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廊橋遺夢》:試分析電影敘事的套路
《廊橋遺夢》於1995年上映,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這位擅長動作片,尤其是西部片和犯罪片的導演,不僅導演了《廊橋遺夢》這部愛情片,而且親自出演了男主角。
本片以古典敘事模式,講述了一個婚外戀的故事,一位普通平凡的家庭主婦與攝影師無意中見面,然後陷入愛情,又分開。
本文試從敘事的角度,分析電影講故事的套路,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以後看到的電影,從而做出自己的解讀。
套路一:三段敘事。
古典模式的特點之一就是有慣例。
古典結構的敘事,總是按照時間順序線性進展,並且保持目的的前後統一性,故事發展的一貫性。
開片提出問題,讓觀眾對影片有了期待,再詳述問題的發展和沖突,逐漸提升觀眾的胃口,將沖突升至頂峰,男主和女主,或是正方和反方的沖突進入白熱化,走向各自的結局。而這個結局,一般來說,觀眾是可以猜到的。這個過程就如同一首交響樂,先起,再揚,到達最頂峰,爆裂,再慢慢舒緩,進入結局。
如果用另一種說法, 一部影片如果採用古典模式敘事,一般會分為三幕,第一幕鋪陳,第二幕沖突,第三幕解決。
對這三幕的時間分配,一般來說第一幕完成在1/4處,第二幕結束於3/4處,第三幕占據最後的1/4。
有時我在影院里看電影時,會刻意注意影片鋪陳的時間,而巧合的是,總是在1/4左右。而結局的開始,總是在最後1/4左右。
第一幕的鋪陳,一般會交待背景,人物開始相遇,故事開始展開。如果以人物為主,第一幕所展現的人物性格或者人物狀態,人物關系,與第三幕會截然相反。如果以故事為主,第一幕往往會交待主角的事件目標,為何會追逐此目標,完成此事件的難度,分析各種不可能性。一部好的影片,觀眾在各種鋪陳中會無意中進入影片,或猜測情節發展,或分析情感,完全被角色牽引,並對沖突的發生有所期待。
《廊橋遺夢》時長135分鍾。女主弗蘭西斯卡與男主羅伯特,相遇於第17分鍾。之後,女主跟著男主的車,去廊橋做拍照前的准備工作,然後返回。影片的1/4處,是弗蘭西斯卡邀請羅伯特到家裡喝冰茶時。此時,應該算是女主對男主萌生了愛情的想法時。
最開始的弗蘭西斯卡,與第三幕的弗蘭西斯卡,雖然表面上都是普通農婦,但感情上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第二幕的沖突,是影片的靈魂部分,而中間一般又會有一個轉折點,一般居於影片的1/2處。這是影片將情節復雜化,使矛盾激發碰撞,將人物個性深刻解剖的重要部分。觀眾最關注的也就是這一部分,導演的功力在此彰顯,如何帶著觀眾的情緒走,如何迎合觀眾的期望,又出乎觀眾的意料之外。緊張、慌亂、恐懼、悲傷,觀眾在劇情中代入自己的情緒,從而與角色產生共鳴。
本片中,在第二幕里,女主和男主走入愛情,聊葉芝的詩,聊攝影時的經歷,在酒吧里約會,一起在家裡做飯。下面的兩張截圖,是在第99分鍾,女主准備離開家,和男主私奔,算起來正是在影片的3/4處,你會覺是巧合嗎?然後,隨後就來了那場告別的戲。
本片的1/2處,即67分鍾時,是羅伯特在廊橋上給弗蘭西斯卡抓拍照片。而這張照片,也正是留給子女們的遺物中重要的一件。那時的男主女主,還沒有性的接觸。這算不算一個轉折點呢?
第三幕,解決。如果是愛情片,此處就會有一個結局,大團圓,或者生離死別。如果是動作片,第二幕會結束於最高功夫兩個人開始直面對決,然後第三幕起,走向最終的結局。
本片中,第100分鍾,男主和女主最後的晚餐,告別,丈夫和兒子女兒回來,女主又進入日常生活,第111分鍾,羅伯特站在大雨中,向弗朗西斯卡做最後的告別。然後就是交待另外一條線,子女對自己婚姻的解讀。
以上關於三段論的分析,覺得靠譜嗎?
現在幕與幕之間的分野已經沒有那麼清晰,也不會那麼遵守時間的規律,但是大體都是如此。不信的話,下一次走進影院時,戴好手錶。
套路二:時間元素。
影片里總會加入時間的元素,以增加電影的節奏感,更為了營造故事發展的緊張氛圍,也是為了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沖突裡面稍微提出來,留一點感情的空隙給另一種緊張的情緒。 本片的時間元素就是四天,弗蘭西斯卡的丈夫帶著孩子去參加活動,出門四天。那麼弗蘭西斯卡的空閑時間就只有四天。和羅伯特的感情,也只有四天。
因為只有四天,所以第一天的夜裡,當看到弗蘭西斯卡發了脾氣,以至於羅伯特離開時,我不禁為他們的愛情著了急,只有四天時間啊,不要浪費在吵架和誤會上了。而當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我也沉浸於他們的甜蜜生活中時,總有四天的鬧鈴在那裡,一小時一小時向著那裡靠近,甜蜜中加入了焦慮、憂傷。正是這豐富的情緒形成了電影的張力和美感。
四天這個時間元素,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個四天,那麼一切都來得及,故事勢必會走向鬆散的結構,人物也會變得猶疑,行為也會拖沓。
可以拓展思考一下,在我們所看過的影片中,絕大多數都用到了時間元素。《戰狼2》船長交待冷鋒,只能等待多長時間。《摔跤吧!爸爸》,交待了比賽時間。《速度與激情》更不用說,是將時間元素用到了極致。《太空旅客》會設計一個飛船最終爆炸的時間,並開始倒計時。
套路三:第二條線。
本片如果只有單一的愛情線,未免會顯得太單調,所以刻意加入了第二條線 。子女看母親的日記,引發了子女對自己婚姻狀態的反思。
正是加入了這第二條線,子女代替了觀眾進行思考、發問,從對母親的極度不理解不認同,到慢慢理解了母親,到反思自己的婚姻,做出了自己的行動。兒子回家與妻子擁抱在一起,決心好好溝通一起生活下去。女兒從母親的生活中體會到愛情和自我的覺醒,決心和丈夫離婚,開始自己新的生活。
第二條線的運用,《泰坦尼克號》與此幾乎完全相同,也是從露絲的回憶開始。有的影片會講述幾條愛情線,除了男女主角外,還會加入另外一對,平行,又交叉。
而為了增加電影的娛樂性,又往往會加入一個搞笑的角色,如《戰狼2》中的張瀚,《摔跤吧!爸爸》中的表哥,《琅琊榜》中的飛流。
如果你明白了這個套路,當一部影片的角色們集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就可以輕易分辨出誰是負責主戲誰是負責搞笑的。
鑽石吸引人,當然不只是它的外觀,還有它的品質,一如片中的兩位主角演員。
《廊橋遺夢》,要說故事,屬於陳詞濫調了,上面也分析了其敘事,完全是套路,但為什麼依然俘獲了那麼多觀眾,至今仍占據著豆瓣電影Top250的第250位,重要原因是兩位主角的出演,以及他們在劇中的精彩演繹。相遇四天,相愛四十年,本來屢受詬病的婚外戀,而且是閃電婚外戀,因為這兩位明星的出色表演,充分展現了愛而不可得的慾望糾纏與理智絕望,讓觀眾充分理解了他們之間愛的純粹性,和愛的不可再遇見性,從而對他們產生了同情與深深的理解。
男主羅伯特的演員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時年62歲,早在此片上映的31年前即1963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因《荒野大鏢客》成名。8年前,當選為卡梅爾市市長。2年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女主弗朗西斯卡的演員是梅麗爾·斯特里普,時年36歲,此片上映的18年前即1977年,即因出演首部影片《朱莉婭》而一舉成名,1994年已經確立了自己在世界影壇的地位。
雖然《廊橋遺夢》走的是敘事套路,但因為兩位主角的出彩表現,我還是願意一看再看。而很多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都逃不開這種套路。如果我拒絕了這種套路電影,也就拒絕了很多可能性。
㈡ 電影敘事策略包含哪些內容
電影的敘事策略 舉例:
一 格里爾遜式傳統 : 以旁白為主的紀錄電影
直接陳述方式——「上帝的聲音」
二 直接電影:以觀察為主的紀錄電影
反對「上帝的聲音」讓現實自己說話
三 真實電影 :以訪談為主的紀錄電影
強調作者的參與追求本質的真實
㈢ 電影空間營造的技巧有哪些
影視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復合體,它既像時間藝術那樣,在延續時間中展示畫面,構成完整的銀幕形象,又像空間藝術那樣,在畫面空間上展開形象,使作品獲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現力。
包括:
一、環境的空間營造
一部影視作品的空間營造應從整體上把握環境的氣氛和氛圍。選擇典型的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形象元素來構建一個具有整體感的空間構架,如影片《金色池塘》的外景環境造型,一所座落在湖濱的別墅,風和日麗,綠林清幽,景色迷人。湖面流盪著金色的陽光,給人一種和諧的美,富有地域特徵。這一環境的選擇。揭示了現代人生活中老年人應該怎樣面對新生活的問題,是向生活舉手投降,還是與生活進行抗爭,振作起精神,面對死亡與之挑戰。
二、空間的再現
影視區別於其他藝術的主要特點就在於它首先是造型的,以藝術的造型貫穿在它的自始至終。那麼在造型中如何在二維平面上創造三維空間,在這方面,先驅已積累了不少經驗與理論,如影片《小兵張嘎》中的一場戲,偽裝成漢奸模樣的羅金保帶著嘎子走進院落,他們鑽進葡萄樹下。然後曲里拐彎走到小柵里。羅金保挪開堵在門上的一捆草,從一道門鑽進去,他們爬上房頂,再從梯子爬到另一個院落里……這一連串的運動鏡頭既揭示了當年神出鬼沒的抗日游擊隊的一種神秘傳奇感,又較好地再現了一種空間的真實感。
三、空間表現
畫面並不只是以再現真實的空間為目的。為了表現某種主觀情緒,為了創造內心的視覺意象,還有意地利用各種技巧改變人們對真實空間的印象,進行空間的變形,壓縮多重空間的畫面組合。來達到空間的表現性目的,空間變形擁有著很大的表現性和情緒意蘊。如影片《黃土地》中曾多次以畫面展現翠巧在河邊擔著水桶向畫面走過來。通過長焦鏡頭對空間的壓縮,使人感到翠巧身後始終充滿了黃河之水,感到黃河的溫暖柔和以及她對翠巧的寵愛與主宰,使人物深深嵌入了黃河之中。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寫道:「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之外的存在和空間之外的存在,同樣是極大荒唐」。因此,影視空間和時間並存就如天秤中的砝碼,應使兩者配重同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今後的藝術創作中發揮出強大的震撼力。
㈣ 電影的八大敘事手法是什麼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2》(愛情賞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8、套層性敘事:這類電影的敘事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形成一種套層結構。此類典型電影當屬《盜夢空間》。
(4)電影怎麼營造敘事氛圍擴展閱讀
電影敘事〈cinematic narration〉,負責將電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現或描述出來的論述活動。起源於六零年代,是結構主義的一個分支,最早是用於文學作品而非電影作品之研究,用於文學作品分析的時候,是利用文字串聯出行動,完成故事敘述。
而電影的敘事與其他敘事藝術相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異性,用敘事學分析電影時,電影的視覺性和展示性透過情節創造出畫面,延伸出更多畫面的意義所在。
在符號學廣泛用於其他領域之後,將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在符號學和敘事學之前的電影研究是電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為主,而符號學和敘事學研究開始把重點放在論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電影的整體研究,甚至於跨越並結合其他領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社會學研究。
電影敘事學多元存在,無法給予單一定義。有些電影(包括當下常見的主流電影)屬於古典敘事的基本樣態,需要空間和時間,一連串因果論的事件,完成情結論述, 相反的,對立於古典敘事電影的現代和後現代電影,則是利用更多拼貼或特殊敘事電影手法運用,顯現主角內心狀態,創造新的敘事邏輯。
由於電影敘事樣態多元化,所以分析電影敘事學不僅沒有一個確定的規則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經常必須隨著影片建立。
以通論來看,決定我們依該如何分析一部敘事電影的元素,實在難以盡述,但是如何解讀一部敘述電影,並將它建構成為一個分析的客體,卻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點。
㈤ 電影敘事的角度
了解一部影片,我想先從宏觀的方面談起。首先我們來聊一下電影敘事。提到電影敘事,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電影敘事的角度。寫作分為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等角度,電影敘事也是如此,總共分為4個方面。
(1)第三人稱視角
這種視角使敘述者處於一個純粹旁觀的狀態去審視一切,講述一切,彷彿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這種傳統的第三人稱視角也被人成為「全知全能」視角。此類影片數不勝數,例如金·凱瑞主演的電影《楚門的世界》就是這一視角的典型,況且真人秀締造者在天上的演播室俯瞰整個世界的架勢,用來舉例這種「全知全能」視角再合適不過了。
(2)第一人稱視角
這種敘事視角以主人公為講述者,有別於第三視角的全知全能,使觀眾更具有代入感。隨著故事發展,觀眾跟隨主人公的經歷去經歷,好像在聽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一段故事一樣。這類影片如《城南舊事》,這部電影開場就是自傳式的童年回憶,以老年的我回憶童年的我,敘述自然也是以第一人稱童年的我來進行的。
(3)第二人稱視角
第二人稱視角有別於第一人稱那麼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也不同於第三人稱那樣的純粹旁觀、知曉一切的全知全能。第二人稱的敘述手法既能保持相對的客觀性,又能增強故事劇情的親近感,使得具有更強的真實性與代入感。如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就是採用這種第二人稱敘事的手法,我們了解主人公是通過瑞德的視角從而進行了解的,劇中很多東西都是通過瑞德了解的,包括主人公監獄中的反思等都是通過瑞德這個視點去進行剖析解讀的。這種表現形式就是第二人稱敘事的代表。
(4)多視角敘事
電影敘事的視角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導演們大膽的創新使得電影這門有別於文學和戲劇的光影藝術多了無限可能。有些電影的視角是不固定的,視角的切換,從多種角度看待同一事件,通過不同的人進行不一樣的陳述,往往達到單視角難以表現的藝術效果。《公民凱恩》就是這一類型的影片,通過記者的視角,不同采訪對象的視角,不同第一視角的切換看待同一件事,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視角不固定、來回切換的表現形式就歸為多視角敘事的范疇。
㈥ 電影的敘事手法都有什麼怎樣描述電影的敘事結構
敘事手法有:影像、聲音符號化。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
可以通過三個層面描述敘事結構:
1.第一個層面:
敘事結構的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
2.第二個層面:
敘事結構是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3.第三個層面:
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
(6)電影怎麼營造敘事氛圍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
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
㈦ 電影中的氛圍感是如何塑造的
以《美國往事》為例:
例如面條在火車站准備逃亡的畫面。面條被追殺之後,從唐人街皮影戲劇院逃到火車站,他隨便買了張單程票,出發之前,電影用中近景定格鏡頭,表現出其失魂落魄的情景。
躺在火車站沙發上睡著的流浪漢、黑人奴隸正在掃地、廉價的糕點,無一不顯示出面條此時的處境——他是一個前途無望、遭受背叛的人。隨後,導演用近景特寫伴隨著披頭士的名曲,展現面條的滄桑與疲態,在金屬欄桿框架結構中,老年面條重新回到了這個城市。
鏡頭隨著他轉身將站台的壁畫舊廣告、新摩天大樓慢慢地呈現給觀眾,暗示著時間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覺。作為這部電影第一次跨年代的轉場,沒有使用任何台詞,但是卻展現出極為震撼的敘事效果,非常清晰地展現了時光的流逝。這種跨時空的情景變化,呈現出導演敘事技巧的巧奪天工。
其次,緊張感也是本片中被強烈刻畫的具象氛圍感。
之後,影片中大幅度地展現了物是人非的范圍感。
使用手法
電影《美國往事》在氛圍營造中,主要使用這三種構造手法——落魄感、緊張感、物是人非之感,將人物間壓抑、剋制、隱忍、復雜淋漓地展現給觀眾。
人生經歷何其多,在面條的身上,我們能夠感知到的除了事件本身,最大的關注重點仍是人的情緒,在電影的呈現方式上,則將其具象成為氛圍的營造,這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以上內容參考西北大學現代學院-電影中的氛圍營造
㈧ 電影有哪些敘述方法
順敘、插敘、倒敘。
1、順敘
電影線索按照時間流程,空間流程發展的結構
①單線順敘:電影線索按照單一的時間流程且空間流程發展的結構。
②多線順敘:電影線索按照單一的時間流程,多元的空間流程發展的結構。
2、插敘
電影在「順敘」的過程中,插入不同時間流程
①過去式插敘:只電影插入的橋段在被插入橋段時間流程之前。
②想像(未來)式插敘:只電影插入的橋段不屬於被插入橋段時間流程。
3、倒敘
電影在「順敘」的過程中,插入不同時間流程
①單線倒敘:電影線索按照單一的時間流程,空間流程反向發展的結構。
②多線順敘:電影線索按照單一的時間流程,多元的空間反向流程發展的結構。
電影拍攝方式:
1、室內攝影
通過引用電影鏡頭,在影樓原有設施基礎上,將攝像機與電腦連接;在藍背下實時拍攝、通過該軟體實時自動摳像、隨意更換想要的背影、加前景特效、後期製作、輸出等一步完成,拍出的藝術片,魔幻而唯美。
2、定格攝影
又稱逐格攝影,是採用機械或電子控制裝置,開動電影攝影機,每次只攝取一格畫面的攝影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能使形態漸次變化的圖畫或靜物表現在銀幕上,產生栩栩如生的活動效果。動畫、木偶、剪紙影片或電視片中活動字幕等,都用這種方法攝制。
3、降格攝影
拍攝時片門每秒通過的畫面格少於標准數字「每秒24畫格」,播放時是常速度24畫格/秒。這樣,銀幕上的活動就比實際活動快,出現快動作現象。
4、快速攝影
又稱升格攝影。運用這種方法攝取的景物運動過程,以正常頻率(24格/秒)放映出來就可以得到較實際動作慢的視覺效果。
一般用於攝取某些特技模型或使某動作(如跳高、賽跑)以緩慢的過程現於銀幕,藉以分解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