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小螺號》觀後感
真的很佩服導演葉京。他說自己就是懷舊的無可救葯的人,因此,他把自己的青春曾經經歷過的故事用很藝術的形式給表現出來。與血色浪漫一樣,同是那個時代發生的故事,軍區大院、玩主、碴架、拍婆子。到現在為止這是我看過感覺最好的兩部關於那個時代作品之一,另一是都梁的小說血色浪漫。
生於五、六十年代的人,也正好是父輩的那一代。隱約的記得小時候父親講關於他們年輕時候的故事。那真是一個火紅的年代。而青春劇的人物就生於那個時代,沒有炮火的年代,一代人的青春揮灑在武鬥與吶喊聲中,那是他們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們的青春在血色昏黃中彌漫成昨日的記憶,我們在他們的故事中心隨波動,卻發現,青春不過是一場綻放到極致卻結束得太倉促的事。
我喜歡那群伴隨著革命電影長大的孩子慣用電影台詞激勵人生,為了打架進拘留所會想到渣滓洞,夥伴們內訌會想到甫志高,誰要是生病受傷了會說列寧同志已經發燒了,他已經咳嗽了,大量引用南斯拉夫電影《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及其他戰斗片里的台詞,到改革開放的廣州被流氓欺負了打架都會對夥伴喊「你們撤退我掩護,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就連被拘百無聊賴的牢房裡都會背誦電影《金姬和銀姬的命運》里的台詞……我非常懷念那個時代的精神,哪怕是那種個人英雄主義。其實這些電影在我們成長的時代大部分都沒有看過,有些看過了不懂早就忘記了,但我看著他們的演繹似乎是被他們提醒著忽然看懂了那些影片。
還不得不提一下青春劇里的音樂。片頭音樂和在劇中的背景音樂中最常聽到用大提琴來演奏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無比的懷舊。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讓人感動。劇中後面還有吉他演奏版的。羽凡自彈唱的《往事只能回味》,懷舊味道更濃,靜靜的聆聽,隨著音樂就能把你帶到回憶里。
導演是個很注重細節的人。在不同的時代,裡面的背景音樂是不同的。人們的裝扮也符合時代的標志。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能聽到更多熟悉的歌曲,《金梭與銀梭》、《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小螺號》等等很多。大家戴著蛤蟆鏡,但蛤蟆鏡上的商標一定不能揭的,模仿《大西洋底來的人》,穿著喇叭褲、放著錄音機在家學跳交誼舞的情景。還有昔日騎著自行車、拎著棒子查架的孩子們已經改成是背著吉他來查琴——吉他彈唱比賽,而且是PK賽,兩伙輪著來,你方唱罷我方上,哪方輸了不服氣就會去搬救兵或改天再約,勝利方一定會吉他彈唱高歌《啊朋友再見》為他們送行……這情景簡直太有趣太生動了。
再來說說青春劇中的人物。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打著血色浪漫2來做宣傳的,我覺得和血色浪漫還是不一樣的。血色浪漫里突出的是鍾躍民這個人物。而青春劇里的人物有很多,每個角色看似都不可或缺,且每個角色的形象都很出彩,包括像吳胖子,老將和瘸子王匡林這樣的配角。
現在就以故事中出現的人物為線索,回顧一下故事和對人物的感覺。
Ⅱ 小螺號表達的情感
《小螺號》四十年來它就像一個記號刻在人們的心裡
「小螺號嘀嘀嘀吹,海鷗聽了展翅飛,小螺號嘀嘀嘀吹,浪花聽了笑微微·····
小螺號嘀嘀嘀吹,聲聲喚船歸啰,小螺號嘀嘀嘀吹,阿爸聽了快快回啰。茫茫的海灘 ,藍藍的海水,吹起了螺號 心裡美也」······
這首經典的少年兒童歌曲《小螺號》,在程琳甜美的歌聲中以其獨特的風格、鮮明的音樂形象傳唱開來,倍受人們的喜愛,當時真是風靡全中國, 遍及大街小巷,家喻戶曉,幾乎人人會唱,它就像一個記號刻在人們的心裡。
歌曲內容介紹:
歌曲《小螺號》是一首描繪新時代海邊漁家兒童生活情境的音樂作品。海娃的爸爸出海打魚去了,海娃在海邊望啊望,他吹起了螺號,焦急地等待著爸爸的平安歸來。創作於上世紀的1980年10月,付林作詞譜曲, 這首歌表現了漁家少年歡樂活潑的精神風貌,抒發了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以歡快活潑的情緒把人們引入歌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