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份《天空之城》的觀後感。詳細一點的。高分相送。
1 這1篇非常詳細
運命之章
★雲端上的架空帝國
擁有人類難以企及的高科技,這座建立在雲端上的架空帝國,曾幾何時變成了廢墟,令人欣羨的飛行技術,可以不用耗盡能源便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這是人類窮盡此生希望達到的夢想,在動畫電影里,宮崎駿帶領我們提前進入這個原本存在於幻想小說中的天空之城拉比達(Laputa)。
天空之城的靈感及故事架構,主要來自於英國作家斯威夫特所寫的《格列佛游記》,故事中Laputa是一座浮島。以下是格列佛看見天空之城的景象:「我沿著岩石邊上走了一會兒;天氣好的不得了,晴空萬里,炙烈的太陽,灑下金光,我必須把身體側向另一邊,才不致曬傷了我的臉。就在這時候,天忽然暗了下來,我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因為那情形和平時從天空飄過來一片雲不太一樣。我轉過身來,只見一個巨大的不透明物體,浮在半空中,正朝著我所在的島嶼飛來。那物體看上去大約有兩英哩的高度,把太陽遮蔽了約莫六到七分鍾,但是並沒有讓我感覺到空氣變得涼爽,天空也沒有變得更加灰暗,這情形就如同我站在背陽的山谷處。隨著那東西離我所在的地方越來越近,我看它像是一個固體,底部平滑,在下面海水的映照下閃閃發光。我站在離海邊約兩百碼的一個高處,看著那個巨大的物體逐漸下降,差不多到了與我平行的位置,離開我已經不到半英哩了。我才取出袖珍望遠鏡,仔細地察看有些人站在那東西的邊緣,似乎正忙碌地上上下下。邊緣似乎是呈傾斜狀,可是我分辨不出那些人究竟在做什麼?」
按照格列佛的解釋:「Laputa 其實是quasi lap outed(拉丁文),其中lap的正確意思是「陽光在海面上跳舞」,quasi則是翅膀,不過我並不想將自己的意思強加附會,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注一)
這座架空的帝國,在文明破滅之後,依然繼續飄浮在天空中,靠的是島上非常高明的飛行石技術,而電影里戴著飛行石項鏈的少女,可以說是劇中命運安排好的角色,因為飛行石是天空之城皇室的象徵,擁有飛行石等於是擁有了天空的通行證。可是當少女架著飛行船在空中被海盜擊落時,她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借著飛行石的力量緩緩下降到地面來(位於礦坑小鎮),卻被礦山從事機械工實習的少年帕茲所救,故事於焉展開。
★彷佛天女降生
當少女渾然未覺身處的危險,以純潔的形象,緩緩下降到地面,從飛行石項鏈中發出柔和的光將她包圍,最後落在少年的懷抱里,這初次的相遇,把觀眾的情緒整個吸進去,彷佛命運註定好了似的,不可思議的邂逅,使得少年的心中,湧起一股無論如何要保護這個女孩的想法,這個畫面在心中停格了好久好久。
少年帕茲努力想要保護的,並不是海盜所覬覦的飛行石的秘密,也不是後來才逐漸解開的少女血源之謎,而是最初的邂逅,讓他覺得這女孩是值得他一生好好珍惜的,他在乎的是女孩本身,而不是圍繞在她身邊的東西。
當然,前提是宮崎駿所創造出來的是一位美少女(笑),有人說,宮崎駿畫的女孩總是長得差不多,但是神隱少女里頭的小千,就長得一副獃獃笨笨的模樣,足見導演有他自己的想法。在前期的長篇動畫作品當中,女主角的造型,總是設定在西方古典美的輪廓,隱含某種殘酷的悲劇性格,不管是風之谷也好魔法公主也好,都可以看出此一趨向。雖然天空之城乍看之下,好象是美少女與美少年邂逅的夢幻物語,不過在美麗的外表背後仍隱藏著無盡的悲哀,事實上,反映出現實世界,藏在慾望的背面往往是殘酷的人性在主導一切。
這樣的思考基模,正是牽動著故事向前推進的原動力,如同牽動著觀眾眼球朝銀幕聚焦的飛行石一樣。故事帶領著觀眾一起進入冒險世界,大家之所以會被這部動畫電影所感動,因為它點燃了我們內心冷卻已久的燃料——「想像力」。
沒有了想像力,天空之城如何能飄浮起來,盡管《格列佛游記》作者斯威夫特有著相當良好的數理背景,把浮島之所以能夠飄浮在天空中,描述得栩栩如生,不放過任何一絲細節,符合英國當時進入工業社會,倡導的機械主義美學。從寫實的動畫設定當中,可以發現宮崎駿在處理幻想世界的題材同時,眼光著重在現實的基礎上,倘若此一現實不夠穩固,則無法突顯或襯托出整個架空帝國的想像規模,動畫電影不再只是一般人眼中幼稚的卡通,也可以讓成人接受,它就是一部電影,同樣需要足夠地投入才能欣賞個中的奧妙,這一點宮崎駿的確辦到了!
守護著自己所愛的人,是少年邁向成長的必經之路,經由種種的磨煉,使其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在現實當中是一段艱辛漫長的過程。當我們看到他們兩人在即將要崩塌的溪谷鐵道的橋桁上,緊緊抓住的雙手鬆脫了,帕茲隨希達跌落到谷底,快要接近地面的時候,兩人又借著飛行石的奇妙力量,放開雙手飄浮起來,在空中翔舞之姿,是如此地美妙,這時候兩人還只是孩子而已,單純到沒有半點雜念,令人羨慕到不行。
注一 原文如下
"The Word, which I interpret the Flying or Floating Island, is in the Original Laputa; whereof I could never learn the true Etymology. Lap in the old obsolete Language signifieth High, and Untuh a Governor; from which they say by Corruption was derived Laputa, from Lapuntuh. But I do not approve of this Derivation, which seems to be a little strained. I ventured to offer to the Learned among them a Conjecture of my own, that Laputa was quasi Lap outed; Lap signifying properly the dancing of the Sun Beams in the Sea; and outed a Wing, which however I shall not obtrude, but submit to the judicious Reader."
——Jonathan Swift - Gullivers Travels (Part III - Chapter II)
★血之章
★迷惑與回歸自我
後來帕茲被軍隊逮捕之後,懷有野心意欲攻擊天空之城的政府情報機關的特務將校,聽命於穆斯卡,甚至掌握了金權。這時候,他過得並不快樂,愈來愈憎惡自己居然成為野心家的走狗,他想回歸自我,回到那個曾經想念著少女希達的單純少年。藉由海盜朵拉(那個綁著麻花辮的老婆婆)的幫助,帕茲從火焰竄燒的國防軍要塞中順利將希達救了出來,並且合力對抗野心勃勃的穆斯卡。
當兩人從塔上奮不顧身地往下跳,這時候兩人的關系又重新確立了,少年是那個極力要保護希達的少女,而希達也是借著少女的守護而成長的少女,這就是宮崎駿想表達的愛和勇氣的過程,青少年這個階段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必須經歷過一些事情才能成長,也許中間會被利誘或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所迷惑,最終仍要回歸自我,找尋激起熱情的原始初衷。
從故事一開始,扮演壞人的海盜一族,最後卻與帕茲他們一起並肩作戰,銀幕的世界給了我們一個解放的空間,在這里善惡本來就不是對立的,在現實世界以外,電影或說是動畫片,它建立起一個新的秩序,在冒險故事當中,我們隨著角色們的善惡轉變的表現也提供我們內心某種凈化的作用。壞人不見得永遠是壞人,也許是時間未到,在某個關鍵時刻也許扮演的竟然是救命恩人的角色,這是承繼金銀島的故事傳統,還記得那個獨腳有眼疾的海盜船長,不是也曾幫過吉姆救了他一命,把善惡不兩立的傳統角色設定完全打破。
帕茲從軍隊的手中救出希達的一瞬間,兩人的關系進入了故事的高潮,這時候感情戲似乎凌駕在解開拉比達的謎之上,當然,就浪漫主義而言,這已經讓觀眾很感動了,但在故事的結構上就顯得張力弱了些。即使導演本人也坦言,當初在角色設定上,希達是拉比達王室的後裔,而帕茲的父親原本是個想見到拉比達的騙子,但帕茲卻讓父親的野心消失了,他是以單純的心去挑戰這一切。可惜的是影片中並沒有把這個隱藏在背後的內心戲完整地表現出來。
★血的宿命
宮崎駿的長篇動畫作品裡,多以少女作為主角,而且主角都背負著沉重的宿命,使得整部片子到了末尾,都會讓人感覺到相當悲哀,早期的作品1979年〈魯邦三世劇場版:卡里奧斯特羅城〉里頭的公主,還有1984年〈風之谷的娜烏
斯嘉〉的女主角娜烏斯嘉,就是明顯的例子。當然,後來拍攝的1997年〈魔法公主〉也是一例。相對於走寫實的溫馨路線頗受歡迎的1988年〈龍貓〉,它是一個天真的,屬於孩子們的童年故事,姊姊代替病弱的母親照顧年幼的妹妹小米,似乎不用去背負什麼宿命啊,歷史的,只要在大自然里充分感受就行了,只有心地純潔的人才能看得見多多龍(龍貓)喔!「純真」才是這部片最主要的著眼點。
我們再回到天空之城,穆斯卡想要奪取飛行石以遂其野心,然而此舉卻引出了原來希達的血緣來自消失了的拉比達王室,這樣的設定,不禁讓人聯想到了舊俄帝制時期的羅曼諾夫王朝,因為發生俄國革命,而毀於一旦,唯一生還者的公主安娜塔西亞Anastasia,彷佛命定的皇室繼承人,卻屢傳出假冒者,想要奪取皇室的遺產。究竟誰是安娜塔西亞?遂成了歷史懸案,這個故事曾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以及動畫片。希達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而是經歷一連串的事件才慢慢回溯她的記憶,被穆斯卡軟禁的希達,就在無意間念出奶奶曾教給她的咒語時,使沉睡在基地中的一名機械兵突然蘇醒,它的任務是保護持有飛行石的希達,但希達一直逃避,直到最後被炮擊而死的那一幕,機械兵將它的手伸到希達的面前,才使希達為了它的犧牲而感動,眼淚立刻奪眶而出……
其實海盜們的設定,在結構上也是屬於主張王室復辟的一派,他們落伍的裝備,過時的戰術,遠不及國防軍的戰備與謀略,但是他們依然為了保衛消失了的拉比達王室而戰,像是一支始終效忠的游擊隊為理想奮斗下去,如果你細心一點,還會發現老海盜朵拉房間的牆掛了一張年輕時候的肖像畫,長得跟少女希達好象,也許希達長大的時候也可以去做海盜唷!(笑)
我最喜歡的是鏡頭拉到天空之城拉比達的一幕,晴空萬里下,遠遠地可以看見雲一朵兩朵地飄過去,只見城內的花園里,只有一名機械兵緩緩走著、走著,有蝴蝶停在它的肩膀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那份安詳而寧靜的感覺,搭配久石讓的配樂(我有「大樹」交響組曲原聲帶喔)內心的灰塵頓時一掃而空!好想到天空之城去度假,即使心裡彷佛載了幾卡車、幾千噸的煩惱,瞬間如煙一般消失在空氣中!
★崩壞之章
★巴別塔的隱喻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罷!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罷!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創世紀11:1-9
對海盜們來說,最初吸引他們的,其實是那顆擁有神奇力量的飛行石。
當希達從軍隊手中救出來之後,海盜和穆斯卡這兩路人馬的目標,就指向天空之城拉比達,但他們的動機是不一樣的,海盜眼中的拉比達是個金銀島,拉比達曾經統治過地面,搜括來的財寶不計其數,住在這里的人卻在一夕之間全消失;另一方面,穆斯卡的野心其實是想統治全地,成為新的世界霸權,在軍隊的設定上,使人聯想到曾經在義大利以法西斯政權統治的墨索里尼,這聯想並非毫無根據,因為天空之城裡頭礦坑小鎮的設計本來就是以義大利的山區作為背景,武器是帝國主義的附屬品,擁有了毀滅性兵器——機械兵,可以很快地瓦解原有的體制,建立一個新的帝國,這就是穆斯卡的如意算盤。
等到飛行船及巨型軍用戰機抵達飛行石所指示的上空,突然被強大的氣流渦漩捲入,完全反方向的風,彷佛黑洞一般,將他們吞噬,結果通過了所謂「龍之巢」的氣流狹壁(真空地帶),此時閃電交加,猶如群龍現身。等到撥雲見日之際,天空之城拉比達果然出現在眾人的面前,不禁為之贊嘆,這里好似天堂。
高科技建構的浮島帝國,不是以冷冰冰的金屬外觀,高樓大廈的建築來表現,卻是以花園,通天城堡以及大樹建構出來的島國,城堡建築的外型使我想到著名的巴別塔插畫(注二),大家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它們有多麼相似,宮崎駿應該是以此作為創作天空之城的藍圖,本文一開摘錄的這段經文正好和天空之城的歷史相呼應:穆斯卡和希達原本都是王室一族,到了地面卻分成兩族,從此分散了七百年,這不是神的懲罰嗎?巴別塔的潰散也是神給予巴比倫人的懲罰,因為他們太驕傲了,妄想能抵達神的高度,無怪乎聖經上會寫著:「敬畏神是智能的開端」。
人為的成就遭致天譴?是神的懲罰使拉比達的野心終止,只留下傲人的建築和看守這座無人墓園的機械兵,彷佛世界曾經慘遭劫火,文明只存在於想像,但文明的極致卻導致毀滅,這周而復始的輪回究竟是為什麼?馬雅文明、古埃及文明、秦帝國,我們還無法解開的謎,人類的未來卻是不斷在找尋過去,過去曾經輝煌過,科技甚至比現在還發達,我們自以為精良的武器和通訊系統在拉比達族人的眼中不過兒戲,穆斯卡進入中央控制系統,僅需藉由飛行石和控制室石碑文上的亞語,即可激活所有的機關,甚至只要一個指令,就可以讓拉比達自毀,多麼科幻的感覺啊!即使是星際大戰的設定,也沒有如此先進的技術。
但科技的進步終究未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穆斯卡和希達只是靠著失傳的亞語,在地面延續生命的王室遺族,科技並沒有繼續帶領人們前進,反而造成了毀滅,原因是操縱科技的那雙手,動機只要有一點點不單純,邪惡的勢力就會像魔鬼一樣佔領全地,慾望的背後原來是這么地可怕。整座天空之城即是巴別塔的隱喻,寓含警世的意味,也讓我們思考,原來周而復始的輪回,都是來自人心的的作用啊!
★離開泥土就活不下去
《天空之城》的架構,就內涵而言,更加地深化《風之谷》所揭示的人與自然共生的母題,空中花園,池裡的魚,飛翔的鳥兒,雖然都是我們不曾看見過的生物品種,可是卻能體會那種和諧的自然生態,被茂密森林覆蓋的架空帝國,整座島的核心不僅僅是巨大的飛行石,在綠色之間兀自閃爍著璀燦的藍光,同時也是以「樹」作為支柱,撐起這個新天新地。
「浮島」中心的情況在格列佛游記里,有著以下的描述:「島中心有一個直徑約為五十碼的窟窿,天文學家由此進入一個大的圓頂洞,叫做『佛蘭多納?革格諾爾』,它意謂著「天文學家之洞」。這個洞位於金剛石板上表面以下一百碼的深處。洞內有二十盞燈長明不熄,金剛石板面的返照又將強烈的燈光投射到四面八方。這地方收藏著五花八門的六分儀、四分儀、望遠鏡、星盤以及其它天文儀器。決定該島命運的東西是一塊形狀像織布工用的梭子一樣的巨大的磁石。(即飛行石)磁石長六碼,最厚的地方至少有三碼。磁石中間穿著一根極其堅硬的金剛石軸,靠這根軸磁石即可轉動。因為磁石在軸上絕對平衡,所以就算力氣最小的人也可以轉動它。磁石的外面套著一個四英尺深四英尺厚直徑十二碼的金剛石圓筒。圓筒平放在那兒,底部有八根六碼長的金剛石柱子支撐著。圓筒內壁的中部,是一個深十二英寸的凹口,軸的兩端就裝在裡面,可根據所需隨時轉動。」
★作品中寓含神話結構
在導演宮崎駿的構想里,天空之城並不是圍繞著空心的浮島,雖然飛行石供給天空之城的能源,卻不是唯一的核心所在,真正撐起天空之城的是「樹」,是那根參天巨樹,令人印象深刻!這棵樹使我想到神話結構的問題。為什麼是樹?而不用其它的東西?天空之城究竟是靠什麼樣的系統在維持,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古老的農耕文化與狩獵文化/畜牧文化諸民族的世界觀來探討。
不管是父系社會也好,母系社會也好,農耕文化的世界觀,有一套公式可循,那就是〈大地-肉體-靈魂-生與死〉由這些來形成世界的圖像,進而內化到人們的心中,就好象中國以五行來看待萬物消長,而人的身體五臟六腑也以五行來說明內部的運作與調和;靈魂離開了身體,必須入土為安。在這個秩序里,大地佔了極重要的角色,就好象希臘神話里的大地之母蓋婭是孕育萬物的女神,而中國的女媧,也是以泥土造人,以泥土補天。萬物皆植根於大地,就好象希達面對穆斯卡最後說的「如谷之歌,與風共舞,與種子過冬,與鳥共鳴,無論多麼可怕的武器,無論擁有多麼可怕的機械兵,人一旦離開泥土就活不下去」。
然而狩獵文化/畜牧文化滋養的民族,他們基本的自然-世界觀,又是如何呢?以本來的素材〈森林-海洋-天空以及星辰-動物-力量〉建構的公式,更擴大了農耕文化的視野。如果我們把世界觀和神話擺在一起,就會發現它們的一致性,神話與其被創造出來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宮崎駿在動畫影片中也展現他的神話觀,從《風之谷》、《天空之城》、《魔法公主》、《神隱少女》,一路走來,不變的是以「樹」撐起的神話結構。
像是《風之谷》因為人類的污染,造成「腐海」的蔓延,森林的功能在於凈化,以確保地下水源不被污染;像是《龍貓》里孩子們和胖胖的龍貓,在夏天的夜晚,種橡樹,只要心裡想著會長高,樹彷佛吹汽球一樣膨脹,快速地發芽、茁長,在孩子的心裡埋下種子,樹成為人格教育的隱喻,如同中國人所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像是《魔法公主》扣緊毀滅性武器禁絕後,人類文明的再生與發展的母題,而森林裡住著野豬(山神),麒麟(又名四不像,介於人與神之間的聖獸,其形體時有變化,神出鬼沒,掌管萬物的生命)當人們任意地開采自然資源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了生存就要砍伐森林,而森林的消失令動物無棲身之處。(像是亞馬遜的熱帶雨林正面臨相同的處境,為了生存,當地原住民必須燒林以闢田耕作)影片到了最後,則是以麒麟之死來交換自然環境的恢復,著實令人感到悲哀;像是《神隱少女》最終前往沼底的電車,來到了猶如《龍貓》片中出現的鄉間森林,也暗寓著日本必須重新回到過去的農業社會來思考資源過度浪費以及社會價值迷失的課題,無言的森林傳達了「回歸」的命題。還記得,千尋的爸爸也是開車在森林裡迷路的,失去的東西,卻等到拜訪了住在森林裡的錢婆婆才找回來。到了結尾,千尋和爸媽穿過車站的隧道,開車走出森林,故事始於森林也終於森林,這是善的循環,這也是輪回。
★轉生之章
★人與土地共生
天空之城的片尾,抱著必死的決心要拯救希達的帕茲,最後兩人被天空之城僅存的大樹樹根所救,暗示著財寶與武器爭奪戰的外部,應該還有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世界——「人與土地共生」的主旨昭然若揭。雖然並沒有詳細說明,未來「人與土地共生」將會是什麼樣的形態?但是從天空之城美好的空中花園,我們彷佛看見宮崎駿心中對於美好的未來透視圖,從《風之谷》的殘破荒蕪又倒退,回到他早期的作品《未來少年柯南》的時代,即使是高科技的帝國,還是被生命力強勁的大樹所寄生,整個城堡中到處都是蔓生的植物,猶如原始森林一樣。暗喻著文明破滅之後,人們依然可以找到新天新地,追尋自己的伊甸園,讓後代子孫能延續下去。就好象身為公主的希達,雖然眼睜睜看著祖輩的基業在瞬間瓦解,但是她澄澈的瞳孔中依然閃耀著希望之光。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毀滅性武器如原子彈、核武的威脅,以及獨裁者的嘴臉,甚至也預言了如果發動毀滅性武器,世界將藉由人類的手消滅,這部作品公開放映於1986年,當時各國仍在進行軍備擴張的競賽,也是冷戰結構將要徹底崩壞的前三年,1989年柏林圍牆倒了,東西德宣布合並,俄國共產體制瓦解,冷戰時代正式結束,進入了後冷戰時代。宮崎駿的先知先覺,開啟了世紀末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確實有激勵人心的作用,即使單純地把它當作一個故事來看,也能夠領會故事的背後,是一個人心所嚮往的桃花源。
★冒險故事現代版
回到孩子們最喜歡的冒險故事,我們看到了帕茲和希達兩人互相扶持,彼此搭救對方,彷佛受到命運的主使,但是他們兩人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個命運,也沒有逃避也沒有放棄,當希達為阻止穆斯卡企圖用飛行石及機器士兵來稱霸全世界,而念出毀滅的亞語「巴魯斯!」,整個「拉比達」旋即崩潰,好象解開了千年的咒縛似的,被王宮繁茂的大樹保護的兩人,即使沒有了手中的飛行石也絲毫不以為意,縱身跳下原先停在天空之城的飛行器與海盜們會合,這時候男女主角的表情和從前的冒險故事有著極大的轉變。現代版的冒險故事,並不是找到寶藏或是打倒壞人,故事就這樣結束,一場追尋自我,最後肯定自我的冒險之旅才是宮崎駿作品中所傳達的訊息。
天空之城不只有活在記憶里,只能在考古的素材中翻尋,看完這部片,我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的天空之城,飄浮在未來的時空,向我們招手,也許下一個科幻版的天空之城,從你的手中浮現也說不定?
2
連續兩天,分別看了《千與千尋》和《天空之城》,有點翻老相冊的感覺。現在早不是小孩子了,看那些卡通人在歷險,坎坷又朦朧的愛意,看了徒增無限悵惘。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無數人用這個句子來懷念一段自己也想不清楚的感情。這種感覺只有過了懂,越想不清楚就越清楚。
所以,黃葯師大可不必拿來拿壇叫做「醉生夢死」的酒,因為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自己再也想不起哪個人的面目。當然也有更傻的人,像蓋茨比,要用自己走過路上的每一根羽毛來裝飾自己的夢,可等到和夢中人相見時,才發現現實中的人早已被被夢想遠遠甩在後面。只有失望和幻滅。
在尋找天空之城的人群中,有人為權力,有人為財富,有人為責任,有人只為了另一個人。我看見帕克和希達兩個人在草地上歡呼,躺在地下微笑,甚至能嗅得到青草的氣息。還有陽光,那麼明媚的陽光,晃眼。
大學時看《那時花開》,只覺得有點矯情,哪來的那麼多滄桑感啊。後來看到這樣的句子,心裡卻會觸動。「我們分道揚鑣,發誓不再提起往事。歡子就象從我們手指間流走的那種叫作歲月的東西一樣,偶而還會湧上心頭。」
昨天晚上看杜琪峰的《十萬火急》,裡面的一個場景讓我忍不住笑起來。女人是見習消防員,很喜歡自己的工作;男人則對這份工作很有意見。兩個人在爭吵後,男人說:「你來決定,到底要工作,還是要這個我?」女人停了一下,反問:「你現在讓我選擇?」
這個男人心裡肯定很難受,選擇太危險了。你怎麼知道她一定會選你?或者你明知道她不會選你,那你還犯傻為這樣的問題干什麼?真的挺悲哀。在這個社會中,誰還敢讓對方選擇啊。
比如帕克,為了希達拚命尋找天空之城。兩個人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後,即便到了這時,恐怕他也不敢讓希達在自己和城之間選擇,是要城還是要我?又假如這時希達說,我現在是城主了,而你只是個礦工的兒子,我們在一起怎麼合適呢?當然這就不是動畫片了,這是紀錄片。
忽然想起席慕容,自己都覺得好笑。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都已啟程
卻忘了是怎樣的一個開始
更不知該如何結束
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
無論我如何追索
年輕的你只如雲影略過
而你的笑容極淺極淺
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群嵐
隨翻開那發黃的扉頁
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
含著淚
我一讀再讀
卻不得不承認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條影評 樓主這里找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1583/reviews
⑵ <勇敢的心>主角是誰他還演過什麼電影 這電影里的人物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么,
1.《勇敢的心》的男主角是鼎鼎大名的梅爾.吉布森。
2.梅爾·吉布森
原名:Mel Columcille Gerard Gibson
出生年月:1956年1月3日
出生地:美國紐約peekskill
身高:5英尺9寸
教育:澳大利亞悉尼國家戲劇藝術學院
梅爾-吉布森,1995年在《勇敢的心》中為世人塑造了一個傳奇般的愛國英雄----威廉-華萊士,今年他又為世人帶來了另一位偉大的《愛國者》----本傑明-馬丁。他稜角分明的臉龐、英俊剛毅的氣質、至剛至陽的男人血性,使他完美地為世人奉獻了二位用生命捍衛神聖家園的偉大的愛國者,憑著自身的實力成為好萊塢頂級的電影巨星。
1979年,出道不久的吉布森接連出演了兩部不同題材的故事片。一部是令他一舉成名的、由著名導演喬治-米勒執導的科幻片《瘋狂至極》(「Mad Max」),他在劇中飾演一位將面臨原子戰爭毀滅的、身穿金屬外衣的未來警官。第二部是米勒導演的另一部感人的情節片《蒂姆》(「Tim」),他在劇中擔任主演,因成功地演繹了一位反應遲鈍的勤雜工,而獲得了澳大利亞薩姆獎,成為澳大利亞一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1981年他又得到了另一位澳大利亞名導演彼得-維爾的賞識,同年參加了維爾的精彩劇情片《加利波里》(「Galiipoli」)的拍攝,並因該片第二次獲得薩姆獎最佳男主角獎。同年,吉布森在《沖鋒飛車隊》(「Mad Max 2: The Road Warrior」)中的出色表演使他首次被國際影壇所關注。1983年他與維爾二度合作,拍攝了影片《危險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在片中飾演一位企圖掩飾印尼血腥政變的麻木無情的記者。在這些早年的影片中,吉布森的演技不斷得到提高,他要開始尋求更廣闊的表演空間。
1984年,吉布森進軍美國。他在好萊塢主演了《河流》(「The River」)、《獎金》(「The Pointy」),但反應平平。同年吉布森應邀重返澳大利亞,又一次在刺激、瘋狂的《沖鋒飛車隊2》(「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中出演狂熱的馬克思,歌手迪娜-特納加盟了此片的拍攝。吉布森在休整了兩年後,1987年美國名導演理查德-唐納邀請他主演轟動一時的動作影片《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吉布森在劇中飾演警探馬丁-瑞格斯,他所體現的幽默詼諧、勇敢堅強、堅持正義,敢於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使吉布森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一躍成為好萊塢超級動作明星。他與丹尼-格洛弗的傾情聯袂表演使《致命武器》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當時最賣座的影片。隨後他又出演了《致命武器》的2部續集,為吉布森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1990年他創辦了自己的電影製片公司ICON Proctions,並出品了《哈姆雷特》(「Hamlet」)和《天荒情未了》(「Forever Young」)等影片。這期間他還參加拍攝了《破曉時刻》(「Tequila Sunrise」)、《電線上的鳥》(「Bird on a Wire」)等影片。1990年和1991年兩度被美國《People》雜志選為世界最瀟灑人士前50名之一。
1993年,吉布森首次執導了影片《無臉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Face」),講述了一個古代傳奇故事,並親自在片中扮演一位被嚴重燒傷但深藏秘密的老師。這部影片製作精細,體現了吉布森多年來在影壇中的豐富經驗和心得。雖然影片宣傳浩大,但只取得了中等的票房收入。1994年,他主演了由理查德-唐納執導的《賭俠馬華力》(「Maverick」),該片改編自收視率不錯的同名電視喜劇,他在劇中飾演了一個西部槍手、賭徒,影片上映後好評不斷,體現了他的實力和活力。
1995年吉布森自編自導的古裝片《勇敢的心》(「Brave heart」),給了世界一個非同尋常的震驚。他在影片中史詩般地描述了13世紀蘇格蘭領袖威廉-華萊士的生活和創建獨立王國的奮斗史,這是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古裝史詩巨片。吉布森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情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此片1996年共獲得了10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贏得五項奧斯卡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化妝),這一年成為梅爾-吉布森的黃金之年,他當之無愧被稱為世界巨星。
1996年,他轉身幕後,為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動畫片《風中奇緣》(「Pocahontas」)中的約瀚-史密斯配音和配唱,並拍攝了影片《綁票通緝令》(「Ransom」1996)、《陰謀理論》(「Conspiracy Theory」1997)和《致命武器4》(「Lethal Weapon 4」1998),吉布森的名望越來越高、越來越受人矚目。1999年在影片《危險人物》(「Payback」1999)中,他開始了從影以來的全新嘗試,出演一位亦正亦邪的黑道人物,英雄神采仍然不減當年。2000年他又重操舊業,為夢工廠的最新動畫片《小雞快跑》("Chicken Run")中的神奇的大公雞Rocky配音,給這部影片增色不少。
2000年應大導演維姆-溫德斯的邀請,吉布森客串演出了《百萬大飯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飾演一名追凶警官,冷酷的扮相和玄秘的風格,為整部影片增添了不少魅力。暑期期間,吉布森繼《勇敢的心》後再次著古裝出場,主演大製作電影《愛國者》(「The Patriot」)。該片由《獨立日》一片的導演羅蘭德-艾莫里奇執導,編劇為《拯救大兵瑞恩》的羅伯特-羅戴特,講述的是在18世紀70年代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一位美國人英勇對抗英國入侵者的故事,吉布森飾演的本傑明-馬丁是一個有7個孩子的鰥夫,他是為保衛家人安全而不惜出戰、在戰火中高喊著「Forward」的戰爭英雄。該片場面浩大,既壯觀、又感人,表現出了極強的英雄主義色彩,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吉布森憑此片進一步確立了其銀幕「英雄形象」,成為好萊塢身價最高(2500萬美元)的演員。吉布森今年接下來的一部影片是年底前即將上映的喜劇片《女人想什麼》(「What Women Want"),他在影片中飾演一個能看透女人心思的大男子主義者,不知這次吉布森又能為我們帶來些什麼。
梅爾-吉布森是一個眷戀自己的家庭、虔誠的家庭型男人,對結婚14年的妻子忠貞不二,妻子羅賓(Robyn)和他共同生育了7個子女。世界上大約有半數女人為他著迷,在今年5月份美國Zogby進行的一項民意測驗中,梅爾-吉布森當選最佳銀幕愛侶,但他從未有緋聞傳出,他認為婚外戀是「庸人自擾,何苦來著」。說到自己的家庭時,他表示會像《愛國者》中的本傑明-馬丁一樣,為家人的安全而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平時,他為人親切、隨和、聰明、幽默,這個被評為「世界最性感的男人」最喜歡做的事,是同全家一起在澳大利亞自己的農莊裡悠然而居,他曾表示:自己並不是什麼"世界最性感的男人",他更喜歡人們把他看作是「世界上最普通的男人」。
1997年10月 英國Empire雜志,世界前100名明星排名第12位。出生於美國東部標准時間下午4:45,1996年被美國People選為世界50位最漂亮的人之一,他的父親休頓吉布森,1968年攜家眷從紐約的鄉村搬遷到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吉布森和妻子Robyn共有6個孩子,1975年和堂兄查里斯吉布森合演了「早安美國」。畢業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
梅爾吉布森是一個虔誠傳統的天主教徒與朱蒂戴威斯一起參加了戲劇學校,並合演了「羅米歐與朱麗葉」,1991年和1990年兩度被People雜志選為世界最瀟灑人士前50名之一
演員:
瘋狂的麥克斯4狗仔隊
奇探心魔
靈異象限
我們曾是戰士
小雞快跑
百萬美元旅館
愛國者
男人百分百
永遠的好萊塢
危險人物
致命武器4
絕密陰謀
精靈傳奇 )
我有兩個爸
贖金風暴
勇敢的心
鬼馬小靈精
風中奇緣
賭俠馬華力
無臉的男人
天荒情未了
致命武器3
飛離航道
驚弓之鳥
哈姆雷特
致命武器2
破曉時刻
致命武器
沖鋒飛車隊第三集
鐵窗外的春天
叛逆巡航
怒河春醒
Z字特攻隊
危險年代
加里波底
沖鋒飛車隊
迷霧追魂手
我從未承諾給你一座玫瑰花園
3、威廉.華萊士確有其人,也確有其事
歷史上真實的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
他出生於1267年;認為他是少年英雄的人則主張他的生辰其實是1275年或1276年;也有人為了湊歷史的巧合,說他生於1272年或1274年,因為前者是他的死敵老愛在十字軍中繼承王位的年份,後者是回到倫敦加冕的年份;也有主張1270年的,可能是為了取整數。
他父親的名字是馬爾科姆還是理查也各有其說。老馮寧願相信老爺子叫馬爾科姆,而理查是叔叔。因為根據比較公認的說法,華家有三兄弟,老大叫馬爾科姆,老二就是威廉,老三叫約翰,而一個堂兄弟叫理查。當時流行長子繼承父名,所以小馬爾科姆這個名字來源於父名,當在情理之中。
傳說華萊士身高兩米(六英尺七英寸),即使在今天也算得上巨人,更何況據考證當時成年男子平均高度才1.5米。在他的有生之年沒有留下真實的畫像,但作為人們寄託理想的英雄和崇拜效法的榜樣,他的形象在蘇格蘭民間有很多版本,有青春偶像的,有小鬍子的,有絡腮鬍子的,甚至還有須發皆白的,多數是披堅執銳的戰斗姿態。但是引起最大爭議的,還是新近在斯特陵旅遊服務中心前落成的那尊塑像。因為很多人說,他們要的紀念是威廉·華萊士,而不是梅爾·吉布森。
華萊士家族,據信系由威爾士遷入蘇格蘭的。Wallace也作Walensis,詞義為「說威爾士語的人」。這個家族是蘇格蘭西南部的小貴族,也就是向大諸侯稱臣的小領主,這種多層分封的關系在中世紀的歐洲很普遍。作為蘇格蘭皇家司禮事務大臣(High Stewards)家族的封臣,華氏先人不遲於1250年獲得了老樹原(Elderslie,Field of Elder Trees)領地,位置在當時倫弗魯郡(Renfrewshire)的派斯雷(Paisley)附近。威廉的母親也出自望族,是艾爾郡(Ayr,在蘇格蘭西部沿海)郡長雷吉納德·克勞福德(Sir Reginald de Crauford)的女兒。
威廉早年的經歷無據可考,不過,按當時的習俗,威廉作為次子應擔任神職。傳說他的一個叔父就是斯特靈附近鄧尼佩斯(Dunipace)的牧師,教授給他拉丁語和聖經箴言,灌輸了自由思想,據說他的劍術和騎射工夫也是當和尚的這段時期學的。
傳奇中的華萊士武藝高強,可力敵數人並最終取勝。他能從屢次追剿和血戰中生存下來,相信傳說不虛。但事實並不止於此,華萊士還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他顯然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但縱橫山林多年的經歷使他作戰經驗豐富,深諳游擊戰術,懂得收集和利用情報,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特點揚長避短合理運用部隊,善於利用地形,對攻擊的時機把握得恰倒好處。
華萊士的另一面,是嗜血成性、殺人如麻。有一幅畫表現戰斗中的華萊士,天上日光慘淡,地上濃霧彌漫,手握利劍的華萊士在遍野的屍堆中逡巡,彷彿餓虎下山,色調陰冷晦暗,氣氛恐怖肅殺。對於英格蘭人給他造成的傷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殺戮加倍報復。起義軍每攻克英軍盤踞的城堡或在野戰中擊敗英軍,都要殺盡包括平民在內的所有英格蘭人及其外國雇傭兵,從不抓俘虜,心情稍好一點的時候會放過美眉、兒童與和尚。有的時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覺得過於殘暴而於心不安,以至於事後跑到主教那裡去懺悔。畢竟他生活在一個以暴易暴的時代,野蠻是生存的需要。征服者的傲慢侮辱與殘酷鎮壓,多年來你死我活的追殺,已經令復仇之火燒焦了他心裡最後一點仁慈和憐憫。
華萊士對英格蘭人的刻骨仇恨,不僅僅出於對自由的信念,也來自親身感受到的亡國毀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國恨。1291年,當老愛上演「至尊」鬧劇時,耿介不阿的老馬爾科姆屬於少數拒絕低頭的蘇格蘭人。為了躲避迫害,他帶了長子離家出走,但終於還是被個叫費尼克(Fenwick)的英格蘭騎士殺害於艾爾郡的羅頓山(Loudoun Hill)。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隨母投親,據說就是這段時間他進了教會學校,但不久,就因殺死向他挑釁的英國佔領軍而被通緝,從此浪跡江湖。此後的故事有些像《水滸》,斗毆、追捕、復仇、死裡逃生,甚至有人說華萊士其實是傳奇俠盜羅賓漢的原型之一。這些故事多半被飽受侵略者欺凌的蘇格蘭人加以誇大和演義,籍以寄託報仇解恨的希望。
在游擊生涯中,華萊士周圍逐步形成了一支以親族為核心的骨幹力量,包括舅舅帕特里克(Patrick Auchinleck of Gilbank)、堂兄弟亞當、理查和西蒙(Adam, Richard and Simon Wallace),表兄弟威廉(William de Crauford)、外甥愛德華·里特和湯姆·哈利德(Edward Little、Tom Halliday),以及貴族格拉漢姆(Sir John Graham Jr.)、愛爾蘭人史蒂芬(Stephen of Ireland)、勇士格雷(Gray)、克雷(Kerly of Cruggleton)、修道士約翰·布萊爾(John Blair,不知道是不是拖泥的祖上)、土匪愛德華·多事、約翰·狂接輿、喬治·風滿樓等。他們利用襲擊英軍繳獲的裝備、馬匹和給養武裝自己,不斷壯大。
比較可信的是一些規模較大的戰斗。譬如羅頓山伏擊戰。1296年7月,威廉·華萊士率宗族數十人在父兄遇難的羅頓山守株待兔,利用狹路設伏,擊斃仇人費尼克騎士,截獲了他護送的運輸隊。再如夜襲拉那克(Lanark,在蘇格蘭南部)。華萊士的妻子梅倫(Marion Braidfute,一個富有領主的獨女,二人是否正式結過婚無從考證)死於老愛委派的拉那克郡長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華萊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長的府邸。《BH》中,這一事件被編排成捍衛「初夜權」的官逼民反,並作為大起義的導火索。或許梅爾看過《逼上樑山》。洋人不認為「沖冠一怒為紅顏」有什麼不光彩的。
拉那克之戰是華萊士命運的轉折點。軍事上,這一戰斬殺英軍240多人,使華萊士聲名大振,激發了飽受壓榨的蘇格蘭下層人民的反抗意識。在他周圍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義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軍隊。而在此之前,追隨他的不過是數十名親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盜,至多算一支游擊隊罷了。政治上,華萊士由自發反抗佔領軍的殘暴統治向為光復祖國而戰轉變。前面說過的羅伯特·維斯哈特主教早有發起復國運動之心,但苦於手中無兵,而實力派貴族又只重私利罔顧大義。華萊士義軍的崛起正合他意。老和尚找到華萊士,勸說他打出了恢復國家獨立、迎請巴里奧國王還朝的旗號。這一舉措如同范增勸項梁迎立懷王,給了華萊士義軍以政治上的地位和號召力。在此之前,華萊士及其抗英斗爭一直被當作暴民作亂,得不到大貴族的認同。同時,和尚幫遍布全蘇的教堂網路還被動員起來聯絡各地的起義者,使起義的浪潮迅速蔓延開來。一些貴族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但此舉也給本來沒什麼政治傾向的華萊士貼上了「擁巴派」的標簽,日後不可避免地成為貴族派系傾軋的犧牲品。
華萊士率領義軍連續攻城拔寨,席捲整個北部高地。
建議看《勇敢的心》這部電影。
多加特湖(Loch Dochart),華萊士聯合當地起義軍突襲佔有數量優勢並有偽軍支援的英軍愛爾蘭軍團邁克法迪恩(MacFadyen)部,全殲該敵,斬殺了所有愛爾蘭籍俘虜,但對繳械求饒的蘇格蘭俘虜則全部釋放。邁克法迪恩本人逃離戰場後,被追及並梟首。
北方重鎮珀斯,起義軍填平城壕,架雲梯攻入城中,英軍2千人被殺盡。
達諾塔(Dunottar)城堡,對「艾爾谷倉事件」等暴行記憶猶新的華萊士拒絕給逃入城堡避難的4000多英格蘭人及其追隨者以任何憐憫。抵抗者最終被趕下懸崖,甚至教堂也被點燃,把躲在裡面的人活活烤死。
阿伯丁(Aberdeen)港,英軍匆匆登船撤離,被疾速趕來的起義軍乘低潮攻上甲板,殺得片甲無存,百餘艘艦船被焚毀;英國派來的郡長掛起了巴里奧的旗號,從而免於血戰。
隨後,華萊士與莫雷合兵,圍攻鄧迪。
這時,降伏了蘇格蘭貴族的英軍,已在老瓦的指揮下大舉北進。
斯特陵,在這樣的時候成為英蘇大戰的焦點。
斯特陵整個城市位於山谷之中的福斯河河灣和沖積平原之上,地勢依山傍水,與潼關相彷彿。華萊士紀念塔坐落在市區以北兩英里的達雅山(Dumyat Hill),像一座路標,從老遠就能望得到。
山下的停車場是免費的。達雅山高約百米,山體蔥蘢,林木茂盛。山路陡峭高峻,有好心人提示,如果遊客中有誰足力不濟或想留一點能量登上紀念塔,可以乘穿梭小車代步。初秋之際,陰涼舒適,山風習習,空氣清新,正好登山。
紀念塔坐落在克雷格(Craig)修道院舊址上。修道院是斯特陵橋戰役時華萊士的指揮所。紀念塔的建設歷時八年,於1869年落成。塔高220英尺(67米),共有246級台階。全部費用超過1萬英鎊,在當時不啻是天文數字。這么一大筆錢都來自捐獻,捐獻者包括世界各地的蘇格蘭人,以及很多歐洲國家的領導人,包括同樣為民族獨立和自由理想奮戰了一生的義大利民族英雄——解放者加里波第(Garibaldi)將軍。
這是一座用淺黃色、褐色塊石砌成的四方型塔樓,狹窄的窗以及頂層的垛口、四角的圓型棱堡,很像一座古堡。塔是維多利亞時代哥特式建築復興的產物,外立面處理其實很精細,不過要貼近才看得出。但除了西北角的八角形壁柱和塔頂林立的小尖塔外,華麗、注重細節的哥特風格並不明顯,斑駁的石料和不夠清晰的輪廓線更使建築顯得朴實而古拙,在低垂的濃雲下越發肅穆凝重。這樣的風格倒更符合華萊士平民英雄的身份和悲壯的命運。
突出於塔的西南角的,是高達15英尺的華萊士雕像。華萊士絡腮胡須,身軀強壯,穿著蘇格蘭短裙和披風,左手扶盾,右手高舉利劍,面貌冷峻,直視前方,是在指天明誓要光復河山,還是指揮起義兄弟向敵軍沖擊?雕像距地面約30英尺(9米),居高臨下,如同半空中一尊腳踏流雲、馭風而飛的戰神,給人以庄嚴、神聖之感。仰望雕像,心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耳邊回盪的山風彷彿是他的呼喚——Pro Liberty(為了自由)!
塔底大廳里有華萊士簡介和紀念塔本身建築的介紹。
沿著狹窄而封閉的旋轉樓梯盤旋而上,絕對不是件輕松的事,但絕對值得一試。
登上71級台階,到達塔的第一層,是華萊士生平事跡陳列和斯特陵橋戰役的介紹。最顯著的是三維模擬的「華萊士在威斯特敏斯特大廳受審」場景。
華萊士的劍陳列在這里的一個牆角。這柄劍原來供奉在頓巴登(Dunbarton)城堡,紀念塔落成後移了過來。這是一柄當時很常見的雙手使用的闊劍,長約66寸(1676毫米),其中刃長約52寸(1321毫米),經歷了700年的歲月卻依然光亮奪目。劍原是當時一件普通的兵器,沒有製造者的標記,打造的年代也不詳。從材質上分析,是蘇格蘭國貨,而當時英國常見的武器大多產自弗蘭德或德國。1505年,蘇格蘭王詹姆斯四世給它重新裝了柄,為的是讓劍更能配得上英雄的名字。此舉是典型的貴族思維,認為只有華麗才算高貴。雖然出於對英雄的崇敬,但未免淺薄。
要把這樣一柄長大而沉重的武器運用自如,不僅需要膂力過人,還必須有足夠的身高。這倒能從側面印證關於華萊士身材高大的傳說。
第二層高64級台階,1885年增闢為「英雄廳」,陳列著羅伯特·布魯斯、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伯恩斯(Robert Burns)、利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瓦特(James Watt)等蘇格蘭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生平事跡,並以聲像手段展示20世紀的蘇格蘭名人。
再上行62級台階,到達第三層,是一幅360度全景畫,描繪周邊景物,並標出不同歷史時期幾場大戰的位置,譬如1297年的斯特陵橋之戰,1314年的班諾克本之戰等。
第四層是被稱為「王冠」的塔頂。「王冠」是由八道粗壯的拱券飛架而成的。每條拱券上都有三座小尖塔,拱券合龍的最高處也有一座。這種建築風格是哥特建築在蘇格蘭的一個變種,模仿蘇格蘭王冠的形狀,代表蘇格蘭的民族性。類似的風格在蘇格蘭的不少教堂方塔上也能找到,如15世紀修建的愛丁堡聖吉爾斯教堂的塔樓等,比起英格蘭那些又尖又高、嚴肅刻板的典型哥特式方塔,倒更多些人的氣息。不過,教堂的塔頂往往更輕靈通透,而紀念塔則厚重得多。
有券而無蹼,頂層是一個開放的露台,視野極其開闊,是俯瞰古戰場的最佳立足點。
環視周圍,北面山腳下綠樹掩映的是斯特靈大學靜謐安詳的校園,後面則是綿延的奧奇爾丘陵,如一道堅實的牆壁,拱衛著後面地廣人稀的蘇格蘭高地。西面遙遠的山峰是高聳入雲的羅蒙山。腳下的河谷是這兩大屏障之間唯一的門戶。福斯河在本來寬闊的谷底形成沖積平原,河道斗折蛇行,曼妙回轉,劃出一個又一個水草豐美的河曲,上面星星點點漫步著雪白的羊群。河流向東綿延遠去,在遠處的河口地帶散為無數的港汊,浸潤出一大片濕地,最後由福斯灣流入北海。西南山腳下不遠處就是老橋,是十五世紀修建的,緊鄰曾經是戰場的木橋遺址。兩岸已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房舍。斯特陵城堡隔著河谷與這廂遙遙相對。城堡與愛丁堡相似,雄踞峭壁之上,俯瞰南面的市區。城池南面一望無際的綠茵,是蘇格蘭中部的低地平原。
真是龍爭虎鬥的兵家必爭之地。
驀地,一屢陽光如同鋥亮的劍鋒,刺破彤雲直射老橋。恍然間,山谷間的房舍、公路、車輛、牛羊彷彿都不見了,滿眼盡是飛揚的旗幡、鮮艷的衣甲、嘶鳴的戰馬、耀眼的刀槍。
帝國時代里也有該英雄的蹤跡~!對其評價甚高!~如有仔細發現的話英雄里除了成吉思汗~!就他最猛了~!!~
大英雄威廉華萊士,是訓練任務的主角。
他對蘇格蘭民族的影響,還廣泛反映在各種文學作品中。
威廉姆,華萊士
1272生於艾爾德斯萊,父親是蘇格蘭貴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農,叔父是教區的神父。他的叔叔教給他很多知識,包括拉丁文,法語等。
當時的蘇格蘭王約翰·巴里奧爾橫征暴斂,很失民心,全國各地都有暴動事件發生。巴里奧爾眼看大勢已去,於是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求助, 將君權雙手奉送。愛德華一世接管蘇格蘭後,以殘暴高壓的手段控治局勢,製造了數起大屠殺,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貴族,農民都拿起武器,與英國人作戰。
在這種局勢下,華萊士長大成人,並在拉納克附近領導了一支隊伍發動起義。1297年,他與美倫·布萊德福特結婚。同年五月,在英軍的一次報復行動中,美倫被當地執政官威廉姆·哈澤里克殺害。不久,華萊士設計攻佔拉納克,俘虜了哈澤里克並親手將其處決。華萊士屢戰屢勝,威名日盛,引來眾多同志加入義軍,其中有一位安德魯·穆里英勇善戰, 足智多謀,成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貴族們也紛紛對其表示支持,包括羅勃特·布魯斯,詹姆斯·斯特沃特,詹姆斯·道格拉斯等。
這時,華萊士和他的起義軍已逐漸引起愛德華一世的注意,遂派遣了一支大軍前來剿滅。七月,部分貴族投降英國人,華萊士和穆里則加緊訓練和整編隊伍,准備迎戰。九月,雙方在斯忒林相遇,英軍在渡過一座大橋時中伏,被人數少他們數倍但英勇無比的蘇格蘭起義軍圍攻並全殲。但穆里在此戰役中傷重不治而死,從此華萊士只得獨自擔任起領導義軍的重任。十月,華萊士乘勝攻克了英國北部重鎮德漢姆,但由於兵力和補給不足,無力防守,因此十一月退回蘇格蘭。 1298年五月,華萊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勛為騎士,並被任命為蘇格蘭護國大將軍,領導整個蘇格蘭爭取自由的大業。遭到失敗的愛德華一世暴怒,動用全國兵力,親率大軍前來討伐。
威廉姆·華萊士定下兩個策略:
1.堅壁清野--將英軍可能路過之處的居民,牲畜,糧食全部轉移,不給英國人留下任何可以補給之物。
2.訓練士兵使用「槍陣」,即以若干長槍兵為一組,背靠背站立,槍尖朝外,形成一個攻擊和防禦力都倍增的作戰單位。
1298年七月,英軍與義軍在法爾科克展開激戰,由於雙方兵力相差過於懸殊,奮勇作戰的義軍全軍覆沒,華萊士隻身單騎逃出戰場。從這之後到被俘前的數年時間,華萊士的行蹤在史料上很少被提及,據說他在英格蘭建立了游擊隊,專門襲擊騷擾英軍部隊,尤其是派往蘇格蘭的補給部隊;另外,他還到過挪威, 法國甚至羅馬教皇處尋求國際上的支援。華萊士的行動更深地激怒了英王愛德華一世,他頒下嚴令,許以重賞,定要捉拿威廉姆·華萊士歸案,死活不限。然而,在眾多愛國的蘇格蘭人民的幫助和保護下,華萊士數次化險為夷,英王始終未能得逞。
1304年八月,由於蘇格蘭人,華萊士信任的夥伴,叛徒約翰·曼提斯的出賣,華萊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隨即押往倫敦。作為獎賞,曼提斯被任命為德姆巴敦的行政長官。而在倫敦,經過一場形式上的審判後,華萊士被指控叛國及謀殺拉納克執政官哈澤里克,判處死刑,而且沒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
在押赴刑場的路上,華萊士遭到圍觀人群的辱罵嘲笑,人們還紛紛向他投擲腐爛的蔬菜,麵包等,因為他們被告之這個犯人是個罪大惡極的匪徒,叛國者,而且殺害了許多無辜的英國人。在遭受了繩勒,刀割,火燒等酷刑後,威廉姆·華萊士被斬首,身子被肢解為四塊,分別送往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四方, 頭顱則被懸掛在倫敦橋上,以警告人民休要反抗。
然而英王愛德華一世的目的並沒有達到,蘇格蘭人民在威廉姆·華萊士無畏精神的激勵下,浴血奮戰,誓把英國人趕出自己的國土。最終,他們贏得了自由。似乎
沒有資料記載華萊士在臨死前高呼「自由」,但有一首華萊士最喜歡的詩卻流傳至今。
原文為拉丁文:
告訴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許多事值得爭取?但,自由無疑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帶著腳鐐,過奴隸的生活。
如今,在蘇格蘭你可以看到不少蘇格蘭人為他們的英雄建立的紀念碑。其中一座在愛丁堡,位於城堡入口的一側,(另一側是羅勃特·布魯斯);一座在拉納克的大教堂門口;最著名的則是在斯忒林的國立華萊士紀念碑。威廉姆·華萊士永遠活在蘇格蘭人民心中。
⑶ 電影院放映機到屏幕距離怎麼計算
電影院放映機到屏幕距離計算方法:
銀幕寬度比片門寬度=放映距離比鏡頭焦距(片門就是放映機壓片板上片窗的寬度)
屏幕,也稱顯示屏,是用於顯示圖像及色彩的電器。熒幕尺寸依熒幕對角線計算,通常以英寸(inch)作單位,現時一般主流尺寸有17"、19"、21"、22"、24、27"等,指熒幕對角的長度。常用的顯示屏又有標屏(窄屏)與寬屏,標屏寬高比為 4:3(還有少量比例為 5:4),寬屏寬高比為 16:10 或 16:9。在對角線長度一定的情況下,寬高比值越接近 1,實際面積越大。寬屏比較符合人眼視野區域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