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勇敢的心》觀後感
我一向不愛看歐洲的古代戰爭片,原因就是因為歐洲古代的戰爭,放在中國楚漢和三國這樣的時代,就像兩個村莊在打鬥。因為歐洲古時候實行的是庄園制度加騎士制度,通常兩個城堡打架就是幾百個人和幾百個人打一架。
不過《勇敢的心》這部電影,真的太震撼了,該電影無論是英雄的劇情,還是戰爭的場景,都堪稱完美。雖然電影里的戰爭人數十分少,一個城堡的守護人數也就幾十個人,畢竟英國古代的現實原因在那。可是導演在拍攝戰爭的時候卻能夠抓住各種細節,血腥的戰役更是烘託了戰士們高昂的情緒。這電影也是梅爾吉布森的代表作品,是奧斯卡最佳影片。
唯一的雷點是蘇菲瑪索和男主角的愛情以及床李物上戲份,雖然說蘇菲瑪索特別美,演的角色也很好。可是電影里給蘇菲瑪索加戲過多。蘇菲瑪索一個嬌弱的手無縛雞之力的王妃,不可能隨意逃出城堡和華萊士哪唯液通風報信還上床的。而且整部電影里男主角一直說他愛自己的妻子,結果最後因為王妃像自己的妻子,又和敵人英格蘭的王妃上床了,這劇情實在太狗血了。
男主角的第一段感情十分正常,這段愛情是男主角帶領蘇格蘭人民反抗英格蘭暴政的導火線,貫徹首尾。他們的愛情悲劇也是由於英格蘭的殘暴制度導致的。
男主角華萊士的爸爸是蘇格蘭的貴族,他的爸爸在年輕的時候被蘇格蘭的國王殺害,山遲隨後自己便被他的叔叔收養。多年以後,男主角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別人的婚禮上,他見到了自己的青梅竹馬美倫。
從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出蘇格蘭當時的條件是十分差的,房屋看起來十分破爛,都是由一塊塊石頭加無雙的稻草堆起來的,可想而知當時的蘇格蘭條件十分落後。男主角梅爾吉布森與他妻子的扮演者也顯老,不像是將要談婚論嫁的人,倒像是大齡剩男剩女。
男主角和女主角相愛,可是他們只能偷偷地結婚,因為英格蘭國王給予了貴族們「初夜權」,庄園主們可以佔有當地新婚夫人的初夜。因此男女主角便偷偷地結婚。
然而好景不長,某天,女主角被一個年老的騎士看中,那個老頭子想強暴她,女主角反抗,但是惡毒的英格蘭騎士卻以女主角毆打的罪名殺害了她。
男主角再也遏制不住以往的怒火,他與村裡的蘇格蘭勇士們一起,殺死了駐扎在這里的英格蘭騎士們,打響了反抗的第一炮,隨後,周圍的村莊的蘇格蘭人民也相繼進入了這支隊伍里。隊伍越來越大,攻陷了一個又一個城堡。
眼看著勝利在即,然而,華萊士萬萬也不會想到,自己居然被蘇格蘭的貴族們背叛了,英格蘭的國王許諾給他們封地。於是,這場為了自由的戰爭以失敗告終。
最後,華萊士再次被欺騙,他被蘇格蘭的貴族們抓走獻給了英格蘭的國王。國王打算給他實施「凌遲」的懲罰。監斬官無論威逼利誘,嚴刑拷打,男主角就是沒有祈求英格蘭的國王。最後,連監斬官和英格蘭的人民也看不下這個嚴酷的刑罰,直接處死了男主角。男主角臨死前,看到了自己的妻子,在家庭的溫暖中死去。男主角臨死前發出的那一聲「自由」,這聲音正是男主角心中的夙願,是他征戰英格蘭的動力,這聲音也是無數千萬蘇格蘭人民心中的吶喊,是被奴隸者對施暴者的不滿。
⑵ 《勇敢的心》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記的看這部片子時還在上初中,當時就很喜歡這部片子,這些年看的好萊塢電影有幾百部,唯一隻有這部片子讓我反復看了五十多遍,連台詞都背下來了~~~~~~
這些年裡還不斷煽動家人朋友去看這部片子,為的就是和大家分享真正的經典(雖然這部片子也有bug)許多人和我一起感動了N回......
現在我已經把此片的VCD,DVD(D5,D9都有),電影原聲CD,印有海報的衣服,原版電腦游戲,大幅海報,想關書籍等相關產品攢了不少,也算了卻一份心願--
"歡迎各位來我的小組--(電影信息交流會)討論電影"
以下奉上:
電影背後的歷史——勇敢的心
「FREEDOM!」威廉.華萊士臨刑前的高呼自1995年電影上映後不知震撼了多少觀眾的心,現在讓我們一起比較一下電影中、以及歷史上的蘇格蘭獨立之戰。
歷史背景
這里有一段在電影中並未提及的史實。早在愛德華一世的父親亨利三世執政時期,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由於王室之間的聯姻而有著相當親密的關系,在這一大段時期里,英格蘭與蘇格蘭基本上相處融洽。直到1286年發生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墜崖身亡的意外事件,蘇格蘭人方才發現他們此時合法的王室繼承人竟只剩下一個挪威血統的6歲少女——瑪格麗特公主的母親是亞歷山大三世的女兒,父親則是挪威國王埃里克二世。但在1290年,瑪格麗特公主這個王族唯一的後嗣也因病身故,至此蘇格蘭王室失傳,各路蘇格蘭領主、貴族立刻開始了互不相讓的王位爭奪。在蘇格蘭地頗有影響的主教威廉.弗拉塞爾想起了原與蘇格蘭王室有著姻親關系的英格蘭王,於是向時任英王愛德華一世去信請求代為裁定新的王位繼承人,於是野心勃勃的英王愛德華一世干涉蘇格蘭內政便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這個愛德華一世,就是電影中陰險狡詐的大反派「長腿愛德華」。
當時蘇格蘭國內幫派林立,最有競爭力的新王候選人當然是羅伯特.布魯斯,這個蘇格蘭老牌世襲貴族勢力最為強大,並曾被前蘇格蘭王亞歷山大二世指定擁有皇位繼承權。長腿顯然不會讓這么一個理所當然的人選坐上王位,所以就選擇了勢力遠不如羅伯特.布魯斯的約翰.巴里奧爾為王。想想吧,原先沒什麼希望染指王位的巴里奧爾被送上王位,豈不是應該對長腿感恩戴德、俯首帖耳嗎?但這個算盤卻完全打錯:新王上任後不久,長腿與法國開戰,但新任蘇格蘭王對於長腿要求兵員增援的「命令」卻十分不屑,反而與法王簽定和約!怒不可遏的長腿隨即與法國匆匆休戰,轉而將大軍開進蘇格蘭。1296年3月底,愛德華一世率軍攻陷蘇格蘭的商業重鎮貝里克。4月底日,英軍主將約翰.德.沃勒內率領的英格蘭軍隊在鄧巴全殲巴里奧爾的四萬大軍,巴里奧爾投降,他本人以及兩千多名蘇格蘭顯貴被囚。隨後長腿以蘇格蘭統治者自居,並令約翰.德.沃勒內為總督率軍長駐蘇格蘭,同時把一大批英格蘭貴族派往蘇格蘭擔任大小地方官吏,蘇格蘭等同亡國。忍無可忍的蘇格蘭人奮起反抗,於是有了電影中的故事。
傳說中威廉.華萊士身高2米,體重近300磅,在戰場上一劍揮去,無不人仰馬翻!想來在當時蘇格蘭人普遍營養不良的狀況下,威廉.華萊士的這種體態應無異於天神下凡。又有說華萊士頭發長而白,大把濃密的絡腮胡……怎麼跟電影中梅爾.吉布森的扮相差別甚遠,倒和他身邊那兒時的玩伴比較接近?威廉的劍是他身後唯一的遺物,現在還供奉在史特靈紀念館內供人瞻仰,此劍超過1.5米長,重近40斤,非一般人所能使得,也從側面印證了上述傳說或許並非虛言。威廉.華萊士兒時成長的經歷無據可考,連出生時間也無從得知,僅能從姓名推出其祖上或許由威爾士移民而來,因為Wallace(華萊士)與Walensis(說威爾士語的人)詞義相通。根據傳說,華萊士的父兄皆因反抗英人統治死於英國騎士費尼克之手,後來此君在羅頓山彎道被華萊士及其夥伴伏擊身亡。華萊士復仇後與叔、舅、堂兄弟等族人以及一些慕名來投的流浪者、山林匪盜等聚集成團,便成為了「起義軍」的原始陣容,規模僅在百人之內。華萊士成為該小股游擊隊之首,原因嘛,或許跟其驚人的身板不無關系。長腿委任的拉那克郡長荷斯里格負責剿匪,為了引華萊士現身竟綁架了華萊士的未婚妻將其殘忍殺害、並公開褻瀆屍體,極盡暴戾之能事。未料該女乃當地族長之女,此舉激起公憤,華萊士率部與女方親友聯手夜襲拉那克,斬殺英軍200多人,華萊士更親取郡長首級以祭女友在天之靈。拉那克之戰令華萊士聲名大振,起義隊伍迅猛擴張至3千餘人。
史特靈戰役
電影中濃墨重彩描繪的史特靈戰役是威廉.華萊士首次參與的軍團級戰役。英軍指揮是鄧巴會戰中的「頭號功臣」沃勒內,由羅克斯堡出發並集結了鄧迪和史特靈兩地的英軍駐軍,以1千重騎、近兩萬重步為主力,另有作為輔助大隊的1千輕裝步騎及幾百個長弓手;蘇軍主力為蒙尼率領的6千步兵、200重裝騎兵,華萊士率領的1萬多步兵和少量輕騎兵,另有數目不詳趕來助陣的當地村民。就兵力對比來說蘇軍雖無明顯劣勢,但就兵員素質和裝備方面,除了蒙尼帶來的北軍多少有點正規軍的底子外,威廉等人的軍隊真可以「烏合之眾」來形容:農民、響馬、流浪者、地主的私人武裝……什麼都有,武器大部分是簡陋的土製長矛和粗製爛劍,可能有很多人抄著鋤頭、釘耙、木棍、板磚就上了,所以至今仍有人懷疑這些臨時湊起來未經嚴格訓練的兵,到底要如何統一指揮?但令人不解的是史特靈戰役恰恰就贏在指揮調度上!英、蘇兩軍於福斯河隔水對峙,英軍在南,蘇軍據北。英軍首先發動攻擊,但福斯河上只有小橋一座……其實該河有數個地點可以騎兵涉渡,那些騎士老爺不肯下水一試,寧可擁擠過小橋。英軍過橋後陷在河岸松軟的低窪泥地中,陣形大亂,蘇格蘭軍乘機從高處向河岸沖殺。英軍渡河後的騎士團在遭到攻擊後採取了最冒險的策略:脫離步兵的配合迎面反沖擊(想搶頭功?),結果無數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騎士白白撞進了蘇格蘭人的長矛海。英軍的臨場指揮也完全失控,在渡河軍隊受擠壓紛紛後撤時,南岸的其餘英軍竟准備沖過河幫忙,加上少量從長矛海中奪命逃回來的騎兵不顧一切地試圖沖回南岸己方陣地……英軍就這樣互相踐踏、擠撞,被踩死的、落河的不計其數。結果在亂戰中木橋倒塌,困在北岸的英軍完全陷入絕望,跳河的跳河、抓狂的抓狂,最後數百名重裝騎兵和數千名步兵(包括三百名長弓手)捐屍河灘,另有水中或沉或浮的英軍士兵屍體多到無法計數。曾在鄧巴會戰中威風八面的沃勒內大人呢?沒等困在福斯河北岸的同袍徹底死清,此君掉轉馬頭便兔子似的溜了!他連一分一秒也不敢在蘇格蘭地停留,快馬加鞭十餘日,一直跑到英國的約克郡才有膽停下腳步。該戰役完全體現了華萊士、蒙尼等人卓絕的指揮才能:若過早對過河的英軍展開沖擊,敵人過河部隊不多,可以很快縮回南岸,再發揮長弓手的射程優勢對沖到河邊的蘇格蘭士兵展開密集射擊,後果不堪設想;若是進攻過晚,則過河後的英軍憑著老到的沙場經驗很快將整好戰陣,那些未經嚴格訓練且裝備簡陋的蘇格蘭軍也絕無便宜可占。
所以這真可算是戰爭史上典型的靠把握戰機取勝的「掐表計時」戰局!可惜這樣一場戲劇性十足,且完全體現戰場指揮藝術和戰機把握重要性的經典戰役在電影中變成了井井有條平淡乏味的平原陣地戰。
史特靈戰役發生於1297年9月11日,在這一天,裝備爛、訓練差的布衣農民兵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英國皇家軍團!9.11這個日子的獨特含義或許正是因此為某些自詡「反抗者」的恐怖份子所鍾情,這個日子也在前幾年被本.拉丹們再次證實為強者的災難日。
安德魯.蒙尼,蘇格蘭貴族,勢力和人脈僅次於羅伯特.布魯斯,在當時算是貴族中最堅決的起義力量。實際上史特靈戰役英軍的兵鋒所指本是華萊士的軍隊,蒙尼聞訊率部從北方趕來一起迎敵,比起其他龜縮、投降、見風使舵的貴族,蒙尼算是相當夠義氣,而且該戰役蘇格蘭軍的第一指揮官其實是安德魯.蒙尼而不是華萊士!不幸的是蒙尼在該戰役中戰死,其部隊盡歸威廉.華萊士靡下,並成為後來華萊士部隊的中堅力量。在電影中,導演不知出於什麼目的竟把蒙尼描繪成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並在後來的福爾柯克戰役中臨陣脫逃導致了華萊士軍隊的失敗(冤枉!六月飛雪啊!)。
史特靈戰役中英軍具體損失了多少並沒有詳細的記錄,但戰役過後英國人在鄧迪、史特靈等地完全陷入無兵可守的窘境,很快棄城投降,鄧巴、貝里克也重回蘇格蘭人手中。按照這樣的估計,沃勒內這個傢伙為了在史特靈「玩場大的」,可能把鄧迪、史特靈等地的駐扎軍隊全動員了起來,所以他「玩砸」之後才會一路跑回約克。華萊士則開始對蘇格蘭境內的英軍據點逐個拔釘,駐守蘇格蘭地的英軍紛紛逃躥,親英派的蘇格蘭貴族無不膽裂。華萊士被擁戴為「護國主」,並借國王巴里奧爾為名大肆徵兵(所有徵兵文書和動員令均注著「以國王約翰.巴里奧爾之名」),這招對貴族很管用,所以蘇格蘭境內也出現了暫時的統一。至1297年10月底至11月,意在報仇的蘇格蘭人以開始騷擾英國境內,英格蘭北部鄉村的居民大批逃離自己的家園,逃難的人們象潮水一樣湧入各地的城堡和有圍牆保護的市鎮,諾森伯蘭、紐卡斯爾、坎布里亞、達勒姆等地紛紛告急,求兵援的文書堆滿國王的辦公桌,倫敦全城人心惶惶。
影片中另一「平原戰役」福爾柯克戰役,乃長腿的御駕親征之役。在1298年春天約翰.德.沃勒內對蘇格蘭的反攻流於形式之後,忍無可忍的長腿集合了由2千騎兵、1萬步兵、數百長弓手組成的大軍,這幾乎已是當時英國能騰得出的全部家當了。為了解除後顧之憂,長腿在出征前先和了夙敵法國國王菲利浦四世簽訂了一項為期兩年的和約。 1298年6月,英軍開進蘇格蘭,7月22日,在福爾科克終於遇上蘇格蘭軍主力。威廉.華萊士聯合主戰派貴族康耶和斯圖亞特,引步兵1萬、騎兵1千迎敵。為避免遭到前後夾擊,蘇格蘭軍背對著茂密的樹林,陣地前方是華萊士等人布置的「減速帶」,即在原本的爛泥地上挖下許多大大小小的陷坑,並將久經沙場的「華萊士嫡系老兵」置於最前方,配備了加長的長矛;左右兩側是騎兵和弓箭手,騎兵和弓箭手身後先是數排長矛兵,然後是配備盾牌和砍刀的裝甲步兵,這樣即便有人能沖破長矛陣也絕對是死於亂刀之下。很明顯華萊士擺的是防守陣形。從兵力對比上雙方似乎差距不大,且蘇格蘭軍的裝備、訓練和士氣都比史特靈之戰時有了更大的進步;再則蘇格蘭軍休整備戰多時,相對長途奔襲而來的英軍,似乎也有了「以逸待勞」的優勢……總的說來就整體實力而言,贏面至少也比史特靈戰役來得大。但英軍此次指揮乃是長腿!
吸取了史特靈戰役中冒進致敗的教訓,沉穩的愛德華王親自在陣前引軍,違令冒進者陣前立斬!英軍行至離蘇軍約200米便停下腳步,看著華萊士擺下的密集陣形,長腿臉上露出了不易察覺的微笑……英軍的騎兵僅一輪沖擊便輕而易舉地擊退了蘇軍左右兩翼的騎兵,這種結局也早在華萊士的意料之中,蘇格蘭軍的中央步兵方陣巍然不動准備迎戰。但英軍的騎兵突然全數撤退,接著,數百長弓手行進到了軍陣的前方,長腿一聲令下,蘇格蘭軍的陣地上頓時箭如雨下!200多米的射程正好覆蓋了蘇格蘭步兵方陣的前沿,落下的箭矢借著巨大勢能輕易穿透了蘇格蘭士兵的盾牌和護甲。因為英軍的長弓手不論在史特靈戰役還是之前的數次大小戰斗中都沒有象樣的表現,此次猛然發威使得華萊士明顯沒有思想准備(起到了奇兵的作用)。看著自己布置在陣地前排戰鬥力最強的老兵接二連三倒下,深覺不妙的華萊士開始下令方陣穩步後退,但蘇軍每退一步,英軍便前進一步,令到蘇軍的陣地前沿始終處在長弓手的射程之內。一些按捺不住的蘇格蘭士兵試圖脫離陣地沖向英軍,但200米的距離對他們實在太遠了,這些戰士幾乎沒有誰真正地死於「英勇的戰斗」。戰死不可怕,但被射死實在太悲哀了!僵持了一段時間後威廉.華萊士終於明白這樣的監守、對峙無異慢性自殺,而英軍的箭矢顯然是沒那麼容易用盡的了。華萊士下達了全面接戰的命令,其實他如果在一開始就盡全力短兵相接或許狀況還會來得好些,但此時他麾下戰鬥力最強的老兵已經所剩不多了,而這令人心寒的煎熬也早將士兵們的士氣和信心壓到了最低點;更可怕的是隔在兩軍之間的「減速帶」,原本准備用來抵消英軍沖擊力的泥濘地和大小陷坑現在成了進行沖鋒的蘇格蘭士兵的噩夢。在長腿的指揮下英軍的長弓手迅速退到了兵陣後排,長槍兵以密集槍陣迎敵(長腿擺下的槍陣和華萊士早先列的陣型並無二致,是個易守難攻的主),無數蘇格蘭士兵冒著箭雨,踏過泥濘地撞向英軍的長矛……這場戰斗的結局是:蘇格蘭貴族約翰.斯圖亞特戰死;康耶因其所帶領的騎兵一開始就被擊潰,早早敗走而逃過一劫;威廉.華萊士憑著驚人的武藝斬殺數十人最終突圍而成為傳奇……但能有這種功夫和運氣的著實不多,近九千名蘇格蘭士兵死在了這片土地上。戰斗過後威廉失去了貴族的支持,只得重新過回叢林游擊的生涯,直到他犧牲,也沒能再組織起這樣大規模的軍隊了。
長腿在隨後的年月里五伐蘇格蘭,最終使得公開反抗的行為幾乎從蘇格蘭貴族中絕跡,也為自己贏得了「蘇格蘭之錘」之名。
1305年8月,威廉.華萊士在格拉斯哥附近活動時被一個親英的蘇格蘭貴族約翰.門提斯逮捕,用他向英國人換取了頓巴登郡長職位。在電影中偉大的編導們再次扭轉了歷史,將威廉.華萊士的被捕歸罪到了羅伯特.布魯斯的老爸頭上,而實際上這老頭早在一年多前就命赴黃泉了。
8月23日,華萊士在倫敦城外的打鐵場被殘酷處決,頭被掛在了倫敦橋上,四肢分別被送到紐卡斯爾、貝里克、阿伯丁和珀斯,掛在城樓上示眾「以振朝綱」。
兩年後,長腿在第六次親征蘇格蘭途中駕崩。臨終遺言今後每次征伐蘇格蘭一定要帶自己的骨灰在陣前引軍,「為要親眼看見蘇格蘭全地的徹底臣服」。
1314年,長腿愛德華之子「愛德華二世」攜父親的骨灰引軍征伐蘇格蘭,卻在班諾克本被羅伯特.布魯斯擊敗。蘇格蘭贏得獨立,長腿的遺願最終未了……
盤點:
愛德華一世:「蘇格蘭之錘」、「長腿」。之所以叫他「長腿」並沒有什麼特別高深的理由,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腿特別長,看起來有點不協調。英格蘭「金雀花王朝」中最強悍的君主之一,中年喪妻,兒子又不爭氣,家運不濟,卻武運頗佳。在福爾柯克行軍途中和士兵一起露宿荒野,夜間不慎被馬踏斷肋骨。為了不影響軍心竟將傷情秘而不宣,在戰場上還強忍傷痛親自指揮,結果居然打出了一場堪稱冷兵器時代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教科書」級戰例!其性格的堅忍可見一斑。但延誤治療,落下病根,為其後來病隕征途埋下伏筆。
愛德華二世:性格懦弱無能,而且是個無葯可救的同性戀者。長腿死後,愛德華二世登基,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政事,其怪異的性格和「特殊嗜好」更是令得宮廷內外人皆不齒。打輸班諾克本戰役後聲望跌至谷底,不多久被自己老婆推翻,遭酷刑殺害,身邊竟連一個替他求情的人都沒有。
伊莎貝拉:「法國狼女」。法國國王菲利浦四世之女。長腿為了能暫時緩和與法國的沖突,為自己的兒子娶了這個法國公主為妻。因著這項政治聯姻,長腿最終換取了和法國的「和平協議」,使得長腿可以後顧無憂地將傾國之兵壓向蘇格蘭。相傳伊莎貝拉容貌俊美,又頗有才華,極其心高氣傲,可愛德華二世卻是個同性戀,對女人毫無興趣,於是使得夫妻矛盾不斷激化。長腿在世時即因自己兒子的「特殊狀況」惱怒不已卻又無計可施。長腿死後,公主尋機逃回娘家,隔年領了一支法國軍隊一路殺回倫敦,竟無人能擋。因著多年積下的深怨,公主下令用燒紅的鐵條插入愛德華二世的肛門將其折磨致死,行刑時慘叫聲數里可聞,場面殘忍到連劊子手都扭頭不敢正視。——女人有多憤怒,行事便有多恐怖。
愛德華三世:法國公主伊莎貝拉之子,是不是愛德華二世之子便無從得知了,所以「愛德華三世」只是他登基時的稱謂,有些研究歷史的人認為他不可能是愛德華二世的親子,所以都把愛德華二世當作「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君主。「愛德華三世」到底算不算「金雀花王朝」的後裔?即使不是,只要「法國狼女」說他是,當時也沒人敢說個「不」字!愛德華二世被殺後少不更世的小愛德華被母親拱上王位,之後近十年實際政權一直握在母親手中。直到小愛德華長大成人,有一天終於想過過親政的癮,於是發動了一場軟性逼宮……但跟歷史上那些腥風血雨的政權爭奪戰不同,愛德華三世將母親逼下政壇後依然對母親十分關心,除了不許母親參與政事外也並沒有太過份的舉動。後來法國國王去世,愛德華三世「突然想起」自己的母親是法國公主,所以自己「理論上」也有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而放棄自己「應有的權利」是很不可原諒的,於是他就「理所當然」地提出了自己的這個想法,於是……於是他就成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始作俑者。
羅伯特.布魯斯:不論在史特靈戰役還是後來的福爾柯克戰役都全無蹤影,長腿數次征伐蘇格蘭他也沒鬧出什麼太大的動靜,還跟英國人簽了N多協約,整一個「老實巴交的順民」……可是等到長腿兩眼一閉,羅伯特.布魯斯隨即把手中成沓的「協約」一撕兩半,舉旗發兵,並在班諾克本一戰成功。比起威廉.華萊士那種死硬不屈的行事為人(當然,大部分人比較景仰這樣的性格,包括我),羅伯特.布魯斯不能不說更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更實用的政治頭腦(蘇格蘭版的卧薪嘗膽)。
關於片名:傳說羅伯特.布魯斯死後,他的一個隨從將他的心封裝在錫罐里想帶去埋葬在聖地耶路撒冷。途經西班牙時正好碰到回教軍隊進犯,便義無返顧加入了抵抗戰爭,就在即將取得勝利之際終於還是倒在了戰場上,死時懷里依然揣著羅伯特.布魯斯之心。後世詩人對這個段子多有傳誦,並將羅伯特.布魯斯的心稱為勇敢的心,意指人們只要懷揣著勇敢的心(精神、信仰),也會讓人變成勇士。所以……電影片名《勇敢的心》其實是從這個典故來的,「勇敢的心」指的是羅伯特.布魯斯的心,而不是威廉.華萊士……
⑶ 如何評價電影勇敢的心
評價電影勇敢的心:
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1996年,該片在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獎項。可見這部影片的質量是很有說服力的。
(3)勇士的心電影免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勇敢的心》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的人物原型就是英國歷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威廉·華萊士。《勇敢的心》的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
在創作劇本的時候,編劇蘭德爾手裡掌握的關於威廉·華萊士的史料很少,於是蘭德爾根據15世紀末愛爾蘭游唱詩人亨利所吟誦的史詩創作劇情。蘭德爾最開始打算從威廉·華萊士的成年開始寫起,加入孩提時的前序是後來產生的想法。
按照劇本的初稿,Murron在華萊士父親的葬禮上原本送給華萊士的是朵玫瑰而不是影片呈現的薊花,但後來有人指出,玫瑰是英國的象徵,放在這個具有特定歷史背景的劇里十分不合適,所以後來換成了薊花。
⑷ 《勇敢的心》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勇敢的心》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我一見到《勇敢的心》這書名時就不免有點疑問,勇敢的心是在說一個男孩因勇敢而取得了榮譽呢?還是什麼呢?於是我帶著這種疑問走進書中。
一個叫「勇敢的心」的少年在三歲那年,一場風暴讓大海吞噬了他媽媽的生命。從此,他對大海有著一種恐懼。在一次出海,他的膽怯讓同伴恥笑。於是,他決定獨自出海戰勝恐懼,然而那次的大海航行,卻意外闖進了孤島,他憑著勇敢和本領與野人,野獸搏擊,最終成為真正的「勇敢的心」。
恐懼,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活動,但是,我們會戰勝恐懼。有時為了自己,有時為了他人,我們的恐懼將會在一瞬間消失。「勇敢的心」懷著對大海的種種恐懼,自尊的心理讓他最終選擇挑戰,海上的風暴捲起了他所有的依靠——小刀,長矛,食物甚至連衣服都不留下地捲去遠方,並把他帶到了禁島——吃人生番的祭祀島!然而,他為了生存,為了夥伴,並沒有放棄,靠著經驗和滿調研報告腔熱血,他從一無所輪滲喊有到樣樣俱全,而且有個避風的小屋。並且,拿到了最有權威的象徵——野豬牙項鏈!這就是勇敢的力量!
的確,生活中,我們會遇到恐懼。但是,恐懼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勇於展開雙臂,去迎接挑戰。我相信,勇敢的心會給予你最偉大的力量,那是來自最深層的力量,它的光芒能讓任何恐懼不戰而退!
勇敢的心並非平常無故地擁有,我們要挑戰!朋友們,駕駛人生的帆船,向大海的風濤,接受勇者的試練吧!
《勇敢的心》它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為背景,講述了蘇格蘭QIYI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ZHI者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本片是由好萊塢著名影人梅爾·吉布森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在為人們展開一幅氣勢恢宏、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歷史畫卷的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創造電影奇跡的英雄。
《勇敢的心》一直被視為一部悲壯的、融合血淚傳奇的史詩片,在影片中,人們常常為蘇格蘭那綿延的山脈、凄婉的風笛和蘇格蘭人民在貧困痛苦中發出的凄厲呼號所感動,也為華萊士一往無前的精神所鼓舞。威廉?華萊士的精神就如同一面旗幟,指引著蘇格蘭人民爭取到了最後的自由。他最喜歡的一首詩也流傳至今。
告訴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許多事值得爭取,但,自由無疑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帶著腳鐐,過奴隸的生活。700年前的一位英雄,700年喊凱後的一部電影,激勵著自人類有思想以來,每一位為了自由而戰的英雄以及凡人。
《勇敢的心》不愧為一部優秀的電影,看過的人都這么說,認為它是從小到大看過的最好的、最有人情味的愛GUO主義影片。影片一改正YI者總是勝利和一貫定律,在結尾處是一個悲劇,一聲催人淚下但又振奮人心的「自由」給整個影片畫上了個圓滿的句號。盡管斗爭沒有勝利,但斗爭還在繼續,華萊士的死已經判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我也超愛看《勇敢的心》,大家認識一致,說明它確實經典!
希望有更經典的影片超越它,那樣我們就有得欣賞了!感謝導演感謝演員感謝勇敢的心,最讓我感動的是他赴刑場前的獄中獨白,這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形象,不是那樣虛擬的不怕死的英雄人物,他切實的表達了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可是他還是勇敢的堅持自己的信仰。
有一個男人叫華萊士,有一個英雄叫華萊士。兒時的他臘野喪失了家庭,親眼看著父親和哥哥的死去,讓他經受了生存的無奈。後來四處漂泊,忍受著侵略者的欺壓,奴役。他不在乎,因為他覺得這是命運的作弄,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天真,朴實。女孩也被他聰明的大腦,滄桑的眼神所吸引。平平淡淡的做一個農民是他的夢想。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心愛的女孩被侵略者無情的殺害喚醒了他藏在內心深處的仇恨,尊嚴。一個男人,一個英雄的傳奇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看完這部電影心靈有種說不出來的震撼,並不是戰爭場面有多麼的精彩,而是人的內心世界,人格魅力。一直以來我覺得人活著就是取得認同,首先是自己,然後是別人。主人公華萊士做到了,他的信念,那份對自由的嚮往喚醒了成千上萬的心靈。雖然他失敗了,敗給了背叛,和謊言。但他的信仰活了下來。故事情節中細節的'亮點很多。比如貴族兄弟的內心世界這段,身份不一樣考慮問題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秘密,都有難言之隱,是信念讓他們走到一起,每個人在自己出生時就被賦予的責任是不可以逃避的。再比如王妃的感情這段。主人公的心其實早就被妻子佔有。但他還是接受了王妃,如果是我也會這樣,愛這東西又沒規定只屬於一個人,愛著你還愛著她很正常。封建社會才會給人設個狗,屁貞潔牌坊。王妃的感情挺觸動人心的,一個知性的人,她的愛是付出而直接的。
又看了一遍勇敢的心發現有些東西靠單純的想像力是表現不出來的。更多的是心靈的 體驗。真正的心靈感受到的東西才能和別人產生共鳴。才能打動別人。這種體驗是超越國境與膚色的。他隱藏在每個人的心底。
如果有人體會到了並通過某種藝術手段表現,那麼將會喚醒看作品者的內心。
那麼我們的教育呢/能不能進行一種喚醒試的教育。去喚醒孩子內心這些美好的情感。
我們為什麼去喚醒?這樣做的價值在哪?內心的情感體驗又能超越年齡嗎?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去喚醒?
首先需要喚醒的都是美好的情感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情感。如果這種情感只是以一種沉睡的方式在我們體內,那麼對一個人來說是不完整的。是情感缺失的人。而且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有感情,有美好的感情。我們必須去發覺,使人健全。
第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這些感情。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不可能使每個人都平衡的,從個體的不平衡到地區,國家的不平衡。靠掠奪可以 實現平衡,靠互助也可以。前者意味著毀滅。後者才是共創未來。
再看情感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的作用。還以勇敢的心為例正式因為導演有了如此細膩的情感體驗,而又能通過鏡頭准確的表現出來,從而感染了全球觀眾的內心。所以他才那麼的受歡迎。可見影片中的情感的共同的是我們的共同需要。功利一點說情感可以產生票房。具體到生活中情感與我們看問題的方式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沒有關系呢?情感和意志品格之間又有什麼關系?一個會關愛別人的人與一個更多顧及一己之利的人的意志更有趨向性和恆久性。
《勇敢的心》是由導演梅爾·吉布森執導,片長177分鍾,1995年5月18日在美國上映。
威廉華萊士童年時,其父、蘇格蘭民族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他開始接受父親好友的指導,學習蘇格蘭文化和武術。青年華萊士(梅爾吉布森)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不想梅倫被英軍搶去且遭殺害。在廣大村民「英雄之後」的呼聲中,華萊士率眾揭竿起義,並與蘇格蘭貴族羅伯結成聯盟,但不久他發現,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身的利益。
英王為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蘇菲瑪索)前去和華萊士談判,由於英王只想收買華萊士,根本不顧蘇格蘭人民的自由和平等,談判失敗,但這一切並不為伊莎貝拉所知。伊莎貝拉歸國後發現事情真相,且知曉英王正策劃陰招,忙送信給華萊士,而兩人的愛情,也在戰爭與陰謀中悄然滋生。
這是一部經典的影片,曾經觀賞過,本次算是經典回顧了。雖然影片的名字叫做勇敢的心,我覺得叫自由更契合主題。當主人公不斷強化自由的觀念時,我不禁想起那首著名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還想起國學大家陳寅恪給王國維著名那句的墓誌銘: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當蘇菲瑪索出場的時候,我特別後悔前些天對阿佳妮的評價,看完《羅丹的情人》我覺得阿佳妮比蘇菲瑪索還要驚艷。可能是太久沒有看蘇菲瑪索,印象有些模糊。但是,我錯了,再見蘇菲瑪索,那張臉那雙眼,無法超越,永遠的女神。
保持那份渴望自由的心。
這個星期我看了一部電影,也就是題目上的那一部,不過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勇敢的心是有,但後面那個主題沒有呀?」我現在就回答,後面那個是我自己看完之後的思考,也就是我這篇文章的主題。
如果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人,他叫華萊士,沒看過的人也記住他,他是我要講的東西中的主角。領導這個詞聽起來一點都不陌生,很多人都會想當領導,但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領導,是不是感覺很諷刺。(以前的我也屬於其中的一類)我在剛去學堂的時候也同樣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今天,我想把我所認為的領導概念寫出來。
我要講的第一個特質,當很多人都想做一件事,但沒有人敢做的時候能第一個站出來的人。華萊士和其他人一起受當時的腐敗統治,都想造反但沒有人敢,而他第一個站了出來,並且像一根導火索一樣激起了無數人的反抗意識。
第二個是能讀懂別人的心理,能煽動別人的情緒,讓所有人非常團結在一起的人。華萊士在一場簡短的演講中讓很多不想打的人重新散發更強的鬥志,也許這個例子不能更好的證明,那還有一個大家應該都熟悉,他叫希特勒。
第三個是有責任感和榮譽感,在失敗時能承擔責任和對其他人負責,每次都有帶領其他人,跟其他人的條件一樣,能融入自己屬下。華萊士在失敗後一個人去把貴族給殺了,重新打出了一個隊伍。在平常跟其他人都一樣,而且別人都感覺他想一個朋友。
最後一點,你自己必須是一個很理性和思維能力很強的人,如果不是你帶領的將是一支瘋子隊伍。
我要講的講完了,最後引用一句我們老師常說的話,如果你做到了這幾點你不成為領導都很難。
老規矩,帶紙,兩包250抽就夠了。
本電影均為歷史真事。
這部電影首先告訴我,要敢於反抗。本片的主角威廉·華萊士,蘇格蘭人,蘇格蘭當時被英格蘭奴役。因不滿英格蘭的奴役,開始反抗(中世紀版水滸傳?)這里告訴我要敢於反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憑什麼蘇格蘭人就應該被奴役?只要反抗了,就算最後失敗了,或者是沒有結果,那也是自由的!要敢於反抗暴政!不反抗,就沒有自由,就只能被奴役!
華萊士的反抗最終因為內訌背叛而導致失敗,這也告訴我一個道理,就是攘外必先安內。一個團隊最大的敵人就是內訌,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外部瓦解,而是內部瓦解。不僅僅是軍隊,團隊也是如此。只有團隊中的成員團結一心,任何敵人都不叫敵人!華萊士如果沒有被背叛,那麼憑他的能力,很有可能當上當時的國王。但這只是想像罷了,華萊士終究還是被自己人背叛了。所以說,要想征戰四方,首先要搞好內部治理。
當華萊士因不願屈服英格蘭國王而馬上要被砍頭時,監督砍頭的人讓他喊出求饒就饒了他。於是華萊士喊了出來:Freedom!(自由)聽完這個單詞,再看看台下那些麻木的不敢反抗的人,我覺得他們此時都應該劫法場才對!只有心中有了自由,朝著自由的方向不斷前進,才能獲得自由!
本片讓我們看到了無畏的敢於斗爭的蘇格蘭人民,他們是偉大的!
算是寫一部觀後感吧,想到很多電影,可是還是選擇了這部9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最後的一幕,華萊士在斷頭台上那聲振聾發聵的「FREEDOM」,各種人物的切換和近景全景與特寫的切換,讓我頓時心生震撼,受到一種感染。我自己本身是嚮往自由的,在這部影中我看到了一個英雄對自由的追求,一個民族對自由的渴望。追求自由的過程是艱辛的,就算現今「民主自由的社會」也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追求自由。能遵循自己的內心就是勇敢,而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是嚮往自由的。
這部電影的配樂為電影增加了不少色彩。悠揚的愛爾蘭風笛伴隨著電影的鏡頭劇情此起彼伏,像是融入了我們的內心。當華萊士和初戀情人在樹林里相愛偷偷訂婚,當他為妻子報仇起義反抗,當他站在士兵前慷慨激昂的演講,甚至當他在斷頭台上高呼「Freedom」,電影配樂跟隨劇情,氣氛和格調隨之變化,像是帶你進入了你那個嚮往自由的年代。另外女神蘇菲瑪索所演繹的那個嚮往真愛,無畏的公主也給這部電影帶來了更多溫情與感動。
對電影鏡頭的手法運用不太了解,感覺電影很多地方運用了蒙太奇手法,讓鏡頭更簡練、脈絡清晰、主題突出,創造了一種逼真、流暢和自然的效果,突出了影片的時空特徵和表達、渲染了人物特殊情感,並為影片創造了一種視聽美。
這部電影最讓我為之喜歡的地方應該是它傳達了一種信念,永不妥協對自由和民族尊嚴的追求。在斷頭台上華萊士展現的淋漓盡致,並且在影片的結尾當戰士們高喊「華萊士」勇往直前,奮不顧身追求自由,呼應的恰到好處。
就如威廉姆·華萊士所說:「每個人都會死去,但不是每個人都曾經真正活過」。
威廉·華萊士,蘇格蘭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壓迫中誕生,在壓迫中成長,在反壓迫中死亡,他似乎命中註定要肩負起反對壓迫,實現民族自由的重任。父母雙亡,給威廉幼稚的心裡埋下了復仇、自由的種子,愛人的死亡挑起了他心中的怒火,他領導蘇格蘭熱民開始了實現自由的漫長征途。
在那個信仰上帝的國家裡,上帝好像是真的賦予了威廉·華萊士無比的勇氣和智慧,他的勇氣喚醒了處於壓迫、奴役的蘇格蘭的人民,他的智慧使英格蘭人聞風喪膽,他連克城池,捷報頻傳。他的理想遍布於各個角落,為民敬仰,震天動地。
威廉的怒吼響徹天際,劃破長空,使得敵人信心全無,似的蘇格蘭人民奮起反抗,他的怒吼似的整個英倫大地都在為他顫動。
他身先士卒,勇敢無比的精神鼓舞了士兵,但卻遭到了蘇格蘭貴族的背叛與出賣。被捉,被審,終於被帶上了刑場。
也許,在他揭竿而起的那天起,就已料到了這一天的到來,他沒有說mercy,freedom已經深深地植在心中。
結局是悲壯的,驚天地,泣鬼神的,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他用最後一點力氣喊出的一個單詞-freedom。在生命最後一刻,為了民族利益仍是他的理想。
他把生命獻給了所有蘇格蘭人民,他的一生都在為他的理想奮斗。他沒有遺憾,蘇格蘭人民銘記他,世界人民也應該銘記這位英雄。
freedom ,他的怒吼在我耳邊再次響起。
十分遺憾,我一直聽聞《勇敢的心》的鼎鼎大名,但由於知道之後男主角會犧牲(我比較喜歡看好結局的至少不是失敗結局的電影)所以說一直沒有要去看一看它,直到PPS上好的戰爭片已經被我看得差不多了才觀看了《勇敢的心》。
我從小是一個有英雄情結的人,相信每個男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情結,想像過自己生在戰爭年代為了國家和民族而浴血廝殺。尤其是在看古代戰爭片的時候(因為古代戰爭基本上是通過口頭流傳或者文字記載,讓現代人可以產生無限的幻想,甚至可以把戰爭幻想得很浪漫。現代戰爭離我們才幾十年,對我們造成的創傷還沒有完全平復,這才是現實的戰爭:血腥,殘忍,暴力,種種的貶義詞都能夠用到),這種英雄情結會被電影的劇情和一些合適的表現手法點燃。我想說《勇敢的心》在這一點做的非常棒!
在電影里華萊士本不想起義,最終被逼起義是因為自己的女人被殺,進而引發他不滿英格蘭統治蘇格蘭的意願。其實很簡單,就是江山和美人:所有男人認為最重要的兩點。通過合適的拍攝手法可以讓這個挺俗氣的故事表現的非常具有張力。非常大氣。反觀國產電影方面怎麼拍都給人一種小家子氣的感覺。
《勇敢的心》看完之後我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勇敢和不屈,對自由的無限嚮往。可能正如影片名那樣:勇敢的心!自由的心!
這幾部片子看完之後都挺有感觸,但不知道為什麼《勇敢的心》給我的震撼是最大的。可能我也是一個熱愛自由的人吧。
自由,人人都嚮往自由。你可能沒看過勇敢的心這部電影,所以你對自由並不是很嚮往。現在的生活,其實是自由時代。但你可能有所不知,在以前,自由對於人們是多麼的重要!那些被拘束的人們,有多少人是為了得到屬於應有的自由,而喪失了性命。有多少人,為了得到原本就屬於自己的自由,而上戰場,殺敵人。又有多少人,為了得到自由,而不惜一切。自由,有人說這讓兩個字太平凡了,但「自由」真的是十分平凡的字嗎?
自由的戰場,是離我們很遠很遠的年代了,當時,令人可恨的貴族,霸佔了平民的自由。而89歲的華萊士,看到了父親為了追求自由而上自由的戰場,去斬殺控制自由的貴族。但有一天,華萊士的父親……他,他死於在自由的戰場上。父親的死,讓華萊士痛恨不已,便下定決心要獲得自由,下定決心要讓整個蘇格蘭獲得本該擁有的自由。
羅伯特也是貴族之一,但他十分欣賞華萊士的勇氣,便同意了與華萊士抗敵的合作聯盟。但羅伯特的老父親,那個可恨的下位國王。為了什麼所謂的天敵關系,而私自做決定,讓華萊士陷入危機,最終讓華萊士送於死神的懷抱。
我很欣賞華萊士為了得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而不顧一切,欣賞他的勇氣,更是讓人佩服和令人尊重。在最後的關頭,即使死,他也不肯向貴族求饒,
依然從嘴裡高喊:「自由——!」那一刻,華萊士所高喊的兩個字讓我不禁流下淚水。
是啊,為了得到自由,他能夠為此不惜一切代價,為了能得到自由,他堅信上帝一定會幫助他,為了得到自由,他擁有著堅不可錯的信念,他是多麼的了不起!
《勇敢的心》是一部劇情並不是十分新穎奪目,引人眼球的電影,甚至可以說我在聽人介紹到它時感覺有些俗套,可隨著觀看時劇情的愈演愈烈,並逐漸到達整部電影的高潮時,我還是不禁為之動情,潸然落淚。
先不說電影的劇情是否整整與歷史相符合,僅僅是這是電影對於友誼以及愛情的詮釋都可謂是淋漓盡致,而又令人深思。也讓我對友誼以及愛情有了新的定義和更深刻的認識。而電影更是讓我明白了愛的偉大以及它對於每個人重要意義。
雖然電影中的主人公們的友情以及愛情都是整部電影中十分出彩的部分,但其實整部電影最主要,也是全劇所演繹所訴說所真正想要表達的,那其實就是「自由」。對於當時貴族的殘暴統治傷害到主人公的摯愛時,先前對於貴族的所有不滿及痛恨的情緒全都被激發了出來,終於主人公帶領整個民族開始了一場反擊,為自由而戰為幸福而奮斗!
雖是俗套的劇情,可是電影的情節卻還是引人入勝,令人熱血沸騰。在主人公與他的同胞們被貴族無禮殘暴對待時,我的心中不禁怒火中燒,而當那些殘忍的貴族得到應有的懲罰時簡直大快人心,讓我忘我的大聲喝彩。我想在我這些時候,我是喜歡上這部電影了,他戳中人們心中那一小塊對於惡勢力的厭惡及不屈,對於自由和伸張正義的嚮往的心靈。也完全激發了人們對於不公待遇的憤恨不平和對自由那種發自骨子裡渴望!
哪怕劇情不是新穎獨特又怎樣,只要能集中人們的內心,觸動人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渴望及不公統治的那個濃烈的情感,使觀眾與主人公乃至整部電影產生共鳴,這就是一部好電影!? 讓我們一起為平等,為自由而戰!
看了勇敢的心,我有點感觸。
勇敢的心講的是一個叫做華萊士的蘇格蘭人帶領他的族人們對抗英格蘭,去取得自由的故事。這個故事中,華萊士游歷多國回來與一個女孩相愛了。可是,英格蘭國外下了一個初夜權的旨意,害了許多的人。華萊士的女朋友被士兵們侮辱,幸好華萊士趕到,與士兵對抗。但最後,華萊士的女朋友還是被殺了。這是華萊士起義的導火線。華萊士是一個重情的人,不然他也不會為了女人而做出這樣的大事。我感覺這有點像陳勝,吳廣起義,兵器也不精良,卻硬是起義了。後來,華萊士因為誤中敵人計謀,被人騙去了敵人的大本營,被人活捉。我覺得這有點像毛澤東去和蔣介石西安談判那種情況那樣,只不過毛主席沒事,華萊士卻死了。
看了勇敢的心這部電影的作戰,我感覺有點像斯巴達三百勇士,華萊士有點像三百勇士的領袖,沉著,冷靜,同樣的,最終,他們還是死了。他們的起義最終大概沒成功,畢竟,領袖死了,兵又不夠別人厲害。有一點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一次打仗時他們要向敵人挑釁,露屁股什麼的,被敵人用箭射死了不少。這些犧牲我覺得有點虧。但是他對付騎兵那一段我覺得很精彩,那樣的戰術真的很厲害,有點像斯巴達三百勇士受溫泉關的戰術那樣有效。但是,這場戰役後,有起有伏,最終失敗。領袖是很重要的啊。我還有一點不太明白,可能是我不仔細看吧,我不清楚王妃為什麼幫華萊士,而且還好像是愛上了他。同時,華萊士好像也不那麼專一,對王妃也是有愛的。
勇敢的心這部電影教會了我們勇敢,勇敢的心可以助人成功。華萊士就有勇敢的心,所以他才敢起義。我想陳勝,吳廣也是有勇敢的心的。
⑸ 網上評分高達8.9分的《勇敢的心》,真的有這么好看嗎
眾所周知,《勇敢的心》是有歷史事實改編而來的。它的評價有多高我也不再多說了,但是我想從自己的看法出發來講講它有多好看。
拋去演員,單純從電影出發來說,在看它的時候,我渾身的每個細胞都感覺被刺激到了,影片里有很多暴力和戰爭的情節,但也不失溫情,最後男主臨死前的吶喊「Freedom」將我心裡的激情推到了頂峰,一種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男主華萊士繼承了父親英雄的氣魄和勇敢,在英國國王愛德華不平等的對待下,為了蘇格蘭人民的自由揭竿而起,英勇的戰斗。小時候,父親在與英國的戰爭中犧牲,長大成家後,本打算安分守己的他卻一次次被激怒,當他的第一任妻子梅倫被殺害後,他領兵起義,取得初步的勝利。可是他也忽視了蘇格蘭貴族自私的本性,他們從來不會考慮人民,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後聯合英國國王殺害了這位英雄。影片最後,臨死前的華萊士為自由高呼,而此前曾陷害他的蘇格蘭貴族羅伯也傾佩華萊士侍嘩的英雄行為,承他遺志,最後取得勝利猛虧。
心中的英雄以悲劇收尾,但是對自由和和平的追求,由後人來完成。只要有一顆勇敢的心,我們也可以站枝談神在自己的巔峰,我覺得這就是它最精彩的地方了。
⑹ 電影《勇者之心》的演員表(中文)是啥,哪位高手知道,能否告訴我一下謝謝!
演員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William Wallace
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Princess Isabelle 詹姆斯·卡沙莫 James Cosmo .....Campbell 辛·麥金利 Sean McGinley .....MacClannough 布萊恩·考克斯 Brian Cox .....Argyle Wallace 安古斯·麥克菲登 Angus Macfadyen .....Robert the Bruce 艾倫·阿姆斯特朗 Alun Armstrong .....Mornay 凱瑟琳·麥克馬克 Catherine McCormack .....Murron MacClannough 布萊丹·格里森 Brendan Gleeson .....Hamish Campbell 湯米·弗拉納根 Tommy Flanagan .....Morrison 亞力克斯·諾頓 Alex Norton .....Bride's Father 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Veteran
啊啊啊啊。梅爾吉布森啊。。。
啊啊啊兄租中啊。蘇菲瑪索。法國最美型畝的女羨山神。
⑺ 根據史實改變的《勇敢的心》評價很高,真的那麼好看嗎
謝邀!感謝關注影評人奧斯卡,與你一起分享電影的樂趣。
可以負責任的說,《勇敢的心》的確是非常好看的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