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電影《吉祥如意》
對於這部片子的看法包括大鵬的導演功力又有了新的提升做簡擾、這部片子看似平常的喜劇但卻後勁十足,以及參演的演員陣容令人驚喜特別是李雪琴的出演讓人眼前一咐笑亮這三個方面。
1,從這部片子可以看出,大棚的導演功力又有了提升。
大鵬作為導演,已經執導了很多部影片。在執導的初期,大鵬的片子確實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是隨著他的不斷努力,他執導的片子越來越好,越來越耐看。……這部《保你平安》的上映更是體現出了大鵬導演功力的進一步提升。這是可喜可賀的一件事。
2,這部片子看似平常喜劇,但看後純旦卻感覺後勁十足。
這部片子粗看起來就是一部普通的喜劇,看完之後哈哈一樂就結束了。……但是當自己回想劇情的時候,卻發現這部片子的內涵很豐富,很令人回味。因此這部劇也就成為自己心目中後勁十足的一部劇,看完之後產生了共鳴,回味了很久。
3,參演的演員令人驚喜,特別是李雪琴的出演令我眼前一亮。
除了大鵬的導演功力提升以及劇情令人回味之外,這部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參演的演員了。……參演的這些演員表現非常出色,令人驚喜。尤其是李雪琴的出演令我感到眼前一亮,而且她的表現確實沒令我失望,堪稱「精彩」。……正是因為上述這幾方面原因,我對這部《保你平安》非常欣賞,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值得一看。
B. 如何評價大鵬導演的電影《吉祥如意》
那頓晚飯,是《吉祥如意》的戲眼。姥姥去世,讓這頓本該在年三十吃的晚飯,變成了三舅歸屬問題的討論會。原本是一場合家歡聚,變成了三舅歸屬問題的討論會。三舅智力僅維持在幾歲水平,一直由姥姥照顧。姥姥去世後,三舅的未來成為問題。這頓晚飯,就是戰場上的正面交鋒。在爭論過程中,兄弟姐妹四人用陽光明媚的語言掩飾想法,火花四濺但毫無附著之處的情緒去縫合傳統中親情。每個人的內心都在掙扎,但都只能選擇以表面的和諧掩蓋真實的想法。最後的結果是,三舅由兄弟姐妹四人輪流照顧。這就是藝術和生活的不同,藝術需要起承轉合,生活總是雜亂無章。在藝術的語境里,善惡截然分明,而在生活中,善惡互為一體,只是某一時某一事上的選擇。所以,影片里那些鏡頭一掠而過的部分,比故意捕捉的部分,呈現出更為復雜的解讀性。
提到《吉祥如意》,就繞不開影片的結構問題。《吉祥》和《如意》兩部分,既相互並列又互為一體。在《吉祥》里提問,在《如意》里解答。影片有三個細節可以擺放在一起。三舅總叨咕的文武香貴,是四個兄弟姐妹的名,老王家在他們這一輩一共兄弟姐妹五人。到三舅的下一代,就只有一個獨生子女麗麗。影片最後,一家人照全家福的時候,背後的房子上寫著,「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中國改革開放,變化天翻地覆。在思想上,一個西方人活了四百年才能經歷的,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相比於貫穿在傳統里的諸多規矩,自由獲得了更大的生長空間。幾乎所有的自由,最先出現的時候,都是破壞性大於建設性。終於等到了一個允許破壞,也有耐心等待建立的時代。但也不得不面對的是,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截然不同的生活觀和世界觀,擁塞在一個物理的時間和空間里。幾種思維的橫截面,平時以北京和集安為分界點,有意無意地彼此逃避,保持各自的相安無事。可一旦通過春節,進入到同一時空,摩擦與撞擊所產生的火花,就變得異常灼熱。這種灼熱,曾經體現在對婚姻的態度上,也最終體現在對贍養的態度上。這種水與火的沖突,因為都知道只有七天的有效期,就都默契地借用親情去遮擋,以維持表面上的其樂融融。《吉祥如意》拍攝出了那種表象上的吉祥,也拍出了吉祥下面每個人的不如意。在中國傳統的農耕文明的餘光里,三舅的未來還能交給兄弟姐妹們去輪番照顧。可隨著一種社會結構的瓦解,一個新的社會性問題就擺在每一個觀看者的面前,那麼獨生子女一代的未來呢?
導演大鵬找劉陸飾演十年沒有回家的三舅的女兒麗麗,但在拍攝中途,麗麗回來了。她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那樣,挽著父親出門散步。和二大娘談論父親的一些生活細節。和導演大鵬說,那個飾演她的演員還挺像她的。那頓晚飯,家裡人因為照顧父親的問題而發生爭吵時,飾演她的演員情緒崩潰,她坐在一旁玩手機。大鵬說,後來看片,到這一幕的時候,麗麗做出的還是相同的動作,又拿出了手機。這個世界很大,可她也只能逃到手機里了。其實,無論是導演大鵬還是這位麗麗,都是家鄉的闖入者,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股和家鄉土地已經迥異了的氣質。同時,他們也是家鄉的出走者,只要一觸動那個開關,不需要多久的時間,就會和這塊土地再一次發生他們都不太敢面對的關系。他們成為了客人,可歸根結底還是主人。他們一直想要改變,並以為已經改變了的東西,最終發現,還在血液里流淌。在影片里,母親說了一句話,「樹倒猢猻散,老人就是這個家的凝聚力,老人走了,以後這樣的聚會大概不會有了。」出走的一代人,和家鄉的維系越來越微弱。家鄉還是家鄉,但已經成為出生地,或者戶口本上的籍貫地。一代人正在丟失自己的故鄉。所以,對於同一件事物,《吉祥》是用一代人的目光去注視,《如意》是另一代人的目光注視。在《吉祥》里,上一代人在依稀的傳統親情的推搡下,三舅獲得了親戚們的照顧,問題暫時獲得了解決。在《如意》里,無論是大鵬還是麗麗,都束手無策,麗麗只能躲進互聯網里,大鵬只能一次次流淚。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三舅,在一場關於自己未來的討論里,當事人失去了發言權,成為一個缺席者,一個旁觀者。即便是這部《吉祥如意》,也是用尺寸有限的理性對無邊無沿的感性,進行的一場強行解析。《吉祥如意》最令人敬畏的就是它的勇敢,因為勇敢而真實,因為真實而殘酷,因為殘酷而溫情。彌漫著動物世界裡本能的追逃,也散發出人類優良傳統最後的微光。除了勇敢,大鵬對《吉祥如意》最大的貢獻就是不作為。他沒有用藝術的手段去篡改生活,生活則贈與了他一個最偉大的劇作家所能給與的一切。《吉祥如意》將一個時代的裂縫,推到了一個極端。在現實面前,親情冷酷到殘忍,但最終敲斷骨頭還連著筋。甚至,親情的溫度本來就是綻放在殘忍現實里的花朵。從這個角度來說,《吉祥如意》彌散著一種簡單的復雜,一種淺顯的深刻,一種冷酷的暖意,一種善良的殘忍。【本文源自公眾號 阿郎看電影】
C. 如何評價電影《吉祥如意》
「保你平安」現實主義題材喜劇不好拍,大鵬導演繼《吉祥如意》之後的又一次類型突破,他也確實做到了。
正如預告片所展示的,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活人遇到這種事都百口莫辯,更別說是個無親無故沒法說慎磨話的逝者,又恰好是個女人,山氏又恰好被造了黃謠,於是一場大型黑色幽默、一個超長地獄笑話就此展開。
這樣的故事想要煽情很簡單,但導演卻非常克制,因為魏平安所做的一切,在別人眼中也許是「正寬唯斗義」的,但在他自己看來只是「正確」的罷了,就像片中反復出現的韓露的朋友圈簽名: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
影片結束時,魏平安已然從一個人名變成了一個代名詞,保你平安,保佑你平安,保佑你身邊有魏平安這樣的人,如果沒有,那就保佑你有他的精神和勇氣。
最後誇誇英文名post truth,是個非常巧妙的雙關。既是post-truth(後真相)點題,也是post truth(發布真相)呼籲,畢竟在這個年代,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它只是變得很次要。
D. 大鵬電影《吉祥如意》觀後感
電影《吉祥如意》是一次對東北吉林集安柞樹村真實生活的深度描繪。影片中,三兒子「吉祥」因疾病生活需要家人的照顧,每天離不開煙、包子和一兩白酒。他的二哥哥和二嫂承擔起了照顧他的重責。影片通過吉祥的生活狀態,展示了家庭成員間的相互依存與關愛。
故事圍繞吉祥的日常生活展開,包括他抽芽抽煙、找奶奶以及對「文、武、香、貴」四個字的念叨。女兒王慶麗(麗麗)的歸來,為家庭帶來了新的情感波動。面對父親的陌生與害怕,麗麗在奶奶去世後對父親未來生活的迷茫與恐懼,表現了家庭成員間的情感糾葛與矛盾。
影片中展現的算命場景,使用東北方言,充滿了真實感,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熟悉的小村莊,每天坐在炕頭上,聽著東家長李家短的八卦家常。奶奶咽氣、穿衣、出殯的鏡頭,與東北的風俗習慣相結合,展現了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吉祥如意》的後半段以「如意」為主題,講述了家庭成員間對吉祥照顧的分歧與解決方案的探討。香的丈夫提出問題,二叔不再願意照顧吉祥,而麗麗在矛盾與反思中選擇將吉祥接回自己家。影片通過這些細節,展現了家庭成員間的復雜情感與相互支持。
最終,麗麗真身回家,帶來一兜橘子,向父親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影片通過這一場景,展現了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和解與和解後的溫暖。《吉祥如意》通過真實的描繪,讓人深刻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的相互扶持與理解。
大鵬在影片中的反思與自省,以及他母親「香」的話語,揭示了家庭團聚的珍貴與難得。《吉祥如意》以其現實卻不露骨的方式,描繪了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家庭故事,讓人在感動之餘,也對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E. 對於大鵬導演的電影《吉祥如意》,你怎麼評價
2021年1月29日,電影《吉祥如意》在全國上映。這部劇是由大鵬導演的,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喜劇片的導演突發奇想回到農村的老家,希望拍一部電影。關於一家人如何過年的情形,卻遭遇到了一系列的意外狀況。但是最後,因拍電影而聚齊的家庭成員們還是完成了最終的聚會。電影《吉祥如意》目前的豆瓣評分是8.4分。
《吉祥如意》這部電影還入圍了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獎,得到了觀眾和專業影評人的稱贊。這部影片也表達了,大鵬導演希望,作為在外漂泊的年輕人,能夠多回家看看。電影《吉祥如意》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就像一部短的紀錄片。一家人普普通通的生活狀態,也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網友也會在觀看的過程中,並不覺得《吉祥如意》是一部電影,模糊掉了電影與現實的界限,這也是電影拍攝手法的獨特之處。
F. 如何評價大鵬導演的電影《吉祥如意》
《吉祥如意》是大鵬導演的首部現實題材影片,影像風格質朴、真實,講述一個發生在東北黑土地上的家庭故事。觀影過程中一直有抽泣聲,結束之後全場鼓掌。非常出乎意料的一部影片,很打動人。
無限趨近於真實的力量故事圍繞著三舅展開,因為記憶力、心智受損,三舅無法獨立生活,日常在村子裡遛彎,口中念念有詞「文武香貴」「一二四五」,「找媽明早」。
這些片語對應的分別是他兄弟姐妹的名字和排行:大哥吉文,二哥吉武,四妹吉香,五弟吉貴。
從某種程度上說,《吉祥如意》動人,或許是因為切中了這個時代「空巢式」家鄉的普遍狀態;讓諸多離鄉的人,都在某個瞬間,突然被家的羈絆感燙到。
大鵬介紹他對電影的票房沒有任何野心,他只是把內心的想法拍出來給別人看見。能讓人共情的家的故事,也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G. 如何評價大鵬導演的電影《吉祥如意》
如何評價大鵬導演的電影《吉祥如意》?那晚的家宴,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吉祥如意》中家庭紛爭的焦點——三舅的未來,成為影片情感糾葛的起點。這部作品深入探討了人性的復雜,以及親情與責任的微妙碰撞。
導演的大膽創新在於影片的結構設計,通過雙標題《吉祥》與《如意》巧妙地揭示了時代的變遷。家庭成員之間關於自由觀念的碰撞,在這個春節聚會上達到了高潮,展現了表面的和諧與深層的矛盾沖突。
電影的深層敘事,揭示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以及獨生子女現象帶來的社會反思。大鵬選擇劉陸飾演的角色,她的出現引發了一代人對責任歸屬的新思考。尤其是當麗麗的角色在拍攝中途回歸,與父親的日常互動,既平凡又充滿深意。
家庭聚會上,麗麗的手機成為她逃避現實矛盾的工具,這既是她個人的困境,也是影片對現代生活與傳統價值觀碰撞的寫照。大鵬和角色們的歸來與離開,既是探索者,也是被探索者,他們試圖挑戰,卻發現故鄉的烙印難以擺脫。
《吉祥如意》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代人與故鄉的距離,在《吉祥》的庇護下,上一代寄託傳統,而在《如意》中,主角卻在現實的困境中顯得孤立無援。影片以理性與感性的交融,呈現出真實而冷酷的生活面貌,卻又不失溫情與人性的微光。
大鵬導演的獨特視角在於,他選擇旁觀而非介入,讓生活的故事自然流淌,這種不加修飾的處理方式,為影片增色不少。《吉祥如意》因此成為了一個時代的鏡像,揭示了親情在殘酷現實中的復雜與溫暖。
總的來說,《吉祥如意》是一部深刻探討人性、家庭、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電影,大鵬的導演手法和角色塑造讓人印象深刻,值得深入品鑒。【來源:阿郎看電影】
H. 你是否認為《吉祥如意》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沒有否定這部電影。我的討論前提是它已經是一部不錯的商業片。是在這個基礎上說的一些遺憾。從《吉祥如意》到《保你平安》,包括大鵬其他導演的電影,時常會給我一種「找到了一個好選題,但被其視聽語言上的討巧、圓滑而犧牲了更有褶皺的探索」的感覺。一部好的電影經得起批評,《保你平安》的勇氣、現實關照,和它本身是一部有明顯局限的電影並不矛盾。大鵬的電影創作,底色是「討巧現實主義」。
原文:
大鵬的電影總給我一種「討巧現實主義」的感覺。不懷疑他反映現實的勇氣,他對於小人物的關懷,但他的電影從選題角度、敘事模式到迴避的方向,都會使那種真誠感和對現實的反映混合了鹽漬般的油滑。你說他不真誠、不勇敢,他確實比大部分國內電影同行都更聚焦於當下的現實議題。你說他足夠嚴肅和深入去探討,他又總是迴避掉更復雜但值得探討的部分,迴避掉能夠指引觀眾進行深切思考的方向,而是用「開心麻花笑點模式」、「大男孩武俠片心理」與「好人有好報」正能量結局做了一個混合,美其名曰人間有善意,讓觀眾不用那麼沉重,但無論是從電影技術的角度,還是從公共議題探討的角度,這些都讓大鵬的電影勇氣可嘉,又淺嘗輒止。
比方說《保你平安》,大鵬飾演的小人物出於正義感要為一個女生證明清白。電影有兩條線。一條是女士韓露被造黃謠,一個沒見過她的人污衊她是坐台女,謠言越滾越大,她死後仍被人玷污清白,甚至因此有人要把她遷出墓地,大鵬與她萍水相逢,但知道她裸捐善款的舉動,覺得她是好人,要為她討一個公道。另一條線是大鵬的女兒,在學校目睹另一個女生污衊同學,她看到了真相,可是加害者威脅她,如果她敢告訴老師,就會把她腿上有大片胎記的事情說出來。
兩條線都跟「清白」有關。內核是「我知道一個人被冤枉了,要不要為TA討一個公道」。附線呼應主線,暗示「如果今天我袖手旁觀,有一天我的親人,或者身邊人遭受冤屈,又怎麼能相信會有人挺身而出?」
所以是一個當代武俠故事,感動中國小人物版,大鵬也討巧地加入了外賣騎手、網路主播的角色。大鵬試圖探討造謠者、傳謠者、受害者、目擊者、路人、法律程序維護者在此類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主線,一言以蔽之就是男主角為女士討一個清白的公道,為了他相信的真相與正義絕不放棄。這個敘事思路正確也直白,很容易讓觀眾共情。但更復雜的議題因此擱置了——如果,這個當事人真的是坐台女呢?
如果,她有過灰色職業,但她同時也做了好事,她也遭遇到了網路暴力和更多子虛烏有的謠言,那麼她的公道還值不值得捍衛呢?
電影在人物設定上就繞過這個問題了。因為韓露是清白的,她的職業也很清白,觀眾很容易就能共情,覺得為她伸冤是理所應當。
電影也試圖通過一些台詞找補,比如王迅的角色跟主角魏平安說韓露是坐台女時,魏平安說:「埋咱們這還不能有道德瑕疵嗎?」主創對這個問題是有他們的回答的,可惜在電影里它是一個被潦草交待後繞開的議題,它沒有得到深入呈現,主線就回到當代「救風塵」了。
這也不是《保你平安》的孤例,受害者需要是清白的才值得被拯救。兩種典型敘事:「妓女」是「愛國」的;「坐台身份」是「子虛烏有」的。救風塵的,該是一個正義感十足的男子漢。他會捨身去命,為了自己的愛人和女兒。這很家庭,很武俠,這是一種正能量型的當代大男孩敘事。一種保守的善良。
正如同《滿江紅》里的瑤琴必須要是烈女且貞操沒有被損害、《夢華錄》里的劉亦菲也得是良人,而《保你平安》里的韓露在職業上也要求是清白,她們被拯救、被歌頌、被討回一個公道,前提是她們是「貞潔」的,至少在「職業」和「身份」上是正確的,沒有灰色地帶的,在這種拯救背後,何嘗不是另一種貞操觀的暗影、一種對於身份的嚴格甄別(與賦予她們公道的區別)
然而公道之所以為公道,就是因為它是一視同仁的。真相之所以為真相,值得人去追尋,就是因為它是真相,不因當事人意志、身份,更不因其貞潔與否而轉移的真相。
所以,《保你平安》本來更值得探索的議題,是謠言背後的那個貞潔暗影,是公眾如何一邊要求真相、正義、反對網路暴力,一邊又加入到網路暴力的行列,一邊捍衛道德主義,一邊又做著非道德的事,但主創討巧地把它繞開了,放在了更安全、大眾更可以接受的范圍。我不確定這是創作者的問題還是審查的,但主創之前的《吉祥如意》也有類似的問題。拍偽紀錄片,解構感動,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曖昧的是,當主創呈現當事人家人在鏡頭之外的表現,拆解一個中國式沉重感動故事的時候,主創是否敢於呈現自己的虛偽、投機、復雜和內部的分歧呢?這種勇氣是不對等的,代價也是。所以這種偽紀錄片的悖論是,看上去你是真實的,但你永遠做不到公平的、等量的真實。只要攝影機背後有人,有人決定了怎麼剪輯,它就是在某種意志下主導的戲劇。
成就大鵬的,是這種「討巧現實主義」,而阻礙他的,至少到目前為止,也是「討巧現實主義」。
《保你平安》的核心問題恰恰在於,它害怕引起觀眾的「不適」。它需要在人設上保持韓露的清白,要讓魏平安千方百計證明這個清白,因為這是一種不會引起「不適」的敘事,它相當正確、明亮、主旋律,不會沖擊到觀眾內心真正灰色的地帶。但是如果要深入探討「謠言」議題,一個創作者是需要面對主流觀眾的不適的。它關乎幾個問題:
1、「造黃謠」和「謠言」等同嗎?為什麼網路暴力的製造者針對女性喜歡「造黃謠」?我們在網路上常見的,毀掉一個女人的方式,就是詆毀她的私生活。私生活開放的男人不會遭遇太多指責,但是一個女人被戴上「淫亂」「放盪」的帽子,她就會遭遇無盡的網路暴力,甚至這些羞辱她的人也包括在看電影的時候潸然淚下,覺得「造謠」不對的人。而這背後暴露的是文化層面和觀念層面持續千年的「貞潔」觀念,是社會對於女性比對男性更高的道德要求。
《保你平安》把韓露設定為一個職業和生活作風上清清白白的人,為這樣的人伸張正義,絲毫不會引起主流觀眾(包括曾參與網路暴力者)的不適。但是生活中更普遍存在的情況是,當一個人並不完全符合主流期許,她的做事風格不容於主流范疇的審美,就遭遇到網路暴力和被製造謠言的情況。這種「不符合主流期許」,不等於「錯」,她可能只是性愛觀念更加開放,或者從事並非「公務員、教師、程序員」等等這樣主流認為很「正常」的職業。當一個人被界定為「不正常」,她其實是更容易遭遇暴力和羞辱的。但是,《保你平安》在人物設定上就繞過了這層議題,因為韓露就是一個「正常人」,她的職業和生活作風在主流看來都是「正常」的,所以魏平安是為一個「正常人」討公道,一個主流認為不會有任何瑕疵的人。
而這就是電影可惜的地方。因為它放棄了探討,一個不「正常」、不滿足「主流期待」的人,當TA面對網路暴力時,TA自己和為TA辯護的人都會面對的更復雜的情境。倘若電影敢於拍出來,這時候,就連觀眾因此產生的反應,也是電影發生的一部分,是更能夠刺痛觀眾和引起對議題深入探討的部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正義迴廊》都有討論過這個問題,就連最近上映的、偏商業性質的《毒舌律師》也有。所以我不覺得用「討巧才能過審」而迴避一切問題。更何況,即便界定創作者是為了「過審」,那提出這個話語的觀眾也意識到,原來為不「主流」的人辯護,比如為一個有灰色地帶的人辯護,它是不容易過審的。那製造篩選網的人在害怕什麼,觀眾又害怕什麼呢?不是說好要嚴肅反思網路暴力的嗎?為什麼反而不敢呈現遭遇網路暴力更普遍、更復雜的那一類人。而這一點,確實也不僅僅是製作方本身的遺憾了,而是平台和社會觀念上的,它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2、也是這部關於「謠言」的電影,所無法深入探討的(在這方面我不認為是電影的問題,而是因為社會觀念與平台尺度,使得議題無法展開的問題),那就是——謠言真的都是有害的嗎?誰來界定謠言?如果一個人出於正直而傳遞一條消息,事後卻被定性為謠言,那這種情況我們又如何面對?
這個問題絕非吹毛求疵。因為這個自媒體普遍、熱點發酵只需要幾個小時的場域,我們就身處其中。比方說,一個熱點事件出來,有明確的受害者和加害者,二元對立敘事,這時候觀眾出於正義感轉發,事後卻證明真相不是這樣,熱心轉發的觀眾,因此苛責他們製造和傳遞謠言嗎?可是如果有一些事情,沒有在第一時間引起公眾注意,就會石沉大海,而潛在的受害者得不到正義、加害者逍遙法外呢?這個時候,你真的能站在理性制高點說,大家不要那麼激動,不要傳謠嗎?
這種絕對理性敘事看起來正確,恰恰忽略了一件事情從發酵、被看見、引起公眾討論、有關部門介入、事實核查,身處其中的人是無法做到「全知全能」,對於真相的追查也經常是伴隨許多次試錯的。但如果一開始就不允許人試錯,冒著「這條消息未必真實,但傳播它,有可能救助一個人」的風險,事情就傳不出去,被壓迫者依然被沉默。
所以,這又是「謠言」議題更幽微的地帶——誰來界定謠言,裁定哪種謠言有害,哪種謠言是公共傳播中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設想這種敘事——如果一個人為另一個人伸張正義,結果他反而製造了謠言呢?這時候你對他的同情會減少嗎?但如果他不這樣做,他不能達成那個他心中的正義的目的?這就是一個關於目的正義和程序正義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