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行業的現狀以及就業前景是怎樣的
一、電影行業的現狀
2020年,全球電影市場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地區總票房均同比降幅超過70%。而此前一直占據世界電影市場C位的北美,在2020年度累計票房僅20.89億美元,僅為2019年的18.45%,創40年來歷史新低。
2020年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封城措施解除後人們對於外出娛樂的熱情高漲,盡管中國電影總票房因疫情影響比上年減少68.23 %,但中國電影票房仍然以29.83億元的好成績,遠高第二名北美8.94億元的票房,取得2020年全球票房第一的好成績。
二、電影行業的就業前景
電影學的就業前景很好,就業率也不錯。畢業生主要到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部門,電影行業,娛樂行業等從事電影的製作、策劃等工作。
電影產業市場規模仍需時間恢復
2015-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前中國電影行業發展良好,電影票房達到642.7億元,同比增長5.4%;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中國電影市場受到重創,2020年票房僅有約204.2億元,同比下降68.23%。2020年後,電影產業將逐年回歸正軌。
『貳』 求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的分析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 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收入總計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億元、《赤壁》1.936億元、《長江7號》1.497億元。研究制訂了《廣播影視服務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商務部,對36家重點企業和39個重點項目從信用保險、資金獎勵等方面予以支持。繼續牽頭組織國內影視機構聯合參加戛納國際影視節展,重點加強海外營銷和宣傳推廣力度。2008年各影視機構僅通過參加國際影視節展,出口額已經達到近千萬美元。
對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斷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參加116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68個獎項。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2008東京中國電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會見了中國代表團並全程觀看了中國影片《赤壁》。主辦了中國-東盟廣播電視高峰論壇,發表了推動中國與東盟廣播電視領域更深入廣泛合作的《北京聲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培訓了8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300多名廣播影視從業人員。抓住奧運契機,加強了與境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
『叄』 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的現狀
作為國家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兒影廠每年的預算和任務都是國家定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撥款拍片的老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中國電影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兒童片由於題材的限制而受到經濟的阻礙。但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大一批熱情執著的電影工作者每年都召開兒童電影年會,研究兒童電影的創作和發行問題,努力為孩子們生產電影。
1999年,兒影廠和北影廠等8家單位合並成立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兒影廠的所有員工被打散分到了中影集團的各個部門,兒影廠的生產任務也轉而由集團下屬的第三製片公司承擔。2005年,在第三製片公司的基礎上,中影動畫產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專攻動畫片生產。而一直以生產兒童故事片為主的兒影廠,只剩下「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這塊金字招牌仍作為出品單位得以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而兒童電影的生產也從「計劃」被推進了「市場」。
並入中影後,一部電影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整合資源,兒童電影的天地應該更大了。但是,隨著老人一撥撥地轉行和退休,專門從事兒童電影的人越來越少,而兒童片不賣座的尷尬也很難吸引新鮮力量的進入。1982年一畢業就被分配到兒影廠的馮小寧導演說,「每個真正從事過兒童電影創作的人都會知道,拍兒童片有多艱難。」中影集團副總、兒影廠廠長江平也表示,「兒童電影是在艱難和堅強中生存,兒童電影的創作者憑的就是一份責任,希望讓中國的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電影。」
由於沒有專門的工作團隊,兒童片生產實行了項目制,每個環節都得動用集團內外各種力量。從策劃到立項,從搭班子到拍攝,從宣傳到發行,中影集團副總、兒影廠廠長江平幾乎都親力親為,每天工作到夜裡十一二點對他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2011年,三個兒童片劇組同時在外地拍攝,江平就把辦公室當做了指揮中心,每天用簡訊、電話遙控作戰。
『肆』 兒童影視存在的利弊
在兒童生活中,影視作品對其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影響著兒童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因此,影視創作者應立足於兒童本位,創造出契合兒童審美期待的優秀作品。對此,本文作者分析了當前國內兒童影視作品存在的問題,並探討了相關對策,希望對國內兒童影視作品創作和傳播有所幫助。
『伍』 六一到了,可國產兒童電影都去哪兒了
「六一」兒童節將至,帶孩子看電影慶祝節日是不少家長選擇之一。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兒童電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國產動畫系列電影卻頻頻被詬病:內容幼稚、粗糙且同質化,歌頌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像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觀眾表示無奈,為何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越來越少,好看的中國兒童電影都去哪了?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兒童電影陪伴無數中國人度過童年。改革開放之初,以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為標桿,每年每個國營電影製片廠都要生產至少一部兒童電影。兒童電影製片廠每年要生產5部不同類型的兒童電影。那個時期涌現出《泉水叮咚》《霹靂貝貝》《紅衣少女》等不少經典佳作。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市場化沖擊,「不賺錢」的兒童電影逐漸沒落。據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統計,近10年來,兒童電影生產數量並不少,一直占國產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產國產兒童電影超過60部。但業內人士指出,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數。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國兒童電影商業孵化還不成熟。沒有票房市場,就沒有高額投資,相關研發就沒有保障,專業化水平低,缺少營銷和宣傳,讓兒童電影很難引起市場的關注,進入惡性循環。
②創作觀念滯後於兒童成長。兒童電影概念還較模糊,既包括面向兒童觀眾的類型電影,也包括回憶童年的藝術電影,後者未必適合兒童觀看。很多國產『合家歡電影』主要從市場考慮追求票房,沒有從兒童本身出發。此外,赤裸裸的說教式電影,一個大人都不喜歡看的電影,也無法讓孩子在電影院戴上1個來小時。
③兒童觀影渠道狹窄。因兒童沒有購買力,基本靠家長周末帶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導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國婦聯等6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少年兒童電影工作的通知》,強調「在題材、資金、隊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點扶持創作20部少年兒童題材故事影片和兩部動畫影片。據報道,目前每年約有30多部兒童片、動畫片得到總計約2000萬元政府資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誕生、中國新時代的建設發展、已有很多題材與手法的參考借鑒、創作隊伍迅速成長等,都使我們的兒童電影創作有很好的時代背景、很強的創作實力,且更多創作都能夠面對廣闊的市場。
[對策建議]要做好兒童電影這塊「蛋糕」,建議:
①政策應向電影出口渠道更多傾斜,比如成立針對中小學生的院線,或通過補貼以極低價格賣給孩子電影票,讓孩子們有更多渠道看到好電影,才能形成優質產
②改變創作思路,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和特殊的心裡結構及思維水平。擺脫低幼、淺薄的創作模式,接近市場,倡導積極向上,幽默感人的創作風格,製作出優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學校定期組織孩子們進影院,針對不同年齡孩子放映不同電影,組織跟電影主題相關教育活動,票價也相應降低。讓更多孩子走進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
④呼籲建立兒童電影分級制。兒童還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別能力,在當前視聽環境下建立兒童電影分級制度非常必要,可為家長和孩子提供觀影指導意見。
社會需要兒童電影去講述人類文明,讓下一代能把文明傳承下去,「兒童電影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陸』 我國兒童電影的困境
兒童電影投資小,回報低。很多電影人不願意做,這是導致兒童影片少的直接原因。沒有優秀劇本,對於童年沒有激情的導演是導致兒童電影不好看得根本原因。
不過去年電影局出台的《關於資助兒童題材、農村題材影片的管理規定》也會對中國兒童影片起到深遠積極的作用。
相信未來幾年中國兒童電影一定會有次大的浪潮,籌拍中的電影《大年》也一定會給全世界人民一份驚喜。
『柒』 現今中國兒童動畫片創作面臨著什麼問題
現今中國兒童動畫片創作面臨著的問題有:1、國產動畫影響力不足,相比之下國外動漫更受到國人的歡迎。2、中國動畫相對國外較為粗糙。3、國產動漫缺少創意,僅有少數能真正吸引大批觀眾。4、動畫製作做到商業化、市場化的少,無法真正得到發展。5、國人對動畫的認識較狹隘。
『捌』 中國動畫片的現狀格局
中國自七十年代末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1981年中國引進了第一部國外動畫系列片《鐵臂阿童木》(手冢治蟲,日本)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外動畫進入到中國市場,如《藍精靈》、《一休哥》、《米老鼠和唐老鴨》等商業動畫以其生動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精良的製作技術迅速吸引了中國孩子們的眼球,從而對中國的動畫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在國外動畫系列片的沖擊下,中國動畫開始由生產風格化的動畫長片和短片轉向了將重點放在製作動畫系列片上。作為一名八十年代末出身的學生,我對於這個階段的中國動畫現狀是比較了解的,當時製作的中國動畫系列片如《邋遢大王歷險記》、《三毛流浪記》、《黑貓警長》等動畫並不比國外動畫系列片遜色,人物場景設計貼近生活,動作刻畫細膩生動,故事情節也扣人心弦。但從那之後中國動畫就鮮有優秀的作品問世,原因是由於政府狠抓經濟建設而忽略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使得動畫人才流失,動畫生產量大大削減。雖然以後一段時間政府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開始大力扶持文化產業,中國動畫的產量開始突飛猛進,但文化的發展不會立竿見影,中國動畫幾乎沒有能拿到國際上與別人媲美的作品。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故事情節老套;風格一味模仿,毫無特色;製作粗製濫造等。
中國動畫存在的問題不少:資金不足、大眾對動畫的普遍認識不全面、質量不高、故事缺乏原創性、審核過嚴、教育體制不完善、缺少高素質動畫人才、外來文化沖擊國內市場、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等等,這些內在和外在的因素阻礙著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值得欣慰的是,政府也認識到了我國動畫產業相對滯後的局面,對動畫市場的扶持政策逐年增加,隨即越來越多的動漫創作基地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動畫頻道進入觀眾視野,各高校也開設了動畫專業,越來越多的中國動畫人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中國動畫市場的未來可謂前景一片大好。《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報告》顯示:2009年國產動畫片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產量達171816分鍾,相比2008年增幅31%,國產動畫片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品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大。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幫助下,中國動畫市場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共存的市場,問題很多,但伴隨著的發展和上升空間也很大,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中國動畫市場存在的問題逐一解決,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將中國的動畫市場建設得更完善。
如果從產量上來看,中國已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動畫第一大國。2011年,中國製作完成的電視動畫片產量高達26萬分鍾,遠遠高於第二名日本的9萬分鍾。中國的動畫播出平台同樣規模宏大,以央視少兒頻道、北京卡酷、上海炫動、江蘇優漫、湖南金鷹、廣東嘉佳等六個上星的動畫頻道領頭,加上32個省市的地面少兒頻道和部分綜合性頻道的動畫時段,2012年播出動畫片的總時長為11.7萬小時。 2013年國產動畫電影集中爆發
近兩年,國內涌現出近百家動畫電影製作發行企業,而觀影人群的快速增多和終端市場的迅速擴容,均為動畫電影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我是狼》導演於勝軍從實戰角度與大家分享了國內動畫創意、形象塑造和技術之間的關系,並特別強調了動畫形象創意和技術之間完美結合的重要性。《魁拔》系列電影導演、青青樹動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川則以《魁拔》系列為例,強調動畫電影除了形象塑造外,還應該打造動畫電影、系列電視、動漫書以及相關衍生品等的「全產業鏈動畫」。
中國新媒體動漫產業的發展即將迎來春天
與往年相比,2013年的政策和市場雙重利好下,我國新媒體動漫產業將迎來發展春天。新媒體動漫的發展,為傳統動漫內容的推廣和商業化運作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預計到2014年,中國手機動漫市場規模將達30億元。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未來手機動漫的用戶規模和市場潛力還將持續快速增長。
據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3),我國動漫產業2012年總產值達759.94億元,較2011年增長22.23%,動漫產業用戶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預計2013年產值比2012年增長34%,2-13年蘋果應用商店和GooglePlay商店中,類似漫庫、布卡漫畫等動漫類的App應用超過千款。同時,數據顯示,全國動漫愛好人群近2億,其中54.3%的人對手機動漫感興趣,有58%的用戶願意每月支付超過5元的使用費。 然而,手機動漫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政府政策和機構、企業的努力是息息相關的。首先,手機動漫的扶持政策和行業標准逐步完善。文化部陸續發布了《手機(移動終端)動漫內容要求》、《手機(移動終端)動漫運營服務要求》、《手機(移動終端)動漫用戶服務規范》和《手機動漫文件格式》4個標准體系,成為新媒體動漫產業發展的未來指南。再者,在福建廈門成立了「中國新媒體動漫聯盟」;以此同時,4G牌照的發放,共同推動我國動漫數字化升級。 在新媒體下,其動漫商業模式及產業鏈與傳統的動漫產業有著巨大的區別,以翔通動漫為例。首先,翔通動漫通過原創、合作、收購等方式建立自有動漫品牌體系,挖掘動漫品牌形象內涵,製作手機動漫衍生品,通過手機動漫發行渠道實現動漫品牌商業化;其次,手機動漫彩信、手機動漫雜志、動漫網游、動漫社區製作,玩偶、IPhone4外設、Ipad外設、android高端手機外設等動漫線下衍生品版權授權、開發支撐。最後,動漫原創版權提供(包括中國移動動漫基地、中國移動游戲基地、中國移動互聯網基地、中國移動音樂基地、中國移動閱讀基地等),通過運營商基地做手機動漫版權發行,通過Iphone、Ipad、android做智能機用戶版權發行。通過XTone打造的網路動漫形象發行平台、動漫漫畫發行平台、動漫休閑游戲發行平台、網路動漫遊戲發行平台、社區動漫休閑游戲發行平台做網路動漫發行。因此,新媒體動漫是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的一把「利劍」。
「烤羊事件」以及中國動畫「暴力」的困惑
2013年4月6日,江蘇東海縣石榴街道麻汪村小哥倆冉冉(8歲)、浩浩(5歲)和同伴順順(9歲)因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烤羊情節,致使冉冉和浩浩被嚴重燒傷。2013年5月,被嚴重燒傷的孩子將點火同伴及《喜羊羊與灰太狼》製作公司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告上法庭。2013年12月18日,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人民法院剛剛對此案一審宣判,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擔原告損失的15%,賠償原告三萬九千多元。原被告均不服判決上訴。2014年5月14日,連雲港市中級法院開庭審理此案,由於各方當事人均表示願意接受調解,隨後法庭轉入庭審後的調解階段。2014年8月5日,原告家長承認自己是無錢為孩子治療而以誣告方式籌集治療費,在法庭的主持下,各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上訴人李某冉、李某自願放棄對廣東原創動力傳播有限公司的一、二審訴訟請求;廣東原創動力傳播有限公司給李某冉、李某人道主義援助和社會公益捐助85萬元。
雖然「烤羊事件」已過去,但是這件事給中國整個動畫業造成了強大的沖擊,典型的例子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開心寶貝》等系列動畫加上了「請勿模仿」的字樣,"喜羊羊「製作公司廣東原創動力遭受重大損失,在此之後的新聞中只要出現兒童的意外傷害或者違法行為,多數媒體都是把責任指向動畫及其公司。
這件事就此也引發了國人對於動畫製作的討論,一方人認為完全是動畫製作公司的錯,動畫不應該出現任何可能未成年人模仿的危險鏡頭。另一方面人認為小孩模仿動畫出事主要是家長的責任,以及中國動畫沒有分級制度,更何況上世紀的許多國產動畫也不乏「暴力情節」,他們認為對動畫「嚴禁暴力」的限制反而是阻礙了國產動畫網全齡與高齡化,對國產動畫的發展極為不利,他們不希望「烤羊事件」會像多年前日本的「宮崎勤事件」那樣,讓還沒完全成熟發展的中國動漫業,受到重創,再次倒退。
這件事也成了中國動畫的一個最主要的矛盾,究竟是應該為了防止兒童因模仿出事而盡一切可能的使動畫往「低齡化」「說教化」發展?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以及成年觀眾發展全齡以及高齡動畫,以此擴大中國動畫的影響力和地位?
『玖』 六一到了,好看的國產兒童電影去哪兒了
「六一」兒童節將至,帶孩子看電影慶祝節日是不少家長選擇之一。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兒童電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國產動畫系列電影卻頻頻被詬病:內容幼稚、粗糙且同質化,歌頌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像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觀眾表示無奈,為何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越來越少,好看的中國兒童電影都去哪了?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兒童電影陪伴無數中國人度過童年。改革開放之初,以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為標桿,每年每個國營電影製片廠都要生產至少一部兒童電影。兒童電影製片廠每年要生產5部不同類型的兒童電影。那個時期涌現出《泉水叮咚》《霹靂貝貝》《紅衣少女》等不少經典佳作。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市場化沖擊,「不賺錢」的兒童電影逐漸沒落。據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統計,近10年來,兒童電影生產數量並不少,一直占國產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產國產兒童電影超過60部。但業內人士指出,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數。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國兒童電影商業孵化還不成熟。沒有票房市場,就沒有高額投資,相關研發就沒有保障,專業化水平低,缺少營銷和宣傳,讓兒童電影很難引起市場的關注,進入惡性循環。
②創作觀念滯後於兒童成長。兒童電影概念還較模糊,既包括面向兒童觀眾的類型電影,也包括回憶童年的藝術電影,後者未必適合兒童觀看。很多國產『合家歡電影』主要從市場考慮追求票房,沒有從兒童本身出發。此外,赤裸裸的說教式電影,一個大人都不喜歡看的電影,也無法讓孩子在電影院戴上1個來小時。
③兒童觀影渠道狹窄。因兒童沒有購買力,基本靠家長周末帶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導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國婦聯等6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少年兒童電影工作的通知》,強調「在題材、資金、隊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點扶持創作20部少年兒童題材故事影片和兩部動畫影片。據報道,目前每年約有30多部兒童片、動畫片得到總計約2000萬元政府資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誕生、中國新時代的建設發展、已有很多題材與手法的參考借鑒、創作隊伍迅速成長等,都使我們的兒童電影創作有很好的時代背景、很強的創作實力,且更多創作都能夠面對廣闊的市場。
[對策建議]要做好兒童電影這塊「蛋糕」,建議:
①政策應向電影出口渠道更多傾斜,比如成立針對中小學生的院線,或通過補貼以極低價格賣給孩子電影票,讓孩子們有更多渠道看到好電影,才能形成優質產
②改變創作思路,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和特殊的心裡結構及思維水平。擺脫低幼、淺薄的創作模式,接近市場,倡導積極向上,幽默感人的創作風格,製作出優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學校定期組織孩子們進影院,針對不同年齡孩子放映不同電影,組織跟電影主題相關教育活動,票價也相應降低。讓更多孩子走進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
④呼籲建立兒童電影分級制。兒童還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別能力,在當前視聽環境下建立兒童電影分級制度非常必要,可為家長和孩子提供觀影指導意見。
社會需要兒童電影去講述人類文明,讓下一代能把文明傳承下去,「兒童電影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