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手機電影 > 老帽富是哪個電影

老帽富是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2024-07-09 18:50:16

⑴ 關於一部雙胞姐妹電影

片名:New York Minute
譯名:紐約時刻
導演:丹尼·戈登 Dennie Gordon
編劇:艾米利·福克斯 Emily Fox
主演:艾什莉·奧爾森 Ashley Olsen
瑪麗-凱特·奧爾森 Mary-Kate Olsen
尤金·利維 Eugene Levy
安迪·里克特Andy Richter
類型:動作/冒險/喜劇/家庭
片長:91分鍾
級別:PG(性涉及)
發行:華納兄弟 Warner Bros.
映期:2004年5月7日
官方網站:http://www.newyorkminutemovie.com

◆好萊塢式喜劇法則——老調重彈◆

簡·瑞恩(艾什莉·奧爾森飾)還不足18歲,她擁有所有成績優秀女孩兒的全部特徵--勤奮好學、處事果斷而又深謀遠慮。向來一帆風順的簡再次走到人生必須經歷的十字路口,這次為了登陸牛津大學深造,她必須參加哥倫比亞大學舉辦一個演講比賽,以期贏得求知必備之物--Callahan Fellowship獎學金。假期來臨之際,躊躇滿志的簡准備到喧嘩熱烈的紐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羅西克·瑞恩(瑪麗-凱特·奧爾森飾)同樣不足18歲,鑽研古今演練定理對她沒有毫釐的吸引力,倒是由於青春期叛逆心裡的作怪,所以履歷中多少有了那麼點兒逃學翹課的影子。羅西克的最愛是前衛的音樂與動感的節奏,為此她也把假期的終點站鎖定到了曼哈頓區某處,為的是把自己錄制的樣本唱片送到著名樂隊A&R手中以期得到賞識,而能藉此大紅大紫。所以羅西克也打好行囊准備前往紐約。

從姓氏方面不難猜到,簡和羅西克是一對姐妹,而且還是孿生姐妹。盡管有著如此親密的血緣關系,但兩人的性格追求卻又顯然的相去甚遠。殊途同歸使原本格格不入的姐妹走到了一起,陰差陽錯的判斷失誤使她們在奔赴紐約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唐人街、黑人住宅區,每一個經過的地方都是以雞飛狗跳做收場。一不小心拐走了議員的愛犬,一不留神闖入了盜版黑市當中,前有歹人攔路後有眾人追趕,瑞恩姐妹的旅途舉步唯艱。

影片的終了,是好萊塢式喜劇的慣用伎倆:經過種種搞笑經歷,最終倆姐妹到達了目的地,夢想得以變成現實!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U2MDY3MDQ=.html

⑵ 你最喜歡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哪個單元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

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

⑶ 台灣第一部引進的大陸片是哪個 還有哪些

領銜主演:庹宗華 主演(第一部):劉德華、王靜瑩、郎雄、谷峰、顏鳳嬌、斯琴高娃、柯俊雄(飾李國輝) 主演(第二部):梁朝偉、林志穎、呂良偉、吳孟達、關之琳、葉全真、柯俊雄(飾賀將軍) [第一部] 地址一(迅雷): 地址二(電驢) 粵語版字幕: [第二部] 地址一(迅雷): 地址二(電驢): 這部影片很特別,它既不同於我們大陸的「主旋律」,也不同於台灣《八二三炮戰》這樣的反共片。 這是一部戰爭反思片,它與兩岸的現代戰爭電影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美化戰爭、不再鼓吹死亡的美好,也許戰爭的場面談不上多麼華麗,但「慘烈」二字卻時時揮之不去。和《西線無戰事》一樣,故事從始至終無處不伴隨著對生命的憐惜、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影片的兩首主題曲,不再是歌功頌德,而是滲入一絲哀調,深層地去思考戰爭中的生命。可謂國民黨版的《西線無戰事》。 可以說這樣的片子在中國實在很難得。不過也有不好的地方,並非因為畫面比較粗糙——這是時代技術所限,亦非演員的表演水準有待提高——部分演出的確顯得做作,而是影片對解放軍進行了醜化,平心而論,這部影片談不上反共——這頂帽子戴得太高了,片中的共產黨和緬甸軍都是徹徹底底的龍套,但顯然劇組還是刻意安排了幾個讓解放軍丟臉的劇情來討好當局,自然這還是意識形態在作怪。當然相比起僅僅距離本片公映的三年多前的《八二三炮戰》,本片中解放軍的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至少片中解放軍的兩次廣播充滿了人情味,短短的幾年,台灣電影中的共產黨,就已經擺脫掉了百分百的小丑形象,從而有了人性,可以說當時台灣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在世界各國的戰爭影片中,不乏有以戰敗方為主角的作品,除了《西線無戰事》(一戰片),還有德國的《斯大林格勒》、《鐵十字勛章》,義大利的《阿拉曼》,日本的《沒有出口的海》等等,這些影片無一不例外平等地對待各個國家的人物,而以戰勝國為主角的亦有這樣的作品,如《細細的紅線》等等,在這點上,《異域》顯然遜了一籌,意識形態給這部原本可以更偉大的影片蒙上了一層濃濃的政治色彩。 對於歷史人物,不妨客觀點,丑惡的人,不能簡單片面地去否認他本來也是一個普通人(譴責惡魔而不思考惡魔形成的過程,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而偉大和高尚的人,更無需用高大全的非人方式去表現。歌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一本《拿破崙傳》:「記者、歷史學家以及詩人們加諸於拿破崙的所有光環,所有的幻像,在這部書令人敬畏的寫實面前都消失凈盡,但是那位英雄絕不因此有所減損;其形象反而更加高大。我們由此知道,當任何人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時候,真實是多麼輝煌的事物。」正如劉德華飾演的小杜所說的那樣,中國會淪落到戰亂不斷的地步,正是因為有太多像李國輝將軍這樣忠勇的人,這話可謂充滿了諷刺意味,但卻是事實。 希望這部影片以後有夠被翻拍,以更為中立的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不妨參考一下德國影片《帝國的毀滅》,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正視而不美化,批判而不醜化。 香港粵語版為了減少公映成本,在基本不影響原來劇情的情況下,把一些多餘的、可有可無的內容刪掉。台版的確有些地方過於重復和羅嗦,不過港版有兩個劇情我覺得很不應該刪掉,這兩個劇情是: 第一個:下雨天,士兵們閑著無聊就玩起「吹牛」的游戲。老鄭說自己想要有錢花,伙夫頭說想要娶媳婦,鄧克保說想要平安地過日子、有一個家,小劉說想念姐姐和家裡的那頭牛,說著說著,眾人沉默了……我覺得這個劇情很好啊,很能表達出前線陣地里的普通士兵的心情,為什麼要刪呢? 第二個:共產黨的第二次廣播:「各位同志,大家都是中國人,你們為誰犧牲呢?你們真忍心丟下父母、妻子、兒女……為高官們去賣命嗎?」港版刪掉這個情節,大概是因為覺得內容「重復」,確實在故事開頭不久處已經有過共產黨的第一次廣播,但我覺得第二次的廣播內容更加啟人反思,不應該刪掉。 本片的續集《異域之末路英雄》:很多人都覺得本片不如前作,包括我在內竟然也有幾分這種感覺,可是本片的製作水準照理來說,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要比前作來得出色,但究竟為何會讓人覺得不如前作呢?我個人總覺得本片似乎少了些什麼,但卻說不出來…… 不過,如果要論客觀性的話,本片明顯要超過前作。前作雖然基本比較客觀,但多少有些醜化解放軍的成分,而且部分情節還是有迎合討好當局的嫌疑,而本片則將生命的意義提升到了比政治更高的高度,對緬甸軍的民族情感作了表現,突出戰爭的悲劇性,對泰國軍則是述而不評。 幕後製作:《異域》是由一部(台灣)禁書改編,曾經被(台灣)電檢處禁演。導演朱延平認為,《異域》最重要的是使得台灣地區的電檢制度前進了一大步。因為這部電影,群眾舉行了遊行,電檢處做出了讓步,從修剪21刀到16刀,再到最後的一刀沒剪。這部戲內地沒有引進過,但是朱延平相信它的主題曲很多人都知道——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
你好【949075651a】

⑷ 電影《投名狀》中三位男主角:龐青雲,趙二虎,姜武陽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晚清政治腐敗,社會動盪,五花八門的事層出不盡。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預示著清朝統治行將覆滅。

在同治九年,又發生了兩江總督、封疆大吏馬新貽被刺的要案,真是朝野震驚,舉國傾注。事情發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為刺客張文祥所殺。刺客並不逃走,高喊:「刺客是我張文祥!」讓那班怕死的衛士捉拿。

這個案子發生後,清廷十分驚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內幕褻聞,於臉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蓋矛盾,粉飾門面。慈禧太後為了維系她搖搖欲墜的統治,親自出面處理此案。把正在天津處理教案的大員曾國藩,調來審理這個案件。又在曾國藩出發前夕,召見了他,面授機宜,說「馬新貽辦事很好」,為此案定了調子。這還不放心,一周之內,又連連派出大員參與審案。刑部尚書鄭敦謹,也奉旨與曾國藩同審。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終於為張文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將張文祥處決,剜了張文祥的心,去祭奠這位馬新貽,又厚厚的於以撫恤。一句話,馬新貽是一個好官,張文祥是一個發逆。

然而,事情的真象總是難以隱瞞的,紙包不住火。大量的野史、筆記、小說、戲曲,卻不顧官方史家的曲筆,將馬新貽被刺原委,一一公諸於眾。原來,馬新貽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是假報軍功,又結納權貴才得來的。他在所謂的「剿匪」戰斗中,原本是一個敗軍之將。被俘以後,又沒有骨氣,與「匪首」義結金蘭,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導演一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飛黃騰達以後,那些把兄弟原以為可以攀附於他,千里迢迢來投靠。馬新貽又奸佔了把兄弟的妻室,誘殺了把兄弟。張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脫他的魔掌,才弄出這一出刺馬的大案來。由此可見,清廷所依重的大臣,漁色負友,形同禽獸。凡此種種,正是清廷官場腐敗的縮影,無怪慈禧太後煞費苦心,一定要把真象掩蓋起來。

此事轟動朝野,慈禧太後驚問:「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這事很奇。」 更奇的是,案犯張汶祥供臘培詞閃爍,主審大員奏案含糊,期間雖有曾國藩、鄭敦謹等朝廷大員復審,卻始終未得真相,次年十月,張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馬靈。

由於「刺馬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結案,難免傳聞四起,使此案更加撲朔迷離,後人將「刺馬案」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 「太原案」並稱為「清末四大奇案」。
張汶祥為何「刺馬」?清廷給出的答案是「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民間則眾說紛紜,更有甚者,早在「刺馬」尚未結案時,上海就演出了「刺馬戲」。對此,當時升渣官場老謀之士及近現代學者卻皆不以為輪笑唯然,他們認為,「刺馬」更像是一個政治事件——功德均微的馬新貽居然做上兩江總督與曾國藩平起平坐,聖恩何以如此眷顧?「刺馬案」剛發生便有傳言揭馬新貽曾遭賊俘、品行不端,難道早有預謀?據查張汶祥本是湘軍,而馬新貽上任後曾嚴厲懲治湘軍游勇,案發後清廷又派」湘軍老祖「曾國藩主審,這其中有何奧妙呢?

按照民間傳言和演義版本,張汶祥刺馬的根本緣由,是因為馬新貽漁色負友,張汶祥是為友復仇。至於故事詳情,最早的版本為馬新貽曾與竇一虎、張汶祥結為把兄弟,始誘降,繼出爾反爾,賣友求榮,殺了竇一虎並霸佔其老婆。張汶祥發誓復仇,終遂其願。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稗類鈔》中,老二竇一虎則名曹二虎。

有趣的是,在後世諸多版本當中,雖然故事大同小異,但「妻遭馬占」的這個綠帽倒霉蛋不斷更名,比如京劇有一個版本叫陳金威,另一個版本則是張汶祥自己。平江不肖生武俠名作《江湖奇俠傳》中喚鄭時,張徹的電影版名為黃縱,電視版則叫關雲寶。之所以列出上述舉證,並非無聊,而是想借「綠帽倒霉蛋」姓名的變遷說明「刺馬」歷經多年多人演義改編,文學意義早已遠勝歷史價值。

《刺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各個版本層出不窮,撲朔迷離。但事實上,這個故事之所以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不是因為這個故事所傳達出的正義或兄弟俠義上的問題,也不是叔嫂通姦之類吸引人們眼球的花邊內容,而是在於這個案子背後所隱藏著更大的政治軍事秘密,據清代史料記載,太平天國十年,洪秀全聚斂無數錢財。而曾國藩攻陷天京後收繳了全部金銀,但所上繳朝廷的數額卻非常之少,便有傳言曾國藩有野心,於是慈僖太後先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接著召見過馬新貽,升其為兩江總督,之後馬便在其密旨的授權下開始了對湘軍的財政調查。就在馬新貽即將把太平天國財富去向弄清楚的時候,"刺馬"案突然發生
總督被刺殺本來就罕見,何況又糾結著湘軍、太平軍、捻軍海盜,甚至傳教士等眾多集團,牽扯到慈禧、曾國藩、丁日昌等重要人物,包含著反清、報仇、奪妻等諸多傳奇元素,怪不得說法蜂起、真相難求。也許正因為太受關注,世人給出的答案太多,反而將真相淹沒了。

-編者按

隨著電影《投名狀》的上
映,該片的情節基礎、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張汶祥刺馬案」再度浮出水面。「刺馬」號稱「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兇手當場被捉,動機卻迷霧重重,迄今難有定論。《投名狀》表現的為兄復仇及政治陰謀,不過是歷史上眾多猜測中的兩個版本。本文詳述「刺馬案」前後經過,您不妨當一回福爾摩斯,看看能否破解這百年疑案。

-刺客交代了三點行刺動機,漏洞百出

1870年(同治九年)8月22日,上任僅兩年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突然從人群中閃出一人,一邊口呼冤枉,一邊拔出匕首,刺入馬新貽的右肋。冷兵器時代的刺殺行動技術含量要求非常高,荊軻刺秦王盡管挖空心思最終還是一去不復返。可是,就在檢閱完軍隊回家的路上,在成群的親兵隨從護衛下,堂堂的兩江總督竟被一個大街上竄出來的刺客刺中了,而且刺得非常到位,馬新貽第二天就斃命了。怪不得慈禧太後接到奏報後吃驚地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

更奇的還是刺客的供詞。據刺客供稱,他叫張汶祥,46歲,河南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下寧波販賣氈帽,當過四年太平軍,其間救過一個叫時金彪的清軍俘虜。後來看到太平軍勢力不支,與時金彪趁機逃出,輾轉回到寧波,與南田海盜團伙往來親密。他交代的殺人動機有三點:一是他回到寧波後發現自己的老婆和錢財被一個叫吳炳燮的霸佔了,於是找到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攔轎喊冤,馬未受理。他只好到寧波府告狀,雖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錢沒有追回來,氣急之下,逼老婆吞煙自盡,馬應該對他的不幸負責;二是他的很多海盜朋友被馬巡撫捕殺,海盜們說他最講義氣,應該殺馬新貽為朋友報仇,同時也泄私憤;三是他私自開的「小押」(重利盤剝的典當行)生意被馬巡撫明令禁止,絕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對馬的憤恨。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終於使張汶祥動了殺心,一路跟隨馬新貽從浙江到了福建、江蘇,兩年之後終於找到機會將其刺殺。

這份供詞漏洞百出,卻是官方認可的定讞,白紙黑字,簽字畫押,尚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民間流傳的說法:為兄弟復仇?為國家鋤奸?

張汶祥刺馬不惜性命處心積慮兩年,就出於這么簡單的動機?顯然不能服眾。因此從馬新貽被刺起,關於張汶祥的殺人動機就有很多種說法。

《清稗類抄》就搜羅了另外兩種:一說馬新貽在合肥辦團練曾被捻軍頭目張汶祥俘虜,張久欲投清,就放了馬新貽,並連同其友曹二虎、石錦標與馬結為異姓兄弟。後馬新貽編選張汶祥的降軍為山字營,並屢立戰功,很快就升遷到了安徽布政使,對三位出生入死的兄弟卻逐漸冷淡。這時正好曹二虎把妻子接來同住,馬見曹妻美貌,不僅設法騙奸,還誣陷曹二虎「通捻」將其捕殺。張汶祥為替二虎報仇,將馬刺殺。

另一種說法是,張汶祥最初與一個叫徐弁的同是太平軍李世賢部戰士。李世賢兵敗後,徐投奔馬新貽,成了馬的親兵,張汶祥則到寧波開小押店為生。一次,張到杭州訪徐,徐密告他說馬新貽正私通甘肅回王准備反清(馬新貽是回民),回王軍隊不日將南下,江浙一帶由馬負責征討。張汶祥當場怒罵:「此等逆臣,吾必手刃之!」後又因馬新貽下令取締非法營業的小押店,張汶祥生計被斷,出於國仇私憤刺殺了馬新貽。

-「督撫不和」之說在審案過程中得到了官方討論

《清稗類抄》成書距刺馬案未久,可見這些說法產生很早,但都只在民間流傳,而馬死於「督撫不和」的說法卻得到了官方討論,此說是案件審理過程中由太常寺少卿王家璧正式提出的。

當時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惠衡犯了案子,歸馬新貽查辦。王家璧認為丁向馬「請托不行,致有此變」。他還說這個傳聞流傳很廣,而且傳播得很遠。丁日昌「本系矯飾傾險小人」,江南官員那麼多,大家偏偏懷疑他,未必是空穴來風。清廷向來鼓勵官員「風聞言事」,王家璧此舉也是人臣本分。但他的奏摺當時就遭到了主審官鄭敦謹的否定,鄭認為丁惠衡的案子始終都是丁日昌大義滅親,自行奏辦,不會向馬請托,當然也不會有懷恨殺人的事。事實的確如此,況且丁惠衡當時尚未投案,未經審理,更沒有被殺頭,丁日昌恐怕不至於因為走後門不成就動了殺心。

此外,章士釗認為:「夫文祥,官文書明明宣稱洪秀全余黨,粵捻兩通,而其報仇遠因,則在南田圍剿一役。」章先生所說的南田洪秀全余黨,在張汶祥的供詞中是海盜,與太平軍毫無干係。這很可能是章先生把張汶祥參加太平軍的經歷與海盜混淆了。說張汶祥為太平軍報仇,可能性似乎不大。

-湘軍集團是元兇的說法缺乏扎實的證據

馬新貽死於湘軍集團策劃的政治謀殺案的說法起源也比較早,其中論述最全的是高尚舉的《刺馬案探隱》。他認為,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曾國藩的湘軍實力逐步做大,成了朝廷心腹大患,於是慈禧把曾國藩調離兩江總督的位子,派馬新貽擔任,以牽制湘軍勢力。另外,馬還肩負著調查太平天國財寶去向的慈禧密令。馬的到任觸動了湘軍集團的利益,所以湘軍指使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

隨著電影《投名狀》的上映,高先生觀點多次出現於報刊網路,被認為最接近真實。但是仔細閱讀完高先生的著作後,很容易就會發現他的說法難以讓人信服。如作者說湘軍將領曾給張汶祥立碑。這是一條關鍵證據,可是出處在哪呢?不註明資料來源是史書大忌。而高先生的著作還有另一大硬傷,那就是小說化。如寫欽差張之萬等三位主審官欲將案件拖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三人商議的具體情節、對話、各自表情動作,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如同親見,這顯然是一本歷史考證著作不應該有的。而細究之下,這些情節描寫竟然出自高陽的《慈禧大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兩相對照,就可知此言不虛。這就非常難以置信了,高陽先生雖然深諳清史,但是其最成功處在於小說,小說中真真假假,怎麼可以拿來做史料看呢?

此外高先生雖然指出了馬新貽死於湘軍主使的一些蛛絲馬跡,但並沒有給出任何確鑿證據,作者提出的一些理由也多經不起推敲。如慈禧密令馬新貽調查太平天國金銀的下落以及馬新貽上任前對兄長表示自己凶多吉少,這兩條關鍵證據,據作者所說,是得之於馬新貽後人,這就使其可靠性大打折扣。所以馬新貽死於湘軍的說法,盡管存在這樣的可能,但還缺乏扎實的證據。

-此案牽扯麵太廣,傳奇因素眾多,真相已被淹沒

曾國藩的幕僚薛福成曾在日記中說:「或謂必有指使之人,或有以帷薄事疑馬公者。蓋謂汶祥奮不顧死,非深仇不至此也。」

張汶祥究竟受何人指使?是湘軍、太平軍還是海盜?如說因帷薄事(男女歡合之事)被殺,似乎又陷入了「漁色負友說」,此說如此盛行,原因何在呢?張汶祥的供詞是官方捏造的嗎?為什麼供詞中張會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如果張與馬並不認識,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張對馬懷有如此深仇大恨?如果張與馬相識,馬的遺折為什麼說自己是被「不識姓名之人」所刺?刑部尚書鄭敦謹審完案後未及回京復命就在途中上書以病乞罷,而他14年後才亡故。是因為未審出真相,羞於做官嗎?一切都是未解之謎。

總督被刺殺本來就罕見,何況又糾結著湘軍、太平軍、捻軍海盜,甚至傳教士等眾多集團,牽扯到慈禧、曾國藩、丁日昌等重要人物,包含著反清、報仇、奪妻等諸多傳奇元素,怪不得說法蜂起、真相難求。也許正因為太受關注,世人給出的答案太多,反而將真相淹沒了。

○「刺馬案」剛發生不久就被改編成了戲文,被京劇、文明戲等各種藝術形式編演。1949年「刺馬」故事被搬上銀幕,此後在香港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有名的版本是張徹1973年導演的《刺馬》。而最新版本是陳可辛的《投名狀》。

○《投名狀》中有一個情節是太平軍蘇州守將變相自殺,死於劉德華扮演的清廷將領之手,這純屬虛構。事實上,淮軍攻破蘇州時太平軍的將領是慕王譚紹光。他16歲參加太平軍,後隸屬忠王李秀成,勇敢善戰。在蘇州保衛戰中,他在議事過程中被太平天國內部的叛徒刺殺。

閱讀全文

與老帽富是哪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秘世界歷險記大電影1 瀏覽:676
4k資源電影 瀏覽:132
二戰電影戰爭與回想 瀏覽:388
電影五鼠鬧東京在哪裡拍攝 瀏覽:964
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班真實經歷 瀏覽:686
免費看永無止境電影 瀏覽:462
兩把半圓刀是什麼電影 瀏覽:537
兩個哥斯拉的電影天堂 瀏覽:924
電影鬼胎手機免費看 瀏覽:744
愛情來的時候微電影 瀏覽:541
電影2020下架的在哪裡看 瀏覽:876
播放動作戰爭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47
記得我電影完整版觀看西瓜 瀏覽:676
做個電影網站APP 瀏覽:827
ck手機電影網倫理 瀏覽:292
功課沒做完不能去看電影改為反問句怎麼寫 瀏覽:405
世界公認十大感人勵志電影 瀏覽:534
關於怪獸的一系列恐怖電影 瀏覽:939
手機拍攝電影特效軟體 瀏覽:119
黑街主題歌的電影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