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通膠卷和電影卷的區別
電影卷與常用卷的不同
A. 分裝方式不同
▲ 柯達5222電影卷碟片
我們常用的135、120膠卷一般按卷售賣,而電影膠卷則是按尺論價的,市面上能買到的電影卷大部分經由店家自行將碟片進行分裝,再按每卷36張裝入暗盒內,方便拍攝者使用。
B. 構成不同
相比普通彩負卷,電影卷多了一層炭黑層,炭黑層的作用一是用來防止光暈,二是電影機高速旋轉防止靜電電弧產生火花導致底片曝光。
C. 沖洗工藝不同
▲柯達D-76顯影粉
普通的彩色負片一般採用C-41工藝、黑白負片一般採用D-76工藝、彩色反轉片一般採用E-6工藝。
而電影卷的彩色負片則採用ECN-2工藝沖洗,使用C-41沖洗時需多一步前浴、水洗的步驟,否則會污染顯影液。黑白、反轉電影卷則可按常用卷的沖洗工藝。
#不同膠卷之間的特性,受所用器材、前期拍攝環境(色溫/光源/曝光等)、中期沖洗工藝、後期掃描輸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親自摸索調試方能了解一二,在此不做累述。
2. 電影膠卷的原理
郭沫若曾說過,能自行製造膠片,猶如製造火箭。如今很多國家的火箭都上了天,而彩色膠卷卻只有美國的柯達、日本的富士和柯尼卡、德國的阿克發、中國的樂凱。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4個國家能製造彩色膠卷。
自然界的萬物,五光十色,奼紫嫣紅,色彩極其豐富。這些顏色其實都是由紅、綠、藍三原色光,不同程度的疊加混合而成的。如:紅與綠相加形成黃色,綠與藍相加形成青色,藍與紅相加形成晶紅色,紅、綠、藍三原色相加則為白色。
彩色膠卷的製造,要涉及到光學、化學、表面物理學、力學等領域。它的精細度和難度堪稱精細化工中之最。一個彩色膠卷的製造,從頭到尾要經過上百道工序,要涉及到80多種主要化工原材料。
彩色膠卷是由透明的三醋酸纖維素酯片基和感紅、感綠、感藍三個感光乳劑層組成,它的總厚度為145微米,而乳劑層的厚度只有15至20微米,這比一根頭發絲的直徑還要小。但這薄薄的不足發絲厚的乳劑層,其塗層數多達14-17層,每層的平均厚度只有1微米,也就是約千分之一毫米厚。
彩色膠卷經曝光、顯影後,就形成了與原景物顏色互為補色的黃、青、品紅的影像,再印放到相紙上,即可獲得與原景物顏色相一致的照片。
影像的形成過程,其實是很復雜的,它的化學反應並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間有著密切的有機聯系。只有精確地、恰如其分地控制好各層間的化學平衡,才能達到各層間的照相平衡和彩色平衡。最終才能獲得理想的彩色照片。
一張彩色還原正確、生動感人的藝術作品,固然要靠熟練的攝影技術,靠性能優良的彩色膠卷,還要有後期洗印的保障。有人說,一張成功的彩色照片,攝影佔30%,膠卷性能佔30%,後期洗印佔40%,由此看來,後期洗印也是至關重要的。
感光材料是一個廣闊的領域,除彩色膠卷外,還可用於科研、醫療、航空和航天等領域。如今感光材料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載體。
3. 電影膠片的國際標準是多少
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向伊斯門要來了一些70毫米寬的新膠卷。他將膠卷從中間切開,使之成為35毫米寬的長條,並在兩邊打上轉片用的小孔,進行拍攝電影的試驗。後來,35毫米就成了電影膠片的國際標准。35毫米的業余攝影機也隨之設計出來,以適應這個寬度的膠片。
4. 拍電影的時候 一本需要多少膠片呢 膠片是一卷一卷的嗎
拍電影的時候,攜帶型攝影機比如哪讓德國的阿萊,最多可以裝60米膠片(彩底),可連續拍攝兩分鍾,大型座機可以裝300米,可以連續姿桐拍攝10分鍾。電影院放映的35mm考李冊局貝,每盤300米,可以連續放映10分鍾。因此需要兩台放映機輪流放映。一部電影大概有10---1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