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沉浸式是什麼意思
沉浸式表示說,你這個東西懸浮在水中,上下左右都是水,表示沉浸在其中,一般是形容體驗感,比如這個家庭影院是沉浸式享受,表示你在其中像電影院一樣。
㈡ 哈爾濱那家電影院是曲屏
萬達影城。根據查詢哈爾濱電影院相關信息得知,哈爾濱萬達影城電影院是曲屏,曲屏顯示器能帶來猶如弧形大型劇場的影像環抱感,是全浸入式體驗,給觀看者如在影院般的沉浸感,讓人身臨其境。
㈢ 電影院的imax 沉浸音 全景 有什麼區別
沉浸音和全景只要是在音效上下功夫,IMAX是多方面發展的巨幕系統品牌
㈣ 什麼是「沉浸式夜經濟」你的項目上能植入嗎
近年來,「沉浸式」包羅萬象,成為熱詞。通過文化IP的挖掘,加上AR、VR、MR等 科技 應用,再加上虛實結合的空間營造,打造出沉浸式環境,讓人體驗到感官的震撼和思維的認同。其中,作為事關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幸福產業」,文旅業與新業態結合緊密。放眼國內,「沉浸式體驗」幾乎覆蓋文旅新興消費的所用領域,正成為文旅產業的「下一個風口」。
沉浸式農文旅園區需要具備的五大要素
目前,沉浸式文旅項目繁多,比如沉浸式博物館、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沉浸式農業園區、景區,充分體現了文化+ 科技 的魅力;沉浸式主題公園、沉浸式體驗館/密室、沉浸式燈光秀等,完美放大了 旅遊 + 科技 的 娛樂 效果,尤其是沉浸式夜遊產品,因其強烈的畫面感和代入感,極具「身臨其境」般互動和 娛樂 體驗,深得遊客寵愛。
一
「沉浸式」在不同文旅場景的應用
1、沉浸式博物館
新冠疫情加速新技術在文旅領域的應用,以 歷史 文化、古跡資源為依託的「文旅1.0」,迅速向以 科技 為驅動的「文旅2.0」轉型。眼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新技術展示 歷史 文化,如全息投影、互動投影、虛擬現實、三維立體等,給參觀者營造一種視聽覺上的全新體驗。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以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為案例,將重塑大型沉浸式古代場景,讓觀眾回溯千年的 歷史 ;設計「知識展示+密室逃脫」的互動體驗,讓觀眾在 游戲 的樂趣中獲得個性化的文化教育體驗;打造360 多媒體循環劇場,讓觀眾在多維的空間中全面感知文化生命力。使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和 娛樂 體驗達到最佳融合。
360度沉浸式多媒體劇場
在沉浸式古代場景復原方面,將在「運河上的舟楫」展廳中,創造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空間。
舟楫模型展覽展示空間,通過互動屏、AR增強現實等多媒體交互技術展現古代舟楫的卓越風姿,打造「活起來」的展示空間。
沙飛船多媒體
體驗空間,重塑大型古代舟楫,還原古代城市特色場景,打造虛實結合的古代大型沉浸式體驗劇場。獨創「三維版畫」數字媒體語言,通過多視角的遞進體驗,營造「人在畫中游」的沉浸式體驗。
「畫」文化主題區
「詩「文化主題區
在360 多媒體循環劇場上,以「循環時空」作為設計理念,創造移步換景的流動參觀體驗。以一艘船作為環幕媒體的視覺焦點,連接 歷史 時間與展廳空間,通過循環環幕、循環造景、循環故事的方式串聯起「水、運、詩、畫」四個文化主題。
故宮《清明上河圖3.0》
在故宮的186萬件文物中,《清明上河圖》有著不可替代的國寶級地位,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中國 歷史 畫作。為了「讓文物活起來」,2018年鳳凰衛視與故宮博物院打造了高 科技 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
這一展演挖掘長卷原作的藝術神韻、文化內涵與 歷史 風貌,融合8K超高清數字互動技術、4D動感影像,以及各種藝術形態,實現觀眾與作品的多層次交互沉浸體驗,讓人們在新穎的感受中領略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中國繪畫史中,那些因年代久遠難以直觀感知的 歷史 信息與藝術精華,在《清明上河圖3.0》的多媒體長卷展廳變得「觸手可及」。觀眾可以通過高清動態的長卷世界,研究舟船樓宇的精妙結構,看清每個宋代先輩的細微表情,感受當時汴京的先進與發達。
孫羊店沉浸劇場
《清明上河圖3.0》展演也獨創性地呈現了北宋的人文生活圖景,孫羊店沉浸劇場首次將北宋的氣息、光影、樂曲……在360度的全息立體空間中還原,窗外有流動的街市風物,宋人茶餘飯後的閑談吟唱環繞耳畔。
虹橋球幕影院:觀眾「穿過虹橋」
球幕的影片將會轉為夜景
漫步過充滿驚喜的春天雨巷後,觀眾還可以在4D動感的虹橋球幕影院 「坐」上一條大船,任河水劃過腳下,柳枝拂面,感受汴河的繁忙,兩岸的綺麗。
2、沉浸式藝術展
沉浸式藝術展是隨著 科技 進步應運而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其核心為「沉浸」,指藝術家在特定空間內,採用聲、光、電等元素,為觀眾營造一個有別於現實的場景,從而使觀眾在獲得感官體驗的同時與作品產生互動,進而引發共鳴。
韓國ARTE MUSEUM
ARTE MUSEUM是韓國規模最大的沉浸式新媒體藝術體驗館。整個藝術展覽佔地4600平方米,最高高度達10米,通過聲音和視覺的混合,為觀展人帶來10多個全新的豐富多彩的新媒體藝術作品。
該藝術展所有作品圍繞「超越時空的自然」為主題而創作,以不同自然空間和內容為素材,以此致敬地球的大自然。展覽以其震撼的視覺效果、感性的聲音、優雅的香味提供了完美的身臨其境的體驗。
其中,展區中的「花園(GARDEN)」將首次展覽至2021年6月,以濟州島的自然和西方美術史為素材,進行約30分鍾的沉浸式媒體藝術表演。
在BEACH(海灘)作品中,由海浪的物性和水聲填滿的完整的大海上,進入某一個在海邊體驗過的奧妙思維的空間。通過鏡子和媒體,創造出無限擴張的海邊,呈現完美的大海。
在WATERFALL(瀑布),感受宏偉的瀑布流動的超現實環境,數條瀑布從8米高處飛流直下。通過14角鏡將人與聲、光、影、空間完美結合,形成「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麗景觀。
3、沉浸式餐廳
如今,餐飲業模式日漸成熟,伴隨而來的同質化現象愈加明顯。對年輕消費者而言,模式化的餐飲已不適合他們的口味,沉浸式餐廳或許就是突破口。沉浸式餐廳主要通過借鑒影視、藝術、科學,技術和設計領域的元素,創造出戲劇性的感官體驗。
日本SAGAYA牛肉餐廳
該餐廳是Teamlab的新藝術裝置,沉浸式空間內僅容納八位客人,提供最適宜的體驗氛圍。餐廳在傳達日本口味的同時,也可享受幻真幻假的藝術環境,像是踏上了一場 美食 的奇妙之旅。
投影投射在空間的每一面牆壁和餐桌上,投影的物體大小和形狀會受到餐盤的影響。當將碗碟放在桌子上時,碗碟所包含的風景畫面就會散發到桌面和四周。
不僅如此,投影圖像還會受到就餐者行為的影響。當用餐者移動盤子位置時,「水流」也會相應的改變方向。
設計師表示該餐廳的主題是「釋放世界,連接世界」,例如,畫在陶器上的鳥會從盤中釋放出來,並棲息在已經從另一盤中釋放出來的樹的樹枝上。
Teamlab創造了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反映日本不斷變化的季節。因此,投影也受用餐者的行為影響。如果你保持不動,一隻小鳥可能會落在你手上。你突然移動,它會被嚇得飛走。
4、沉浸式主題公園
在主題公園領域,沉浸式概念相對深入和普及。主題公園運營商通過不斷挖掘豐富的IP資源,豐富沉浸式體驗的內容,融合VR/AR等技術,營造虛擬的沉浸世界。
法國狂人國主題樂園
法國狂人國主題樂園前身創立於1977年,以一場演藝秀起家,並不斷發展今,成為擁有17個表演項目、4個古代村莊、22家主題餐廳和5家主題酒店的大型沉浸式主題樂園。
法國狂人國主題樂園主要通過豐富且優質的演藝項目和凸顯主題文化元素的場景營造文化沉浸感。在演藝活動方面,將法國的 歷史 人文和民間故事等元素融入到演藝項目中,同時將多元化舞台技術、新 科技 元素植入。整體演藝項目互動感強、參與感強。
其中,La Cinéscénie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夜間表演。整場表演長達1小時40分鍾,採用真人表演、煙花秀、燈光秀、3D投影、無人機等相結合的形式,將表演從海陸空多角度立體呈現。
在場景感營造方面,主題樂園貫徹「遊客將忘記二十一世紀」這一核心設計理念,在原有 歷史 建築的基礎上打造出多個具有不同時代氛圍的村落,建築、餐廳與酒店凸顯文化情調。
5、沉浸式景區
近來,越來越多的知名景區推出的演藝項目幾乎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標簽:寧波老外灘 歷史 街區上演了18場「沉浸式」表演、浙江建德推出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江清月近人》……「沉浸」正在成為 旅遊 演藝項目滿足觀眾體驗的共同策略。
《夜上黃鶴樓》光影演藝
去年國慶假期,武漢城市地標黃鶴樓正式開放夜間體驗。《夜上黃鶴樓》行浸式光影演藝以「光影+演藝」的「沉浸式」故事演繹的形式亮相。運用激光投影、激光互動、前景紗屏、演員影像互動、3D動畫燈、高壓水霧等多項光影創新技術,實現光影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夜幕下的黃鶴樓,曾讓無數文人騷客觸景生情、以景抒懷、借景言志。如今,作為武漢地標,黃鶴樓又添新的 科技 元素。
《夜上黃鶴樓》以黃鶴樓公園為載體,圍繞特有的 歷史 文化,採用聲、光、電、舞、美、化結合的手法,通過高 科技 光影技術,打造「夜武漢」新的地標。
不同於傳統夜遊或演藝的模式,《夜上黃鶴樓》採用「光影+演藝」的方式,打造出辛氏沽酒、崔李題詩、岳飛點兵、仙子起舞以及黃鶴樓變遷等沉浸式故事場景。
遊客既可深入體驗黃鶴樓文化,在多個場景中拍照「打卡」,也可登樓賞月或縱覽長江燈光秀,從全新的視角體驗「大江、大湖、大武漢」的雄奇雋美。
6、沉浸式文旅綜合體
目前,不少文旅綜合體的休閑 娛樂 業態形式單一,缺乏互動性。而隨著VR、AR、虛擬投影等高 科技 元素的出現,室內有關沉浸式體驗的主題 娛樂 館紛紛被引入以吸引90後、00後年輕消費者及以家庭為單位的客群。
主題場館:上海驚魂密境
上海驚魂密境是一個多元化沉浸式劇情體驗主題 娛樂 場館,同時是亞洲首家也是全球第10家驚魂密境景點,由驚魂密境英國原班團隊和中國創意專家團隊為上海城市聯袂打造。
不同於「密室」或者「鬼屋」這類恐怖類場館,驚魂密境主打「奇趣驚魂」的劇情體驗,通過緊張生動的劇情演繹及滑稽風趣的遊客互動打造出適合不同年齡段遊玩的 娛樂 體驗。
上海驚魂密境場館歷時四年打造完成,場館以老上海為核心時代背景,在主題造景、劇情和角色設置、互動體驗上都帶有很強的本土特色。整段驚魂密境旅程在一條貫穿的劇情主線下發展,遊客可以在這個主線下進入到不同時代的老上海傳說與故事中。
7、沉浸式文旅小鎮
國內眾多文旅小鎮景色幽美,但缺少文化內核。文旅小鎮需要做的是玩家和消費者進入到情境中能夠真正被感染,忘記自己本來的身份去體驗每個小鎮帶來的感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情景襯托,而更多是以沉浸式的故事線為主打,讓所有的消費者能夠更深層次體驗。
建業電影小鎮《一路有戲》
2019年12月31日及2020年元旦,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推出「一路有戲·噴空狂歡節」活動,此次活動除電影小鎮經典夜遊節目《一路有戲》重新開演外,還以老傳統換新顏的奇思構想,對傳統文化噴空、戲曲加以「改良」。
園區處處皆舞台,當家花旦環繞身側,噴空大師演繹絕活,為廣大遊客帶來全新的沉浸式、互動式演出體驗。
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是中原首家電影情境文化 旅遊 小鎮,作為中原地區知名的沉浸式電影潮玩地,小鎮通過「演、玩、吃、住、購」創新運營模式,培育新型業態,推出全方位的文旅體驗,讓人們在 旅遊 中受到電影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熏陶。目前鄭州電影小鎮正逐步成長為城市夜經濟發展的有力動機和河南文化 旅遊 的新名片。
二
如何用新技術推動沉浸式文旅發展
當前,正是沉浸式文旅發展生機勃勃之時,如何把握文化和 旅遊 消費需求新特點、新趨勢,用好新技術、新模式,推動沉浸式文旅產業邁向新高度、實現新突破?
文旅部產業發展司司長高政建議,要注重運用新技術發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加強超高清無人機技術在文旅領域的應用,來豐富虛擬體驗內容,把蘊含的價值內容與新技術、新形式、新要素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推進沉浸式產業與文化 旅遊 深度融合,擴展在城市空間、城市綜合體、文化場館、景區街區等文旅場景的應用,與互聯網 旅遊 、智慧 旅遊 等新模式聯動發展,不斷創造新的消費場景,滿足消費需求。
如何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呢?一是圍繞主題或IP進行故事構建,第二提煉IP核心價值並轉換為沉浸式體驗,第三用感觀疊加的沉浸式敘事方法來驅動遊客的 探索 歷程,第四應用沉浸技術與智能環境創造出一個超現實的幻境,第五提升商業主題化與消費場景化的運營能力。
「我們做沉浸式新業態,如果最終不能回到體驗經濟落地這個問題上,那麼沉浸式可能是一個浪花,很快就消失了。」國家文化 科技 創新服務聯盟主席代旭直戳當下沉浸式產業痛點。他說,在這些應用的技術里,要圍繞聽覺、視覺、體感、控製做集成創新。從觀眾的體驗需求角度,抓共情點和知識點、形成社交化和差異化。「怎麼把遊客的停留時間拉長,怎麼用新的業態供給讓遊客花錢產生消費?只要提高了消費頻次、延長停留時間、提高滿意度,那麼它就有很強的產業價值。」
㈤ 什麼叫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就是:提供參與者完全沉浸的體驗,使用戶有一種置身於虛擬世界之中的感覺。
利用頭盔顯示器把用戶的視覺、聽覺封閉起來,產生虛擬視覺,同時,它利用數據手套把用戶的手感通道封閉起來,產生虛擬觸動感。
系統採用語音識別器讓參與者對系統主機下達操作命令,與此同時,頭、手、眼均有相應的頭部跟蹤器、手部跟蹤器、眼睛視向跟蹤器的追蹤,使系統達到盡可能的實時性。
臨境系統是真實環境替代的理想模型,它具有最新交互手段的虛擬環境。常見的沉浸式系統有:基於頭盔式顯示器的系統、投影式虛擬現實系統。
(5)浸入式電影怎麼購票擴展閱讀
沉浸式系統是把高解析度的立體投影技術、三維計算機圖形技術和音響技術等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一個完全沉浸式的虛擬環境。在該系統中,3D環境中的任何物體,都可以感受參與者的操作,並實施產生相應變化。
觀察者戴上液晶立體眼鏡和一種六個自由度的頭部跟蹤設備,以便將觀察者的視點位置實時反饋到計算機系統和體驗身臨其境的感覺。當觀察者在CAVE中走動時,系統自動計算每個投影面正確的立體透視圖象。同時,觀察者手握一種稱為Wand的感測器,與虛擬環境進行交互。
㈥ 海底是什麼樣子10部電影告訴你,「深海恐懼症」點開會後悔
——第10位——
破浪而出 Breaking Surface (2020)
豆瓣分數:6.3
推薦指數 :
懸疑指數 :
視覺指數 :
劇情指數 :
影片介紹:
恐懼指數:82分
看似簡單的劇情卻很合理很舒適,水下自救很有創意。這部電影拍攝地在冰天雪地的挪威,看得人直哆嗦,越看越冷,真的。
影片通過兩姐妹的一次潛水歷險,把業余潛水愛好者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展示了一遍,最後告訴觀眾:沒點技能和實力,千萬別玩潛水,這玩意兒實在太危險啦!
——第9位——
一切盡失 All Is Lost (2013)
豆瓣分數:7.7
推薦指數:
懸疑指數:
視覺指數:
劇情指數:
影片介紹:
恐懼程度:84分
大海有深度,還有廣度。當你在海上失去一切的時候,你才知道什麼是絕望。全片是一個演員的獨角戲。演得真不錯,海洋的鏡頭也是讓人不禁發憷。
——第8位——
深海異獸 Underwater (2020)
豆瓣分數:5.8
推薦指數 :
懸疑指數 :
視覺指數 :
劇情指數 :
影片介紹:
恐懼程度:86分
大海深處未知的生物,一直是深海恐懼症最大的症結,海里究竟有什麼?
《深海異獸》屬於大銀幕的浸入式電影,影像上有一定想法:失焦、淺景深、光線的明暗交錯、人聲機械聲自然聲的重疊、主觀視點與面部特寫的剪輯組合,共同構成幽閉與無盡的對立關系。試圖營造窒息而迷亂的氛圍,但整體並不奏效,最大的問題是人物動線與空間組織始終處於交纏狀態,限制了感官沖擊的蓄力與爆發。
——第7位——
鯊海 47 Meters Down (2017)
豆瓣分數:5.6
推薦指數 :
懸疑指數 :
視覺指數 :
劇情指數 :
影片介紹:
恐懼程度::86分
片子本身乏善可陳,但是這個被困的場景確實很讓人絕望,虐。
——第6位——
水底禁錮 Pressure (2015)
豆瓣分數:6.2
推薦指數 :
懸疑指數 :
視覺指數 :
劇情指數 :
影片介紹:
恐懼程度::88分
低成本密閉空間逃生佳作,場景就是潛水倉跟海底,電影表現方式多為對白填充跟出倉自救,氧氣稀缺與否掌控全片氛圍。影片沒有過多探討危機下的人性缺失,而是褒揚了互惠合作的閃光特質。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內心獨白,人物 情感 豐富。
——第5位——
奪命深淵 Sanctum (2011)
豆瓣分數:7.4
推薦指數 :
懸疑指數 :
視覺指數 :
劇情指數 :
影片介紹:
恐懼程度:90分
外殼是卡大神鍾愛的藍色與海洋,內里是活脫脫的《死神來了》深淵版,各種死法各種慘,用潛水的危險系數與父子關系兩條線左右劇情的剛與柔。封閉空間與雙機3D技術讓我在黑壓壓的放映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幽閉恐懼。
——第4位——
大白鯊 Jaws (1975)
豆瓣分數:7.8
推薦指數 :
懸疑指數 :
視覺指數 :
劇情指數 :
影片介紹:
恐懼程度:93分
深海恐懼症的鼻祖了,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大白鯊》是部很不錯的片子。用30年前的眼光來看,《大白鯊》絕對是部經典之作,流傳了30年,不是經典由如何能夠做到?在這部電影中,斯皮爾伯格也展現了他出眾的導演才華,無論是結構的安排,還是收放的自如,電影始終以一種流暢的方式敘述,也為他在以後繼續執導《朱羅紀公園》等科幻巨制奠定堅實的基礎。
童年陰影系列。
——第3位——
深海狂鯊 Deep Blue Sea(1999)
豆瓣分數:7.2
推薦指數:
懸疑指數:
視覺指數:
劇情指數:
影片介紹:
恐懼程度:94分
雖然沒有《大白鯊》經典,但平心而論,其觀賞性不亞於《大白鯊》,片中科學家處於孤立的巨大海洋實驗室中,他們逃生時要遇到的困難更多,更驚險,所以場面也更大、更刺激。個人認為,即便已經看過《大白鯊》,這部作品也依舊值得欣賞
——第2位——
深海圓疑 Sphere(1998)
豆瓣評分:7.1
推薦指數 :
懸疑指數 :
視覺指數 :
劇情指數 :
影片介紹:
恐懼程度:95分
真的很恐怖,把深海恐懼症具象化地表現了出來,有深海恐懼症的人千萬不要看
整部電影前2小時恐怖氣氛濃厚,經常讓你忘記這是一個科幻片,外星人的設定致敬1968年的那部科幻經典,真是讓人沸騰。人究竟是受什麼驅動?性本惡和性本善的爭論究竟有沒有意義?這部電影不僅僅是討論了時間穿越、種族文明、宇宙科幻和深海環境物種這些問題,還把最根本的核心還給了「意識形態」,人類會被自己蒙蔽,也會被潛意識驅使,去做那些並不自覺的事,沒有人了解你,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你自己到底是什麼。
——第1位——
深淵 The Abyss(1989)
豆瓣評分:8.0
推薦指數:
懸疑指數:
視覺指數:
劇情指數:
影片介紹:
演技炸裂點:98分
如果能夠熬過前面的三分之二,後面的三分之一讓你覺得前面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卡梅隆的大製作,看到了他的大情懷。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神奇的海底世界。
不過這一期是講的深海恐懼症,這部電影真的太「深」了,也許是電影史上,潛得最深的一次,直接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雛形源自卡梅隆17歲寫的短篇故事,應該是他最個人化的作品,充滿了對海洋、異性和未知文明的嚮往,也是他一直以來的作者特質。時值冷戰尾聲,有意加入了美蘇沖突元素,不考慮這些,電影本身更像是陽光童話版《異形》。
海王雖然也在深海,但是總體看上去沒有太多深海恐懼症的感覺,說明導演還是為了照顧大部分人的感受,可以修飾過的。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些鏡頭讓人產生了不適感,比如:
好啦,以上就是半隻貓復盤的10部「深海恐懼症」看不了的電影。
不知道你有沒有堅持到最後呀?
那麼,這些電影中,你最害怕的是哪一部呀?
評論區見。
10大「深海恐懼症」電影 :
#深海恐懼症# #恐怖電影# #恐怖片# #大海#
投票後看結果
㈦ 電影里,4K、3D、IMAX這些概念到底什麼區別
文章轉自Hao4K影音
Hao4K影音:最新4K資源下載、4K播放下載教程、最新4K設備評測!
Hao4K專注4K家庭影音, 服務千萬家庭影音發燒友!
周末去看個電影相信現在是多數人的娛樂方式,但隨著影視技術的發達,電影院也越來越多「特色」,但你知道電影院里的3D/4D/IMAX/巨幕/杜比影院/全景聲/DTS:X 臨境音到底都有什麼區別嗎?不知道的還以往只是想騙你的錢……
先說結論在不考慮票價,只單純關注視聽享受的情況下,大概的建議如下:
第一梯隊:IMAX影廳和杜比影院--IMAX專屬片源的影片,首選激光IMAX,其次是普通數字IMAX;非IMAX專屬片源的影片可以盡量選擇杜比影院。
第二梯隊:Real D 3D, 中國巨幕,LUXE巨幕。
第三梯隊:4K普通廳,杜比全景聲廳,DTS臨境音。
第四梯隊:普通廳,ScreenX,各種4D廳等。
不過,如果不是什麼大片或者什麼特別重要的電影,我還是覺得等4K出來後和家人一起看一樣爽歪歪,特別是家裡有家庭影院設備的在家看個4K UHD藍光原盤效果也不會比普通電影院差多少!
如果感興趣可以讀下面的文章了解
比如,巨幕廳也很大,有的甚至比IMAX屏幕面積還要大,那需不需要多花那麼多錢去看IMAX?杜比為什麼還有「杜比影院」 和「杜比全景聲」兩種?DTS臨境音和杜比全景聲哪個更厲害?
畢竟現在電影都很推崇「沉浸感」,到底去看哪種才能獲得更為「沉浸」的視聽享受呢?
3D
首先大家最熟悉也最「頭疼」的就是3D版。因為很多影院在排片時只排3D版本,讓它成為了觀眾在購票時根本繞不開的選項。而且目前不管是搭配任何其他放映模式,都必須帶上3D眼鏡,很多人都覺得累贅。
普通3D的投影技術使用偏振光來製造出景深的幻覺,目的是為了讓觀賞更有沉浸感。但是亮度不足,畫面偏暗,重影,拖影等技術問題讓很多觀眾在觀賞普通3D版本時會感覺很不適。
因為種種原因,3D電影並不像最初推出時那樣,因為大家還有新鮮感而受歡迎,甚至成為了現在很多觀眾最排斥的一種觀影體驗,是不得已的選擇。去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報道也稱全球的3D票房同比下降了20%。
所以,如果大家希望觀賞到高質量的畫面,並且確實有其他選擇,那麼不用考慮,盡量不選普通3D版本就對了。
RealD 3D
RealD 3D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3D電影放映技術,在全球數字3D市場擁有80%以上的份額。
RealD其實就是加在放映機鏡頭前的一個玻璃,以及配套的眼鏡和金屬銀幕。但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比其他的3D系統更亮。
RealD 3D 技術使用了圓偏振光來產生立體圖像投影,可以讓觀眾能夠傾斜地觀看,而不會看到重影或圖像變暗,比普通3D的觀影感受要輕松很多。
IMAX
雖然IMAX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發展了,但IMAX和3D電影在全球的風靡要歸功於2009年的《阿凡達》,由於阿凡達是第一個全程運用IMAX+3D技術進行拍攝、製作和放映的,在當時確實讓影迷感受到了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
IMAX的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擁有巨大的屏幕,除了畫面更大,對於一些有專門IMAX版本的電影,甚至還可以欣賞到多出標准DCP格式26%的畫幅。所以對於提供IMAX專屬片源的電影來說,IMAX畫幅就意味著能夠在畫面中看到更多圖信息。
1995年的《阿波羅13》是第一部進行IMAX DMR轉制的影片,而最先在製作階段就開始使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的電影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2008)。並且隨後在《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中都一直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可謂是這種拍攝格式的最大擁躉者。
除了諾蘭的電影,《變形金剛》,《碟中諜》,《星際迷航》,《星球大戰》和《漫威系列》等很多好萊塢電影也使用了IMAX拍攝。
而《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和《復仇者聯盟4:終極之戰》也是目前為止公映的僅有全程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也就是說全程的畫幅都是打開的。
圖片包含的亮度信息越豐富,明暗和色彩表現也更生動。所以和傳統投影相比,杜比影院呈現的圖像就看起來就不會那麼模糊或者灰濛蒙的一片。
激光IMAX vs. 杜比影院
總體來說,大部分的IMAX綜合體驗會比中國巨幕好,但是中國巨幕的高性價比讓很多觀眾把它當做是看巨幕的首選。
不過我又發現,4DX功能介紹的這張圖上有一個「掃腿」看起來非常厲害,感覺如果是看一部恐怖片,這應該是非常值得一試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