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小龍的《精武門》電影中,給日本翻譯的演員叫什麼名字。
魏平澳
❷ 李小龍的英文名字是什麼他主演過那些著名的電影和電視劇
李小龍
李小龍,偉大的武術技擊家,世界武功片電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創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布魯士(Bruce Lee)
乳名:細鳳
藉貫: 中國廣東順德
生於:1940年11月27日 (星期三) 9:15pm
卒於:1973年 7月20日 (享年32歲)
生肖:龍
出生地:美國舊金山(三藩市積臣街醫院)
近視:600度
身高:5尺7寸(1.71米)
體重:140磅
肄業於香港喇沙書院
1961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哲學及心理學
7歲從影,13歲習武
入門功夫:詠春拳
父親:父親:李海泉(李滿船)(粵劇名丑)
母親:何金棠(歐亞混血)
師父:葉問(詠春宗師)
姊姊:亞葛蕾絲、費芙
哥哥:彼得(忠探)
弟弟:羅勃特
太太:蓮達.愛美莉(Linda)
兒子:李國豪(拍攝電影中意外喪生)
女兒:李香凝(從影)
李小龍有一兄、一弟、兩姐
李小龍安息於美國西雅圖湖景墓地,由兒子李國豪陪伴。
所拍電影和電視劇:金門女(1940),富貴浮雲(1948),夢里西施(1949),細路祥(1950),凌霄孤雁(1950),人之初(1951),苦海明燈(1953),母淚(1953),父之過(1953),千萬人家(1953),危樓春曉(1953),愛(上集)(1955),愛(下集)(1955),孤星血淚(1955),守得雲開見月明(1955),孤兒行蠢升=苦命女(1955),兒女債(1955),許癲納福(1955),早知當初我唔嫁(1956),雷雨(1957),甜姐兒(1957),人海孤鴻(1959),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1972),猛龍過江(1972),龍爭虎鬥(1973),死亡游戲(1978),盲人追凶,打擊惡魔黨,可愛的女孩, 布朗蒂,青鋒俠等。
害怕的東西:水
嗜好:閱讀(武術+哲學)(藏書多達2500本),周街聊人帶做老打架?跳Cha Cha,練武
最強拳擊沖力:大約350多磅(美國前任世界重量級拳王阿里,身高190公分,體重220磅,一拳勁度是400磅,拳王泰臣體重200多磅,一拳勁度是500磅,但李小龍身高171公分,體重140磅,一拳勁度是350多磅!!拳勁比體重=兩倍多些!!!強!)
關於李小龍
李小龍生於美國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過的。
李小龍幼時身體非常瘦弱。他父親為了兒子的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提高技擊水平,李小龍除了勤習中國拳術外,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他還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拳擊比賽,不斷豐富實戰經驗。赴美深造自創截拳道
李小龍在家庭的告誡下,18歲那年決定離開香港到美國留學。
李小龍在西雅圖的生活相當艱苦,進入大學就讀以後,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他在學校里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里進行訓練和表演,博得了師生們的好評。
1964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全美空手道比賽,當時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取得了桂冠。
李小龍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使功夫逐漸嫻熟乃至達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腳」、「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絕招。
李小龍是個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二節棍等各種器械,並研習氣功和硬功。
李小龍為了宣揚中華武術,在大學2年級期間,租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他邊教邊練,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功造詣更為精深。胡運
在振藩國術館里,他認識了來學武術的醫學院女學生蓮達,經過一年多的交往,他們漸漸產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倆正式結婚。婚後,李小龍夫婦雙雙輟學,合力經營武術館。
自從李小龍在佛羅里達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個持刀歹徒,勇救華人少女的消息在報紙上刊登之後,李小龍的名字便傳遍了美國,佛羅里達州等電視台也請他表演腿法,中國功夫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他創辦的振藩國術館也逐漸興旺起來了。為了擴大影響,李小龍經常到各處參加武術比賽,並先後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開設武術分館授徒。國術館的規模和設備不斷完善,世界上許多顯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國空手道冠軍羅禮士等都爭著拜他為師,好萊塢的著名電影明星如占士亨賓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門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門拜訪,與他交流經驗。美國國內各流派的拳師經常聚集在李小龍的武館切磋武藝,他的「以武會友」的宗旨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涉足電影界功夫震全球
20世紀70年代初,一股中國功夫影片的狂潮席捲著世界。李小龍這個響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龍接受香港嘉樂電影公司的邀請,拍成一部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唐山大兄》。該片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300萬港元。
繼《唐山大兄》之後,李小龍又拍攝了《精武門》,引起更大的轟動。李小龍在片中的大無畏精神和驚人的打鬥技巧,特別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腳」和「地躺拳」,令人贊不絕口。
此後,李小龍又自組協和電影公司,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猛龍過江》和《死亡游戲》,還與美國華納電影公司聯合拍攝了《龍爭虎鬥》,並親自擔任了主角。
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大展宏圖,准備繼續拍完《死亡游戲》的時候,由於葯物過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3歲。
李小龍由於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先後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1972年還被香港評為十大明星之一。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 武之聖者」,香港報紙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國、日本、英國、香港、台灣等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版了紀念李小龍的多種多樣的雜志和特刊,都稱他為「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劃過國際武壇的上空,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許多國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師,泰拳大師看過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後都承認:「李小龍確有真功夫。」確實,還很少有一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一樣突破國家、種族的領域,並且在死後聲威依然不減。
龍之檔案
李小龍,偉大的武術技擊家,世界武功片電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創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Bruce Lee
原藉:廣東順德
生於:1940年11月27日
卒於:1973年7月20日
生肖:龍
肄業於香港喇沙書院
7歲從影,13歲習武
入門功夫:詠春拳
父親:李海泉(粵劇名丑)
母親:何金棠(歐亞混血)
太太:蓮達
兒子:李國豪(拍攝電影中意外喪生)
女兒:李香凝(從影)
李小龍有一兄、一弟、兩姐
李小龍安息於美國西雅圖湖景墓地,由兒子李國豪陪伴。
五大名作:
《唐山大兄》(1971年)
《精武門》(1972年)
《猛龍過江》(1972年)
《龍爭虎鬥》(1973年)
《死亡游戲》(1973年)少年時期的李小龍
李小龍生於美國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過的。李小龍幼時身體非常瘦弱。他父親為了兒子的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提高技擊水平,李小龍除了勤習中國拳術外,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他還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拳擊比賽,不斷豐富實戰經驗。赴美深造自創截拳道
李小龍在家庭的告誡下,18歲那年決定離開香港到美國留學。
李小龍在西雅圖的生活相當艱苦,進入大學就讀以後,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他在學校里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里進行訓練和表演,博得了師生們的好評。
1964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全美空手道比賽,當時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取得了桂冠。
李小龍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使功夫逐漸嫻熟乃至達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腳」、「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絕招。
李小龍是個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二節棍等各種器械,並研習氣功和硬功。
李小龍從實戰出發,以中國武術為基礎,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等技擊術的優點和特長,總結多年的經驗自創了一種拳術---截拳道。設館廣授徒宣揚真功夫
李小龍為了宣揚中華武術,在大學2年級期間,租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他邊教邊練,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功造詣更為精深。
在振藩國術館里,他認識了來學武術的醫學院女學生蓮達,經過一年多的交往,他們漸漸產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倆正式結婚。婚後,李小龍夫婦雙雙輟學,合力經營武術館。
自從李小龍在佛羅里達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個持刀歹徒,勇救華人少女的消息在報紙上刊登之後,李小龍的名字便傳遍了美國,佛羅里達州等電視台也請他表演腿法,中國功夫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他創辦的振藩國術館也逐漸興旺起來了。為了擴大影響,李小龍經常到各處參加武術比賽,並先後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開設武術分館授徒。國術館的規模和設備不斷完善,世界上許多顯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國空手道冠軍羅禮士等都爭著拜他為師,好萊塢的著名電影明星如占士亨賓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門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門拜訪,與他交流經驗。美國國內各流派的拳師經常聚集在李小龍的武館切磋武藝,他的「以武會友」的宗旨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涉足電影界功夫震全球
20世紀70年代初,一股中國功夫影片的狂潮席捲著世界。李小龍這個響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龍接受香港嘉樂電影公司的邀請,拍成一部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唐山大兄》。該片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300萬港元。
繼《唐山大兄》之後,李小龍又拍攝了《精武門》,引起更大的轟動。李小龍在片中的大無畏精神和驚人的打鬥技巧,特別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腳」和「地躺拳」,令人贊不絕口。此後,李小龍又自組協和電影公司,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猛龍過江》和《死亡游戲》,還與美國華納電影公司聯合拍攝了《龍爭虎鬥》,並親自擔任了主角。英年突夭折龍威仍未減
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大展宏圖,准備繼續拍完《死亡游戲》的時候,由於葯物過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3歲.
李小龍由於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先後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1972年還被香港評為十大明星之一。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國、日本、英國、香港、台灣等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版了紀念李小龍的多種多樣的雜志和特刊,都稱他為「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龍多才多藝,亦文亦武。他每當練功之餘,埋頭研究武術理論與訓練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學武筆記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布魯斯-李拳術圖解》(英文版)和《布魯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世界各國技擊雜志仍在不斷地研究、介紹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依然崇拜他。當回顧作為一位中華武術傳人的李小龍一生時,人們將永遠懷念他那顆熱愛中華民族、振奮中華民族精神,渴望中華民族強盛的赤誠之心。
❸ 李小龍巴塞羅那踢館是真的嗎
假的。
根據影片記載,當時李小龍是前往巴冊帶塞羅那拍戲,並沒有真正的踢館。
李小龍的武功很高,曾經和當地州漏蘆的武館切磋過,但不存在踢館行為搜漏。
❹ 求李小龍《精武門》(國語原配版)下載地址
《精武門》踢館培虛空片段(中國人譽埋不是病夫!配瞎)
http://hi..com/%D0%A1%D3%CE%C1%FA81/blog/item/c8ffa3f108f0f75c342acce1.html
❺ 怎麼李小龍的(死亡游戲)的開頭是(猛龍過江)的最後一段
《死亡游戲》是李小龍的最後一部電影,其他的電影都是在之前拍的,具體的李小龍的電影譽祥簡介:
1940年11月27日辰時李小龍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幼時的小龍身體虛弱,父親只好讓他練武強身,從7雖歲起就手把手的教他練習太極拳。14歲14歲拜葉問師傅門下學習詠春拳。為了提高技擊水平,李小龍除了勤學中國拳外,還研究西洋拳法,為以後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遲轎李小龍不僅有高超的武功,而且有極好的表演天賦。他不足1歲就在電影《金門女》中客串演出,6歲《人之初》、《富貴浮雲》。少年時便以《人海孤鴻》大獲好評。李小龍10時主演的《細路祥》最獲成功,他的演技發揮的淋漓盡致,把一個不甘貧窮而又良心未泯的小匪徒演的活靈活現。這部影片的公演,使李小龍成為電影圈中頗有名氣的童星。並得到了漫畫家袁步雲起的藝名李小龍。
1966年,他在美國電視片《青蜂俠》中扮演了第二男主角,在劇中他充分發揮了中國武術的魅力,結果李小龍大出風頭,完全蓋過了男一號,隨即在世界掀起了中國功夫熱。但好萊塢影片終究不允許華人擔綱,李小龍於1970年4月告別了妻女踏上了去香港發展之路。
當時,香港有家東南亞最大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經兒童時代的好友的推薦,李小龍得以與之洽談,但雙方最終未能達成交易。李小龍失望的離開了香港。
在李小龍再次抵達香港時,邵氏電影公司宣傳部總監鄒文懷與邵氏總裁不合,幾經唇槍舌戰之後,矛盾激化道不可收拾的地步,於是鄒文懷出走邵氏,創立嘉禾電影公司,鄒文懷正為創業電影成績不佳時發現了身手不凡、演技出眾的李小龍。1971年7月,《唐山大兄》正式開機拍攝,《唐山大兄》是一部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電影,片中描寫了東南亞華僑在異國他鄉奮起的故事。李小龍在影片中扮演一名血氣方剛,具有正義感的年輕華僑鄭潮安。這個青年從香港來到曼谷謀生,在一家製冰工廠當工人。工廠老闆以製冰為幌子,將毒品藏在冰里銷售,然後將知道這個秘密的工人一一殺害,鄭潮安目睹了惡勢力如此囂張,挺身而出,他的鐵拳,除強扶若,為民除害。片中李小龍從容不迫的逼真表演,搭大受好評,創下了香港電影有史以來的票房最高記錄李小龍從此名聲大震。成龍這樣評價李小龍的第一部作品,「激動人心的打鬥,像眼鏡蛇的攻擊一樣快捷而致命。」成龍等人也成為李小龍的第一批特技人與替身。
接著是《精武門》,陳真踢館一場戲中,李小龍以凌厲瀟灑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雙節棍將空手道家們一個個的擊倒。然後把「東亞病夫」四個字撕下來讓他們自食其果。奇怪的是這一幕在日本上映時竟然沒有引起反對,反而掀起了全日本學習截拳道的熱潮。但更令人振奮的還是李小龍的亦正亦邪的宣告,「告訴你們,中國人不是病夫。」「這次讓你們吃紙,下次讓你們吃玻璃!」你可以說這種民族主義是狹隘的,但他至少以那種國人中罕見的張揚氣質鼓舞了很多人。 由於李小龍的完美表演,《精武門》的公演盛況空前,再創443萬港元的票房記錄。
兩部電影的成功使李小龍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
李小龍獨立而好強的個性,決定他不會甘心作一個受雇於他人的紅星,而是在影壇自立門戶。經過幾番周折,由李小龍一手搞起來的協和電影公司終於在1971年12月29日宣布成立。
《猛龍過江》是一部真正的李小龍電影,由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他在片中的打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完全超出對手與觀眾的想像。但這部影片的製作水準卻相當粗糙碼虛肆,鏡頭時松時蒙色調欠勻,劇情殘缺漏洞百出,演員們竟在農歷新年間,在義大利穿上單衣薄裳,實在不該!李小龍竟憑這部製作如此粗糙的影片創下了530萬港元的記錄,可見李小龍的魅力。
在《猛龍過江》再創佳績的同時,李小龍又計劃另一部新作《死亡游戲》。在李小龍的腳本中,記敘了這部影片的主要情節:一位武術高手(李小龍飾演)的家人遭綁架並被扣為人質。作為贖回人質的條件,這位高手被迫到位於某地的一座五層高塔上去奪取藏在高塔最上層的一份秘寶,這位高手從塔的最下層開始,挑戰每一層上的看守者,並將各層的看守者擊敗,終於達到了塔的最上層。這部影片於1972年開始拍攝,李小龍邀請了眾多功夫好手,其中包括菲律賓棍王伊魯山度、韓國合氣道高手池漢載及黃仁植,還有美國NBA著名球員賈巴爾。當《死亡游戲》拍完最刺激的打鬥場面後,李小龍因操勞過渡,身體不適,只能暫停拍攝。1927年11月23日李小龍於好萊塢華納兄弟影業公簽訂了《龍爭虎鬥》的合作協議。李小龍終於實現了在好萊塢電影中擔當主角的心願。誰知這竟是李小龍一生的最後一部影片。《死亡游戲》也成了千古絕唱。
《龍爭虎鬥》使李小龍躋身於世界頂尖明星之列。李小龍也向全世界宣揚了他的哲學思想。「不是思考,而是一種直覺。」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與世長辭。
因為《死亡游戲》拍攝過程中李小龍就去世了,所以最後製作完成的影片就作為他的紀念影片,片頭和片中都夾雜了很多前期影片的經典鏡頭。
個人覺得李小龍最好的電影還是《猛龍過江》,《精武門》也不錯。其他的電影都沒什麼東方韻味了。
補充下時間表:
以下為李小龍一生以來拍攝的所有的電影名的目錄:
1941年: 《金門女》飾女嬰,也就算是第一次上銀幕吧。
1949年: 《細路祥》
1951年: 《人之初》
1952年: 《孤星血淚》《富貴浮雲》
1955-1958年: 《人海孤鴻》
1956年: 《雷雨》
1964年: 《李小龍拳法》(短片)
1965-1971年: 電視劇:《重現曙光》《蝙蝠俠》《褐色日子》《亞安沙特》
1966年: 《盲人追凶》(又名《盲俠》)《馬洛》《青峰俠》
1967年: 《鐵邊鬼警部》《被動持的白人新娘》(客串)《蒲隆地》(客串)
1968年: 《破壞專家》《電閃雷鳴快去戰斗》《破壞部隊》《美洲豹一號》
1969年: 《可愛的女人》
1970年: 《火爆功夫》《領航之路》
1971年: 《龍爭虎鬥》《唐山大兄》(又名《威龍千鈞一發》或《憤怒的拳頭》簡稱《憤拳》)《精武門》《猛龍過江》《死亡游戲》(只完成3/4)
1972年: 《麒麟拳》
1978年: 李小龍逝後影片公司製作了李小龍生前想要拍攝卻未實現的《靜靜的長笛》又名《鐵漢圈》
1980年: 影片公司製作李小龍生前只完成3/4的《死亡游戲》,剩餘1/4由替身演員擔任和電腦完成。
❻ 如果李小龍到霍格沃茲踢館會發生什麼事
反正談陵也是假設,就編一下吧。從哈利波特旦侍拆系列電影和李小龍系列電影來看,李小龍可能贏也可能輸,這取決於雙方動手前的距離。
如果雙方離得非常近,以李小龍的速度,可以在魔法師吟唱咒語之前將對方的魔法棒打飛,通過近身格鬥取勝。
如果雙方拉開距離比斗,那麼李小龍必然會輸,畢竟法師是遠程模棗啊。
這和游戲是一樣的,如果法師被戰士貼臉了,法師會死,如果戰士被法師放風箏了,戰士會死。
❼ 能把李小龍的《精武門》的劇本大致寫下只要到日本虹口道場踢館的那一片段即可
李小龍《精武門》可以看作是「精武」題材影視作品的鼻祖。所以這場踢館重頭戲前奏可謂鋪墊的張力十足。陳真痛擊日本武士,是令華人感到大快人心的一幕,而在劇中陳真沒有一上場就直接出手,而是利用了對話來表現了陳真的「高深」與日本武士的「輕狂」,看似陳真利用了一種「自嘲」的方式做了一種熱身前的「自我介紹」,實際上是反嘲諷了日本武士,所以讓陳真出手變得更加合情合理,讓這種痛擊時的「大快人心」成倍的增長。而《精武英雄》是以李小龍的《精武門》為藍本拍攝的,自然要在劇本上加點創新。電影中作為激化中日矛盾的導火線再也不是那個「東亞病夫」的牌匾,相反的對日的民族之觀點則降低到了一種理性之程度。從踢館的開場就可以看出來,陳真闖入渣睜虹口道場主要是為尋求師傅的死因,出口惡氣看來都是其次的,所以才會有之前陳真理性但不失威嚴的幾如租歲句對白,更使得這個版本的「精武英雄」多了幾分武者睿智、儒雅的風度。陳真的出手看來都是日本武士的侮辱和百般阻撓而迫不得已,或許根本就是不屑一顧,這也是李連傑版陳真所崇尚的「武德」——不輕易出手,只要達到目的便可化干戈為玉帛,但是只要一出手必定打得痛快(和霍廷恩比武亦是如此),所以相比李小龍版陳真的「我想嘗嘗你們日本拳頭的滋味」來看,一個是主動激發,而李連傑版是被動化主動的激發,特點是「硬闖——擋我者死,無需多言」!(PS:影片保留了開場時陳真單手推倒日本嘍羅這個畫面,此李小龍首創的「下馬威」之舉著實經典啊!)甄版《精武門》踢館出場,陳真扛著牌匾,身後多了一群支持吶喊的百姓。於是從以「私仇」形式報怨升華到了替整個民族出氣的高度。在李小龍《精武門》里,這樣的情感意識是隱藏在了陳真眾多的行為之上:如在外灘公園痛打日本走狗,一腳踢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掛牌以及怒殺漢奸等情節。甄版出場時這種表現就不言而喻了。有意思的是陳真在踢館前在白紙上寫下了一個以前霍元甲教其卻怎麼也寫不好的「武」字。俗話說「止干戈,還靠武」,我認為這個橋段與「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的理型岩論是大同小意,是夾雜在《精武門》與《精武英雄》之間的一種精神意識,更像是總結前人教訓般將之前兩個「幽默」和「睿智」的特點化於一身的這么個形象,作為再次翻拍版本,成功避嫌!
❽ 李小龍的電影
《精武門》
基本信息
【類型】:動作/故事
【上映時間】:1972年3月22日
【香港票房】:HK 435,8928
演職員表
【出品人】:羅維
【監制】:鄒文懷
【導演】:羅維
【武術指導】:韓英傑
【音樂】:顧嘉輝
【攝影指導】:陳清渠
【剪輯】:張耀宗
【製片】:劉亮華
【演員】:
李小龍�飾�陳真
田�豐�飾�大師兄
苗可秀�飾�小師妹
羅伯碧亞�飾�皮洛夫
魏平澳�飾�胡翻譯
羅維�飾�探長
電影簡介
《精武門》,在美國上影時名稱:《The Chinese Connection》。是香港1972年嘉禾電影出品的一部武打功夫電影,由李小龍主演,羅維執導。這也是李小龍第二部主演的電影,在當時香港票房收超過四百萬。
其他演員包括:苗可秀、劉永、金山、馮毅、田俊,甚至還有李小龍的外國徒弟羅伯碧亞等等。顧嘉輝配樂。後來成名的成龍及洪金寶於戲中擔任武師,有被李小龍痛打的鏡頭,不過看不見面孔。電影中李小龍飾演陳真。精武館的創辦人,陳真的師傅霍元甲逝世,陳回到上海一心想跟青梅竹馬的師妹(苗可秀飾)結婚,回來卻得到師傅逝世的消息,好不難過。日本人辦的虹口道場派人來霍元甲的公祭,送上「東亞病夫」牌匾;陳真不甘侮辱,瞞著眾師兄弟,獨自將橫額送回虹口道場,以一敵百,以「迷蹤拳」及雙節棍打敗日本人;並且在公園內凌空踢碎「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告示牌。當時陳真身處在公共租界,精武館上下知道陳真闖禍,力勸他離開上海暫避。就在臨行前的晚上,陳真無意中發現精武館有兩個日本人派來的奸細,並且就是毒殺師傅的元兇。於是陳真殺了二人後,改變初衷,決定留在上海,找出殺死師傅的幕後黑手報仇。最終打探到是虹口道場的日本人乾的,盛怒之下血洗虹口道場。而正在此時,道場的人找來了租借巡警,為了不拖累精武門,陳真英勇就義。
經典對白
* 「胃病會不會死人?感冒會不會死人?」 -師兄們引述醫生的說法,指師傅霍元甲是因為「胃病轉做感冒」而死,陳真感到十分荒謬,質問師兄們時這樣說。
* 「中國人不是病夫」 -陳真把「東亞病夫」牌匾交還虹口道場,並把館內高手都教訓一頓後這樣說。
* 「為什麼?為什麼還要迫我?」 -陳真向一位漢奸(胡翻譯)查證師傅霍元甲死因後,本來想放他一馬,但這個漢奸竟想從後襲擊陳真,陳真一拳打死了這個漢奸後,說了這句話。
* 「我讀得書少,你不要騙我!」 -陳真問警官如果他向日本領事自首,精武門是否真的可以逃過被封館一難時這樣說。
《精武門》兩個國語版的區別
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確實存在兩個台詞差別很大的國語版本。
第一個版本的人物台詞基本和粵語原版一樣,我們估且叫它「原配版」吧。第二個版本不知是何時何地配的(肯定不會是台灣),台詞變更了不少,使故事的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原配版強調精武館和虹口道場之間的恩怨,是「中日之間的民族恩怨」,而重配版則將其定位為「兩個武館之間的私人恩怨」,具體如下:
區別一:李小龍的經典台詞:「中國人——不是病夫!」
原配版:李小龍飾演的陳真第一次到虹口道場踢館時,打敗了所有日本拳手後,確實說的就是這句「中國人——不是病夫!」(和粵語版完全一樣),這句話可謂慷慨激昂;
重配版:不過,在重配版里就改成了「精武館的人絕對不會是病夫」。
區別二:羅探長的諾言
原配版:故事結局,羅探長向陳真承諾精武館絕不會有事,他說了句:「我也是中國人!」;
重配版:這句話改成了:「我和你們是一樣的人」。
區別三:關於主人公一方的身份
原配版:顯示主人公們是「中國人」,例如日本武師對羅探長說的是:「你們中國人只會幫中國人」;
重配版:這句話改成了:「你們自己人幫自己人」(重配版強調了「大日本」,卻淡化了「中國人」的概念)。
區別四:踢碎「狗與華人不得進入」的牌子
原配版:和粵語版一樣,完整地保留了這段情節;
重配版:有刪節,將其演繹為陳真受到日本人的污辱後出手還擊,結果差點招來麻煩,並沒有這塊牌子的鏡頭(不過,某些VCD版本還是完整地保留了這段情節)。
幕後製作
本片是李小龍的第二部功夫電影,至今仍是功夫電影代表作之一。本片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狹隘的復仇主題,將影片上升到民族大義,以其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引起廣泛共鳴。例子是陳真飛腳踢碎租界公園大門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木牌,將「東亞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等著名情節。在打鬥中,李小龍第一在銀幕上展示了他雙截棍的驚人絕技,短小精悍,威力無比。李小龍盡量避免使用蹦床等輔助設備,不用替身。李小龍的功夫電影以男性為主,女演員戲份很少,感情戲也很少,起不到什麼作用。李小龍性格粗放,大大咧咧,見到女性就拘謹害羞。本片中苗可秀是女主角,她在《唐山大兄》中尚為女配角。苗可秀與李小龍是世交,自幼相識,是與李小龍合作最多的女演員。影片中,師徒兩代人俠肝義膽,為正義與國家不屈不撓,無堅不摧,體現了中國人高貴的武俠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操。影片故事曲折緊張,武打動作設計高超,拼殺場面兇狠激烈。尤其是在影片的結尾,陳真一個凌空騰起,畫面突然停格,成為功夫片中經典畫面,給全世界的觀眾以震撼。
❾ 李小龍傳奇哪一集演的倆個泰國人踢小龍武館,又是哪一集和小龍打
第44級李小龍和泰國拳王打的,踢館在這之前。
❿ 關於李小龍版精武門的問題
·陳真視死如歸,在生命最後一刻,怒吼騰躍蔑視敵人槍彈,表現了反抗異邦壓迫的大無畏精神。
·正是表達陳真為正義以暴制暴,反抗壓迫,直至赴死的最後一刻,也從未畏懼退縮的英雄精神氣概。
·李小龍《精武仿嫌門》是東南亞地域(尤中國香港為甚;且當時香港為備源手亞洲電影之都)電影事業史中,第一部如此成功表達出強烈的民族主義、英雄主義、以暴制暴反抗壓迫的精神,且以李小龍之別開生面、精湛驚心的功夫打鬥為主場的電影。《精武門》之前,甚至世界電影上無如此精彩的功夫電影;不過因為西方好萊塢電影壟斷,民族國情等的限制,此片僅得以主要在東南亞國家獲得最大好評。其片中情節,「陳真踢館,以一敵眾」,「電影史上第一道具展示:雙截棍表演」,「李裂坦小龍一腳踢碎侮辱欺壓中國人的公園示牌」,「李小龍以實力證明說的:中國人不是病夫」等等,前所未有,後難及者,無疑已成公認的經典。
·另:其實李小龍並非熱衷於暴力不已的;李曾表示,他在影劇將終了時,定了陳真赴死,是(李)認為一個殺了多人的人,終是須受償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