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影片的觀後感
日本觀後感篇一: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欣賞完《大國崛起之日本》這部記錄片,深深的為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而震撼!日本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它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揚長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特別是在看了日本的百年維新,感想頗深,為日本這樣一個小島民族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而驚嘆!我認為,從日本崛起的過程中,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尺櫻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寬禪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
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陵巧叢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歷史是鏡鑒,中國的未來我們需要深深思索。
日本觀後感篇二:日本電影觀後感
《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
——觀後小感
人文學院 中101-3班 李慧 201051501339
在日本文化課上我們看了幾部日本電影,其中我對一部介紹豐臣秀吉的《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很感興趣。
電影講述了日本室町時代的傳奇人物豐臣秀吉發跡變泰的故事。與《源氏物語之千年之戀》的敘述方式相同,以兩條線索,借參與故事的一個人物的口述來講述歷程。主人公與講述者共處的時間平面縱橫交錯,在最終交合時,電影走近結局。我很喜歡這種表現手法。
電影中的大背景是日本的戰國時代,那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社會動盪不安。豐臣秀吉是一個長相奇特,被戲稱為「猴子」的下層平民。他的夢想是想成為一個武士,一個不殺人的武士,他渴望結束戰爭,天下太平。但他卻膽小怕死,不敢殺生。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為什麼能從低賤平民平步青雲,一躍成為日本史上一代梟雄,最終一統日本呢?在電影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我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豐臣秀吉一再說自己不願殺人,這是一個「仁」字。也正是這個字,使他得到了民心,受軍民擁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軍師半兵衛也被他的「仁」心感動再次出山為其效力至死,他在臨終是說:「我沒有看錯人,幸哉!」
其然,是一個「義」字,給木匠蜂須賀正勝找回木匠刀,從而感動浪人,收其為左膀右臂。
其次,又是一個「禮」字,他能「三顧茅廬」,打動志乃從而請
到了半兵衛做自己的「頭腦」。
然後,是「智」,秀吉善不戰而屈人之兵,利用智謀多次立下戰功,這是織田信長其他家臣所不及的,這也是秀吉崛起的一個最大的資本。
再者,是一個「信」,他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部下不會背叛自己,並以自己的性命作保。從他保官兵衛一事中可看出。事實證明豐臣秀吉相信的人沒有辜負他
最後是「忠、勇」,他對自己的主子忠心耿耿,這也為後來他發「正義之師」滅掉謀反的明智光秀的成功做了基礎。即使怕死也有勇氣接下任務。「墨股城一夜築城」成為他地位提高一次重要的經歷。
儒家講求的「仁、義、禮、智、信、忠、勇」在電影中的豐臣秀吉身上都有體現。豐臣秀吉的成功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他做事讓人感動,說話讓人喜歡(是一隻會討主人歡心的猴子),他單純,真誠,知道感恩,心懷天下。另外,機遇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機遇使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織田信長,這為他以後的事業直達青天開了個天窗,能不能爬上這天窗就看他的本事了。
具備了這些因素,電影中的秀吉從一個低賤的平民成長成了坐擁天下的梟雄就不足為奇了。
眾所周知,日本想吞並世界的狂妄想法就源自豐臣秀吉,歷史上的真實的豐臣秀吉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看完了電影後,我懷著這個疑問對歷史上的豐臣秀吉作了一些了解。
豐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戰國
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綽號猴子(見於《太閣素生記》)、禿鼠(見於織田信長給秀吉正室寧寧的書信),本是一個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後再次統一日本,並發動「萬曆朝鮮戰爭」,最高官位是關白。法名:國泰又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神號豐國大明神(後因豐臣家滅亡而被德川幕府去取消)。
傳說年少時代的秀吉沿著東海道東下賣針,受雇於今川義元的家臣松下嘉兵衛。後因其門人排擠,回到家鄉,在昔日玩伴的推薦下做了當時稱雄一方的織田信長軍中的一個小步兵,其後,秀吉因立下赫赫戰功,從小者、小者頭、足輕、足輕組頭、足輕大將,不斷地升遷上去。
「墨城一夜築城」「金崎殿後」「鳥取斷糧」「高松水淹」等著名戰役,充分顯示了秀吉傑出的軍事才能,同時越來越受到織田信長的信賴和倚重。「本能寺」之變中,受壓迫太深的明智光秀造反,逼死了織田信長。秀吉殺死明智光秀,並以信長繼承人自居,鎮壓了信長諸子和重臣的反抗,繼續統一日本的戰爭,終於1587年基本統一全國。
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慾望迅速膨脹,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的狂妄想法。他拋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仰慕,要將中過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鮮,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這是此後數百年來日本徵服亞洲思想的發端。
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朝鮮王國的戰爭,迅速佔領朝鮮大半。此時的秀吉意氣風發,妄言將會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同年,明朝派大將李如松率四萬明軍進入朝鮮,與日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所率日軍激戰,收復漢城。豐臣秀吉退回日本,留小西行長等駐於朝鮮南端。日本與明朝和談,但因立場差距太大,和談破裂。
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派水陸軍侵入朝鮮,決心與明軍見個高低。明軍在大將刑玠、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大破日軍。豐臣秀吉征服朝鮮的夢想破滅。以上兩場戰爭,史稱「文祿*慶長之役」(日本當時年號),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
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為千夫所指,國內一片罵聲,那些原本就看不起他出身低微的貴族大臣群情洶涌,使豐臣秀吉一病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死。據說他臨死時除了託孤前田利家之外,還念念不忘他的侵略夢。
秀吉晚年昏庸多疑,由於膝下寂寥,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當年果斷精明的秀吉不在,他甚至出現了大小便失禁。司馬遼太郎的《豐臣的家人》一書中詳述了這個喜怒無常,蒼老糊塗的秀吉晚年形象。秀吉死後,豐臣氏就等於滅亡了。之後的德川家康取得了其在日本的地位。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一生都在為了證明自己而奮斗,卻在事業的高峰期錯誤的發動了侵略別國的戰爭,這註定了野心太大滅亡越早。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祖衰,他也成為了一個悲劇英雄。
在我看來,客觀上豐臣秀吉確實是一個有智謀,有手段的傑出的政治家、軍師家,他之所以失敗,原因有二:其一,他極度自負。總以為自己統一了日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同樣可以掌控世界,真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電影中的豐臣秀吉一再強調自己不喜歡殺人,這是明顯在為一個魔頭做粉飾。他用侵略別國的手段,破壞他人的家園,來證明自己的超強的能力,逆天而行,必敗無疑。其二:他又極度自卑。因為出身寒微,被貴族瞧不起,無論他如何奮斗,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就,出身問題一直像一個噩夢一樣纏著他。所以他發瘋地去證明自己天下無敵,改自己的姓氏為羽柴,向天皇索要賜姓(豐臣一姓即天皇所賜),甚至還編造自己的母親曾侍奉過天皇以此來暗示自己可能是天皇之後的謊言。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階級地位是相當重要的,連這么一位馬上英雄也無法擺脫魔咒,以致性格扭曲。這兩種極端造就了豐臣秀吉矛盾的性格,也釀成了他晚年的悲劇。
我們回到對這部電影的認識上來。雖然電影中塑造的豐臣秀吉與歷史上那個野心勃勃,嗜殺成性的秀吉有很大出入,被美化了太多太多。但其所造的人物形象光鮮積極,對觀眾起到了很大的勵志作用,在這一點上是值得肯定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評價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時要劍分兩刃,既要看到其與眾不同的才能或令人憎惡的嘴臉,又要清楚的認識到他對歷史或世界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通過看這部電影,讓我對自己感興趣地方進行了更深入一點的了解,這或許比單純的欣賞意義更大吧。我希望以後的自己,不論是在
日本觀後感篇三: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日本,一個只有彈丸之地、曾經蒙昧落後的小國,為何可以將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中國欺壓半個世紀之久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看了大國崛起之後,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為每個日本人身上都有體現屬於他們本民族的東西,那就是日本這個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於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慾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美國將軍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自己國門期間的一天夜裡,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著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為什麼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雖然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後,一個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在1827年參加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並在周邊各國都訪問參觀,頗受啟發,帶回給國家全新的思想,並在之後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於拼搏,勇於創新,善於堅持,樂於學習。日本在發展時都有很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維新時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革新,成為推進改革的骨幹,對日本的發展有帶領作用。澀澤榮一放棄政治上的高官改而從商,成為19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企業家,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
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了迅速的飛躍,使日本在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軍國主義的膨脹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小的災難。所以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要以人為本,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國富民強並且還能造福子孫後代。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日本反觀中。,在中國的古代,有許多世界輝煌的文化及科技產品,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我們自認為是天朝大國,接受著世界各國的朝拜,當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國的眼裡,他是個不起眼的鄰居。
可是後來,日本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並且能大力推進改革,轉變政體為君主立憲制。當我們的統治者還在紫禁城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屑於西方的高新科技時,甚至我們的慈禧太後還認為火車是會發出巨聲的怪物,竟用馬來拉動火車;而日本則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和人才。當我們的統治者還會用大筆軍費來建設自己豪華的行宮時;日本則在大力發展他們的軍事。當我們的人民沉迷於鴉片,整日無所事事時;日本的人民則在努力的吸取知識?這一系列的行為大概和兩國不同的文化習慣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天朝是對自己的定義,我們有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科技水平,我們是強國,雖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學習,但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無能軟弱,最後無疾而終。而日本,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過去,看到強大的中國,便向中國學習,以中國為師,後來看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便舍棄了中國,轉向西方列強,以西方為師。這種善於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當今世界,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所以我們要吸取過去100多年屈辱的經驗。要做到大膽的創新,善於學習,努力進取,尤其是我們這一發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後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在發展中還要銘記:要和平的求發展。
對於日本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可是我們還要尊重我們國家的客觀實際,學以至用啊,落實了才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一樣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復興等待著。
⑵ 日本一部電影老師教育學生怎麼做人的
導演: 園子溫
編劇: 園子溫 / 山田悠介
主演: 特林德爾·玲奈 / 真野惠里菜 / 篠田麻里子/ 櫻井由紀 / 磯山沙耶香
⑶ 這6部日本科普紀錄片,保管孩子看得停不下來,驚呼連連
作者:川媽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科學教育一直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這也難怪為啥日本會出現「諾獎井噴」的現象——
迄今為止,日本已經獲得了27個諾貝爾獎,而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20年裡,更是平均每年都會獲得1枚諾貝爾獎牌。
那日本的科學教育到底牛在哪呢?我覺得,或許從他們製作的這些兒童科普紀錄片里,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1、啊!設計
2、像烏鴉一樣思考
3、大科學實驗
4、獻給未來的科學家們
5、畢達哥拉斯裝置 迷你特輯
6、王牌兒童科普節目 TEXICO
01 啊!設計
每集時長:15min
適合年齡:4歲+
NHK的一檔經典設計節目,聯合多位日本頂尖設計師,將復雜的設計美學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孩子聽。
隈研吾、原研哉、深澤直人……還有大名鼎鼎的佐藤卓,日本設計界的半壁江山都在這兒了
這個節目把視角聚焦在 「生活應用」 上,讓孩子透過生活物品、活動空間領會設計的基礎內涵—— 設計源於生活,服務生活。
它的小版塊很多,每個也就幾秒鍾,並不固定在每集出現;旁白也很少,主要是通過圖片和視頻,讓孩子感悟設計之美。
①設計的觀察
這個版塊 用特寫和對比的鏡頭,呈現出了事物本來的樣子。
你發現了嗎?同樣多的水,倒在不同的杯子里,高度卻不一樣:
不同材質的球,滾動、掉落的速度和樣子,也不一樣:
可樂瓶、醬油瓶的設計,是不是很像我們的腰線?
誰說設計很抽象?它明明就在我們周圍啊,難道不是嗎?
什麼材質、形狀、大小……統統不管它,我們只要「看」就行了!
設計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②拆解
從吃的到用的,萬物皆可「拆」!
但這個版塊又和我們平常理解的不一樣,它拆得特別徹底,讓人嘆為觀止。
鉛筆和橡皮被拆解到誰都不認識:
葡萄君也有些凌亂了:
如此清奇的視角,孩子看著看著就上癮了。就連咱們大人,也會折服於這樣的思維,對它贊不絕口。
沒有孩子不愛拆東西, 這正是他們 探索 和理解事物的方式。
③動線的設計
這個版塊用簡單的動畫講述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規則,但它不會直接告訴孩子「就是這樣」,而是用反證法讓孩子理解其中的邏輯。
比如,電話線為什麼一圈一圈、卷得跟麻花似的,就不能用直線嗎?
我們這就來試試看:
哦,線不能太短,不然夠不到遠處的東西。
那就設計長一些,這下子不就解決問題了。
可是線太長,很容易把人絆倒,還會纏在一起。
所以,還是設計成彈簧圈式的。想拉長拉長,想放著就放著。用起來才方便。
孩子學會這種思考方式了嗎?這可比我們嘮嘮叨叨說半天「你要開動腦筋」管用多了。
此外,節目里還有 素描版塊 :讓不同人從不同角度,把眼中所見畫下來:
設計師訪談: 這些設計大師每人聊3個問題,包括最滿意的作品、設計工作中最重要的東西、怎樣精進設計。
但每個人只能說幾句,多了可不行。
原研哉說,多想想 「如果這樣的話,會怎樣」 ~
柴田文江說, 凡事試著把感受轉化成語言。
……
短短的15分鍾,內容卻很豐富。不僅孩子看了有收獲,對大人來說也會有不少啟發,而且看完超減壓。
02 像烏鴉一樣思考
每集時長:10min
適合年齡:5歲+
這部由日本NHK教育頻道專門為小朋友打造的科普紀錄片,名字取自伊索寓言中「烏鴉喝水」的故事。
節目開篇就播放了一隻烏鴉是怎樣通過觀察、思考,把小石子一個個丟進水裡,最後吃到杯子里的食物的過程。
烏鴉憑什麼做到的?當然是智慧!那智慧是從哪兒來呢?當然是從「思考」中來的。
這部紀錄片,就是要通過生動有趣、可視化的形式,告訴孩子「 思考什麼」「如何思考」。
和大多數科普紀錄片不同, 它不會給孩子現成的答案, 而是會讓孩子的小腦瓜一直轉個不停,欲罷不能地思考下去。
每集10分鍾左右,一共20集。包括 「觀察中思考、德德尼翁、思考練習」 三個主要環節。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向孩子解釋科學思考的4個步驟:
①觀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觀察的對象。
比如硬幣、筆帽、列車、影子……有一集就帶孩子觀察了「 浮在水面的硬幣 」:
把一枚一日元硬幣放在水上,它會浮在水中央,即便把它推到邊緣,過一會它還會回到中央。
作為對比,再放上木片。木片就沒有像硬幣那樣浮在中間,而是跑到了水的邊緣。
再放入一枚同等面值的硬幣,兩枚硬幣緊緊挨著,飄在水中央。木塊還是在邊緣。
此時,再加入水,情況發生了變化:木塊和硬幣的位置對調了。
減少水量又恢復了過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就需要孩子們去思考、找答案了哦
正當我們思考前一波神操作時,3個德德尼翁小人兒登場了。
他們看到小水坑前有一條長線,長線的兩側,還有好多小短線。於是開始好奇,大開腦洞假設起來。
是恐龍行走留下的痕跡?
是前面一條蛇,後面跟著個蠢蠢的蜥蜴?
正想得熱鬧時,一個工人推著獨輪車來了,留下的軌跡跟之前的一模一樣。
好吧, 結果來得就是這么乾脆。
德德尼翁的動畫結束後,就迎來了真人實驗。比如, 高低蠟燭 :
點燃一高一低兩只蠟燭,再罩上玻璃杯。是高的先滅,短的先滅,還是同時熄滅呢?
這又會讓孩子們主動去思考、找答案。
實驗結果是怎樣的呢?原來是:高的會先滅!
問題來了,為什麼呢?
「關鍵在於二氧化碳,一般來說,二氧化碳是比氧氣重的……」實驗者還沒解釋完,節目就戛然而止了。
此時飄來一句旁白: 「接下來請自己思考!今後,大家都是思考的烏鴉。「
想要現成的答案?對不起,這里沒有。這部紀錄片,讓孩子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去思考和 探索 。
畢竟,孩子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存儲器」,而應是知識的創造者和利用者。
03 大科學實驗
每集時長:10min
適合年齡:5歲+
這是日本NHK電視台從2010年3月開始播放的系列科學實驗節目。
它以 「不試不知」 為主題,通過看似誇張的大型實驗對各種科學法則、自然現象進行驗證。
「理所當然,就是真的嗎?」科學需要質疑和探究精神,孩子們也不能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節目不使用CG特效技術,而是真實呈現實驗的每個環節,場面壯觀,過程好玩,能讓孩子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 探索 的樂趣。
每一集都會提出一個「大挑戰」,來驗證科學原理的正確性,讓人看起來會非常上癮。比如, 有一集的主題是挑戰「蛋上駱駝」。
在這一集中,先提出這樣一個假設: 蛋殼只要受力均勻、數量足夠,就可以承載一隻駱駝。
然後,就開始動手准備材料。
先打孔吸出蛋黃和蛋清,再用橡膠皮把孔封住:
可千萬別小看蛋寶寶,它在打過孔後可是特別強悍哦~
現在,讓駱駝踩上來試試吧!
一個蛋,輕而易舉就給踩破了:
四個蛋,還是行不通:
到底多少蛋足夠呢?實驗者隨機取來10個蛋,每個承重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取其平均值——5kg。
那麼,孩子可以算算了:駱駝重750kg,多少個蛋能承受它的重量呢?答案是:150個。
接下來,就要准備實驗裝置了。計劃是這樣的:
因為亞克力板重450kg,加上駱駝的重量將超過1200kg,至少需要240個蛋,實驗者准備了500個!
500個,這工程也太浩大了~
當當當~駱駝閃亮登場了。
實驗會成功嗎?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看亞克力板緩緩下降:
最終,蛋殼承載住了1隻駱駝的重量!實驗成功了。
這個節目還挑戰了「太陽能做飯」:
用靜電作畫:
用食鹽做漂亮的婚紗:
不得不說,個個都是大工程!孩子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開闊了眼界。
04 獻給未來的科學家們
每集時長:3~6min
適合年齡:6歲+
這部紀錄片由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監制, 從材料的物理性質出發,用一個個創意無限的小實驗,向孩子展現材料物質里隱藏的「生命力」。
它把科學知識變成一系列可視化的創意,讓我們印象中晦澀無趣的科學變得特別有意思,能充分激活孩子的創造力。
比如,第2集講 「形狀記憶物質」 。這種物質長什麼樣?記性很好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實驗者拿出一根用記憶合金做的金屬絲,把它折得彎彎曲曲:
然後放到60度以上的水裡,金屬絲立馬恢復了原樣!
吃驚吧?還沒等咱合攏嘴,實驗者又拿來一個質地堅硬的紫色小薄片,怎麼都撕不開:
但熱水是它的剋星。放水裡輕輕一泡,不費力就拉開了:
那要是再放回熱水裡呢?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拉伸變形的小薄片,恢復如初。
現在,你知道「形狀記憶物質」的厲害了吧?它們都是用形狀記憶材料做成的,只要遇上高溫就可以恢復原狀。
既然如此,你能猜到一根記憶彈簧被拉伸後,遇高溫會發生什麼嗎?
答對了,彈簧會恢復原狀。
那麼,腦洞時刻到了。
做一個「蠟燭車」裝置:用兩根記憶彈簧架起軌道,把蠟燭車放在上面。軌道兩端加擋塊,防止小車跑出去。
這個時候,點燃蠟燭,會發生什麼?
彈簧遇火會向上收縮,這個你肯定猜到了。之後呢?
之後,軌道的一側被抬起,小車會滑向另一邊。另一邊彈簧收縮後,小車又會滑回來。
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兩根彈簧都恢復如初。
原來這就是「形狀記憶物質」。節目中沒有過多解釋這種物質的概念、性質,它只讓孩子跟著「看」,但孩子卻懂了。
除此之外,節目里還講了 「超導體物質」 :
「隱形的玻璃」 :
「超疏水材料」 :
……
節目組曾表達過製作這檔節目的初衷,他們 不奢求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科學家,但希望大家能夠把「看不見的科學」和「看得見的生活」聯系起來。
希望孩子們都對這個世界多一些了解,也能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永葆好奇的心。
05 畢達哥拉斯裝置(迷你特輯)
每集時長:5min
適合年齡:4~7歲
這部科普片同樣由日本NHK教育頻道製作,它很擅長 挖掘日常生活創意,涉及物理、數學等有趣現象,利用生活化的場景和腦洞大開的設計,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自打2015年推出以來,它一直都在重播,深受小朋友喜愛~裡面設置了很多巧妙的小版塊,絕對能讓孩子們尖叫起來
①畢達哥拉斯裝置
在片頭和片尾,都會有一個「畢達哥拉斯裝置」。它用精密而復雜的機械組合,迂迴曲折地完成一些非常簡單的工作。
每次看到關鍵之處,都會不自覺屏住呼吸,生怕它會出什麼差錯。同時又會忍不住嘆服節目組別具匠心的巧思和巧手。
②圓圈和三角形
大家來看看在站台上等車的這些人,他們被劃分成了兩組,並且頭上被標注了不同的記號,有的是「圓圈」,有的是「三角形」。
劃分的依據是什麼呢?性別?高矮?衣服顏色?好像都不是。
當一輛列車疾馳而過,他們的不同才一目瞭然。不知道你看懂了沒?
生活中像這樣的科學現象數不勝數,這部紀錄片可以幫孩子去發現它們。
③會說話的黑盒子
這次的主角是一個會說話的黑盒子。很多工廠的生產線都會應用這種裝置。
在計算機、機械工程、腦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也會研究「黑盒問題」。即,向某個系統輸入A後,會得到B,但中間變化的過程無從而知,就像被裝在黑盒子里一樣。
有一期研究「螺柱零件」。當它朝上進入黑盒子時,是立著出來的。
朝下進入黑盒子,也是立著出來的。
即使是側著,出來的時候也是立著的。
這個零件在黑盒子里經歷了什麼?揭秘時刻到了——
上、下兩個邊框裝置將不同方向的零件立了起來。
側著的零件,在通過小柱子時就改變了方向。
④這是什麼動物
全黑的幕布下,一個白點在移動,接著出現兩個點、三個點……
你能猜出來,這是什麼動物嗎?
通過捕捉運動軌跡,讓孩子換個角度看小動物,特別有趣,又激發了孩子的想像力。
此外,還有很多「突發奇想」的版塊:
定格動畫。 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現象,其實都有理可循。
只要拍幾張朝不同方向轉圈跳起來的照片,就可以做出懸浮效果了。
空間透視。 「這究竟是什麼東西」,換個角度看,你就知道了!
一種新生物。 賦予某些小東西生命後,會發生什麼?橡皮恐龍、吸管蚯蚓、錫箔變形怪......它們的故事有梗又有趣~
五秒理解。 科普小知識怎麼都不理解?那要是直接「上手」呢
?
這個紀錄片版塊很多,並不會固定在每一集都出現。但這腦洞,開起來真心不怕孩子不喜歡。
06 王牌兒童科普節目 TEXICO
每集時長:10min
適合年齡:6歲+
這是 2020年NHK全新的王牌科教節目 ,可以培養孩子的 程序性思考方式 。
這種思維方式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很簡單,就是 做某件事前,先在腦子里過一遍步驟,把時間分配最優化。
程序性思維的本質,包括5個要素: 分解、組合、概括、抽象、模擬 。節目的每一集,都會通過好玩的小裝置和生活現象,探討其中的2~3個要素。
這里給大家說說我印象特別深的幾個:
①發現規律(概括)
生活中有很多看起來很神奇的事,其實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比如,一個簡單的邏輯小魔術。
魔術師先讓參與者把一張紙平均分成9份。
然後,他隨機選出一張紙,讓參與者在上面寫1-9中的任意一個數字。參與者寫的時候,魔術師會轉過身。
參與者寫好心儀數字8後,再把其餘數字寫到其他紙片上。之後全部翻轉,並打亂順序。
最後,魔術師轉過身,大展神威。一下子就找到了參與者心儀的數字。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9份小紙片,只有最中間的那張四周都是撕痕,其餘則不是。魔術師看似隨意選中的,其實早有預謀。
②組合(流程最優)
這個節目里有一個版塊叫「分步小兵」,我特別喜歡。它簡單直觀,又特別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是可以拆解為幾個步驟的,但不同的排列組合,效率卻不大一樣。
有一集,小兵和主管一起清理垃圾。一開始,他們用了3個步驟:
但主管覺得效率太低。小兵們經過思考,改變了清理順序——先橫著推,再縱著推。
這樣只要兩步就夠了,效率立馬提升了。
③在腦海中過一遍流程(模擬)
這個版塊會准備一些小道具,讓孩子主動思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有一集,實驗者先准備好軌道和門擋,再把玩具車放到軌道上。
小車遇門擋停下後,軌道開始移動,直到盡頭。
根據這個規律,場景升級。在一個圓形軌道上,有門檔,還有一個三角形。
移動三角形,軌道也會跟著動。
那麼,此時放上小車會發生什麼呢?請孩子們自己在腦海里過一遍。
終於,實驗者松開小車。發生的情景和你想的一樣嗎?
三角形木塊很難進入想像吧?但孩子經過這樣的練習,思路一定會更清晰。
好啦,這6部紀錄片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
我們再回頭看看文章最開始的問題,日本的科學教育到底厲害在哪裡?
我想,那就是注重激發孩子對科學的熱愛,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 探索 和創新。
從一些諾獎獲得者的感言里,我們也能看出日本科學教育的這一「精髓」:
第一次見這么爆笑的紀錄片,娃看到停不下來,還好每集只有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