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手機電影 > 戲劇和電影哪個更有趣

戲劇和電影哪個更有趣

發布時間:2023-05-02 00:04:26

1. 舉例說明電影文學與戲劇文學的異同

相同點:都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手段)和很高的文學價值。二者從源頭上來講都是劇本。
不同點:電影文學是區別於戲劇文學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戲劇文學是一種與小說、散文、詩歌並列的文學體裁。
戲劇文學劇本的台詞是一種特殊的,也是很畝態難掌握運用的文學語言;這一點凱首和電影文學不同。
電影文學主要指電影劇本,還包括影片中的解說詞、歌詞等。電影劇本可以是劇作家根據生活直接創作,也可以根據其他文藝作品改編。電影劇本用文字塑造藝術形像,反映社會生活,表現編劇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態度,是一種文學作品,可以供讀者閱讀和欣賞。電影藝術有著豐富的表現手段。
戲劇文學,通常指戲劇劇本。戲劇有廣狹二義:一是話劇、歌劇、戲曲盯耐數的總稱,一是專指話劇。狹義的戲劇文學也專指話劇劇本,廣義的戲劇文學則應包括歌劇劇本、戲曲劇本在內。一般多取其廣義的概念。戲劇人物的逼真性、戲劇沖突的尖銳性、戲劇場面的集中性、台詞的口語化和動作性構成了戲劇文學的四大審美特徵。

2. 話劇與電影作的差別在哪裡

電影的出現對話劇藝術的沖擊絕對是彗星撞地球式的,但正如老話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經過這一次沖擊激桐者並繼續生存下來的話劇事實上比以前有了質的飛越——話劇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存在的意義。我來列一下電影出現以後話劇的發展明薯歷程:電影大約出現於1895年左右。而話劇在19世紀末到現在涌現了: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輪汪實主義、存在主義、現實主義、荒誕派戲劇等等流派這裡面有很多名字我們都很眼熟,因為這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文化巨大改變的一個縮影,但事實上,文藝復興在16世紀就已經完成了,在我看來如果那時候話劇開始反思自己的話至少存在主義和現實主義會早出現很多。

3. 大家知道電影和話劇的區別是什麼嗎

‍‍話劇演員在進行表演的時候,表演方式和電影演員也是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之處的,這還是因為場地的不同所導致的。由於在一個劇場內表演,觀眾座位有前有後,演員必須誇大自己的舉止行動以及念白對詞的方式,這樣才能保證更多的觀眾看清感受到戲劇情節沒塌的力量。電影則不同,電影是提前製作好在銀幕上播出的,所以導演編劇演員都要等電影放映過幾場之後,才能夠枯薯圓得到觀眾和市場的反手旅饋。電影銀幕會放大電影的視聽效果,所以電影演員的表演方式更趨向於真實的生活,用更加真實的表演方式來表達劇情和思想情感。

4. 電影和戲劇的區別是什麼電視劇屬於電影,還是戲劇

電影和戲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電影是用簡配升畫面來表現內容的,運用的是蒙太奇表現手法,是「視賣吵聽語言」藝術。話劇則是運用舞台來表現內容,運用對話設置劇情沖突,場景只能用布景來轉換,舞台的空間很小,戲劇屬於文學范攔老圍。電視既不屬於電影更不屬於戲劇,電視是隨著電影演變而來,但是跟電影的拍攝方法還是有些差別,電影是用膠片,光感色彩都比較鮮明,表現的事物比較生動。而電視劇則是運用錄象帶拍攝完成,其色彩質感遜色於電影。但是電視劇和電影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都是視聽語言。電影形式拍攝的傳統戲曲其實也屬於電影,因為傳統的戲曲只局限於舞台,布景.而電影拍攝出來的其實已經超越了這些限制,比如有些地方都是實景拍攝,其實也是用畫面來講述故事,但是那也只是一個時期中國電影在探索過程中運用的一個手法,現在很少有人在拍這類題材的電影了.其實<新白娘子傳奇>也是歌劇和電視的結合,但是大多數都接受了它是電視劇而不是歌劇形式.

5. 話劇與電影的區別

你好!樓上說的不夠全面,也只說了戲劇的特點。我自己做的專題里有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裡面有是從其他地方復制的,也有我自己的。只是想清楚的說明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戲劇表演與電影表演的特點

1.表演的生活化。電影的紀實性要求電影表演必須真實、自然、生活化。電影演員是在真實的外景或逼真的內景中進行表演創作的,這就要求演員的創作與真實的環境融為一體,同樣真實。戲劇演員是在虛擬的舞台和規定的情景內進行表演創作,這就要求演員的創作在假定的舞台上信任,感受真實。另外,電影攝影機的運動隨時改變著觀眾的距離與視點。在近景和特寫中,演員的一個眼神、肌肉的抽動、皺紋的顫抖都清晰可見,任何虛假、誇張的表演都使觀眾難以忍受。戲劇演員是在舞台上,要在全身的形體帶動下去行動,完全要融入到規定情景中,和影視區別是,這里不是注重某一個地方。當然,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的生活化決非用生活去代替表演,不是自然主義地再現一哪知切生活內容,它是以生活原型為基礎,經過選擇、提煉,再現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的藝術。戲劇藝術展現手法要相對誇張。

2.表演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時空自由是電影藝術獨具的特點。影片中鏡頭的分割與組合,可以將任何畫面與其他畫面並列。這種時空的自由造成電影表演的非連續性。為了生產上的需滲寬要,電影拍攝既不連貫,又不按順序,它使演員在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里斷斷續續甚至顛倒地生活(扮演)在角色中,然而電影在放映時又是連續的並不顛倒的,這就要求電影演員具有在非連續性的「鏡頭表演」中保持人物形象的統一性、完整性的能力,能保持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連續性。這就要求電影演員充分深入地研究劇本,把握人物基調、性格及其發展,掌握劇情的矛盾沖突和人物形體、心理動作線,確定角色的重場戲、過場戲和高潮戲,處理好表演的力度和節奏。時空局限是戲劇藝術的特點,戲劇演員在幾個月的時間里
話劇《茶館》
一直從頭體驗到尾,可以說是一天以劇情人物生活幾次,不時的體驗,不時的創新,也就造成了戲劇的連續性。

3.鏡頭感與整體感。電影演員是在攝影機鏡頭前進行表演創作的,因此必須有鏡頭感。鏡頭感包括:表演生活化;對畫面的想像與體會;對不同景別、不同攝影技巧的適應;對攝影棚、實景拍攝以及無觀眾交流、無對手交流的適應。電影演員必須學會分析分鏡頭劇本提供的條件並根據導演的藝術處理來設計和構思自己的表演,不同景別的鏡頭要以不同的表演分寸和手段來體現。遠景和全景、近景與特寫這兩極鏡頭要求演員運用不同的動作幅度和功力技巧。要求更豐富的內心體驗和細膩的表情。戲劇演員在舞台上進行創作,注重的是外部整體感,因為舞台是固定的,要根據場景的假定性來迫使觀眾相信。戲劇演員在台上分析調度,來讓舞台更加真實。因此戲劇演員更注重的是舞台整體,而不是個體。

4.生產條件對演員的要求。電影表演不僅與電影藝術的特性有密切聯系,而且受到電影企業生產條件的制約,電影演員必須適應其各種條件。例如,要經受「無窮等待」的考驗:拍內景,要等布光、等攝影技術條件、等美工、等化裝、等道具等等;拍外景,要等日出、等日落、等下雨、等下雪等等。又李喊消如要適應各種拍攝條件,如寒冷、高溫、強光照射等等。戲劇表演是與表演藝術緊密相連的,舞台的假定性可以在任何時候下雨,通過自身的表演,讓觀眾感受到雨水。沒有制約。

5.一次性的藝術。電影表演一般都是一次性的藝術,在通過後期剪輯後在電視上播出,這就是這部影視的生命結束。戲劇表演是多次性的藝術,因為戲劇演員每次演出都有新的體驗,也有新的表現。可以說戲劇演員每演一次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與體現。

6. 電影與戲劇的異同

電影和戲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電影是用畫面來表現內容的,運用的是蒙太奇表現手法,是「視聽語言」藝術。話劇則是運用舞台來表現內容,運用對話設置劇情沖突,場景只能用布景來轉換,舞台的空間很小,戲劇屬於文學范圍。

電視既不屬於電影更不屬於戲劇,電視是隨著電影演變而來,但是跟電影的拍攝方法還是有些差別,電影是用膠片,光感色彩都比較鮮明,表現的事物比較生動。

而電視劇則是運用錄象帶拍攝完成,其色彩質感遜色於電影。但是電視劇和電影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動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用於模擬通過錄制或編程的運動圖像以及其他感官刺激來交流思想,故事,感知,感覺,美麗或氛圍的體驗。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術的縮寫,通常用來指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電影是由特定文化創造的文化文物。它們反映了這些文化,進而影響了它們。電影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來源,也是一種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電影的視覺基礎賦予了它傳播的普遍力量。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皮影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戲劇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種假說。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對一種乞求戰斗勝利的巫術活動的合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另一為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是古希臘戲劇,它被認為是起源於酒神祭祀。

7. 戲劇與電影在藝術表達方式上的區別

【摘要】電影與戲劇曾長期處在「混雜」、「連體」的狀態。顯然,戲劇與電影有諸多相似,但是,電影與戲劇有著更本質的差別。時空上,戲劇多點受限,電影則高度自由;視聽構成上,戲劇倚重台詞,而電影將「可視性」作為第一生命,視覺元素是其感染力核心。今天,電影與戲劇的相互參照、啟迪,在置換、融通中豐富自身,空前的互動帶動著彼此藝術上的成長。
【關鍵字】戲劇 電影 藝術表現手法

戲劇是一種以劇本為基礎,通過演員的表演,運用舞蹈、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運用舞台來表現內容,運用對話設置劇情沖突,場景用布景來轉換,反映社會生活的綜合性的舞台藝術。我國的戲劇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最早的戲劇是沒有劇本的,以後逐漸發展為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由於劇本的出現,戲劇藝術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它把戲劇藝術的整個活動,統一在創作者的思代寫論文想意圖和藝術意圖之中,因而文學劇本便成了整個戲劇活動的基礎。戲劇的舞台空間很小,屬於文學范圍。
而電影和戲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電影是用畫面來表現內容的,運用的是蒙太奇表現手法,是「視聽語言」的藝術。電影是用膠片,光感色彩都比較鮮明,表現的事物比較生動。傳統的戲曲只局限於舞台、布景,而電影拍攝出來的其實已經超越了這些限制。比如有些地方都是實景拍攝,有些地方採用視覺特效來達到預期效果,但戲劇對於這些效果的表現就非常抽象,這也是戲劇與電影最大的不同。
從兩種不同藝術樣式的量來看,戲劇台詞量多是戲劇刻畫人物、展開劇情、體現沖突的基本手段。電影的基本形式是鏡頭所提供的視覺造型形象,創作者拍攝、組接的鏡頭的視覺形象具有極大地表現力,包含、取代了某些台詞,甚至可以表現某些難以言表的東西,量屬於次要地位,量也大大減少,只是視覺造型形象地配合與補充。從質上看,戲劇台詞具有表示性、主觀化、風格化的特徵,經過精心錘煉、雕琢而成,精緻華麗、人工創造的痕跡十分明顯;而電影則盡量靠近生活,用鏡頭和畫面刻畫人物,不依靠台詞,甚至有些電影完全沒有台詞。
《茶館》是老舍先生留給我們的一部不朽的名著,曾以戲劇和電影多種形式登上舞台。電影的一開始也是大傻楊的先出場,但是大傻楊首先是在茶館裡面左右的前後的巡視了一圈,然後打著骨板繞著茶館裡面走。電影的拍攝就是拿著攝像機進行,首先排除了一個場地上的限制,比較的靈活自如。而話劇版的則是只有一個幕布的間隔,這是話劇一個獨特的形式,因為他的所有的場景都有一個很強的局限性,所有的布景都是道具,都是平面性的,攝像機的機位也是比較的寬戚固定,因為只是在舞台上完成,所以說不可能像是電影中一樣的在茶館的門外在拍上一段來襯托一下熱鬧氣氛,所以說只能是依靠著幕布的開關。台詞的力度上電影版台詞電影里的常四爺說話聲音平和,很有感情,很生活化。對二德子說話的時候眼睛是看著二德子。話劇版台詞話劇裡面的常四爺說話的聲音明顯的比平時要高八倍,強調著每一個細節,陰陽頓挫,平平仄仄,很誇張的說話方式,在平時的人的正常的交往之中是根本不會存在的。電影版機位電影中的機位的轉動十分的靈活,他可以在各個角敬巧高度上去說明這個故事,可以在老頭的背面,讓劉麻子站在正面上來表現這個老頭的無助的背影,不用演員去真正的去刻畫面部表情話劇版機位。而話劇中的機位是非常的不靈活的,在舞台的周圍只有固定的幾個機位在進行拍攝,所以說在場面調度的這個方面就會有所欠缺。電影中的龐公公的眼神通過對他的臉的特寫來表現他的多麼的恐怖,表明康順子為什麼看見之後直接嚇得暈了過去,電影可以通過特寫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情緒等等,比如前面的常四爺的不屑的表情,都可以有所體現,對故事的交代也是很有利的。而話劇版中的龐公公就沒有電影中有那麼的多優勢,因為攝影的條件的限制,在舞台下的攝像機只能夠最多拍到中景,而在台下的觀眾更是沒有辦法看見每個人的真實的臉部的表情,所以說只能給公公戴上一副黑眼鏡,來講述為什麼康順子要被他嚇得暈倒在地。在轉場方面也有很大不同,《茶館》由三幕組成,電影裡面的轉場主要是運用了剪輯的手法,第一幕到第二幕的時候用的是兵荒馬亂的場景來表現,說明了戰爭的爆發,人民逃亡民不聊生,而第二幕到第三幕的時候的轉場就更加註重了運用電影語言了,他主要是寫了王掌櫃老了的一個過程,用了一個剪輯的特效的手法把他從中年變成了小老頭,很具有電影的表述亮尺性。而話劇的轉場則是拉上幕布,由演員通過快板書來表現的,這也是由於話劇的現場性造成的。在服裝方面,三皇教的娘娘的服裝是最有說服力的,電影版裡面她的打扮相對來說還是很正常的衣服的顏色。而在話劇版中的則非常的花哨,顏色非常的鮮艷顯眼,在觀眾席就可以很明顯的注意到她的獨特的身份,以及和其他人的明顯的對比。就表演方式來說,電影中的小花相對自然,而話劇中的小花十分誇張,說話的時候的聲音非常的尖銳,非常的戲劇化,經常的面對著觀眾們說話,因為她的戲劇性非常的強,要讓觀眾們關注的到。電影中每個演員的臉上或身上都有著非常詳細的細節,讓人們有所區分,而話劇就做不到這一點。

8. 電影與戲劇的區別是什麼

電影、電視、戲劇、動畫、多媒體雖同屬於綜合藝術,但它們在審美特徵上也有差異。如戲劇具有舞台性,必須在舞台上演出,具有劇場反饋效應等,電影、電視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不是演員的當場表演,而是在銀幕、熒屏上的連續不斷的活動畫面,畫面組接(蒙太奇)是其創造藝術形象的獨特語言和主要手法。電影、電視也有區別。前者場面可以很寬闊,後者穿堂入室,進入家庭,帶有更多的靈活性,更加逼近生活。三者各有其特點,不能互相替代。

電影藝術。

9. 電影、戲劇的聯系和區別

電視表演藝術和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在創作任務的要求上應該說基本上是共同的。那末,電視表演藝術的特點是否與戲劇、電影表演藝術有著相同之處呢?它們之間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電視表演藝術與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在其最主要的特點上應該說與戲劇、電影表演藝術是完全相同的。這一特點就是它們都是一種「化身成角色」的藝術。
前面已經談到無論是戲劇、電影還是電視表演藝術的創作任務都是要創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並使之具有審美的價值。而這一創作任務的完成則只能是通過演員自己粉墨登場,通過自己現身說法,設身處地去扮演角色,最終達到「化身成角色」這樣一個途徑來達到。 「化身成角色」之所以成為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藝術的最為主要的特點,是由於它指出了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中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矛盾:即演員是以其自身為載體,使之變為劇本中之人物,表現出另一種性格,成為另一個人物,最終以此為媒體,使觀眾從中領會其審美之價值。
我國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對於演員創造的特點有一句十分精闢的藝訣。這句藝訣就是:「是我非我,我是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從這句藝訣中,它論述到了「是我」——演員在進行創造,而所創造出來的角色,則已經是「非我」了,而所謂「非我」也就是說化身成為角色了。雖然作為角色的載體的我還是我,但他已經成為角色,而並非原來的演員的「我」了。另一方面,它又從演員的創作任務角度提出要「裝誰像誰」,無論誰扮演角色,都應該達到「神情畢肖」的境界,也就是要達到「進入角色」,「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為一體」,並且把他「再體現」出來,達到「裝誰就像誰」的程度。從這一幅對聯似的藝訣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把表演藝術是由演員來扮演角色,而最終必須是化身成為角色的這一特點十分辯證地表述了出來。
由於戲劇、電影、電視表演藝術都具有由演員來扮演角色,並且要「化身成角色」這樣一個主要的特點,因此也就必然出現在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藝術中相同的另一個特點, 即演員在創作中是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來現身說法,在自己的身上塑造出藝術的人物形象這樣一個創作特點。
電視表演和戲劇、電影表演一樣,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創作永遠是在虛構與假定的條件下進行的。盡管電視劇在攝制的過程中和電影一樣可以更多的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拍攝,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實的。例如:即使在真實的環境中拍攝戰爭場面,用的也不可能是真槍實彈;而雨中的場面,則往往是得用灑水車來完成。何況電視劇的拍攝也不可能完全離開攝影棚里的虛假的布景。在一些室內連續劇的拍攝中就更是如此。而更為主要的是無論戲劇、電影還是電視劇中的戲劇情境則完全是虛構的,演員就必須要能夠把這種虛構變為令人可信的真實。演員之間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境之中則可能成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敵、情侶等等。還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虛構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把它創造成為藝術的真實。因此,電視表演和戲劇、電影表演一樣可以說都是一種「弄假成真」的藝術。這就要求演員要能夠「以假當真」,「假戲真做」。只有這樣才能使觀眾信以為真。
然而在電視表演中,有些特點則與戲劇表演不同而與電影表演相似。它們與戲劇表演不同之處首先是電視和電影演員與戲劇演員在藝術創作整體中的地位與作用有著不同之處。在戲劇中,演員可以說是中心,戲劇演員的表演是藝術創造整體的完成。在戲劇演出中,導演的構思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所以在演劇藝術的創作中,往往會聽到「導演應該死在演員的創造之中」這樣一句話。舞台美術等藝術部門的創造,盡管在當代的演劇藝術中獨立的表現某種蘊涵的成分越來越大,但仍然不能離開為演員的表演創作服務這一前提。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開,演員就成為一個演出的主宰,演員表演的優劣,往往就決定了一個戲的成敗。所以人們也就把戲劇稱之為「演員的藝術」。演員因此也就成為戲劇演出的中心。
電視和電影的藝術創作則與戲劇有所不同,它們卻是以導演為中心,因此人們稱它是「導演的藝術」。由於一部電視劇或者是一部影片的完成是靠整體的屏幕或銀幕造型,演員的表演只是這整體的屏幕或銀幕造型中的一個元素。導演在進行創作的構思和體現自己的構思時,就不能只是「死在演員的創造之中」,他所要考慮的必須是整體的屏幕或銀幕造型。
電視與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審美意識上的差異。不同的藝術品類自然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美學素質。在戲劇表演中,演員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電視與電影表演中演員追求的則是畫面造型之中的鏡頭美。
突破舞台局限的首要因素是攝像機和攝影機,由此而產生了它的紀實的特性,以及蒙太奇、再造時空和運動的畫面。攝像機和攝影機是屏幕和銀幕造型中極為重要的元素,具有一種獨特的創造力,它們的參與就成為電視和電影表演美學中必須要考慮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時由於考慮到與觀眾的距離,不可避免的要有適當的誇張甚至是變形,例如京劇的表演就因為最初是在野外的檯子上演出而逐漸形成它的不僅在表演上,而且在服裝與化裝上都十分張、並以變形的方式來表現生活的特徵。話劇表演比起京劇表演來說雖然已經接近生活了,但是由於是在劇場中演出,考慮到觀眾的欣賞要求,無論是在聲音、語言、形體和表情上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誇張成分。有時一些十分誇張和變形的動作,如慢動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這些特點運用得充分、得當恰恰就
構成了戲劇演員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在電視劇和電影的拍攝中,攝像機與攝影機則突破了舞台的封閉性與觀眾固定的視角,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拍攝演員的表演。它不僅可以把演員放在極遠的背景上,也可以非常近距離把演員的某——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腳等拍成特寫。由於攝像機與攝影機誠實地記錄下鏡頭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會無情地暴露出缺陷,能夠識別出年齡,使一切虛假的東西都一覽無余。但是,另一方面,攝像機和攝影機也可以製造出騙局。例如可以選擇適當的方位和角度來美化或醜化被拍攝的人與物體;利用光學鏡頭的不同性能
和膠片感光乳劑的化學性質,可以使被攝的物體變形;演員正常的行走或跑動,經過加工,可以變成快速的動作或是慢動作。因此,電視演員與電影演員一樣,要去適應攝像機的獨特的創造功能,掌握在攝像機前表演的特殊要求,創造出符合電視審美要求的屏幕形象。
電視、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在審美意識上的差異,決定了電視與電影演員必須要學會與攝像機或攝影機合作。特別是攝像機與攝影機的紀實的特性,要求演員應該是通過酷似生活中的自然形態的表演最終達到化身成為角色。同時又要時時考慮到攝像機與攝影機的特殊的創造功能,適應它、並且盡可能地去利用它,使自己的表演在屏幕造型或銀幕造型時能夠展現出一種「鏡頭美」。
另一方面,戲劇、電影和電視作為綜合藝術雖然都必然是集體的創作,都需要在整體協調的創作中才能完成。但是,戲劇演員在舞台上進行表演時相對地來說具有一種獨立性和自主性。一個戲一經排演完成,搬上舞台,演員完全是獨立自主地在舞台上進行表演。而電視與電影演員就不可能完全如此。電視與電影表演最終的完成是在剪輯台和音畫合成階段。演員在前期所拍攝的鏡頭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是給導演的屏幕和銀幕形象的創造提供了原始的資料。導演和剪輯師則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修正、升華,最終創
造出完整的屏幕或銀幕形象。有時演員本人十分滿意的鏡頭可能被剪去了,而有些原來看來並不十分精彩的場面,經過導演與剪輯師的創造性的加工、修改,反而十分出色。即使在多機拍攝、同期錄音的電視劇的拍攝中,演員的表演的完成實際上仍然掌握在導播的導演的切換之中,最後也還是要經過導演與剪輯師的加工與創造。因此,在電視表演中,演員不可不注意自己的表演在電視和電影這一綜合藝術中的區別與戲劇演出的創作中的特殊性。
此外,由於電視、電影的製作過程與戲劇的創作過程有著明顯的不同,也造成了電視表演與電影表演上的另一個特點:即電視表演就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在創作中有連續性。戲劇演員一般來說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表演他的角色。在戲劇演出中演員可以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按照劇情發展的順序來創造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順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發展連貫、有層次、有起伏而且前後和諧統一。但是,在電視和電影表演中,由於受到時間、地點、氣候、經濟條件等種種因素的限制,拍攝不可能是按照故事情節的順序來進行的。例如:人物50年前和50年後的戲由於是在同一個外景地,往往就會安排在同一個時間里拍攝。而在戲里雖然是三兩分鍾之後發生的事,但是由於場景在不同的地方,就可能要停一段時間才能拍攝。電視與電影在製作過程中的這種特點,就必然使演員的創作無法連續進行。
還有,這種不連續性還表現在電視和電影演員必須是在短暫的、獨立的時間單位中進行表演,而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里,不用間斷地塑造他的角色。在電視劇拍攝中,一個場面或一個鏡頭最長的也不過十來分鍾,最短的甚至只有幾十秒鍾。但是拍攝的時間往往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天的時間。每一個鏡頭拍攝之前都要設置機位,布光照明,把一切保證拍攝成功的技術要求都准備好之後,才可能開始拍攝。但是只要攝像機一開動,演員就要能夠馬上進入角色,把這幾十秒鍾或者是幾分鍾的戲真實生動地表演出來,並且還要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如果在拍攝這一鏡頭時出現了技術性的故障,就需要演員重新拍攝這一鏡頭。有時可能要多次在等待之後反復地來拍攝同一個鏡頭。這種拍攝的無連續性,就要求演員在表演中充滿了即興性,能夠迅速、准確地進人人物的規定情境,把握住人物感覺和分寸,這樣才能使人物形象前後銜接,思想連貫。
目前,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只演戲劇或者是只演電影或電視的演員了。一個真正的好的演員,應該也既可以演好戲劇,也可以演好電影與電視劇。要想做到這樣,他就應該了解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的這些異同之處,使自己適應它們的特點,創造出准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

10. 戲劇和電影的區別

影片的特殊風格將一個古老的疑問再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戲劇和電影的區別究竟在那裡。
一個完美的例子是台灣導演瀨聲川的《暗戀桃花源》。在被那種有點酸的文藝腔征服之後,我們也許都在奇怪,那種巨大的震撼力究竟來自於那裡。戲劇的無力之處和電影的盲點相結合,於是我們看到了錯置的時間也看到了電影所拙於表現的多聲部現象。而在格林那威這里,問題轉化了,戲劇與電影變成了彼此削平的關系,電影借戲劇之屍還魂,在瀨聲川那裡的融合變成了格林那威的裁汰。這大概是兩種美學的不同處理方式。前者是互為體用,而後者是以一方來矯正另一方,不過這種矯正很難說就是導演的真實的理念,因為往往是這樣的,出於矯正的目的而採取的方法通常是一種策略。而對於格林那威來說,戲劇的外殼和舞美,也只是他顛覆主流電影的戰術之一。

閱讀全文

與戲劇和電影哪個更有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電影學院202 瀏覽:890
自己殺自己微電影 瀏覽:160
電影網站高清下載 瀏覽:826
戰爭電影沙漠在線觀看 瀏覽:809
白雪公主電影純音樂 瀏覽:759
不知道電影本身如何 瀏覽:976
電影除暴在線觀看免費版 瀏覽:508
奇異博士演的戰爭電影 瀏覽:962
吃泡麵特別香的電影片段 瀏覽:810
印尼獨立戰爭電影日本兵 瀏覽:735
有一部童年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29
我的世界保衛村莊大電影 瀏覽:837
關於寵物的微電影 瀏覽:944
playback電影版完整版 瀏覽:819
你好李煥英電影沈騰劃船的片段 瀏覽:18
楚留香電影全集完整版高清 瀏覽:342
紅燈停綠燈行系列電影 瀏覽:465
微電影運作 瀏覽:619
哪個電影出現過海闊天空 瀏覽:465
免費獲贈電影票如何入賬 瀏覽: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