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6年上映的影片《面紗》為何會被觀影者稱作是佳片
服化道也給這個故事蒙上了一-層柔美的「面紗」。這部電影的服裝和場景都非常美。娜奧米的卷發和溫柔素雅的裙子也很襯她的氣質。桂林取景,山間的薄霧和湖上的扁舟一葉都讓人物置身於山水畫之中,東方的神秘與朦朧與西方的古典和優雅結合,別有韻味。
1)背景發生在1920年左右,男女主角在倫敦經由父母安排,舞會中相識,男主是細菌學博士,而女主是毛姆筆下非常熟悉的角色養尊處優,出入社交舞會的大小姐。女主為了快點逃離家庭迅速與男主結婚,跟隨來到中國;但英國習氣未改,不出意外的有了情人,為了懲罰和報復男主將其帶到了霍亂四起的桂林,霍亂時期的愛情才真正從此開始.....雖然是愛情故事,但毫不拖沓扭捏,反而節奏和感情都很真實。
② 收集全面的《面紗》的影評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40569 上有很多
《面紗》:愛的放逐
作 者:MkGenie 來 源:網易娛樂 發布時間:2007-1-22 人氣指數:2971
類 別:精彩影評 關鍵詞:
簡 介:
Deb,quando tu sarai tornato al mondo,
E riposato della lunga via.
Seguito il terzo spirito al secondo,
Ricorditi di me, che son la Pia:
Siena mj fe: disfecemi Maremma:
Salsi colui, che, innanellata pria
Disposando m''avea con la sua gemma.
「喂,等到你返回人世,
解除了長途跋涉的疲勞」,
第三個精靈緊接著第二個之後說道,
「請記住我,我就是那個皮婭,
錫耶納養育了我,而馬雷馬卻把我毀掉,
那個以前曾取出他的寶石戒指並給我戴上的人,
對此應當知曉。」
——引自但丁《神曲·煉獄》,毛姆說《面紗》得益於其的啟示
要說英國作家毛姆(1874-1965)的代表作,也許更該是《尋歡作樂》、《刀鋒》、《人生的枷鎖》和《月亮與六便士》,而不是《華麗的面紗》(The Painted Veil在中國已經簡譯為《面紗》)。毛姆曾學過醫,所以《面紗》中的主角為醫生不足為奇;毛姆1920年來過中國還寫過一卷《中國見聞錄》,所以小說的背景放在中國也不足為奇。
兒時因口吃身矮受欺凌而造就的心理創傷和陰沉分裂的人格,以及其曾學醫從醫的經歷,讓他,按某些批評者的話說,「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但卻充滿了「局限性」,「毛姆解析了沒有情感的情感,他毫不同情地操縱著一個在他眼中沒有憐憫的世界」。
於是盡管是公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通俗流行作家、劇作家……,但有人也甚至把他稱做一個「傳記」作家,因為他的多部代表作都取材自了真實的人或事,比如其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就是根據他從醫實習期間的所見所聞寫成;比如《人生的枷鎖》,一部分以畫家勞特累克為原型,另一部分則是自傳;再比如《刀鋒》,原型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再再比如《月亮和六便士》,則是以著名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的傳記式小說。
《面紗》似乎也不例外。折射著自己,也影射著他人。據說在《面紗》出版不久,香港的助理布政司雷恩還曾起訴毛姆,稱其在小說里中傷他本人,毛姆為此不得不將重改小說,把故事發生地弄在「清廷」,把「雷恩」改成「費恩」。
但無論《面紗》的故事發生在哪裡,卻真的重要?如果背景只是個鋪設,故事發生在「清廷」,發生在印度,發生在日本,……都沒關系。只要是一個具有東方情調和神秘的地方,適合遠行,適合探險,適合心靈。連演員兼製片人愛德華·諾頓在中國的新聞發布會上都說過,「小說的視角有些窄,只是關於兩個英國人的故事,跟中國並沒有實質關系。」所以他也不在乎編劇把原著中的故事發生地由香港改至上海,反正現在上海可比香港小資多了,只要故事中的兩個英國男女能游歷到一個叫「Mei-tan-fu」(梅潭府?湄潭府?Who knows?)的偏遠山村裡充當白求恩就好。
其實我還是蠻驚訝地聽說愛德華·諾頓算一個小小的中國通。他說拍《面紗》是試圖以中國視角讓觀眾真正感受中國。他在耶魯大學讀書時就了解過中國歷史,還曾隨父在雲南生活了六年。作為製片人,諾頓為了這個心愛的本子,同樣做了長達六年的籌備工作,除了找錢外,還想要拓展原著的視野。比如,他的確在影片中加入了更多歷史的背景和政治局勢,比如1925年5月30日發生在上海英軍殺害中國示威者,並引發中國公民遊行、排外等事件(在片中甚至波及到了「Mei-tan-fu」),此外,片中的他還去拜訪過地方軍閥請求援手。這些,在原著里都是找不到的。
還有像對那個托比·瓊斯扮演的小軍官和呂燕扮演的沒落滿族末裔在大煙中的愛情的描述,像在上海戲院的看戲場景表現,以及加入的諾頓發明出用水車和竹子做成傳輸管道給當地居民送去未被霍亂污染的事跡等等,都可以看出諾頓和導演約翰·卡蘭在試圖通過這樣的手法,使得電影更有中國味,更關乎於中國,可是,結果並不如人意,總覺得流於表面。諾頓以他的視角來看中國,並期待中國人能產生一樣的共鳴,未必太過想當然也,事實上,任何老外所拍攝的電影中的中國,無論他們看來是如何的真實可信,無論其中有多少華人演員和群眾,但在我們眼裡,總還是呈顯著異國情調。在這上面,中國之於《面紗》還不如雙子塔之於《世貿中心》來得重要。
諾頓另外還曾說,耶魯大學歷史教授喬納森·思潘斯的一本《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幫他找到了思路。書中描寫了外國傳教士、士兵、醫生、教師、工程師和革命者在300多年中希望「改變中國」,卻遭遇挑戰。「是這本書幫我使沃爾特這個人物變得清晰,」新華社轉引諾頓的原話道,「他成為在中國的那些人中的一個,會對自己說『我不會參與到政治或是社會改革中的,我來就是搞科學改善人們生活的。』」有趣的是,同樣和毛姆一樣棄醫從文的魯迅可能則並不會認同片中主角沃爾特·費恩這種來此大公奉獻的想法,——在他看來,改造中國人的精神可比用醫學救人重要。
這次《面紗》改編而成的電影應該是拍得最成功的一次(此次是第三度搬上銀幕)。1934年就曾拍過,有當時的紅人葛麗泰·嘉寶出演,但那個版本略遜一疇。當今版本的勝出不僅由於《費城故事》編劇羅恩·內斯萬尼爾的奉獻,還得益於愛德華·諾頓和女主角娜奧米·沃茨的傾情表演。
諾頓扮演的那個十分內斂、冷靜、認真、理智的醫學博士,或似異類,不需太過張揚聲色就已見其威力、魄力及魅力,連對老婆「紅杏出牆」的報復方式都別具一格。他最為中國人熟悉的莫過於《搏擊俱樂部》,之後是《一級恐懼》《美國歷史X》《性書大亨》等,今年他在《流入山谷》和《幻術師》里的表現也相當耀眼,《面紗》一出,更讓他有了爭奪的奧斯卡的資格。娜奧米·沃茨以前在《21克》《穆赫蘭大道》里就有傑出表現,前年年末因成為《金剛》手中頗具氣質、膽色又楚楚招憐的金發女郎而一時名聲大噪。在《面紗》里,她的扮相粗糙,也並不總是那般可人,頭發也弄成了黑色,但卻把凱蒂這個角色處理得十分飽滿,特別是心路歷程的轉變方面。毛姆並沒有下筆刻畫的地方,包括沃爾特·費恩的工作細節,電影卻下了濃筆;而最浪漫的時刻,自然是死亡威脅中的青山碧水,一葉翩舟。
但是電影對故事和人物的營造,終究還是通俗化了,善良化了,美好化了。在原著小說中,女主角一生也沒有愛過男主角,即便她為其感動,為其有所改變,但在回到香港後,依然走回了情人的世界,雖最終覺悟「女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為了和男人睡覺並依附於他」,還希望學會憐憫和慈悲,——但電影里的她終於明白了男主角的愛,終於對男主角心有愛意和感激,甚至在回到英國後拒絕情人的誘惑選擇獨自撫養孩子堅強生活;男主角則是一個按某書評人所說的「惡毒的老實人」,書中的他也許並沒有電影里的那個人「偉大」,尤其有個具有代表性情節講,凱蒂告訴沃爾特她懷孕卻不知道誰是孩子父親時,書中的他是詭異的冷笑,而電影里的他卻說「現在這還重要嗎?」,潛台詞是「我已原諒你,只要我們依然相愛」。
此外,影片對凱蒂的父親(在書中這么重要的角色)的描述卻處理得非常簡單,讓故事失卻了一個本值得品味的人物。倒是黃秋生演的余團長的戲份加多了(遺憾的是書快結尾處的「哭戲」沒了),一如既往是那付冷眼旁觀的屌樣,符合他的一貫風格,好吧,我承認這也是一種霸道的演技。片中他給人做「翻譯」那幾段,很幽默。夏雨也有出現,但跟群眾演員無異,還不如那個胖乎乎的馮礫讓人印象深刻。
《面紗》其實是關於愛的放逐。一個置於死地而復生的愛情傳奇。一部可以慢慢咀嚼的影片。在沃爾特和凱蒂光鮮的外貌下,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掙扎和挫折,在旁人在為他們趕來山村救死扶傷的義舉而感動時,凱蒂肚中的孩子卻不知道父親是誰。多麼的諷刺!在這里,哀莫大於心死;幸莫過於真愛。人,有時可以與自己不愛的人生活一輩子;人,有時竟愚蠢到可以忽視近在咫尺的真愛。各態人生和各態的愛情,也許就是飽涵這么多錯位和遺憾,才有那麼多值得書寫的地方。有愛之處,就不需要原諒和忘卻。一個修道院長在片中談及了她「宗教意義」上的愛與責任,那或許是歷年體驗得出的愛的理解和真諦,放之四海亦皆準,……或許也並不是。人始終在愛情的道路上探尋自己的路,雖然盡可以動心於他人或虛構的故事。
雪萊在《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一詩中寫道:
「別揭開那些人賴以為生的華麗面紗,
喚做生活吧:雖然它畫的沒有真象……」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返回
③ 觀面紗後影評
(一)
這個片子已經看了很久了。回國期間又看了一遍。回來又看了一遍。一直沒有寫什麼,因為這個片子從始至終都給人一種緩慢平靜不事聲張的感覺,看了喜歡,也並沒有要奔走相告的迫切心情。國內當時上檔和黃金甲沖突,還掀起一陣子小范圍的保衛面紗的媒體運動。未果,倒是愛德華·諾頓影展在上海悄悄舉行,已屆不惑的諾頓(!時間過得真快,初見他在Primal Fear裡面還嫩得能掐出水)並不似自己扮演的角色那般張狂,斯文地出席宣傳,贊同行,贊劇組,贊中國,在DVD花絮裡面感謝觀眾。然後就像這部電影一樣,很快消失在媒體關注的熱點之外。
這個戲他准備了六年,他同時也是製作人,他親自邀請Naomi Watts出演Kitty這個角色,雖然Nicole Kidman曾經也在考慮范圍之內。他研究原著小說的背景,也為故事發生地-二十年代的南方中國小鎮-做足准備,包括當時的政治環境,人文環境等等。小說原作者毛姆如果泉下有知,也應該感到欣慰吧。毛姆的小說很尖刻,但同時也很細膩。《面紗》並不是毛姆最著名的小說,不過他顯然擅長寫這種在大災難中個人救贖的故事,而且他的故事結尾往往也並不溫情和給人以鼓舞,反而是酸楚和冷酷讓人印象更為深刻,這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也多少反映在《面紗》裡面沃特這個人物身上。
這一切都做得舉重若輕,這不是傾城之戀,也不是霍亂時期的愛情,我說過這個片子的格局其實並不大,在瘟疫和生死面前,愛情只能是慰藉,結局也並不一定圓滿。
Kitty的迅速結婚和白流蘇很有幾分相像,只不過她到最後也並沒有真正愛上Walter。Walter對Kitty的一見鍾情可以說是有同等悲劇性的,他並不知道她想要什麼,自己又能給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去愛。但是他並不是一個軟弱無力的人,相反,他決定帶Kitty到霍亂疫區,其實是相當冷酷的。特別是當時他已經知道Kitty紅杏出牆,Walter並沒有找牆外的Charlie攤牌,甚至他經過兩人雲雨的房間,都只是輕輕走過而沒有推門捉姦(後來Kitty問他為什麼,他說:It didn」t worth it,又說maybe I」m too proud to fight)。他是一個木訥的人,是一個細菌學家,他有他自己的方式。Walter和Kitty談話那場戲格外好看,Walter的憤怒和痛苦都掩蓋在平靜無情的語調之下,他甚至同意讓Kitty去見Charlie,並且答應如果Charlie同意離婚娶Kitty,他就放了她。他敢這么說,是因為他知道Charlie絕然不會為了Kitty離婚,這個世界比Kitty想的復雜得多。他冷眼看她去接受心碎的現實,潰敗絕望難堪地回來跟他一起到中國南方的疫區。Walter大獲全勝,兩個人傷痕累累地上路。
在桂林的戲有趣很多,也越發細膩。人物慢慢出現,然後慢慢各自揭開面紗,從陌生到熟悉。包括衛兵,醫生,居民,嬤嬤,傭人。我記得Walter第一次在黃秋生帶領下去看水源,路邊一個居民用中文罵他「英國人滾回去」,Walter不解地回頭看,在前面帶路的黃秋生臉上一個不易察覺的偷笑。還有在井邊Walter急著跟老黃解釋井水受霍亂菌污染不能再喝,老黃不怎麼搭理他,Walter更急,問:can you speak English?老黃翻白眼慢條斯理地:Yeah Dr. Fane, I received my military training in Moscaw, if you don」t like English we can speak Russian。諾頓贊黃秋生是好演員,老黃的確好樣的。哈哈。
在疫區Walter忙於醫療研究工作,Kitty整日無所事事,內心苦不堪言,當地認識唯一的英國朋友也只能是一起喝喝酒。兩個人經過冷戰,停戰,厭倦,疫情嚴重的小鎮不似上海,這里沒有舞會,沒有玩伴,沒有安逸的生活,甚至連音樂唱片都沒有,只有騷亂,並不友好的居民,病菌,死亡,和乏味至極的日子。這也是毛姆的冷酷之處吧,一個絕佳的互相懲罰的環境,又如同煉獄,讓人迫切渴求新的慰藉,或者重新審視周圍的人和事。Kitty一個偶然的機會去見了孤兒院的嬤嬤,後來開始在孤兒院幫忙,很多修女都因為霍亂陸續死去,Kitty在那裡看到一架鋼琴,某天她帶著孩子們彈琴,Walter從門口經過,停住,想起自己在倫敦初見她時的那晚。兩人後來每晚偶然也會坐在一起交談,也可以平靜地說起過去,說起對於愛情各自相差太多的期望值,和各自作下的愚蠢的事。
他們又在一起,可是也不能說這就是一段成功修復的感情,用Kitty的話來說,更像是義務(Duty),然而孤兒院的嬤嬤說:When love and ty are one, grace is upon you。
重頭去愛並不一定引致完美結局,不久之後Kitty發現懷孕,卻不能確定孩子是Charlie的還是Walter的,過往總是回來糾纏,但是當下兩人心情平靜,Walter說,It doesn」t matter right now。某天Walter到孤兒院,Kitty正和孩子們午睡,陽光正柔和地照在她的身上,他俯身吻上她的額頭然後離開。數日後Walter不幸感染上霍亂,Kitty陪在他瀕死時的床邊,他說forgive me,她說there」s nothing to be forgiven,她最後說I」m sorry。其實,是否原諒已經不重要,歉意也來的太晚。
影片最後演五年之後的倫敦,某天Kitty帶個小孩在去買花,那裡也是Walter向她第一次求婚的地方。出門她們再遇到Charlie,Kitty已經心如止水。When love and ty are one, grace is upon you。
那孩子我看長得還是像Walter。
片子拍得非常耐心,音樂非常出色,攝影也是。《夢之浮橋》歌聲里,是Kitty和Walter共度唯一也是最後的一段心靈寧靜的時光,他們從未擁有過熾熱的愛情,在任何時候。諾頓說電影比原著有更大的自由度,毛姆的冷酷在影片結尾轉變成了遺憾與憂傷,同時也有平靜的溫暖。這個片子本身,可能也需要一點耐心來觀賞吧。
喜歡片中每一個人的表演,尤其是Naomi Watts,可笑的是Naomi Watts是生在英國長在英國的,14歲才移居澳洲,居然也被指英國口音不純正。好像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國口音純正不純正的標准,也不管是否符合事實。英國人口音有輕有重,也分地方,很多人一聽見比較重的英國口音,就說是串味的澳洲音或者故意偽造的(比如說Peyton英音不正的),殊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以為你都知道?You have no idea。諾頓的英音倒是時有小漏洞。諾頓此次的演出全都在細節上,這和他以往慣常的大反差表演大有不同。或者不張狂的諾頓讓人不習慣,但是,說到底,看戲看到什麼,全在於心能看到什麼。
補:寫下這些,也是因為在某處看到我很喜歡的一個blogger,在沒有看完全片的情況下就把這片子批得體無完膚,如果我只看過半部(而且是後半部)電影,我是絕對不敢妄加批評的,至少,要完整看過才有資格作評說吧,也可能,別人和我的標准不同。這片子如果缺少了在倫敦和上海的那些戲,那故事的意思就幾乎沒有了。而人物到了疫區的種種表現,也就失去了邏輯上和情緒上的支持連貫。再加上不知道小說原來的脈絡,則完全是無法理解,甚至曲解為Kitty求丈夫回心轉意的戲碼,殊不知滿擰了。
諾頓說自己並沒有野心成為偉大的演員,但是他拍這部電影讓我心生敬意。六年的准備,一部並不十分著名的小說,一個已經慢慢被淡忘的作家。耶魯歷史系畢業的諾頓,把小說細細篩過,拍出這樣一部優美的電影。當然,這並不是一部可稱盪氣回腸的,史詩般的,劃時代的電影,或者可以把它看作一個電影人完成自己的心願,同時給觀眾重新講述一個令人嘆息,微笑,會意的故事。這片子輾轉到華納獨立電影直至完成,也是一群人用心的結果。用心拍的電影才會好看,對此,我以用心去看,作為回報和致敬。
(二)
《面紗》是部不錯的電影,可惜由於宣傳不到位,沒有引起多大反響,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這部影片在國內公映過。在同事的強烈推薦下,終於看完了這部影片,看過之後有一種奇異的感覺一時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是什麼呢?最先回現在眼前的是影片中那畫卷一般美麗沉靜的桂林山水。十年之前去過桂林,至今記憶猶新,因此對這樣的畫面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電影中的灕江彌漫著陳舊的色調,猶如曬黃的老照片,看上一眼就會勾起對陳年滄桑的.無限回憶。
我想整部電影帶給我的感覺就如這銹色覆蓋下的江水,雖然波瀾不驚卻帶給人無盡的回味。
波瀾不驚是指影片沒有通過刻意誇大矛盾來推動劇情,一切都順其自然,製作細膩而不鋪張。
首先男主角的一見鍾情顯得那樣笨拙,甚至在女主角賞花的時候還大談細菌,沒有絲毫浪漫情調可言,接下來的求婚更見不到愛情電影中常現的手捧轉運金珠跪拜在石榴裙下的情景。而女主角同意結婚是因為迫於家庭壓力只是想嫁而不是相愛。就是這樣一對被中國式包辦婚姻拴綁在一起的國際主義戰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婚後不久,妻子發現刻板寡言專心於工作的丈夫並不是她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很快她就陷入難以打發的無聊日子中,這時候一個道德敗壞的第三者閃亮登場,及時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撫慰她寂寞的芳心心,一場「紅杏出牆」的婚外戀如期而至。戴綠帽的丈夫也在他們偷情的直播現場如期而至,影片的第一個高潮「戲點」也如期而至。這段戲對於導演和演員來說都應該是一個發揮才能的機會,有很多種極易出彩的設計,比如怒發沖冠捉姦在床;抑或是響徹雲霄的耳光大戰,可是以上熱鬧場面卻沒有如期而止,導演選擇了壓抑克制來處理這段內容——男主角礙於面子沒有揭穿他們,只是悄然離去,又採用很不「爺們兒」的處理方式,脅迫不貞的妻子一起走向霍亂蔓延的小鎮,使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走上「徇情」之路。
在這個風景如畫卻死氣沉沉的小鎮里,夫妻倆先後投入到「抗霍救災」之中,通過並肩戰斗,彼此有了新的認識,相互間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寬容,從前的怨氣逐漸消解,愛情之火重新燃燒,在拯救難民的同時也拯救了他們的婚姻,塑造了一對中為西用的「先結婚後戀愛」的愛情典範。
照理這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應該是另外一個「戲點」,可編導依然處理得內斂含蓄,放棄了通常導演喜歡的炫技。妻子瞞著丈夫的一次微服私訪了解到工作狂的丈夫原來從事的是拯救民眾的高尚職業;妻子為孤兒彈琴時丈夫在門外不經意的一瞥發現了妻子並不是享受安逸沒有愛心的人;兩人心心相融也僅僅是通過秀美的灕江上共乘竹筏時短暫的相偎一帶而過,沒有絲毫過火造作之處。就像丈夫為村民們架造的水車,涓涓細流,水到渠成。
這段愛情故事本該完美善終。這時候全片最大的戲點出現了,丈夫染上霍亂,生命即將枯竭,「生離死別」是任何一個搞電影的人都不會放過的高潮大戲。參見瓊瑤劇中歇斯底里大發作及韓劇中涕淚縱橫。
但是本片導演似乎有意將隱忍淡調進行到底。
在丈夫的病床前兩人雙手相握,最後一次交流的關鍵詞只是「請原諒」和「對不起」,只言片語便已完成了相互間心靈上的救贖。
丈夫的死沒有出現當地百姓感恩大送葬的壯觀場面,只是依照規矩就地掩埋,妻子臉上掛著一絲淡淡的哀傷,站在墳坑邊看著泥土灑落在丈夫的遺體上,露在泥土外漆黑的腳趾跟普通的霍亂死者沒什麼兩樣。
「在清澈的泉水邊我漫步,泉水如此美麗,我依水而浴。我愛你已久,永不能忘記……」
這首舒緩哀愁的民謠悄然響起,妻子攥著丈夫的遺物低聲啜泣終於忍不住淚如泉涌。看到這里,內心深處不由湧起一股莫名的酸楚,我忽然意識到我已經不知不覺地被這個平靜傷感的故事打動了。
說到這里我還要拿韓劇相比,韓劇中絕症漫天飛到處充斥著誇張刻意的生離死別,也的確賺取了廣大女性不少的眼淚。但這種眼淚是廉價的,只能刺激感官,劇情也會隨著眼淚流淌干凈,不會流下多少痕跡。《面紗》看過之後你也許不會落淚,只是有幾分傷感而已,但它會在你內心停留很長時間,讓人思考和回味,留下深刻的烙印。《面紗》讓我想起另外兩部類似風格的韓國經典電影《八月照相館》和《春逝》,我喜歡這樣淡定安靜的電影。
影片的結尾,多年以後,妻子領著一個男孩在街頭偶遇從前的情人,那個孩子雖然跟「第三者」有幾分貌似卻姓了她丈夫的姓,我想這孩子是誰的已經不重要了,她真正想保留的是對已故丈夫那份刻骨銘心的愛。
(三)
愛德華諾頓說他為這部電影整整准備了六年。開始的激情漸漸演變為雋永的細水,縱橫交錯於每條曲流小徑,像霧氣般蒸騰於如畫的桂林山水間。
如果你問我更喜歡哪一個版本,書抑或電影?我會很矛盾,然後告訴你如果男主角不是諾頓,那麼書吧。
書的重心全壓在女主角凱蒂身上,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個關於女人心靈救贖的過程。充斥著愛情和背叛,夾雜著矛盾和掙扎,一個養尊處優的女人在經歷了這場變故後,看清了人性的偽善和生命的殘忍,最終將生活的面紗漸漸揭開,從而走上一條背離原先軌跡的道路。而電影則將故事的重心撥離了原先的軌跡,將其拍成了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最大的改動是原著中的凱蒂並沒有愛上瓦爾特,甚至當沃爾特死後她仍沒有抵住唐森的誘惑,而在電影中她真正成長為一個堅強的女性,她深深愛上了丈夫並對他抱以尊敬,她徹底看透了像唐森這樣的上層階級獨有的虛偽和做作,所以當時過境遷她再次和唐森在大街上相遇時,面對他依舊迷人的微笑,她始終倔強的昂著頭,從心底里蔑視他。這樣的撥離也許更容易吸引觀眾,也更通俗。一個女人心靈的成熟放大於熒幕也許過於藝術。但不可否認的是毛姆對於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寫堪稱經典,一步步的沉溺,淪陷,到後來的理解,後悔,醒悟循序漸進,層層深入。但電影很難用鏡頭捕捉這些抽象的情緒,除非表演者的演技天衣無縫並運用無數個長鏡頭,這樣做顯然過於冒險,所以電影相對於原著的改動是可以理解的。
他們的關系有時候更像是主人與客人。他遇到她總是止步脫帽,彬彬有禮;她要下車他總不忘伸手攙扶;進她房間之前總先敲過房門,得到應允。也許一開始她對他的貼心還並不厭惡但時間一久,她寧願他隨意些,距離也就在這種生疏感中越拉越遠,直到那天他去她的房間找她才意識到妻子早和唐森走在了一起,門把的轉動應和著心跳,他終究沒有沖進去。
其實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是不健康不平衡的,自始至終付出的只有沃爾特,凱蒂從沒有試著愛上沃爾特,正因為這種不平衡他們的婚姻也註定走向毀滅。為了報復妻子他把她帶去了霍亂正肆虐的梅譚府,客廳里那場攤牌火花四濺。是的,也許她並不值得他娶,她和所有女孩一樣,愚蠢,勢力,輕佻,庸俗,虛榮,頭腦空虛,而他也實在不適合她,冷漠,自製,清高,除了打橋牌他們根本沒有可以繼續的娛樂和話題,她對水利工程,細菌研究完全不懂,而這卻是他的全部。但是她又能怎麼樣呢?唐森告訴她,他不可能離婚,她只剩一條路可以走——梅譚府。
其實故事發生在哪裡並不重要,關鍵是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們在困境中發現彼此從前未曾看到的閃光點。到了梅譚府,沃爾特在治癒霍亂中傾盡全力,任何事情都親歷親為;而妻子也漸漸發現自己除了想辦法回去之外還有更重要,更值得去做的事,她加入到幫助修女的隊伍中。也正是這種慢慢的接觸和適應,讓她看到了沃爾特的另一面,他喜歡孩子,常常在修道院一待就幾個小時,他被修女們當作英雄般尊敬著以至於她們對她都謙謙有禮,他的工作不再是她想的那麼沒有意義而是實實在在的在拯救別人的生命。而他也發現她其實也有一顆善良的心,所以當他看到她為孤兒們彈奏鋼琴時,回憶霎時回到了他第一次見到她的情景,她從樓梯上緩緩走下,高貴優雅,這一刻他再一次愛上了她。
她後來開玩笑說他們以前太傻了,總是在彼此身上找欠缺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只是這樣的理解和溫暖並沒有持續多久,沃爾特最終因為感染上霍亂而死去,臨終前他懇求凱蒂的原諒,凱蒂告訴他其實他並沒有錯,該道歉的該被原諒的應該是她自己。凱蒂曾經說過,女人不會因為男人品行良好而愛上他。但我仍然相信她最終還是愛上沃爾特了,並且以後她也不會再像愛他一樣愛上其他人。
愛德華諾頓的表演對於《面紗》絕對是關鍵,這句話也許在看完電影後並沒有特別強烈的感覺到,但一但看過毛姆的原著你便會發現,即使是那些錯過的沒有攝入鏡頭的文字,配以諾頓的形象,也就明朗了,他和他是那樣的嚴絲密縫。同樣的低調,同樣的執拗,同樣的喜歡掛一絲自嘲的微笑在嘴角,同樣的包含深情。他們貼合的像一個人。
諾頓演的如此不留痕跡。納奧米沃茲顯然跟上了諾頓的節奏,一直覺得同為澳洲女星她比凱特布蘭切特,妮可基德曼更矜持內斂,但《21克》中的撕心裂肺顯然有點讓人驚愕,而且肅然起敬,這次扮演凱蒂,她始終沒有和諾頓碰撞出激情四射的火花,這不是貶低而是褒揚,正是這種距離感使我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個女人對生活看法的轉變,她和他婚姻不是出於愛,她隨他來梅譚府也不是因為愛,甚至當她看著他死去流下的眼淚也不僅僅因為愛。她從他身上明白了很多,看透了很過,所以當她再次遇到唐森時,她敢直視他的眼睛告訴他,孩子的名字叫沃爾特,盡管兒子的真正父親正是唐森,但她希望她的兒子可以像沃爾特一樣正直,勇敢,堅強,可以像他父親一樣為霍亂獻出生命,可以像他父親一樣真心愛一個女人並為她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