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院看電影時用手機拍照
拍是能得拍下來,但是作為一個有素質的公民,在這種場合下不應該拍!
『貳』 什麼是影視仰拍
<@.@>: 影視攝影就是以客觀實體為對象,運用光學、光線、色彩、運動、構圖視覺造型形象畫面,去表述一個連續的事件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這種連續的、運動的視覺形象畫面「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存在。」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影視攝影師,那麼他需具備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必須對影視攝影技術熟練的掌握,包括機械、化學、光學、計算機等基礎知識。二是必須具有形象思維及視覺心理知識乃至綜合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拍攝中」的藝術創作。
要清楚,在任何時代里,藝術的創造力都是最重要的。藝術作品總是與藝術家的個性和世界觀有密切聯系,它帶著創作者獨一無二的個性的印記。在影視攝影藝術領域里,如何確立自己的攝影風格,脫穎而出,在於攝影師運用攝影形態元素的獨特方式,以及在簡潔明快的視覺形態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創作者的創意理念和思維方式。
電影和電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它們既有不同處又有相同處,它們不同之處在於敘述事件的結構不同等;它們相同之處,都是用攝影創造視覺形象,所用的手段、技巧、光線、色彩、運動等等都是相同,它們在形式上可相互滲透,相互轉換。了解這一點將有利於加深影視攝影的理解。
一 影視攝影造型表現方法
1 影視視覺形態構成的方法
影視造型形態的構成,就是按照人們的視覺審美規律,運用攝影技術、藝術造型的表現手段,將視覺造型形態的不同要素有機地組織起來,從而創造出符合一定目的的形與色的影像組織結構關系,用於更加准確地表達某種理念或傳達某種訊息,通過這種影像被觀眾知覺系統直接轉譯為現實的視覺影像,他是被感知的,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影視造型形態的構成基礎就是影像,那麼每個影視畫面都是由若干個影像元素組成,而傳遞所有的情感訊息也是由影像來完成的。
在影像的攝取中,首先是為圍繞著特定的主題敘述展開的,不同的主題採取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段,運用不同的聲、光、和感光媒介來攝取實際存在的對象(演員、其它等),並通過後期製作使影像更具內涵和完美。這樣,使帶有情感、情節的影像畫面呈現給觀眾並作用於觀眾的感知心裡,得到了認同。
在攝取影像的過程中,將如何運用攝影的方法來構築畫面里不同的影像元素,首先應了解影響構成攝影畫面的基本元素。
a、基本鏡頭的元素構成
在任何攝影造型構成的畫面中都是由基本鏡頭組成,基本鏡頭包含了全部的有效影像元素,而有目的的把這種影像元素有組織的構成,用於引導觀眾注意力。
那麼什麼是基本鏡頭?基本鏡頭就是在攝影畫面中描述場景的基本畫面:它包括各種全景(LS),中景(MS)近景(特寫)(CU) 和 (圖001說明了這些景別)。
全景強調的是環境和主體與環境所處的關系,就是展現景物全貌的。
中景是一種介於全景與近景之間的畫面形式。中景既有全景的某些特點,又不失近景某些細節的妙處,適合表達情節、傳遞感情。通常中景則不僅有主體,而且也有部分環境。
近景是把主體元素,如演員,從陪體元素(環境)中分離出來。
近景的進一步近距刻畫為特寫,特寫是指拍攝人的頭部、面部、人體的局部、物景的某一部分的鏡頭,這是電影中強調局部細節的一種獨特而有效的攝影手段.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術語是彼此相關的。一個鏡頭在某系列鏡頭中可能稱為全景,但在另一系列鏡頭中或許稱之為中景。
也許描述不同景別的最簡單的方法是用范圍來表示。把大全景叫做最廣的鏡頭,把大特寫叫做最近鏡頭。所有其它鏡別都分布在這兩極端之間。
用來描述各種鏡別的語言常基於人的身體。全景包含了全身,中景為臀部以上的軀體,近景為肩以上部分。
另一種描述景別的常用方法是根據鏡頭中人的數量。例如,有兩個人的叫兩人鏡頭,有三個人的叫三人鏡頭。影頭部鏡頭,頭一肩鏡頭再和全鏡頭,這些術語描述本身是相當好的(圖002)。但是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中所賦予景別范圍的內涵有所不同。
全景(LS),中景(MS)和近景(特寫)(CU),是構成影視畫面語言的基礎,是構成整個影視「事件」畫面的基本元素。
在影視拍攝中鏡頭是不斷改變的,不斷的轉換畫面的基本元素,這種不斷的改變和轉換就決定了影視攝影的基本屬性,就是連續性及運動性。
b、引入主觀鏡頭元素
在影視攝影視覺造型的形態構成中,主觀鏡頭的表現也是重要的一環,把主觀鏡頭類型的主觀元素引入到攝影畫面中,即是在符合人的視覺規律條件下,引導、迫使觀眾去看你想讓觀眾看的東西。此種造型元素的引入只能在影視攝影中運用,必須是連續與「運動」的。
在鏡頭里攝影機或攝影機的鏡頭事實上成了影視中角色眼神(看的方向)的鏡頭叫做主觀鏡頭(POV)。由角色敘述的情節,在電影和電視里要從「事件」中角色的視線來敘述是比較困難的。鏡頭本身不會告訴你這是主角看到的東西。但是在主角眼睛的特寫之後可接一個與主角目光的高度、角度、方向相近的POV鏡頭,如物件的指向。
對於整部片子都用這種表現的話,演繹故事的靈活性將減少,是不可取的,大多數影片製作POV鏡頭用得極少。如果想採用POV拍攝時,可以變化一些用稍稍移動攝影機來模擬演員的頭或眼睛的做法,增強該鏡頭的現實感。另一個常用的主觀提示是用框式結構來拍攝,如:模擬望遠鏡或鑰匙孔,好象是演員通過它們在看。
過肩鏡頭(0S)(見圖003)也是從特定位置拍攝的鏡頭。
這種鏡頭是越過演員的肩看另外一個演員或物體,OS鏡頭是經常用來拍攝兩人談話的典型方法。
c、選擇攝影機鏡頭
視覺造型形態構成的另一方面元素是考慮選擇攝影或攝像鏡頭及設置變焦鏡頭的焦距。這個選擇是重要的,可以決定如何按物理和心理的距離去表現某事。什麼被對焦,什麼不被對焦也能引導注意力。
攝影師運用光學透鏡的組合及其附加裝置(濾光器、鏡頭紗等),可使影像獲得不同的藝術效果。最初的電影攝影機只配有一個光學鏡頭。隨著光學物理的發展,攝影鏡頭的性能日益完善,不同型號、不同規格的鏡頭也日益齊備,鏡頭不僅起成像、曝光的作用,而且越來越積極地參加造型形像的創造和藝術氣氛的渲染。標准鏡頭的稱呼是因為它表現的影像透視接近於人的眼睛。它也許是各種鏡頭中用手操作最少、最真實的鏡頭,它對場景產生的失真最小。
長焦距鏡頭和短焦距鏡頭(廣角鏡頭)的出現,改變了電影畫面的空間關系、透視關系和節奏感,通過假定性的銀幕空間造成不同的藝術效果。遠攝鏡頭(長焦鏡頭)導致鏡頭中前景與後景之間觀察距離的壓縮。一般說來在吸引對它本身注意力的感覺方面,長焦或遠攝鏡頭也許是最出色的鏡頭。它能把觀眾引入場景中,產生親切和投入感。超遠攝鏡頭會產生如此大的透視關系變形,以至於造成幾乎是超現實夢幻般的情景。這種鏡頭也給人以窺視的感覺,真好象觀眾在對場景進行偷看。有的大量用遠攝鏡頭拍的鏡頭,使觀眾產生接近感,讓觀眾感受到緊張關系。
廣角鏡頭(或短焦鏡頭)是以使影變形而引起對它的注意。它給出廣闊的水平視野,產生一種規模和范圍的感覺。這個特性可用來描寫影片中角色之間的關系。在影片攝制中用超廣角鏡頭來強調角色之間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宗旨應該是,選擇適合於你要拍攝場景的鏡頭焦距,通過尺寸、距離和透視,強調要表現的主題。
變焦距鏡頭的適當運用,不僅省略了笨重的移動工具,而且造成了強烈的電影節奏。各種附加裝置的使用,更能造成各種藝術氣氛來烘托特定的劇情內容。而通過控制景深的方法來引導觀眾對畫面里反映影像的注意力,是常用的手段。大景深允許觀眾的眼睛能清楚整個表演畫面范圍中每一個影像,它們都是被對焦的。在拍攝的影片中都應注意景深的范圍。(圖005)是大景深與小景深的例子)
小景深把主體限制在一個平面里,把所有其他平面都處於對焦之外。在拍攝影片中,小景深常常用來把主角與前景或後景中任何可見景物虛化分開。利用小對焦深度也使在拍攝中變換對焦點成為可能,這種技術被稱為漂移對焦。就是在拍攝過程中拉動對焦面(即改變對焦面) 例如,一個鏡頭可能開始時位於前景中的明顯是清晰對焦的,但當對焦面移動後,明星處於非對焦而變得模糊,而處於背景中的演員取而代之變成清晰的了。
d、攝影機角度的表現
拍攝角度也可以影響視覺形態構成,拍攝角度的不同元素對畫面的影響是深遠的。攝影或攝像機的位置可以置於場景的上方或下方,形成俯拍或仰拍。這些鏡頭的標准(或習慣)含義涉及到不同觀察角度的相應優勢。俯拍鏡頭通常減小或削弱主體(或角色);反之,仰拍鏡頭導致加強主體的力量或地位。在敘事體電影中通常攝影機角度是齊胸高,而不是眼睛的高度,這種做法與觀眾每天的觀察經驗是不匹配的。這種角度卻與觀眾看電影的經驗相匹配——齊胸高攝影機角度對拍攝「高於生活」的電影明星是規范的習慣角度。
側面拍攝,從與對象視平線成直角的方向拍攝,叫側面拍攝。側拍分為左側和右側。側拍的特點有利於勾勒對象的側面輪廓。
斜面拍攝,介於正面、側面之間的拍攝角度為斜面拍攝。斜拍能夠在一個畫面內同時表現對象的兩個側面,給人以鮮明的立體感。斜拍是影視攝影中最常見的拍攝角度。
攝影機拍攝方向與地面垂直。用頂角拍攝某些雜技節目或歌舞演出,有獨到之處。它可以從通常人們根本無法達到的角度,把一些富有表現力的造型,拍成構圖精巧的畫面。頂攝的作用還在於它改變了被攝對象的正常狀態,把人與環境的空間位置,變成線條清晰的平面圖案,從而使畫面具有某種情趣和美感。頂攝角度在電影電視中並不多見。
電影攝影機內膠片經過片門時,以反方向運轉進行拍攝的方法。用這種方法攝取的物體運動過程,以正方向運轉放映,可以獲得與實際運動方向相反的效果。倒攝常用以拍攝驚險場面。在電視攝影中,也常用倒攝方法。
從被攝物的側後方拍攝,叫側反拍攝。這種攝法,人物幾乎成為背影,面部呈現較少,可以產生奇妙的感覺。
搶拍采訪攝影的方法之一:故事影視片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拍攝方法。為了搶時間,以免季節、氣候發生變化或為了及時攝下演員非常難得的某些感情真摯的表演或為了利用真實的現場,都要運用搶拍方法。搶拍要求攝影人員熟練運用攝影機和充分利用造型表現方法,並有快速反應與當機立斷的能力。
攝影鏡頭的構成也可以用相對水平偏轉程度來加以處理。傾斜鏡頭的拍攝是不常見的,它容易使人頭暈,容易產生不穩定的感覺。插一個汽車碰撞的場面或喝醉了酒的人,常常被建議用這種構圖的POV鏡頭拍攝,因為傾斜的圖面總是意味著某些東西處於歪斜和不良狀態。應當根據不同的故事情節來安排不同的拍攝角度。 (圖006)中照片說明不同的攝影和角度,主要是根據情節的需要來安排鏡頭。
二 影視攝影連續與運動
連續性是影視攝影表現的一個重要方法,就連續性本身來說,其是否在最終拍攝成果出現連續性的紕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連續性其包含的元素,看是簡單,實際上是復雜的,因為這存在著視覺規律的問題。單個鏡頭拍攝保持空間與時間連續性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多機的影視拍攝中,連續性最會成為場景中的問題,因為大多數場景由不同時間和不同角度拍攝;各種鏡頭所組成,在編輯時保持連續性常常是困難的。
對於一部典型的影片,連續性也總是讓人困擾的事。攝制組人員,如分鏡頭劇本管理員,常常要檢查連續性方面的錯誤。一些疏忽和最常見的差錯包括服裝或道具:前一鏡頭和後一鏡頭中領帶的顏色變了,或者前一個鏡頭中香煙是剩下一截了而在後一個鏡頭里卻是整支長,甚至照明光的改變,這樣簡單的一些事都會破壞連續性,嚴重影響效果。
為了保持連續性的拍攝,最普通的技術是運動軸線,或所謂的180°原則。(圖007)在任何鏡頭中,不管是包含兩個人對白的,還是一個人在人行道上走的,基本的運動軸線都是能識別的。它是由兩個交談人之間的一條想像線組成,或是由行走的角色或運動的物體所建立起來的屏幕方向。如果攝影機放在這條想像線的一例(這條線的同一側180°內任何地方),空間的連續性將得到保持。跨軸拍攝的鏡頭在編輯時,角色A和角色B會突然反向,位於屏幕的相反一側。 在180°之內,1號攝影機看到的兩個演員的位置將保持同樣的空間關系——A在左邊,B在右邊跳軸之後,從2號攝影機位置看,則空間位置相反或翻轉,演員A與B都處於屏幕的相反一側。
同樣跨過行走著的角色或運動著的汽車的運動軸線拍攝,在剪輯時會造成人或汽車朝相反的屏幕方向運動。只要攝影機位於運動軸線的同一側(即在180°之內),角色將看上去沿同一方向運動穿過屏幕。恰好在軸線上拍攝的鏡頭(相對於軸線是中性位置)可以用作二跨軸鏡頭之間或二相反屏幕方向鏡頭之間的過渡鏡頭。圖007說明了運動物體的屏幕方向。
保持屏幕方向不變也延伸到由看著屏幕外的角色所建立的視線。再來設想一下兩個角色交談。我們看到正在和屏幕外的角色B交談的角色A的近景。下一鏡頭我們看到角色B對角色A的反應鏡頭近景,此時A位於屏幕外。除非這兩個鏡頭之間存在視線匹配,否則角色A與B將不象是在彼此進行交談,而象是受了在屏幕外的某事所打擾,前後兩鏡頭中角色或物體(如汽車)速度的根本改變也會破壞連續性。當人們行走時達到正常速度之前的幾步(幾乎總是在鏡頭的開頭)明顯比他們已經用全速行走時慢。如果你把兩個人在街上行走的鏡頭剪輯在一起,當你從一個鏡頭編輯到另一個鏡頭時,你希望他們的相關速度(和步法)要匹配。匹配剪輯——從一個鏡頭到下一個鏡頭保持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感的剪輯——做起來是極其困難的,除非是用編輯的眼光來拍攝素材。
經受時間考驗的保證是影片長度(它可以是匹配剪輯)的方法,在攝制時用疊畫手法。設想一下兩個要進行匹配剪輯的鏡頭。角色A(從大廳一角)走到門邊開門,下一個鏡頭為角色進門,從房間的一角走進房間。為了進行動作疊化,在拍攝時應該拍下整個動作(走向門,開門,進入房間),兩個鏡頭都應如此拍攝。用這種動作疊化方法,為編輯提供了幾乎是無數個使用這兩個鏡頭匹配的編輯點。
當然連續性除考慮攝影機機位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因素的考慮。它也取決於如何在拍攝前為攝影機作連續性的策劃,為以後編輯製作時做好基礎。
運動表現手段,影視攝影與繪畫、雕塑等其他造型藝術的主要區別,在於它的運動性。不僅動體在畫面里以不同形式的運動使畫面構圖不斷發生變化,而且電影攝影機或電視攝像機不同形式的運動也使多構圖畫面不斷變化著,推、拉、搖、移和升降等不同的運動形式,擴展了影視畫面的視野,造成了各種空間關系和透視關系,也產生了不同的節奏感而動向表現手段,有助於描繪事件發生、發展的真實過程,表現事物在時空轉換中的因果關系和對比關系,展示場面的規模、環境和氣氛,創造不同的節奏和情勢;有利於表現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顯示人物的主觀視象和主觀感受;也可為演員表演的連貫性提供有利的條件。
三 光線造型的方法
光線是影視攝影造型表現的重要方法之一,影視攝影和其它攝影一樣都必須遵循它們本質的固有的特性,就是光與影的造型,是表現客觀事物自然的影像、色彩、影調的存在,就像繪畫本質一樣必須用顏料來描述畫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光是電磁波輻射(能量從一個物體傳播到另一個物體,在傳播過程無需任何媒介。這種能量傳播方式被稱為輻射)到人的眼睛,經視覺神經轉換為光線,即能被肉眼看見的那部份光譜。這類射線的波長范圍在400到700nm之間,它是用肉眼看到物體的媒介。光產生於核反應中的電子和離子運動(如太陽能),燃燒(火光),通過燈絲的電流(鎢絲燈),氣體放電(閃光管、閃電),激發(熒光)和化學反應(磷光)。圖008
攝影師運用光線再現被攝對象的立體形態、輪廓形式、明暗層次和色彩對比,並通過對這些造型因素的處理,可以深刻刻劃人物性格,創造環境氣氛,渲染特定的情緒。在所有的攝影造型手段中,光線是最基本的手段,攝影師運用的光線大體有三種方式,一是自然光。即在自然光線條件下,對自然光源的角度、方位、色溫、強弱等進行選擇;利用自然光的拍攝,將涉及幾個方面,其一:受光面,受光面也稱陽光面,陽光直接照射部分它的色彩和階調也是最鮮艷、最明亮的,它反映的是光源的色度。其二:被光面也是暗面,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它和受光面形成了強烈的明暗反差,這種明暗反差也取決於周圍環境的反光強度。其三:側面光,它是陽光照射的一個面,即有照射面和照射不到的面形成了過渡,也稱明暗交界,在明暗交界的對比顯得特別明顯,交界線是對象上最暗的部分。其四:投影,凡是被強烈的陽光及集射光所照射的物體都會產生投影,它的方向是相反的,投影的長短取決於光線來源位置的高低。其五:反射,被光源照射的物體向周圍環境反射光,反射光的強度根據物體材質不同和反射光源的強度也不同,在自然光的影視攝影中利用反射可以增加暗部的亮度層次和勾劃輪廓等,在自然光的拍攝中應注意天氣的變化,如,多雲天氣、陰天都會對拍攝的影像產生影響,早晨和晚上光線的不同的情況下的拍攝要採取不同的方法,並要考慮到色溫的變化。另外在自然光拍攝中各種角度、方位的細微變化都會出現不同的效果,這有待在實踐中摸索和積累經驗;二是人工光輔助下的自然光。在自然光線條件下,用人工光(反光板、照明燈)來控制景物明暗的比例或修飾某些細部;三是人工光,在沒有自然光源的條件下全部用人工光布光。無論何種方式,攝影師一般都應力求真實地再現劇情規定的光線形態。根據內容要求,光線也可創造虛幻、夢境等特殊氣氛。有時,光線還可以作為戲劇因素在影視中出現。
利用人工光攝影,最重要的一環涉及到照明問題,每一種成影系統(不管是電子的,還是光化學的)都需要足夠的光照度,叫做最低光照度。這是為了保證合適的曝光。標準的基本照明是用散射光,整個照明分辨不出來自何方。最低光照度對於大多數攝影機來說,在100英尺,燭光范圍內,但這個照度對於強調主體或確定一個空間是小的。它只意味著攝影機有足夠的光才能正常工作。更多的細節我們將在第三章中討論。
四 影視攝影藝術造型方法
造型是影視攝影的重要屬性。影視所表現的是可視的、具體的、實際存在的視覺影像,這種存在的可視影像就是影視造型。造型對於影視是十分重要的,就象其它藝術類別一樣,如繪畫、雕塑、建築、等都屬可視的藝術造型範疇。
藝術造型的源泉都是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生活。其創造的過程也是對自然、對生活進行一種概括、濃縮、提煉、加工的過程。藝術造型就是將生活、自然中客觀存在的形象與形態的基本元素,融入了設計者對生活的感受、理解、願望與追求中,重新組合構成一個更加理想化的藝術作品。
「形」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形」是形狀、色彩和質感的概念。人們有意識地創造「形」,例如:畫家、雕塑、建築設計師都按著各自的目的運用不同的手段創作作品的行為稱為造型活動,而影視攝影的拍攝過程也屬創作造型活動,這種造型創作是源於「第一自然」,並吸收了「第一自然」的精華,揚長避短的創造出更具理想化的「第二自然」來。將客觀存在的、自然的生活原型,化為基本形態,去重新組合構成一個更典型、更明確、更富有內涵的、運動的、不受時空限制的、新的形態影像。如,斯皮爾伯格創作的《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見圖009,是把技術的探索與藝術的追求熔為一爐。
影視攝影的表現是以視覺造型體系形式呈現,這種體系建立在視覺感受和物資世界結構一致的基礎上。同時按照美的規律把視覺造型元素有效的組織起來,構成視覺曲線式,才能起到感染人的作用。
影視攝影造型的最終目的是呈現給觀眾觀賞的,其作品能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導觀眾 不受約束的「意識傾向」,這就要求要從審美的角度去深入探討視覺造型藝術的本質和規律,實際上也是「美」的本質和規律;那麼什麼是美的本質?美的本質就是某種形式的組合關系所形成的一種和諧的效果。美的規律就是「差異的合理安排」。差異是指事物與事物、形態與形態、色彩與色彩之間的差別,是存在的事物個性的具體表現,也是構成事物之間的矛盾關系、對比關系的最直接原因。自然世界客觀事物的差異,是構成世界多樣性、豐富性與美的重要因素。因此平淡、單調、沒有生命的律動,就沒有美可言,如果過分的強調差異也會變得毫無秩序,雜亂無章,也無從談美,所以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的差異與豐富性才是美的。
從視覺差異和秩序兩個方面來研究影視攝影造型,可創造美感的關系元素,才能更加准確的利用視覺元素去調配畫面的視覺影像,並通過合理安排各種視覺差異,創造出能使人尋奇探勝的心裡期待得到滿足的審美興趣不衰的藝術作品。 如查爾斯.卓別林1914年創造的頭戴圓頂禮帽,足登豁口皮鞋、手持竹杖、邁著鴨步的流浪漢查里的形象 (見圖010),經久不衰,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功,據統計全世界有3億5千萬人觀看了卓別林的每部影片,不僅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傾慕,而且受到了文藝巨擘們的高度評價,蕭伯納就贊譽卓別林是「電影業造就的唯一天才。」
『叄』 去看電影,電影沒開始可以拍照嗎
電影沒開始可以拍照。
觀影建議:
觀看不要讓手機鈴聲影響別人,如果需要接電話,最好走到外面。拍照可以,但是不要開閃光燈。無聊玩手機可以,但請將屏幕調暗,否則光線太強會影響其他人。不要吃有殼的以及咀嚼聲音過大、帶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電影院是公共場所,吃東西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電影院在開映前15分鍾開始收票,最好能夠開映之前進入電影院尋找座位。如果熄燈後摸黑到處找座位,會非常影響其他觀眾。在場內最好先稍微停留一下,等眼睛適應黑暗時再找座位,避免因為光線不適、視覺失調,而出現踩空、碰撞他人等行為。
『肆』 看電影可以拍照片嗎
看電影不可以拍照片。任何在電影院拍攝、錄制正在上映的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都是侵權行為。如果發微博或者朋友圈,可以在各大平台下載已公布的海報、劇照、預告片等等,可以拍你的影票等等,但不要拍攝電影畫面。
《電影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電影院或者其他公開放映電影的場所的工作人員發現觀眾在電影放映過程中從事侵犯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的行為的,可以依法予以制止。
第六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予以處罰:
(一)將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製作為音像製品的;
(二)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路傳播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的;
(三)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農村電影公益放映補貼資金的;
(四)侵犯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的;
(五)未依法收集、收藏、保管、移交電影藝術檔案的;
(六)偷漏瞞報票房收入的。
『伍』 怎麼在播放器看電影時拍照片
正常手機是可以在您看視頻時截圖,如果您的手機不具備這個功能可以用PPTV,PPTV中有在看電影中,分享圖片,拍照片的功能。
通常指的播放器是指能播放以數字信號形式存儲的視頻或音頻文件的軟體,也指具有播放視頻或音頻文件功能的電子器件產品。如基於快閃記憶體的mp3播放器和基於移動硬碟的iPod等。除了少數波形文件外,大多數播放器攜帶解碼器以還原經過壓縮媒體文件,播放器還要內置一整套轉換頻率以及緩沖的演算法。
以前是播放音頻和視頻的軟體各具特色,現在大多則是視頻音頻播放器合二為一了。
『陸』 怎麼拍照片有電影感覺
導語:很多時候電影鏡頭下的人物或者景色是非常唯美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用相機拍出電影質感的相片呢,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學習一下。
方法/步驟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很好相機:
你想像一下,如果用一部幾百像素的老手機來拍照,你是怎麼都不可能拍出有任何感覺的照片的,當然如果你需要滑稽感的話,那麼它將會很適合。所以要拍出有電影感的照片擁有一部很好的相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其次我們需要尋找一種氣氛:
也就是賦有電影感的氣氛,這種氣氛不同於平常我們吃喝玩樂的那種氣氛,它是需要在整體的色調上下功夫的,一般情況我們看電影很有趕腳的時候都是比較“偏暗色調的”,“白平衡”也不是很准確,然而飽和度也需要設置比“較低”,這樣的整體上看起來就比較有電影的感覺了。
然後我們再營造一些故事情節的感覺:
在上一步中我們的色調之中時,添加一定的故事性質在其中,包括每一個人的表情,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勢。都要賦有故事性,而不是死板的站著一個剪刀手,一個微笑就能完成的。
接下來我們給照片添加上一些文字:
大家都知道每一部電影,除了拍攝有精彩的.畫面,帥氣美麗男女主角之外,還需要有動聽的聲音和一排一排的“字幕”。那麼我們在拍攝的好的照片上添加一些賦有故事情節的文字來充當字幕,是不是更有電影的感覺呢?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最為重要的“畫面感”:
相信大家在小時候讀書,語文老師總會在你寫作文的時候,告訴你。:寫作時一定要注意營造畫面感,這樣作文才會得高分“,但其實不僅僅是寫作文需要畫面感,在拍照的時候我們同樣的需要營造出一個完整的動態畫面。這樣拍出照片結合以上的一些特點是不是會很有感覺呢?
最後當然還少不了製作:
當你完成了以上的所有的條件的布置之後,那麼你所拍出的照片已經屬於很有藝術感的照片了,那麼我們再來給照片加上一些後期的製作,在之前的基礎上再進行一些修改剪切之類的操作之後,一張完美的賦有電影感的照片就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