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覺得現在全世界拍的最好的電影,國家排名,我認為最高到底是這樣的,美國-英國-日本-印度-韓國-中
美國,韓國,日本,法國,英國,印度,中國
❷ 全球十大頂尖電影學院丨英國倫敦電影學院值得你嚮往!
英國電影素來被冠以「深刻的人文關懷」「深沉的人物內心挖掘」,再冠以驕傲優雅含蓄的英式表達與發音,迷倒了一批文藝青年。英國電影劇本精良,與傳統的英國文學一樣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基礎,而後者尤為電影劇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很多英國電影都是名著改編而成,比如《霧都孤兒》《傲慢與偏見》等,尤其是BBC拍攝的電影,也可以說大部分都源於名著。英國文學給英國電影提供了豐富的劇本資源,好劇本又給優秀的電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正是英國電影顯得更有深度的原因之一。
英國還擁有一支強大的電影人隊伍。英國電影後期製作行業以訓練有素、實力雄厚的人力資源見長,並有大量世界優秀的公司。在電影業特殊視覺效果全球提供者的名單上,英美兩國後期製作並列第壹。
基於英國電影產業的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選擇英國讀影視相關的專業。而倫敦電影學院更是無數學子心中的殿堂。本期就給大家介紹英國最古老的電影學院——倫敦電影學院
院校概況
倫敦電影學院(The London Film School)創立於1956年,是世界上 歷史 最為悠久並頒授碩士學位的電影製作學院之一。該學院70%的電影製作專業碩士課程學生均來自英國以外,因此成為國際藝術學院。
學校設施
兩個室內攝影棚;兩個設施完善的放映室,可以放映16毫米膠片電影、35毫米膠片電影和錄像;活躍的電影學會,大部分晚上都放映電影;位於倫敦中部,鄰近電影院、戲院、美術館和博物館;鄰近電影攝制的專業設施;國際化的學生團體(85%的學生來自英國以外的國家);該校是非營利性的、注冊的教育慈善機構。
校友名錄
倫敦電影學院畢業生活躍於世界80多個國家的電影與電視製作領域。傑出的校友包括
導演:
Michael Mann、Mike Leigh、Duncun Jones、Marius Holst、 Brad Anderson、Bill Douglas、Horace Ove、 Maysoon Pachachi、許鞍華、嚴浩、佐藤嗣麻子、 Les Blair、Oliver Hermanus;
製片人:
Iain Smith、 Barry Navidi、 Boaz Davidson;
Roger Pratt、塔克·藤本、Curtis Clark、David Scott、 Geoffrey Simpson、Ueli Steiger、 Ivan Strasburg、 Ole Bratt Birkeland、 Eric Wilson;
剪輯:
Mark Goldblatt、 Kant Pan、 Robert Leighton;
編劇:
Arnold Wesker、 David Thomson、 Herschel Weingrod 以及 Iain Sinclair。
該校校友參與了數千部電影的製作,既有好萊塢票房冠軍式的商業電影,也有戛納電影節獲獎的獨立影片,包括《巴西》、《波西·傑克遜與魔獸之海》、《沉默的羔羊》、《桃姐》、《21毫克》、《源代碼》、《驚天魔盜團》、《維拉·德雷克》、《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史前一萬年》、《後天》、《浮城大亨》以及《月球》。
專業概況
該學院開設的核心課程有2年的電影製作碩士課程、1年的劇本創作碩士課程、1年的國際電影產業碩士課程、以及與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合辦的電影實踐博士課程,另設每年約50個以倫敦電影學院工作坊為平台的職業繼續發展課程。
1.編輯MA:
2.電影製作MA:
電影製作專業是倫敦電影學院的王牌專業。電影製作碩士課程為期兩年,課程設置緊湊,專業傳授電影製作過程的全方位技能。入學時間:1月、4月或9月。
電影製作碩士課程是一個跨部門的課程,其開設理念是要讓碩士學生以專業的實踐為基礎、在各技術部門以及製作技巧等領域獲得長足的發展。學生在第二年可選擇特定的專業方向。
電影製作碩士課程的授課方式為實踐。在兩年的時間內,學生需參與製作六部必修電影作品、五個選定的練習項目,並完成一個畢業作品,全部均以行業水平作為標准。學生創作編寫的《工作與研究期刊》將作為該課程的寫作部分內容。第壹年的電影練習項目採用16毫米膠片和數碼兩種方式進行拍攝,第二年的練習則在搭建的場地和地點採用35毫米膠片和數碼兩種方式拍攝。第六部畢業作品採用學生選定的形式、因應成本和時間而決定的影片長度進行拍攝。
倫敦電影學院申請攻略
語言成績
雅思:6.0 單項不低於5.5
研究生作品集要求
一個3分鍾短片的電影初始劇本。
可以選擇上傳提交電影、視頻、攝影、藝術文學作品來輔助申請。
❸ 英國電影常以紳士浪漫為主,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電影
很多人看英國電影是為了練習英文發音和聽力,但是除了這兩點,看英劇也是快速了解英國文化的方式之一。英劇獨有的「慢節奏」拍攝手法,讓人感覺有一種製作精良有深度的感覺。話不多說,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安利幾部良心製作的英國電影。
1.《唐頓庄園》
這是一部英美合作的電視劇,劇中講述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統治時期的傳記故事。看了這部英劇,會讓人們體會到作為英國女王的不容易,身為一國元首,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有不為人知的辛酸。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❹ 好萊塢為什麼會喜歡拍英國題材的電影原因很復雜
今人無從得知,四百年前啟航的五月花號上,離鄉背井的百餘名清教徒逃亡者到底是懷著滿心的惆悵,抑或是一廂情願的嚮往駛向一洋之隔的未知大陸,但英美兩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糾葛卻已註定在那刻生根。
如果我們翻開美國電影的歷史,會發現,原來在三四十年代,好萊塢源源不斷生產了150多部「英式電影」。所謂「英式電影」,其實都是正宗的好萊塢出品,但影片內容要麼基於英國的歷史故事或者文學作品改編,要麼背景設定在英國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時間維度上遠至中世紀,近至當時正如火如荼的二戰。
總的看來,這批電影不遺餘力對英國的輝煌歷史和浴血奮戰進行歌頌。可以說,好萊塢還從來沒有對任何其他一個國家如此熱衷過。
《亂世春秋》(1932)
在這百餘部好萊塢「英式電影」中,相當多屬於大投資的巨片,爾後也取得票房和評論上的成功。其中的《亂世春秋》(Cavalcade,1932)、《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1935)、《蝴蝶夢》(Rebecca,1940)、《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1941)及《忠勇之家》(Mrs. Miniver,1942)都贏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
其他風行一時的「英式電影」還包括《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1934)、《英國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1937)、《美國佬在牛津》(A Yank at Oxford,1938)、《羅賓漢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1938)、《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1939)、《海外特派員》(Foreign Correspondent,1940)、《海上霸王》(The Sea Hawk,1940)、《鴛夢重溫》(Random Harvest,1942)等等。
《英國勞合社》(1937)
二
這百多部好萊塢「英式電影」都由美國電影公司投拍,拍攝地點大多在美國加州,少數情況下位於英國。
比如30年代拍「英式電影」最多最成功的米高梅公司在英國的分部與當地的製片廠長期合作,但遠在好萊塢的米高梅總部全權控制了整個流程,所以我們沒法把這些電影稱為「英國電影」,它們仍然是不折不扣的美國電影,但通體散發出的英國味卻又讓人不得不稱之為「英式電影」。
因為三四十年代好萊塢大製片廠非常嚴格地壟斷著美國電影的生產,所以判斷一部電影到底姓「美」還是姓「英」非常容易,也不至讓人混淆英國電影與美國「英式電影」間的差別。50年代大製片廠制度解體,好萊塢電影的投資開始多元化和國際化,那就另當別論了。
《叛艦喋血記》(1935)
其次,英式電影往往改編自英國小說、神話、傳說,像莎士比亞、狄更斯、簡·奧斯丁、勃朗特姐妹的小說在三四十年代都被輪番改編,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此外也有不少美國人執筆寫的英國故事,例如《北佬參軍記》(A Yank in the RAF)是關於英國的戰爭影片,也符合「英式」的標准。
《北佬參軍記》(1941)
好萊塢拍攝英式影片,當然喜歡找英國明星和幕後工作人員,就說大名鼎鼎的[蝴蝶夢]好了,導演希區柯克、小說家達夫妮·杜穆里埃、編劇瓊·哈里森(Joan Harrison)、主要演員勞倫斯·奧利弗、瓊·芳登全是英國人。
好萊塢「英式電影」本質上與正宗英國電影的分野,關鍵在於對英國採用的外來者視角,令心知肚明的觀眾一望之下,就能分清,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英式電影」喜歡反復重現笨拙古板的老紳士,操著倫敦腔的隨身仆從,給人千篇一律的符號化感覺,故事經常發生在與世無爭的高門深宅、田園小鎮,再加上浮光掠影地對濃霧、塔橋、大本鍾等英國標志進行觀光客式的描繪。
《青山翠谷》(1941)
在一些歷史題材的好萊塢「英式電影」中,經常散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他們喜歡將目光對准那些曾創下輝煌業績的人物,譬如為大不列顛帝國在海洋上開疆拓土的先驅,劫富濟貧的綠林豪客,名垂青史的文豪,都不時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主人公。
英國作家、編劇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略帶調侃地評價美國人對英國的熱情:「那些片中的角色總是輕易地把『英格蘭』掛在嘴上,我們一聽就知道是部好萊塢片兒。那些人吃飯是出於愛國,幽會是出於愛國,連懷孩子都是為了愛國,彷彿王位加冕禮期間人人喊愛國的倫敦。」
《海上霸王》(1940)
格林說這番話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擂響戰鼓,待得幾年後戰況趨於白熱化,好萊塢的英式電影方才進入高潮,他們孜孜不倦地把近代史上英國戰無不勝的軍事功勛搬上銀幕,無疑是為了鼓舞在德國轟炸機下不屈反擊的盟友。
用美國視點詮釋英國的「英式電影」能夠大行其道,但正宗的英國電影卻很少在北美取得票房豐收。這並不奇怪,正如格雷厄姆·格林所指出的,其實好萊塢的所謂「英國」,往小了說,通常僅指英格蘭一地,以英格蘭來代表整個英倫三島。
《鴛夢重溫》(1942)
在三四十年代,橫跨大西洋的旅行還不是那麼方便,許多美國人在內心都奉英格蘭為文化血脈上的祖先,因此英式電影既是對盎格魯-美利堅傳統的回溯,以示不忘本,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回溯有時會對古老的英國社會中僵化的等級制度有所揭示,所以美國觀眾一面回想起故國的光榮神話,一面感激祖輩將自己生到一個更為新興昂揚的自由平等之邦。
三
下面的問題自然而然產生了:為什麼美國人這么熱衷於拍「英式電影」呢?最容易的是從英美兩國的親緣關繫上找答案。好萊塢本來就是由一大幫熱心的親英派人士把持的行業,他們吹捧、親近英國,不足為奇嘛。
可能還有政治上的原因?考慮到「英式電影」的興起遠在二戰爆發之前若干年,起碼在一開始我們不能將愛國向上的主旋律歸結為政治上的宣傳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門生意的好萊塢電影產業,決不可能輕率地感情用事,無數的事實證明了,好萊塢在作出某項決定的時候,商業利益是永遠放在頭一位的,不可能說,既然咱喜歡英國人,就來誇誇你吧,老闆會問,我誇英國人,會不會讓我的銀行帳戶後頭增加幾個零?
《海外特派員》(1940)
這要從好萊塢的海外市場說起。
打從美國成為世界電影市場的領頭羊開始,海外市場都是好萊塢的重要命脈,重中之重又是歐洲。30年代,好萊塢第一個損失的歐洲市場是西班牙。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隨後佛朗哥登台,好萊塢被迫從此撤出了該國。
下一個「淪陷」的市場是義大利,墨索里尼一直對好萊塢電影在義大利吃香感到不滿,為了支持本國的法西斯宣傳電影大業,驅逐好萊塢是遲早的事。幾次談判後,設立了苛刻的配額制度,幾乎令好萊塢片消聲匿跡。
《海外特派員》(1940)
再說德國,本來這是歐洲最大的一塊電影市場,不過30年代好萊塢從德國得到的收入只佔海外總收入的一成而已,還不到英國收入的三分之一。部分原因同義大利,另外德國本身擁有完善的電影體系,且一直是好萊塢在國際上的頭號競爭對手。
而法國,是有聲電影發明後的大贏家,本國電影在30年代發展神速,戰爭爆發後遭德軍佔領,從此與好萊塢無緣。
其他歐洲小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這些國家進口好萊塢電影的數量在市場上占很大優勢地位,但一算票房總數,卻總是輸給本土電影。而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雖遠離戰火,好萊塢倒是真的一統天下,但拉美國家經濟落後,電影院數量加起來可能還不及美國國內一個州多,因此好萊塢在拉美的收入只佔全部海外收入的十分之一。
《忠勇之家》(1940)
當時的形勢便是這樣。上面一直沒提到一個國家,對了,就是英國。統計資料顯示,在30年代,英國是好萊塢所有外國市場中最有利可圖的一個,佔到總海外收入的一半以上。進入二戰,各大製片廠在華爾街股市上的市值直線下跌,瀕臨危機。因為戰爭顯然更進一步縮小了好萊塢的海外市場。
所以製片廠在北美本土之外,會愈加依賴有限的那幾個國家或地區,能否保住舉足輕重的英國市場,此時此刻對好萊塢來說無疑是生死攸關。
與此同時,英國電影院的觀眾入場人次在戰時創下了記錄,而英國本土電影在艱難的條件下產量減少,所以美國電影的空間就變得更大了,好萊塢當然不可能放過這個機會拓展自己的市場份額。「英式電影」能夠同時滿足英美兩國的觀眾,所以有各家製片廠趨之若騖,這也被證明是正確和關鍵的策略。
❺ 關於英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差異
我是學電影的啦,你這個問題也可以說是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不同啦,好萊塢影片主要定位是市場,所以會用大製作來吸引觀眾創造票房,而歐洲電影相對(只是相對的)的更強調電影的藝術性一些,而且也沒有好萊塢如此成熟完備的商業片體系,所以都會發揮本國文化特色拍一些更符合自己國家國情的影片啦。
最後那個問題,也不是的,好萊塢的外籍兵團相當龐大,無論是導演演員還是別的職業都有大量其他國家的精英,而像當年拍教父二時有著西西里血統的阿爾帕西諾反而被選中一樣,畢竟美國是個很開放的國家了,只要你有實力,而且能夠融入好萊塢,那麼好萊塢絕對不會因為你的國籍而拒絕你的。
❻ 美國電影和英國電影的區別
判斷一部電影是哪一國的只能看 它的投資方是誰,由於現在電影製作的國際化發展的很深入,英美兩國經常合拍電影,而我們看到的盜版大多來自美國,所以總會在片頭看到美國公司的標志,那隻是它在美國(或全球)的發行公司,並不一定是製片公司,你要通過字幕來看。從藝術角度上來講,英國本土電影與美國電影是非常不同的,而且本身也多種多樣,光拿喜劇來說就有多種多樣,既有《跳出我天地》《光豬六壯士》那樣的,又有《猜火車》《一條叫旺達的魚》那樣的,還有《憨豆先生》那樣的,所以你光憑感覺最多隻能說這部電影像英國電影,真要判斷一是哪國拍的只能看投資方,英國電影多由BBC投資。
❼ 英國電影為什麼好看
英國人更注重對藝術的追求與探索,英國在世界上是工業強國,電影業較發達,英國電影在我印象里體現出兩大特色——紳士風和搖滾嬉皮風。
❽ 英國電影和美國電影的區別是什麼謝謝了!
1.英國電影體現溫情,人間情感的較多,比如最近《別讓我走》;美國電影表英雄主義較多,一般都是有一個英雄帶頭人,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最近《阿凡達》,《蜘蛛俠》等
2。英國電影體現團隊的較多,看主演就能看出來,主演都是一個團隊那樣集體出現的;像《海盜電台》
3,英國電影多展現英國歷史人文,豐富的文化底蘊體現在那些藝術作品裡,比如一些電影著重展現英國一些田園風光,人們細微的生活方式;美國電影一般配合人物體現的景象都是雄偉壯闊的天空或高層建築等
4,英國歷史電影較多,美國反映戰爭比較多
5,英國喜劇電影,體現了人與人既漠不關心又熱情過度的英式幽默;比如simon pegg系列《僵屍肖恩》,《熱血警探》;美國喜劇多迎合觀眾,寫一些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
6,英國電影人與人情感上賦予深層愛與關懷;美國電影裡面賦予親情力量較多
7,英國電影寫實性強,色彩清淡,線條流暢;美國電影有一些濃墨重彩
我總結就這些,有些電影一時想不起名字,希望對你有幫助,樓下勿Copy~~
❾ 英國有哪些著名的電影 要求英國產的,好看的,最好得過獎
1. 名著系列
《茶花女》07年版本 現代翻拍的
《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的作品翻拍,最新的那個
《理智與情感》 3集的那個,有很多英國分光
《道林格雷》 有點小恐怖
《霧都孤兒》
《大偵探福爾摩斯》 09年最新的
2. 英國名人系列
《明亮的星》 詩人濟慈的感人愛情
《成為簡奧斯汀》 安妮海瑟薇在裡面也說英國音
《一球成名》 有2部,貝克漢姆演他自己
《莎翁情史》
3. 浪漫愛情片
《超市夜未眠》 英式喜劇,很溫馨的愛情
《成長教育》 女主挺漂亮
《哈維的最後機會》
《真愛之吻》 浪漫喜劇
4. 勵志感人片
《男孩A》
《About A Boy》 不知道中文譯名是什麼,一個關於家庭的喜劇。
5. 科幻懸疑片
《月球》 裹著科幻的外衣,探討了人權問題,很有意義而且有點
驚悚
《水嘯霧都》 洪水把英國全淹了,場面沒有好萊塢的壯觀,不過也還
可以
《末日侵襲》 致命病毒蔓延全英,很血腥
《狼人》 無奈的人變狼
6. 經典片
《兩桿大煙槍》 《瘋狂的石頭》就是模仿這個的。
《兩小無猜》 很可愛的電影,但是看完讓人感覺有些無奈
《猜火車》 黑色幽默
《四個婚禮,一個葬禮》
《第三十九級台階》 懸疑片
7. 亂七八糟
《新烏龍女校》 應該算是校園片,但是本人不喜歡這個風格,英音到是
很濃的
《新律政俏佳人》 是一對英國姐妹到美國讀書的故事,可能有別的名字
最經典的是007系列,可惜是美音英音混雜的。
看多了英國電影就會發現,好片子男主大多是休格蘭特,有壞事發生一定是緣起蘇格蘭。不過關於英國名著的片子,不管是新的還是老版的,都是英國拍的最有味道。哈哈,先寫這么多
原稿來自:http://..com/question/157236468.html
❿ 英國十大最佳電影
英國十大最佳電影如下:
時空戀旅人
英式浪漫喜劇片是近年來英國電影輸入的一大好評類型片。編劇出身的Richard Curtis創作了該類型的多部代表作,比如風靡全球的《諾丁山》和《真愛至上》。他的影片不僅飽含英式幽默輕松愉快,也善於刻畫內心充滿濃情,令人觀影後充滿幸福感。他自編自導的新作《時空戀旅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