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碧玉簪的幕後製作
《碧玉簪》是越劇經典傳統劇目,傾注幾代藝人的心血。1918年,藝人馬潮水、張雲標根據《李秀英寶卷》和《碧玉簪全傳》等書的故事,再參照婺劇《三家絕》的情節編成全劇。兩年後,《碧玉簪》在上海演出獲得成功,越劇從而在上海的舞台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1962年,越劇電影《碧玉簪》在中國大陸上映,獲得了極大的成功。1963年03月29日,該片在香港上映,創造了1963年香港華語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750,000港元)。
該劇為上海越劇院保留劇目,是金采風代表作之一。其藝術樣式為悲喜劇,既悲得催人淚下,又喜得令人捧腹。劇中以《三蓋衣》《歸寧》《送鳳冠》三場戲最為經典,至今傳唱不衰。
1962年拍攝電影時,特邀「越劇皇後」姚水娟出演李夫人一角,為姚水娟留下了唯一一份影像資料,更顯彌足珍貴。
㈡ 碧玉簪的創作原型
《碧玉簪》是家喻戶曉、人人喜愛的一部優秀作品,很多越劇團都將它作為保留劇目,還曾拍成電影藝術片。但是,不管是出版本還是改拍成彩色電影,都只署整理改編者的名字,沒有署劇本的首創人員姓名。那麼原創人是誰呢?他們就是越劇創始人之一的馬潮水和張雲標。1918年,馬潮水與名伶王永春、衛梅朵、張雲標等進上海,他感到在十里洋場的大上海,劇目不更新,不適應市民的口味是不行的。為此,他買回《李秀英寶卷》,一口氣看完,覺得不錯,並聯想到曾在家鄉看東陽婺劇《三家絕》的演出,認為《李秀英寶卷》可以改編成一出好戲。為了作好充分的准備,他又去書店買來《碧玉簪》全傳,與師弟張雲標共同商議,著手改編。經過他倆演出之餘的精心整理、改編,《碧玉簪》終於誕生了,並於1918年7月20日在上海華興戲院正式演出。《碧玉簪》演出後,轟動了浦江兩岸,獲得極大成功。這不僅僅是演出精彩,幾位主要演員扮演角色逼真感人,更主要的是劇本改編得好。第一:改東陽婺劇班的大悲劇《三家絕》為大喜劇。原來的情節是李秀英新婚之夜受不白之冤,又遭夫婿冷落,受屈受辱,不白之冤難伸,其父李廷甫不問清紅皂白,一腳將她踢死。顧文友則私造情書,陷害他人,送官問斬。玉林則在真相大白後,悔恨交加當場碰死。李、王、顧三家均系單丁,三人既死,絕了三家後,故名《三家絕》。馬潮水、張雲標的首功,在於將三人亡故的大悲劇編改為真相大白後,王玉林奉命上京赴試高中,夫妻大團圓喜劇結尾。這就是婦孺皆知的「送鳳冠」一出。玉林跪倒在秀英面前,這是作者驚人之筆。在封建社會里,夫為妻綱,讓堂堂男兒跪倒在妻子面前,本就是件驚天動地之事,何況王玉林是欽點狀元、天子門生,如今頭戴官帽插宮花,身穿官袍,腳穿朝靴,跪在發妻跟前求情,陪罪認錯,是絕無僅有的奇事。這一跪跪得好,大大反了封建傳統禮教。第二,有它特有的藝術效果。和睦相愛、合家團圓歷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者把悲劇改為喜劇,以大團圓結束,是符合人民心願的,因此大受上海廣大觀眾的歡迎。第三,富有時代精神。《碧玉簪》創演於1918年,正是「五四」運動前夕,劇目內容與當時社會婦女爭取解放、男女平等、求自由自主的新文化運動潮流及其時代脈搏相吻合。順時代潮流而創,合時代精神而演的《碧玉簪》是當時上海戲曲舞台上出現的少有的好戲,越劇走在戲曲界之前列,因而受到各個階層的肯定和歡迎。正是由於《碧玉簪》在上海一炮打響,使初進滬地不到兩年時間的越劇,鞏固了演出地盤,牢牢地佔領了上海戲曲舞台。《碧玉簪》的誕生與演出,是越劇史上一次質的大飛躍。
㈢ 62版紅樓夢中的老祖宗是誰扮演的
答:62版的紅樓夢中的老祖宗(賈母)的扮演者為周寶奎,原名周彩娥,生於中國浙江嵊縣開元鄉,越劇女演員,擅長老旦,為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在越劇界有"老旦王"之譽。
其代表作有《碧玉簪》、《紅樓夢》、《祥林嫂》、《追魚》、《珍珠塔》等,其傳人有陳少君,王鏵麗、周燕兒,張陸琴,吳玲珠,丁銘焱,湯瑤萍,筱寶奎,俞會珍,朱洋等。
求採納
㈣ 請問誰知道老版的越劇電影《碧玉簪》的下載地址
越劇電影《碧玉簪》的下載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8mjEkz125g/
㈤ 碧玉簪的介紹
《碧玉簪》是1962年上映的中國愛情戲曲電影,由吳永剛執導,金采風、陳少春等主演。 《碧玉簪》講述了王玉林得尚書李廷甫賞識,獲許配廷甫女秀英為妻。廷甫侄兒顧文友因妒生恨,騙取秀英的碧玉簪放進偽造情書里,誣陷秀英與他有染。最終玉林送鳳冠請罪,夫婦冰釋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