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歐亨利式結尾
歐·亨利式結尾通常指以歐·亨利為代表的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
歐·亨利式結尾,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覺,又不得不承認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畫人物形象,豐富故事的內容。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寫作的題材和對象的固定化,歐亨利的一生曾去過美國西部,而後重新回到美國大城市生活,所以在歐亨利的寫作題材囊括了美國西部的生活、美國大城市的生活,其中以美國大城市的生活為主。而歐亨利本人也並非什麼大人物,所以他的寫作對象同樣大多數也是混跡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歐·亨利式結尾舉例
《警察與贊美詩》中,綜觀全文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獄。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警察出現了並將他帶上了法庭。
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就猶如看見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讓讀者的心一揪,回味無窮,發人深省,久久難以忘懷。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實。
⑵ 歐亨利式的結尾有什麼作用.
歐·亨利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家之一,他的小說從各個角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描寫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頌揚了他們的真誠愛情和友誼、自我犧牲的高尚行為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他小說的結尾採取喜劇的形式,表達深刻的社會內涵、殘酷的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升華,並進一步指出這種現實的不可逃避性.本文探討了歐·亨利小說中的「歐·亨利式結尾」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在他文章中的體現和作用.
歐·亨利式結尾就是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
歐·亨利一生共創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著名的短篇小說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的藤葉》等.就以他的小說《警察與贊美詩》為例來說說這種藝術.綜觀全文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獄.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警察出現了並將他帶上了法庭.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就猶如看見黎明的人又跌黑暗一般,讓讀者的心一揪,回味無窮,發人深省,久久難以忘懷.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實.
「歐·亨利式結尾」的藝術效果並不一定只出現在小說結尾處也會在文章情節中.例如,在《警察與贊美詩》中有這樣兩個情節;有一次,蘇比想通過「調戲」一女子來達到進監獄的目的.但這貌似「文雅嫻靜」的女子卻反過來勾搭起了蘇比.又有一次蘇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顧客的傘,可這傘原本「來路不正」.「簡朴而頗討人喜歡」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顧客都給人以品格端莊的感覺,卻做了暗娼和小偷.相信讀者在讀到這個情節時都感到不可理解,但細細想來這樣的「偽君子」在現實社會中是處處存在.所謂高尚的上流社會成員都是衣冠楚楚、文雅高貴?可事實上,他們只是把卑鄙的行徑掩藏在美麗的面紗下而已.也正因為內心的骯臟,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裝點.因而表裡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歐·亨利式結尾」在幽默中深刻地擒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每況愈下的世風.
「歐·亨利式結尾」的藝術效果在他的令一篇著名的代表作《麥琪的禮物》中也被演繹的淋漓盡致,一對深深相愛的小夫妻德拉和吉姆為了給對方買聖誕禮物分別將自己最美麗的聖誕禮物和家傳的金錶買掉去買了配的上金錶的白金鏈子和配的上美麗頭發的梳子.愛情就在他們分別拿出禮物之時發出了萬丈光芒將讀者的眼眶濕潤.文章的最後說「他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家最最寶貴的東西.不過,讓我對現今的聰明人說最後一句話,在一切饋贈禮品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一切饋贈又接收禮品的人當中,像他們兩個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簡簡單單幾句話卻又道出了「歐·亨利式結尾」的藝術效果的真諦,引導讀者向文章外的空間思考從而得出讀者自身的生活真諦.尋找愛人並在她曾住過的房間被她靈魂召喚,詢問房主卻又是查無此人,絕望籠罩下用和愛人相同的方式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不知道第二天房東打掃時會不會在心底浮現一點點內疚或者不安.「歐·亨利式結尾」的藝術效果將這篇文章的讀者拉向何為愛情,何為良心,何為生存的思考之中.《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這篇文章又藉此向讀者提出了問題.他愛她,因此盡力尋找,絕望之際就了決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生死相許在「快餐愛情」的今天是否仍然存在,是否仍能打動你已冰峰的愛情觀.良心是什麼?是誠實、守信,還是對得起自己.如果良心危機你的生存,你會選擇誰呢?店老闆選擇了生存,他並沒有錯他也是為了生存.如果他不將房子租出去,如果他不欺騙那位年輕人他要怎麼過活?年輕人的死,她愛人的死,店老闆的欺騙都是由那時的社會造成的.黑暗,混亂,漂浮,飢餓這無一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了生存只有各自為城.歐·亨利就是在借這篇文章抨擊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試圖引起人們的共鳴與思考.
文章是人寫的那就逃脫不了環境對作者的影響,歐·亨利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又曾為避免麻煩流亡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而開始認真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因此深知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所以他的文章才喜歡用朴實、詼諧的語言描繪人世間的故事,又用迂迴路轉的結尾來引起讀者對社會對人性的思考,從而形成了著名的「歐·亨利式結尾」 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我的這篇論文就是簡單的通過他的幾篇著名作品探討一下「歐·亨利式結尾」的藝術效果在他自己文章中的體現和作用.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⑶ 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接下來我搜集了電影《鋼的琴》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業城市,破舊的鋼鐵廠,蕭瑟的街道,黃昏時緩緩開過的火車,甚至是那兩個陪伴了幾代人、一直豎立著的、不停往外排煙的煙囪都在無時無刻的渲染著一種衰敗落魄的氛圍。故事以葬禮開頭,以小元彈著陳桂林做出來的鋼的琴結束,發生在萬物凋零的冬季。整個影片和這個落魄的城市一樣低沉,為數不多的笑點都讓人隱隱地透著點心酸。
看完《鋼的琴》後,對陳桂林的印象是驚訝的。他會彈琴,雖然自己沒有條件,也在盡力滿足女兒小元的興趣愛好;在所有人都在簽字反對炸煙囪的時候,他能獨辟蹊徑,想出一個看似不可思議卻又貌似可行的辦法,盡管到最後煙囪還是沒能留下;在四處借錢碰壁之後,他在圖書館查閱書籍,召集好友,決定自己做出一台鋼琴,讓女兒留在自己身邊。作為一名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他給人的感覺是成熟,先進,前衛並且敢想敢做的,與同時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電影中陳桂林帶著女兒在朋友家練琴,被幾位女老師嚴令禁止。身為老師,卻不能理解一個孩子對鋼琴的熱愛和一個父親對女兒的父愛;身為女兒,卻對愛她的父親說誰給她買琴就跟誰這樣的話。
偷琴失敗後,陳桂林在黑暗中、燈光下、抽著煙、飄著雪、彈鋼琴。那好像是陳桂林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後的心理狀態,他沒錢也沒辦法給小元一架鋼琴。
小元親媽來看小元,給小元買了很多東西,小元問他怎麼想的時候,陳桂林激動到把小元趕出去並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鋼琴都推翻踢毀。此時的陳桂林該是在生氣小元的要求,更氣憤自己的無能為力。
……
這些情節都能夠讓觀眾輕易的感受到陳桂林對女兒的愛,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對城市環境的鏡頭的刻畫也毫不吝嗇,一群人在倒塌的樓房上、臟亂的鋼廠里、枯黃的早木中忙活著自己的事情,反襯出在這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們有條不紊地做著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讓人生出一種敬佩的感情。最後鋼琴成功造出來了,陳桂林卻主動放棄了小元的撫養權,而那兩根煙囪,最終也還是沒能留下來。結局或許是悲傷的,但是從整個電影的基調來看,這樣的結尾又不讓人覺得意外而且容易讓人接受。
也許對陳桂林來說,套用汪工說的話: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唱著兒歌:「好爸爸壞爸爸」,長大了學習了理財書籍:「窮爸爸富爸爸」。原來爸爸有很多種,他們對孩子「愛的方式」也不一樣,不管是怎麼樣的爸爸,他們的愛也許愛會創造奇跡……
突然發現音樂是如此的美好啊。音樂的世界裡,沒有歧視,人人平等……農民有音樂,軍人也有音樂,工人有音樂,藝人有音樂,乞討者也有音樂……ktv里有音樂,田野里有音樂,草原上有音樂,工地上有音樂……人們開心的時候有音樂,難過的時候也有音樂……音樂是無處不在的,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么多人都喜歡音樂的原因吧,她像水一樣無私滲透進每一個人的靈魂,是屬於生命的禮物……
只可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施加了理想的.重量,似乎就悲催起來。如懷抱著一夜成名理想的流浪歌手,這幾乎是一種危險的做法,一旦為你的好愛施加各種艱難險阻的壓力,幾乎會毀掉你的愛好,你也許在也不會拿起你心愛的吉他如痴如醉的彈唱了,如同影片的最後,鋼琴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卻沒有成功了的喜悅……
城市裡的流浪歌手,狼狽畫家,景德鎮的陶藝家,其他流浪的藝術家……
有理想,有寄託,有為之奮斗的目標,生活就是美的,是令人欽慕的…… 更重要的是"藝術",也能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
可是,爸爸將理想寄託給兒子,兒子將理想寄託給孫女……一個理想需要世世代代完成嗎?……我真不知道。也許此類文藝片看太多了,悲催到覺得為固執的理想付出似乎不太值得?學「海上鋼琴師」自彈自唱,自我陶醉,沒有壓力,有什麼不好?是不是人們都有著「被認同,被認可,被欣賞的需求,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呢?」
總是讓我最欣賞的是:一些人過著艱難的日子的人們,卻在某些當下,放下一切窮開心的樂呵傻勁:「似乎這個世界並沒有叫做困難的事情」,人也許就應該有著自娛自樂,面對生活的樂觀精神。
片子里重復說過一句話:「解放自己要先解放思想。」
也有另外一句話:「我們總要試著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悠揚的琴聲透著憂傷……不管怎麼說,生活都還是要繼續的……
從小也是成長在工廠里,雖然沒有那麼清晰的記憶,不過也挺喜歡工廠這個生活體的熱鬧!所以看了電影也有點小感觸。
一是父愛如山,哪怕是再苦再累,也將女兒的需求看得很重要。也許有寄託自己鋼琴夢的原因,也許有和老婆賭氣爭孩子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樣,對比現在的孩子父母桂林的父愛也是值得感動的。
二是桂林的一幫朋友,都是工廠曾經的精英,各有一手絕活,可惜工廠倒閉後無法找到合適自己的定位或者工作,只是為了生活而掙扎。直到桂林請求他們幫忙,他們才想起了自己的手藝,就算不是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們也願意默默付出,既是對朋友的支持,也是對過往的追憶!都是各有絕學,但是他們沒有11羅漢的機遇,他們僅僅需要為自己證明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是桂林老婆和女兒的冷漠,對比秦海璐的善良。桂林老婆為了更好的物質放棄桂林可惜理解,但是桂林女兒為了更好的物質居然跟丟棄自己裡面的母親越來越近真的是顛覆了我的三觀。但是反觀秦海璐對於桂林,可以盡其所能的給予幫助,也許骨子裡是欣賞甚至是愛慕,但是無條件的付出才是又一個讓人心動的場景。秦海璐和桂林妻女的反差深刻的揭示了被社會拋棄的產業工人和改革中「思想解放」的小部分人的巨大鴻溝,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思想上。
一直聽說此片的口碑,直到昨日才有機會欣賞,票房的不佳不能掩蓋電影的優秀。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從中看到自己的感悟。
《鋼的琴》是由張猛導演,、秦海璐、張申英、周逵主演的一部荒誕寫實主義的黑色幽默風文藝影片。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風的表達方式不同,周的表現手法在於劇情的無厘頭反轉及誇張的表達,張的幽默在於台詞及音樂的包裝渲染。
該片主線是:鋼鐵廠退休工人陳桂林與妻子小菊離婚,兩人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女兒熱愛音樂與鋼琴,說:誰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誰。該片由:女兒學琴————陳為女兒用紙做琴—————借錢買琴————偷琴————造鋼琴,逐步展開。
輔線是:陳桂林與女友淑嫻(秦海璐飾)的愛情故事;胖頭與快手友情的破冰;汪工為保住鋼鐵廠煙囪而做的種種。
破舊的鋼鐵廠,銹跡斑斑的建築,撲面而來的年代感。懷舊的色調帶來視覺的渲染,營造出專屬於小人物的溫情與悲壯。
以俄羅斯音樂為主背景樂,將濃濃的年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導演開創性的將悲傷的劇情用激昂的俄羅斯音樂來黑色幽默化處理,使悲傷不再絕望反而變成一種釋然。有人疑惑:為什麼整部電影音樂主體是俄羅斯音樂? 這是因為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中蘇(俄羅斯前身)關系處於蜜月期蘇聯派了大量技術人員來中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新中國重工業的發展。當時,人民對蘇聯普遍好感政府還開設俄語課程,以此來促進兩國交流與人才的流通。張猛以俄羅斯音樂為主體,不僅展現了那個年代俄羅斯對於新中國建設所存在的巨大影響力,更因音樂無國界,情感上極易產生同悲共喜的共鳴,增強了影片的文藝質感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欣賞價值。
「你要讓那兩根煙囪不被炸,那你就要讓人看到那不是兩根煙囪,這是兩根金條……。你哪怕弄成抽象的兩根筷子呢,那也是一個亮麗的風景線啊」(陳對汪工說)
「當有一天,聽說他要走時,我才意識到:原來他一直在我身邊」(汪工)
影片的台詞堪稱精品,大道理從小人物口中以或幽默或通俗的方式講出,不僅能讓普通觀眾有醍醐灌頂的透徹感,更能讓專業影評人和思想深度足夠的觀影者細細玩味兒文字活躍思想,與影片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切磋。
影片催淚的幾段情:親情篇:陳桂林為了圓女兒的鋼琴夢,和朋友們排除萬難的製造出一架鋼結構的鋼琴;愛情篇:淑嫻對陳桂林說:「你去偷琴我給你把風,你去買琴我給你墊錢,你整一幫人來給你做鋼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這個破廠子里頭陪你瞎耽誤工夫,還得給你們整飯吃」;友情篇:季哥為幫助陳桂林完成荒誕的造琴夢,撇下自己的賣廢鋼鐵事業,全心全意紮根廢棄的鋼鐵廠。隨後,季哥因賄賂而被警察帶走盤問,臨行之前,他不慌不忙的去查看造鋼琴的沙盤是否成型,向陳妥善交代後才隨著警察離開。
個人覺得影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是胖頭的女兒被人搞大肚子,陳 淑 胖頭 快手等一幫人或騎車或開車的陪他去找那小子算賬。幽默,壯觀,韻味兒十足,看著特帶感。
影片的結尾算是皆大歡喜吧,陳桂林放下了自己的執念,同時也救贖了兩個女人。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告訴小菊:「女兒你帶走吧!」小菊順利拿到孩子的撫養權;處理好家務事後,陳對淑嫻說:「我可以娶你了!」
全片在女兒坐於父親他們做出來的鋼琴前,嫻熟的彈奏著俄羅斯歌曲《討厭的啄木鳥》中收尾。
今夜無事,靜心看了一部次新國產影片《鋼的琴》。之所以在友人從國內帶回來的一堆碟片中選擇這部片子不是因為其他,只是因為對片名感到好奇。
人在南非很長時間了,對國產影片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依稀印象中,感覺近些年能真實反應國人生活狀況的片子並不是很多,貌似忽悠類,腦殘娛樂類,高大全類的片子成了主流,熒幕上看來看去,還是10年前那幾張老臉在晃悠。
但是,看完這部片子,我不由得從內心發出一聲贊嘆 :「小製作大內容 鋼的琴 父的愛 人間情。好!」
影片的整個結構框架和劇情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在90年代中期,在東北某地,承受老國企改制後惡果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為了能和離婚妻子在爭奪女兒的戰斗中勝出,和周圍一群同樣是下崗工人的夥伴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做出了一架鋼琴。
影片以主人公製作鋼琴為線索,深入刻畫了當時下崗工人的生活狀況,殘破的家庭、不幸的婚姻 、拮據的經濟條件、僅能勉強度日的臨時工作……。但是也從另一個方面深深展現了主人公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對女兒的深切的愛,以及對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還有就是下崗工人之間深厚的階級感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義氣吧。
影片敘事性強,整個故事情節緊湊,不拖沓,沒有無病呻吟的矯揉造作,沒有說教,沒有煽情。只是用鏡頭把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婉婉道來。雖然朴實無華,但也不是說影片平淡。其結尾有點歐亨利式的,主人公在鋼琴就要做好之前突然放棄了,因為他的一個朋友被捕使得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狀況是無法給女兒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的。但是在女兒歸了女方後,他又帶著大家一起完成了鋼琴的製作,這時候的他不僅僅是在做鋼琴,而是為了通過製作鋼琴這件事來證明自己對生活的抱有的樂觀態度和自身的能力。
影片的實景拍攝相當不錯,如簡陋的住宅、臟亂的街道、破舊的廠房,斑駁的圍牆、過時的標語,灰色的天空……讓觀眾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時光,在心中產生不少共鳴。
《鋼的琴》的背景音樂相當不錯,老港台歌曲,老革命歌曲,前蘇聯經典歌曲,俄羅斯的搖滾樂輪番上陣,烘託了影片氣氛,感染了觀眾的情緒,也是整個影片中的亮點之一。
影片的充滿東北口音的對白很詼諧,有點小品的風格,但不貧嘴,不招人煩,還充滿了喜劇元素。為影片沉重的時代背景稍稍鬆了綁。
我喜歡女主人公秦海璐的表演,本色地把一個敢愛敢恨,執著的東北女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男主人公的表演亦是相當出彩,盡管不顯山露水,但是讓人感覺他的表演就是這部影片的靈魂,簡約成穩順暢。
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國產影片的希望,不求大場面大製作,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把要說的事情講清楚了,表演明白了,讓觀眾認可了,那就是部好影片。
⑷ 哪些靈異鬼片好看
日本鬼片:《咒怨》、《午夜凶鈴》、《鬼來電》等
泰國鬼片:《鬼肢解》、《連體陰》、《厲鬼將映》、《鬼4虐》、《鬼亂5》、《鬼妻》等
歐美鬼片:《鬼影實錄》系列、《解除好友1》、《好友請求》、《噩夢娃娃屋》、《小丑回魂》、《萬能鑰匙》、《媽媽》、《驅魔人》、《附身》等
中國鬼片:《中邪》、《屍憶》、《女蛹》、《見鬼》、《山村老屍》等
溫子仁導演的電影《潛伏》系列、《招魂》系列、《安娜貝爾》系列、《死寂》、《關燈後》等
⑸ 什麼是歐亨利式結尾
歐亨利式結尾指以歐·亨利為代表的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結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
⑹ 歐亨利式
歐亨利的寫作如此有自己的風格,以致自成一派,後人只要用到這個方式,立刻被人指認說——哦,歐亨利式!
一種出乎意料的,但合乎情理的結局,一般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說人話就是——萬萬沒想到,到最後一秒竟然有個大反轉!
雖然看書之前我並沒有記起歐亨利這號人,但看書的時候確實勾起了我遙遠的記憶,莫不是很多年前我在語文書上看到的那個名叫《項鏈》的作者?實話實說,恐怕語文書中的大部分文章我都忘記得干凈了,唯獨這篇,完全沒有背誦全文的無禮要求,竟然還在我的記憶庫中,可見這種「歐亨利式」對讀者的影響力是很強的。
「噢!親愛的,我借你的那條項鏈是假的!」
這本短篇小說精選有種年代感,像以前的CD,經典的就一兩首,卻硬是湊齊了15首出了盤CD。再看看「精選「這兩個字,就有種被騙的感覺,沒准歐亨利總共就寫了這么100個故事,全被」精選「收錄了,加入歐亨利在世為自己做編輯,他會想把自己寫過的都發表出來,還是只發表他認為值得發表的?
我可以理解這個以寫作為生的男人,這是他吃飯的傢伙,100篇出兩篇優秀,如果只發表這兩篇,恐怕他的而死。
不知道他當年的故事是不是像新青年什麼的,要在報刊上連載的?假如是這樣,我就特別能理解這本「專輯」。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年——什麼?1862年?150年前的人。34歲,開始用筆名「歐亨利」在獄中寫作,養家糊口,48歲去世。
他的人生大概是一篇生活感人豐滿現實的長篇小說,而他愛寫的短篇小說里充滿幽默詼諧、人民朴實善良。
他是一個旁觀者嗎?借用了一個惡病和招惹不幸的肉體來到世間,拿起筆的手卻寫下時間美好。
比如「麥琪的禮物」,又名「聖賢的禮物」,magi,麥琪,給耶穌送禮物的三賢者。這個故事就非常有意思,知道麥琪是耶穌誕生時送禮物的聖賢時,更加覺得這個故事非常絕妙。
故事說的是聖誕節要來了,姑娘仍未湊齊送給小夥子的錢。看看這故事第一句是多有意思。
「一塊八毛七,就這么點兒錢,其中六毛是小銅幣,還是一個子兒一個子兒從雜貨商、菜販、商店老闆那兒硬賴來的,每次鬧得臉發臊。黛拉心裡明白,買東西這樣斤斤計較,免不了讓人暗地裡笑話。她數了三遍,數來數去還是一塊八毛七,可第二天就要聖誕節了。」
最終姑娘賣點了自己美麗的頭發,給小夥子換了一條表帶,而小夥子用自己的金錶,換了一套精美的發梳。
毫無疑問,朋友,聖誕節時這對戀人得到了耶穌出生時的待遇,得到了「麥琪的禮物」。
真是治癒。
⑺ 歐亨利結局反轉有哪些
結尾反轉叫歐亨利式結尾,通常指以歐·亨利為代表的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結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舉例
歐·亨利一生共創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著名的短篇小說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等。以下為兩個例子。
1、《警察與贊美詩》中,綜觀全文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獄。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警察出現了並將他帶上了法庭。
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就猶如看見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讓讀者的心一揪,回味無窮,發人深省,久久難以忘懷。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實。
2、《最後一片常春藤葉》中,老畫家一直要畫一幅傳世之作,面對鄰居請求時冷漠無比,甚至讓人討厭,一副這個女人的死跟我有啥關系的形象。然後當病人數著落葉等死時,一夜風雨過後仍然挺立的枯葉,讓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逐漸開始康復。
就在大家以為這是個普通的醫學奇跡時,女主角幾句話讓劇情陡然而變。那片救了人的枯葉就是令人討厭的老畫家半夜冒風雨畫上去的,而在完成這幅傳世之作後,老畫家可能因為活下去的希望沒了,在感染了肺結核後沒有挺過來。
突然整個充滿寒意的社會關系變得暖暖的讓人感動。而老畫家通過一個畫上去的枯葉完成了生命與希望的傳承,這幅絕世之畫更是無愧於一開始提到的傳世之作。
⑻ 歐亨利式的結尾有什麼特點
莫泊桑式結尾和歐亨利式結尾如下:
1、莫泊桑短篇小說構思巧妙,往往先把故事背景勾畫出來,然後便描寫人物,或相貌特點、慣有動作,或口頭禪等,接著展開故事情節,內容也不復雜:或是釣魚或是打獵或是社會新聞,最後情節突然一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故事也就結束了。
2、所謂歐亨利詩的結尾,通常是指小說在文章結束時突然使人物心境發生意外變化,或主人公命運突然逆轉,發生意外效果,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種結局可以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豐富文章的內容,深化文章的主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發人深思,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歐亨利式的結尾是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讓人覺得茅塞頓開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神采奕奕的人在深夜搭上出租,跟司機交談融洽,中途司機打開廣播放著計程車殺人魔的事情,計程車司機表示無感,結果下車的時候那個神采奕奕的人就是那個殺人狂魔。
歐·亨利
歐利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家之他的小說從各個角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描寫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頌揚了他們的真誠愛情和友誼、自我犧牲的高尚行為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他小說的結尾採取喜劇的形式,表達深刻的社會內涵、殘酷的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升華,並進一步指出這種現實的不可逃避性。本文探討了歐·亨利小說中的「歐·亨利式結尾」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在他文章中的體現和作用。
歐·亨利式結尾就是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
歐·亨利一生共創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著名的短篇小說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的藤葉》等。就以他的小說《警察與贊美詩》為例來說說這種藝術。綜觀全文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
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獄。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警察出現了並將他帶上了法庭。
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就猶如看見黎明的人又跌黑暗一般,讓讀者的心一揪,回味無窮,發人深省,久久難以忘懷。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實。
⑼ 歐亨利式的結尾指什麼
歐·亨利式結尾,通常指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結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歐亨利式結尾以出人意料為主要特徵,作者在進行故事描述之時,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本應該出現的結尾沒出現,反而出現了一種令人吃驚的結尾,但是這種結尾又並不十分突兀,細細推理反而是合情合理的。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歐亨利式結尾,它既是出人意料的,又是意料之中的。
歐亨利的寫作風格
寫作的題材和對象的固定化。歐亨利的一生曾去過美國西部,而後重新回到美國大城市生活,所以在歐亨利的寫作題材囊括了美國西部的生活、美國大城市的生活,其中以美國大城市的生活為主。而歐亨利本人也並非什麼大人物,所以他的寫作對象同樣大多數也是混跡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⑽ 你看的第一部周星馳電影是哪一部
看的第一部是大話西遊,當初在念高中,在鐵路中學的教室里,還記得那時是一個周六的下午,課後很多同學沒回家,我們住校,於是有人打開了電視。
當初看呢說實話看美女去了(笑)— —覺得朱茵好漂亮,周星馳為什麼這么演孫悟空,為什麼沒有其他妖怪,情節跳得很快,搞不懂當一部喜劇片還是一部武打片看,男生不是都有一個武俠夢嗎,可md完全看不懂(傻笑......)
後來草草結束了與同學的觀影,說實話一點沒看明白,也記不得看了些什麼...可後來當自己一天天長大,高考了,進大學,擺脫了繁重學業的自己突然想起了差了一些什麼事情,這些事是對高中學習生涯的補償— —其中一個就是這一部未曾看懂的《大話西遊》。
於是一個人,在大學寢室,安安靜靜的二刷。這之後,似乎覺得好看了,似乎明白了些什麼道理,某些未知的情緒在波動,覺得心裡不再平靜,想著當初錯過的很多的事和很多的人......
這之後呢,又三刷、四刷這一部星爺經典的電影,似乎懂得了許多,是我印象里看的第一部周星馳電影,也是最好的一部。
那個時候家裡窮,根本接觸不到電視,更別說看了,我記得看第一部的還是無聲的黑白版電影,很多人一起看的那種,還花了五毛錢,別提多開心了,雖然說五毛錢是當時不小的一筆錢,但出於好奇,還是去看了,也許是少年的無知,我還問我爸這人怎麼弄進去的。也沒有正面回答我,也許也不知道吧!那時也沒有人嘲笑我,放到現在可能就貽笑大方了吧!
周星馳的電影一開始我很少看,都是跟著爸爸媽媽他們看抗戰劇,也喜歡看那些抗戰的影片,就覺得痛擊日本鬼子看著心裡舒服,誰叫他們殺了那麼多中國人,看這些能燃起我的愛國慾望。真正解除到星爺影片的,還是我在朋友家中無意看到的《功夫》,哇!那時候真的覺得好看,回到家又看了一遍,時不時還用粵語說兩句,「包租婆,為什麼突然之間沒水了呢」也就是那時候起,我慢慢喜歡上了星爺的影片,基本所有的影片都看了幾遍,每一部都是經典,而且看不厭,有喜歡還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真心不錯
我看的第一部周星馳的電影是《整蠱專家》
記得小時候是在隔壁的鄰居家看的,那時候看電影都是用錄像帶放的,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不太懂事只知道裡面的劇情因為誇張而 搞笑 ,看到周星馳飾演的車文晶穿著很氣派來公司上班,那些坐在我身邊的大人就會哈哈大笑,當時搞不明白這有什麼好笑的,長大後再這部電影後才明白原因。
這部電影可以說給我們帶來了歡笑和童年時的記憶,小時候看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整蠱專家和整蠱之霸在李子雄飾演的麥克基的訂婚典禮上耍出各種整人技巧的畫面,特別是他們所拿出的那些整人寶貝,像慚愧棒棒糖吃了就會對生前所做的錯事感到非常慚愧,都會讓人大笑。
看周星馳出演的第一部電影是《群星會》。星爺是作為一個小故事單元的人物與吳孟達一起出現的。在一場拍賣會上,西藏的九轉靈童被一位老富商鄭先生所得,九轉靈童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將老富商多年的腿疾治好。這時兩名小偷:小丙(張衛健飾)和小堅(夏雨飾)來盜取寶物,不慎觸發警鈴,小堅拿著寶物逃走了。在逃亡路上小堅挾持了憨厚老實的火車司機阿倫(溫兆倫飾),被女刑警盈盈(何婉盈飾)一路追逐,在槍戰過程中,觸發了九轉靈童,時空扭曲,將三人帶到了古代。他們被當做奸細被蒙古族抓獲,在逃跑過程中被楊過(劉德華飾)與小龍女(陳玉蓮)所救。小堅與盈盈學了一些楊過與小龍女的武功,在爭奪過程中,九轉靈童又將他們帶入了《決戰紫禁城之巔》中,葉孤城(鄭少秋飾)正與西門吹雪決斗,他們的到來破壞了這場決斗,盈盈與阿倫決定挽回局面,此時小堅已被葉孤城所騙,小堅代替葉孤城出戰,後為陸小鳳(劉松仁飾)所敗。三人再次啟動靈童,穿越到了《蓋世豪俠》,結識了段小飛(周星馳飾)和仆從(吳孟達飾),段小飛喜歡盈盈,但被拒絕,段小飛教了阿倫一些武功,好對付小堅。在穿越過程中,小堅起了壞心思,一心想做皇帝,並想娶盈盈為妻。他們穿越到了《流氓皇帝》中,經過前皇帝(鄭少秋飾)的幫助,最終打敗了小堅,阿倫與盈盈也穿越回了現代,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看的星爺最早的一部電影,雖然只是客串,那時星爺還是很帥氣, 搞笑 的。
1989年,在電影院看的《義膽群英》。由張徹指導,姜大衛、李修賢、陳觀泰、午馬、黃沾、恬妞、鄺美雲、成奎安、周星馳主演。當時的星爺還沒有開始無厘頭風格。只是覺得他在劇中挺帥,很講義氣,很執著,但最後死的也挺慘。後來又看了《小偷阿星》《捕風漢子》《龍的傳人》《賭聖》《賭俠》《鹿鼎記》《新精武門》《逃學威龍》《破壞之王》《食神》………………………………超級喜歡星爺電影,但今年的《新喜劇之王》確實不咋地。但還是非常期待他的新作品!
說起周星馳電影太多了,你問我看過第一部是哪個那時候我還年輕,我也很直溜,真忘記了,但是要是說喜歡哪一部馬上就能想到周星馳的 【大話西遊】 永遠的經典。
在那個時期朱茵依然是女神,周星馳依然是那麼無厘頭,女神與無厘頭大師合作的大話西遊,在當時的環境和 社會 ,應該沒有幾個人能看懂。
整體的愛情重頭貫徹到結尾,愛情不是說你要就能得到的,有些時候真愛是不會被現實給採納的, 如同一句話:當我放下禁錮才能愛你,只有我帶上禁錮才能保護你。
結局雖然是美好的,但是故事裡的紫霞只能做個燈芯。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個愛人在當候。
我印象中應該是《百變星君》,影響最深刻的就是最後的變身,星爺變成黃衣老太太,最 搞笑 的是趕緊看看自己的寶貝還在不在哈哈哈,整體我觀影感受就是神奇,把普通人改造成超人,隨心所欲對抗壞人。小時候覺得英雄是什麼?就是打壞人,打怪獸。長大後發現都是臭狗屎,活著最重要,適應最重要。
隨著長大發現星爺始終童真,像是長不大的孩子,內心有一片自己的世界。而我們,隨波逐流,離自己的夢想,漸行漸遠漸無書。而最無奈的是假設自己將希望給予如果當初,那麼人生註定可悲。
所以不得不一面艱難生活,一面懊悔不已。人生沒有百變,百變的是世間萬物
我看的第一部周星馳電影好像是《大話西遊》
劇情悲喜交加,裡面的人物看似有選擇實際上無路可退。還記得影片中的經典橋段嗎?不只有告白那段,還有影片中「那個人樣子好怪」,「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條狗」。生又何哀,死又何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萬般無奈,千般不舍,可終究抵不過現實的殘酷。
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在看《逃學威龍》《百變星君》《唐伯虎點秋香》等作品的時候,就被他的無厘頭 搞笑 所吸引,從此喜歡上了這種風格。
大眾對他的評價可謂是兩極分化,喜歡的很喜歡,討厭的很討厭。有人覺得這種喜劇風格很與眾不同,有人卻覺得此種風格毫無意義,嘩眾取寵。這正印證了那句話。「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我覺得每一個人都不會被大眾完全認可,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我覺得這種喜劇風格只有周星馳本人能夠完美的演繹出那種他自有的獨特風格。喜劇中又摻雜著悲情。《功夫》也是一神作。
作者:餃子料
《唐伯虎點秋香》這部電影是周星馳在1993自導自演的一部 歷史 喜劇,該片一經上映就獲得了當年的香港票房冠軍,但我看這部片的時候已經在世紀之後了,那時候我還生活在鄉下,DVD和小霸王是為數不多的生活 娛樂 工具。
在多年前周星馳的風評還遠沒有現在這樣風頭無兩,在我們的父輩那代人對於香港喜劇有著近乎本能的抵觸,但周星馳的電影給了很多文化貧瘠的內地孩子新的想像,那種關於穿越時空、才子佳人的美妙幻想。
溫故整部影片我們不難發現,盡管歲月匆匆但周星馳留給我們的笑料仍取之不盡,很多網友時至今日還拿著「真可惜,被他搶先一步呀!」「沒有天賦就不要學人家畫畫!」等梗調侃生活,而周星馳版的唐伯虎也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烙印。
星爺的這部《唐伯虎點秋香》被稱作無厘頭喜劇,無厘頭一詞固然可以作為對於喜劇的褒義詞,可每一部電影的最為本質的卻應是其作為文化作品的一面,所以與其將周星馳的作品歸納到無厘頭當中,不如將其稱之為「後現代文化」的傑出象徵。
在《唐伯虎點秋香》最開始的時候,周星馳描繪了一個家境殷實的貴族生活現狀,他的八個嗜賭成性的老婆讓自己頭疼腦裂,而醉心於藝術創作的唐伯虎因為得不到身邊人的認可而鬱郁寡歡,再加上貧瘠生活的困擾,使得才氣無雙的唐伯虎身陷囹圄。
只是這些現狀都被周星馳以一種誇張化的解構方式來表現出來,所以給大眾留下的影響就彷彿周星馳生活在一個高度假定的喜劇世界中,但現實極有可能比這殘酷的多。
最終在經歷了一系列的風波之後,唐伯虎認為自己終於找到了真正的佳人,但是就在抱得美人歸的一剎那,他又遇到了之前的人生難題。
歐亨利式的喜劇結局在周星馳的影片中常常有所表現,而這種喜劇形式我認為正是周氏喜劇的核心。
到當前為止我們會發現,周氏喜劇的很多東西在走向溯源的道路,當初在泰斗林立的港片時代闖盪期間,周星馳恐怕尚未清楚自身的喜劇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但是隨著周星馳本人的年齡漸長,我們看到他又在重新找尋過去的東西,這一動機從《新喜劇之王》《功夫二》以及西遊系列中已經顯露無疑。
正如同《唐伯虎點秋香》結局所對象的那樣,在秋香提出猜拳要求前他是興高采烈的,但在知悉秋香要同他猜拳之際竟然昏了過去,這一幕讓熒屏內外的人都啼笑皆非,故事以此謝幕退場。而唐伯虎之後的生活我們也已經無從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