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鏡頭有哪些廠牌,各自的特色是什麼
Zeiss和Leica是相機鏡頭的兩座巔峰,可是在電影頭世界,Leica幾乎連影子都找不到,它僅出產過少量的業余用8毫米電影頭;Zeiss則是電影頭三大品牌之一,其實真正好的Zeiss鏡頭主要集中在電影頭領域即便如此,在電影頭發燒友心中,Zeiss的地位還比不上ACDK四大電影鏡頭各自名稱的首個字母。
D:Dallmeyer,中文名:倒霉(刀梅)對於喜歡這個英國鏡頭的人來說,價炒得極高,動輒數萬元乃至近十萬元Dallmeyer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它那印象派風格的焦外散景,尤其是Super
Six系列,用別的鏡頭無論如何都拍不出來的不僅立體感極強,而且色彩獨特氣氛懷舊,旋渦焦外也是它的特點購買Dallmeyer,要認DC。
⑵ 什麼是電影頭
電影頭現在基本是4大家族,大家說得只租不售的是潘那維新Panavision,號稱是接受了當年萊卡加拿大廠來的,以品種全規格高著稱,80%的好萊塢片都是潘的作品,尤其是動作片。
一般認為潘的鏡頭是最高水準尤其是它的變形寬銀幕頭,獨步天下,其他三家基本不出。
cooke和Zeiss基本認為是直逼潘的畫質,這兩家一直是獨霸文藝片。他們倆的設計風格不一樣,Zeiss更注重均衡性能,cooke更偏重感覺,尤其是cooke的散景比較有自己的理解。我個人理解是Zeiss更注重清晰度,cooke更注重散景。所以一般會感覺cooke的頭軟一點,不如Zeiss銳度高。但cooke的影調會比Zeiss細膩,Zeiss反差略高。兩者的色彩不太一樣,cooke的暖調一致性也要更好一些,比較注重紅藍色光,Zeiss更偏藍一些,注重紅綠色光。
安琴國人比較熟,只出高級變焦頭而且很牛。Zeiss和cooke的變焦沒有安琴的有名。但是Zeiss仗著自家實力搞得兩支變焦也是很頂的作品。
攝影機身想用頂級電影頭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兩個問題,一個是相圈大小一個是打不打板,沒有可靠數據表明這兩個問題,所以建議還是把電影頭用在NEX5上比較靠鋪,尤其是Zeiss的LWZ.2轉接NEX5很方便,效果應該不錯。
schneider今年也出了一套電影頭,還有幾家小廠,和4大家族還是沒法比,產品不夠全,實力不夠足。
除了zeiss 的CP.2和schneider今年出的一套電影頭外,四大家族的標准電影頭都用的是純度很高的玻璃原料,這點攝影頭和低端電影頭沒法比,但也不至於成神化,只不過曾測繪比較好罷了。
電影頭很強,但也不是說就強很多,強的地方都基本上是攝影不需要的地方,不要盲目長白或貶低這些頂級電影頭,盲目的崇拜和貶低都是錯誤的,他們的有他們的生存空間,他們有他們的設計目的,如果你能正確使用他們,會有很好的效果,絕對能讓你體會到享受頂級的感覺。
我所指的這些電影頭最廉價的是cooke panchro/i 7400美金一隻。cooke的主力是S4 5/1和不多的變焦頭。Zeiss的主力是UP和MP和兩支變焦,CP.2是為了廉價電影推出的廉價產品。安琴沒有廉價產品,都是高級品,幾萬歐元一隻。潘那維新不太清楚,比較雜,大家也不用去研究,應為買不到。
⑶ 我的老相機有4個鏡頭,都是做什麼用的
呃。。。以上回答,讓人十分無語。
首先,這不是相機,而是電影機。而且是非常出名的一款35mm電影機——Bell & Howell 2709。這台電影機1911年面世,在1915-1930年之間美國境內幾乎所有著名電影都是用這台電影機拍攝的,直至1950年代仍有商業電影使用這台電影機拍攝。如卓別林一生拍攝的80多部喜劇影片,大部分都是使用該機拍攝的。
目前不含鏡頭的機身(鏡頭和機身本身是一體的,但有人把鏡頭拆下來賣)售價在3-5萬美元之間,全套應該在8萬美元以上。
四個鏡頭都是英國庫克(Cooke)生產,而不是什麼萊卡。你可以搜一下庫克鏡頭的價格,16mm像場鏡頭的價格都可以輕松上萬。
焦距的區別就是視角不同,說白了就是在同一位置拍人,人的大小不同。
補充:
我看到了你找到的資料的原文:Charles M. Minor (Chicago) made an attempt the Triplet for 1916 more brightly to make by inserting a positivlinse into the first lens gap. This objective of Gundlach as f/1.9 Ultrastigmat (40, 50, 75mm) proced for Film cameras (moving pictures) and distinguished only a narrow picture angle.網上找到的中文翻譯好像只有一個版本,都把「distinguished only a narrow picture angle」錯誤的翻譯成了「這幾個電影鏡頭可以表現出一種很狹長的視角」,而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應該是「只能用於表現一個較小的視角」。
這個視角究竟有多小呢?考慮到35mm膠片電影的畫幅:35mm電影和35mm攝影都使用35mm寬的膠片;電影膠片是縱走,寬高比4:3;攝影膠片是橫走,寬高比3:2;攝影膠片的去齒寬度為24mm,電影膠片比這個還窄一些。簡單計算一下可以得到攝影膠片畫幅略小於24mm*18mm,對角線長度略小於30,與35mm膠片攝影的等效焦距比約為1.44。
也就是說,文中所提到的這三個鏡頭的視角分別相當於35mm膠片攝影中使用的58mm、72mm和108mm,基本屬於中焦到中長焦段了,肯定是一點廣角效果也體現不出來的。
關於製造年代,很多資料表明第一台B&H 2709確實是在1911年售出的,並且當時已經擁有4鏡頭的切換鏡組,甚至連照片都有(http://www.cinematographers.nl/CAMERAS1.htm)。但是Ultrastigmat f/1.9 50mm這個頭是否是在之後生產的2709機身上才有的,替換了之前的某個頭?這我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考慮到你查到的資料只表明1916年Minor設計並生產了Gundlach Ultrastigmat f/1.9的三個成品頭,這並不能否定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使用這種鏡頭的機身。而且幾乎所有新的鏡頭結構都是先在固定鏡頭的機身上實現,若干年後才有成品頭生產。如著名的Hologon結構,使用Hologon結構鏡頭的機身和成品頭的生產年代相差10餘年。
P.S. 普及一下常識,所有鏡頭的像場都是圓形的,與膠片裁切比例無關。另外,目前為止,歷史上所有電影的畫幅長寬比只有兩種——4:3和2.35:1。16:9是寬幅電視的長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