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私人訂制電影裡面有個人說就想喝點棒子粥吃點野菜的是誰啊
李成儒
私人訂制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王朔
主演: 葛優、白百何、李小璐、鄭愷
類型: 劇情
地區: 中 國
語言: 國 語
上映: 2013-12-19
片長: 118分鍾
㈡ 一九四二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一九四二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看完《一九四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馮小剛這個級別的導演還對影片能否過審戰戰兢兢。它的過審是一次電影對意識形態的勝利以及對民族性反思的勝利。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和民族災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後的主角變成了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在以前內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於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台兒庄》;《建國大業》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並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的也只是軍官和戰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了蔣鼎文等將領的麻木不仁,政府官員的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作禁區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的。
這是一部在路上的電影,災民因飢荒而流徙。馮小剛和編劇劉震雲採取了災民、軍隊、政府、宗教、記者五條線索並行推進的敘事手法,讓這五類人面對飢荒,從而做出反應。從劇作的角度來說,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這不論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大忌,何況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這對影片的戲劇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風險性極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多線敘事必然會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讓習慣於追隨幾個人物命運的觀眾無所適從,而且從成片來看,張涵予和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兩個神父的線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離於故事主線之外,我想,馮小剛在最初的故事設計中應該有更多的想法,但礙於整體結構,無奈剪掉了很多的戲份。
多線並進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是會形成一種大氣的格局。而這種格局對歷史題材來說是提升水準的一個要求。一位傳媒學者曾如此描述過理想化的傳媒品格:一種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我無意用這種品格去對應任何一個導演或者是作品,因為那是一種理想。在《一九四二》中,馮小剛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於追求這種理想,更多的是暴露醜惡。他曾說,《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鏡子,鏡子裡面他的臉很醜,不好看,但是最起碼它能讓他知丑,總比糊里糊塗地臭美好。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會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他學會了知恥。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馮小剛對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在面對飢荒的時候,國人的猥瑣、自私都呈現出來。這種批判跟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對猶太人的批判有著相似之處,在那部影片中,猶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舊不忘記貪財的本性。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部電影----《一九四二》。此片描述了一個財主家與三千萬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災和蟲災,全省三千萬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有個財主家裡有很多糧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憤怒,導致家裡被燒,糧食被搶,兒子慘死的境地。而此時日本人又想乘虛而入,奪下河南省。他家被迫到外鄉去躲災。
一路上,與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們的目標是陝西。財主家糧多錢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軍的轟炸、國民黨軍人的搶掠,他也變得身無分文,最後衣服也變得破爛不堪,在離家五十多天時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餓死了。
等蔣介石想撥款救災時,災民已死了近三百萬人,而官方統計說是一千多人。
最後,財主爺一人活了下來,兒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婦餓死、女兒賣人、家丁死於日本人手中、孫子也沒有保住。
從此片可以看出:國民黨官員的腐敗,軍隊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另外是老財主的心理轉變。影片一開始因為財主不願意把糧食分給鄉親,非常自私,原來不是逃荒,而是躲災,但最後也淪落成了一個窮人,深刻體會到一個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我們不能自私,要經常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幫別人就是幫自己。最後,這部影片讓我想起如今的「光碟行動」,現在我們國家還不是很富裕,有些地方還很貧困,甚至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河南人劉震雲編寫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體場,作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馮導他們沒有毀俺們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糾結,原本我是帶著紙巾去的,但結果一張也沒有用,不是我沒有傷心感受,因為淚水是往心裡流的,到最後流的都是血。馮導這部電影《一九四二》,劇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詮釋了這個災難歷史,我們觀影2個半小時,我到現在還回味故事的糾結,還在梳理其中故事情節和多個人物的特點。
當影片一開始的對白用純河南話娓娓道來,我就很自然的走進了屏幕,和劇中人物一起,在靜靜等待這場災難降臨,當老東家的高牆大院被災民圍住,為首的災民頭領還曾經受過老東家救命的幫助,但過去的恩情已經被飢餓掩埋,人與人之間的醜陋瞬間被一個饅頭,一塊肉而摧毀,人們相互廝殺,分不清好壞,分不清你我,少東家被當場捅死的那刻,人們反而更加猖狂,一場真正的災難也拉開了序幕.
老東家眼睜睜的看著院子被燒毀,不得不帶著妻兒老小和兒子的遺孀,離開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富裕家園,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喚,他們的牽手相伴在了一起,開始更加殘酷逃難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斷的發生,官場,戰場,商場,斗爭也是尤為激烈,災民該祈盼誰的救助,該相信誰,誰是可以保全他們性命的衣食父母?!當日本人假發慈悲的時候,官員們在干什麼,他們在乎的是頭上的烏紗帽,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溫飽和淫慾,一個剛直不阿的主席卻沒有更好的辦法給予災民更多的幫助,眼看災情越來越厲害卻無能為力。
難道只能信仰萬能的主保佑嗎?結果是否定的,人們受到了更多的災難,人性泯滅,弱肉強食,最後都一無所有,這就是天災人禍,這就是弱勢群體的命運。
最後老東家回憶一路逃難的經歷,家人和老鄉一個個離他而去,餓死的,被打死的,被開水煮的,被賣掉的,他終於想通了,離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開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個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帶著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著,走著,直到消失在遠方,我們朴實的河南人民,最後希望死也要死在離家近的地方。父母官啊,鄉親們啊,我們的根在那裡----河南。
昨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的學生去「中原影都」觀看了,災難大片《1942》電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點30分同學們在教學樓前集合,由徐老師帶領我們冒雪向「中原影都」出發。踩在雪地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大概走了6、7分鍾的樣子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同學們按照徐老師的要求,有次序的走進影院內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來。等大家都做好後電影就開始播放了,故事講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發生自然災害,旱災伴著蝗災同時出現。老百姓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們把能吃的野菜、樹皮都給吃光了。為了活命有的爹娘把自己的孩子也給賣了。一個小孩才能換到一小碗米,我在電影里看到,有的人餓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這種事情發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處都是非常可怕。我們看到這種畫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覺得比起他們來,我們現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來後,吃飯時我手裡捧著這碗白米飯心裡沉重多了,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時空漸落,一曲落罷,一口長嘆。茶香物語,都在蜜里長大。忘卻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卻了那些掙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乾旱,災荒,戰爭,一股腦地給了河南。雞飛狗跳,雞犬不寧,他們在逃荒,日本人還在打。花前月下,沒有人會注意到月的詩意,花的物語。我們冷漠地看著這場苦情戲,看著每一個人因餓而背叛,笑著不語,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畫刺痛了我,我還在花前月下吟唱,撫弄,沉醉,荒度時光。我們都在找,找人生的意義,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他們卻為了生命而奮斗,沒有等死,他們都在路上。日本軍不停地放炸彈,他們不畏懼,他們想活下來。為什麼要活下來呢?為什麼?為了享受,金錢,權力,亦或許僅僅是一種本能,還是在逃避死前的那點痛?我們笑不出來了,靜靜地看著似我們人生的戲,靜靜地摸索著。
黑色的破布包裹著難民的全身,他們甚至接受日本軍的軍糧,為日本軍賣命,也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憤怒地罵完了又罵,罵那些難民。可我們的後背不禁一凉,濕了。如果是我,我會去做英雄嗎?又笑了,似嘲笑,似悲傷。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說會,怕說的都是謊言,時間在不停地篩選,不停地拋棄,那些無用的人們,正如我。
沒有一丁點的糧食,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拼了命嗎?但就算拼了又怎樣,那僅僅是一個結局------多一具中國難民的屍體。這難道就是我們的借口,筆唰唰地寫,卻激起一陣悲傷。仇恨或許會在心中發芽,但你總會告訴自己匹夫之勇的結局以及忍辱負重的結果。我們都在開脫,開脫那些鮮紅的錯誤,文縐縐的借口掩蓋不了我們屈服的記憶。你可以直抒情懷在筆中清香地愛國,但你會在餓死前為國捐軀嗎?你不確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誰一般。
漸漸地,我們身上都有一個包袱,它是歲月的遺物。歲月在我們的臉上劃下一道道痕,漸漸地,成了華麗的偽裝,我們端著酒杯,像視頻中那些洋人一樣,豪華的酒館,漂亮的禮服,一切都那麼刺眼。我們還在笑,還在鬧,筆墨交織的世界都裝上了它華麗的偽裝。我們卸下來無知,換上了歲月的心機,映著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難。
在我們還在喝著咖啡賞著戲時,他們在逃荒,在我們尋找生的理由時,他們還在生死線上掙扎,掙扎著逃命。我們不懂他們,他們亦不懂我們。串著字字的清香,襯著他們的苦難。襯著我們的無知。問題總會出現,願你我安好。來了,就各自安好。
周六,亳州晚報高年級小記者在凱得利電影院看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它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
電影講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的一次大旱災,當時在某個村子裡只有地主老東家有吃的。一天,一大群飢餓的村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去老東家借糧食,結果雙方發生爭斗,把老東家的房子全部燒掉了。此時日本人也打來了,老東家一家只好和村民們一起逃荒。
由於天寒地凍,缺少糧食,許多人餓死在了逃荒的路上。難民餓得連樹皮和草根都吃。過了一百多天,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有人因為飢餓,把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給賣了,為家人換來了幾升小米。老東家的家人也一個個走向了死亡。而作為當時的國民政一府,卻一再地隱瞞、謊報死傷人數,不能給難民及時的救助。一個叫白修德的外國記者不顧生命危險,親臨逃荒的'隊伍,拍攝到了許多慘烈的圖片,將災害的真實情況公布於世。
電影的最後,失去所有親人的老東家放棄了求生的念頭,孤零零的老人往回走,尋找家的方向。在路邊,他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在母親的一屍一體旁傷心地哭泣,老東家將女孩收留了下來,帶著她向家的方向走去……
電影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我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大災難帶給我的是震驚,而一些人在災難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帶給我的是震撼。像白修德,原本可以在美國踏踏實實地過好日子,但卻為了幫助中國人而不顧生命危險拍攝河南的災情。電影中的栓柱寧願死也沒放棄對花枝的承諾,慘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這些人所表現出來的氣概,的確深深震撼著我。
影片中的花枝和星星為了給家人掙點糧食,把自己賣給別人,幾升小米卻能挽救幾條生命。而現在的我們呢?每天吃不完的東西就隨手丟棄,全然沒有珍惜的念頭,甚至覺得理所當然。如果這些東西留給1942年河南災荒時那些災民,不知道又能救回多少條人命啊!多少人啊!
唉,假如我有一台時光穿梭機和一支馬良的神筆,我一定要回到1942年。在那裡給河南的鄉親們畫上香噴噴的飯菜,讓他們吃上一頓飽飯,從此不再有飢餓;在河南的天空畫上許多的烏雲,再畫上一座大炮實施人工降雨,讓那裡不再乾旱,從此風調雨順。讓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能和平相處!
這部電影讓我更真切地明白了真善美,知道了食物的可貴,讓我明白珍惜糧食的重要一性一。
燎原之火,生靈塗炭。與此同時,河南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災荒,千萬民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是被動和絕望的,財主大東家出門的時候還有馬車、糧食細一軟,一路逃難到潼關的時候,一家五口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官員們在這場災難面前 也是無奈絕望的,河南省的省長李培基去找蔣介石反映災情,還沒開口,發現蔣介石面對的每一件事都比自己的嚴重得多。在天災面前,沒有英雄,只有對命運 的默默承受。
對於衣食無憂的我們來說,可能很難體會電影中反映的飢餓:吃草根樹皮,小孩拉大便要手摳;為了幾兩小米,賣兒賣女;剛生完孩子的媳婦,5天滴米未進,剛閉 上眼睛,婆婆趁媳婦身體還沒有涼要給孫子餵奶;花枝為了幾塊餅干,就願意出賣自己的肉一體;親人餓死了,沒力氣悲傷,只能無奈地說一句:「早死早超生,再托 生別托生在這個地方。」……
在天災面前,人們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啊!
最後,一無所有的大東家在返回的路上收留了一個失去親人的小女孩,一大一小兩個背影深深地刻在觀眾心中,那兩個滄桑的背影彷彿訴說著一段令人心碎的往事……
㈢ 喂豬吃餃子,看不懂電影是觀眾太爛還是導演不行
近日,由姜文指導、彭於晏主演的的電影《邪不壓正》即將在影院上映。
為此,某電影自媒體專訪了《邪不壓正》的核心執筆編劇李非,這次專訪前半部分主要談了李非的際遇,後半部分則是李非 對電影的一些見解和他眼中的姜文對電影的一些見解。
當被問到姜文是否會因為作品而埋怨民智未開時,李非說,就《一步之遙 》這部片子,姜文曾表示過「我再也不幹這種包餃子喂豬的事了」。
2014年姜文指導的《一步之遙》豆瓣評分只有6.3,短評熱門第一的用戶表示這部片子「導演用力過猛,故事嚴重脫節,劇情雲里霧里」,獲得了2000+點贊,由此可見這部片子確實如影評所說,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藝術。
相比於2010年《讓子彈飛》的好評如潮,豆瓣評分8.7,小編能理解姜文沉寂四年、滿懷信心地帶來新作,反而被迎頭潑了一盆冷水的落差感。不過,說包餃子喂豬就有些過分了,這句歇後語的意思是白搭,這豬跟餃子在姜文眼裡指代什麼都不言而喻了。
無獨有偶,diss觀眾的言論馮小剛也曾發表過,不過後者有大導光輝加身似乎更加有恃無恐。對於觀眾吐槽垃圾電影太多,馮小剛在某發布會上直言「垃圾電影遍地也和大批垃圾觀眾有關,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才有了這么多垃圾電影」。
這已經不是馮小剛第一次拿網友撒氣了,早在2013年他指導的電影《私人訂制》宣傳時就一個故事發表看法,說「這個表面看是罵俗,其實罵的是大尾巴狼,電影界這環境里頭,豆瓣上有一幫人都是大尾巴狼,假裝懂電影」。
前有豆瓣影評人是大以巴狼,後有觀眾垃圾,這次馮小剛徹底把觀影人群得罪了個遍,網友也對此嘲諷道 「不喜歡他的電影的都是垃圾觀眾,除了他的電影以外都是垃圾電影」。
馮小剛的「垃圾」理論不僅引起了網民的不滿,就連人民日報也公開反駁「用好作品培育觀眾的鑒賞能力是生產者的責任」,言外之意就是導演都有能力拍出好片子,觀眾的品味自然會提高。希望馮導長點心吧 ~
㈣ 有個電影里有一段把一個男的送到山村裡,結果他把整個村子的雞都吃光了
甲方乙方
1997年上映|83分鍾|內地
導演:馮小剛
主演:葛優英達何冰馮小剛劉蓓
類型:搞笑
㈤ 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700字
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700字(通用12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700字(通用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人將一生獻給一片土地,只為堅守一個夢想。——題記
您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泥濘的田埂上的背景,您那一件件廉價的花襯衣,您那台「世界名車」奇瑞….這年夏天,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背灼炎天光
烈日當頭,稻浪滾滾。您肩杠農具,兜揣放大鏡,在沒腿的泥中滿跚。低頭端詳,您臉上的老年斑正是歲月的勛章,花白的銀發讓您更加精神。手捧稻穗,您深陷的眼窩漸漸有了光彩,閃爍的瞳仁與微笑流光溢彩,您用汗水澆灌出這沉甸旬的黃金稻。
從實驗田這頭一路俯首仔細觀察到那頭,身影遂漸被拉長,一趟來回,一背汗水。每日都如此艱辛,您面朝稻葉背頂炎陽,偶爾才坐到樹陰下,在夾子本上記錄所得。火熱的烈日從東方升起爬到山頂,又順著西邊的樹梢徐徐滑下。
但惜夏長
時光如川,又是一年稻豐時。夏日轉瞬即逝,稻兒們奉出顆顆金黃,搖曳在微風中,您立於田埂之上,雙手插腰站定,極目四望,滿眼金黃,不禁咧開嘴,憨憨地笑了,滿臉的自豪與興奮。
但您總嘆息夏天太短,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是啊!「貪心」的你又怎麼可能知足呢?您將水稻每公頃15噸的產量提升到每公頃18噸,將高產水稻變成海水稻。水稻的每一點進步,每一點成長,都凝聚著您的無盡心血啊!若不是當年歷經飢荒,若不是當年的深痛怦擊,又怎麼能「貪得無厭」,怎麼能開創水稻的新紀元,救濟蒼生呢?
15元的襯衫,50元的衣服,100元的鞋子,260元的手錶,是您!懷揣著永恆的赤誠之心,是您將一生都獻給深沉的土地,一生都專注於陪伴在水稻左右,解決了全國、全洲乃至全世界的溫飽問題,向您致敬!還是您!
手執水稻,痴迷一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種子改變世界!這個夏天,稻子熟了,金浪翻滾,而您卻永遠地去了,去追求那個永恆的夢,您也許化作了天的一顆明星,閃閃爍爍間看著我們吃飯呢……
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也許你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不,我會想到「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飢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他是解決一個國家吃飯問題的大功臣。
袁隆平,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利用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對於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麼巨大而深遠的貢獻!他先後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雲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麗登場。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些輝煌、榮耀、名利,似乎絲毫也沒有對袁隆平產生任何改變。從播種到收獲,他依然風塵僕僕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著陽光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即使這次來京領獎,他也無時不惦記著他的試驗。
他拉著身上的衣服說:「這是我最貴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買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買六條領帶,人家都說好。」但他抽煙要抽好煙——「中華」,每個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開銷。「我對財富的看法,有錢不花就是沒錢,放在銀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錢。」
不論銀行里有多少錢,袁隆平還是種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漸增多的條條皺紋,沒有任何的變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研究,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也許你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而我,會想到「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飢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他是解決一個國家吃飯問題的最偉大的人。
為什麼說袁隆平爺爺是最偉大的人呢?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利用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爺爺做出了如此之大的貢獻,卻是一個艱苦樸素的人。他拉著身上的衣服說:「這是我最貴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買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買六條領帶,人家都說好。」但他抽煙要抽好煙——「中華」,每個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開銷。「我對財富的看法,有錢不花就是沒錢,放在銀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錢。」不論銀行里有多少錢,袁隆平還是種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漸增多的'條條皺紋,沒有任何的變化。
一位記者問到有沒有想過把辛苦得來的科研成果對台灣水稻界保密時,袁隆平回答:「那要看對哪些人保密啦,這個東西內外有別是不是?台灣是我們的同胞,我們大家沒什麼可保密的,當然是分享成果啦。說老實話,我一點也不願保什麼密,我個性是這樣。」好個「內外有別」,在涉及「兩岸關系」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袁院士可一點也不含糊。
袁隆平,天上的行星以他命名,地上的水稻認他為「父」,居功不自傲,妙語常留香,為人類做出的貢獻,為他人帶來的歡樂!永s記人們心中!一路走好,袁隆平爺爺!
「真正的離別,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進一杯酒,只是在一個和往常一樣的清晨,有人永遠留在了昨天」——題記
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間地頭忙碌;他,九十歲高齡還能用流利的英語與其他國家交談;他一直有個「禾下乘涼夢」:試驗田裡,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像掃帚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一陣風吹來,稻浪此起彼伏,躺在稻穗下乘涼……擁有這個想法的老人究竟是誰?沒錯,他就是我最尊敬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他從一個夢想開始,為之奮鬥了大半生。
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能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袁隆平不僅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終走在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烈,為解決發展中的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顯,袁隆平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我國將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袁隆平,同時它也是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
山河因而色變,草木為之含悲。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爺爺去世了,未曾蒙面,看到消息已淚流滿面。他終究是離開了,帶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最誠摯的最深沉的愛,踏著七彩祥雲離開了。
人類文明中總有幾個時代之子推動著族群的前行,完成使命後又變成天上的星星,他一定是趕著去創造下一個奇跡了,他曾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都遠離飢餓。」袁爺爺您做到了,為天地立心,繼往開來;為生民立命,彰顯大愛;為萬世開太平,家國情懷。
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在此,我向您致敬,袁爺爺,一路走好!
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去世了。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縱觀袁隆平爺爺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的一生是偉大的。
路有餓死殍,路有凍死骨。
上世紀60年代3年自然災害時期,袁隆平爺爺親眼目睹了在街邊有人餓死的景象,這給正在研究農業的他心靈產生了極大的震撼。也讓袁爺爺明白了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能絆倒一個國家的道理。從此袁隆平爺爺走上了研究水稻的道路
一心一意做研究,堅持不懈出成果。
那時袁隆平發現蘇聯人的方法並不可靠,於是他只好偷偷研究歐美的學說。學習完後,袁隆平便天天下地觀察,尋找合適的秧苗。他經常四處奔波,在各地的農田地里觀察。為了育種,他在火車上用體溫育種。盡管有人總會反對,說他不好,但他一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雖然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取得突破,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不斷反思、總結。終於取得了突破。以至於在滇南大地震的時候他也在臨時的帳篷里研究。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研究出了野敗。後來,雜交水稻的產量不斷突破新高,為我們的糧食供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禾下乘涼幾時有,雜交水稻覆全球。
袁隆平說自己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現在,雜交水稻的畝產是不斷增加,秧苗的品質也在不斷提升。我相信在不久後的,禾下乘涼夢一定會實現的。可惜袁爺爺沒有等到這一天,這可能是他的一個遺憾吧。現在,雜交水稻已經推廣到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解決了不少當地人的吃飯問題。這是袁隆平爺爺對世界做也的貢獻。
袁隆平爺爺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我們應該學習他純朴、勤儉、純粹、高尚的品德。現在,我們充分落實光碟行動就是對袁爺爺最高的敬意。國士無雙,原袁爺爺一路走好!
與糧食同行,珍惜當下——沉痛悼念袁隆平爺爺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每每吟誦這首古詩,我就情不自禁想起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是一介「農夫」。他畢其一生耕耘田間,淡泊名利,播撒希望,收獲糧食的富足,他在泥濘中倔強地尋找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方法。這位老人,就是袁隆平爺爺。
「倉廩實,天下安。」千百年來,糧食一直就是一個國家的立根之本,是全民的希望。袁隆平爺爺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為了這個夢想,他努力了近70年,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一事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取得了無人超越的成就,他成功了!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使得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1%的人口!袁隆平爺爺,是人民的英雄。
袁隆平爺爺曾說過,他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不幸的是,5月22日下午13時07分,袁隆平爺爺因為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一時間,全國哀悼,長沙人民更是自發十里長街相送。
當我得知這個消息,內心很是沉痛。但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吃飯。把碗中的米飯吃完、吃干凈。「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節約每一粒糧食,珍惜現在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
雖然,現如今各種各樣的精美食品層出不窮,但眼前這碗潔白的大米飯,更應該讓我們心存敬畏!因為這是袁隆平爺爺嘔心瀝血栽培出來的成果,這是他為民為國的精神!
很多人熱衷追捧娛樂明星,並樂此不疲,又有多少人去關注科學界這些為社會、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默默無聞於人群中的一些人呢?像袁隆平爺爺這樣為中國、為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這才是我們青少年應該追捧的明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我做起,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與糧食同行,珍惜當下。「地上播種子,天上撒甘露。」祝袁爺爺一路走好。
袁隆平爺爺說過:「浪費不但可恥,更是犯罪。」
——題記
袁隆平爺爺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他一生最大的願望是「讓人類擺脫飢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他辛辛苦苦培育出雜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使我國人民不再挨餓,都能夠吃飽飯。小時候,媽媽教會我的第一首古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們應該珍惜糧食,好好吃飯,拒絕浪費!
雖然現在我們已經能吃飽飯了,但世界上卻還有很多人在挨餓。據資料統計,2017年,世界飢餓人口的數量上升至8。21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中每9個人就有1個人在挨餓。當我看到非洲小孩餓得皮包骨時,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他們那深陷的眼窩、無助的眼神、枯木般的四肢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他們實在是太可憐了。但地球的另一邊,有些人卻根本就不懂得珍惜糧食,經常浪費,奢侈無度,白白浪費太多的食物(插評:若將浪費糧食的情景描繪出來,更形象,更具感染力。),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們要杜絕一切奢靡之風,拒絕浪費。
要做到不浪費糧食,就要「好好吃飯」。比如在吃自助餐時,我們要吃多少拿多少,一次不能拿太多;在餐館吃飯,我們也要盡量做到光碟行動。
在我家,我們每個人都很珍惜糧食。如果有吃剩的米飯,我們也不會把它倒掉,而是留到晚上肚子餓時,給它加些水,熬成粥,或者做成蛋炒飯,也很美味。我們在外面吃飯時,如果不小心點太多吃不完,也會打包回家。每當弟弟不想吃飯時,爺爺就會跟我們講他年輕時缺糧少食、經常吃了這頓沒下頓的艱苦生活,教導他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袁隆平爺爺在5月22日因病逝世了,全國人民都傷心不已,人們用各種方式悼念他,有的人給他敬獻鮮花,有的人到現場為他送別,有的人為他書寫輓聯。對於我來說,我覺得「好好吃飯,拒絕浪費」、珍惜每一粒糧食,就是對袁隆平爺爺最好的緬懷。
「我年齡90歲,卻有著80歲的身體,和20歲的心理」這句話出自於袁隆平爺爺的口中,袁隆平爺爺是我最崇拜的一個人,因為他一生都在為雜交水稻而研究。然而,就在星期六的下午,一個驚人的消息傳開了,那就是——我們可敬的袁隆平爺爺去世了。
他一生都在為雜交水稻而研究,聯合國為中國送食物中的26年,就是他為這件事畫上了完美的句號。聽老師說,袁隆平爺爺小時候是在城市裡長大的,而他大學畢業之後,要去農業幹活,但是他的爸爸媽媽都不同意,最後經過袁隆平爺爺的好說歹說,終於說服了他的爸爸媽媽。袁隆平爺爺為了研究雜交水稻受了無數次失敗,就在他剛剛插好秧苗之後,一場大雨拔光了他的秧苗,要不是在偏僻的地方發現還有完整的五株秧苗,那他的工作就算是前功盡棄了。又在他剛剛插好秧苗之後,他所在的位置又發生了7。7級的大地震,所有人都勸他趕快離開,但是他卻說:「我的實驗田在這里,我的秧苗也在這里,所以我不會離開的。」在地震的時候,他竟然搭了個帳篷搭在了秧苗田裡,最後總結出了雜交水稻的培育過程。所以它被命名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為什麼袁隆平爺爺造成了這么多次失敗,他還不放棄呢?因為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兩個夢,在鼓舞著他。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有一次,他做夢夢見他的底的秧苗長得像高粱那麼高,稻穗像掃把那麼大,鼓勵兒則像玉米那麼大,他正在和他的助手在這下面乘涼呢!第二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想:如果雜交水稻的面積等於半個地球陸地的面積,那麼,至少還會多養育4~5億人口。就是這兩個夢一直鼓舞著他,讓他有不放棄的勇氣。
當星期六上午,我聽到袁隆平爺爺去世之後,整個人彷彿都癱瘓了,心都快要碎了。袁隆平爺爺一生都在為國家做貢獻,像他這樣無數的精神多該值得我們學習呀!所以,我們以後一定要吃光碟子里的每一粒米,來紀念我們的袁隆平爺爺!
一片土地,一把稻米。一片顆粒無收的土地,哭聲直上千雲霄。一把稻米,那會是幾十人,乃至百餘人的生命。「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一片土地,1100公斤。夏日的風吹過稻田,小小的稻苗隨風擺動,似乎是一片夏日的悠閑。可小小的稻苗永遠也不會知道,一位老人不再會開著小車在田間,小心地培育它們。
小苗們會努力長的很高,長的很大,要像高粱一樣高,穗子要像笤帚那麼長,結出的稻米要像花生米一樣大……不會再有人為飢餓所迫,因為「我的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我們害怕偉人的離去,我們害怕後來的人們不記得他們,害怕他們真的變成課本上的一行文字。最可怕的事情,是遺忘。我們害怕他們只知道假大空的概念和意義,不知道他們真正的付出了多少,真正的為什麼值得我們記住。我們真的不會忘記。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粥一飯思來之不易!
一位老爺爺,笑的那麼和藹,那麼開心,開著他的小車,行駛在田埂上。田裡的稻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稻米像花生一樣大。爺爺笑著,我們跑去告訴他,超級稻長遍了全球各地,他還是笑著,笑的那麼和藹,那麼開心……
昨天,就在昨天,一則消息讓天下人默哀。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於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當媽媽告訴我這個消息時,我很傷心,因為是袁隆平爺爺讓全國14億人吃飽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是袁爺爺畢生的追求。袁爺爺還說過「糧食可以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感謝您為中國人能把飯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而做出的巨大貢獻。感謝有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我們能吃到香噴噴的米飯,是袁爺爺辛苦努力奮斗一生所得。我們更應該乖乖吃飯,珍惜每一粒糧食。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袁爺爺您辛苦了!您在天堂好好休息!一路走好!
當我們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句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聽了這首詩,你是否會想起對祖國糧食產量貢獻最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是他讓我們從飢餓中脫離出來,他是我國不可缺少的大功臣。
袁隆平爺爺其貌不揚,經常戴著草帽,卷著褲腳在田中做實驗,你看見他,可能都想不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於1930年,在2021年去世,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是因為他的一生都在研究雜交水稻。他的夢想就是雜交水稻畝產達到1000公斤以上,讓雜交水稻走出國門,推廣到世界各地。
袁隆平爺爺研究水雜交水稻的初心是什麼呢?因為他小時候曾經親身感受到飢餓的痛苦。袁爺爺的小時候正是飢荒年代,只能靠吃野菜、啃樹皮度日,整日被飢餓所折磨。當時有大批的老百姓沒有渡過難關,最後沉睡在泥土之中。而那時,袁隆平爺爺就立志要研究出高產糧食,讓人們不再活在飢餓中。
袁隆平爺爺為了研究雜交水稻,每天不分晝夜,不眠不休,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可他仍然不氣餒。每次走到稻田中,他手握稻穀,於稻田中奔波,不怕夏日烈陽、秋日泥濘與冬日風雪,面朝黃土背朝天,他研究五十年的雜交水稻終於研究成功了。
雖然袁袁隆平爺爺研製的雜交水稻使他身價千億,可他的生活卻異常簡朴,每月6000元的工資生活就讓他十分的滿意了。穿著幾十元的衣服,穿著百多元的鞋子,這種淡泊名利的品格讓人十分佩服。
可是,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長生不老,即使是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袁爺爺也是,活了91歲的袁隆平爺爺在2021年5月22日去世了。就算他去了天堂,他的精神和卓越的貢獻,卻永遠地留在我們的心中。
神農氏返回了他的天國,留下人間稻米滿倉。我永遠懷念您,永遠感恩您!風吹稻花香,國士無雙,我們永遠緬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說起袁隆平爺爺,老百姓對他最熟悉不過了,是他研究出雜交水稻,從根本上解決了大家的溫飽問題,為老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在昨天上午也就是五月二十二號上午十點零七分,袁隆平爺爺永遠離開了我們,他的離去不但是我們整個中國的一大損失,更是這個世界的損失,我的心情難以平靜,因為我們現在能吃上米飯,完完全全就是靠袁隆平爺爺的,要不然我們現在連填飽肚子都不知道是不是問題。我和家人都很崇拜他,爸爸也給我講了他的偉大事跡,各個網站也發出袁隆平爺爺生前很多感人的故事,我才真正的對袁隆平爺爺有所了解。
袁隆平爺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等,袁隆平爺爺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絕對不是「一顆種子」那麼簡單的事情。
袁隆平,雖然並不是雜交水稻最早的創造者,但是他普及了雜交水稻,將雜交水稻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袁隆平首先提出「要想利用水稻雜交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而這個理論是對傳統遺傳學理論的挑戰,等於否定了水稻這類雌雄共體,自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的傳統觀點。這種「否定」在實踐中獲得了成功,而且效果很好,所以基本全盤否定了傳統水稻育種理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大家應該都聽過吧。意思就是我們不能浪費糧食。能有的吃已經很不錯了,袁隆平爺爺用大半輩子的精力發明出了雜交水稻也拯救了我爺爺當代的那些人。
也才有我爸爸那代人,也才有我們這代人。現在的人都喜歡那些鋼鐵俠呀,蜘蛛俠呀,但是我覺得袁隆平爺爺才是我們真正的英雄。雖然我這三言兩語,並表達不了袁隆平爺爺的偉大,但我就用一句話就可以表達出來。「中國人的一口飯,袁隆平爺爺的一輩子。」
我在此緬懷和感恩袁隆平爺爺,請大家珍惜我們現在的糧食,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小時吃飯總剩或米粒掉一桌子一地的時候,媽媽總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我要節約糧食。媽媽還教會了我《憫農》這首詩,讓我知道了一粒一粒米飯,是經過多少辛勞,才出現在我的面前的。就這樣我知道了糧食的來之不易,也改掉了剩飯掉飯的壞毛病。
在學校的「光碟行動中」中我做到了光碟小達人,老師還給我發了表揚信,鼓勵我和同學們最節約糧食的帶頭人。在媽媽的故事中,老師的引領下,我知道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溫飽問題一直是我們人類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歷史上記載的一次次的飢荒事件深深刺痛著我們,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就是反映了近代我國歷史上的一次飢荒事件。
新中國成立之初,盡管政府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但由於底子太薄,很多地方依然要忍凍挨餓。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傳統水稻產量低的問題,大大解決了我國糧食產量低的問題,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袁隆平爺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爺爺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雜交水稻的誕生,也歷盡艱辛。一項試驗,往往要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袁隆平爺爺創建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世界糧食供給做出傑出貢獻。就是這樣一位熱愛國家與人民的老人,為了解決我們的糧食問題,近90歲了,還兢兢業業奮斗在實驗室稻田上。
他時刻關心著人民的生活,經常出入超市觀看大米價格;他淡泊名利,把專利無私的奉獻給國家;他生活朴實,在商場買三四十塊錢的打折衣服。他不愧是「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實至名歸。
2021年5月22日13:07分,一個讓人悲痛的時刻,袁隆平爺爺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一日三餐,碗中粥溫時,莫忘種稻人,願聞稻花香,共築乘涼夢。當我們坐上餐桌,享用可口飯菜的時候,我們要懂得珍惜每一顆糧食,這是對袁隆平爺爺最好的銘記。
;㈥ 有個有錢人去農村把全村雞鴨吃光了的電影
馮小剛電影 甲方乙方
㈦ 老炮兒馮小剛和許睛在電影第幾分鍾里
馮小剛和許睛的激情片段在16分鍾前後。
㈧ 馮小剛導的電影裡面有個人體驗生活餓的要吃活雞叫什麼名字
甲方乙方
這是一部在現實和虛構之間自由切換的電影,姚遠(葛優飾)、周北雁 (劉蓓飾)、錢康(馮小剛飾)、梁子(何冰飾)——三男一女,四個善良,智慧又善解人意的自由職業者,在1997年夏天開辦了一項「好夢一日游」的業務。工作重點是幫助消費者過一天好夢成真的癮。剛開始試營業,立刻引來一批突發奇想的顧客。
利用了大款想做「受苦夢」嘲弄了那些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人。
那個大款被他們送到個小山溝里,餓的一到晚上眼睛就發綠光,把全村的雞都吃了
㈨ 你們再不來接他,村裡的雞都快被他給吃光了,這句話是哪個電影裡面的台詞
《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TheDreamFactory)是由馮小剛執導並主演,葛優、劉蓓、何冰、李琦、英達、葉京、楊立新等主演的喜劇片。
該片於1997年12月2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講述了四個年輕的自由職業者突發奇想,開辦了一個「好夢一日游」業務,承諾幫人們過上夢想成真的一天的故事。
(9)馮小剛吃野菜電影片段擴展閱讀:
《甲方乙方》演員表:
1、葛優
葛優,1957年4月19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男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1979年考入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
1985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從而正式出道。
1992年,因在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中飾演李冬寶一角獲得第1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
1993年,憑借電影《大撒把》獲得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1994年,憑借電影《活著》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演員。
1997年,在馮小剛執導的賀歲片《甲方乙方》中飾演姚遠一角。
1998年、2002年、2004年三度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6年,主演電影《夜宴》。
2008年,在馮小剛執導的電影《非誠勿擾》中飾演秦奮。
2011年8月,憑借《趙氏孤兒》獲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男演員獎,12月簽約英皇娛樂。
2013年12月19日,葛優主演的賀歲喜劇電影《私人定製》在全國上映。
2016年12月16日,主演的劇情片《羅曼蒂克消亡史》上映。
2019年2月4日,首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台,表演小品《「兒子」來了》。
2、劉蓓
劉蓓,1967年11月13日生於中國北京,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1985年畢業於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京劇專業。
1991年,參演葛優、呂麗萍主演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飾演雙雙一角。
1993年,憑借《過把癮》獲得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角獎;1997年主演電影《甲方乙方》,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2001年主演電視劇《紅色康乃馨》,奪得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女演員獎,
2011年主演電視劇《下海》,獲得安徽衛視國劇盛典年度人物獎、2011年南方盛典最佳女主角獎;2013年,主演趙寶剛執導的電視劇《老有所依》;2014年首演話劇《陽台》,獲得北京喜劇藝術節「最受觀眾喜愛的開心角色」獎。
2016年憑借主演電影《一句頂一萬句》獲第53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3、馮小剛
馮小剛,1958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演員。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
1984年擔任劇情片《生死樹》的美術助理,從而進入電影圈。
1985年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擔任美工師。
1991年擔任中國首部電視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並憑借該劇在中國內地獲得關注。
199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該劇獲得第1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長篇連續劇獎。
1997年執導中國內地首部賀歲電影《甲方乙方》,該片奠定了馮小剛黑色幽默的電影風格。
1998年執導的喜劇愛情片《不見不散》成為中國內地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2001年執導喜劇片《大腕》,該片獲得第2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2003年執導的喜劇片《手機》在中國內地獲得年度票房冠軍。
2004年擔任劇情片《天下無賊》的導演、編劇,並憑借該片獲得第4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2008年執導的愛情喜劇片《非誠勿擾》打破華語電影在中國內地的票房紀錄。
2014年擔任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
2015年被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同年憑借劇情片《老炮兒》獲得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2016年執導的劇情片《我不是潘金蓮》獲得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獎,而其個人則憑借該片獲得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同年,執導劇情片《芳華》。
2018年5月6日,榮獲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㈩ 有個老闆不想過好日子讓朋友送到農村最後偷雞吃的眼都綠了是什麼電影來
甲方乙方 (1997)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馮小剛 / 王剛
主演: 葛優/ 英達/ 何冰/ 馮小剛/ 劉蓓/ 傅彪/ 徐帆/ 楊立新/ 李琦/ 葉京/ 劉震雲更多...
類型: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97-12-24(中國大陸)
片長: 90分鍾
又名: The Dream Fa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