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1500字的 《活著》影評
生而為人,自然逐漸會經歷一些生死,開始明白世間的無常是常態。
常常兀自擔心會遇見無法承擔的失去,父母老去、配偶意外、子女夭折,種種庸人自擾,因此也格外好奇天災人禍後究竟該如何繼續。范儉《活著》一片,描述了在5.12中失去女兒的夫妻,以一種苦中作樂的方式恬淡地接受著命運,我想與其視作逆來順受,倒不如視為一種安於天命的釋然。
於是,對於如何走出真正殘忍的苦痛,我想大致可作如下這般想法罷。
1面對
「面對」兩字,也可謂老生常談。輕,則於言談間吹浮鴻毛;重,則於行為中如移千鈞。
面對的意義,首先是面對「失去」的既成事實。人死不能復生,任何人無法下至陰曹地府,在奈何橋頭攔下魂魄,也無法逆行時光,使河流倒淌。偶爾的恍惚和回憶無法避免,沉浸其中卻於自身諸事都無益處。
其次,是面對無法糾正的因果鏈。人在無法抗衡的自然規律之下,自然渺小,無法穿越時光,找到引起山崩地裂的蝴蝶,也難以追根溯源去計較三峽工程救援隊伍等宏觀敘事體質問題。微觀個體的命運,只能是時局中的一個縮影,一個必然負擔者、必然犧牲者。
繼而,面對自身的所作所為。父親祝俊生有一場訴說震時情境的鏡頭。他說,下午3點左右,他跑到廢墟里呼喚女兒,女兒還神氣活現地回答「爸爸,我在這兒」,到後來救援隊阻隔了眾人,卻仍至晚間21點還沒救出女兒時,他再喊女兒名字時,小孩已經很虛弱了。父親難掩愧疚地說「這輩子,我對不起她。」
在這場災禍中,個體自身做了什麼,沒做什麼;哪些責任在己,哪些不在己——分清楚這些,我想能稱得上是真實面對了。
而擴展到社會范圍,以紀錄片的方式,拍攝下這對夫妻的重建生活的心路,也是一種更廣闊的角度上的「面對」。
2分擔
經歷過相識的同齡人意外去世,因是家裡獨子,母親整日卧榻,不言不語,父親尚可作堅毅狀,接待親友。而汶川之後失去子女的那批父母,他們互相引為「同道」人,在對鏡頭和外界訴說時,常會說「我們那批人」這樣稱謂。想來,這樣的分擔,確可大大減輕苦痛。因為「理解」從來都是最好的安慰劑。我們普通人尚且得一知冷暖之人便覺足矣,何況在苦難之下,真正的理解與懂得,自是安全與倚賴的潤澤之源。
3恩愛
分擔能減輕痛苦,那麼和睦的夫妻關系對於傷痛治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很欣賞葉紅梅祝俊生這對夫妻的性格。
葉紅梅說「班上有三對家長離婚了」,可是葉祝二人即使貧賤,卻從無勞燕分飛的打算。葉紅梅一次次地跑醫院,丈夫只覺心疼至極。即使也提到過「離婚」,也反而更像是夫妻間的默契玩笑。
年歲漸長,越發喜愛在細節中體味人物的性格。葉紅梅長得可算不好看,又大又鼓的嘴巴,顴骨上兩團高原紅,然而一雙黑眼珠子卻格外純稚,不僅沒有女人的顧盼生輝,反而有種女童的「呆萌」。她不屈不撓地抽血,指望再生個小孩;她聽丈夫與親友談笑時,常露出呆滯的笑容。再觀丈夫祝俊生,五官可算得英俊,職業不佳,偶爾也會軟弱,但舉手投足間並無奴顏媚骨的卑怯,能夠體恤妻子「身體受不了就不要再生了」,在生死等人生問題上也具備著難得的坦然心態。
葉祝這對夫婦,在失去女兒後,仍不時會冒出些打情罵俏的戲言。比如一位好友懷孕成功後離去,許是因為孤單,祝俊生格外難過起來,葉紅梅便嘲笑他「人家走就走啊,這有啥好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對苦難的釋然和寬容越發的鮮明起來。最後一次人工試孕失敗後,葉紅梅微笑著說「沒有」,祝俊生看著化驗單,也淡淡地笑起來。兩人自我解嘲地走下樓去。
我想說,選對一個愛人過日子非常非常重要。好的夫妻感情,可以在兩人之間形成屬於自己的小宇宙。
比如經典美劇《成長的煩惱》中的父母形象,在當時稱為一種很好的典範,即夫妻關系是獨立於家庭關系的,夫妻關系並不完全受制於家庭關系。生養了三四個子女後,傑森和麥琪仍然有火熱的互動和夫妻生活。
還有比如鉈中毒的清華女生朱令,其父母也是受了人間至苦,撫養兩位女兒成人,一位失蹤,不見屍骨,另一位殘障終身。常常想朱令父母究竟如何照顧智商只有7歲的朱令,繼續這平靜又簡陋的生活,內心到底要多堅強才能做到。
或許使人能扛起這些的,正是夫妻之間的恩愛,這使得每一秒的相處都產生愉悅與撫慰。兩人間形成一種同盟、一種互相治癒的能力、一種獨立於外界的精神世界……
4獨立
陳寅恪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我想,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做學術,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重要。
夫妻關系獨立於外部世界,使得兩人可以扛起苦難,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獨立,也更是使得父母可以坦然接受失去子女的方式。
祝俊生指著女兒相片說「我這輩子對不起她!」,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他並未將女兒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是另一個切實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在《懂得愛》中這樣寫道:「如果你失去所愛的人,你會流淚不已,然而你的淚水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那逝去的人而流?你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別人而哭?你曾經為別人哭過嗎?你曾經為那捐軀戰場的兒子哭過嗎?如果你哭過,那些眼淚是出於自憐,還是為了亡者?如果你是為了自己而傷心,那麼眼淚就是白流了,因為你只不過是自憐罷了。但是如果你落淚,是因為你喪失疼愛了半輩子的人,那也不是真的疼愛。假設你的兄弟過世,你很容易為自己落淚,因為他已經離你而去。」
如果因為是失去「自己的女兒」而痛苦,這份痛苦是一種自憐,出發點是自己,這樣的情緒會指向傷感,對整個生活都具有破壞性。相反,如果把女兒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痛苦仍然存在,但可以指向尊重逝者,以及重建自身。
5,真誠
猶為喜歡本片簡短的結尾。
母親在產房內,神情平靜中透著某種堅毅和安詳。鮮血淋漓的嬰兒特寫鏡頭後,便轉至父親對著女兒相片的祭奠。
沒有更多的渲染,紀錄片到此結束。
漢字中,有淚有聲為哭,有淚無聲為泣,無淚有聲為號。祝俊生這位父親此刻的情感是哭。他的情感是真誠的,對自己的行為真誠,對妻子的責任真誠,對死去的女兒和新生的兒子也都是真誠的。這樣真誠的人,才會這樣不矯飾的哭。也只有這樣真誠的人,才會這樣堅強地活著。愈真誠,愈堅強。
尾聲 生與死
忘了是誰說過,「愛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繼承他的品質」,那麼也許紀念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也是繼承他的美好的品質。在這個意義上,女兒身上所有美好之處,永遠留在父母的記憶中、一切認識她的人的潛意識之中,並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一份抽象但又真實的美好。因此,盡管軀體和衣物已經順水而去,但她也以這種方式,永遠地留下了曾經活著的印記。
村上春樹說,死是生的一部分。哲學上,可以說生與死辯證統一。我個人一直在尋找一種態度,面對死亡、面對生命中的苦難,一種「盡人事知天命」的活著的姿態。現在想來,答案應該是「獨立」。
因獨立而面對。
因獨立而真誠。
因獨立而堅強。
夫妻關系,之於家庭和社會際遇的獨立。
自我,之於他者的獨立。
死,之於生的獨立。
生者,之於逝者的獨立。
——人,之於其所承受一切的獨立。
止不住的淚水……
㈡ 分析余華的《活著》是如何在苦難中顯現溫情主義
在這本書中
苦難是襯顯人之間的溫情的最好的工具
它隨時寫苦難
更多的是突出主人公富貴這些底層人民在苦難面前的依然存在的善良溫情
苦難雖然存在
但是人生還是要繼續
書中的富貴是以非常平靜的態度來說自己的苦難史的
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么
平靜對待
首先是苦難中的親情:
親情是作品的主旋律。雖然富貴的苦難不斷,但一家三代濃濃的親情貫穿始終,忍受苦難卻不孤獨。無論是父母、家珍、鳳霞、有慶等都是非常的善解人意的,體現了某種為了自己的親人可以自我犧牲的精神。
然後是苦難中的愛情:
主要體現在富貴的爹娘、富貴與家珍、鳳霞與二喜之間
最後是苦難中的友情:
有慶為了救縣長的女人失血過多而死。但是縣長是富貴的朋友額,富貴最後還是只有把恨往心裡吞,只能是偷偷的埋了兒子,偷偷的去看兒子。書裡面有句話寫的非常好,就是「我看著那條彎曲的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這句話從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老漢的角度,寫出了這個老漢心中的苦楚。
㈢ 關於余華的《活著》的深層剖析
小說《活著》是余華創作中的分水嶺。《活著》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
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書籍評價
《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斗爭與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在余華的筆下,人物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的苦苦掙扎。余華加諸於敘述的那種冷酷的意志,使小說超出了常軌。
㈣ 觀看紀錄片《活著》,並從創作角度出發,試分析該紀錄片通過什麼方式在情感上打動觀眾的。
一切只是為了活著!就是這樣簡單樸素的道理打動了觀眾。
㈤ 梳理影片《活著》的情節線索和情節點
摘要 《活著》是張藝謀1994年執導的影片,這是一部根據余華小說《活著》改編的,講述了一個家庭闊綽,好吃懶做的公子哥,因為所處的年代以及一系列的歷史原因,在命運之前不得不低頭,不得不選擇接受。主人公在年老之際過的窮困潦倒,令人感到悲痛與絕望,最後成為一個時代的悲劇的縮影。
㈥ 如何看待電影活著
電影《活著》是張藝謀在1994年拍攝的一部經典作品,男女主角葛優和鞏俐如今已經是中國影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就連其中的配角郭濤、倪大紅、姜武也成了中流砥柱。在我看來,電影《活著》是中國殿堂級的作品之一。
《活著》是中國歷史的一部自我剖白,不做作,不浮誇。用一種緩慢的、類似於紀錄片的攝影平靜地把主角遭受的傷痛袒露在我們面前,同時也將我們民族所走過的每一步路客觀地展現。《活著》講述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一段值得被銘記的歷史。
「你趕上好時候了,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這是福貴對外孫的祝願,同時也是對中國的祝願。看過《活著》你才會懂得為什麼張藝謀被稱為「國師」,這才稱得上永不磨滅的經典。
㈦ 看電影活著寫電影賞析
評論: 活著
我憐惜的不是家珍,雖然在書里為她唏噓過,不是福貴,多少有自己造孽的成分,不是有慶,小說里是因抽血而失血過多夭亡,電影中未免過於血腥,磚牆倒塌後的血肉模糊,真實的...我憐惜的是從頭至尾,一句話也未曾說過,想說卻不能說的鳳霞。她不是無聲的來到這個世界,雖然電影里不曾表演出來,可明明白白像大多數後天失聰的孩子一樣,患得患失於一場疾病--高燒。
或許是因為她的扮演者,從小女孩開始一直到大姑娘,都是討我喜的樣子,堅忍,又羞澀,疼愛弟弟,順從父母。興許有人會說,是舊社會三從四德的典範,沒有什麼稀奇。我可以堅決地否定,否則我是新時代里成長的一代,別說是舊社會就是電影里跨過的五零年代,六零年代,七零年代,都不曾留下我的生命印記。我關注的是鳳霞的氣質,她無聲的內心世界。
年幼見證祖上家業被父親敗光,和媽媽一起經歷了女人一生中最恥辱的事情--在夫婿家過不下去而回娘家。父親的覺醒、改頭換面,再次的跟隨媽媽從雖不錦衣玉食但也豐衣足食的姥爺家回到破敗不堪的父親的棲息地。這時候的鳳霞大概還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憧憬著將來慢慢會變美好的生活。也許是福貴的罪過,卻要女兒來承受。父親千辛萬苦擺脫被國民黨拉壯丁的命運,百感交集地回到生他養他的小鎮,看到懂事地以幼小身軀拖著幾乎與之等高的開水瓶,殷切地喚著鳳霞的名字:「是爹啊。」我看到的是什麼,鳳霞醉人心弦,卻又讓人潸然淚下的微笑。側著耳朵,再倒回去,聽聽,還是沒有回答,不喜歡說命運弄人之類的話,卻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現實無時不刻的存在著。美好的少女時代,也被鄰家小孩無情的嘲弄的石子而擊得粉碎。如果說初嘗聾啞之味的時候,還少不更事,無法了解殘疾的真正意味,又或者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多大的困擾,那麼從她受到鄰人欺辱的一刻便懂得了這種滋味,甚至想訴苦又無法開口的苦楚...
弟弟那差點引起階級糾紛的為鳳霞復仇的創世之舉,被她看在眼裡,爸爸因誠惶誠恐,那個不得不誠惶誠恐的年代對弟弟的遷怒,被她疼在心裡,可她就是沒法吐出一個字,想為弟弟辯解,這樣的一番話終於是從家珍的嘴裡說出來的,可她才是真正的當事人...第一個觸擊我視覺的鏡頭出現了:屋內家庭的糾紛方休,鳳霞默默地端著一個大碟走進來,先一碗面給母親,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給父親,然後一碗,還沒有,先從旁拿了一支小凳,有慶乖乖地坐正,第三碗面就在他的小手裡了,鳳霞憐愛地摸摸弟弟的頭,最後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她是誰?需要這樣忍辱負重,在外受著別人的欺凌,在家又須調節不合的氣氛,還要暗中付出本應接受愛的心靈。
弟弟的慘死,福貴的撕心裂肺,家珍的號啕大哭,唯獨的鳳霞沒出現在現場,除了掉眼淚,完全沒法顯露天人相隔的殘酷事實,導演大概是這么想著,或許還可以剩下些菲林,還沒有數碼技術的年代,剪掉了最悲劇人物的出場。
如果只是看過小說,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說最悲劇的人是福貴才對,命太硬,剋死了所有他值得珍愛的至親,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不堪,他人若是一次也就不活了,可福貴,不。老全,有慶,春生,鳳霞,家珍,女婿,外孫一個一個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卻依然活著。
只是電影改變了結局,保留了家珍的在世,饅頭的活潑,萬二喜的深情,卻還是剝奪了一個人生的權利--不得不背負命運的鳳霞,不得不為整部戲的悲劇色彩添上濃墨重彩一筆的鳳霞。
噴涌而出的血,驚恐但還沒有完全失神的眼睛,剛才還安心的對家珍報以放心眼色的鳳霞,葬送在畫面忙亂的切換中。
結婚慶典上唱不出聲的痛苦被知女莫於母的家珍道出,只是一旦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來,就索然無味了。
電影改編了太多太多,不僅是悲劇的結局,福貴被拉壯丁的經過,有慶的死法,萬二喜的殘疾部位,還升華了原作的基調,活著,即使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你而去,也不要放棄生的希望。福貴堅守著這個也許他從未認清過得理,也拿它勸慰過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過,卻邁不過批鬥這道檻兒的春生。
聽著《莫失莫忘》(《仙劍奇俠傳》電視背景音樂)寫下了這篇文章,突然發現最近自己怎麼老是看有著類似結尾的片子,李逍遙的孑然一身...
㈧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活著》
書與電影的結局都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出發點,但我更喜歡張藝謀導演電影中的結局。
書中的結局太過於悲慘,用過多的悲慘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著的艱難,從而展現出活著的珍貴。書中的整體基調都很悲,在結尾更是,福貴孤獨一人的活著,那種壓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難以忘懷。但是電影的結局卻與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歡電影的結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為了生活中些許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願意存在,願意努力的活著,去創造這生活的甜。這才是生活的意義。
㈨ 從視聽語言這方面分析《活著》影評
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如果想再專業一一些,你可以從幾下角度進行分析: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最後想告訴你的是,一篇影評中不可能把所有方面都談到,著重找一兩個你印象最深刻的角度入手就可以了。
㈩ <<活著>>電影影評會的進幫下忙!有要求!
你可以針對福貴老婆對春生那句話寫文章,她一直對春生避而不見,但當春生要自殺的時候,她出來說了一句「外面冷,進屋來吧」。這里,就是「活著」倆字的作用,你延伸出去寫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