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視畫面造型的構成因素有哪些
1、遠景畫面
遠景具有廣闊的視野,常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 、規模和氣氛。比如表現開闊的自然風景、群眾場面、戰爭場面等等。遠景畫面重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在繪畫藝術中講究「遠取其勢,近取其神」,這一點和繪畫是相通的。
2、全景畫面
全景用來表現場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動作,在電視劇中用於表現人物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全景畫面,主要表現人物全身,活動范圍較大,體型、衣著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較清楚,環境、道具看得明白,通常在拍內景時,作為攝像的總角度的景別。
3、中景畫面
畫框下邊卡在膝蓋左右部位或場景局部的畫面成為中景畫面。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蓋部位,因為卡在關節部位是攝像構圖中所忌諱的。比如脖子、腰關節、腿關節、腳關節等。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動作。
4、近景畫面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體的局部成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離觀察人物的體現,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細微動作。也是人物之間進行感情交流的景別。近景著重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
影視藝術中造型元素
影視藝術師門非常年輕的藝術門類,正如色彩與聲音元素一樣不斷地被影視藝術所吸收。那麼應試造型藝術的多元素是肯定的。
它涵蓋的內容充滿整個影視作品,包括構圖、光影、制景、人物塑造雕刻、服裝設計等等,學習此專業人士應有專業的知識與豐富的想像力,這樣才能創造出新穎美妙的影視劇作品。
㈡ 電影畫面有哪些常見的構圖方法
電影畫面構圖其實有很多種方式,攝影師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畫面的成分位置。我們所說的是通常情況下的構圖方式。遵循了平衡原則,由導演指引目光到對比最強區域。構圖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人們習慣從左到右觀看,所以右比左重,上比下重。如果影像重心低,畫面會平穩很多。單獨個體會比群體顯得重要,畫面傾斜要比畫面水平更具有張力。
我認為觀影者應該適當了解一些構圖的原理,這有利於進一步理解電影,雖然說導演設置鏡頭時所造成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舉個例子,即使你不知道這個構圖是居中構圖,你也會很清楚這個人重要。但是有些鏡頭就不好感覺出來,例如《踏雪尋梅》中殺人那一段鏡頭是傾斜的,不細看不會發覺,除了一些敏感的人會覺得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就是導演通過影像傳達出來的。
㈢ 拍攝電影時,攝影師手中有哪些主要的造型手段
(1)光線表現手段。光,是再現被攝對象的立體形態、輪廓形式、明暗和色彩關系的最基本的條件。攝影師通過自然光、人工光或兩種光的綜合運用,可以營造出多種多樣的光效氛圍,並根據藝術意圖改變景物和人的形象。
(2)色彩表現手段。欣賞色彩表現手段要看色彩基凋的確立,即每一部電影應有的一種色彩總體感,或以一種色調為主創造影片的總體氛圍情緒;要看色彩氣氛的營造,每一場景的情緒意境,都有相應的色彩氣氛;此外還要看具體形象的色彩塑造,景物和人、膚色、穿著和道具的色彩,看上去像是與生俱少卻完全可以在攝影師的手下妙筆生花,特別是它們之間的色彩對比,更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藝術語言。
(3)光學表現手段。比如各種焦距的鏡頭改變著畫面上的空間透視關系,可以用來創造不同的空間——心理氛圍。
(4)動向表現手段。鏡頭的運動性是電影攝影最顯著的特徵。推、拉,升、降及其不同形式的綜合運動,創造出不斷變化的多構圖畫面,形成了銀幕上活生生的空間世界。
張藝謀於1984年拍了《一個和八個》,這部影片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被列為「第五代」電影人的第一部作品,它在導、攝、美等各個方面較以往各類片子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一個巨大的突破。作為該片的攝影之一,張藝謀開始受到電影界的注意。同年張藝謀獨立擔任影片《黃土地》的攝影,在該片中他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渾朴、雄偉的獨特美。該片的攝影在電影界褒貶不一,引起熱烈爭論,但評論者普遍認為像這樣在美學上有開拓性的攝影創作甚為鮮見。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審委員會特授予張藝謀最佳攝影獎。張藝謀由此開始跨入一流攝影師的行列。
㈣ 影視構圖包含哪幾種方式
對角線形構圖,對一個運動的主體,或想要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動感,大多采敢指向主體運動的斜線進行構圖。對角線構圖不僅產生活力,而且擇可產生動感。三角形構圖,又可細分為正三角形構圖、斜三角形構圖和倒三角形構圖襄種情況。前者在視覺感受中有一種較為穩定的感受,而後兩者則是給人一種動盪或顛覆的感受。對三角形構圖的理解是:當畫面主體景物的輪廓線,由水平線向上匯聚的交點成三角形時,其畫面結構則被視為三角形三角形構圖。運角形構圖是利用幾何圖形表現畫面的構圖,是經典的構圖形式之一。因為三角形通常象徵著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建築的三角楣,以及在古典繪畫中的典範使用,又被稱為金字塔構圖,如達.芬奇的《岩間聖母》就是三角形構圖的代表作。中間的聖母和兩旁的聖嬰在畫面中形成一個三角形構圖。三角形構圖經常用於人物和物體的組合構圖。在三角形構圖中,觀眾的眼睛通常沿著三角形的三個點移動觀察,所以畫面就變得具有生動性。當把人物組合在三角形的畫面中時,在最高點的人物就會顯得有優越感,反之,就會變得被動或卑微。當然,通過放置三個次要的興趣點,這個至角形構圖可能令觀眾的興趣點變得分散。
半圓形和拱形也是常見的構圖形式之一。圓形具有象徵和諧、圓滿及飽和的含義。一個圓形的構圖能把觀眾和畫面中的人融合到一起,在感覺上進入一個親密無間的畫面語境中。在大自然中,或在日常—活場景里,經常可見一些類似半圓形的景物,如河流池塘、湖邊、海岸或曲線造型的建築物、花、草、樹、木等形成的半圓形。半圓形構圖的中心部分通常是呈現出空白,但不排除點綴上一些小的陪襯物體半圓形構圖能給人一種和諧、生動、富有活里的感覺。而拱形也會產生類似的感覺,相比之下還具有一定的靈巧性。拱形除了作為4個構圖要素之外,還具有一種引導觀眾視線的結構作用,拱形的空間給種輕快的效果。
㈤ 常用的攝影構圖法則有哪些
【導讀】對於攝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構圖,無論你是攝影新手還是專業攝影師,都應該清楚構圖在攝影中的重要地位。那麼常用的攝影構圖法則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將為大家分享常用的攝影5大構圖法則,一起來看看吧!
1、三分構圖法
三分法構圖是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構圖方法,在攝影、繪畫和設計藝術中經常使用的構圖手段,簡單一點的稱呼也叫做井字構圖法,即通過兩條豎線和兩條橫線將畫面等分為九個同等大小的長方形。
2、對稱式構圖法
具有平衡、穩定、相呼應的特點。常用於表現對稱的物體、建築、特殊風格的物體。雖然上一條告訴我們,不要把主要的物體放在畫面中央,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對稱式構圖法非常好用,尤其是在拍攝具有對稱特點的物體時,中心構圖和對稱的視圖會讓畫面變得更美。
3、框架式構圖法
選擇框架式前景,能把觀眾的視線引向框架內的景物,突出主體,同時也能製造出縱深感。在拍攝時,可以通過尋找窗、拱門、樹枝等等來架構整個畫面。這種「框架」不一定要將畫面完全圍住,只要能讓畫面看起來更有層次就好。這種構圖方式,在電影里比較常見。適用於人物、風光等。
4、引導線構圖法
利用線條引導觀者的目光,讓觀者的目光最終匯聚到你想要表現的物體上。引導線不一定是具體的線,任何路徑、牆壁或者圖案都可以充當引導線。
5、重復構圖法
拍同一主體的東西,完全占據畫面,並且不斷重復,這種構圖方法同樣可以起到突出主體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發送的關於「常用的攝影構圖法則有哪些?」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要說近幾年影視後期行業發展前景如何,相信各位小夥伴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總的來說,影視後期製作是個不錯的行業,歡迎大家加入。
㈥ 影視畫面構圖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構圖有4個基本要素,分別是主體、陪體、前景和背景。
1、主體。
拍攝主體,是拍攝者想要表現的拍攝對象。一張照片的好壞與否,先看照片的主體是否明確,最好是讓觀眾一眼就能發現拍攝主體。
2、陪體。
陪體是照片中用來襯托主體,還兼顧著平衡畫面的作用。如果主體是紅花,那麼綠葉就是陪體,畫面中只有主體會顯得畫面空曠,畫面失調。當然,要表現一個人漂亮,安排一個醜人在旁邊就能突出其漂亮。
3、前景。
攝影的前景主要有三個作用:增加畫面層次感、引導觀眾視線和烘托主體。
在拍攝風光照片時,增加地面前景或用近處的樹枝形成框架前景,可以明顯增加畫面的層次感,拉長畫面縱深。
4、背景。
背景可以交代環境特點,在拍攝人文攝影題材時,背景對於烘托畫面主體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拍攝旅行照片時,一般也需要讓風景出現在畫面中,交代拍攝地點和環境特徵,一般照片中的人物作為主體,風景作為背景。
構圖關鍵要點:
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如此重要,所以要盡可能去突出拍攝主體。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淺景深來虛化拍攝背景,簡化畫面效果,從而突出拍攝主體。具體操作可以選擇開大光圈、靠近拍攝,能夠獲得很好的虛化效果,條件允許的話利用長焦鏡頭也是ok的。
還可以藉助對比的手段來實現突出主體的目的。如色彩對比,萬綠叢中一點紅,綠葉襯托,突出花朵;如明暗對比,舞台聚光燈下的人物;大小對比,用人的身高表現建築物的高大。
㈦ 電影構圖有哪幾種
1,在決定畫面構圖之前,我們首先要決定的是畫面的畫幅。畫面寬度與高度的比例稱為寬高比。不同的拍攝格式會有不同的畫幅寬高比。最常見的寬高比有1:2.39、1:185(美國院線標准)、1:1.66(歐洲院線標准)、1:1.78(高清電視標准,也稱為「16:9」,高清攝像機用的就是此格式)。
了解拍攝的寬高比及展映、發行的寬高比都很重要,在製作過程中,可以保證作為視覺策略組成部分的畫面構圖保持不變。
1:1.66的銀幕寬高比2電影畫框是二維的,電影畫面用兩個坐標來定義,即橫坐標(x軸)和縱坐標(y軸)。
此外,用來表示畫面深度的第三個坐標(即z軸)可以通過縱深線索來加強畫面的縱深感,也可有意使之弱化。3,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與發展中人們總結出了一些和諧構圖的程式。三分構圖法,是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沿畫面水平、垂直方向將畫面分成三等份,分割線的交叉點就是趣味中心,將畫面里重要的元素安排在趣味點上可以獲得生動的構圖。按照三分構圖法,人物的眼睛通常被安排在這些趣味點上。如果角色向畫面右側看,那眼睛就放到左上角的趣味點上;如果角色向左側看,眼睛就安排在右上角的趣味點上。4,《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一書中提到,希區柯克曾向他分享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構圖法:畫面中物體大小應與物體所處故事中的重要性直接關聯起來。這條構圖法則適用於畫面中有一個或多個視覺元素的情形,來製造緊張或懸疑效果,這在觀眾還不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在視覺上如此強調某一物體時尤為明顯。下圖是《盜夢空間》(Inception.2010年)的截圖。影片開篇,一個陀螺占據了一個畫面的很大比例,因為這個陀螺暗示著主角的現實或夢境。畫面中的物體的大小、顏色、亮度及擺放位置等都會對其相對應的視覺分量產生影響。盡管均衡與非均衡這類名詞在畫面構圖中並沒有實際的測量數值,但我們不難發現,當物體均勻分布於畫面時就能創造出均衡的構圖,達到一種整齊性、一致性。比如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用到了很多均衡畫面,給人傳遞一種整齊、嚴肅、冷靜的感覺。
均衡構圖——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均衡構圖——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而當視覺比重僅集中於畫面某一區域的時候,其畫面構圖就是非均衡的,這種構圖方式經常與追逐、局促或緊張聯系在一起。均衡構圖或非均衡構圖所傳達的效果將在很大程度上由敘事情境決定。下面的截來是電影《斯隆女士》中斯隆正在重組她的團隊的畫面,拍攝主角的鏡頭傾斜,畫面非均衡的構圖同樣產生了集中、緊張感。雖然是非均衡構圖,但大多數的視覺分量都位於畫面的左上角,主體還是根據三分構圖法來安排的。
㈧ 電影攝影的主要造型手段那什麼
四大手段:構圖 移動 光線 色彩
㈨ 電影構圖方法有哪些
1、電路組成
線構圖是用垂直於畫面上下幀的線元素構圖電影。直線的構圖一般具有高、直、庄嚴、有力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景物的高度和深度。影片中的瀑布和高大的樹木可以作為線性組合。
2、水平的作文
它傳達了一種平靜、寧靜、舒適和穩定的感覺,經常被用來拍攝一個平坦的湖。
3、對角線構圖
它可以分為垂直斜線和水平斜線。它經常表現運動、流動、傾斜、顛簸、不平衡、緊張、危險、千里等場景。有些圖片用斜線來指出特定的物體,起到固定的引導作用。
4、年代的形式
屏幕上的場景以s形曲線的形式呈現,具有延伸和變化的特點,使人看起來有節奏、美觀、優雅、和諧。當我們需要用曲線的形式來表達一個主題時,首先要想到s形的構圖。常用於河流、小溪、曲徑、小徑等。
5、對角線構圖
當主體排列在對角線上時,可以有效地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也可以產生伴奏與主體之間的直接關系。充滿動感、活潑、易於產生的線條融合趨勢,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突出主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