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佰:為什麼他們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呢為什麼不把手榴彈直接扔下去呢
歷史上八百壯士中沒有抱著手榴彈往下跳的。這個問題,史界早就給予拆穿了!因為這樣杜撰出來的假的歷史故事很感人很煽情。
電影中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主要當時並不是為了戰術目的,就是為了壯烈赴死。類似情況還發生在南京保衛戰,光華門城門洞,也有戰士綁著手榴彈跳下去同歸於盡。
突出壯烈色彩從電影節奏角度講,四行倉庫防禦戰的高潮是陳書生拿著手榴彈跳下的那一刻開始的。比起直接將手榴彈扔下,抱著手榴彈跳下帶來的沖擊更大。決死的士兵的氣概能大大震撼坐在電影院中的觀眾。不僅能夠帶來可以震懾人心的效果,更能夠讓觀影者從內心中產生共鳴,對這些決意赴死的將士產生敬佩之情!
⑵ 《八佰》這部劇中,都有哪些感人的場面
第一個感人場面是士兵們扛著炸葯包和敵人同歸於盡。奉命留守四行倉庫的國軍只有八百來人,這樣少的兵力要以四行倉庫為據點和日軍作戰,繼續沒有成功撤退的可能。也就是說,從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這八百來個人就沒想活著離開四行倉庫。
第四個感人場景來自於被抓的“壯丁”,他們在血與火的歷練中成長為合格的戰士,,甚至用步槍擊中飛機,為戰友和無數枉死的中國人報仇。
⑶ 四行倉庫保衛戰,《八佰》中為什麼要用人體炸彈,不直接用炸彈
《八佰》電影情節中,有很多感人的畫面,尤其是士兵們綁上炸葯,當作「人體炸彈」,喊著自己的名字,從四行倉庫里跳出來的那一幕,讓許多觀眾潸然淚下。
很多觀眾都不明白這張照片,為什麼士兵們要把炸葯綁在身上,跳下建築物去炸敵人,為什麼不直接把炸葯扔下去?這部電影是對歷史事件的部分還原,其中一定有一些藝術手法。
謝金元的兒子謝繼民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講述了一名烈士綁著炸葯袋從建築物上跳下來的故事,其實只有一個,影片中多名士兵綁著炸葯袋跳下去的情節,只是藝術處理。
為什麼這部電影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在那個時候,因為犧牲,觀眾的淚腺會被刺激,觀眾也會被電影中的這些場景所感動。
那麼為什麼觀眾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定會感動得流淚,因為犧牲解決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在那個時候,人們在尋找一些東西。
這就是所謂的「民族解放」,全民族都在為之奮斗,當然,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犧牲是不可避免的。
敵人不怕對手奮起,因為總有怕死的人,所以自己會軟弱,但最怕的是對手不怕犧牲,犧牲會讓害怕的人醒悟過來。
中華民族的解放需要沉睡了這么久的全體中國人民蘇醒過來,整個世界的覺醒也會蘇醒過來,這比召喚來得更直接。這種壯烈犧牲的精神,引起了人民的情感共鳴。
⑷ 八佰中抱手榴彈跳樓感動了很多人,手榴彈為何不直接扔下去
因為電影中日軍在四行倉庫放置炸葯包企圖炸開倉庫時,其爆破組為掩護爆破部隊,用鋼板做掩護,使得手榴彈的扔下去時發揮不了威力,情況危急之時陳樹生挺身而出,壯烈犧牲。
⑸ 請問電影八佰里,為什麼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嗎
我寫過四行倉庫相關歷史,還被人罵過,說是國粉來的。我就在想,咱們中國的軍隊,為何國軍英雄咱就能隻字不提呢?他們不也是為中國付出了生命嗎?謝晉元,我唯一寫過的一位國軍英雄。而最近熱榜電視劇《八佰》,就是根據謝晉元的英雄事跡改編的。
另外一個原因,陳樹生這么做,實際上也是“漲我軍之士氣,挫敗日軍銳氣”的一種戰術考量。戰士們見陳樹生勇敢犧牲,人人都更加鬥志昂揚。日軍見守軍均以自殺式的方式退敵,英勇果敢,不怕犧牲,膽都被嚇破了。
因此,陳樹生果敢躍出6樓,對鎮守四行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從此之後,日軍再也不敢試圖靠近偷襲四行倉庫的圍牆。
⑹ 《八佰》中,為啥將士們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行嗎
電影《八佰》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說他真實的反映出了當時抗戰年代戰士們不畏生死保家衛國的英勇身姿。可有一部分人也表示真實事件上的《八佰》並沒有影片中描寫的那般壯烈,導演這樣篡改歷史為了票房而強硬增加催情環節的行為,本身就是對歷史的一種不尊重。因此分為兩派別的網友在網路上吵的也是不可開交,那麼為什麼有網友說《八佰》這個電影篡改了歷史呢?
甚至於就連全劇的另一個高潮點生起國旗護國旗這一幕都是導演照搬美國的一部電影的,真實情況是四行倉庫升起國旗以後日軍並沒有多大反應就任由國旗在倉庫頂端飄來飄去,畢竟作為真實的戰場打仗之前一定會分析利弊得失,日軍雖然殘忍但也沒有蠢到那個地步,為了一個倉庫做出人員不必要的犧牲,還幫國民黨在租借外國人面前表演了一番,這種賠本的買賣他們是不幹的。
03
綜上所述這部片子只能作為一個商業電影來看,如果把它上升到真實的歷史紀錄片的話,很顯然他真實性不夠卻又過度放大莫須有的細節,所以是不合適的。
⑺ 哪部電影的哪一幕讓你直接淚崩了
《小鞋子》
妹妹的鞋子拿去補,讓哥哥不小心弄丟了,家裡媽媽生病,沒錢買新鞋。因為怕被爸爸打,所以也不敢告訴爸媽。
於是兄妹只能合穿一雙鞋。妹妹放學後,才能把鞋子脫給哥哥,哥哥因此經常上學遲到,兩次遇到主任,後主任不給他進學校,讓他爸爸來學校見他。
小男孩不敢說出鞋子丟失的事情,只能不斷央求主任原諒。
如一記重拳,打中屏幕前觀眾的心臟。
那一瞬間讓我的眼淚跟著一起流了下來。
這部電影太多淚點,如果你也經歷過一個拮據的童年,那幾乎關於兄妹的每一幀鏡頭都能夠讓你落淚。並非影片有過分渲染悲情,而是鏡頭里傳達的真實,美好,悲憫,無奈等情緒交替襲來,每一幕都讓人鼻酸。
鞋子是善良的具象,在我心中,這是一部最偉大的「兒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