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適合深夜看的電影 適合深夜看的電影推薦
適合深夜看的電影有:《戀戀筆記本 》、《午夜巴塞羅那》、《盜鑰匙的方法》,具體介紹如下:
1、《戀戀筆記本》是導演尼克·卡薩維茨2004年的一部愛情片。改編於美國小說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同名小說,由萊恩·高斯利、瑞秋·麥克亞當斯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4年6月2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一對青梅竹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歷劫重逢,這段刻骨銘心的故事由一名天天來探望住在療養院病人的老先生筆記本中娓娓道出,隨著故事水落石出,顯然這名躺在病床上的老太太就是故事中的女主角,而說故事者正是求婚的人。
2、《午夜巴塞羅那》是由伍迪·艾倫執導,斯嘉麗·約翰遜、麗貝卡·豪爾、哈維爾·巴登等人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影片於2008年5月17日在法國戛納電影節率先放映。電影故事發生在美麗的巴塞羅那,講述了美國女孩維姬和克里斯蒂娜結伴來西班牙旅遊。維姬為人古板而且即將結婚,克里斯蒂娜則思想開放、充滿好奇心。這兩個性格相異的主人公,來到西班牙後,邂逅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藝術家和他美麗但很愛吃醋的前妻。隨後四個人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有趣而浪漫的愛情故事。
3、《盜鑰匙的方法》是由日本Cine Bazar製作的128分鍾的劇情影片。該片由內田賢治導演編劇,堺雅人、香川照之、廣末涼子、荒川良良、森口瑤子等主演,於2012年9月15日在日本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失敗的演員與一名殺手之間的人生糾結。
㈡ 《泰坦尼克號》火遍全球,可幾人知道,露絲後半生是怎麼過的
故事梗概:
1997年12月19日《泰坦尼克號》最早在美國上映,一時間這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風靡全球,雖然這段故事僅僅只是發生在一艘客船之上,卻代入了極宏大的歷史背景。
所以,不管生活給予我們什麼,歡樂或者痛苦,我們都要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待。去細心發現玻璃渣里的蜜糖,找到支撐下去的勇氣,為自己為更多人的愛和期待,繼續走下去。就像坎迪夫人一樣,用藝術的手段,展示出可歌可泣的愛情,讓他的愛人,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活下去。
㈢ 電影愛有來生講了什麼故事
㈣ 電影《生死劫》
電影《生死劫》由吳軍、周迅主演,李少紅導演,於2005年拍攝完成。該片是《絕對隱私》系列電視電影之,該系列拍攝的都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正如本次電影節評委會對此片的評價「真實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現象,情節真實、震動人心。」《生死劫》拍攝製作完成到現在一年時間里,已先後摘得了四項國際大獎。
影片的開頭胭妮(周迅飾)的母親第一次帶父親一起來北京的外婆家裡看望她。胭妮的母親冷漠又略帶挖苦的語調對胭妮說:「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要嫁人,生孩子!」胭妮沉默不語,她早已習慣了母親的強勢與喋喋不休,她只會慣用沉默來對抗。
一旁從農村來的略顯木訥的父親唯唯諾諾的開口說:「還是讀書吧,假如你能考上大學,就繼續念吧。家裡供個大學生還是可以的。」
胭妮抬眼看了父親一眼,眼神閃過一絲喜悅,但依舊默不作聲。
胭妮(周迅 飾)的父親是一名農民,她的母親在下放的時候嫁到了當地。母親沒有讓她在農村長大,不到一歲就把她送到北京,讓姥姥帶大。因為從小就離開了媽媽,讓她感覺自己的存在似乎不是那麼重要,生活在姥姥家中更是覺得寄人籬下。性格也變得孤僻起來,沉默寡言。
後來胭妮也真的考上了大學,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讓她感覺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景象,她拉著一個重重的行李箱,帶著對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搭上了一輛計程車開往學校。可是計程車半路被一輛貨車追尾了。這是一輛給學校送菜的貨車,貨車司機叫木玉(吳軍飾)。司機極力道歉,並熱情的主動提出由他來送胭妮去學校。
後來,木玉隔三差五的來給胭妮送吃的,請胭妮吃飯看電影。胭妮覺得從小到大沒有人對她這么好過,就主動提出要要跟木玉在一起。木玉說:「不行,你是大學生,有美好的前途,我不能耽誤你。」從此,木玉無聲無息的消失了。
木玉辭去了給學校送貨的工作。胭妮從木玉從前的同事那裡打聽到了木玉的住處。她來到木玉租住的狹窄破舊的出租屋裡,看到了跟木玉住一起的一個蓬頭垢面的四川女人和她生的孩子。明眼人都知道她跟木玉是什麼關系,偏偏胭妮不懂,就在胭妮想伸手抱一抱孩子的時候,那個四川女人發瘋一樣的拿著菜刀追趕胭妮,胭妮落荒而逃。
後來,木玉找到胭妮對她說:那個女人是一個坐台小姐,看上了木玉,並且給他生了個孩子。木玉想分手,那個女人就以死相逼,木玉覺得她可憐,所以就這么一直耗著。
胭妮說她不在乎。就這樣木玉帶著胭妮去租了一個地下室同居了。每天木玉都會到學校接胭妮放學。兩個人甜蜜了幾個月。有一天,胭妮發現自己懷孕了。可是,她想上大學,不想生下孩子。那晚木玉買了一瓶酒,對胭妮說:我們一起給我們的孩子送行吧。
胭妮頓覺不舍。於是跑去學校辦了休學。
胭妮一天到晚都呆在地下室里待產,晚上木玉下班回來會打包一些飯菜回來,白天,胭妮就吃一些剩飯,麵包或者方便麵。她一個人也不敢出門,木玉不在的時候,她就將自己鎖在房間里。胭妮把想對木玉說的話寫在牆上貼的報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一牆。
「木玉,家裡沒雞蛋了,你記得買點雞蛋回來」
「木玉,家裡老鼠太多了,你記得買幾張粘鼠板」
「……」諸如此類。
胭妮懷孕七個月的時候,木玉失業了,他們連地下室的房租都快付不起了。窘迫的日子逼的兩人喘不過氣,木玉每天出去找工作,每天無功而返。
胭妮就跟著鄰居包裝光碟賺錢,100張一塊錢。她就這樣強撐著一個家,她覺得只要有木玉在她身邊,再苦再累都值得。直到木玉找他朋友借到了1000塊錢。兩人擺了個小攤賣炒田螺,也因此遇見了胭妮的小姨,母親也找了過來,她眼含熱淚的說到:「孩子,你怎麼犯了和我當你一樣的錯誤?」
原來,當初母親下鄉當知青,父親愛上了母親,讓她懷了孕,母親當時想打掉孩子,父親不同意,事情一下子就傳開了。迫於壓力,兩人結婚。生下胭妮後,母親為了胭妮好,將她送回姥姥家,讓她能過上城裡人的生活。母親每個月會寄錢過來,當胭妮的學雜費。但是母親不知道的是,胭妮從小寄人籬下,內心會有多缺愛?遇到對她稍微有點好的人會有多麼奮不顧身?
母親不懂胭妮,也不想去懂。她只是一味的以過來人的姿態要求胭妮將孩子送人。並且永遠不要把自己生過孩子的事告訴父親,她嫌丟人!胭妮不同意,母親就氣惱的起身離開,並且還惡狠狠的留下一句:早晚有一天,你會後悔的!
母親在胭妮這里說不通,就找到木玉,她出5000塊錢,讓木玉將孩子送人,木玉痛快的收下錢,簽下了送養協議。
木玉到胭妮這里懺悔,他痛哭流涕的對胭妮說:「都是我不好,但是我也是沒辦法。」
胭妮看到送養協議,氣的早產。
好在母子平安。孩子出生後,胭妮沒有和木玉爭辯什麼。她能做的,只是在有限的時間里,盡情的看護著孩子。28天後,孩子被抱走了。胭妮的身體也開始出現問題,眼睛近視,子宮痙攣。常常部分場合,痛的蜷成一團。
但她沒有和木玉分手。她已經失去了所有,木玉是她唯一能抓住的。另外,她也不知道,還有誰會接受這樣的自己。她一個人該怎麼生活。
生活就這樣平靜又刺痛的繼續,木玉和胭妮都找到了工作。
某天,一個叫芳芳的女孩子找到胭妮工作的地方來宣誓主權,她說她跟木玉在一起很久了,她讓胭妮識相點,別一直欺負木玉心軟,有情有意,就纏著他不放。
胭妮平靜的聽完芳芳的挑釁。回家開始翻箱倒櫃找東西,她不知道自己要找什麼,但直覺告訴她,只要一直找下去,就一定可以找到木玉不為人知的一面。許久,胭妮找到了一個盒子,打開之後,裡面放著晴天霹靂的真相。盒裡放著一沓孩子領養的證明,木玉就是那種專門欺騙女人生孩子,然後再把孩子賣掉的人。四川女人和胭妮的孩子都被以這樣的方式賣掉了。知道真相的胭妮徹底崩潰,癱軟在地。
木玉回來後,見胭妮知道了,也就不藏了。他抽著煙,像大爺一樣坐在沙發上說:「不會和我拚命吧,你的命比我值錢。你傷心了吧,你覺得上當了,受騙了,被我玩了一把。是吧?沒錯,就是這么回事。我不但玩了你,用的還是你的錢。你以為你是誰呀,大學生?我是個司機,還是個農民,我是農民怎麼了?比你差是嗎?你不是照樣送上門來了嗎?我不是大款,照樣玩你們這樣的女人,還不止你一個,你們還得給我生孩子。你們能拿我怎麼辦?!你去告我么?我沒有強迫你,沒有拐賣你,你們都是自願的。我是賣了孩子,我不賣,你養活得了嗎?不錯,我是拿了你媽5000塊,那是營養費,我也給你花錢了呀。這是合法領養。」
胭妮被這種無恥的言論氣的子宮痙攣。木玉卻繼續說道:「我不在這的時候,都在芳芳那,她比你年輕,沒有生過孩子。我們在一起很久了,賣炒田螺那1000塊錢就是她給我的。你太笨,沒發現。我一直等你自己滾蛋,可你就是賴著不走。」
徹底攤牌後,胭妮離開了地下室,芳芳搬了進去。心如死灰的胭妮去五金店買了一把刀,以要去地下室拿東西為由,約見了木玉。胭妮緊張不已,卻又故作鎮定。木玉卻早已看穿了她的心理。
對她說:「我知道你還恨我,但我不值得你恨。你沒必要跟我同歸於盡,那你就輸的太慘了。」這話很無恥,卻也點醒了胭妮。胭妮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強大和力量。木玉是奪走了她太多東西,可是他奪不走自己的生命與未來。木玉不值得她這樣做。
她決定堅強的放下一切,重新開始新的生活。而芳芳還將繼續著這樣的生死劫難。
㈤ 《風雨哈佛路》:即使生於絕望,也要活出希望
《風雨哈佛路》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Thora Birch)、邁克·里雷(Michael Riley)等主演。它的外文名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其他譯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上映於2003年4月7日,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
《風雨哈佛路》以莉絲·默里為原型,講述了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斗的生命歷程:
出生於貧民窟的女孩莉絲,她的童年充斥著毒品、飢餓、嘲笑、欺辱和艾滋病,她徘徊在無助、掙扎和自我放棄的邊緣。當她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也進了收容所時,她不再選擇和克里斯街頭流浪,而是奮起和命運反抗。莉絲邊打工邊學習,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業,同時獲得了《紐約時報》最高獎學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實現生命的逆襲。
這是一部很簡單的電影,情節上沒有故意設置什麼情感沖突,也沒有什麼戲劇化的大起大落。如果單從影片內容入手,無法將這部電影的魅力完全展現出來。所以,我會從電影手法以及心理學角度進一步解讀影片女主莉絲逆襲奮起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後部分,結合莉絲的轉變,我會談一談生於絕望時,如何才能活出希望。
01 、獨白、對白的穿插使用,轉隱喻的相互呼應,觀眾理解影片內容,彰顯電影情節精神的同時豐富影片藝術價值,增加與觀眾的互動
①獨白➕對白
獨白是相對於旁白來說的,旁白是一個固定的人,不參與電影演出,只介紹劇情和渲染氣氛。而獨白則指某個出演人物自己面對觀眾說的話,用以表白她自己的心理活動。
《風雨哈佛路》影片開頭勾勒了一副場景:被途花的牆壁、街頭用破爛被子包裹著躺著睡覺的小孩、地上的垃圾以及特寫的針頭彎了的針管。
與這幅畫面不襯的是一個好聽的聲音,也就是影片女主莉絲的聲音,她以冷漠,不帶有任何情緒的聲音緩緩講述著她的故事。
轉身一個畫面,一個小女孩盯著鏡頭:我非常愛我的媽媽,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還患有精神分裂,但我決不會忘記她愛我,雖然她曾經做過一些事,在她的手臂上,總是這樣……
她沒有起伏的聲音,沒有任何煽情,向觀眾道出了她的媽媽是一個怎樣的人,也讓觀眾明白了她生活在什麼樣的一個家庭,生活在當時社會最底層的現狀,更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接下來要講什麼一個故事呢?
電影對白源於生活,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刻畫影片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情感,使觀眾更好的理解影片人物,有助於深刻把握影片主題。
在影片結尾,以莉絲被評選為《紐約時報》最高獎學金獲得者,與一個記者的對白結束:
記者了三個問題:你是怎麼做到的?你為自己的過去感到難過嗎?你會改變些什麼,如果你可以的話?
這三個問題也是觀影最後觀眾的心聲,借記者與莉絲的對話讓觀眾更深入理解影片人物情節,使整個電影更立體化。
②轉隱喻結合
隱喻是源於通過映射方式對目標域的概念化表達,建立在聯想的基礎上;轉喻是指處在鄰近關系的兩個概念中的一個概念為理解另一個概念提供的心理可及性。
隱喻與轉喻也稱為雙喻,既豐富了電影的藝術價值,也增加了電影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使觀眾更深層次的理解電影背後所描述的精神文化。
《風雨哈佛路》開頭,莉絲母親瘋狂的搶走了家中僅剩的一百美金,莉絲和父親追出家門,走過污水橫流的街道時,父親告訴莉絲,政府已經不再修理這些管道了。這里的污水轉喻了貧民窟生活的貧窮和環境的混亂,這個混亂的環境使得莉絲的母親墮落,並且難以逃脫。
父親說政府已經不再修理了,隱喻父親等待著對居住環境的改善。但是政府真的不管了嗎?不。由於學校老師報告莉絲又沒有去學校,政府幫扶人員來到莉絲家中,想要幫助他們一家。
但是莉絲家裡的情況讓政府人員大吃一驚:遍地的垃圾,裝滿黑水的浴缸,壞掉的窗戶,瘋狂的母親,懶散不管的父親等等。家中臟亂的環境隱喻了這一家人的懶散與自我放棄,正是這種態度,讓這個家庭和社區沒有希望。
莉絲經常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在學校被同學嫌棄嘲笑,就連莉絲自己也認為她是一個有味道的女孩,家裡臟亂不堪,自己身體的清潔也熟視無睹,正是這種自我放棄的態度將這一家推到了越來越悲慘的境地。
莉絲被送管教,雖然新的地方學生打架爭斗不斷,充滿了欺辱和恐懼,但至少教會了莉絲洗澡和洗衣服,後來莉絲再也沒有成為一個有味道的女孩,這里隱喻了莉絲的新生,身體的潔凈是新生活的第一步,莉絲成功的邁開了第一步。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莉絲母親去世後,她決定重返學校,於是拜託原來的鄰居伊瓦找到了一所高中。莉絲第一次去見學校校長的時候,遲到了一個小時,她告訴助理,她坐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地鐵,這里的很長一段時間隱喻了莉絲與其他普通高中生的距離,也隱喻了莉絲的機會、光明和新生。
電影中大量運用隱喻和轉喻,充分渲染了莉絲追求自由、平等、獨立、奮斗的精神,鼓勵著身處逆境的人「請不要閉上雙眼,機會就在下一秒出現,殘酷的現實面前你應該勇往直前。」
02、心理學角度看莉絲從消極退避、自我放棄到奮起反抗,成功獲得最高獎學金、考入哈佛大學的歷程
從最初的野蠻成長到最後的優雅綻放,莉絲的心理歷程可以總結為四個過程:
·被他人評價否定的消極退避
·獲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認同
·價值條件化導致的錯誤知覺
·結束舊關系,開始新關系的自我重構
①被他人評價否定的消極退避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8歲正處於學齡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勝任感的重要時期,8歲孩子對「對與錯」的看法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好與壞」的兩極,她的思維開始豐滿起來。她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感覺,也很在意別人對她的感覺。她會豎著耳朵聽大人聊天時怎麼評價她,或者揣摩他們說話時的臉色,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誇獎,對別人的批評則非常敏感。
影片中女警帶走莉絲母親時,看到莉絲家中遍地的垃圾,發黑的浴缸,對莉絲說道:「你們活的就像骯臟的動物一樣。」
在學校,莉絲由於沒有經常洗澡和清洗衣服,渾身散發出一種氣味被同學嘲笑,久而久之她自己也產生了「我是個有味道的孩子」消極的自我認知,對學校產生了逃避心理,她說,她不想去學校,學校讓她感到痛苦,她並不是像這群學生一樣的普通人。
母親被戒毒所帶走,自己和父親經常吃不飽,家庭的種種狀態都讓她沒有辦法向別人表達,8歲的她正是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年齡,但外界的他人評價卻與她渴望的完全相反,所以,莉絲給自己裝上了硬硬的殼,逃避普通人和學校,甚至是這個社會。
②獲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認同
盡管莉絲很少去學校,但是她在考試中獲得了100分的好成績,老師也開始對她表示認可:「你比我想像的還要聰明,你應該經常來學校的。」
老師的肯定,鄰居伊瓦的鼓勵以及母親眼裡的羨慕贊賞讓莉絲內心升起希望,她可以的,她有能力,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她會繼續選擇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的原因。
心理學中,羅傑斯提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主要指來訪者如何看待自己,是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的統一體,包括:對自己身份的界定,對自我能力的認識,對自己人際關系及自己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等。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莉絲的自我概念:
對自己身份的界定——父母吸毒,無法照顧自己,與其他普通人不同;
對自我能力的認識——愛讀書,獲得滿分的試卷;
對自己的人際關系認識——同樣是貧民窟伊瓦的鼓勵,流浪朋友克里斯的陪伴;
自己與環境的認識——被同學嫌棄嘲笑。
這些方面形成了莉絲的自我概念:她不屬於那個普通人行列。所以當她獲得滿分,被老師、鄰居和母親肯定贊賞時,她產生了對自己能力信任感,開始自我認可。
③價值條件化導致的錯誤知覺
現實生活中,成人對兒童的關注常常加有附帶條件,即只對符合成人價值觀念的給予肯定,不符合的則給予否定。
這些附帶條件被羅傑斯稱為價值條件,價值條件逐漸內化,成為兒童的行為准則,兒童迫於價值條件往往會優先迎合重要他人的評價而拒絕對自身經驗的評價,於是與真實的自我漸漸疏遠,容易產生錯誤知覺。
莉絲內心一直存在著對於來自父母、老師和他人的積極評價的需要,但是事與願違,莉絲100分的滿分試卷沒有留住母親,母親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離開;她以為留在原地就能挽回些什麼時,警察闖入,她被強制帶離自己的家,她懇求父親,父親卻把她推向警察,沒有一點猶豫;在教養院生活,飽嘗了恐懼,欺辱,無力捍衛自己尊嚴的時候,主管教師以她不去學校認為莉絲有紀律問題……
周圍人的冷漠內化了莉絲的價值條件:無論她做什麼,仍然沒有人認可她,使她產生了錯誤知覺:她無法讓別人滿意,她能做的就只有放逐自己。所以,當遇上同樣家庭背景的克里斯時,她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與克里斯乞討,流浪,偷竊……
④結束舊關系,開始新關系的自我重構
自我發展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說:
從舊階段向新階段過渡的過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們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轉變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這種變動中生長起來了。
莉絲的周圍有兩種舊關系:
第一是與父母、姐姐和爺爺的血緣關系,父母親吸毒、染艾滋,爺爺性侵媽媽和姐姐;
第二種是與朋友克里斯的關系,莉絲上學途中遇到克里斯,她希望克里斯也能去學校,通過學習擺脫現在的困境,但是克里斯拒絕了,甚至在莉絲去參加獎學金最後一輪面試的時候,克里斯拉住莉絲,克里斯被教養院趕了出來,希望莉絲幫助她,並且告訴莉絲,莉絲不屬於學校,她們都不屬於那個圈子;
母親艾滋病去世了,父親住進了收容所,爺爺帶走了姐姐,把她趕出家門,第一種關系破裂了;莉絲與克里斯不同,她堅信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現狀,於是她拒絕了克里斯的要求,去參加《紐約時報》獎學金面試,走上了與克里斯完全相反的道路,第二種關系破裂了。
舊關系破裂的同時,莉絲也獲得了新關系,第三種關系是她與戴維老師的相遇,與波士頓哈佛大學的相遇,這是整部影片中最明朗和最充滿希望的關系。
自我發展心理學認為:「自我是以關系為載體的,所以,當我們結束一段關系的時候,我們不僅失去了關系中的他,也失去了關系中的那個自我。」
莉絲被迫結束了舊關系,也結束了過去的自我概念與認知,與戴維老師的新關系的構造也讓她走上了正道,重新塑造了「自我」。
03、旁觀莉絲的發展史,探討生於絕望,如何活出希望
《風雨哈佛路》中莉絲的一生可以概括為:生於絕望,活出希望。
父母雙雙吸毒,染上艾滋病,最愛的母親去世,爺爺強奸了媽媽和姐姐,這樣的家庭可謂是絕望了。但是莉絲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哈佛大學,擺脫絕望家庭的束縛,活出自己的希望,她的成功可以歸納為三點:
①堅定的目標
旁觀莉絲的奮斗史,可以發現,她每個階段,做什麼事情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
在墮落流浪的時候,她的目標是照顧母親,在父親和姐姐放棄母親的時候,她小小年紀,就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一邊乞討流浪,一邊小心翼翼的照顧安慰母親;
在母親去世後,她趴在母親的棺材上,想著為什麼她不能呢?難道她要一直呆在這個圈子裡嗎?她想要普通人的生活,也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於是她選擇了學習,跳出現在的生活;
跟著戴維老師參觀哈佛大學時,她看到哈佛大學來來往往的學生,每一個都那麼不同,她說:我想和人們站在一塊,不想在他們之下,於是她開始哈佛大學的申請……
只有堅定了自己的目標,才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才能走的更好。
②主動爭取機會
母親去世後,莉絲決定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她找到了一所不錯的學校,但是由於自己居住的地方距離學校太遠,在與校長見面的第一天,她遲到了一個多小時。
其他人都快面試完了,校長之後還有一個會議,她沒有放棄,主動說服校長助理,拿到了面試試卷,在迫切的時間里完成了這份卷子;
最後一個人面試結束後,校長從教室出來,准備去參加會議,莉絲主動出擊,攔住校長,她推了自己一把,爭取到30秒的時間,獲得讀書的機會;
在申請《紐約時報》獎學金時,她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寫論文,在最後面試時偷偷回到爺爺家,向姐姐借了外套。
機會不是從天而降的,你不去主動爭取,流失了就是流失了。
③全力以赴
莉絲決定了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後,就朝著這個目標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她邊打工,邊讀書,從17歲開始,決心用2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學業。
當老師告訴她:一年10門課,用兩年讀完四年的課程,這不太可能,你會把自己累死的。
她回答:不,這才是活著。
她沒日沒夜的學習,每天最早一個到學校,最晚一個離開,邊洗盤子邊看牆上貼著的知識內容,用行動向老師證明她可以。
最後,在申請最高獎學金時,記者問她:莉絲,你是怎麼做到的?
莉絲回答:我怎麼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會了我可能。
記者接著又問:你為自己的過去感到難過嗎?
莉絲答:對不起?在地鐵里睡覺,吃丟棄的事物,那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幸運是因為我心裡所有的安全感被從身體里拋除,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也必須向前看,沒有退路,我到了一種狀態,好吧,我要盡我所能的工作,看會發生什麼?
一旦決定了目標,就不遺餘力的去努力,全力以赴,不要給自己留下後路,看看前面會發生什麼。
04、寫在最後
「別在最好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妥協現狀。」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評價很高的影片,它不僅在當時創下了票房記錄,也獲得了多項獎項。影片內容引人深思,其中蘊藏著原生家庭、教師教育、如何拼搏奮斗的深刻意義,它的存在,不僅僅是一種激勵,更是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選擇,生活的選擇,人生的選擇。
即使生於絕望,也要拚命活出希望,願每個人都能從這部影片中獲得啟迪,像莉絲一樣頑強生長。
㈥ 舒淇有個視頻是生孩子的 那是哪部電影里的啊
是鬼片 我看過
《見鬼之十月驚情 》
劇情簡介 · · · · · ·
失戀的鄭嘉文(舒淇 飾)在泰國自殺未遂,撿回了性命。回到香港後,她准備忘記過去重新開始,卻發現自己懷孕了,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一天,在地鐵站,嘉文目睹一個女子跳軌道自殺,周圍的人卻什麼也沒有看見,警方調查也一無所獲,嘉文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而從那以後,怪事接二連三地發生在她身上。
嘉文在的士里與沒有臉的厲鬼同坐,在公交車站等車碰到跳樓自殺的母子,她甚至看見同在醫院待產的周太太,身邊也有鬼魂如影隨形。
嘉文驚恐之餘,認定這一切和地鐵里自殺的女子有關,為了孩子,她開始調查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