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紅高粱》讓你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哪個
電影《紅高粱》這部片子可以說是中國最經典的影片之一,同時也是被我認為最好的片子之一。
像前面幾個答案說道,印象最深的片段就是高粱地的那幕,這里確實精彩,但我認為算不上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一幕。
屠夫胡二師徒,在胡二被逼著去給土三炮 剝皮,人家是屠夫,是剝牛皮的,不是劊子手啊,可以說在日本鬼子眼中,中國人等同畜生, 他下不了手,最後在土三炮的要求下,給了他一個痛快,並沒有剝皮。胡二殺了土三炮後轉身,大叫「我操你們祖宗」,最後死在了機槍之下。可以說,他是勇敢的,他不願意給自己的同胞做出剝皮這樣殘忍的舉動,他知道自己不做也一定難逃一死,所以他選擇給土三炮一個痛苦,不讓他遭受剝皮痛苦。他在生命最後之際,喊出心聲「我操你們祖宗」。
相比之下,胡二的小徒弟,在日軍的逼迫下,選擇了投降,他哭訴著,用自己的雙手將 羅漢 爺爺剝皮。 胡二的小徒弟剝完人皮後坐在荒蕪的高粱地里發出陣陣慘笑的全景不斷向後推移,一片沉寂的高粱地的空鏡頭流露出欲說還休的鏡語。此時無聲勝有聲,卻更擲地有聲啊!
電影《紅高粱》其中有幾處我印象最深
一群人抬著一個漂亮的小媳婦,再加上他們都很調皮,再加上大片的黃色和紅色的襯托,顯得很有震撼力,姜文對愛的執著,降大片的高粱弄到,鏡頭側著姜文,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當眾人一起舉酒碗,祭祀時,表現出一種古老的文化的低溫,在影片結尾的時候,一大片血染深紅中,姜文帶著自己的兒子,小男孩嘴裡一直嘮叨著歌。
這里的每一個畫面,都想導演刻意安排的,給人留下無比深刻的影響,也許時張藝謀在創造這部影片採用了大膽的色彩,和攝影手法,讓這部影片更加的好看,另外在色彩上,以紅色為主,利用色彩對人本色的感覺,以及色彩對象徵的意義,讓人有了悠遠的聯想,讓觀眾有了審美體驗,可以說是非常完美。還有很多隊紅色的體現,比如九兒的穿在身上的紅色棉沃。
除了畫面,色彩,影片在音樂上也有大膽的藝術, 姜文在影片唱著,妹妹你大膽往前走,小男孩在影片結束出唱著小調,從音樂上可以感受到一種純朴,鄉土的氣息,一種敢愛敢恨,敢做敢當盡情的揮灑著人生。
姜文在高粱地睡鞏俐。那個年代人們最需要自由戀愛,父母都是包辦婚姻,一輩子冷言冷語沒幸福,要在我們這一代終結。
《紅高粱》是張藝謀導演的經典之作,各方對其評價甚高,當年還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年齡很小,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在電視上看的,當時並沒不是整部看完,可直到如今也不願再從頭看一遍(無刪減版),因為其中一個片段「傷害」了我。
80後的年少時光簡單而快樂,看電視是很重要的消遣方式,正好有天此影片在電視中播出,看的時侯已經放了大半,正好演到小日本在圍困村民,本想著會是以前的套路,八路軍及時趕來解救他們,可天真害死了我,剝人皮的那一幕,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此後一個月,睡覺能夢到,吃飯時,我從來不吃肉,至今也沒有那部影片能給我留下這么深的印象。
都言《紅高粱》是經典,但對我來講卻是夢魘。
我是無名之輩,身處茫茫人海
《紅高粱》這部電影真的很經典,我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在藝考培訓的時候,那個時候對電影的了解還處於很淺的一個狀態,只知道追著鏡頭跑,導演讓看到什麼,我也就只能看到什麼,很是尷尬。
一直到現在我最忘不了的還是姜文在電影中唱歌的片段(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往前走啊,莫回呀頭……)
這句詞一直忘不了,現在不自禁還會唱兩句,可能是當時渴望這種愛情吧。
在玉米地姜文踩出一張床吧
說真的我是從「玉米地」這個梗,才知道這不劇的
高粱地苟合。這段不僅是電視劇也是小說里印象最深刻的。
⑵ 趙凱琦:一個高質量電影的範例——評張藝謀的《紅高粱》
看完《紅高粱》後,內心的震撼久久難以平息。在審視當代內地電影的現狀時,內心感受頗多。電影雖然依舊,但藝術已不再純粹,變得復雜多變,光怪陸離。然而,回溯二十年前中國電影的風貌,與如今大相徑庭。提及張藝謀導演,早已被「三槍」、「山楂樹」等作品的新聞淹沒,第五代導演似乎沉寂於商業浪潮。然而,《紅高粱》作為其代表作之一,依然是純粹藝術的典範。沒有商業氣息,讓人彷彿回到了那個純粹的張藝謀時代。張藝謀的美學招牌從不讓人失望。其導演風格在色彩運用上獨樹一幟,《紅高粱》中那鋪張的「紅」色令人難以忘懷,美術學色彩的極致運用在影片中得到淋漓展現。張藝謀的創作理念、藝術理解與其色彩運用緊密相連。在《黃土地》中擔任攝影師時,他開啟了獨特的張氏風格。《紅高粱》則將其美學原則進一步深化,全然轉變為狂放桀驁的紅色,成為一幅印象派作品。
影片中高粱、夕陽、酒、血、嫁衣、窗花等道具色彩均為紅色,以寥寥幾筆勾勒出風格化的敘事。紅色象徵著粗獷的民族性格與鐵骨錚錚的人性。《黃土地》的主色調是渾厚的黃,同樣為20世紀80年代的代表影片,色彩運用類似。這與張藝謀的創作理念、藝術理解有著密切聯系,他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汪洋恣意地表達對色彩的迷戀。《紅高粱》是豪放派中的寫意派,其人性的高度寫意和不符邏輯的情節在弘揚生命、喚醒野性的主題下得到了解釋。
影片中的轎夫、伙計、劉羅漢等角色的行為,看似不合邏輯,但都歸結於人性的樸素和真誠。這些角色都是真誠而朴實的,其人性是原始而化為最基本的原色——紅色,這一血性至誠的象徵色彩。影片的旁白加重了歷史感,也有著對祖先的緬懷之意。影片中的元素如「九兒」、「十八里坡」等充滿了寫意,劇情中的元素反復出現有著深刻涵義。
這些數字元素的高頻率重現,加深了影片純粹的味道,似乎在國學中的「九九歸一」找到了印證。影片的空鏡頭韻味悠長,通過遠景鏡頭傳達出萬籟俱靜背後的鮮活生命節奏。逆光的拍手手法常常使人物體現出剪影效果,與全片高度抽象化、符號化的風格十分合拍。《紅高粱》之前的中國電影,特別是第四代導演的作品,往往是隱忍而含蓄的,而《紅高粱》則以其獨特的美學風格、故事特色,成為與之前中國電影「格格不入」的典範。
身為陝西人的張藝謀,將故事地點安置在黃土地上,讓民風尚古的陝北人像祖先秦國人一樣彪悍、粗獷地生活。《紅高粱》是中國電影的分水嶺,其美學風格和故事特色迥異於之前的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更是第一部奪得國際大獎的影片。獲獎不僅因為影片質量卓越,也因為它與之前的中國電影「格格不入」。《紅高粱》之後的張藝謀作品雖然視角多變,但內涵一脈相承,其後作品的質量雖有起伏,但始終未能擺脫《紅高粱》的影響。《秋菊打官司》的高度寫實同樣在敘述著生命最淳樸、最原始的道德是非觀,與《紅高粱》有異曲同工之妙。
《紅高粱》對於中國電影的意義不僅在於其出類拔萃的美學風格,更在於它建立了一種高質量電影的範例。在第五代導演作品中,它鶴立雞群,因其找到了一種獨特而又富有魅力的風格。具有最適合的表達方式的電影,才是真正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