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寫一篇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為了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冬子的爸爸在戰斗中負了重傷,為了省下麻醉葯給其他紅軍傷員用,堅持不用麻醉葯動手術。手術中他渾身冒汗,但他咬緊牙關沒發出一聲呻吟。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群眾轉移,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潘冬子從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氣,有膽量;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崗哨的嚴密盤查,完成了給山上紅軍送鹽的任務;他巧改一字,使囤積居奇、勾結敵人的米行老闆損失上萬斤大米;他智斗兇殘的胡漢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大惡霸。看著這些精彩片斷,我既為他捏著一把汗,又從心眼裡佩服他。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我聽到這震撼人心的歌聲,便禁不住熱血沸騰。《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太喜歡看了,閉上眼睛,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浮現在我眼前。
看著這部影片,我自己也彷彿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每當看到紅軍戰士戰斗時陷入困境的場面,我恨不得沖上前去,幫助紅軍戰士把敵人消滅干凈。
看完這部影片,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應該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維護和平。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要像冬子的媽媽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准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
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導航的燈塔,處處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它又像戰斗的號角,時時催促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顆啟明星!
『貳』 關於中國戰爭的電影精彩片段觀後感作文
假期里,我看了[董存瑞]這部電影。在整個影片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董存瑞炸碉堡』的這段精彩片段。 在煙火彌漫、硝煙滾滾的戰場上,董存瑞這支頑強的小隊英勇地炸掉了敵方許多的重要碉堡與炮樓!每當他們扔炸彈或炸碉堡時,我似乎總能看到戰士們眼中燃燒的熊熊怒火!他們瞪著炯炯有神的雙眼,那專注嚴峻的神情,不禁讓我心生一動;面對那殘酷、恐怖的子彈與硝煙彌漫的戰場,是什麼使這群戰士依然露出從容不迫、冷靜沉著的神情? 在下午3點30分,我軍發出沖鋒信號!可這時,董存瑞與郅順義還沒有炸掉敵軍最後一個暗堡。暗堡的外型極為巧妙,是一座拱型的橋。董存瑞緊縮雙眉,雙手緊緊抱住炸葯包,對郅順義鄭重地說;『『如果我沒有完成任務,你一定要幫我完成!這是我的第一筆黨費,你一定要幫我交給黨!』』說著,董存瑞拿出一個小布包鄭重的交給郅順義。這個場面令我十分感動,要知道,董存瑞可能一去不赴反了 !董存瑞在郅順義的掩護下,東閃西躲地來到暗堡下。董存瑞東張西望,發現周圍全是磚頭、棱瓦 . . . . . .沒有安放炸彈的地方。董存瑞犯難了,他急地頭上不停地冒冷汗,緊縮眉頭。時間恐怕不夠了,如果,任務不完成,那整個大部隊就要遭殃了,怎麼辦?!此時,戰士們的心都懸了起來,我也緊張的渾身直打哆嗦,嘴裡不停念叨著『加油呀!董存瑞!』就在這時,董存瑞的心一橫,腿一掃,一把拉開導火索,用左手支撐著炸葯包,大喊一聲;『『為新中國前進!』』砰得一聲!碉堡被炸毀了,董存瑞隨著煙霧也飛了。煙霧與碎片帶走了董存瑞的身軀,卻沒帶走他臨前那堅定的眼神與那句『為新中國---前進!!!』 戰爭勝利了!可年僅19歲的董存瑞卻犧牲了,寫到這里,我的眼淚不爭氣的落了下來 . . . . . .
『叄』 關於戰爭電影的觀後感
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為了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冬子的爸爸在戰斗中負了重傷,為了省下麻醉葯給其他紅軍傷員用,堅持不用麻醉葯動手術。手術中他渾身冒汗,但他咬緊牙關沒發出一聲呻吟。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群眾轉移,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潘冬子從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氣,有膽量;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崗哨的嚴密盤查,完成了給山上紅軍送鹽的任務;他巧改一字,使囤積居奇、勾結敵人的米行老闆損失上萬斤大米;他智斗兇殘的胡漢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大惡霸。看著這些精彩片斷,我既為他捏著一把汗,又從心眼裡佩服他。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我聽到這震撼人心的歌聲,便禁不住熱血沸騰。《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太喜歡看了,閉上眼睛,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浮現在我眼前。
看著這部影片,我自己也彷彿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每當看到紅軍戰士戰斗時陷入困境的場面,我恨不得沖上前去,幫助紅軍戰士把敵人消滅干凈。
看完這部影片,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應該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維護和平。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要像冬子的媽媽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准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
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導航的燈塔,處處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它又像戰斗的號角,時時催促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顆啟明星!
『肆』 求一篇以戰爭電影或電視劇為題材的觀後感
戰爭,離我們有多遠——《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重溫了一遍《拯救大兵瑞恩》,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俺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俺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伍』 看戰爭影片觀後感五百~六百字
《鴉片戰爭》觀後感
電影《鴉片戰爭》開篇之語是: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一下子引人深思!
道光年間,英國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達一千八百噸,清政府每年流失白銀三千萬兩,而當時年財政收入僅四千萬兩。清王朝可以說是面臨致命威脅!
電影從一八三八年開始。道光帝看著林則徐帶「不出十年,我大清朝將內無銀兩,外無兵防」等驚人之語的奏章,憤怒且恐慌地說:「大膽!」略微沉思後決定宣林則徐進京。當時外有海關受賄,內有權臣貪贓,林則徐主張內閣立法,邊關厲行即能將鴉片禁絕,領旨決心禁煙,而此時的廣州港口英國人顛地開著金槍魚號正帶著鴉片和收買廣州總兵的金銀准備進入廣州。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無一例外,整個大清朝儼然成了一個超大的煙管,令觀者心痛怨恨。林則徐成了欽差大臣,行程都受到眾人矚目,但林則徐故意出人意表,在一眾官員在岸邊迎接時,只看到手捧官印的隨從,而林則徐卻仍在暗處,其實在此之前,他就已經對那些官員旁敲側擊,敲山震虎,令他們坐立難安。不得不贊一下!當然,不是贊那有黑幕的超強官僚陣容。
中國的官員在怕欽差又不得不迎欽差的同時,英美等國的商人正在中國富商家吃喝玩樂,真真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此刻登場的一個歌妓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有動人的歌喉,年輕美麗的容顏,當然,這也成了她吸引陳家公子的資本,她還在宴席上吸引住了一個洋人—顛地。她也是有傲氣的,曾發誓賣藝不賣身,但她染了毒癮,這成了她的致命傷。由這個人也可見當時人們受鴉片傷害之深,即便是被騙染上毒癮,她也永陷泥潭,無法自拔了。因而被老鴇逼迫接客。
許多官僚對鴉片表面深惡痛絕,實則要麼是癮君子,要麼是靠著在海關給鴉片放行大撈一筆,同時還可上交一部分鴉片領取功勛。著實讓人痛恨的嘴臉。鴉片,權勢,謊言,利慾熏心編織了一張大網,將行將朽木的清王朝牢牢困住,掙不脫,擺不掉。
林則徐在廣州繳獲了所有洋商私藏的鴉片就以為清朝禁煙已取得成功,並立即上奏,並說洋人已頓首拜服。我們都知道那隻不過是表象,那些商人不過是暫時的、表面的臣服罷了。更可怕的風暴正在醞釀中。虎門銷煙共銷毀鴉片二百多萬斤,震驚國人,但一切都只是開始。銷煙的余煙還未散盡,戰爭卻即將爆發。為了利益,英國很快便制定了戰爭計劃,因為他們手上有中國的地圖,清楚中國的實力。道光帝在拜祭祖先,並告盡天下:「祖宗基業可守,可傳千秋萬代。」時,英國女皇正在和大臣說:要跟中國上自由貿易的課。英女王清楚地知道,若沒有自由貿易,英國會不復存在。顛地用青銅器、玉器、瓷器形容不同階段的中國,象徵著清王朝的瓷器粉碎的那一刻,許多議員動搖倒向贊成派,英艦開拔。廣州嚴陣以待,英艦北上盡管沿途遭遇抵抗,但仍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七日後病中的皇帝才得知定海失守,而當時英艦早快到清朝的心臟了。而道光決定罷免有功的林則徐,禮待洋人,讓人心寒。而堂堂大清朝只有極少數人清楚地知道中外差別,林則徐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痛苦。
道光在祖宗畫像面前失聲痛哭,一切都已無濟於事。
人們不得不深思堂堂天朝上國,怎會落入如此境地的呢?原因太多了!
鴉片戰爭前,中國實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點是土地為封建主所佔有,封建主將其租給或分給農民耕種,通過收取地租對農民進行經濟剝削和超經濟強制;農民沒有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並且對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農民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的根源,
也是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和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直到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運動,該制度
才被徹底廢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自然經濟基礎決定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農抑商」基本政策。而瓦特改良蒸汽機開啟了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的序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可以這么說,沒有工業革命,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就是英國一個國家能夠對抗整個世界。工業革命還使英國走進了現代化的大門,使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也就迫使著整個世界追隨著英國的方向現代化方向前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錢乘旦教授)
自秦王嬴政滅六國,大一統,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來,中國歷代君主不斷強化王權,專制制度已然成為傳統。並且,長期以來實行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以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族權與政權的絕對權威讓人民的行為受到高度限制,自由與民主更無從談起。而在英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已經將人民從教皇的權威中解放出來,新教產生。文藝復興運動更是讓人性之美充分展現,人權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慾望被放大。競爭進取的精神和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中國歷史上有《詩經》,《離騷》等經典,也有《本草綱目》,《天工開物》,《齊名要術》等科學巨著,但大多數還是只關注人的內心,少有關注自然科學的。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從促進社會進步到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統治者只知重視文藝方面的成就,偏廢自然科學的發展,直接導致中國在這段歷史上沒有真正的自然科學。此外,正如經濟方面提到的乾隆遣回英國出使團的信中的話,歷代君主大臣大多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壓根不需要向「外夷」學習。這種盲目自信也導致中國近代逐步落後於西方。
莎士比亞被贊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英國人尊重人才,鼓勵創造。「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外延,在自己的國家內部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就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不是可持續的。」(英國諾丁漢大學鄭永年 教授)其實這里的內部力量,就是說的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思想體系,社會結構等。英國之所以在鴉片戰爭前積聚如此大的能量,除了外部因素,更得益於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上的民主傳統與文化思想體系中的科學傳統。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是專制的歷史,是統治者的政治專制,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專制,沒有民主,也談不上科學。
以上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簡略的分析了一下當時清王朝敗給英國的原因。現在的中國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繁榮富強,但歷史永遠不能忘懷,更要不斷告誡自己:落後就要挨打!
望採納!!!!!!
『陸』 抗戰70周年觀後感的開頭怎麼寫
2015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以及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一邊是承前的歷史,一邊是啟後的未來。作為中華兒女倍感振奮,同事深深領悟到國力強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餘萬人,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持續8年之久。
紀念大會和閱兵式的主題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據了解,抗戰勝利日閱兵是新中國歷史上第15次大閱兵,閱兵的意義主要是為了讓我們不要忘記歷史以及前輩們的奮戰精神。作為中華兒女更不能忘記歷史,就拿圓明園來說吧,圓明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去參觀的人自然是被震撼極深。人群中有憤怒,有痛心,憤怒當年英法聯軍禽獸般的暴行,痛心這被燒毀掠奪的絕世園林。然而,大多數人恐怕是一時的感情沖動,離開園林後便將一切拋之腦後,照樣我行我素。若是這樣,那圓明園只能又徒添一聲嘆息。如今我們要想在世界強國有一席之地便只能崇尚科學,廣納百川,以傷疤作為警鍾,不斷進取,開拓創新。雖然現今中國已有些成就,而要趕上發達國家,還必須得靠新時代的我們發奮圖強,繼續努力,確保國力強盛。
而今,試看濃密的樹木合抱著圓明園,像是在守護一個殘缺的夢,這個夢曾經器宇軒昂,曾經光彩奪目。中國夢,是屬於我們的夢,我們的夢,一定是跌宕起伏卻又精彩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