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迷牆》影評
1111111111111
用低劣的左眸看《迷牆》——「上」
很久之前,就想給《迷牆》碼篇像樣點的文字,可是到頭來自己的文字與《迷牆》的精神實在相差千里,詮釋不出平克•弗洛依德真實的感情寫照來,迷惘了許久,無奈了許久。可是石頭壓在心頭,總是覺得難受,今晚就用膚淺的文字來略微敘述一下那個被世俗所拋棄了的「平克」。
電影在82年公映,羅南也在那年誕生;音樂會在90年演出,柏林牆也在那年轟然倒塌。前者算是巧合,是我的一廂情願,而後者就有政治與商業元素夾雜其中了。82年的電影——《迷牆》由勇敢的尖銳派導演艾倫•帕克奉獻,色彩掌握尺度超出了原有的濃度,把平克•弗洛依德的音樂變成一頭公牛,氣勢洶洶地沖向人類的心靈最深處。為何說他勇敢,因為他涉及了戰爭,這是第一點,也是平克•弗洛依德最先的吶喊之一。
戰爭——導火索
沒有戰爭的時候,人類渴望去戰斗,而當戰爭真的爆發之時,卻產生了恐懼,希望戰爭早點終結,可是戰爭很難結束,直到有一方潰敗為止。這時間有8年,有4年,也有100年。Pink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直接導致了Pink的童年缺乏父親的溫暖,不善言語,沒有夥伴。而母親的溺愛更使Pink缺乏了男子漢的氣概,導致他在將來的感情生活上受到挫折,這是後話。
艾倫•帕克在拍攝戰爭場景上,用足了精力,爆炸場面、流血場面拍得盪氣回腸,尤其是在海灘上拉起屍體的鏡頭具有感召力,容易使人入戲,控訴戰爭的殘酷性。戰爭可以帶來和平嗎?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以。而對於一個失去父親的Pink來說,戰爭是一個導火索,把自己關在了一個孤單無助的空間里。
教育——Fuck應試
「填鴨式」教育是影評人最喜歡寫的內容之一,當然這也是電影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艾倫•帕克太聰明了,當子彈在鐵軌炸裂的瞬間,讓Pink看到了一張張戴著面具的人臉,電影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學生時代。這個時代的學生沒有思想,學著無病呻吟的文學,做著一塵不變的數學題,標准答案只有一個。學生都是一堆臭烘烘的豬肉,等長胖了跳進絞肉機,壓成一條條形狀相同的香腸,明碼出售。Pink在這時,顯示出了他的反抗精神,在老師的威嚴下,寫詩,被老師懲罰後,依然發著暴動的美夢。Pink的思想開始轉變,變得對老師不滿起來,而老師就是罪惡的傀儡,因而說,Pink變得討厭罪惡了。可是罪惡的威力太過強勁,Pink改變不了,只能逆來順受,可是心中的怒火已經開始燃起。
愛情——最傷人
ink開始戀愛,愛上一個美麗的女人。可是女人是一朵食人草,吸幹了Pink最後一滴血,遠去,投進了另外一個男人的懷抱。關於這點,前文已有鋪墊,是Pink童年過於依賴母親的緣由,而使自己不能把握愛情,當愛情失去之後,又不能緩過神來,一蹶不振。影像中的田鼠也是一個暗示,Pink愛那隻田鼠,把生病的田鼠安躺在柔軟的稻草上,還脫下自己的毛衣,給田鼠取暖。可第二天,田鼠還是死了,就跟他的女友感情一樣,丟進水溝永不挽回。愛情的確傷人,Pink砸掉了電話,酒杯,吉他,電視,門窗,花瓶……
經紀人——火上加油
感情的挫折使Pink愈加地對這個世界感到渺茫,仇恨,他開始Rock,把全身的精力投入其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可是Pink的音樂靈感來自於褐色大麻,整天萎靡不振,自甘墮落。一次在家中昏迷不醒,卻被吸血鬼似的經紀人用強心劑喚醒,拉去做演出。Pink的身體潰爛了,長出許許多多的蟲子,腐蝕了皮膚,浸透了骨髓,感染了血液。他徹底地蛻皮了,在他拉掉頭上的粘稠物之後。
影像中的經紀人,極端地自私自利,用他人的血汗錢來滿足自己的食慾和美欲,而且不顧他們的感受,這就是在對資本家無情的控訴,控訴他們為了得到私慾,耗盡了工人的生命。
納粹——希特勒的榔頭
榔頭代表革命,因為榔頭可以敲掉一切舊事物。Pink就是那麼做的,他用疑惑人心的歌喉整編了一個部隊,部隊的任務就是做壞事和與警察抗爭,其實就是想破壞當時的社會秩序,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主導地位。電影在這里達到了最高潮,Pink發瘋了,變得歇斯底里,剃掉了眉毛,兇巴巴地。
由於艾倫•帕克前面的鋪墊做得好,因而在這個內容上沒有躍進的感覺,自然得當。Pink為了報復社會,也採用了教條式的方法來命令成員,把他們推進絞肉機壓成一堆臭烘烘的香腸。他是希特勒的化身,罪惡之鷹。
審判——Stop潰敗
身疲力竭的Pink完全被世俗干化,眼睛裡竟透不出一絲光芒來,心已死,凄慘冰涼。人的一生難道就這樣結束了?不,平克•弗洛依德不想絕望收場,艾倫•帕克也不想用Pink來作為悲劇的主角。因而他們合夥設計了審判這一環節,大法官決定砸掉Pink心中的重重迷牆,來使他獲得新生。最後石牆全然倒塌,Pink也解開了心中的枷鎖,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新世界。可偏偏在迷牆倒塌之後,又有一群小孩去搬運石塊,去構築自己的迷牆,看來迷牆永遠都不會消失,它是一個傳遞工具,悲哀又將繼續。
電影色彩濃重,其中的漫畫極具張力,對情節的推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每一個物體都代表了一種人或者一種思想,對於影迷來說也留足了思考的空間。蒙太奇的剪輯手法更是電影的亮點,甚至可以說本片最大的特色。說起復雜的剪輯手法來,定會對《刺殺肯尼迪》、《老男孩》這類電影大呼過癮,可艾倫•帕克《迷牆》愈加意識流,他用其敏捷的思索打造出一個撲朔迷離的錯位交織,例如讓童年的Pink與成年的Pink相見,讓童年的Pink看到死去的父親等等。這都是考驗導演技巧的,要是稍有閃失,會使電影變得結構絮亂。當然這也是考驗影迷的素質的,如果沒有其他類似結構的電影做過鋪墊,是很難把其中的情節串連起來的,看來我很笨,直到3天前看第三遍時,才把情節全然串接在一起。
《迷牆》太過偉大,通過一些小標題的敘述,也能夠看出電影所包含的政治力量和情感劇變,這些是平克•弗洛依德所要控訴的,艾倫•帕克也挺勇敢的,竟然把這些敏感的話題通過影像的模式呈現在電影院的熒幕上。
用低劣的左眸看《迷牆》——「下」
牆的壘築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件事一件事的量變才能夠發生隔離的質變。現在牆封閉了,沒有空氣的流通,更沒有語言的交流,就似精神病院里的小空間般,毫無生氣。為何會這樣的殘酷,為何會那麼的無奈,除卻前文所說的幾點外在因素,其實最大的因素還是在於Pink本人的思想意志,這便就是哲學上「主次矛盾」的問題。
人一生下來,是個無知覺的物質(無思想),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這個刺激是直接,也是劇烈的。可當人的思想開始成熟的時候,外界的反應就不那麼激烈了,因為主觀意識增強了,社會觀念也增加了。如果一個小孩童年時代遭遇困惑,長大之後完全可以用健全的心來審視自己的未來。Pink做不到,所以他失敗了,雖然口口聲聲說是受外界的干擾造成的,其實最大的敵人還是他自己。外界的事件是一塊塊的石頭,而把石頭壘築成牆的卻是他自己的雙手。他不願面對現實,不願面對理想,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而我覺得《迷牆》並不是一個有積極主題的電影,這倒也符合平克•弗洛依德迷幻搖滾的風格。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嶇的」,要成功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輕易受到外界環境的錯誤指引,那麼理想就會愈跑愈遠,直至消失無影蹤。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來卻異常地艱難,誰能堅持自己的理想一輩子,誰又能只有一個理想!因而失敗的人屢見不鮮,他們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都只是Pink手下的納粹近衛軍而已。世界在哭泣,世界在悲哀,人類又把石頭高高壘起,把自己隔離在孤單的二維空間里。
太過悲哀的事情由自己的因素造成,想想也的確可怕。侵略戰爭,侵略者幾乎個個咬牙咧齒,恨不得一周就攻下一個國度,他們都發瘋了,變得痴癲,毫無人性。商品經濟,商人們幾乎個個剝絲抽血,恨不得一天就狂賺一個億的錢,他們都發瘋了,變得痴癲,毫無人性。沒有人性何來實現自己正確的理想?在錯誤的思想觀念上,人類失去了閃亮,也失去了誠信,久而久之,迷牆就形成了,迷牆的定義就是:只為自己而活,活得疲憊,活得無奈。
艾倫•帕克是個敏銳的人,他發現了這點,因而在表現男主角的生活方面,做足了悲哀的成分,他砸碎一切的東西,甚至自殘流血,恐怖不言而喻。外表上看來是Pink在瘋癲,其實是平克•弗洛伊德在罵自己的無能,與外界的干擾並無太大的關系。在自罵的過程中,Pink沒有找回靈魂深處的理想,反而把怒火潑灑在了女友、經紀人、母親的身上,憤怒地沒有道理,離失敗越來越近。電影在此刻達到了高潮,Pink化為納粹頭子,耀武揚威。他變了,完全地變了,變成反社會了,從此垃圾又多了一個。
前面所說的都是失敗成因都是由自身的矛盾累計而成的,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自己的事情自己體會,如果沒有健康的思想,成熟的思維,是難以把理想實現的,看來我們需要加把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認清狀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成功人士,細細想來其實這也並不困難。
222222222222222222
電影《迷牆》是我看過的最有震撼力的影片之一,不僅僅是因為片子中彌漫著的反戰和濃厚的性意識,而是因為它肆無忌憚地表現自己想法的態度,雖然它有著堆徹象徵符號的毛病。
在這樣的一部影片中,它到底要表達怎樣的內容?牆是什麼意思?等等,等等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在我看來,它想說的有這些:
1、反戰
戰爭本質上是一種全人類的自虐行為,我們在觀看片子中見到平克用剃須刀剮去自己的乳頭和眉毛而鮮血淋漓的時候,心中可曾有過恐懼的感覺?但是我們在觀看戰爭片時,在那些頌揚著偉大的戰爭的片子時,是否有過那樣的感覺呢?不,我隨著情節的推動為我國戰士的勝利而歡呼雀躍,為把萬惡的小日本打敗而興奮不已。這時候,誰會想到所謂的戰爭只是人類的動物本能所驅動著的無聊的殺戮呢?
和平主義者否定戰爭,有許多是由於戰爭帶來的痛苦,他們有的並不否定戰爭本身。而我們在電影《迷牆》中看到了戰爭中最可鄙的一面,就是受傷的戰士,醜陋的屍體,積水的戰壕,骯臟的不堪入目的一切。這就足以嘲笑那些頌揚「正義」戰爭的人們,看那,你們所稱贊的戰爭就是堆積在如山的屍體上的,就是在潰爛的傷口上的,就是在殘肢段臂上的,就是在正義的旗號下為你們送死的年輕的男人上的!
片子的主人公在一生中的轉變是耐人尋味的,從救助一隻就死的土撥鼠到領導狂熱的青年肆意破壞,從他的媽媽看到土撥鼠時厭惡的驚叫到台下人群的熱烈的呼喊,平克完成了轉化。他從熱愛著每一個生命的孤獨的孩童變成了戰爭行為的模仿者,這一轉變極其偶然,但並不突兀,從平克在一面大衣鏡前試穿他死去的爸爸的軍裝開始,他就開始了這一過程。
影片反戰著重體現戰爭帶來的痛苦和孤寂,對小孩子的惡劣影響,當我看到小平克在找自己的父親時,(他其實當時已經知道他已經沒有父親了)他拉一拉退役軍人的衣服,那人看一看他,轉而抱起自己的孩子,我不禁一陣心酸。影片打動人的地方也就在於這樣的細節。
2、兒童對性的覺醒和認識,以及成年後對待性的態度
平克偷窺對面樓里的女人,可以看作兒童性意識的覺醒。待到他要爬上母親的床上被她趕走的時候,可以看做他的戀母情節,而他把誰在母親旁邊的男人想像成一具骷髏,可以認為是他對奪走自己 母親的人的詛咒。
自從弗洛依德的心理學問世以來,世人對它的非議就沒有斷過,人類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動物般的本性呀。
在這部影片中,弗洛依德的影子彌漫看來,成了影片的一大看點,因為從來就沒有人這樣大膽地展現性,展現性的形式和本質。
在影片中有一斷動畫,就是一朵盛開的花和一朵花骨朵,他們在搏鬥,最終花骨朵插入了另一 支花。誰都知道這是對性行為的隱寓,但是他們為什麼要搏鬥呢?
在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陌生感無時不在,人與人有著陌生化的趨勢,在也表現在性方面。當我們沒有了親近的人的時候,當我們每天在接觸著一個又一個的陌生人的時候,當我們剛剛與一人建立了稍微親密的關系而他又要遠離的時候,與我們最親近的人的性的接觸似乎成了唯一的依靠和可以信任的東西。這樣,在現代社會中,性被無限地拔高,成了人類的主要的權利甚至成了存在的意義。
在影片中,平克失去了他最初的女朋友,他就終日無所事事,甚至於自虐,甚至於沉沒在水中,而手上情願流著鮮血,直到浴池被染紅。性的意義被他無限到擴大。
影片中的大膽也是有目共睹的,暴露的性交場面比比皆是,這不無體現了無限地擴大性的意義的這樣的主題。
3、在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孤獨感
平克從小失去了父親,在作為兒童的時間里。媽媽的溺愛並不能讓他滿足,他還是很孤獨。這孤獨並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全社會的。
工業化的今天,每個人失去了他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成為社會的工件,這不能不讓人產生沮喪的感覺,進而覺得自己的孤獨。今天,我們用互聯網溝通,用電話溝通,用所有的現代化的工具進行溝通,但是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了,彷彿我們離了工具就不能夠存在,能夠證明自我存在的已經不是時間了,是現代化的工具!人之不成其為人,而已經被物化了!
在現代社會,人感到孤獨,於是他們寄希望於未來,然而未來是不可靠的,它只是一種可能性,人作出這一種選擇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種。人似乎是自由的,但是他們必須作出選擇,那怕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這就使得人被迫進行選擇,選擇即意味著他的不自由,這樣看來人又是被禁錮著的自由意志。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的人無法措其手足,於是茫然,於是孤獨。孤獨的本原竟然在於人的自由性!
4、法西斯主義的魅力
平克在最後走向了法西斯,在脫胎換骨的吼聲和扒去紳士已經腐朽的皮膚的時候,成了「革命」中法西斯的頭目,他們四處大砸,搞破壞。成了惡魔一般的人物。這時候,「革命」成了他們發泄的工具,成了他們擺脫束縛的靈丹妙葯。這時候的頭目就是平克,這個曾經的靦腆的兒童,曾經的為愛傷神的少年,曾經的被老師打罵的委屈的人,曾經的鼓舞人心的搖滾歌手。
群羊失去了牧者,平克就是他們的領頭羊。
法西斯主義的魅力,就在於讓別人為自己作出選擇。
5、「牆」的政治意義
在影片中,牆可能是指柏林牆,當然它也可能僅僅是個比喻。
現代社會中,人獲得了極大的自由,但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樣的終極問題依然在困繞著我們,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仍將生活在「牆」內。
現代政治似乎是自由的,似乎是允許所有的人參與的,但是這又不可避免地讓人想到多數人的暴政問題。而且我們的選票真的能夠代表自己嗎,自己的投票真的是理性的嗎,自己的參與真的是有意義的嗎?沒有人能夠回答。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答案,這需要我們繼續尋找。
總的看來,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無數的東西,但是沒有一個問題是得到解答的,它只是把它們表達出來。
影片的好處在於這無數的拷問,但是終究沒有給我們出路,這也是我在思考著的。
其實,這部片子是一部音樂電影,我既不懂音樂,又不通英文,與影片的內涵不知相去多遠,盡力罷了。
寥寥數語,不能盡言,僅此而已。
② 求一部歐美懸疑電影名,簡介是說一個記者采訪一個即將被處死的囚犯然後穿插展開,名字好像叫誰誰的一生之
《大衛·戈爾的一生》是艾倫·帕克執導的電影,是由凱文·斯貝西、凱特·溫斯萊特等領銜主演的。故事講述的是,貝茜·布魯姆是紐約某新聞雜志的首席記者,被受命去采訪一名死刑犯大衛·戈爾。戈爾被指控強奸並謀殺了康絲坦斯·哈拉維而被判刑,將於周五下午6點被處死,而布魯姆必須在利用僅剩的3天時間完成自己的采訪任務。影片圍繞著3天的采訪分成三部分,以閃回的形式逐漸揭開戈爾的人生。
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的導演艾倫·帕克憑借該片提名2003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③ 艾倫做《美人魚2》男一能撐得起這部片子嗎
周星馳執導的電影《美人魚》創下了34億票房,一舉成為年度冠軍,這部喜劇電影可以說是最成功的商業片之一,投資3億,票房卻是投資的十一倍不止。
眾所周知,《美人魚》也是當年的賀歲片,票房口碑都創下了奇跡,不僅捧紅了當時的新人女主角林允,也讓鄧超、張雨綺和羅志祥的事業攀上了第二高峰。
《美人魚2》林允微博發表,稱《美人魚2》已經殺青,毫無疑問,女主角還是林允,都知道星爺的用人作風用人不用第二次,但這次林允是個意外吧,同時還有一位是開心麻花簽約藝人艾倫也曬圖表示參演《美人魚2》。
艾倫和鄧超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特色,我是完全相信艾倫可以演好《美人魚2》中的角色,如果在配角的劇情上再有一些小插曲,那這部電影就會和《美人魚》一樣成功!
④ 熒幕中的傻大個,現實中的公子哥艾倫,現狀如何
近幾年來開心麻花精英團隊發展趨勢得越變越好,尤其是沈騰和她,只需是著作有兩人名字,便會被網民們瘋狂的適用,兩個人現如今在喜劇片界也是確立了一定的影響力。殊不知,開心麻花精英團隊並並不是這有這兩人,也有許多別的較為出色的知名演員,比如今日要給大夥兒詳細介紹的艾倫。
艾倫艾倫(Allen,1983年4月10日-),出生於北京市,畢業於北影,我國大陸男演員。2006年,添加開心麻花精英團隊。2016年,參與大牌明星喜劇片比賽綜藝節目《歡樂喜劇人第二季》,得到決賽季軍。
2018年,憑著《羞羞的鐵拳》得到第九屆國際性華語樂壇電影展金龍獎最好男藝人獎。2021年2月12日,出演的影片《發財日記》上映在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優酷視頻公映。
實際上在圈中像艾倫那樣一位不做作,堅持不懈很多年維持一個步伐的知名演員太少了,終究生活在那樣一個心浮氣躁的演藝圈中,艾倫還能堅持不懈做好自己,用真正的著作吸引觀眾們,確鑿難能可貴。大家喜愛「傻傻的」的艾倫嗎
⑤ 怎麼評價艾倫在《若是沒有加班》系列小電影中的表現
《若是沒有加班》是《若是如此》系列小電視劇其中的一集,由大鵬工作室傾情打造。大鵬工作室高水準的喜劇創作實力曾打造了《屌絲男士》與《煎餅俠》的熱播與高票房。《若是如此》由國際艾美獎最佳喜劇獎《What if》原版版權引進,艾倫領銜主演,還有眾多實力明星加盟演繹,一開播就大獲觀眾的喜愛,好評如潮。
《若是如此》系列電視劇,以小見大,其中含有一定的諷刺意義,對當今社會一些現象以詼諧的方式揭示出來,意味深長。如炮兵的語音服務諷刺了現下過多的煩人語音自助服務,高考有現場直播等反映了現下高考現象中很多人的心聲,貼近生活,又令人深思,這系列小劇很值得一看。
⑥ 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敘事模式
理察·基爾飾演的大學教授在小鎮在車站上偶遇一隻可憐的小秋田犬,它孤苦無依的身影惹起他的憐憫,雖然妻子(瓊·艾倫飾)極力反對,並想盡辦法要把它送走,但看到丈夫和女兒對它無微不至的由衷喜愛,終於決定讓它成為家庭一員,帕克為它取名「八公」。
八公陪著帕克全家一起成長,從小狗漸漸變成龐然大物。八公每天准時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點准時出現在車站門口迎接帕克下班,這可是他們的約會時光!在小鎮車站站長,賣熱狗的小販,附近商店的老闆娘的眼中這都是已經習以為常的畫面;看到帕克從車站出來叫出那一聲熟悉的「Hachi」,八公興奮地撲上前去撒嬌的樣子,已經成了車站每天上演的故事。然而,在八公學會撿球的那一天,帕克開心且驕傲,但也是最後一次兩人的珍貴回憶……
就在那一天,帕克在大學演講時突然倒下,他因心臟病突發而死亡,再也沒有回到車站。之後,每天傍晚五點,八公都來到火車站里等候、凝視……第二天、第三天……從夏季到秋季,九年時間里,八公依然風雨無改,直到它最後死去。
採納吧!
⑦ 舉例比較現代主義電影與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差異……最好能夠詳細點= =
後現代主義電影
希臘導演安哲羅普羅斯在1995年拍出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借著一個電影導演去找尋一部電影誕生之初遺留下來的膠片的故事,回顧了電影和希臘的歷史。有人將安哲 羅普羅斯視為20世紀最後的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其實非常的不準確,安哲羅普羅斯的電影是很難概括的,他的每一部電影無不來自希臘神話的原型,漂流、尋找、個人意志與命運的對抗的題旨,他也不過是不停地「摹寫」史詩罷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中有一個經典場面:導演A在火車上遇見兒時印象中的母親,母親帶他回家,他帶著90年代的身體,加入了1945、1948、1976……的新年舞會,每個人都如記憶般年輕,只有他帶著衰老的皮囊。安哲羅普羅斯用電影拼貼了自己的後現代之夢。
英國導演艾倫.帕克執導的《迷牆》一上映就風靡了世界。這里邊最首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這支成立於1966年的英國前衛搖滾樂隊本身的音樂魅力。不過,《迷牆》首先還是一部電影,一部從視覺上加快步伐將大眾帶向MTV時代的電影。現在,MTV已經成為全球收看觀眾最多的視聽藝術,甚至連足球也無法與之相比。阿倫.帕克堪稱「MTV之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世界各地的美術學院中,都有《迷牆》的影迷。《迷牆》成了後現代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宣告了「後現代無經典」謬論的不攻自破。美術愛好者談論它,喜歡它,好像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個觀念藝術的展品。這部集搖滾音樂、現代美術和各種形態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對後現代影像充滿自覺的影片。
《發條橙》是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電影,它將青少年的青春期躁動誇大到極致,把人生這一階段可能發生的破壞圖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影片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顛覆傳統的、正統的道德規范,指向更為人性的東西。《發條橙》是根據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在德國,1999年青年才俊導演湯-蒂克的《羅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後現代主義電影,影片在結構上為故事設置了三個結局,體現了導演打破傳統敘事規則的努力;在影音風格上上,快切、動畫、搖滾樂、動感人物、大塊色調對比等匯成大雜燴,充分表現出剪貼拼湊的特徵。波蘭法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誤撞》、德國的《羅拉快跑》和英國的《滑動門》都給影片設置了兩三種結局,都表現了偶然性早對個體命運造成的決定性影響。
20歲的柏林姑娘羅拉和她的男友,同樣是20歲的曼尼,他們遇到了大麻煩。曼尼不小心將一個黑社會老大的錢給弄丟了,而且是20萬馬克。20分鍾後,老大就要來討錢,要是找不回來這些錢,曼尼就命在旦夕。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20歲的羅拉只有20分鍾,她想也來不及想,撒腿就跑……
20分鍾以後,羅拉拿到了錢!但曼尼等不及,跑到對面的超市去打劫,被趕來的警察一槍射中胸膛……
這是德國青年導演湯·蒂克偉(Tom Tykwer)拍攝的影片《羅拉快跑》中的故事情節,可憐的曼尼死得太慘了。你別著急,還沒完呢!
20分鍾後,羅拉兩手空空趕到,但曼尼卻橫遭意外,暴屍街頭……
20分鍾後,羅拉抱著千方百計搞來的10萬馬克趕到現場,卻赫然看見黑社會老大也准時抵達……
《阿甘正傳》,該片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獲1995年第67屆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六項桂冠。該片表現出的善良、溫情,觸動了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展現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重情等美好情
《阿甘正傳》以一個被正常世界視作 「低能兒」的阿甘為主人公,貫穿起一個被改寫的人文歷史——它對美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進行了巧妙的鋪排與重述,並運用了大量反諷、戲擬、電腦模擬、類型混雜、滑稽模仿與「無敘事」等解構手法,對美國近代以來的政治、歷史、流行文化、名牌時尚、廣告等方方面面廣開玩笑,大肆揶揄,重新解釋了歷史、戰爭和英雄,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消遣性的快樂原則,從而建構起後現代文本的敘事模式與造型風格,在打破人文歷史謊言的同時又以謊言的拼貼手段復制了一個虛假的寓言故事。當然,如果對上個世紀早期到中期的美國歷史比較熟悉,就更能很好地理解該電影的黑色幽默成分,比如熟悉「貓王」的音樂風格、「乒乓外交」、「水門事件」、「反越戰運動」的話,其中許多情節一定會讓大家會心一笑。
運動片的風格、血腥又恰到好處的處理、扣人心弦的故事主線和有力的社會警示作用,《搏擊俱樂部》簡直就是90年代的《發條橘子》。在這個只產生了極個別具震撼性影片的年代裡,《搏擊俱樂部》必定不會被忽略。它給人印象很深,並引發深深的思索。與時下95%的恐怖片不同的是:它留給觀眾大量的問題去回想和爭論。《搏擊俱樂部》所展示的發人深省的、多層次的故事給成百上千的評論、特寫及觀後感文章提供了足夠多的討論素材。 本片的導演大衛芬奇在拍攝《搏擊俱樂部》之前,已經有了三部引人注目的影片:《異型3》、《七宗罪》和《心理游戲》。芬奇有心要讓《搏擊俱樂部》成為一部視覺傑作。同前三部片子一樣,《搏擊俱樂部》也是色調暗、進度快,觀眾在看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細想,有人稱其為「MTV風格」,但與其他同類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個快速的鏡頭切換除了可以不讓觀眾覺得乏味,還有其獨特的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搏擊俱樂部》的確是一部暴力的電影。有的情節表現得十分的殘忍,以至於一些觀眾會扭頭不看,比如一個人從他的嘴裡把自己松動了的牙齒拔了出來。當然,所有這些血腥的鏡頭都是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殘忍,而每日苦差麻木了人心,引發狂性,結果產生難料的後果。搏擊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現代社會使人失掉人性和感覺的犧牲品。他們已經變成了輪子上的嵌齒,他們恢復個性觀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蠻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
導演:丹尼.博伊爾
《猜火車》又名《迷幻列車》,僅用了49天就拍攝完成,是一部成本為250萬美金的小製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蘇格蘭愛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現狀,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滿現代感的聲畫處理使之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影片對吸食海洛因而產生的快感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述,同時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及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因而影片一出爐便成為輿論的焦點。那眩目的鏡頭和婁.瑞德、伊基.鮑普的搖滾樂不啻為一劑迷幻葯,我們眼直勾勾盯著屏幕,身臨其境,當馬克的針頭扎入皮下組織,我們以為那白色的化學物質是融入了自己的血液;當一夥人搶劫後在路上狂奔,我們覺得是自己的心臟在劇烈地跳動。幾乎每一個場景都可稱得上是一部精緻而出人意表的濃縮短片: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一個星期天早上,他媽的搞不清自己是誰。選擇在沙發上看無聊透頂的節目,往口裡塞垃圾食物。選擇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說是最無恥的事了。選擇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但我幹嘛要做?我選擇不要生活,我選擇其他。理由呢?沒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還要什麼理由?」
主演讓、雷諾《這個殺手不太冷》將一個成年殺手和一個未成年少女之間的愛情,刻畫得可歌可泣。因為新電影的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對電影的要求是「一種刺激的快感或無傷的危險」,傳統電影中嚴肅的悲劇、沉重的道德並不在他的作品中呈現,那些人物並不背沉重的包袱,也無崇高的使命,他們的存在為的是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喜樂。呂克·貝松被稱為法國新巴洛克電影代表之一,後現代電影領軍人物。喜歡看法國電影的觀眾說起貝松的影片《地鐵》、《碧海情》、《尼基塔》、《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聖女貞德》等都是如數家珍。
《低俗小說》由「文森特和馬沙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
觀看《低俗小說》,如同觀看一場流動的「波譜藝術」,美國黑幫片、恐怖片、愛情片的雜燴在一起,以一種戲仿的形式重新拼貼。除了視覺形象拼盤以外,《低俗小說》為人稱道的「圓形結構」敘事策略,也是多元共生的拼貼產物。全片由一個序幕(餐館里的打劫),四個章節(分別被命名為「朱斯和文生」、「文生和馬沙之妻」、「一隻金錶」、「 邦尼的處境」)構成。這徹底打破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邏輯,首尾相連,似一個圓形從隨意一點開始截取,並最終回到了起點。暴力是昆汀作品反復出現的主題,本片中頻繁的暴力場面正呼應了它的「圓形結構」,明確指出暴力事件的發生是循環而永無停止的。在這里暴力成了一種生存方式,是對異化、疏遠、默默無聞的反抗--然而導演對待暴力的態度始終不是肯定的,朱斯的金盆洗手、文生對愛情的渴望也許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們都在尋求無可奈何的暴力之外的出路,盡管這種出路在美國這個暴力泛濫的社會看起來是渺茫的。作為敘事的功能裝置:偉大的英雄、偉大的冒險 、偉大的航程、偉大的目標皆以喪失,即符合利奧塔對後現代的界定--對元敘事的不信任。這種對元敘事不信任的後現代特徵,在影片中集中體現在英雄的喪失。不僅作為殺手的文生和朱絲是失敗的,而且作為黑幫老大的馬沙是失敗的(遭性變態者的強奸),作為職業拳擊手的布奇(不由讓人聯想到史泰龍扮演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拳擊手洛奇)同樣是失敗的(遭到黑幫的追殺又落入性變態者手中)。這種英雄的喪失帶有某種尷尬的滑稽,同時又是我們時代的「後現代狀況」--人類歷史的進步主義者信仰和鼓吹的啟蒙理性遭遇不信任,道德審判和價值判斷無限期延遲(觀眾或許會為昆丁對電影技術花里胡哨的創新困惑不已,但興奮點顯然已從康德的第二批判轉向第三批判,他們渴望獲得奇特而意外的美學救贖)。既然所有的生活難題都解決不了,一切並不像文化精英們所說的那樣,人們也許有理由滿足於對現象的表面佔有和消費(同時,這不是我們時代反史詩的史詩嗎?)於是,剩下的是大眾和通俗文化,正如本片的片名所示- -《低俗小說》。
導演:索德伯格
主要演員: 安迪.麥克道威爾,彼得.加拉格爾
得獎記錄: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1989)
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89)
一個表面上平靜的中產家庭,因為朋友意外來訪而失去平衡,暴露出其中充滿性失調謊言的真相。原來有潔癖的姐姐安迪.麥克道爾早就跟丈夫彼得.加拉格爾沒有性生活,但妹妹勞拉.桑.吉亞科莫卻跟姐夫暗中打得火熱。丈夫的同學詹姆斯.斯派德帶著錄影機來訪,竟然讓姐妹二人因為好奇心而對著鏡頭大談心中秘密。一鳴驚人的新導演史蒂文.索達伯格用冷靜而富創意的手法剖析現代人脆弱的心理層面,尤其突顯出高科技(錄影機)無堅不摧的奇妙魅力。
英國著名導演格林納威早期拍攝過很多試驗性很強的短片,後來又長期為標榜另類風格的英國電視四台拍攝影片,所以他的影片一向以風格手法怪異著稱。他學生時代的繪畫經驗又使得他的作品追求畫面的精良與視覺上的沖擊力。這兩點,在這部影片《枕邊書》中得到了加強與融合。
格林納威的所有影片都情節怪異離奇,這部影片也不例外,諾子在人身上書寫十三章《枕草子》,然後交給出版商的情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出版商在見到最後一章「死刑者之書」之後,竟然心甘情願交出性命。這些極度風格化的情節和細節很難令人接受,但在經過格林納威更加風格化的畫面表現之後,反而顯露出迷人的美感。不過在短暫的視覺美消逝之後,面對空空的銀幕,影片中的一切又是那麼令人迷茫。
影片拍攝手法中最大的特色,是創造性地運用畫中畫的手法。這些形狀、位置、大小變幻不定的小畫面和整個大畫面之間構成多種視覺和結構關系,大部分是與大畫面書法對位的小畫面說明,還有很多是回憶的畫面,也有類似於疊畫的電影語言功能。多功能、多層次的大小畫面的嵌套與並列,形成復雜多變的語言風格和畫面表現力,這是格林納威在影片中進行的一項電影語言的試驗。
影片的故事如何,表現了什麼,這雖然是一部影片必備的重要元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格林納威這部影片的故事性面對大量充滿東方情調的精製畫面和實驗性的電影語言,已經退居到次要位置,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適合的載體而已。在眾多主流的故事性影片中,格林納威的這部《枕草子》令我們看到了一部精彩而富有啟發性的「另類」電影。
《枕邊禁書》以兩位時代相隔、內心卻有默契聯系的女性的日記為敘述主軸,大量運用電腦新科技,將各個年代、各種時空發生的時間以「畫中畫」的形式在同一個電影平面展開,開掘出前所未見的電影語法。有些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可以用切換處理的鏡頭,他都以「畫中畫」的形式代替,平行蒙太奇在他的電影中成了「平面蒙太奇」。透過「畫中畫」,觀者、劇中人,以及隱藏的電影導演位置是相等的,觀眾所看到的人、事物無意不是透過導演之眼在觀看。
中文名稱:巴別塔
英文名稱:Babel
別名:通天塔,火線交錯
資源類型:DVDScr
發行時間:2006年11月27日
電影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電影演員: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蓋爾·賈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l十二個人、三個國家、四種不同的命運、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於那一聲無意的槍響……命運交織的羅網將不同種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靈魂納入其中。世界上的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論。他認為,只要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與任何一個陌生個體建立聯系。可是這種關聯的絲線是多麼的微弱,即使我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但我們還是聽不見對方的掙扎呼喊,就算聽到依然無法理解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在電影結束後顯現出了一段字幕:「獻給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顯然,這絕非一部絕望的電影,而是一部在絕望世界裡掙扎的故事,並將孩子視為未來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將由他們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將由他們建成,願未來的世界不再有誤解、隔閡和悲傷。
顯然,影片帶有強烈的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獨特風格,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出什麼導演能夠把多線索交叉敘事手法運用得如此嫻熟,儼然有超越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的勢頭。而且,亞歷桑德羅此次把握的故事以及故事種的矛盾沖突顯得更加的宏大和人性化。同時,這種多線索敘事技巧在他的手中也已經不再僅僅是表達的工具,而是 極富洞察力並具有深刻見解的表達出口,是其展現故事主題的必由之路。伊納里圖曾表示過,將一些故事線索編織到一起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當我坐在車里看到有人從路邊經過時,我便開始覺得那個人肯定比我頭腦中的任何東西都要有趣。所以探究他人的內心是我最大的願望。與此同時,我們所擁有的現實中的一切也是如此的有限。我更希望探索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還有陌生的外部世界是怎樣影響到我個人的等等,都將成為我作品中所要探詢的目標……」
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的經典之作。以法國國旗的三色命名的三部電影分別代表了三個主題:博愛,平等,自由。導演用極為細膩的光影音的效果為我們剖析這三個主題。《紅白藍三部曲》是基希洛夫斯基生平最後的三部作品,大師兩年後即因病辭世。《藍色》是憂郁和自由,掙脫俗世的信念才能獲得人性與情感的自由;《白色》是尊嚴和平等,導演在片中探討和質疑了情愛與平等;而《紅色》則是真誠和博愛,人世間充滿各種猜忌和矛盾,唯有博愛才能解開羈絆心靈的枷鎖。這三部作品是基思洛夫斯基充滿人道主義和人文思想的傑作。他以細致而精密的情節來講述故事,從普通人的人生命運闡釋他對生命的尊重和見解。在電影中,無論出場時間的長短,基思洛夫斯基都將主人公的位置給予了女性,也許是因為她們更脆弱一些,更能夠體現憂郁、尊嚴與真誠。在這三部曲中,基思洛夫斯基依然發揚了《十誡》以來的一貫宗旨,用包蘊著宗教哲學精神內涵的戲劇性故事情節表達了自己對當代人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
《藍色》獲得93年威尼斯金獅獎,並獲得愷撒獎9項提名;
《白色》獲得94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紅色》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並獲得愷撒獎7項提名。
在三部電影中,都有令人痛苦的道德抉擇。《紅》中,老法官告訴瓦倫婷,鄰居中有一個家庭看似幸福,但丈夫卻背著妻女在外面偷情。那麼,瓦倫婷該馬上去揭穿他嗎?那樣他們將看清真實然而痛苦,還是依然讓他們隱藏在平靜之下呢?《藍》中,朱麗葉的鄰居在夜總會里做脫衣女郎,她認為這樣做自己很快樂,男人們也很快樂。但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父親就坐在台下觀眾席的第一排!《白》中,商人米高拉成功但是已對人生厭倦,他求卡魯把自己槍殺,作為報酬,他將幫助卡魯回國,並且有資本做小本買賣。而卡魯除此而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能幫他回國了。七十年代,波蘭電影藝術大師K.Zanussi開創了「道德焦慮電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慮」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基斯洛夫斯基認為,在自由主義社會中,人的道德處境更為孤絕。因為,自由主義社會沒有國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階級道德一類的或虛構、或強制的全民道德。個人的道德承負及其軟弱無力在自由主義社會中更充分地顯露出來,所謂自由主義倫理,首先是對個人的道德承負力的脆弱的體認。在自由主義社會,個人的道德壯況是怎樣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過個體性的道德困境來探討自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負擔。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平等、博愛,《藍、白、紅》三部曲要探討這些價值理念的私人含義。任何價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會制度中的大理念也體現為具體的個體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倫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當的辦法是體味在這個生活制度中生活的個人眼裡噙著的淚水。
暴雨將至》給人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Milcho Manchevski(米爾科.米切夫斯基這位馬其頓導演的處女作(這是他第一部長片),一舉奪得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96年獨立自由獎等三十餘項國際大獎,決非僥幸。本片分成三個部分。一段不可能的愛情、一個兩難的抉擇,一段手足的殘殺,將前南斯拉夫地區暴雨將至的社會背景和幾個故事聯系起來,無理性的民族、宗教仇殺將愛情、親情無情地打破,讓人看了很悲痛。可以強烈感受到影片中,導演深藏其中的渴求:對人類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第一部分:WORDS (字)-----馬其頓的農村
一個年輕的神父藏匿一個出逃的女子,愛情隨之滋長。當他們准備去倫敦找攝影師的叔叔時,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於哥哥的槍下,愛情如鳥一般飛過,我們都無能為力!
第二部分:FACES (臉)---倫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她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可是她還有一個放不下的情人亞歷斯。亞歷斯是馬其頓來的攝影師,16年前來到倫敦。其實我們很清楚這個亞歷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輕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張照片讓我們心頭一悸,照片上是馬其頓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槍下,神父看著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軌,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廳的亂槍中,一張臉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圖片)---馬其頓的農村
亞歷斯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這里時有紛爭。他為了帶女孩出逃被朋友槍殺,女孩終於得以出逃。鏡頭回到第一部分的開始,我們終於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後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盡管後來也逃不開死亡的宿命。乾旱的土地終於迎來暴雨傾盆,雨中躺著亞歷斯的屍體。
整個故事因為形式的錯亂而變得有些輪回的宿命,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猖獗。而片子里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微妙錯綜,沒有正面的槍林彈雨但是每一次開槍都有驚人的震撼力。親情和愛情都變得不堪一擊,原來種族的紛爭是如此殘酷。三個故事殊途同歸,影片的背景是籠罩著內戰陰影的馬其頓和巴爾干半島。沒有可能的戀情,個人的極大矛盾,回歸和宿命。三個故事在人物的交錯縱橫中揭示戰爭的悲劇,而狹隘的種族主義正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1994年,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經過改編將昆汀·塔倫蒂諾的劇本《天生殺人狂》搬上銀幕。這部電影由於其中對暴力的渲染和對美國新聞媒體的諷刺迅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盡管與昆汀的初衷不符,《天生殺人狂》還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奧利佛·斯通通過MTV式的拍攝剪輯手法、肥皂劇和動畫片的綜合運用以及大量另類音樂等多種新穎的視聽語言大大刺激了觀眾。本片從一個新鮮的角度重新審視了瘋狂的犯罪行為與同樣瘋狂的媒體行為。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對喜好血腥和暴力的夫婦,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殺人。他們的舉動引起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注意,並且在自己的節目上加以報導。這一來,他們的知名度很快地又被提高了。即使是他們被捕之後,記者的報導仍然沒有停止。一切的犯罪在媒體的眼中似乎都變成了另一個樣子。我們該不該為此而感到悲哀呢?
《黑客帝國》第一部講述的是誕生,一個平凡的網路朋克在父愛和情愛的關心下釋放了自己的心靈,成了將人類救出虛擬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講述生活,這個救世主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探討起預言和選擇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第三部講述死亡和新的開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類和先知代表的機器共同努力下,戰勝了計算機病毒的破壞,還給人類和機器一個陰陽共生的和平。
同時,這個三部曲還是一部人類思想的大歷史,從一個善惡對立的世界到一個善惡模糊的關系,直到善惡對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這正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先知的陰陽圖案耳環正說明了這一點。
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發生在母體這個虛擬世界裡,在這樣一個程序的世界裡,任何東西都可以改變,包括在真實世界中無法為人力所改變的自然定律。因此,無論是尼奧躲避子彈,還是玻璃幕牆波浪式爆炸,都是虛擬世界中由機器模擬出來的自然定律給暫時破壞或修改的結果。可見,「子彈時間」的運用,並非單純是為了展現特效,實際上是和影片的故事的整體架構融為一體的。如今「子彈時間」幾乎已經成了「視覺濫效」了,無論什麼影片都想拿它來炫一下,可在影片攝制的1998年,這在銀幕上還是個非常原創性的東西。「子彈時間」特效在《黑客帝國》中的應用,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機圍繞著被拍攝對象,然後讓這些相機的快門按照電腦預先編程好的順序和時間間隔開始拍照,然後把各個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掃描進電腦,由電腦對相鄰兩張照片之間的差異進行虛擬修補,這樣就能獲得360度鏡頭下拍攝對象的連貫、順滑的動作,最後再由電腦將該連貫的動態圖象與背景融合,才有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新奇鏡頭。《黑客帝國》三部曲從奴役和仇恨開始,首先講述的是猶太和基督教的歷史,是善和惡的完全對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較量。電影設定的場景卻是希臘化的,是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講述人如何定義真實,如何發現真實。尼奧成為救世主,是依賴著基督教最有力的愛的力量,所以那一刻,當尼奧在伊人一吻中復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重裝上陣》則是存在主義的故事,這是一個「上帝死了」的時代,超人開始懷疑存在的意義。這也是善和惡對立的模糊階段,如同加繆的文學,不是善惡的對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對立,其界線是模糊的。同時,尼奧面對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麼能判定好與壞?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壞性該怎麼看待?存在主義認為,人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不一定是選擇有所為,也可以選擇無所為,無為比有為更自由,因為無為不會冒犯別人的有為。所以,尼奧在《最終戰役》中沒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決定。
《記憶碎片》此片的奇特結構,真的讓人有失憶的感覺,具備自我的身份之謎,而且到底應該相信誰,而就連自己都不能相信。如果你看過本片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的另一部影片《黨羽》,那麼你就會知道看這位導演的片子可不是件省心的事,他會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設想猜測最終的結局,本片採取了倒敘的手法,開始於一起搶劫案,也終結於這起案件,我們知道發生什麼卻不知道它為什麼會發生,所有的答案都在主人公斷斷續續的回憶閃現中,每次回溯,我們都會找到一些新的相關線索或當事人,他們將觀眾和萊昂納多一起引向結尾,也可以說是最初的開始。
可能還有好多精彩的所謂後現代電影,一時想不起來了,或許還有好多沒有看過的,比如黑澤明的〈羅生門〉、 岩井俊二的〈情書〉等,有機會看看。
可能後現代主義電影就是一下子看不懂,再看似乎有些明白,可怎麼看也不會全懂,但又總能讓你有些感觸的電影。當然了,就是看不懂也不說出來,要裝懂
⑧ 名揚四海 1980年和2009年有什麼區別
版本1:(80電影版),又叫艾倫·帕克版
1980年公映,艾倫·帕克導演,此片對我一生產生重大影響,讓我從小對音樂、舞蹈產生濃厚興趣。導演是拍廣告的出身,以前《迷牆》就是他的作品,這種重視視覺沖擊的風格在《名揚四海》中得以展現,裡面的主題曲《fame》音樂響起時,音樂學院的學生在大街上集體狂舞,那種熱血沸騰的青春活力,至今記憶猶新。這個是我最喜歡的版本。這首主題歌也得到了當年的奧斯卡獎。此後,不管哪個版本的電影、話劇,都會用到這首歌。
版本2:(09電影版),又叫翻拍版
2009年,對艾倫帕克版進行了翻拍,背景一致,但人物細節完全不同,在音樂和舞蹈、燈光舞台效果方面都有加強,唯獨少了些老版本那種青春激情。
版本3:(2010百老匯話劇版),又叫百老匯版
2010年初,出於對《fame》的熱愛,麻將花了180大元去中國劇院觀看了《fame》的百老匯巡演,都是年輕演員,沒有太有名氣的,但歌唱和舞蹈的功力都很扎實。最後高潮處,還把一輛跑車開上了舞台。由於除了《fame》主題曲外,沒有其他更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旋律,音樂方面難以企及《貓》的高度,所以這個音樂劇看得只能說是尚可。
版本4::(2011中戲畢業大戲),又叫中戲版
2011年初,中戲在實驗劇場搞了《fame》的畢業演出,從舞美、劇情、台詞上來看,基本上是照搬了百老匯版,只是進行了本土化處理。原本覺得百老匯版just so so,結果看完中戲版,反而覺得百老匯版不錯。畢竟是學生演出,從唱功到舞蹈,都還比較生澀,尤其是把英文歌曲換上中文歌詞,雖然也盡量押韻,畢竟還是差了那麼一點感覺。由於又是跑到第一排正中觀看,近距離看到中戲的俊男靚女揮灑青春,也是一件很賞心悅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