她依靠做小抄來勉強記誦女人在社會上所必須遵守的三從四德等一系列的行為規范,騎著高頭大馬就風風火火地去見媒婆,又把父母寄予厚望的選秀搞得一團糟。主張婦女解放、擺脫男權控制的女性主義者一定會非常喜歡這個顯得如此不一般的姑娘。女人憑什麼要牢記男權社會定下來的條條框框?又憑什麼要打扮得漂漂亮亮、還要費盡心思就為了做某個男人的妻子呢?花木蘭的不尋常,就表現在她有意或無意的反傳統,這使得她與小心遵從倫理綱常的「小家碧玉」截然不同。終有一天,匈奴來犯,朝廷急需男丁,然而花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於是花木蘭下定決心替父從軍。這本是體現了中國人所弘揚的孝道,但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這正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女人是不能上戰場的,女扮男裝更是欺君之罪。這難道不是對女人政治地位的歧視嗎?花木蘭打破了這種局面,而且立了大功,救了中國。「救了中國」這一說法明顯是太誇張了,但西方人自然不會去為了製作一部動畫片而專門去考證歷史中的花木蘭 到底立了多大的戰功,只要把這個女人塑造成英雄就足夠了 。而且不要忘了,這個女人在軍營里可是比那些男人還要強壯和具有智慧,她甚至還兩次救了長官李翔——也就是她未來丈夫的命,一次是在雪崩當中,一次是在單於手下。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節。以往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常常是英雄救美,女性扮演的是弱者的角色,她們需要強者的保護。但是《花木蘭》中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卻是「女救男」的反傳統模式,而且一救就是兩次。壯漢竟然不如女子,這是女性主義者非常願意看到的,花木蘭這樣的大力女孩也自然會成為許多女孩子們的心中偶像。
但是花木蘭的故事畢竟是正宗的中國貨,美國人還需要費些心思做些改造。然而《花木蘭2》則完全是套著中國外衣的美國貨了。在2005年的年初,迪斯尼公司又以直接發行影音產品的方式再度推出了續集《花木蘭2》。整部影片的製作基本上請的還是原班人馬,而且像前一部一樣借鑒了中國畫的一些技法,虛實結合,工筆水墨結合,意境悠遠,頗富東方韻味。同時片中還將這種虛實畫法與鏡頭散焦原理結合,從而避開了水墨動畫不易和三維寫實動畫相融的矛盾,達到了寫意與寫實的協調平衡。而在音效和音樂設計上可以說是非常的精緻,無論用於抒發思想的歌曲,還是襯托情節的音樂,以及各種音效的使用都極具匠心,特別是運用了中國傳統樂器,頗具中國味。為了增添更多的東方神韻,影片中甚至還提到了中國武術的要領和相生相剋、陰陽相濟等中國古典哲學。
花木蘭的故事在第一部當中就已經講完了,為什麼他們還要選擇花木蘭呢?除了續集所能夠帶來的巨大號召力之外,花木蘭在西方已經成為了一個女性主義的符號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這一次的故事則完全可以由美國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思想自由杜撰了。故事敘述了花木蘭和李翔正准備完婚的時候,突然接到一項被指派的秘密任務,為了抵抗強大的匈奴,皇帝決定拉攏其他鄰國,便指派李翔和木蘭在三天之內護送三位公主下嫁和親。但是在途中木蘭卻發現公主們其實並不願意外嫁異族,更糟糕的是居然還愛上了同行的三個士兵。一向崇尚女子自由意志的木蘭從一開始就反感包辦婚姻 ,她的那句「My ty is to my heart.」貫穿影片始終。最終,花木蘭放走了三位公主,並在木須龍的幫助下巧妙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花木蘭在家鄉已經成為了女性的偶像,小姑娘們都爭相找木蘭學武,頗有「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新女性氣質。三位公主更是影片中新增加的三位女性主義者,雖然在開始她們很受壓抑,但是最後在一個公主打算寫信出走的時候,她們達成了共識,想要沖破規矩,不要尊貴、不要綱常、不要侍從、不要纏足 ,只願做一個自由自在、獲得真愛的女孩。個性爽朗、心地善良的花木蘭成為了她們的領袖,換句話說,從開導到成全這三位公主,花木蘭一直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她將女性主義的情懷再一次播撒到這個壓抑女性的世界當中。當然,歷史中的花木蘭若真是這樣,那她的思想未免也太前衛了。但是作為美國觀眾,尤其是美國的女性主義者,這樣的劇情是完全可以被欣然接受的。畢竟包辦婚姻在西方人看來是極為惡劣的陋習,而花木蘭應當成為每一位女性的好榜樣。
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分析《花木蘭》,中國觀眾可能會覺得有些詫異。沒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自然會引起一些誤解。以前是了解極為不夠,誤解往往導致了文化上的沖突和錯誤的認知。當今,東西方的交往和認識都在不斷加強,然而文化上的誤解仍然不可避免。雖說西方人沒有像中國人那樣,從花木蘭的故事中深刻領悟到孝道之偉大,但是女性主義也並不有損花木蘭的形象,同樣可以自圓其說。這也正是文化交流中有意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