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手機電影 > 阿拉伯多毛免費男子同性戀電影

阿拉伯多毛免費男子同性戀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4 05:44:36

① 為什麼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在日本影響很大

影片的開始,是一個俯拍的鏡頭,當時已從英國空軍退役的勞倫斯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打理自己的摩托車(本片對勞倫斯退役後的生活一概沒有交代,但英美觀眾應該是知道的,他在參加了巴黎和會,為他的阿拉伯朋友們爭取權益然而勞而無功(這在ralph fiennes的早期影片《危險人物:阿拉伯以後的勞倫斯》里有反映)以後,心灰意冷,改名換姓,到英國皇家空軍當了一個小兵,後來被新聞界發現。他在軍隊里寫作、參與研發汽艇,在1935年他去世之前不久退役),十分悠閑,這恰與他沙漠里激流旋風般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字幕出完以後,主角跨上他心愛的摩托車出去辦事。勞倫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十分喜愛高速摩托,一位勞倫斯的傳記散文作者認為,勞倫斯的這項愛好正是平淡生活中體驗過去激情四溢生活的一種方式。他開車經過陰翳的鄉間小道,臉上的斑駁陰影,表現了主角內心光明與黑暗交織的復雜內涵。在高速行進的過程當中,勞倫斯為了躲避迎面而來的騎自行車的兩個小孩(如果注意的話,可以看到那兩個小孩是靠右走的,而英國習慣是靠左走的),強行剎車,結果摔出路邊。(他5月13日出車禍,5月19日去世)。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他對他人生命的重視,與下文形成照應與對比。
鏡頭很快切轉到聖保羅大教堂(不知道記沒記錯),在這里, 不同的人物對他做出了不同的評價。最忠厚老實的Brighton評價他是「我見過的最優秀的人」,而勞倫斯的前上司很善於對這位曾拒絕英王授勛,當時有很大爭議的人物發表評論,當有記者問到,你對勞倫上校有什麼看法的時候,他虛與委蛇地談起了阿拉伯戰爭是個偉大的戰爭,然而記者問起:「關於勞倫斯上校他本人呢?」他若有所思地說:我不太熟悉他。邊說邊走了。使得勞倫斯名震歐美的記者bentley對記者的回答最有代表性,當面的回答是稱贊勞倫斯是「一位學者、鬥士、詩人」,轉過頭,他就對朋友說,他是我見過的最無恥的表現主義者之一。這時一個留著典型的一戰前的唇髭的人(注意他,他會在片中再次出現。他的裝束,也代表了他的正統保守表面的價值觀)拍拍bentley的肩膀,對他表示了最嚴正的抗議。bentley問他是什麼人,他說,我有幸跟他(勞倫斯)握過手。在這短短的一段里,充分的表現出了勞倫斯身份的微妙和他在當時不同的群體心目中的爭議的形象。實際上,勞倫斯那種自我表現與自我壓抑並存的性格使他的形象成為長期的爭論對象,但是有一位作家認為他是「癔病的同性戀者」,但也有另一位作家把他表現為一個悲劇的夢想家。

② 還有沒有好看的電影啊

十大經典電影(人生篇)
1、《肖申克的救贖》
2、《百萬金嬰》
3、《悲慘世界》1958年版
4、《辛德勒的名單》
5、《阿甘正傳》
6、《勇敢的心》
7、《活著》
8、《天堂影院》
9、《殺手裡昂》
10、《完美的世界》

十大經典電影(警匪篇)
1、《盜火線》
2、《喋血雙雄》
3、《沉默的羔羊》
4、《七宗罪》
5、《洛杉磯機密》
6、《失眠症》
7、《幕後嫌疑犯》
8、《暗花》
9、《虎膽龍威》
10、《36局》

十大經典電影(黑幫篇)
1、《教父》
2、《無間道》
3、《美國往事》
4、《英雄本色》1
5、《低級小說》
6、《賭城風雲》
7、《紐約黑幫》
8、《疤臉人》
9、《槍火》
10、《盜亦有道》

十大經典電影(戰爭篇)
1、《巴頓將軍》
2、《拯救大兵雷恩》
3、《現代啟示錄》
4、《戰爭與和平》
5、《野戰排》
6、《西線無戰事》
7、《最長的一天》
8、《獵鹿人》
9、《遙遠的橋》
10、《黑鷹墜落》

十大經典電影(愛情篇)
1、《羅馬假日》
2、《泰坦尼克》
3、《卡薩布蘭卡》
4、《花樣年華》
5、《人鬼情未了》
6、《亂世佳人》
7、《風月俏佳人》
8、《西雅圖未眠夜》
9、《廊橋遺夢》
10、《英國病人》

歷屆奧斯卡獲獎影片

第1屆奧斯卡(1927-1928年度)
最佳影片:翼 Wings

第2屆奧斯卡(1928-1929年度)
最佳影片:百老匯的旋律/紅伶秘史 The Broadway Melody

第3屆奧斯卡(1929-1930年度)
最佳影片:西線無戰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第4屆奧斯卡(1930-1931年度)
最佳影片:壯志千秋 Cimarron

第5屆奧斯卡(1931-1932年度)
最佳影片:大飯店 Grand Hotel

第6屆奧斯卡(1932-1933年度)
最佳影片:亂世春秋 Cavalcade

第7屆奧斯卡(1933-1934年度)
最佳影片:一夜風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第8屆奧斯卡(1935-1936年度)
最佳影片:叛艦喋血記 Mutiny on the Bounty

第9屆奧斯卡(1936-1937年度)
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齊格飛 The Great Ziegfeld

第10屆奧斯卡(1937-1938年度)
最佳影片:左拉傳 The Life of Emile Zola

第11屆奧斯卡(1938-1939年度)
最佳影片:浮生若夢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第12屆奧斯卡(1939-1940年度)
最佳影片: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第13屆奧斯卡(1940-1941年度)
最佳影片:蝴蝶夢 Rebecca

第14屆奧斯卡(1941-1942年度)
最佳影片:翡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第15屆奧斯卡(1942-1943年度)
最佳影片:忠勇之家 Mrs. Miniver

第16屆奧斯卡(1943-1944年度)
最佳影片: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第17屆奧斯卡(1944-1945年度)
最佳影片:與我同行 Going My Way

第18屆奧斯卡(1945-1946年度)
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未 The Lost Weekend

第19屆奧斯卡(1946-1947年度)
最佳影片:黃金時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第20屆奧斯卡(1947-1948年度)
最佳影片:君子協定 Gentleman's Agreement

第21屆奧斯卡(1948-1949年度)
最佳影片:哈姆雷特 Hamlet

第22屆奧斯卡(1949-1950年度)
最佳影片:國王的弄臣 All the King's Men

第23屆奧斯卡(1950-1951年度)
最佳影片: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

第24屆奧斯卡(1951-1952年度)
最佳影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American in Paris, An

第25屆奧斯卡(1952-1953年度)
最佳影片:戲王之王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

第26屆奧斯卡(1953-1954年度)
最佳影片:亂世忠魂 From Here to Eternity

第27屆奧斯卡(1954-1955年度)
最佳影片:碼頭風雲 On the Waterfront

第28屆奧斯卡(1955-1956年度)
最佳影片:馬蒂 Marty

第29屆奧斯卡(1956-1957年度)
最佳影片:環游地球八十天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第30屆奧斯卡(1957-1958年度)
最佳影片: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第31屆奧斯卡(1958-1959年度)
最佳影片:金粉世界 Gigi

第32屆奧斯卡(1959-1960年度)
最佳影片:賓虛 Ben-Hur

第33屆奧斯卡(1960-1961年度)
最佳影片:桃色公寓 The Apartment

第34屆奧斯卡(1961-1962年度)
最佳影片: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

第35屆奧斯卡(1962-1963年度)
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第36屆奧斯卡(1963-1964年度)
最佳影片:湯姆 瓊斯 Tom Jones

第37屆奧斯卡(1964-1965年度)
最佳影片: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第38屆奧斯卡(1965-1966年度)
最佳影片: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

第39屆奧斯卡(1966-1967年度)
最佳影片:四季之人 A Man for All Seasons

第40屆奧斯卡(1967-1968年度)
最佳影片:炎熱的夜晚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第41屆奧斯卡(1968-1969年度)
最佳影片:霧都孤兒 Oliver!

第42屆奧斯卡(1969-1970年度)
最佳影片: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第43屆奧斯卡(1970-1971年度)
最佳影片:巴頓將軍 Patton

第44屆奧斯卡(1971-1972年度)
最佳影片:法國販毒網 The French Connection

第45屆奧斯卡(1972-1973年度)
最佳影片:教父 The Godfather

第46屆奧斯卡(1973-1974年度)
最佳影片:騙中騙 The Sting

第47屆奧斯卡(1974-1975年度)
最佳影片:教父 2 The Godfather: Part II

第48屆奧斯卡(1975-1976年度)
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第49屆奧斯卡(1976-1977年度)
最佳影片:洛奇 Rocky

第50屆奧斯卡(1977-1978年度)
最佳影片:安妮•霍爾 Annie Hall

第51屆奧斯卡(1978-1979年度)
最佳影片:獵鹿人 The Deer Hunter

第52屆奧斯卡(1979-1980年度)
最佳影片: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

第53屆奧斯卡(1980-1981年度)
最佳影片:普通人 ordinary People

第54屆奧斯卡(1981-1982年度)
最佳影片:火的戰車 Chariots of Fire

第55屆奧斯卡(1982-1983年度)
最佳影片:甘地傳 Gandhi

第56屆奧斯卡(1983-1984年度)
最佳影片:母女情深 Terms of Endearment

第57屆奧斯卡(1984-1985年度)
最佳影片:莫扎特 Amadeus

第58屆奧斯卡(1985-1986年度)
最佳影片: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第59屆奧斯卡(1986-1987年度)
最佳影片:野戰排 Platoon

第60屆奧斯卡(1987-1988年度)
最佳影片: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第61屆奧斯卡(1988-1989年度)
最佳影片:雨人 Rain Man

第62屆奧斯卡(1989-1990年度)
最佳影片:為戴茜小姐開車 Driving Miss Daisy

第63屆奧斯卡(1990-1991年度)
最佳影片: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第64屆奧斯卡(1991-1992年度)
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第65屆奧斯卡(1992-1993年度)
最佳影片:不可饒恕 Unforgiven

第66屆奧斯卡(1993-1994年度)
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第67屆奧斯卡(1994-1995年度)
最佳影片: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第68屆奧斯卡(1995-1996年度)
最佳影片:勇敢的心 Braveheart

第69屆奧斯卡(1996-1997年度)
最佳影片:英國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第70屆奧斯卡(1997-1998年度)
最佳影片:泰坦尼克號 Titanic

第71屆奧斯卡(1998-1999年度)
最佳影片: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第72屆奧斯卡(1999-2000年度)
最佳影片:美國麗人 American Beauty

第73屆奧斯卡(2000-2001年度)
最佳影片:角鬥士 Gladiator

第74屆奧斯卡(2001-2002年度)
最佳影片:美麗心靈 A Beautiful Mind

第75屆奧斯卡(2002-2003年度)
最佳影片:芝加哥 Chicago

第76屆奧斯卡(2003-2004年度)
最佳影片:指環王3 王者歸來The Loa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第77屆奧斯卡(2004-2005年度)
最佳影片:百萬美元寶貝 Million dollar baby

第78屆奧斯卡(2005-2006年度)
最佳影片:撞車 Cras

③ 阿拉伯國家同性戀比例多嗎

觀察一下你周圍,說不定他們都是同性戀!

④ 同性戀如何解釋

請看維基網路關於同性戀的條目
其中詳細記述了歷史上的同性戀和對這種行為的研究
可以肯定的說
在動物中同性戀行為是可以見到的
而且保有一個穩定的比例
條目鏈接: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90%8C%E6%80%A7%E6%81%8B

性戀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重定向自同性戀)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古希臘人表達男性間的愛。同性間的愛情在古希臘受到廣泛地接受
古希臘人表達男性間的愛。同性間的愛情在古希臘受到廣泛地接受

同性戀是一種性取向或性指向,具有同性戀性取向的成員只對或基本上只對社會中與自己性別認同相同的人產生性慾或愛慕。具有這種性取向的人稱謂同性戀者。同性戀有時候也可以用來描述同性性行為,即同性成員間發生的性行為,而不管參與者的性取向如何。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同性戀作為一種現代概念,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是無法直接一一對應為現代的「同性戀」的。例如古羅馬的「愛者」與「被愛者」的關系與現代的「同性戀」可能完全不一樣。
目錄
[隱藏]

* 1 字源學
o 1.1 中文
* 2 同性戀者有多少?
* 3 同性戀與連續性譜
* 4 動物中的同性性行為
* 5 同性戀及其行為的理論研究
* 6 同性戀為什麼存在?
* 7 社會學觀點
o 7.1 法律
o 7.2 政治
o 7.3 軍隊
o 7.4 宗教
+ 7.4.1 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世俗論者
* 8 歷史
* 9 相關學術研究舉隅
o 9.1 英文書目
o 9.2 中文書目
* 10 相關主題
* 11 外部鏈結和參考
* 12 注腳

[編輯]

字源學
放大

「同性戀」一詞是現代概念。據目前所知,這個單詞最早出現在匈牙利作家Karl Maria Kertbeny的一篇文章中。19世紀末,普魯士帝國頒布新憲法,規定從事男性同性性行為的行為者判處一年到四年的監禁。Karl Maria Kertbeny撰文抨擊並抵制該法令,並首次創出單詞「homosexuality」,已用來替代當時廣泛使用的帶有貶義色彩的「雞奸者(pederast)」一詞。Kertbeny認為許多同性戀比普通的男人更有男子氣概,並且他們比那些由於性慾過剩而犯下諸如強奸、傷害罪行的異性戀更優秀。Kertbeny希望他的新詞和對這個詞的解釋能對廢除普魯士帝國新憲法第175條有所幫助。但該法條仍於1871年通過並施行,60年後,成為納粹政府屠殺同性戀的法源。

不過,德國精神病學家,《性精神病態》(Psychopathia Sexualis)一書的作者,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Richard von Krafft-Ebing)和其他的醫生接受了這個詞,將它作為使用在病理學診斷方法中。

單詞「homosexual」直接翻譯指「同性的」,來源於希臘語前綴「homo-」(表示「相同的」)和拉丁詞根「sex」(表示「性」)。而其他的意指同性戀的詞彙,例如homophilia和inversion現在已經基本不再使用。

隨著心理科學的產生和發展,homosexual開始成為對醫學臨床研究中被用來指代一種精神疾病的稱呼。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於1973年將homosexual從精神疾病列表裡刪除之前,homosexual一詞一直被同性戀者認為是一個帶有污衊性質的詞彙。因此,西方同性戀者很少使用homosexual這個詞來稱呼自己以及同性間的性行為。

後來,gay這個隱諱語開始流行起來,並受到同性戀者的認同,成為稱呼同性戀的一個更得體的一個稱呼。英文單字gay,本意指「感覺快樂的」,「使人高興的」。19世紀,妓女開始被戲稱為gay women, 與此同時人們把那些游手好閑的花花公子稱為gay。20世紀初,美國的部分同性戀開始使用gay這個詞作為自己自身的標簽,以區別於在病理和臨床上被廣泛使用的詞彙homosexual。到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同性戀群體強烈要求各個媒體在報道和播放涉及同性戀消息時用gay取代homosexual,作為回應,gay這個詞彙開始逐漸被媒體接受和使用。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如直到1989年,美國主流媒體之一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才最終接受gay這個詞用以指稱同性戀。

現在,通常使用gay來指稱男性的同性戀者,而使用lesbian來稱呼女性的同性戀者。後者來源於古希臘的一個小島的名稱Lesbos(萊斯博斯島)。這個小島位於愛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伊奧利亞人的一個重要居住地。公元前7世紀時,萊斯博斯島以其抒情詩人而聞名,在這些詩人中,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戀詩人薩福(Sappho)。Lesbian 本意指居住在該島上的人,但自薩福以後,Lesbian這個詞彙開始有了新的註解。19世紀末,醫學界開始使用lesbian來指稱與薩福有同樣性傾向的女性。從那時起,lesbian開始包含女性同性戀的含義,並被廣泛使用起來。

其他一些稱呼同性戀的詞語,例如fag、faggot、homo和dyke等,都是具有貶損意義的稱呼同性戀者的代稱。現在所興起的稱呼性少數社區的單詞queer本來也是具有貶損意味的詞語,但是隨著性少數社區內部的使用,這個單詞開始受到性少數社區的認同,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這個稱呼。
[編輯]

中文

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同性戀」這個稱呼,而是使用更為隱諱的表達,如下:

* 「斷袖」: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
* 「龍陽」:史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
* 「餘桃」: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

其他尚有「男風」、「香火兄弟」、「龍陽癖」等詞婉指同性戀現象。

在現代中文口語中,常常使用「同志」來稱呼同性戀者(但是在正式場合下,這個詞語的原意不變)。此外還有粵語吸收的英文單詞gay後的稱謂「基」,用來指代同性戀。但是這個詞語通常具有貶損意味。這種帶有貶損意義的單詞還有例如「玻璃」等。

隨著網路和同性戀酒吧的出現,更多的中文詞彙在同性戀社區內部出現。這些詞彙通常是非同性戀社區的人所不熟知的。例如在台灣,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通常使用於BBS這種網路系統上。

女同志族群中,「T」指特質傾向於陽剛,或外貌喜歡作男性化/中性化裝扮者(「T」可能來自英文的Tomboy); 「婆」指裝扮、行為、氣質陰柔的女同志(又稱為P)。台灣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當於西方的Butch/Femme。「婆」這個詞在最早是相對於T 而來,指「T的老婆」。但近年來,婆的主體性已經逐漸浮現,用以泛指氣質較陰柔者;Uncle指年長的T。這個詞起源於60年代,是女同志用來對長輩的尊稱;「拉子」、「拉拉」或「蕾絲邊」指女同性戀者(由Lesbian諧音而來),最早出現在台灣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說《鱷魚手記》里,於1990年代開始流行於台灣。

男同志亦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詞與用語,例如台灣同志文化術語里較普遍的用語是「C貨」,系由英語「Sissy」所衍生而來,指氣質陰柔的男同志。 Macho Queen(金剛芭比)指外貌非常陽剛,身型健壯,但隱約有陰柔特質或動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另外如同於女同性戀者的「T」與「P」,台灣男同戀者一般也分為「哥」(普通亦可稱『葛格』)、「弟」(亦可稱『底迪』)兩種角色。但兩者主要的差別並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護及依賴兩種概念。但一般而言,其區分是不明顯且無確實定義的,主要是排陰柔氣質的男性,最主要是台灣還是保守的社會,故男同志依舊受到父權主義的影響。哥跟弟的名詞充滿陽具閹割情節,安慰大於實際,主要是對異性戀的哥們或拜把兄弟情節氛圍的一種膜拜與憧憬。
[編輯]

同性戀者有多少?

目前並沒有實際的同性戀人口統計,只有研究報告或抽樣的調查供作參考。同性戀所佔的人口比例根據不同的估計會有不同的結果,從1%到37%不等。然而,因為這個話題的政治原因,很多的人都對這些研究提出挑戰。

在不同的調查中,由於「同性戀」的定義不同,所得的結果也會差別很大。但是很多調查都同意下面的看法:

* 具有多次同性戀經歷的人少於只有一次同性戀經驗的人;
* 把自己完全定義為同性戀的人少於經歷過多次同性戀行為的人;

在一個極端的研究中,金賽報告指出美國有37%的男性曾經在與另一個男性的接觸中達到不同程度的快感;而在另一個研究中,美國國家意見調查中心報告說只有大約0.7%的美國男性認為他們是絕對的同性戀者(參看注腳1)。很多在美國和歐洲進行的隨機調查趨向於認為在過去有過同性性行為經驗的人的人數佔8%左右,而只有同性性行為經驗的人只佔2%左右。

金賽以後,大量大規模的跨文化調查始終顯示人群中的同性戀比例少於金賽所宣稱的,這些調查涵蓋了隨機抽取的上萬個對象。

但是,注意不同的報告都會因為測試者的隱瞞而產生偏差。(注腳1)

不同的差異廣大的資料通常被人引用,例如:

* 斯密斯1991年對國家民意調查中心報告[1]進行分析後表示到18歲,有5.9%的活躍男性有過男性的伴侶,但是「18歲以後,只有1%的是同性戀,4+%的是雙性戀」。
* 由Christopher Bagley和Pierre Tremblay於1998年做的研究表示13.5%的男性「報告說有一定程度的同性戀」包括「自己聲稱的重復計算的同性戀(5.9%)和/或雙性戀(6.1%)」 [2]
* NHSLS報告表示18歲以後的人群中同性戀佔4.9%。[3]

通常來說,反同性戀者引用的資料通常顯示同性戀的比例是1%,而由同性戀活躍分子引用的資料則將近10%。
[編輯]

同性戀與連續性譜

請參看:同性戀人口

通常在異性戀的人群中,有一些會對同性產生某種程度或者臨時性的好感。相反的,很多把自己認同為同性戀的人,或傾向於同性性行為和維持同性性關系的人,也同時維持著與異性的性行為或維持長期的異性戀關系。這些維持著同性性行為的異性戀實踐者通常被認為是「躲在櫥櫃」里的人群的一部分,或是那些隱藏自己的同性性取向的人,這個群體的數量會隨著社會對同性戀者寬容程度的提高而減少。

有一些研究,特別是阿爾弗烈德·查爾斯·金賽在他的《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提到的實驗。金賽的試驗要求受訪者在一個由絕對同性戀到絕對異性戀連續變化的性取向譜中評估自己的性取向,然後對受訪者的自我評估結果以及受訪者的行為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金賽認為大部分人顯示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很多人都會同時被雙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更偏好於某一種性別。金賽以及他的同事據此認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絕對的同性戀或異性戀。而且,如果將雙性戀定義為對一種性別的偏好並不比對另一種性別的偏好更強烈,則更少的人是完全的雙性戀。後來的研究暗示出金賽的研究誇大了人群中雙性戀的發生幾率,但是他那關於連續性譜的概念卻被廣泛的接受。

與同自己性別相同的人產生同性性行為,就其本身來說,並不必然的被認為是同性戀傾向,而僅是同性性行為。並不是所有受同性吸引或維持同性性關系的人都認為他們自己是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一些經常發生同性性行為的人仍然認為他們是異性戀者。因此,區分同性性行為、同性性吸引和同性戀自我認同是很重要的,它們並不一定是一致的。例如,在監獄中,或其它性別隔離的環境中,可能會引起異性戀者參與到境遇性性行為,雖然他們在外面的環境中是異性戀者。有些人從事同性性行為並不是基於其性取向或者性渴望,比如男妓。他們通常是年輕的異性戀男性,但是他們卻通過與男人性交賺錢。可能有一些男妓本身是同性戀者,但絕大多數不是這樣。
[編輯]

動物中的同性性行為

請參看:動物中的同性戀

同性性行為在鳥類和哺乳動物中很普遍,比如猿。有人認為這種性行為與雄性社會組織以及社會支配理論有關。監獄同性性行為、僧侶同性性行為、軍營同性性行為,通常被認為是非同性戀或境遇性同性戀,表現出了類似的「支配」特徵。

在實行母氏社會模式的倭黑猩猩群體里也能發現同性性行為;澳洲雄性黑天鵝常會兩兩結成配偶對子,或與雌性天鵝組成三人家庭以繁殖後代。雄性綿羊間有與人類相似的同性戀現象,2004年3月的一個針對雄性綿羊的研究顯示,雄性綿羊中的同性戀行為與它們大腦中一個叫做「綿羊雙性核子」的部分有關系。這項研究和其它的研究一起,顯示了動物在進行性伴侶的選擇時是根據其腦部存在的差異,而並非通常所認為的動物性別差異。
[編輯]

同性戀及其行為的理論研究

請參看:酷兒理論

有一些研究,例如阿爾弗烈德·查理斯·金西的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提到的,試驗要求受訪者從一個由絕對同性戀到絕對異性戀變化的連續的性取向譜中為自己評估,然後綜合對他們行為的分析研究後,他認為大部分人群顯示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很多人都會被雙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只偏向於某一種性別。金賽以及他的同事據此認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絕對的同性戀或異性戀。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雙性戀。後來的研究暗示出金賽的研究誇大了人群中雙性戀的發生幾率,但是他那關於連續性譜的觀念卻受到了廣泛的認同。

有些研究酷兒理論(Queer theory)的學者,最著名的是法國的哲學家米歇爾·福柯(雖然有人認為他的關於這方面的見解被後來的學者曲解了)對現代諸如「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的性別定義進行反駁,認為他們不是任何存在客體,而是社會結構,即所謂的社會建構主義。這個觀點被稱為酷兒理論。一個經常爭論的焦點是在現代社會以前的同性戀和現代社會的同性戀是不同的(現代社會中的同性戀更多由平等觀念所建構,而之前的同性戀則由時代、性別以及社會階層所建構)。批評家爭論說,雖然不同時代的同性戀者有不同的特徵,但是潛藏的現象一直存在,它不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產物。同時,盡管同性戀的表現方式與社會結構緊密相連,但它的特質卻總是穩定的,持久的。

當人們開始關注,特別是在消極意義上關注性慾望或性行為的時候,性取向的成因這個問題就自然得被提出。性取向的成因目前還沒有定論,一般都認為性取向可能是在多種因素的長期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目前多認為後天培養、環境或兩者的結合是決定人類性行為的主要因素。

而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ore)則認為同性戀傾向及其行為是有基因決定的。一種觀點認為大部分有同性戀基因的人因為社會壓力而過著「異性戀」 的生活,與異性結婚並繁衍後代。按照這種觀點,在進入信息時代以後,認為同性戀下流低劣的人數會減少,因為人們會解決到更多的同性戀並逐漸接受這種現象和群體。進而,那些攜帶同性戀基因的人也就不會按照異性戀的生活方式來安排自己的生活,生育的現象在同性戀群體中將會減少。

西蒙·列維(Simon LeVay)關於同性戀男屍(均死於艾滋病並發症)下丘腦的研究和Marc Breedloves關於生者的出生順序以及手指長度比例的研究,都顯示出出生前荷爾蒙對性取向決定問題上所產生的影響。前者指出男性同性戀者的女性化趨勢,後者則指出同性戀者,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男性化的趨勢。

作為主要文化傳播模式的「模仿」也可以用來解決與同性戀有關的一些行為。當同性戀現象通過電視或其他大眾媒體展示在大眾面前,隨著大眾對同性愛人間愛情的寬容度提高,將會促進對同性戀的深入研究或出現模仿同性戀行為的可能趨勢。這些在過去一直被禁止的,在將來都是可行的。
[編輯]

同性戀為什麼存在?

請參看:同性戀的起因

在關於什麼因素決定一個人的性取向問題上存有很多爭議(特別是關於環境和基因方面的爭議):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是不可變的還是可選擇的。一些人認為同性戀是一個學習行為。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同性戀是一種學習行為的話,應該可以通過讓同性戀者學習異性戀者的性覺醒、性刺激和性行為來改變同性戀取向,但是這事實上是很困難的。他們聲稱一定有一種先天的因素使得大部分人們對異性產生性慾。這些因素也在同性戀者身上體現,只是同性戀是其中非典型的例子。

一些科學研究顯示,通過對同性戀者的大腦解剖,發現同性戀男性的大腦與異性戀女性的大腦有相似的地方,而與異性戀男性的大腦有區別。其他的發現包括同性戀男性的手指印與異性戀女性的相類似。如果一個胎兒的手指印在16周形成,這表示同性戀可能是由基因決定的。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表示,如果其中一個雙胞胎是同性戀者,則另一個是同性戀者的比率增加50%。科學對同性戀的研究還很初步,而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改變著科學觀察同性戀的方式。

一些宗教組織相信同性戀是一種選擇,並為同性戀者提供轉化療法(conversion therapies)來改變他們的性取向,但是這些療法受到醫學界和科學界的批評,因為它們帶來的壓抑感有時會導致治療者自殺,或自卑感。美國精神學學會已經於1997年通過決議,表示從事這種療法的醫生將被認為是缺乏職業道德的。
[編輯]

社會學觀點

不同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根據時間和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從要求所有男性必須參加同性戀關系,到完全禁止,從接受同性戀到視同性戀為一種罪惡,並處以死刑。
[編輯]

法律

請參看:世界同性戀法律和同性婚姻
世界版圖中對同性戀的認可程度圖
放大
世界版圖中對同性戀的認可程度圖

直到19世紀,很多接受了拿破崙法典的地區,並沒有明確禁止同性性行為。但是很多採納了英國的習慣法系統的國家,則保留了反雞奸條例並處死同性戀者。這種情況一直沿襲到19世紀末。

到了20世紀,隨著同性戀權利的興起,作為泛公民權利的一部分,以及學術機構對性行為的研究而產生的酷兒研究的出現,使得媒體上出現了同性戀形象,並改變了社會對同性戀的認同程度。

英國的沃芬敦報告(Wolfenden report)是西方國家對同性戀合法化的轉折點。很多西方文明國家現在已經對同性戀或同性戀行為進行了合法化。一系列的歐洲國家,例如荷蘭、德國等已經改變法律或者允許同性婚姻或者在法律上認可長期的同性戀關系。一系列的國家允許同性戀伴侶收養子女。而公開承認是同性戀、雙性戀或過去曾經進行過同性性行為的政治家的人數也在上升。這包括了前英國國防秘書附屬梅傑(John Major)、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公開的同性戀政治家大維·諾里斯是愛爾蘭參議院議員,而現任以及前任愛爾蘭總統瑪麗·麥阿里斯(Mary McAleese)和瑪麗·羅賓遜是愛爾蘭同性戀法律改革運動(Campaign for Homoexual Law Reform)的創始人,這個組織曾在愛爾蘭共和國對同性戀合法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對同性性行為和立法和合法化,以及同性婚姻和無性別詳述的公民結合是同性戀權力活動家的主要目標,以保護同性戀伴侶和家庭。

最近幾年,一些地區放鬆了或取消了歧視同性戀的法律,包括雞奸法和禁止同性戀參軍的條例。

1951年,保加利亞合法化了成年人之間的同性性行為,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則於1961年通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1967年把21歲以上成年人自願的同性性行為合法化,蘇格蘭在1980年跟進,北愛爾蘭則於1982年跟進。承諾年齡在1994年從21歲下降到18歲,並於2000年在大不列顛大陸調低到16歲和北愛爾蘭的17歲。這是的同性性行為的承諾年齡與異性性行為的承諾年齡一致。

在美國,這個趨勢在2003年6月26日達到頂峰,當時美國的最高法院在勞倫斯對決德克薩斯州的判決中認為,美國州憲法中把兩個成人間私人的、非商業化的性活動(包括同性性活動)判為犯罪是違反憲法的(請參看雞奸法)。並廢除了全國的雞奸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各版中均沒有明確將同性戀定為犯罪的條文,但在1996年以前曾出現過依照刑法中「流氓罪」條文將同性性為者判刑的案例。 1996年被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新刑法對流氓罪的內容給予了更為明確的解釋,其中並不包括同性性行為,據此可以認為同性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完全被非罪化。但由於大多數中國人對同性性行為仍然持反感態度,且並無法律明確聲明要保護同性戀者的合法權利,所以同性戀者在社會上仍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與欺壓,但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待同性戀態度的總體趨勢是越來越寬容的。

不過,上述國家的趨勢並不是在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一樣的,在一些國家,雞奸仍然被認為是犯罪行為(請參見雞奸法)。最極端的例子是,同性戀在阿富汗、茅利塔尼亞、伊朗、奈及利亞、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蘇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葉門仍然會被判以死刑。有期徒刑包括在孟加拉國、不丹、蓋亞那、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新加坡、烏干達。
[編輯]

政治
[編輯]

軍隊
一個士兵加入耶路撒冷的同志驕傲遊行。以色列軍隊允許部分性取向的軍役。
放大
一個士兵加入耶路撒冷的同志驕傲遊行。以色列軍隊允許部分性取向的軍役。

通常由於軍隊實行比社會更嚴格的性別隔離制度,所以自從古代以來,就有很多記載軍隊同性戀的文獻,並且表明軍隊裡面的同性戀現象比社會上更為普遍。官方對待這種性行為的態度根據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都反映出他們的文化對待同性戀的觀點。古希臘以及前現代化日本的軍隊,傳統上支持這種形式的男性間的親密關系。現代的國家中,例如英國等,歡迎同性戀者在軍隊中服役,但是也有例如美國,把同性戀者看成是對軍隊的一個威脅。而效仿軍隊的童子軍,通常也反映了軍隊對待同性戀的立場。例如英國對其持歡迎態度,而美國則拒絕同性戀者加入童子軍。
[編輯]

宗教

請參看:宗教和同性戀

宗教在形成某種文化對待同性戀態度的問題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歷史上對同性戀持負面態度的僅限於亞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非亞伯拉罕宗教的族群通常認為同性戀是神聖的或中立的。在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開始蔓延的年代,很多非亞伯拉罕宗教的宗教開始接受了這種對同性戀持敵對態度的觀念。

宗教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多種多樣。現在,比較保守的亞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教義把同性戀視為一種罪惡,而佛教、神道教以及其他一些宗教則把所有形式的性行為都看作是對精神生活的干擾,但是則沒有強調性取向的對象。受原教旨主義影響的國家通常認為同性關系是一種性變態,並加以刑罰。在一些地區,同性間發行「逾矩行為」可能遭到死刑威脅。
[編輯]

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世俗論者

在以反對同性戀宗教為大多數的社會中,同性戀權力活動家和非宗教信仰的人很容易結成政治聯盟。但是,作為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世俗主義論者並不表示他們就一定支持同性戀權利。很多非宗教信仰者由於各種文化、私人和非宗教的原因而反對同性戀者。例如在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很多時候也可能對同性戀採取敵視的態度。

在很多文化和意識形態中,對同性戀的迫害是很普遍的。雖然通常是由宗教主導的,但是納粹德國的同性戀者則是近代基於非宗教因素的極端迫害同性戀的一個頂峰。納粹把同性戀視為優生學的道德缺陷,而不是罪惡。同性戀者也是納粹大屠殺的人群之一,雖然並沒有政策說要像屠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那樣消除所有的同性戀者(保持政黨路線的同性戀者可以免受逮捕),但是,納粹通過很多把同性戀關系定義為犯罪的法律,而從事同性戀行為的人一旦被當場抓獲通常就會在集中營中被判死刑。在集中營中的同性戀者通常會受到警衛或其它囚犯單獨的虐待、折磨、拷打和謀殺。在集中營中,同性戀者被迫穿著粉紅三角形標志。這個標志後來被用作同性戀自豪日的標志和特徵。更多的資料,請參看:納粹德國的同性戀者。

在前工業時代,同性性行為在低層階級和上流階級中受到普遍接受,但是在資產階級中則沒有這么普遍。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核心家庭的出現,同性性行為變得不那麼被人接受了。

有些宗教運動人士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補償療法」(reparative therapy)醫治或治癒同性性取向。但是,這被大部分美國健康和精神健康專業組織以其為無效的、不必要的和潛在的傷害而拒絕接受。在1973年,美國已經不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了。但是,在世界的其它一些地區,雖然還沒有對同性戀產生的原因和其是否為天生的達成一致的意見,卻仍然堅持同性戀是一種疾病或精神疾病。由於來自同性戀組織的壓力,美國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再提供支持,但是科學界對此的看法和世界上人們對此的想法並沒有達成一致。很多反對同性戀運動的人認為這是西方要把他們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強加到他們的文明中的企圖,因此他們把反對同性戀作為反對世界新秩序壓迫的手段,而不是支持受到壓迫的權利。
[編輯]

歷史

請參看:同性戀歷史

通常認為同性性關系在古希臘是很普遍的。但是K.J.多佛(K.J. Dover)指出,這樣的關系並沒有取代男女間的婚姻,而是發生在之前或一起。一個成年男子不會有一個成年男子同伴,但是他會成為「愛者」(erastes),而較年輕的成為「被愛者」(eromenos)。在這種關系中,被愛者感到渴望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他還沒有男子氣概。受到慾望和尊敬的驅使,愛者會無私地奉獻所有被愛者要求的用於繁榮社會的教育。

* Greek Homosexuality, K.J. Dover, 1979年,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London

西方的同性戀者擁有相同的文化,部分原因是他們受到共同?/td>

⑤ 誰知道各國有關同性戀的法律

●圖中深藍色部分的國家和地區承認同性婚姻,他們包括:荷蘭(2001),比利時(2003),西班牙(2005),加拿大(2005),南非(2006),挪威(2009),瑞典(2009),葡萄牙(2010),冰島(2010),阿根廷(2010)以及墨西哥『墨西哥城(2010)』,美國『馬薩諸塞州(2004),康涅狄格州(2008),艾奧瓦州(2009),佛蒙特州(2009),新罕布希爾州(2010),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10),紐約州(2011)』。愛爾蘭(2011) ●圖中淺藍色部分的國家和地區承認同性伴侶之間的民事結合,他們包括:丹麥(1989),法國(1999),德國(2001),芬蘭(2002),盧森堡(2004),英國(2005),安道爾(2005),捷克(2005),斯洛維尼亞(2006),瑞士(2007),匈牙利(2009),奧地利(2010),愛爾蘭(2011),列支敦斯登(2011),紐西蘭(2004),烏拉圭(2008),哥倫比亞(2009),厄瓜多(2009),巴西(2011)。而美國,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區也承認民事結合。此外,澳大利亞,克羅埃西亞,在國家一級的法律上雖不允許同性伴侶登記為民事伴侶,但將同性伴侶視為同居關系,因此也包含在淺藍色部分內。 ●圖中淡藍色部分的國家和地區承認其公民在海外或國內其他行政區合法登記的同性婚姻關系,但在本國或本地區不進行登記,他們包括:墨西哥(僅墨西哥城),阿魯巴(僅荷蘭),美國馬里蘭州。 圖中灰白色部分的國家和地區同性戀非刑事化但是同性伴侶的任何關系不被法律承認,這部分國家和地區佔了大部分,其中也包括中國。 ●圖中土黃至咖啡色和深紅色的國家和地區同性戀違法,根據英國BBC的統計,法律認為同性戀違法的國家全球有76個,它們普遍分布於回教地區的非洲、西亞及南亞等地區,其中有期徒刑包括在孟加拉、不丹、馬爾地夫、新加坡、烏干達、法屬蓋亞那,而更嚴重的死刑包括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茅利塔尼亞、奈及利亞、蘇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葉門。

⑥ 一部關於巴黎的電影

巴黎,我愛你》是去年嘎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開幕電影,製片方邀請了全球知名的21位導演在巴黎的18個區分別拍攝了18部5分鍾的短片。形式上有點像4年前的《十分鍾年華老去》,區別在於當年邀請的導演們個個威名震天,主題又是「時間」這種哲學概念,各位大導難免暗中較勁,整部電影的基調比較沉重。如今主題換成了「愛」這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導演們興致高昂了很多,電影氣氛輕松明快。簡單的說,當年導演們致力於搞藝術,現在大家的心態傾向於搞搞藝術。

由於電影的時間縮短為5分鍾,地點也限定於巴黎的某一個區,所以大多數導演都選擇了老老實實的講故事。也許藝術性不如當年的《十分鍾年華老去》,但趣味性有過之而無不及。開篇第一部是《蒙馬特》,一個中年男子開車在蒙馬特高地的胡同里漫無目的的穿梭,無聊的通過後視鏡觀察路人,然後一個女人陰差陽錯得暈倒在他的車旁,一段簡單而且尷尬的對話後,巴黎雲霧下投射出一縷簡約的陽光,照射出一段可能發生的愛情。

第二段的《塞納河畔》也許是其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不是說教意味稍強了一點點。一個黑人,一個阿拉伯人,一個白人,三個青年閑坐在塞納河畔與路過的女孩們無理的搭訕。一個阿拉伯少女在旁邊輕笑,女孩離開時被一塊石頭絆倒,引起人們一陣鬨笑。白人男孩忙跑上去幫助她,男孩笨拙的幫女孩帶頭巾的動作大概是民族差異的體現,但女孩對於頭巾的解釋明顯是導演的政治說教,在這里顯得突兀了一點。後來男孩在清真寺外等到女孩和她的爺爺,老人並不排斥這個白人孩子,三人一起行走在塞納河邊的巴黎。美中不足的是導演對種族和諧的願望表達的流於表面,如果乾脆講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也許效果更好。

最怪異的一段來自於加斯·范·桑特的《勒馬雷》,電影莫名其妙的設置了一段一個美國人和一個法國英語翻譯之間的語言障礙,讓人摸不著頭腦。另外這樣一段男性同性戀的一見鍾情缺乏必要的說服力,而且故事也並不吸引人,總之是其中比較弱的一部。

在《杜伊勒里》中科恩兄弟延續了他們一貫的黑色幽默風格。一個美國遊客在等地鐵的時候無意看到兩個法國青年的熱吻,卻被脾氣暴躁的男孩一頓臭罵,女孩不滿情人的表現賭氣跑過來舌吻這個無辜的遊客以示威。男孩一怒之下把遊客暴打一頓,發泄完怒火之後,兩人重歸於好。這一段的表現不過不失。

《中央車站》的巴西導演瓦爾特·塞萊斯帶來了最溫情脈脈的章節——《遠離16區》,外來移民安娜有一個可愛的孩子,一天早上她把自己的孩子寄送到公共的幼兒園照看,臨走時深情地對著孩子唱一首動聽的搖籃曲,直到孩子入睡。然後她趕公共汽車來到遙遠的富人區,進入一間高檔的公寓樓。她是來照看別人的孩子,面對哭泣的嬰兒,安娜唱著同一首搖籃曲,臉上卻沒有了愛意,雙眼也望向了窗外,自己孩子的方向。

另附導演名單(所執導片斷,即巴黎的18個區):
Olivier Assayas (segment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Frédéric Auburtin (segment "Quartier Latin") (transitions)
Emmanuel Benbihy (transitions)
Gurinder Chadha (segment "Quais de Seine")
Sylvain Chomet (segment "Tour Eiffel")
Ethan Coen (segment "Tuileries")
Joel Coen (segment "Tuileries")
Isabel Coixet (segment "Bastille")
Wes Craven (segment "Père-Lachaise")
Alfonso Cuarón (segment "Parc Monceau")
Gérard Depardieu (segment "Quartier Latin")
Christopher Doyle (segment "Porte de Choisy")
Richard LaGravenese (segment "Pigalle")
Vincenzo Natali (segment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Alexander Payne (segment "14th arrondissement")
Bruno Podalydès (segment "Montmartre")
Walter Salles (segment "Loin 16ème")
Oliver Schmitz (segment "Place des Fêtes")
Nobuhiro Suwa (segment "Place des Victoires")
Daniela Thomas (segment "Loin 16ème")
Tom Tykwer (segment "Faubourg Saint-Denis")
Gus Van Sant (segment "Le Marais")

⑦ bi是什麼意思

Bi是bisexual的簡稱,為雙性戀,現在這個群體也越來越受人關注。
雙性戀
在人類的 性取向 中,對兩種性別的人都會產生性吸引或性沖動的取向被稱為 雙性戀 。雙性戀對兩種性的被吸引力並不一定是相等的。一個雙性戀者可能同時保持與兩種性別的性愛關系,也可能與其中一種性別保持單一性愛關系,或偏愛於一種性別。另外兩種性取向是 同性戀 和 異性戀 。因為同性戀通常被作為社會壞名聲的標志,所以雙性戀也被用作沒用公開宣稱自己是同性戀的人的委婉叫法。
在同性戀和異性戀中都可能出現雙性戀,可以說它是獨特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結合。也有人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單一的性取向,而雙性戀則是包含了這兩種取向的一種性取向。
雙性戀情況
一些研究,特別是在阿爾弗烈德·查爾斯·金西的男性性行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 1948年 )和女性性行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 1953年 )中,一項試驗要求受訪者從一個由絕對同性戀到絕對異性戀連續變化的性取向譜中對自己進行評估,然後對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金西認為大部分人群顯示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很多人都會被雙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只偏向於某一種性別。金賽以及他的同事據此認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絕對的同性戀或異性戀。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雙性戀。
歷史
雙性戀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在大部分為人所知的社會中,都能發現不同程度的雙性戀個案,而這些雙性戀的卻是早先的文化體系中被當做同性戀對待(需要注意的是,異性戀、雙性戀和同性戀這些詞彙的現代含義,在早期歷史文本中是找不到的。比如在大部分古代社會里,需要不是同性戀的人因為某些行為而被統一界定為同性戀)。
舉例來說,在古希臘,有家事的男性同時維持著同性戀關系。實際上,幾乎大部分的羅馬皇帝、日本幕府將軍、部分中國皇帝、阿拉伯世界,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內都有同樣的現象發生。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他有成群的妻妾,但同時與他的好朋友赫費斯提翁(Hephaestion)保持著密切的性愛關系。
古斯巴達(Sparta)也鼓勵士兵間的同性性愛關系,即便這些男性士兵有妻子有孩子。斯巴達人認為年長士兵和年輕士兵間的性愛關系能使士兵在戰斗中團結一致,並且為了給自己的愛人留下美好印象或者為了保護自己的愛人,士兵在做戰時會更勇敢。
西方社會中的雙性戀
有些同性戀者有時候也稱呼自己為雙性戀,以做為對自身的一種保護。這導致一些真正的雙性戀,反倒被認為是一些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同性戀」。這種誤解在現在的流行文化,比如電影、電視、甚至音樂中都很常見,在同性戀文化群體里,人們也習慣於說「他現在是個雙性戀,一會兒就會變成同性戀」。非常有名的美國電視劇「朋友」中有一首很短的歌詞,代表著這種普遍的誤解:
「有時候男人愛女人, 有時候男人愛男人, 於是有了雙性戀, 可人們說他們只是在和自己開玩笑。」
因為雙性戀有時並不覺得他們屬於 同性戀社區 ,也因為雙性戀在公眾場合下通常是不公開的,有些人傾向於建立他們自己的社區和運動。在把他們向社會更加公開的努力中,邁克爾·佩奇創造了雙性戀自豪旗幟。
對雙性戀的恐懼( biphobia )是一個新創語,用來描述那種觀點:一個人不是 同性戀 就是 異性戀 ,或認為雙性戀是「被污染的」。雙性戀者也可能成為廣義 同性戀恐懼者 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國演員丹納?卡維(Dana Carvey)在《周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節目里說:「雙性戀是那些扒下任何一個人的褲子,不管發現什麼都會得到滿足的人」。
雙性戀自豪旗幟
作為雙性戀團體象徵的雙性戀自豪旗幟是由邁克兒?佩奇設計的。雙性戀旗幟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戀的紅色或者粉紅色條紋,底端是代表異性戀的蘭色條紋,中間是代表異性戀的紫色條紋。
雙性戀是指一種對兩種性別的社會成員都會產生愛慕或性沖動為特徵的性傾向(或性取向、性指向)。具有這種性傾向的人稱為雙性戀者。請比較:同性戀、異性戀與無性戀。
「泛性戀」(pansexual)、「全性戀」(omnisexual)與「後現代性戀」(pomosexual)這些名詞通常作為彼此的同義詞來使用,請參看下面的術語段落。雙性戀者可能會同時與任何性別的多人成為伴侶關系、與兩個性別中的任何一個性別的人進行連續單一伴侶、只與兩個性別的其中一個性別的人成為伴侶關系、或者進行獨身主義。雙性戀是指慾望與自我認同,而並不一定是指行為。
許多雙性戀者會認為他們自己是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或者是屬於LGBT社群中的一份子)。有一種論點是說,雙性戀總是被界定為不是純粹的異性戀就是純粹的同性戀,但事實上它是大多數人的性傾向,只是通常被壓抑了下去(請見金賽博士條目)。
雙性戀的性傾向程度可以座落在同性戀與異性戀這兩個性傾向之間的任何一點上,並且也可以是兩邊特色的獨特結合。另外一個關於雙性戀的觀點是,同性戀與異性戀都是一種單性戀(monosexuality),而雙性戀則同時包含了這兩個單性戀傾向。
同性戀
同性戀是一種性取向或性指向,具有(*注1)同性戀性取向的成員對與自己性別相同的同性產生感情、性慾或愛慕。同性戀性取向者對社會中與自己性取向相同的同性或者社會中與自己性取向不相同的同性產生感情。具有這種性取向的人稱謂同性戀者。同性戀有時候也可以用來描述同性性行為,即同性成員間發生的性行為,而不管參與者的性取向如何。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同性戀作為一種現代概念,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是無法直接一一對應為現代的「同性戀」的。例如古羅馬的「愛者」與「被愛者」的關系與現代的「同性戀」可能有區別。
(*注1)以"具有"而不是"是",因為有人主要是以異性相戀為主,但是與同性發生感情也願意、接受並且持續下去;所以以"具有"來表示概括有與同性發生過感情,而不是只單針對確定以及完全只愛或只和同性發生過感情的人。所以加上註解避免因為太過狹隘指定。
無性戀
無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即不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的一種傾向,不過無性戀是否是一種性傾向到目前為止都還有爭議。
無性戀者對男性和女性都持著一種較冷淡的態度,不會對任何一方產生興趣,但會因自己的性別或日常經歷而對某一性別多出一些好感。無性戀對人難以產生很多好感,亦不多會出現厭惡。
單性戀
單性戀是性取向的一個類型,用於指稱僅對一個性別的個體有性渴望,有單性性取向的人被稱作單性戀者。這一概念很少被單獨使用,一般是在雙性戀的討論中用以稱呼與雙性戀者對立的群體(除了對兩性都沒有性渴望的無性戀者)
適合被被劃入這一類別的人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取決於如何來使用這個詞。假如將其限定為行為上「明顯的」單性的性取向,那麼根據金賽廣受爭議的報告,67%的男性和87-90%的女性是單性戀者。如果將其限定為描述情感上的反應,則單性戀者在男性中的比例還要進一步降低,只剩下58%。
此外,有些人認為金賽的數值過低了,按他們的說法,沒有人是顯式的單性戀者,只不過出於對雙性戀的恐懼有許多人對這一取向採取了否認或衣櫃化的態度。弗洛伊德以為,兒童天生就是多相變態的,「正常」的異性戀心理是通過父母或社會的誘導後天發展起來的。

⑧ 什麼是BI

雙性戀在人類的 性取向 中,對兩種性別的人都會產生性吸引或性沖動的取向被稱為 雙性戀 。雙性戀對兩種性的被吸引力並不一定是相等的。一個雙性戀者可能同時保持與兩種性別的性愛關系,也可能與其中一種性別保持單一性愛關系,或偏愛於一種性別。另外兩種性取向是 同性戀 和 異性戀 。因為同性戀通常被作為社會壞名聲的標志,所以雙性戀也被用作沒用公開宣稱自己是同性戀的人的委婉叫法。 在同性戀和異性戀中都可能出現雙性戀,可以說它是獨特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結合。也有人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單一的性取向,而雙性戀則是包含了這兩種取向的一種性取向。 雙性戀情況一些研究,特別是在阿爾弗烈德·查爾斯·金西的男性性行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 1948年 )和女性性行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 1953年 )中,一項試驗要求受訪者從一個由絕對同性戀到絕對異性戀連續變化的性取向譜中對自己進行評估,然後對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金西認為大部分人群顯示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很多人都會被雙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只偏向於某一種性別。金賽以及他的同事據此認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絕對的同性戀或異性戀。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雙性戀。 歷史雙性戀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在大部分為人所知的社會中,都能發現不同程度的雙性戀個案,而這些雙性戀的卻是早先的文化體系中被當做同性戀對待(需要注意的是,異性戀、雙性戀和同性戀這些詞彙的現代含義,在早期歷史文本中是找不到的。比如在大部分古代社會里,需要不是同性戀的人因為某些行為而被統一界定為同性戀)。 舉例來說,在古希臘,有家事的男性同時維持著同性戀關系。實際上,幾乎大部分的羅馬皇帝、日本幕府將軍、部分中國皇帝、阿拉伯世界,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內都有同樣的現象發生。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他有成群的妻妾,但同時與他的好朋友赫費斯提翁(Hephaestion)保持著密切的性愛關系。 古斯巴達(Sparta)也鼓勵士兵間的同性性愛關系,即便這些男性士兵有妻子有孩子。斯巴達人認為年長士兵和年輕士兵間的性愛關系能使士兵在戰斗中團結一致,並且為了給自己的愛人留下美好印象或者為了保護自己的愛人,士兵在做戰時會更勇敢。 西方社會中的雙性戀 有些同性戀者有時候也稱呼自己為雙性戀,以做為對自身的一種保護。這導致一些真正的雙性戀,反倒被認為是一些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同性戀」。這種誤解在現在的流行文化,比如電影、電視、甚至音樂中都很常見,在同性戀文化群體里,人們也習慣於說「他現在是個雙性戀,一會兒就會變成同性戀」。非常有名的美國電視劇「朋友」中有一首很短的歌詞,代表著這種普遍的誤解: 「有時候男人愛女人, 有時候男人愛男人, 於是有了雙性戀, 可人們說他們只是在和自己開玩笑。」 因為雙性戀有時並不覺得他們屬於 同性戀社區 ,也因為雙性戀在公眾場合下通常是不公開的,有些人傾向於建立他們自己的社區和運動。在把他們向社會更加公開的努力中,邁克爾·佩奇創造了雙性戀自豪旗幟。 對雙性戀的恐懼( biphobia )是一個新創語,用來描述那種觀點:一個人不是 同性戀 就是 異性戀 ,或認為雙性戀是「被污染的」。雙性戀者也可能成為廣義 同性戀恐懼者 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國演員丹納?卡維(Dana Carvey)在《周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節目里說:「雙性戀是那些扒下任何一個人的褲子,不管發現什麼都會得到滿足的人」。 雙性戀自豪旗幟 作為雙性戀團體象徵的雙性戀自豪旗幟是由邁克兒?佩奇設計的。雙性戀旗幟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戀的紅色或者粉紅色條紋,底端是代表異性戀的蘭色條紋,中間是代表異性戀的紫色條紋。 雙性戀是指一種對兩種性別的社會成員都會產生愛慕或性沖動為特徵的性傾向(或性取向、性指向)。具有這種性傾向的人稱為雙性戀者。請比較:同性戀、異性戀與無性戀。 「泛性戀」(pansexual)、「全性戀」(omnisexual)與「後現代性戀」(pomosexual)這些名詞通常作為彼此的同義詞來使用,請參看下面的術語段落。雙性戀者可能會同時與任何性別的多人成為伴侶關系、與兩個性別中的任何一個性別的人進行連續單一伴侶、只與兩個性別的其中一個性別的人成為伴侶關系、或者進行獨身主義。雙性戀是指慾望與自我認同,而並不一定是指行為。 許多雙性戀者會認為他們自己是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或者是屬於LGBT社群中的一份子)。有一種論點是說,雙性戀總是被界定為不是純粹的異性戀就是純粹的同性戀,但事實上它是大多數人的性傾向,只是通常被壓抑了下去(請見金賽博士條目)。 雙性戀的性傾向程度可以座落在同性戀與異性戀這兩個性傾向之間的任何一點上,並且也可以是兩邊特色的獨特結合。另外一個關於雙性戀的觀點是,同性戀與異性戀都是一種單性戀(monosexuality),而雙性戀則同時包含了這兩個單性戀傾向。 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性取向或性指向,具有(*注1)同性戀性取向的成員對與自己性別相同的同性產生感情、性慾或愛慕。同性戀性取向者對社會中與自己性取向相同的同性或者社會中與自己性取向不相同的同性產生感情。具有這種性取向的人稱謂同性戀者。同性戀有時候也可以用來描述同性性行為,即同性成員間發生的性行為,而不管參與者的性取向如何。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同性戀作為一種現代概念,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是無法直接一一對應為現代的「同性戀」的。例如古羅馬的「愛者」與「被愛者」的關系與現代的「同性戀」可能有區別。 (*注1)以"具有"而不是"是",因為有人主要是以異性相戀為主,但是與同性發生感情也願意、接受並且持續下去;所以以"具有"來表示概括有與同性發生過感情,而不是只單針對確定以及完全只愛或只和同性發生過感情的人。所以加上註解避免因為太過狹隘指定。 無性戀無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即不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的一種傾向,不過無性戀是否是一種性傾向到目前為止都還有爭議。 無性戀者對男性和女性都持著一種較冷淡的態度,不會對任何一方產生興趣,但會因自己的性別或日常經歷而對某一性別多出一些好感。無性戀對人難以產生很多好感,亦不多會出現厭惡。 單性戀單性戀是性取向的一個類型,用於指稱僅對一個性別的個體有性渴望,有單性性取向的人被稱作單性戀者。這一概念很少被單獨使用,一般是在雙性戀的討論中用以稱呼與雙性戀者對立的群體(除了對兩性都沒有性渴望的無性戀者) 此外,有些人認為金賽的數值過低了,按他們的說法,沒有人是顯式的單性戀者,只不過出於對雙性戀的恐懼有許多人對這一取向採取了否認或衣櫃化的態度。弗洛伊德以為,兒童天生就是多相變態的,「正常」的異性戀心理是通過父母或社會的誘導後天發展起來的。

⑨ 性心理障礙是什麼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性心理障礙概述1.性功能障礙的含義及成因性功能障礙是指因為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性興趣缺乏,不能獲得滿意的性行為所必需的生理反應及快感。由於大多性功能障礙為心因性的,所以,它又稱為性心理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的性慾偏離正常僅表現力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性慾減退或有性慾亢進。

對男性而言性功能障礙指的是:經常沒有進行正常的性行為的能力。對女性而言指的是:性行為不能對性行為的體驗滿意(不感到快樂)。根據人類性反應的階段性特點,性功能障礙大致分為四種:

(1)性慾的抑制,表現為持續性的蔓延性性興趣的缺乏和性喚起抑制;(2)性興奮的抑制,表現以男性射精和女性生理潤滑作用障礙為特徵,如陽痿、性冷淡(陰冷)等;(3)性高潮抑制,表現為男性能勃起和女性能出現正常的性興奮期,但性高潮障礙反復發生並持續存在,或者不適當地推遲,如早泄、射精延遲、女性性高潮缺乏;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同時存在於同一病例中,並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2.影響性功能障礙的心理因素(1)錯誤的性態度。因害怕性生活的失敗所引起的性憂慮,可能是導致陽痿產生的直接原因。對性能力的不適當要求或過分要求對方進行性生活也可能是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原因。這樣的態度容易使對方產生不滿、氣憤和焦慮情緒,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失妻間的性愛好和性能力。

產生性功能障礙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過於考慮對方的感受,即在性行為過程中,某一方焦慮而又強迫性地注意他或她的反映。性滿足的實現要求雙方必須全神貫注於性慾作用,很顯然,這種「旁觀角色」可能使精力分散,妨礙適度的性反應的建立和性高潮的達到。

(2)受過去性經歷的影響。倘若這些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人的性生活,並使性功能發生障礙,這種因素就是個人內心因素;倘若這種性功能障礙是兩個人之間,有較大的矛盾一方引起的,我們則將其稱為人際因素。

人際矛盾是個人內心問題有時僅僅以某種特殊形式的關系出現。很明顯,一方強烈的失望、緘默的敵意或公開的憤怒對於「性慾作用」是有害的。例如,丈夫只對妻子的肉體感興趣而忽略其人,那麼她將認為自己被當成了「玩具」,由此性慾水平極低下。有些女性由於不能作出性反應而把性行為看成是對她的利用、征服和貶低,從而對性行為感到厭惡。

(3)猜疑和嫉妒心理。性愛雙方產生猜疑不信任心理,通常有兩種原因:一是由於了解不夠而產生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感。這種情況常常在性愛初期、不自主婚姻和性格內向的人身上產生。二是封閉性遐想。即不了解事物的根由,也不交談,總按著自己的思維邏輯去判斷事物。

消除猜疑心理應該以下幾點著手:一是性愛雙方要相互信賴,要交心;二是對所聽到的話,要認真分析,不要頭腦發熱,不要盲目輕信;三是對看到的事要全面了解,透過現象看本質,要豁達大度,不要心胸狹窄。

3.性功能障礙的心理治療原則針對性功能失調的主導狀況,心理治療通常均有較滿意的療效。在對其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其原則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心理上的相容。心理相容是指夫妻之間協調一致,相互吸引,和睦相處,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心理相容是夫妻互愛的基礎。

(2)情愛的交融。交融傳遞的作用,就是產生心理上的感染效應,以達到心理相容。可以通過表情、語言、目光、文字和行為作為情愛交融傳遞的方式。

(3)情愛的升華。男女雙方從好感、友誼發展到性愛的結合,有許多的外在和內在因素。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異性之間的發展形成了,從低級到高級的升華過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一過程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即性慾、佔有欲、向心欲、置換欲、奉獻欲。

性愛或情愛的啟動,是以性慾為基礎的,然而只有性慾的性愛,是最低級的性愛方式。

佔有欲支配下的性愛關系,盡管也存在著異性雙方的互相愛撫、憐惜,它往往是以保持長期親近、交合為目的而關系不牢固。

向心欲是指性愛雙方在肉體上、精神上強烈結合的慾望。它是熱戀著的異性雙方情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反映。有了這種情愛的感情,通常而言,性愛的發展是成功的,它距離異性二者的最後結合已為期不遠了。

帶有置換性慾望情感的情愛,是性愛基本成熟的標志。因為雙方在處理性愛感情過程中,不但為自己著想,而且也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不分你我地考慮到兩個人的最終幸福,表現了一方對另一方的真心實意,這是高尚情愛感情的體現。

含有奉獻慾望的情愛,是性愛發展的最高層次。因為性愛雙方的感情已經發展到可以為對方做出某些犧牲的程度,成為性愛結合獲得幸福婚姻最堅實的情感基石。

4.性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1)性教育。由於缺乏性知識而導致性功能障礙的患者,經過性教育就有可能治癒,而不需要其他特別的治療。但需注意的是:雖然性知識方面的問題容易改變,但由此產生的性行為異常則往往不能很快糾正。

(2)端正性的態度。應讓患者認識到,性生活並非簡單地進行性交和獲得性高潮。性活動是一種生活的樂趣,而不是一種操作負擔。在消除了引起障礙的因素後,是完全可以恢復它的自然性的。

(3)性技術的學習。包括交流技術和性交技術。

(4)選擇運用特定的心理治療技術。

5.性變態的特徵及成因分析性變態是一種性行為和性心理的變態。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性愛對象的變異。即性愛對象指向同性的。不管其性愛達到什麼程度,都屬於性變態的范圍。二是性慾滿足方式的變異。正常的性慾發泄,是在發育成熟的異性之間進行的,通過兩性器官為主體的性交行為方式。不用正常的性器官而進行性慾活動,以得到性慾滿足的,都應屬性變態之列。當然,這兩個方面是緊密相關、互相滲透的。因此,採用除自願的兩性間性交行為之外的任何直接引起生殖器興奮、以滿足性慾的習慣性和癖好性性行為,稱之為性變態。

性變態具有三個特點:

(1)滿足性慾的行為是除自願的兩性性交行為以外的其他方式,這些性變態行為不以生殖為目的,也不在兩性之間通過生殖器進行,而是違反社會習俗的;(2)性變態行為是習慣性行為,僅僅有幾次的異常性行為者,不能認為是性變態;(3)性變態行為是癖好性行為,即個人對這種行為有特別的愛好,因而樂此不疲,刻意追求。

性變態大都是後天的和心理的交互影響的結果。造成性變態的心理主要是一種攻擊心理,而這種心理又來自懼怕或焦慮心理。因此在性變態中,常常可以見到一種針對一定對象的敵意表現。性變態可以通過兩種過程來造成:

一是固著,即兒童停滯在某一發育階段而不繼續發展;二是退化,即已經成熟的個體遇到困難時退縮到較為原始的階段。

性變態患者行為表現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1)患者大多並非性慾亢進的淫亂之徒。他們很多性功能低下,甚至不能完成正常的性生活。

(2)患者並非全是道德敗壞、流氓成性的人。他們通常社會生活適應良好,工作盡責、個性內向、害羞、文雅,具有正常人的道德倫理觀點,對自己的性變態行為觸犯社會規范多有自責之心。

(3)患者沒有突出的人格障礙,除單一的性變態所表現的變態行為屢教不改之外,通常都沒有其他不良行為。

(4)患者對尋求性慾滿足的異常行為方式,自己是有充分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

因此法律上評定有完全的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他們的異常性行為雖屬本身的生理需要,但會損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干擾社會秩序,行政紀律或法律將予以追究,以保障社會秩序與普通公民的公益。

性變態常見的有同性戀、摩擦癖、窺陰癖、露陰癖、異裝癖、易性癖。戀物癖。戀童癖。自戀癖、戀獸癖、群謠癖、戀老人癖、戀屍癖、亂倫等,絕大多數患者為男性。其性行為方式的異常,可分類三種類型:

(1)性行為選擇異常的對象。如同性同種(同性戀)、異種生物(戀獸癖)與無生物(戀物癖)。

(2)性行為方式的異常。如通過窺陰、露陰作為滿足性慾的特殊方式。

(3)其滿足性慾所選擇的對象或所採取的行為方式,違反社會規范,並無生物學的反常意義。如戀童癖、近親相奸(亂倫)等。二、性功能障礙及治療1.陽痿陽痿是指男性生殖器缺乏勃起反應,有性交慾望但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堅或堅而不久,以致難以進行或維持滿意的性交。它是最常見的男性性功能障礙,幾乎一半的男性都有階段性陽痿的經歷。

從經歷角度來講,凡是陰莖從未勃起過,或稍有勃起一次也不能進行性行為的,稱為原發性陽痿;在非性行為時(如睡眠初醒、夢中或膀胱高度充盈)可有勃起,或曾經有過成功的性行為經歷,以後由於別的原因發生陽痿的,稱為繼發性陽痿。原發性陽痿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極小,大多數陽痿都是繼發性陽痿。

從發生原因角度來講,器質性陽痿是指個人性能力不足所導致的陽痿。這種不足是由身體素質上的因素,如身體虛弱、久病不愈以及酗酒、葯物等因素造成的。心因性陽痿是指由情緒緊張所造成的陽痿。醫源性陽痿是指醫療不當所導致的勃起困難。在陽痿患者中,除少數是屬於軀體疾病所帶來的外,據臨床觀察,約有85%~90%的人屬於心因性陽痿。心因性陽痿與器質性陽痿的鑒別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心因性陽痿可呈間歇性或境遇性,如與此人性行為困難,而與別人則正常,或在此地可以,而換個環境就陽痿,或性交時陽痿,而手淫時則否。

二是心因性陽痿在睡眠時仍有陰莖自發性勃起,而器質性陽痿則無此反應。

診斷是否是陽痿,要分析不同的情況,由於男性過度疲勞或飲酒等原因,偶爾不能勃起的,不能算是陽痿。倘若從此後一再出現這種情況,才可以下陽痿的結論。另外,性行為失敗的原因要具體分析,不能只歸咎於男性一方。如女性的陰道痙攣、處女膜增厚等原因,同樣可以使性行為失敗。

(1)引發陽痿的原因。

心因性原因:

①發育過程中的不利影響。

②認知錯誤。

③情感原因。一是恐懼心理的誘發。二是操作焦慮。三是「戀母情結」。以母親為偶像的男性,在選擇自己的伴侶時,要求對方無論從肉體上,還是性格上,與自己的母親相似。倘若不懂得這種愛的區別,在與妻子同眠共枕時,犯罪的意識時常侵擾著他,即每次在與妻子性交時,總會有一種對母親犯罪的感覺,特別是當母親已遠離人世時,他把對母親的懷念視為神聖的,也看做是對那些氣度不凡女性的一種侮辱,罪惡的意識日趨強烈。

④人際關系不協調。

精神病性的原因:許多功能性精神病和器質性精神病均可伴發陽痿,其中抑鬱症與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最為突出。許多抗精神病葯物的大劑量使用亦可引起陽痿。

軀體疾病的原因:由於軀體的某些疾病而引起的。

年齡因素,據研究報告,成年人中陽痿的發生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

(2)治療方法。

認知療法。首先要幫助患者建立以愛情為基礎的性關系。其次,要克服內疚感和失敗預感。

行為療法。性行為焦慮是性機能障礙的最常見原因,因此可以採用肌肉鬆弛技術和系統脫敏技術。

性感集中療法。此法要求配偶雙方,尤其是男女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性器官上,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夫妻雙方的親呢感上,即集中在雙方共同體驗快樂的過程中。

2.早泄(1)表現類型。

早泄是指進行性行為時男性射精過早,即女性尚未達到性高潮時就進行射精,不能引起女性的高度快感。早泄與早泄現象不是一回事,前者屬於病態,而後者則屬於常態。在某些情況下,正常男性也偶有早泄現象。如新婚之夜初次房事,男方心情過於激動,往往射精過快,這並不算早泄症。

早泄常表現出幾種類型:一種是習慣性早泄。這樣的患者往往陰莖勃起有力,性慾望比較高,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種是老年性早泄,它與年齡有關,與性功能的自然衰減相聯系。這樣的人,無論從性慾望上看,還是從陰莖的勃起程度上看都顯得不足;還有一種是應激性早泄,它是在精神、軀體應激情況之後急性發生的,這樣的人陰莖勃起無力,性慾沖動也顯得比較低。

(2)產生原因。

據研究發現,早泄患者多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或總擔心女方能否得到快感的人。早泄,通常使女性在性生活中得不到滿足,女方可能因長期的性生活受到挫折,性關系中缺乏親密關系而對男方懷有不滿或敵意。倘若男方老是企圖通過分散注意力。縮短性交前的愛撫時間或其他的方法限制自己的性興奮來克服早泄,就會使性交更加缺乏親密感,而使夫妻感情更糟倘若這種狀況在較長時期不能改變,就會使夫妻關系緊張和婚變。如女性尋求性伴侶,或夫妻離婚等悲劇。早泄者除少數是由於器質性原因引起的外,如陰莖包皮系帶過短、老年腦動脈硬化患者等,多數人是屬於心因性的。早泄的常見原因有:

①匆忙習慣。這種匆忙習慣是由於手淫而形成的。手淫本身不會導致早泄,但有些手淫者,由於睡眠環境的限制,手淫總怕被人發覺,因而選擇的手淫時間常常是短暫的,所以就抓緊機會盡快射精以得到滿足,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射精匆忙的習慣。在婚姻後性行為中,這種習慣難以改變,便出現了早泄現象。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如若妻子不體諒就會產生不滿,這種不滿足使男性焦慮感上升,而越焦慮就越使房事時的射精難以控制,習慣也因此難以改變。

②情感不融。一是對妻子暗中存有敵意、怨恨或惱怒。過性生活時心情不愉快,只想對付一下就完事,於是出現早泄;二是存在自卑心理,對妻子有崇拜感,覺得過性生活簡直就是對妻子的大不敬,哪裡還敢有更多的奢望,剛一解除就潰不成軍,不由自主地發生早泄。

③對性生活過分看重。這種人過性生活的次數不多,但事先總有一番想像,渴望到時候怎樣,可是真正到時候了,還沒來得及怎樣,已發生了早泄。與之相反,有的人是心情憂慮過度。這種人可能偶然有過一兩次早泄,便背上憂慮的包袱,每次房事前,都擔心自己會早泄。結果一擔心倒出了麻煩,一次的早泄變成了多次。

(3)治療方法。

對早泄患者的治療,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人手:

①冷化性動機。

②降低刺激強度。

③增強意念控制。首先患者要有足夠的信心,這是取得明顯效果的關鍵心理條件。

④系統脫敏療法。該療法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性生活時的緊張與焦慮心理,克服不良的性行為模式。

第一步,建立性焦慮及恐怖等級。從最輕度的性刺激到最強度的性刺激,通常以15至20個等級為宜。例如:①說悄悄話;②不脫衣擁抱;③不脫衣親吻;④脫上衣擁抱;⑤脫上衣接吻第二步,逐步放鬆,實際脫敏。夫妻雙方從焦慮與恐怖等級表中最輕的那一級開始,努力體驗性快樂。倘若焦慮感出現,立即停止親昵行為,全身逐漸放鬆,直至緊張感消除。倘若出現射精沖動,也應立即停止親昵行為,放鬆全身,直至射精感消除。當射精沖動感過去後,又繼續該步驟的刺激,直至能在這一層刺激中毫無焦慮地控制射精沖動為止。隨後再依次進入下一層的刺激,直至最後的真實性交。

⑤家庭作業療法。家庭作業由性治療專家布置,要求患者按質按量完成,並做作業記錄,然後交指導醫師評閱。前蘇聯性醫學創始人柯拉多赫維爾根據瑪斯特斯的性治療原則指定了一套作業,共7步:第一相互觸摸性感區。第二建立女性性器官的興奮感。第三激發陰莖的感受。第四延長陰莖興奮時間。第五性器官接受時的感受。第六性行為過程中刺激的感受。第七性行為中的性興奮感受。

3.性厭惡性厭惡是一種非機能障礙的性問題,患者對性生活或談及性問題時,表現出一種憎惡反應。性厭惡的致病原因很多,男女皆可發病,以女性為多。

性厭惡患者的病態表現有多種,有的表現為性生活次數減少,有的表現為性生活被動,對性不感興趣,有的甚至談性色變,對性十分反感。在某些病例中,性厭惡還伴有生理反應,周身出汗、惡心、嘔吐、腹瀉或心悸等。

(1)原因性厭惡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下列幾種:

①畏懼感。即把性生活看得十分可怕,尤其是新婚女子,甚至帶有一種就刑的心情進行性交。畏懼感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害怕懷孕。

②罪惡感。即把性生活看成是可恥淫盪的行為。這種觀念多見於缺乏文化知識的婦女,也有些男子具有這種觀點。

③犧牲感。即把性生活看成是犧牲自己以滿足對方,這種心理常見於女方。她們多半有一種不正確的但自己並未清楚意識到的貞操觀和潛意識,其實質是一種受禁慾主義影響的貞操觀。

④被動感。即把性生活看成是被動的事,僅僅是接受對方的要求,此種心理多見於女性。

恐懼性心理反應。例如,有的女性遭到過強奸,這種凌辱對其心靈造成很大創傷,便產生了性厭惡。更有甚者,有的女性僅僅只是在報刊雜志上看到了描述強奸案的文章,想像力使其受到激發,於是便產生了性厭惡。有些人是由不可告人的隱憂而導致性厭惡的,比如有的男人長有女性的乳房,有的女人身上多毛或乳房不發育,生怕被異性發現,便極力迴避性生活。這種性厭惡完全是從恐懼心理發展而來的。

(2)治療方法對於性厭惡者,應著重進行心理治療。因為這類人大多數有正常的性反應,只不過因為心理障礙而厭惡性活動罷了。

首先,應幫助患者挖掘引起性厭惡的心理根源。其次,對性厭惡患者進行科學的性教育。最後,應適當運用行為療法。

在治療的開始階段,要勸告病人暫時分居,停止房事,以解除對房事的恐懼感。然後,建議患者獨自觀看和撫摸自己的身體,以便進一步熟悉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並體會能引起興趣的舒適感覺。因為女性一旦對自己的身體熟悉後,就能在性生活上更好地向男方表達感情和需要。

三、性變態及治療1.同性戀同性戀患者對同性產生性愛的思想、感情和性愛的行為,對異性缺乏或減弱性愛傾向(也可有正常性行為)。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性變態類型。

據統計,同性戀者在男性中佔3%,女性中佔1%。在同性戀患者中,有的只是對同性個體在思想上及行為上產生性愛,而對異性不產生性愛;有些居於兩可狀態,對同性和異性均產生性愛,但有所偏重。這種情況通常都是對異性有比較弱的性愛傾向或者正常的異性間的性行為,但往往很難建立或維持正常的家庭關系。這類患者在男女中各佔1%左右。

(1)原因同性戀發生的原因至今還沒有肯定的學說,通常認為導致發生的原因有:

遺傳因素。有人發現同性戀者在同卵雙生子中遠比異卵雙生子中多見。

童年的特殊教育環境和人物接觸,使兒童發生了角色錯亂。如女孩經常和男孩一起摸爬滾打,對男孩行為產生認同,加上大人稱她為「假小子」,這樣的女孩可能發生角色認同混亂,使她的生活風格男性化。

教育方式不良。有的家長出於某種目的,讓孩子經常穿異性的服裝,或扮成異性,或者家庭中受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嚴格限制孩子與異性交往。患者在童年期受到這些教育的影響後,便會表現出一些同性戀的跡象,但這種跡象是模糊的、不自覺的,到了青春期性生理發生變化的時候,情況便迅速惡化,開始對同性產生好感,而對異性毫無興趣,甚至厭惡。

(2)特徵在同性戀的雙方之中,可能有一人是真正的同性戀者,而另一個可能是逢場作戲,也可能是出於同情心暫時陪陪,也可能是受了威脅迫不得已。因此,後者當遇到合適的異性時,會產生異性愛戀而退出。同性戀患者的主要行為表現有:

對同性的迷戀。這類患者只存在迷戀同性的心理傾向和外部行為特徵,而沒有肉體接觸,沒有發生過類似異性間性行為的情況,是一種純精神的同性戀。在這種相對應的同性戀中,雙方各自扮演著不同的心理角色,如在男性同性戀患者中,一方主動扮演著「丈夫」,而另一方則扮演被動型的「妻子」;而在女性同性戀患者中,一方扮演主動型的角色「妻子」,而另一方扮演被動型角色「丈夫」。

尋求同性性發泄。這類患者不僅具有對同性戀的情感,而且還發生具體的性行為,從同性那裡得到性慾的發泄。他(她)們性慾發泄的滿足過程,類似異性間的性的行為過程。

(3)治療對同性戀的治療主要是心理治療,而且任何一種療法對治療同性戀的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必須採用綜合治療法,將厭惡性刺激與同賬刺激對象相結合,以使同性戀者喪失對同性的性興趣。或用「配對一淡化」法使病人對性的興奮轉為對異性的性關心。並有意識地對病人進行與異性交往的訓練,使其逐漸對異性產生興趣和性興奮,達到治療目的。

2.摩擦癖摩擦癖是指習慣性和癖好性通過觸摸或摩擦異性身體而獲得性快感的一種性變態。這種性變態的患者多為男性,他們通常在擁擠場合進行,故也稱擠戀。(1)原因摩擦癖發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未明了,但通常認為:家庭因素。不少患者在小時候生活在性封閉的家庭環境里,有著性壓抑的經歷。如從小生活在僅有母親的單親家庭里,受母親的嚴格管教。因長輩婚姻不幸,使患者性情孤僻,不與同齡女孩接觸,對性生活有明顯反感。成年後通常情況下良好,智力健全,但仍迴避與相識異性接觸,有明顯的害羞反應。後通過在公共汽車上與陌生異性擁擠而產生性興奮和性快感,變為摩擦癖者。

偶然因素。患者大多數是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性心理發育受阻的情況下,性快感體驗與異性身體接觸偶然地結合,並以條件反射機制固定下來而形成的。成年後仍用兒童式的性行為來獲得性快感性滿足,以致發展成一位摩擦癖患者。

(2)特徵摩擦癖患者的特徵通常有下列幾點:

具有計劃性和目標選擇性。在實施摩擦行為前和過程中均有所表現。如常在作案前對自己的衣著和面部進行修飾;作案時選擇的對象多為年輕並相貌姣好者,而且是陌生的異性;場地多為擁擠而且不容易抓獲的地方,如商場、電影院、公共汽車上等。

一旦被摩擦的對象有明顯反應時,患者通常會中止行為,裝出一付若無其事的樣子。但是,倘若對方默然避開或默許,患者常常又會繼續有關行為。

患者進行摩擦的部位多為生殖器區,也有以手或臂肘及其他部位作為主要摩擦部位的,受害者被觸摸摩擦的部位多為手臂、乳房、臀部、會陰部及腿部等地方。大多數情況下是隔衣進行接觸摩擦。

不少患者在行為中有性樂高潮出現,即射精。大部分患者將精液射在自己的內褲中,也有個別人將精液排泄在受害者的衣服上。

大多有反復發作的情況,但難從過失犯罪中吸取教訓,往往是沖動戰勝理智,因此有屢教不改傾向。

摩擦癖患者與通常的流氓是有區別的。首先,摩擦癖患者在工作、學習及其他行為方面通常都是表現良好,無任何劣跡,而流氓都有其他劣跡;其次,摩擦癖患者選擇的地點是擁擠的公共場所,選擇的對象是陌生的異性,並盡量避免讓對方知道,而流氓選擇的地點多為私下或隱蔽的場所,對象多為認識的異性,很少選擇完全陌生的人,也不怕對方知道;再次,摩擦癖患者僅在觸摸擠擦過程中就可獲得性滿足甚至出現性樂高潮。

(3)治療對摩擦癖患者的治療重要採用滿灌療法、厭惡療法等心理治療的方法。

3.露陰癖露陰癖只指在不適當的環境下在異性面前公開暴露自己的生殖器,引起異性緊張性情緒反應,從而獲得性快感的一種性偏離現象。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性變態行為,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間比例為14:1。

(1)原因露陰癖的發病原因,目前尚無定論。通常認為導致露陰癖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從種族和個性發育的角度來看,露陰癖是原始性行為的釋放。

與環境密切相關。

性格上的缺陷。如過於內向、適應性差和婚姻的失敗也是露陰癖產生的原因之一。此外,也不排除精神發育不全及精神病患者的所為。

(2)特徵露陰癖的發病年齡在17至54歲之間,易發年齡在25至35歲之間。其表現為:

患者常常在黃昏或不大暗的晚上,在街頭巷尾、公園或電影院附近人不多的地方,或十分擁擠但又有機可乘的地方;也有白天作案時,常常選擇行駛的公共汽車,或站在住房的窗口、門洞等隱僻角落,當異性走近突然暴露自己勃起的性器官,使對方驚恐不定、羞辱難耐、或恥笑辱罵,患者則從中感到性的滿足,然後迅速離去。有的還伴有其他行為,如在露陰的同時與對方說話

⑩ 請一篇電影《阿拉伯人的勞倫斯》的影評

我磨蹭了好久才開始寫這篇文章,因為一方面,這部電影已經有太多的人為它寫下文字,而電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個時代就已成為傳奇。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時 45分鍾後看完這部電影(天曉得,這是我6歲以後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場休息的電影!),並查看了很多資料後,我又確實想寫些什 么。而耽誤我動筆的最大問題在於:這部篇幅宏大的電影述說的寵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說,我又從何處說起?組織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沒有稿費拿,那麼 我乾脆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想到哪裡講到哪裡吧。

關鍵詞1:史詩
據說在一次調查中,影迷們選出的最優秀史詩片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看完這部電影我一點也不驚訝,實際上,從片頭那波瀾壯闊的音樂一響起我就清楚,這不會是一部名不副實的電影。對於一部拍攝於六十年代初的電影來說,《阿拉伯的勞倫斯》完美的讓人驚嘆,那些沙漠中的鏡頭,讓人感到漫漫黃沙,從眼前到天邊。在勞倫斯返程去找尋掉隊的同伴時,等待他的隨從向遠處眺望,在炙熱太陽的烘烤下,地平線都升騰著熱氣,一望無際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個極小極小的黑點出現……攝影師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來形容。另外,在幾個騎兵團 體作戰的場景中,影片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氣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騎士,和馬踏蹄濺的陣陣漫天黃沙,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這種氣魄並非現代電腦 技術做出的0和1可以比擬。

關鍵詞2:英雄
勞倫斯在他自己的時代就已經是一個英雄,影片中的記者本特利,其實就是歷史上的美國旅行家兼記者洛維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他所寫關於勞倫斯策動的阿拉伯起義(The Arab Revolt)的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還有勞倫斯的自傳體記錄《智慧的七柱》, 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來,勞倫斯身上的閃光點有兩處,其一是敢於創造奇跡,其二,他是個真正崇尚自由的人。不向命運屈服這一點已經被無數人寫過,在勞 倫斯折回沙漠中,孤身一人尋找迷失同伴,他不相信阿里所說的「命運已定註定」,他要向阿拉伯人證明,他能夠改寫命運,他能夠創造奇跡,他冒險嘗試,他成功 了,他把同伴救出沙漠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成為「阿拉伯的勞倫斯」,阿拉伯人才真正的接納、信任他。當然,後來他奇襲阿卡巴,又運用游擊戰術,襲擊鐵路,大 大牽制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力量,並且憑借高超的外交能力,斡旋於阿拉伯各部落間,使得阿拉伯人空前的團結起來,這些赫赫功勛,不但使其真正成為一個英雄,更被希特勒所敬佩。

至於為什麼我說,勞倫斯是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原因就在於,他能夠幫助一個弱小的民族抵抗強權,爭取自由。餘光中說過「有兩個人幫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強大的奧 斯曼帝國,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他們都畢業於著名學府,他們又都英年早逝,前一個是拜倫,後一個是阿拉伯的勞倫斯。」拜倫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簡介裡面的詩就明白,而勞倫斯的自由精神,在於他無分等級,無分國界的為人們爭取自由。威廉·華萊士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戰,可謂無畏,可謂榮耀;而勞倫斯 為了異國他鄉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討價還價,嘔心瀝血,可謂無私,可謂偉大,可謂人傑!在開羅的將軍們承諾「英國不想統治阿拉伯」「大馬士革可以作為 阿拉伯議會所在地」的時候,勞倫斯真的相信他們會把自由還給阿拉伯人嗎?這位牛津的畢業生,真的認為他的祖國以及協約國會讓阿拉伯人統一、建國?我認為不,這就是他星夜行軍,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隊率先攻下大馬士革的原因。他心裡其實明白,讓英國和法國舍棄自己的殖民地,舍棄自己的戰利品,靠他一己之力,雖然他已經是個舉世聞名的英雄,卻是絕對辦不到的。果然,他失敗了,敗在祖國狡猾的將軍們手裡,更敗在他殫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裡——阿拉伯人的不團結, 毀了他們的自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向任何人,任何權利挑戰,為了自己的信念,這就是勞倫斯最光輝的一面。

由於感覺自己爭取阿拉伯獨立的事業被政治家出賣,勞倫斯在戰後拒絕出任總督等職位,而是選擇隱居生活。

關鍵詞3:平凡人
在電影中,勞倫斯被俘後受盡折磨,終於回到開羅,而他的長官卻又要叫他執行任務,這時勞倫斯已經接近崩潰,他說道:Leave me alone!(這句話其實隱含著更加深刻的暗示,一會再說)勞倫斯希望他是個平凡人,他是個同性戀,而且,用現在的話來說,還是個受虐狂(合上你那張大的嘴巴,我們一會再說),他脆弱而敏感,從秘密和缺點上來看,他是個平凡人,但是從能力上來看,他又是個卓越的人。這樣活著,確實痛苦。

對於勞倫斯其人,片中有兩句話非常值得注意,一句出自費瑟王子之口:With major Lawrence mercy is a passion, with me it』s merely good manners.另一句出自勞倫斯本人,意思是他殺了一個人,但是卻發現自己enjoy it.導演想表達什麼暗示什麼在這里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從神壇上捧下了勞倫斯的塑像,讓他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有缺點的人。

當然,順便提一下,電影中對於勞倫斯的塑造也有不實之處,此處還甚為讓人不快,我引用Wiki 上的文字:

The real Lawrence actually shunned the limelight, as evidenced by his attempts after the war to hide under various assumed names. Even ring the war, Lowell Thomas wrote (in With Lawrence in Arabia) that he could only take pictures of Lawrence by tricking him (though he did later agree to pose for several pictures for Thomas' stage show). Thomas's famous comment that Lawrence "had a genius for backing into the limelight"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his extraordinary actions prevented him from being as private as 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self-promotion or egotism at all.

我簡略說一下,大意就是勞倫斯是個非常不喜歡「炒作」自己的人,但是電影中的勞倫斯經常在鏡頭前擺pose,還被記者稱為是「愛現王」,這點不知道編劇是怎麼想的。

關鍵詞4:同性戀的暗示
關於勞倫斯是同性戀的問題,很多歷史學家、傳記作家已經考證已久,但依然是個迷。說實話,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60年代的片子就已經在同性戀上做文章了!果然一查,電影中有很多同性戀的暗示,比如勞倫斯女性化的舉止和瘦弱的體態,碧藍色的溫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軍人禮節等等,尤其是勞倫斯身邊的兩位阿拉伯校帥哥,非常明顯的在暗示什麼,最明顯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將軍當時就說:「說出這句話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個軍人在這種時刻說出這樣的話,簡直就是纖細敏感到極點。(莫非其勞倫斯還是小受……)
對此,Wiki上是這樣說的:

勞倫斯作品中的一些章節,以及他在軍中同事的回憶,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傾向,喜歡鞭打和肉體的痛苦。1917年12 月,勞倫斯曾在漢志鐵路沿線的德拉被土軍抓獲並遭強奸和鞭打。勞倫斯另一個引人爭議的話題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書署明「致S.A.」的序言,被認 為是寫給一個叫達霍姆(Dahoum全名為謝赫·艾哈邁德,Sheikh Ahmed)的14歲阿拉伯男孩的情詩(見引文)。達霍姆曾於1914年和勞倫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兩人關系密切,勞倫斯拒絕澄清兩人有肉體關 系的傳言,並在返回英國時將達霍姆帶回國與其同居。1916年,勞倫斯將達霍姆派往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聯系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1917年,達霍姆因斑疹傷寒去世。勞倫斯後來在《智慧的七柱》中說,他的夢想——為阿拉伯人民贏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為一份禮物送給達霍姆的。

Wiki上還說:

In Seven Pillars, Lawrence claims that while reconnoitering Deraa in Arab disguise he was captured and tortured. Many critics have read this account as describing homosexual rape, and have used this to suggest that Lawrence was homosexual.

Reports from a man whom Lawrence hired to give him beatings make it clear that he had unconventional tastes, notably masochism.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ose who attest that T.E. Lawrence was possibly a homosexual are primarily biograp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had never even encountered him.

說了半天等於什麼都沒有說,不過對於此點,電影中確實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個勞倫斯帶進英軍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應該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兩人相遇,勞倫斯教他攝影,讀寫,Dahoum成為了他的助手。後來兩人搬到一起住,勞倫斯為他塑了一尊裸體像並放到了兩人房子的頂上。Dahoum還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戰爭爆發時,勞倫斯遠在英國,兩人再未能會 面,Dahoum1918年死於斑疹傷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戀亞歷山大大帝也是死於此病),終於天人永隔。

電影中還有一處著名的暗示,就是勞倫斯被俘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那位土耳其省長捏掐勞倫斯的白皙肌膚時,還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時,臉上都浮現出無比猥褻的表情,而勞倫斯被從囚室扔到街上時,第一個動作是把臉轉過去,深深地埋進泥水中。這些都暗示了勞倫斯曾被輪奸,上面的資料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但我認為這段不幸的經歷和同性戀沒有關系,因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性的。

關鍵字5:死亡

電影吧勞倫斯的死亡放在片頭,死亡的過程和葬禮都符合史實。勞倫斯死亡的過程如下(Wiki):

He was mortally injured in a Brough Superi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 Dorset, at the age of 46, close to his cottage, Clouds Hill near Wareham (now run by the National Trus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he accident occured because of a dip in the road that obstructed his view of two boys on their pedal cycles; he swerved in an effort to avoid hitting them, lost control, and was thrown over the handlebars of his motorcycle. He died six days later.

他的銅像,被擺放在聖保羅大教堂,與最偉大的那些人一起,供後世瞻仰。

下圖為他最愛的摩托車Brough Superior,他喜歡追求速度,曾說「對速度的追求是人類的第二獸性。」他死於追求中,如同所有傳奇。

最後,用勞倫斯眾多名人朋友中的一個給他的評語來結束吧。

I deem him one of the greatest beings alive in our time... We shall never see his like again. His name will live in history. It will live in the annals of war... It will live in the legends of Arabia.

— Winston Churchill

閱讀全文

與阿拉伯多毛免費男子同性戀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騰訊vip可以看哪些電影 瀏覽:897
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適合中學生的微電影 瀏覽:226
無常電影手機在線看 瀏覽:429
哪裡還看電視和電影免費 瀏覽:471
變臉電影西瓜視頻教程 瀏覽:278
閨密之夏電影免費觀 瀏覽:251
犯罪都市韓國電影天堂 瀏覽:822
一個復仇的母親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172
戰勝自己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69
東京食屍鬼電影在線手機觀看 瀏覽:361
盜鑰匙的方法手機電影 瀏覽:385
電影潘神的迷宮片段 瀏覽:984
色衰應招男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09
佛山禪城區哪裡有電影看 瀏覽:176
樂樂電影西瓜影視善良 瀏覽:67
2345成人福利電影網站 瀏覽:371
男家教劇情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26
電影裸戲真實有哪些 瀏覽:809
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讀後感 瀏覽:121
章子怡主演的電影講述上海灘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