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紅色搖籃在線觀看 紅色搖籃下載地址全集的
重溫紅色搖籃:一部扣人心弦的革命史詩
《紅色搖籃》是一部經典的電視連續劇,講述了湘贛邊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歷程。這部劇以其跌宕起伏的劇情、生動的人物刻畫和深沉的思想內涵,深深打動了一代觀眾。
在線觀看與下載
如果您想要在線觀看或下載《紅色搖籃》,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在線觀看:
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視頻網站
豆瓣電影、Mtime時光網等影視信息平台
下載:
迅雷、網路網盤、誇克網盤等下載工具
一些影視資源網站,如影視之家、影視樂園等
精彩看點
《紅色搖籃》全劇共30集,分上下兩部播出。其主要看點包括:
宏大的歷史背景:該劇以中國革命為時代背景,真實再現了湘南起義、秋收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
鮮活的人物群像:劇中塑造了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包括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革命領袖,以及眾多革命先驅和普通百姓。
感人的革命故事:該劇通過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展現了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事業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
豐富的歷史細節:該劇在細節方面考究嚴謹,還原了革命根據地的真實生活場景,增強了劇集的可信度。
思想內涵
《紅色搖籃》不僅是一部歷史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作品。該劇通過對革命歷史的演繹,傳遞出以下啟示:
堅定理想信念:革命先烈們堅守共產主義理想,不畏艱難險阻,為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事業奮斗終身。
黨的領導作用: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領導作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人民群眾的力量:人民群眾是革命事業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他們的支持和參與對於革命的成功至關重要。
歷史經驗的借鑒:通過回顧革命歷史,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為今後建設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紅色搖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影視作品,值得我們反復觀看和品味。它不僅是一部歷史教材,更是一部激盪人心的精神財富,激勵著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
㈡ 秋收起義電影劇情簡介
劇情: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恐怖彌漫在華夏大地上空。中國共產黨於8月7日召開了緊急會議,委派毛澤東前往湖南組織秋收武裝暴動。毛澤東決定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並將暴動時間定為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和潘心源、陳志安走到張家坊,卻被閻仲甫所設的哨卡攔住。幾個團丁押著三人走在山路上,毛澤東巧施妙計得以脫身,三人來到銅鼓鎮工農革命軍第三團集結地。秋收起義終於打響了。工農革命軍一路攻下多處要害後遭到敵人包圍,因敵強我弱,部隊損失慘重。毛澤東思考局勢,在會上指出敵我雙方實力懸殊,我方應站穩腳跟,保存實力。隨後,毛澤東帶領部隊前往敵人統治力量最為薄弱的羅霄山脈,建立蘇維埃政權。部隊終於沖破敵人的圍剿,毛澤東在戰士的簇擁下明確了拉著隊伍上井岡的部署,堅定地表示必將打倒蔣介石。
㈢ 廣州起義時間(廣州起義時間地點意義)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時間及領導人
1、南昌起義時間是1927年8月1日,領導人有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朱德等。
2、秋收起義時間是1927年9月9日,領導人有毛澤東等。
3、廣州起義時間是1911年4月27日,領導人有黃興、胡漢民、林覺民等。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中國人民革命史開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1977年江西省在修水縣和銅鼓縣建立了秋收起義紀念館。1998年在萍鄉市建立了秋收起義廣場。1993年導演周康渝以秋收起義為題材拍攝了同名電影。
1910年11月孫中山、黃興、趙聲等革命黨人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庇能會議,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黃興擔任總指揮,在越華路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3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中國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敢死隊突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毀總督署後,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准派來彈壓起義的北洋軍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幸失敗。
起義失敗後,黃興負傷撤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革命志士犧牲,犧牲的中國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遺體由潘達微尋獲安葬於廣州紅花崗。潘達微將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此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大革命是失敗後共產黨領導了3次武裝起義哪三次
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領導了三次著名的武裝起義,分別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1、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是武裝反對國民黨統治的開始。1927年7月31日晚上,全南昌市宣布戒嚴,將近凌晨2點鍾的時候,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北伐軍3萬餘人,在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全城內外響起了一片激烈的槍聲。
到天亮時全部結束戰斗,殲滅了敵人1萬多人。南昌起義的意義無需贅言,它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由此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拿起槍桿子幹革命。
2、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是在毛澤東直接領導下的一次武裝起義。秋收起義雖然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全國革命形勢低落等原因而失敗了,但它鍛造了一支隊伍——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支隊伍在秋收起義之後,根據毛澤東當機立斷的命令,改變原有部署,退到瀏陽文家市集中。
在此之後,起義軍經三灣改編,走上井岡山,逐漸發展成為黨領導的主要武裝力量。
3、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大的起義。這次起義在廣州這個華南最大的城市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但由於共產國際代表諾伊曼堅持只能以城市為中心,必須「進攻進攻再進攻」,政權在堅持3天之後便遭到了強大敵人的反撲。
(3)秋收起義電影在線觀看擴展閱讀
三大起義的背景
1926年年7月,轟轟烈烈的北伐革命開始了。在共產黨的影響與推動下,北伐軍士氣昂揚,所向無敵,以破竹之勢,直驅長江流域。但是,正當革命蓬勃向前發展,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時,帝國主義代理人蔣介石卻把槍口轉向革命。
不久,武漢的國民黨也公開叛變革命,並與蔣介石合流。國民黨叛變革命以後,就以蔣介石為中心建立了白色恐怖的反革命統治。
無數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殘酷的殺害,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的大革命遭到嚴重的挫折。長江流域形勢一落千丈。許多意志薄弱的人,被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嚇倒,向反革命投降,倒向南京方面去了。
廣大的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以及革命知識青年,遭此嚴重打擊,因而義憤填膺,但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形勢的發展給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一個緊迫的任務:共產黨必須挺身而出,高舉自己的紅旗,甩開一切動搖分子,把一切革命的力量團結起來,單獨地領導廣大工農群眾,粉碎反革命的猖狂進攻,繼續奮斗下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澤東「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來歷與演變邵建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大革命失敗與廣州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秋收起義
廣州起義時間
發生時間:1927年12月11日
發生地點:廣東省廣州市區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是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震動世界的武裝起義。發生時間:1927年12月11日,發生地點:廣東省廣州市區。中共黨人發動的反抗國民黨右派的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求廣州起義的時間,經過,結果和歷史意義
中共黨人發動的反抗國民黨右派的廣州起義
發生時間:1927年12月11日
發生地點:廣東省廣州市區
起義前廣東的形勢
1927年4月和7月,國民黨內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後,廣東省國民黨當局亦在廣州等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實行白色恐怖。9月中旬,國民黨武漢政府所屬張發奎第2方面軍第4軍,乘國民黨南京政府所屬第8路軍在廣東省東江地區進攻南昌起義軍之際,從南昌進至廣州,同桂系軍閥李濟琛爭奪廣東地盤。張發奎初到廣州時,為穩定其統治,曾一度以國民黨「左」派面目出現,採取一些欺騙政策,企圖獲得廣州工人階級和市民的支持。中共廣東省委適時地識破和揭露了張發奎的欺騙政策,並利用張、李之間的矛盾,積極恢復和發展共產黨的組織,發展工會、農會並進行各種斗爭,全省工農運動日趨活躍。在廣州市,有組織的工人紛紛驅逐國民黨派到工會的改組委員,選舉自己的工會委員,並為爭取真正的民主權利和改善工人生活條件進行斗爭。10月14日海員舉行的罷工,得到各業工人的援助,2萬多工人舉著鐮刀斧頭紅旗,向反動政府示威,顯示了廣州工人階級的覺悟和力量。在廣東省其他地區的農民運動,也有所恢復與發展。為配合南昌起義軍的行動,廣東東江等地區農民,在9月發動了秋收抗租暴動。7~17日,中共海陸豐縣委領導海豐、陸豐兩縣農民赤衛軍和農民群眾舉行起義,一度佔領該兩縣城。10月30日,工農革命軍第2師和海豐、陸豐農民赤衛軍及農民群眾,再次舉行起義,佔領了兩縣全境,並建立了兩縣的蘇維埃政府。
屬於粵系的軍閥張發奎,在廣州站穩腳跟後,於11月17日用武力驅逐了桂系軍閥李濟琛駐廣州的機關、部隊,接著向西江、北江擴展,奪取了廣東政權。李濟琛為了奪回在廣東失去的地盤,迅速調動兵力,進行反撲。李濟琛所屬之黃紹_部集結在廣西省梧州地區,准備從西面進攻廣州;陳銘樞部則由東江地區向廣州推進。張發奎亦急忙將其第4軍主力調往廣州以西之肇慶地區,一部調往廣州以東之石龍地區。李福林第5軍則分別駐守在韶關、江門等地。此時,粵桂軍閥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這樣,張發奎在廣州市內的部隊,僅有第4軍軍部、教導團、警衛團、新編成的第2師第3團、擔負訓練任務的炮兵團和一些警察武裝。另外,第5軍軍部和少數部隊駐守在珠江南岸。這些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教導團和警衛團一部,則為共產黨所掌握。僅就廣州市區的力量對比來看,確實是舉行武裝起義的有利時機。但是,粵桂軍閥之間的戰爭,尚未大規模爆發,張發奎的部隊仍駐守在廣州外圍,這無疑將對起義構成嚴重的威脅。
起義的計劃與准備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隨後起義軍南下廣東省東江地區,准備再行北伐。7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批判和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領導,正式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20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向省委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討論了廣東全省的暴動計劃,准備在廣州市和廣東省各地發動工人、農民舉行暴動,配合南昌起義軍奪取廣東政權,並決定成立廣州、西江和北江暴動委員會。隨後,中共廣東省委和廣東各地區黨組織即展開了緊張的工作。10月初,南昌起義軍在潮安、汕頭地區遭受嚴重損失,中共廣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部分修改了短期內奪取全省政權的計劃,改為在廣州積極發動和組織工人,進行政治的經濟的斗爭;在其他地區則繼續發展暴動。11月17日粵桂軍閥發生武裝沖突,中共中央認為兩廣軍閥爭奪廣東地盤的沖突,實際上是工農群眾革命潮流的高漲,當即通過《廣東工作計劃決議案》,要求廣東省委「堅決地擴大工農群眾在城市、在鄉村的暴動,煽動士兵在戰爭中嘩變和反抗,並急速使這些暴動會合而成為總暴動,以取得全省政權,建立工農兵士代表會議的統治」。依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廣東省委展開了緊張的工作,除要求各地利用粵桂軍閥之間的戰爭,發動農民拒交冬租,舉行暴動之外,特別關注組織和領導廣州市的暴動。11月26日,張太雷從香港返回廣州,秘密召開了有部分省委常委參加的會議,具體研究了廣州暴動的准備工作,決定乘張發奎在廣州兵力薄弱的有利時機,組織共產黨所掌握的第4軍教導團和警衛團一部以及工農武裝,舉行武裝起義,並成立了以張太雷為委員長,黃平、周文雍為委員的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領導起義。會後,張太雷等人到教導團和警衛團中進行起義的動員與組織工作,並著手組織與訓練工人赤衛隊,將工人赤衛隊編成7個聯隊和兩個敢死隊,周文雍為總指揮。同時發動與組織郊區的農民參加起義。第4軍教導團系由原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校改編的,葉劍英曾兼任團長。為保護和發展這支為共產黨所掌握的部隊,葉劍英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該團共1000餘人,裝備較好,戰鬥力也較強,是廣州起義的主要武裝力量。12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在張太雷主持下,召開緊急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起義的政綱、宣言、告民眾書等文件,以及成立蘇維埃政府的人事安排等問題;研究了起義力量的部署和軍事行動。會議決定於12月12日舉行起義。隨後又成立了起義軍總指揮部和參謀部,葉挺任總指揮,葉劍英任副總指揮。起義前夕,汪精衛和張發奎對起義的計劃有所察覺,准備解散教導團,在廣州實行戒嚴,並調其遠離廣州的主力部隊趕回廣州。在此緊急關頭,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提前於11日凌晨舉行起義。
起義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
12月11日3時許,在張太雷、葉挺、黃平、周文雍、葉劍英等領導下,教導團全部、警衛團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一部和工人赤衛隊共5000餘人,分數路向廣州市各要點發起突然襲擊。在廣州的蘇聯、朝鮮、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參加了起義。東路,教導團主力在葉挺直接指揮下,迅速將駐在沙河的1個步兵團打垮,俘600餘人,繳獲武器一部,繼之消滅了駐燕塘的炮兵團,爾後回師市區,協同工人赤衛隊攻佔了公安局。中路,教導團一部和工人赤衛隊攻佔了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點觀音山等地。南路,警衛團第3營及工人赤衛隊一部向第4軍軍部、第4軍軍械庫等地攻擊,遇到頑強抵抗,未能攻克。與此同時,廣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農民約2萬人舉行起義,一部進入市區配合起義軍的行動。起義軍民經過10個多小時的戰斗,除第4軍軍部、軍械庫和第4軍第12師後方辦事處之外,珠江以北市區的國民黨軍、保安隊和警察武裝均被消滅,繳獲各種炮20餘門,各種槍1000餘支。當日上午,廣州市蘇維埃政府成員和工農兵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告廣州市蘇維埃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蘇兆征為主席。會後發布了《廣州蘇維埃宣言》、《告民眾書》以及有關的法令。當天,廣州市工人、農民和市民歡欣鼓舞,熱烈擁護革命政府,積極參加起義。
廣州起義爆發後,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陳公博及張發奎、黃琪翔等人倉皇逃到駐珠江南岸海鍾寺第5軍軍部,並立即電令駐肇慶地區的第12師、第26師第78團,駐東江地區的第25師,駐順德地區的教導第1師第1、第2團等部,急速回防廣州。12日,張發奎所部3個多師和駐守廣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軍一部,在英、美、日、法帝國主義的軍艦和陸戰隊支援下,從東西南三面向起義軍反撲。起義軍和工農群眾同優勢的國民黨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浴血奮戰,但終因眾寡懸殊,遭到嚴重損失,起義主要領導人張太雷犧牲。這時,張發奎的後續部隊陸續到達,情況非常嚴重,在此危急時刻,起義軍總指揮部為保存革命力量,於12日夜下達了撤出廣州的命令。起義軍余部1000餘人於13日凌晨撤出廣州,在花縣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師,領導人有董朗、葉庸、徐向前、袁國平等,後經從化、紫金等地進至海豐、陸豐縣境,加入了東江地區的革命斗爭;另有部分人員轉移到廣西右江地區,後來參加了百色起義;還有少數人員撤往粵北韶關地區,加入了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後來上了井岡山。國民黨軍重占廣州後,對未及撤離的起義軍、工人赤衛隊和擁護革命的群眾,進行了血腥的鎮壓,慘遭殺害者達5000餘人。
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民無比英勇的戰斗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起義的許多領導人和保留下來的武裝力量,繼續為中國革命事業而頑強戰斗,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
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其主要經驗: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組織領導健全;適時改變計劃,決心果斷;起義軍民英勇奮斗,不怕犧牲;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攻佔大城市的時機尚未成熟。
[編輯本段]2.【1911年同盟會的廣州起義】
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起義失敗,戰役犧牲的烈士營葬於黃花崗。此次起義因此又稱黃花崗起義,歷史上,這次起義意義重大,加快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
這次起義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十一次革命武裝斗爭中的第十次。這次起義原定於4月13日在廣州發難,趙聲、黃興為革命軍的正、副指揮。計劃攻佔廣州後,由黃興率領一支革命軍出湖南,攻湖北;趙聲率領一支革命軍出江西,攻南京。事前挑選了五百名優秀的革命黨人為「選鋒隊」,起義時由十路軍進攻兩廣總督署、廣東水師行台、警察署、軍械局、炮營、電信局等,打開廣州城各大門,在小北門迎接新軍入城等作了較充分的准備。
由於海外的募款和購買的武器未到齊,以及臨近起義前溫生才刺殺了清政府在廣州的將軍孚琦,清政府加強了戒嚴防範,並全城搜查革命黨人,因而起義被迫延期至4月27日。趙聲以及在香港和廣州附近各縣隱蔽待命的數百名「選鋒隊」,在起義前一天下午才得到了最後確定起義日期的通知,因而未能趕到廣州集中,黃興便將原計劃十路進攻改為央W路進攻。但發難時只有黃興自己率領的一路參加起義,其餘三路的領導人陳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借故逃避,致使這三路選鋒隊無人領導,又無法領到武器,未能參加戰斗。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黃興在形勢十分不利又不得不起義的情況下,毅然率領革命黨選鋒隊一百多人,各人手臂上一律纏著作為起義標志的白布,腳穿黑色橡膠鞋,從現越華路的小東營指揮部出發,一薄W攻入兩廣總督署。在蓮塘街吳公館,同樣裝束的革命黨選鋒隊三十多人在喻培倫、饒國梁等率領下同時奔襲總督署。黃興率領隊伍攻入總督署後,准備活捉兩廣總督張鳴歧,迫使他號令兩廣清軍反正。但張鳴歧聞風聲後躲到水師行台,革命黨遂放火焚燒總督署後退出。此後黃興和喻培倫所率領的革命黨人分成幾路,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當日,原來准備響應起義並作為起義軍主力的清政府的部分新軍和巡防營等,因起義前被清政府收繳了武器,或因聯絡不上而沒有參加起義;有的因起義時沒有在臂上纏上作為標志的白布而發生誤楚W,致使革命黨人因敵我懸殊等原因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在起義中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給清政府沉重的打擊,為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弗擢膜F漫長的封建統治奠下了基礎。
在戰斗中和失敗後,被殘殺的革命黨人,遺體血肉模糊,陳屍於街頭示眾,慘不忍睹。同盟楚W人潘達微先生冒險挺身而出,不顧滿清當局禁令,以《平民日報》記者的公開身份,5月3日,組織了一百多人,把散落並已腐爛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遺骨收殮及葬於此,使一代英烈的業績彪炳史冊,永垂不朽,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人民。
黃花崗起義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黃花崗起義又稱廣州起義:是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舉行的旨在推翻清朝的武裝起義。
早在1910年11月,孫中山就與黃興、趙聲等策劃起義,會後經過精心准備,在廣州設立秘密機關38處,組建了800人的敢死隊,從海外籌集了資金、購置了武器,並聯絡蘇、浙、皖、桂4省革命黨人配合響應。本來,計劃起義的時間是1911年4月13日,後來根據情況變化改為4月27日。當天,黃興率敢死隊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總督張鳴歧翻牆逃走,起義軍與清軍激戰一夜,清軍增援力量強大,起義軍因眾寡懸殊而撤退。起義中共有86人犧牲,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著生命危險收斂72具烈士遺骸,安葬在白雲山南麓的黃花崗。於是「黃花崗起義」的名稱載入千秋史冊。
廣州起義的時間
1.中共黨人發動的反抗國民黨右派的廣州起義
發生時間:1927年12月11日2.【1911年同盟會的廣州起義】編輯本段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起義失敗,戰役犧牲的烈士營葬於黃花崗。3.【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1895年2月興中會香港總部成立後,即著手籌劃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議定孫中山前往廣州專任軍事准備,楊衢雲駐香港負責籌款、募兵及運輸槍械。孫中山偕鄭士良、陸皓東、鄧蔭南等到廣州後,利用各種社會關系,從秘密和公開渠道進行起義籌備工作。首先成立興中會廣州分會。機關設在雙門底王氏書舍,發展會員,迅得數百人入會。發起成立公開團體農學會,以研討農桑新法為號召,藉以掩護興中會活動,得到廣州一些著名官紳的支援。
㈣ 秋收起義
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黨中央的委託,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赴湖南,組織領導秋滲激閉收起義。參加起義的部隊主要有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安源工人武裝和瀏陽、平江的農軍,起義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共5000餘人。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起義軍總指揮。9月9日開始,起義軍先後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向長沙進攻。但由於敵強我弱,起義軍受挫。9月19日,毛澤東在湖南瀏陽文家市召開前委會議,決定改變原來直取瀏陽,攻打長沙的計劃,向敵人鉛含統治力量薄弱的井岡山進軍。9月29日,起義部隊約1000人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進行改編。經過改編,起義軍從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黨在部隊中建立了各級組織,特別是把支部建在了連上,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爾後,起義部隊兵分兩路,經湖南轉至江西,10月抵達井岡山。從此,這支起叢裂義武裝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創建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