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軍長征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遇到的困難有:
1.在軍事上——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敵軍的圍追堵截,地上幾十萬大軍前面堵,後邊追,左右攔截,這就靠紅軍和敵人英勇作戰。
2.天險——一路之上天險也可謂多多,有山有水有草地,以血肉之軀去征服,付出了何等的代價,難以言述。
3.在生活上——工農紅軍異常艱苦,沒有糧食吃,就吃野菜,甚至吃皮帶,皮鞋。長征途中的糧食供應,主要靠打土豪,少數由捐助、欠借方式解決,籌糧籌款成為各部隊一大重要任務。
中央紅軍西征出發正值秋收後,地主大都穀物滿倉,便於沒收征發。對貧苦農民,紅軍採取花錢買糧,不許無償索取。
4.長征時的險惡環境——山高路險,人煙稀少,缺醫少葯,斷糧欠餉, 皚皚雪山,無邊草地,大渡河橫,瀘定索橋, 湘江烏江,赤水沙江。
5.內部的矛盾——這不可否認是嚴重影響長征的內部阻力,靠什麼來克服,一要靠黨內民主,靠做大多數人的說服工作;二要靠堅決地斗爭,最典型的就是和張國燾的斗爭。
其實還有很多困難,如缺醫少葯,如傷病困擾,如疲勞睏乏等等,都是困難重重,讓人們不得不對當年的紅軍無限地敬佩。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
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② 長征主要講的是什麼
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主力從閩西贛南出發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開始長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
(2)長征這部電影講述了紅軍遇到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③ 紅軍長征電影有哪些
還是有很多的,畢竟那個時代是紅軍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時期。為了紀念那一段歷史,國內拍攝了不少的電影來作為紀念。
《長征》
在渡過了赤水河之後,接下來要面臨的就是金沙江這個天險了。而大渡河又是最為緊要的一環。在這條河上有一座鐵索橋,橋的另一邊就是重機槍把守的要塞。說是橋,不過是十幾根鐵鏈相連接而已,而用於走路的木板早已被清除一空。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險要的地勢,才有了後面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威名。
④ 長征電影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1934年10月,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中央紅軍從江西於都出發,猶如一條紅色鐵流,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二萬五千里。直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劇情介紹——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悲壯的失敗中出發,面臨著大批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大自然的艱難險阻、以及內部錯誤思想和軍事路線的干擾。但就是在這樣的特殊環境和時刻,中國共產黨和她領導的紅軍,卻勇敢地正視並糾正了自身的錯誤,重新選擇、確立了正確的方向和新的領導核心。以頑強的戰斗和大無畏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個軍事上的奇跡,終於突破重圍,贏得了「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勝利,並由此踏上了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道路。
(4)長征這部電影講述了紅軍遇到哪些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毛澤東 演員唐國強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21年參與中共一大,1927年發動秋收起義,並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35年遵義會議後,成為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到達陝西延安吳起鎮。紅軍勝利完成長征。
2、蔣介石 演員陳道明
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1908年留學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雙十二事變後開始聯共抗日,1943年參加開羅會議。抗戰後,發動全面內戰,淮海戰役後,宣布「下野」,之後,飛往台灣。1975年,逝世。
3、彭德懷 演員姚居德
十大元帥之一,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建立湘贛革命根據地。時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軍團長。抗戰時期,發動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與賀龍一起打敗胡宗南,收復延安,後進軍西北,打敗馬鴻逵與馬步芳,又和平解放新疆,朝鮮戰爭時期,率領志願軍打敗聯合國軍。
⑤ 電影《長征》主要講的是什麼故事情節
電影全名《長征之路》,具體內容如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
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5)長征這部電影講述了紅軍遇到哪些擴展閱讀:
開機拍攝
2015年12月15日,《長征之路》4D電影在棗園廣場正式開機。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馮振東,國家一級作家、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高建群,《長征之路》電影主創人員及延安文投主要負責人出席了開機儀式。
《長征之路》4D電影特別邀請曾執導過大型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玄奘》和大型文化史詩電影《圓明園》《大明宮》的著名導演金鐵木擔任影片導演。迪士尼團隊美國ao&a公司為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多方力量共同進行影片創作。
影片主創人員將親赴當年紅軍長征途經路線進行實地拍攝,力求通過對當年艱難革命生活的觀照,充分挖掘出延安紅色文化的現代精神和時代價值,著力打造一個集紅色文化體驗、紅色文化創意、紅色文化教育於一體的重要紅色文化傳播平台。
同時,影片以紅軍長征為觀影內容,引進目前全球最頂尖的設備與技術,打造「視覺3D+動感體驗」的「長征之路」4D影像實景秀,讓觀眾彷彿身臨其境,「親歷」戰火洗禮、艱難跋涉,體驗紅軍在絕境中所激發出的超凡勇氣。
該電影將於2016年5月1日在棗園廣場「長征4D體驗館」與觀眾見面,同時也會成為棗園廣場繼「延安1938」文化街區及「文化藝術廣場」之後的又一個亮點。
延安棗園文化廣場 「長征4D體驗館」將在2016年正式開館,以動靜結合的方式真實還原長征這段偉大的征程。其中,靜態展區將陳列出長征路上工農紅軍的歷史資料以及所用物品;動態展區放映《長征》影片。
⑥ 電影《長征》的梗概
劇情簡介
1934年,江西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保存實力,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經過艱苦的戰斗,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三道防線,兵臨湘江。敵人利用天險加重兵力,設下第四道防線,紅軍處境險惡。當時的最高領導核心三人小組之一李德是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他不顧敵我雙方力量的懸殊,一味要紅軍正面迎敵死拼。
毛澤東在沒有兵權、沒有領導地位的情況下,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避實就虛,甩掉敵人主力,到敵力量薄弱的貴州去,得到政治局多數成員的贊同。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了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路線,增選了毛澤東為政治局委員,確立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為領導核心。
從此在毛澤東的正確判斷和指揮下,紅軍四渡赤水,聲東擊西,運動敵人,順利通過彝族地區,向北挺進。長征路上,紅軍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許多女同志克服了失去孩子等個人情感,同男同志一樣經受住了考驗,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成為了女英雄,像賀子珍、鄧穎超、蔡暢、王彩秀等人。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堅持北上抗日,抵制張國燾的右傾逃跑主義錯誤路線。
經過兩萬五千里的長途跋涉,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終於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毛澤東伏案疾書: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賞析
《長征》以嚴格的歷史真實和豐富的藝術加工,激情地展現了這段共產黨人用生命、鮮血、意志和智慧書寫的歷史篇章。凸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靠徹底的實事求是精神反敗為勝,創造歷史奇跡的氣概和精神品格。
既有氣勢,也頗見扣人心弦的情節和故事,特別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領袖形象塑造上更顯示出新的突破。
⑦ 電影長征觀後感800字
影片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為受限於電影片長的原因吧。故事是從湘江河畔,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於博古、李德對軍隊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所以部隊帶著大量的緇重擠在湘江橋上,幾天幾夜部隊也沒有能完全通過湘江。然而,時間就是生命,在紅軍的上頭敵人的飛機在狂轟爛炸,後面有幾十萬追兵正洶涌而來,前方,蔣介石在加緊布置幾道攔截的防線。紅軍長征的第一道本來不是難關的難關就這樣橫在了全體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面前。幸虧紅軍的後衛部隊拚死抵擋住了國民黨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要不然,此役紅軍的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於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後衛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後衛阻擊,生還的可能性很少,但為了整個集體,甘願流盡最後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後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展,更不要說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麼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員就具備有這些優良的素質,終於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的奇跡。這些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一致,發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 老薩常說,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是在於知道中國這個國家和中華這個民族未來的走向和發展規律。以歷史作為借鑒,造福我們的子孫,避免無意義的戰爭,動盪,不公平社會。研究歷史是讓每個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能夠有比較幸福的一生。
這才是研究歷史的最終目的,也是每個歷史研究者所應該追尋的最終目的。
單純為了賺錢,出名或者低級的政治目的來寫歷史,是違背歷史研究的真正意義的。
那麼就長征來說,雖然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中g,地方軍閥,日本,蘇聯的意義都非常深遠,但是實際也是很不同的。
紅軍
對於紅軍來說,他們雖然在國民政府的大規模圍剿下失敗,丟失了南方全部的根據地,損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生力量。
但是紅軍仍然通過長征絕處逢生,作為一支武裝來說,紅軍仍然保住了自己的生存。沒有像當年的石達開,李自成一樣在敵人的圍剿中崩潰滅亡。
長征是紅軍和中g生存的保障,而西安事變則是中g扭轉命運的一個重要手段。
如果沒有長征的成功,紅軍被消滅在中央蘇區,湘江,大渡河,或者雪山草地上,那麼現在的中國大不一樣了。
國民政府
對於國民政府來說,蔣介石成功的利用中央紅軍長征,以中央軍損失3萬人以下的微小代價,在長征前後的二三年內。完全收復控制了由地方軍閥或者中g控制的江西,福建,廣東,湖南,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八個省,收編地方軍閥部隊至少超過70萬之眾(僅僅一個四川就有正規軍20多萬)。又通過紅軍,基本控制或者半控制了 廣西,雲南,西康,寧夏,青海 五個省,控制地方軍閥軍隊超過20萬人。這幾省的軍閥雖然保持一定的半獨立地位,但是由於實力大多被紅軍或者中央軍削弱,只能大部分聽命於中央的行政和軍事命令,再也不敢公然的抗拒了。
總之,蔣介石利用紅軍長征的一年多時間內,以中央軍損失不到5萬人的微小代價,收編和半收編軍閥部隊至少超過90萬之眾,收復和半收復中國西南,西北共十三個省份!可以說,這是一個代價極小的二次北伐,也特別體現了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高層的高超軍事和政治手段。
這些省份的收復,對於中華民國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不談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單從軍事上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