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賞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
青春過後,回首望去,陽光一片燦爛
我第一次看<陽光燦爛的日子> 的時候,是在我們大學的欣賞課上。看完走出教室,外面很熱。只記得,走在陽光下的時候,突然心裡就湧出了很多以前快被忘記或者說以為忘記的事情。其實,有時候,感情就像一個圓,我們刻意去經歷那麼多,卻最終還是想回到起點,去圓那個殘缺的夢。好在時間不斷地羈絆住我們,讓我們再次面對錯過時,無能為力。
再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是在有一天的深夜,百無聊賴的時候切換電視,突然就看到夏雨像貓一樣地在屋頂上焦急地徘徊的畫面、寧靜晃動的肢體。還有,屋子裡揮之不散的夏日裡荒草的味道。
這部被無數人津津樂道,說濫了的電影,自從94年從威尼斯捧回最佳男主角後,一直就是電影評論界的焦點。時至今日,仍可看到不少影評在引經據典時提到它。
本片是根據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而成,由著名演員姜文導演的處女作,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的困惑有著極為真實的描繪。影片使用了在中國當時較為新鮮的超現實的一些手法,把青少年的暴力和愛情描寫的更為朦朧和殘酷。《陽光燦爛的日子》,張藝謀的御用攝影顧長衛拍攝、夏雨/寧靜/陶紅/耿樂主演。先後獲得1994年第5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第八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故事發生在距我們這一代人無從經歷過的70年代,在那場著名的「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講述了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孩子們在面對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友情、朦朧的愛情還有對人生的困惑。本片根據主人公馬小軍對米蘭的暗戀,向我們描述了那個夏天他和他的同伴們經歷的種種故事。
很多人不喜歡姜文,認為他為人狂放做作,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你喜歡與否,在談到有關成長與青春的電影時,《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甚至可以這么說,影片中的青春的殘酷,成長的迷茫,對女性的渴望以及兄弟之間那種真摯的情感,都讓我們為之動容甚至落淚。
影片從一個男子低沉的聲音開始,(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難以掩飾心中的慾望,那時侯好象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一開始就奠定了它懷舊的基調。導演將敘事者記憶中的那段年華進行了詩意地美化,使得整部電影就像一匹緞子般金黃的陽光一樣絢麗奪目。
整部影片都運用了黃綠色的主基調,使得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一起和主人公體驗了夏日裡炎熱而又煩躁的情緒。片中馬小軍流氓一樣扭來扭去的屁股,臉上那種無賴一樣的笑容,還有在回答警官問話時的那種慌張,都讓人印象深刻。(接電影片花)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馬小軍回答警察問話時說的父親的名字,我是最後在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裡面看到的。想當時拍攝的時候,一定笑翻一大片人。而米蘭兼有的少女的清純和少婦的豐韻,則最容易成為青春期男孩子仰慕的成熟女性的符號。
對於很多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來說,那段時光是不堪回首的、痛苦的。但是在痛苦之餘,我們總能找到生活饋贈給我們的那些歡樂、柔情。就象是入口時苦澀黑咖啡,苦澀過後是隱約的甘甜。而在那段激情燃燒著的日子裡,馬小軍的成長也帶著涉世之初的困惑和蛻變的痛苦。
對於馬小軍這群孩子來說,特殊的年代,給了他們最大的自由和清新的空氣,他們隨意宣洩著自己躁動的慾望和激情,按著自己的意願肆意瘋長。於是,因為開鎖而隨意闖入陌生人家裡偷窺別人隱私的情節,就成為理所當然讓人信服的理由了。而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後來米蘭與馬小軍的相遇
馬小軍對米蘭的迷戀,不如說是對自己臆想出來的完美女人的幻想。從最開始米蘭的照片,到後來情不自禁地徘徊在屋頂上,只為見到米蘭的笑容。還有到米蘭家門前卻因為門內人的問話而驚慌失措逃跑的鏡頭,都讓很多人重回了自己那段朦朧愛情的年少時光。
米蘭臉上淺淺的笑容,迷住了少年的馬小軍,濕漉漉的頭發下,那張巧笑倩兮的臉,不經意時流露的成熟女性的韻味,和那張永遠變換豐富表情的嘴,對於馬小軍,註定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鏡花水月,是整個青春群體對成熟女性的渴望投射出的影象。馬小軍看她,懷著仰望理想時的羞澀與虔誠。馬小軍很努力地去接近她,卻一次又一次被現實的水紋盪開老遠。
片中的陽光,燦爛的讓人不忍相信,所以當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出現的時候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關於馬曉軍所有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當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的時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
馬小軍和夥伴們的友情一直是影片里著重強調的。那種北京大院里長大的孩子的不羈,還有北京話這種特有的語系,讓我們每每在重溫影片的時候,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也許,那個年代真的不屬於我們,但是那個年代裡發生的所有故事,都是我們渴望卻永遠不能接近的吧。
如果你以為,這個片子裡面這些所有的歡樂還有憤怒,只是為了映襯那個時代下少年的迷惘,那麼,這也許還不足以成為這個影片可以成為經典的理由。當米蘭與劉憶苦親密的走在一起時、當馬小軍對米蘭深深的依戀變成惡毒的攻擊報復時,當馬小軍為了讓米蘭記住他而不惜採用「強暴」這樣的手段時,一種被世界遺棄的絕望感撲面而來。而那個雨夜裡聲嘶力竭的呼喚讓我們明白就算是嚴肅與權威缺失的青春依舊充滿殘酷和創傷,在那個年代如此燦爛的陽光下,也有切膚的痛楚與惆悵。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鏡頭中表露出來的沉淪與疏離。讓我們知道看到愛與夢想的雙雙破碎,所有的掙扎和反抗都是徒勞。
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它裡面放逐田野的無所事事的快樂;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它裡面曖昧的懷舊,是我一直揮之不去的情緒;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它面對過去的忠實於心,成熟而坦然的態度。電影中那首《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以及畫面里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和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那種純粹的意念和想像讓我們讀懂了其實陽光燦爛的日子,只是陽光的存在的燦爛,是一種想像上的燦爛,是時間上的勝利,同時也是對苦難歲月的一次深遂的思考與追尋。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文革,馬小軍的青春肯定是另外一個樣子。他會像我們所有人一樣選擇學習選擇上課選擇英語過級然後選擇工作......多年之後回頭時沒有哪怕一點讓我們刻骨銘心的回憶,青春就如同被我們棄之如敝屣的薔薇,在精神的荒漠中一點點褪色,風干,然後消逝不見。青春過後,回首望去,陽光一片燦爛。
http://bbs.gardensky.net/simple/index.php?t10966.html
2. 王朔的成名作是哪部最幽默又哪部
王朔的成名作:《空中小姐》最幽默:《頑主》王朔(1958年—),男,1976年畢業於北京第四十四中,後進入中國人民海軍北海艦隊任衛生員。1980年退伍回京,進入北京醫葯公司葯品批發商店任業務員,1983年辭職靠寫作維生。1978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長篇小說。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選集》等,後進入影視業,電視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都獲成功。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國,從事自由寫作。2007年出版新書《我的千歲寒》,收入了六篇文字。
個人簡介
王朔王朔,我國著名作家,編劇。1978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長篇小說。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選集》等,他的早期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隊「大雜院」的成長經歷為素材,後來的小說則形成特有風格,對白通俗化又充滿活力,敘述語言則戲謔、反諷為主,對權威話語和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都有嘲諷,後進入影視業,電視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都獲成功。2007年,王朔以50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2007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6位,引發廣泛關注。
1976年中學畢業後,曾先後在海軍北海艦隊服役、在北京醫葯公司工作。
1978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萬別把我當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長篇小說,廣受讀者歡迎。[2]
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華藝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選集》等,曾引起轟動,一時「洛陽紙貴」。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隊「大雜院」的成長經歷為素材,寫過一些言情、偵探類的小說。後來的小說則形成特有風格,寫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戲、頹廢為精神特徵,對白通俗化又充滿活力,敘述語言則戲謔、反諷為主,對權威話語和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都有嘲諷。
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誰」和他自己「我是碼字的」的宣言一樣,成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徵。後進入影視業,由他策劃的電視連續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都獲成功。由他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電視劇也都很受歡迎,有明顯的商業炒作。
他的作品雖風靡一時,但評論界卻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國文壇影壇出現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現象」。
身體發育時適逢三年自然災害,受教育時趕上文化大革命,所謂全面營養不良.身無一技之長,只粗粗認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種志大才疏之輩,理當庸碌一生,做他人腳下之石;也是命不該絕,社會變革,偏安也難,為謀今後立世於一錐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人物經歷
折疊生活經歷
王朔,男,1958年,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祖籍遼寧岫岩,1976年畢業於北京四十四中學,後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任衛生員.1980年退伍回京,進入北京醫葯公司葯品批發商店任業務員,1983年辭職靠寫作維生。1978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短篇小說《等待》發表於當年《解放軍文藝》文學雜志第11期),自1984年初處女作中篇小說《空中小姐》發表在《當代》後,迄今已創作二十二個中篇小說、三個長篇小說,大約一百六十萬字,並創作了數十集電視劇。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國,從事自由寫作。
王朔 放浪之魅-搜狐新聞出生後不久,便隨著父母來到北京郊區的一個部隊大院落戶,大院里有各地的人,唯獨沒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時北京參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閉的大院生活,使作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裡還有居民,以為那裡除了商場就是公園。
上中學後,王朔搬進了城,朝陽門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語言發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對北京文化幾乎沒什麼認識,北京的語言對他來講是陌生的。由此可見,今天王朔的語言,跟「老北京」是沒有淵源關系的,那是和北京的語言交流後形成的一種獨具個性的語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調侃」,成為王朔語言是最大特色。而調侃本身則是一種不硬也不軟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形式與其說王朔是把它當成了工具,還不如說王朔把它當成了武器,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小時候所面臨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時時被侵犯。街頭的流氓,嚴肅的老師,專橫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無力回擊這種侵犯。但你也一定要採取一種自我保護措施。王朔選擇了調侃,這樣既能化解對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護自身尊嚴的功能。王朔成為人們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一種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調皮搗蛋差不多的把戲,卻惹得大人們生氣了。
有人問王朔:「你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名利了。」王朔答。王朔寫了社會邊緣上的人,以往,游手好閑為社會不允許,每個人的社會位置都非常明確,新時期以來,很多人生活在社會邊緣。過去中國的中產階級,依附在權力階層,由政府、軍隊、官吏中的一些人士構成,改革開放前,這些人在政治上有很強的優越感,經濟狀況又是中等偏上。而改革開放後,這個階層逐漸瓦解,他們中的很多人有巨大的失落感,經濟上的優越被私營者代了,政治上的優越感又很模糊,他們不願從事體力勞動,又沒受過太多的教育,社會位置急劇變化,青年中的佼佼者不再是他們,社會位置的提升和知識成正比了。初期是小商小販打腰提氣,現在是受過教育、有能力的人揚眉吐氣,每個作家不可能寫盡社會中的各色人等,只能寫熟悉的人,就像有些人熟悉農民、知識分子一樣,王朔對「邊緣人」的了解,使他的筆下都是這一群人。
王朔的母親是一名醫生,父親為解放軍政治學院教員,雖非是書香門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這種出身對與他以後在作品輕車熟路地描寫北京市井生活有極大補益)。王朔幼時所住的是一個軍區大院兒,孩子們每天所做的不過是分伙打仗一類的事情,但那個自由的時期給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後的中篇小說《動物兇猛》(曾改編為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寫的就是那時的感受。王朔少年時就讀於韶山中學,在學校並非一個頑劣的學生,甚至曾經懷著"匹夫有責"的信念參與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雖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為此被關押了三個月時間。
1976年夏,王朔高中畢業後到山東參軍,在部隊中是一個普通的"操舵兵"、衛生員甚至幫廚。1978年在大學恢復招生的時候,王朔興起了報考文科的慾望,開始練習寫作文,期間偶然將習作投往《解放軍文藝》,居然中選,這便是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等待》。《等待》是一篇時代印跡很濃並且頗為稚拙的小說,文筆還很學生腔。然而在1978年剛剛粉碎四人幫的當時,它無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也顯示了王朔的創作潛力。
此後王朔又寫過幾篇部隊題材的作品,但反響均不大。其間他曾經試圖經商,不但沒賺到什麼錢,倒是體驗了許多被騙的心情。這一段致力賺錢的經歷,後來被記錄在《橡皮人》(曾被改編為電影《大喘氣》)等作品中。 經商不成,無所事事之中他又開始進行創作。商人的視角使他知道什麼東西適於出售,於是他挑選了在普通人眼中頗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為自己的描寫對象,果然,在《當代》上一投而中。 其自謂:「身體發育時適逢三年自然災害,受教育時趕上文化大革命,所謂全面營養不良.身無一技之長,只粗粗認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種志大才疏之輩,理當庸碌一生,做他人腳下之石;也是命不該絕,社會變革,偏安也難,為謀今後立世於一錐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90年代成為以飛揚跋扈的文字橫行文壇的痞子作家,一聲我是流氓我怕誰,直如當頭棒喝,劈手撕下所謂崇高的面紗,接下來幾乎全部的媒體都參與到這場轟轟烈烈的論戰中去,加上〈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愛你沒商量〉〈過把癮〉等等電視劇改編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隨著出書頻率降低,王朔開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贈我蒙汗葯〉似乎顯得有些江郎才盡,真正重新引起媒體關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磚雜文集〈無知者無畏〉,裡面把金庸瓊瑤並列成「四大俗」,從而引起一場大規模的金王論戰,與以往不同,網路的參與使這場論戰迅速升級和白熱化,而無知者無畏,也跟當年「玩的就是心跳」「過把癮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樣,成為年度熱門話語。
2007年出版新書《我的千歲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語言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開篇《我的千歲寒》,文字簡潔,富有詩意,還被賦予了時態。最後一篇《唯物論史綱》談的是宇宙和物質,雖然有些常識性錯誤,但語言依然有著王朔式的霸氣。
2010年,與馮小剛合作參與電影《非誠勿擾2》劇本的創作,這距離王朔和馮小剛聯手編劇的《一聲嘆息》已經過去了10年,《非2》首映馮小剛稱與王朔合作是深水炸彈,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續集中的發揮,不僅台詞金句頻出,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設置。
折疊創作經歷
1985年他與沈旭佳戀愛中,兩人合寫反映他們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發表在《當代》雜志第六期上。
1986年開始,王朔陸續發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頑主》等作品,名字開始被愈來愈多的人所熟悉,名聲漸漸從北京擴大到北方,進而遍及整個中國大陸。
1987年年初,王朔與沈旭佳結婚,次年女兒在北京三零一醫院出生。
1988年,米家山執導的《頑主》、夏鋼執導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黃建新執導的《輪回》以及葉大鷹執導的《大喘氣》這四部電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編,王朔達到了他事業上的第一個高峰。這一年,被中國影視界稱為「王朔電影年」。《頑主》使葛優成名,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的提名。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寫了《一點正經沒有》、《玩的就是心跳》、《千萬別把我當人》、《永失我愛》、《我是你爸爸》、《動物兇猛》、《許爺》、《過把癮就死》等中長篇小說。
1990年,由王朔和鄭曉龍策劃、李曉明編劇、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製作的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創造了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收視率的最高紀錄,被稱為中國電視劇史上歷史性的里程碑,它創下的轟動效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由《渴望》而生的「《渴望》熱」及「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社會文化現象,是1990年全中國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片無法逾越的集體回憶。該劇亦獲得官方肯定,獲得第六屆「飛天獎」、第九屆「金鷹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
1991年,由王朔作為主要策劃與編劇、趙寶剛導演的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萬民空巷的轟動,這部電視劇後來被全國觀眾視作中國情景喜劇的開山鼻祖。無論從收視率,到社會文化影響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為止尚無同類風格的電視劇可以與之比肩。
1992年,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開創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國熱銷。應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對這套書實行版稅付酬制,這是中國大陸文革後第一次實行版稅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觀上為很多作家爭得了正當權益,蕭乾曾說:「王朔給中國作家松綁了。」
1992年之後,王朔的小說創作開始處於「癱瘓」狀態,與此相反,他的名字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1994年,改編自王朔原著的8集電視劇連續劇《過把癮就死》,也成為當年夏天全國觀眾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但電視劇的風靡帶來的影響似乎比小說本身更大,王志文和江珊也由此而家喻戶曉。同年,姜文把王朔小說《動物兇猛》改編成電影劇本,並作為導演拍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炮成名。該片的成功使姜文從青年演員蛻變為中國大陸最有天份與國際影響力的導演之一。該片獲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沃爾皮杯最佳男演員獎(銀獅獎)。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 最佳劇本改編。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寧靜成為西班牙聖賽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得主。美國《時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評選「國際十大佳片第一名」。
2000年之後沉寂多年。2007年他大動作頻頻。其新小說《我的千歲寒》被倫敦書屋以每個字三美金的高價購買, 創下歷史上最高價365萬,是中國國內版稅的新高。此作一改以往幽默風格,以佛經作為材料。
2007年3月王朔接受記者采訪,他自己承認他過去因為心理疾病而吸過毒。他在采訪中也坦白他自己嫖過娼。他並且覺得那些在性產業中掙扎的性工作者「都是最好的人,都比那些小知識分子要好,內心要干凈得多、善良得多。」 另外在鳳凰衛視的訪談節目中,他展示了他的美國綠卡。
王朔在中國擁有眾多讀者,1990年代他的小說被大量翻拍成為電視劇、電影,如電視劇 《過把癮》改編自小說《過把癮就死》,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小說《動物兇猛》,電影《看上去很美》改編自同名小說,電影《冤家父子》改編自《我是你爸爸》。還參與和主導了眾多有著廣泛影響力的著名影視作品的編劇和策劃,包括《北京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我愛我家》、《頑主》、《甲方乙方》、《一聲嘆息》、《我愛你》、《夢想照進現實》、《非誠勿擾2:不省心》等。
關於王朔及其作品的爭議,自從其1990年代初其成名後至今就一直沒有間斷過,甚至被稱為「文壇惡評家」,又有部分人稱其作品為「痞子文學」,另一方面也有人稱王朔是「新京派」的代表人物(相對的傳統京派指老舍等人)。
1993年,王蒙在《讀書》雜志上發表《躲避崇高》一文,確認了王朔在所謂正統文學批評領域所獲得的現象級地位(「他和他的夥伴們的『玩文學』恰恰是對橫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學的一種反動。」「他撕破了一些偽崇高的假面。而且他的語言鮮活上口,絕對地大白話,絕對地沒有洋八股黨八股與書生氣。」)。
在公開的文字或場合中,王朔對許多名人有言詞激烈的批評,包括齊白石、舒乙、金庸、張藝謀、李敖、於丹、小布希、陳水扁、吳征、余秋雨等。
3. 如何做好電影的文本分析
單位通常稱為文本的特徵或特徵項。特徵項必須具備一定的特性:1)特徵項要能夠確實標識文本內容;2)特徵項具有將目標文本與其他文本相區分的能力;3)特徵項的個數不能太多;4)特徵項分離要比較容易實現。在中文文本中可以採用字、詞或短語作為表示文本的特徵項。相比較而言,詞比字具有更強的表達能力,而詞和短語相比,詞的切分難度比短語的切分難度小得多。因此,目前大多數中文文本分類系統都採用詞作為特徵項,稱作特徵詞。這些特徵詞作為文檔的中間表示形式,用來實現文檔與文檔、文檔與用戶目標之間的相似度計算 。如果把所有的詞都作為特徵項,那麼特徵向量的維數將過於巨大,從而導致計算量太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完成文本分類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徵抽取的主要功能是在不損傷文本核心信息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要處理的單詞數,以此來降低向量空間維數,從而簡化計算,提高文本處理的速度和效率。文本特徵選擇對文本內容的過濾和分類、聚類處理、自動摘要以及用戶興趣模式發現、知識發現等有關方面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通常根據某個特徵評估函數計算各個特徵的評分值,然後按評分值對這些特徵進行排序,選取若干個評分值最高的作為特徵詞,這就是特徵抽取(Feature Selection)。 特徵選取的方式常見的有4種: (I)用映射或變換的方法把原始特徵變換為較少的新特徵; (2)從原始特徵中挑選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特徵; (3)根據專家的知識挑選最有影響的特徵; (4)用數學的方法進行選取,找出最具分類信息的特徵,這種方法是一種比較精確的方法,人為因素的干擾較少,尤其適合於文本自動分類挖掘系統的應用。 隨著網路知識組織、人工智慧等學科的發展,文本特徵提取將向著數字化、智能化、語義化的方向深入發展,在社會知識管理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4. 求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額~(賞析評論)
我記得羅伯·格里耶說過「改編而成的影片總是可笑的」。我帶著懷疑的目光進入《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那片蔚藍的天空。最後的字幕打起,我要說影片拍得很棒,和小說是兩個獨立的事物。小說更強調以成人的目光回首往事,影片關注成長,將你推入過去的年代,與那個叫馬小軍的男孩一塊兒長大。
七十年代中期,人們已被各類運動折騰得疲憊不堪,不過人們的覺悟普遍較高,工作、革命還是按部就班。除了十五、六歲的孩子——心理的稚嫩與生理的成熟在一具具肉體中產生矛盾沖突。馬小軍即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執迷於虛無的英雄主義:戴著老爸的軍功章、軍銜,在鏡子前耀武揚威;冒著生命危險爬上煙囪頂端,從高台縱身一躍,只是為了引起米蘭的注意。他懷有虛幻的感情:我們從他在米蘭的床上撿起一根長發時專注而幸福的表情,從他將米蘭懸掛在床邊的照片想像成穿著泳裝等細節,可見一斑。他的生活方式極其虛浮,整日游手好閑,時不時地聚眾滋事,以配萬能鑰匙開百家鎖為樂事。當時,馬小軍們的夢想像升上高空的氣球,瀕臨破滅的危險;他們的行為像瘋狂旋轉的陀螺,瘋狂之後是什麼?盎然生活還是悄然死去?他們的信仰如同熱鐵皮上的貓,無法停留,無處駐足,難免產生絕望之情。片中有一個鏡頭深深地嵌入我的腦袋。馬小軍想從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邊,就有一條腿將他踹回水裡,優雅的音樂「配合」下,一次次徒勞的努力……這才是現實生活的象徵。
姜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則有點憂傷又不失快樂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緒為影片左右(——我無法擺脫),作為男性,我理解馬小軍的所作所為,有一些我們十五歲的時候不正是這樣做的嗎?——放學扎破惡言相向的老師的氣胎;課間議論女生半成熟的性特徵;暗戀葡萄的同時,不忘狐狸一般卑鄙地貶低葡萄的質量。也許不能說我們卑鄙,這樣不客觀,只能說我們渺小,渺小得彷彿一抹陽光,唯有被陰影證明了,才能被別人意識到。
我非常喜歡影片運用黃綠色為光影主基調,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質感,頗賦唯美的傾向。顧長衛的攝影始終帶著人性化的力度(比如一系列的跟拍)。還有經典老歌(音樂)的巧妙穿插,也是影片可圈可點之處。值得一提的是姜文脫離王朔的文本創造了許多新人物(比如受氣的老師,王朔扮演的小壞蛋,具有點睛功效的傻子古倫木等等)使主要人物愈發飽滿,使影片的主題愈發鮮明。
影片快結束前我差點失望。因為敘述者馬小軍長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雙收。他們的俗化是否意味著我將來的俗化?這時古倫木騎著他的棍子出現在畫面中,「古倫木、古倫木」昔日的夥伴趴在豪華的超長車車窗上,大聲地沖他喊。傻子古倫木也變了,他不再像過去口齒不清的回答「歐吧、歐吧」了,他狠狠地罵道「傻B!」我被意料之外的結尾逗樂了,笑過之後,心頭有一絲慘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詩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嗎?我越發清楚,青春於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朧詩了,如果我認為詩越美好,那麼就證明我現在的心情越蒼老。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不得不錯過一些人和一些事,我們無法回歸往昔,所以我們必須面對和擔當所有的發生,珍惜每一個存在的今天,理性地埋葬昨天,坦然迎接明天,就像《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縱身一躍,割裂了和過去的關系,那些阻攔的手腳,成為長大的動力,在孤單和無助中,這個孩子將不再軟弱,在自我拯救和反思中,他默默長大成人,為了生存,為了一個人的活著的世界。
水中的浮沉,是一個生命自不可測的未來,那一回一回從水底浮起,讓馬小軍不再對世界有著任何幻想,在成人世界永遠只是你死我活的苦鬥!這是社會的生存法則,這是社會套在你脖子上的無形枷鎖!
《陽光燦爛的日子》有著濃濃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情結,片子以 「文革」為題材卻用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一個片名,耐人尋味!這是一個部隊大院孩子對「文革」的個人記憶,夾雜著王朔的記憶和姜文的個人經歷。那是一份對「公有制」和「純潔無暇」 的澀苦回望,在當下,沉渣四浮、理想和良知缺失的年代有著譏諷和警世的意義。
我們離開了那個特定的「罪孽深重」的年代,任何人似乎都有權「啐」上一口,說三道四,但是,我們應該公正看到:那個為史書評價為「十年內亂」的年代,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除了背誦毛主席語錄外,他們感知中有的是勞保、**教育和「當家作主」 的自豪感。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意義不甚重大。至少,那個年代,吸毒、「半公開」的賣淫和公開的賭博是沒有的!
而今,我們也成了父輩,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在時代的大潮中搏擊,在生存的借口下,埋葬了童年所有對未來的理想主義,在殘酷的世界中,逐浪隨波。
我們早已失去了純真的年代,有的只是世故和偽善。 我們之間隔著厚厚的一堵牆,雖然,網路拉近了時空的距離,但是,它卻拉開了心靈的距離,人們不再如兄弟,有的只是一種「關系」!
影片是一份寶貴的回憶,影片開始,笛子緩緩吹奏出一個時代的輓歌,在記憶中,那個年代,人的精神面貌(指普羅大眾,我們應該明白一個政黨是應該為眾多的普羅階層謀福的,他們的幸福和生存才是一個執政黨應該考慮的。)是積極向上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單純、善良和大公無私的。
想想馬小軍在片子意味深長的話吧:我也可以作證,那時候除了一些政治品質可疑的幹部,貪官污吏,鳳毛麟角!
那個年代的人有著一種正氣,在毛澤東高瞻遠矚的巨手指引下,他們義無反顧奔向祖國需要的地方,單純是種力量,是一個一窮二白國家必要的凝聚力。而思想的「凈化」是一個散砂式的民族必要的代價,面面俱到是烏托邦,在階級社會中根本不可能實現,我們跨越時代來指責復雜的中國歷史有失公允。在那特定的年代,人民單純而質朴、知足而向上。
「三支兩軍」【注二】的軍人們在雄壯的革命歌曲中踏上了征程,一個藍天白雲的鏡頭想必是姜文的大院對的記憶,純潔是稍縱即逝的東西啊!
姜文刻意濾去了「文革」中的「殘酷」,以孩子的眼睛關注著成人世界以外的東西,對三個女孩跳《翻身農奴》的那個場景,用一束窗外射入的陽光增加了詩情畫意的感覺,在少年的記憶中,舞者是天使一般的純真無暇。
軍號嘹亮,孩子們在奔跑、干仗和嬉鬧中長大,他們純粹,即便是暴力也是純粹的;他們單純,即便男女的愛慕也是單純的。這一切留存在我們的意念中,我們的學生時代也像他們一樣,頑皮而單純!我們也在「工宣隊」師父們的訓斥中懂事明理,我們的記憶中一切乾乾凈凈的!
在馬斯卡尼的間奏【注三】中,米蘭的照片出現在我們眼前,那是完完全全和《動物兇猛》合拍的,那青春、健康、單純微笑著的形象久久縈繞在我的心中,這是中國銀幕上少見的健康的女性形象,讓人怦然心動,米蘭只屬於一個沒有邪念的年代,在我們的青春歲月。
長大的我們不再羞怯,我們已經像動物般兇猛,那麼,在馬斯卡尼憂郁而纏綿的音樂中回想一下初戀的歲月,回想一下,那一見鍾情的直感…
然,一晃已是二十年,已經沒有了那種醉人的感覺,有的只是侯先生《三十以後》的告白!
讓長大的我們再一次在心念中像馬小軍一樣行走在屋脊上,在煽情的音樂里重溫已逝的純潔。
而根據中國國情。在我們影院的公演版本中刪除了兩個段落,增加了一個段落:
影片刪除了他們打鬥後在浴室和於蓓蕾遭遇一場中,羊鎬直了的一場,其實那是青春期的本原,是每個年輕人的必然,但是它註定為我們的檢查制度所不容,我們在貌似純凈的故土上一次次被「閹割」,即便聽了《國際歌》也是無動於衷的!
青春應該是張揚的、無畏和勇敢的,青春應該是激情、無私和熱情的,馬小軍他們幾乎和我同齡,他們經歷也有著我們的影子,我們的世界裡也有著那份激情和友誼的回憶。
片中馬小軍之父教育馬小軍的戲,有著父子的真情實意,他們曾經也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影片記憶著那個特定年代,馬斯卡尼的旋律貫串了整部電影,一次次在這樣的旋律中,我們回憶,我們憧憬!
米蘭在片中是馬小軍他們青春年代裡的一個背影,也是我們純凈在自我之境中目睹和創造的一個背影。米蘭的凝視存在在馬小軍和我們的青春記憶中。幻象和真實攪雜在一起,米蘭率真和青春的健美有著藍天般的純凈。而那些年代的孩子是沒有多少邪念的。我們所嚮往的往往不是肉體,我們期待的是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一種異性的隱約和禁止之美,這是純真的年代,這是我們的昨天。在這樣凄婉的旋律不禁淚眼婆娑,可是,這一切已經是被我們記憶一次次重疊和洗刷過遺痕,宛如隔世!
孩子們在真實中生活,卻在精神世界創造著一個超越自己年齡的虛幻的、神奇的天地,猶如姜文在公演版那個「夢幻」鏡頭,但是,這組鏡頭確實有畫蛇添足之嫌,所以在dvd中被全部刪除了。
但在公演版中還是因為 「中國國情」刪去了寧靜一個半裸的鏡頭,其實這一幕表現了一種慾望的宣洩和馬小軍和青少年時代的割裂,而寧靜高聳挺拔的乳房充滿了健康的、單純的美麗。這是一種不忍褻瀆的純潔。在我們跨入成人世界的一霎,當我們回望的一刻,是否也有過那青春的扣人心弦的瞬間!?
影片是以暖色調拍攝的,在明媚的陽光下有種溫暖的感覺,這是姜文心中的顏色,這是一種純凈的顏色,孩子和孩子之間友誼的顏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馬小軍在雨中呼喚米蘭的那場戲,傾盆大雨澆濕了他們倆,米蘭:「你怎麼啦?」的呼喚,有著女性全部的角色意味。就像母親需要陣痛才能生下嬰兒一樣,孩子需要在另一種陣痛和挫折中長大,同樣,馬小軍「我喜歡你」的表白,也宣告了他的長大…
擁抱吧!在這樣的雨夜,讓你起伏的胸膛溫暖我的心房,讓你的心感應著我的狂放,你的體溫和誘人味道讓我在雨中回歸我們赤裸相對的伊甸,青春就是全部!
在這部影片中寧靜的青春、健康豐滿,王學圻嚴肅和正氣的軍人形象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串的馮小剛演的胡老師在如廁的形象堪稱一絕,還有著名的反派老演員方化演了一個高級軍隊幹部的形象,這是老人家最後的銀幕形象,在離開攝制組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鬼子王」至此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還有那因為沾染毒品,已經棄我們遠去的姚二嘎,在片子中釋演的傻子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中一個經典的銀幕形象,讓貌似「聰明」的你我在自我鏡中審視我們的自己!
才旦珠瑪嘹亮、高亢的聲音隨著雪佛萊房車穿行在新時代的都城,四個玩伴二十年後已經面目全非,聽吧,那個依舊騎著掃把的傻子在最後的出現中發出了時代的強音:
「傻b!」
2003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於20時48分
獨立影評人:osama kavkalu 於 寒鴉精舍 浦東,萬聖節之夜
後記: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他留存著太多往昔和青春的記憶,電影,可以一次次的看,但是,關於昨天,它只能深深埋在心底,學會忘記是人長大的代價!
今天是萬聖節,家中依舊是我一個人,yoko跟著他的上司在西郊賓館應酬,人生是自動和被動的選擇,每一天個體都以自己的言行面對未來和自我。今夜,在西方的鬼節,每一個人都在路上!
請相信我,太陽明天依舊是新的,願所有的生命快樂,安詳!
【注一】《陽光燦爛的日子》
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1994年出品
導演:姜文
原作:王朔
攝影:顧長衛
美術:陳浩忠、李勇新
錄音:顧長寧
主演:夏雨、寧靜、王學圻、斯琴高娃
獎項: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獎: 本片獲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沃爾皮杯最佳男演員獎(銀獅獎),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美國《時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評選「國際十大佳片第一名」。
【注二】三支兩軍:1967年1月,毛澤東指示軍隊要「支左、支工、支農、軍管、軍訓」
【注三】馬斯卡尼間奏:選自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間奏曲,這是迄今為止我聽過的最扣人心弦和美妙動聽的間奏曲,同樣這首曲子也被不斷引用,我們在《憤怒的公牛》、《教父3》等片中都可以聽到。
5. 王朔的著名作品
1、《玩的就是心跳》
內容簡介:穿插著文革對於當時部分年輕人的影響與迷茫。文章先是用了第一人稱直白的敘述方式講述了方言追尋真相的過程,但是後半段峰迴路轉,把方言所丟失的記憶以第三人稱倒敘著說了出來。前後還能呼應,解人疑惑,的確說明作者構思能力的高超。
2、《看上去很美》
作者王朔說這部長篇小說寫的「是北京復興路29號院的一幫孩子,時間是六一年到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主要地點是幼兒園、翠微小學和那個大院的操場、食堂、宿舍樓之間和樓上的一個家。主要人物有父母、阿姨、老師、一群小朋友和解放軍官兵若干。沒有壞人,有一個幼兒園的阿姨有一點可笑,僅此而已。」
3、《動物兇猛》
故事以「文革」為背景,描寫了北京市一個部隊大院中一群少年人的成長過程。
4、《無知者無畏》
這是王朔的第一本隨筆集,集中的20多篇文章,多數未曾正式發表,這次一並結集。首次同讀者見面。 王朔的小說和隨筆很好讀。好讀的原因主要在於兩點:一是大部分文章均有的放矢,有感而發,「好處好說,壞處壞說」,比較充分地表達了個人的喜惡與鹼否。
二是文字的表述直情徑行,倜儻不羈,讀起來炳炳烺烺,淋漓痛快,尤其是他的那些批評類文字。王朔把他的這本集子定名為「無知者無畏」,「無知」是自謙還是自嘲尚且存疑,「無畏」卻是結結實實的事實。
5、《致女兒書》
是王朔對女兒關於自己家庭、血緣、歷史和個人情感的真實敘述。它原本是一個相當私密的文本,是當遺書寫的,准備要有個萬一可以給女兒一個交代。
他要告訴女兒咱們家是什麼來歷,你的爸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內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在書中他細致地告訴女兒什麼是正確的世界觀,拳拳的為父之情漫洇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