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我看不懂現在的國產電影,也不想看不下去
說起【國產】二個字,就連自己國內的人都有點看不起,怎麼用國產貨走出亞洲,走向世界?
本來國產電影也是規規矩矩的拍攝的,也出過幾部好片。例如《海市蜃樓》打鬥精彩、故事豐滿、題材新穎。《喜盈門》貼近生活、有教育意義。但後來不是出了個姓張的國際導演嘛,拍攝手法沒走向國際,炒作本事到是比國際還國際了。
你看看現在的國內電影,還沒開拍就趕緊記者招待會,把屁放出去。然後是全國海選女主角,弄得每個女孩都做著一夜之間成為奧黛麗·赫本的夢。之後再爆幾個潛規則的丑聞,哈,這下大家都癢癢了,都等著看這部電影。新聞效果達到了,電影的效果達不到怎麼辦?好說,讓女主角脫啊,能脫的盡量脫,沒有脫戲就上廁所的時候漏兩個點也行。
浮躁,是國內一切的特點,不僅是電影。說到底是誰的錯?還是觀眾的錯。觀眾的品味提不上去,觀眾平均素質低,這就決定了國內電影高雅不起來。畢竟商業電影是要掙錢的,辛辛苦苦拍了那麼久,搞半天是個賠錢貨,誰願意?所以掙錢就成了唯一目的,在這個目的的驅使下,電影自然就變味了。
還是舉例來說。最近先是《泰囧》叫喚著突破了10億大關,接著《西遊降魔篇》又向世界歡呼自己超越了《泰囧》。我不知道票房是怎麼統計的,但在我眼裡,就好像一個剛學會走路但走不穩的幼兒在嘲笑另一個幼兒還不會走路。
《泰囧》和《西遊》怎麼就突破10億了啊!都是些什麼人在捧場?匪夷所思啊!難道這兩部電影就這么好看?我怎麼沒從頭笑到尾呢?倒是看金凱瑞的《阿獃與阿瓜》我笑了。這兩部電影對得起100多一張的電影票嗎?如果說《泰囧》的看點已經少到需要人妖來湊數大家還能接受,那《西遊》完全就不是星爺的作品啊。劇情已經不能再拖沓了,同樣的一句話必須說三四遍嗎?給人一種忘了台詞在努力回憶的感覺啊混蛋!就好像當年哥哥我參加文藝晚會冷場的樣子啊!你這是要揭我的心靈傷疤嗎!在豬妖的洞穴打架,殺一兩個人就該回歸主題,有必要一個一個都殺光嗎?等的人心焦啊!我以為是在炫耀電腦特效,結果不是啊!那粒子效果哥哥我都會做啊。是那個特效公司在坑星爺啊?錢不夠你說,至於這樣糟蹋星爺的作品嗎?還沒看出到底要講什麼呢!就出來一個大頭娃娃的孫悟空,尼瑪孫悟空竟然沒被四位大媽給嚇死,稀里糊塗就結束了啊。
他們就這樣賺了個盆滿缽滿,賺了個天翻地覆爾康爾泰……於是在這樣的循環下,其他的小製作小成本電影也夢想著能夠騙個三億五億的花花,這樣的電影就如雨後春筍般,鬱郁蔥蔥地……
什麼時候走出這個怪圈,再來談國產電影吧。
⑵ 現在類型的電影很多都看不懂咋整
看不懂很正常,說明你可能與時代脫節了,或者你的內涵不夠需要多加學習,要麼電影跳躍太大,你反應不過來。總結出來
⑶ 現在電影感覺看的很沒有意思,找不到以前的感覺,是什麼情況
不是沒有意思,是時代發展太快,你還停留在曾經的記憶里。
舊的記憶與當下影視 娛樂 日新月異的變化沖擊,如果不能接受就會感覺沒有意思。
這樣的感覺不是不好,但也不是好。畢竟時代在發展我們要跟著它的步伐,才能進步成長。
簡單來說主要的變化可以歸納幾點
人們需要更多的內容來填充碎片時間,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找到消遣,它不一定是86版,87版,94版,98版那樣經典。能討好你,愉悅你的身心就好。
這就是市場,這就是趨勢,我們暫不討論好壞,時代自會選擇。
所以覺著現在沒有意思是因為對過往影視的戀戀不舍,以及對新影視的不接受。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要學會用進步的眼光去發現美,接受美。
因為以前看電影感到新奇,現在不同程度都可以看到段視頻,甚至自己就可以自編自演。
是因為我們生活變得好了,什麼都經歷過,看過
以前 娛樂 活動少,現在媒體多,各種電子產品,網路平台發達,掌上選擇看電影,所有找不到感覺了。
覺得還是我們國家信息進步很大的原因,好多大片都已經視覺疲勞了,你的文化需要日益增長,記得九四年九五年看個異形,侏羅紀公園什麼的,就震撼的不得了,現在看都沒感覺了。好多片子沒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自然就覺得沒意思了,還是我們進步的快,文化生活水平和眼界提高了。就好比一個天天聽各種相聲笑話的人,他的笑點自然就高了。
現在的電影缺失的是人們對電影故事情節的歸屬感!高 科技 及越來越多偶像化演員的加入,使觀眾已經沒有任何新鮮感及陌生感,多媒體及 娛樂 化的普及使信息獲得的渠道越來越多,電影是一種完完全全的 娛樂 ,再要去通過電影去表達一種思想訴求,或者是說通過電影傳達一種心靈的共鳴已不可能,因為我們要的一切都是商品,呈現出的缺點譬如、故事拖拉,人物缺少真實感,情節經不起推敲等等。票房是電影投資人最重要的考慮,其他都不重要,只要票房好這個電影人就是成功的。作為電影是為大眾服務的,它不可能完全變成哲學及藝術的結合體,電影也不是少部分人看的,所以說藝術也是為大眾服務的,何況我們現在這是 娛樂 !
以前我們喜歡壩壩電影,這樣看起來很熱鬧也很有人情味,現在我們轉移到了電影院,人與人之間雖然坐著很近,但陌生人居多,而且電影的質感沒有以前好,父老鄉親也不在身邊,所以會有回憶總想哭的沖動。
⑷ 觀眾看了幾遍都看不懂的電影,是導演的問題,還是觀眾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搞清楚一個命題:
對於一名普通觀眾來說, 到底怎樣才稱得上是看懂了一部影片?
個人認為: 「懂」亦或是「不懂」,因人而異、因影片而異。
如果只是看一部「爆米花電影」,那麼,影片本身的 娛樂 性更加重要一些。至於說故事蘊含了什麼哲理,或者說看完影片之後對人有什麼啟發?樂哥只能說:管它呢,看電影不就是圖個開心么!看完之後開心不?開心了就是看懂了!
如果觀看的是一部現實主義類的影片,那麼,越真實越好,代入感越強越好。假設在觀影的過程中,你自覺不自覺的將生活中的經驗與 情感 代入到了影片中去,多半是「懂了」!
如果你欣賞的是一部形式主義類型的影片,那麼,觀影過程中,主觀性的認知可能會占據上風。假設你看完影片之後,思緒久久不能平復,就意味著這部影片從某個方面比較「懂你」,觸動了你心靈深處的某個柔軟的地方。當然,這只是影片比較「懂你」,不一定是你懂影片。很可能你和小夥伴們交流之後,發現對於該影片同一情節的認知竟然天差地別。這不奇怪,因為前面說過了——大多數人的「懂」,都是主觀性的、沒有定論的「懂」!
結語
啰哩啰嗦了這么多,其實呢,只想表達一個觀點: 對於同一部影片來說,有不同層次的「懂」;對於不同的觀眾來說,有屬於自己的「懂」!
分片。
藝術片,或者說,作者電影,它的導演個人風格化,一定很強。影片把握上,導演趣味優先,觀眾理解靠後。看不懂的話,誰都不怪,想法不同,交流有礙,正常。
但如果是純商業片,圖的就是票房,要的就是觀眾,那麼首先你講的故事要讓人懂,別故弄玄虛。
因此,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是小眾,還是主流,在影片包裝上,明白告訴別人,給觀眾造成反預期,從影廳出來,觀眾要罵街的。
在這點上,做的非常不好的,就是姜文的《一步之遙》。明明私貨滿滿,全片自說自話,作者電影屬性嚴重。但在前期宣傳上,在上映宣發上,還按照主流商業片宣傳,由此造成口碑滑鐵盧,評論兩級化。這,就坑了。
確實有這么一種電影,觀眾看過之後接連吐槽,而導演卻說他們看不懂。就拿95年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來說,當年投放市場之後,罵聲不斷,沒有幾個人叫好,甚至連合作方西安電影製片廠都一度搖頭懷疑!大話西遊的兩部曲《月光寶盒》、《大聖娶親》接連票房撲街,都以慘淡的2000多萬收場,之後導演劉鎮偉又強拉星爺拍攝了《回魂夜》,反響也是一般,最後劉鎮偉導演也是確實心灰意冷,只落的遠赴加拿大陪老婆孩子去了。此後直到97年影片進入中國內地高校,被內地學生群體又給帶動起來,影片才逐步進入廣大人民群眾的視野,被其所接納,反響才慢慢步入高潮!劇中不少的經典片段和台詞做為相關影視行業錄取人才的尺碼!直到現在仍被人們奉為星爺的經典之作!
當初人們看不懂,等到人們都看懂了,現實則已是物是人非!好的作品就跟好的白酒一樣,不怕你當時品著辣,就怕你從此以後都聞都不聞。好酒萬年紅,好的影視作品到什麼時候都是經典!好電影,不是你看不懂,而是你還沒到能看懂的時候!
如果一部影片上映之後,有看不懂的觀眾,建議可以多看幾遍。我想引用「導演畢贛回應關於《地球最後的夜晚》觀眾看不懂這個問題,他說:「想懂是不可能不懂的。
畢贛在媒體采訪中表示:「一部電影想懂是不可能不懂的,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的閱讀障礙、習慣造成了我們閱讀起來說不懂。哪不懂嗎,一個男人找女人你看不懂嗎?他失去了她你看不懂嗎?不會不懂,大家願不願意懂這是一個問題」。
一部電影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看,也不是所有人的都很看得懂。導演畢贛也說:要理解他的作品就必須反復的觀影,找出所有暗藏的線索,深入的思考,沒有簡單看懂的可能。如果實在看不懂,那麼看幾遍也看不懂。
燒腦片其實比那些商業大片好看的多,他們往往成本不高,人物也少,如果觀影周圍環境很亂,根本看不下去,需要一個人認真看才可以。可是無論你如何努力,很多還是看不明白,然後問題來了,是你智商不夠?還是導演過於賣弄?那些看一遍看不懂的電影,是優點嗎?是成功嗎?我覺得不是,我覺得完全是導演拍攝手法,敘事手法的問題,因為很多燒腦電影故事其實非常復雜,但是你看一遍只要認真看,肯定能懂,比如非常非常好看的《恐怖游輪》《源代碼》《月球》《致命id》《萬能鑰匙》《蝴蝶效應1》《時空罪惡》《前目的地》《忌日快樂》等,這些電影非常好看,而且非常燒腦,只不過導演厲害,編劇厲害,這么復雜的劇情設定,拍攝的故事清晰,懸疑設計的謹慎,只要認真看,都能看懂。我覺得,這是成功的燒腦片,別說看懂了,就不算燒腦了,這么說,好像是一個廚師把一個復雜的菜做好吃了,你說太低端,不愛吃。另一個出品把同樣的菜做的非常復雜看起來好高大上的樣子,其實非常難吃。然後你愛吃這些的,是吧。
還有一些電影《穆赫蘭道》《生死停留》《死亡幻覺》《記憶碎片》等這些電影,說實話,他們的故事其實根本沒有我上面說的電影復雜,只是導演拍攝的雲里霧里,故意賣弄,導致大家看不懂,我說句最實在的話,我估計連導演自己都看不懂。也看不明白他自己在拍攝什麼,可惜導演肯定是知道原劇本的,如果不知道,我相信他自己也一定看不明白,所以,根本不是我們智商低,而且導演根本就沒拍攝完全,表達完全。
最後說一下我心中的幾個好看電影,當然不全是燒腦啊,保證比那些肖申克的救贖。七宗罪,霸王別姬。這個殺手不太冷,那些別的我推薦的好看,那些電影更是裝x用的,我是都看過,都是強迫症讓我為了看,而看的,說實話,一點享受都沒有,也都看懂了,也知道他們的意義,不過又有什麼呢?你把這些推薦給你朋友,我估計你朋友一個都看不進去,然後之後再也不會相信你的品味了。再提一嘴《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電影導演拍攝的沒問題,但是我還是看不懂,雖然知道個大概,但是這個電影,才是導演不賣弄的高智商電影。
瀉葯
一部電影看了幾遍都還看不懂的話,那差不離就是觀眾的問題,導演沒啥問題
這么說吧,一部電影看不懂都還看了幾遍,導演很厲害啊。
一部電影看不懂
我是個門外漢,但是電影,我幾乎沒有因為看不懂而去看第二遍的,當然不是我很牛13第一遍就看透了,就算導演本人看一遍,也怕有一些巧合出現的劇情沒搞懂吧?我不看第二遍是因為我看完第一遍,覺得這部電影不錯的話,就會去搜羅影評,於是乎,我就發現這部電影原來是這個樣子,這個劇情安排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講一個故事吧。
大約在10年前,我是一個欣欣向榮唯我獨尊的大學生,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自以為看了很多書,走了很多路,見識了很多事兒,思考了很多問題。
我看余華聊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侃他的宿命論,感嘆人生的渺小;看馬爾克斯聊他的象徵意義,思考他的生命輪回;看卡夫卡體會他的憂郁,歸納他文字里的荒誕。我認為我看懂了文學,參透了人生。我跟朋友說拉丁美洲是文學的魔法沼澤,中國卻喪失了文學應有的尊嚴,阿彌陀佛哈利路亞,悲天憫人。
我開始看電影,蹲坐在椅子上摳著腳丫抽著煙,觀影量蹭蹭往上漲,我有找到了看書那種淋漓盡致的感覺,於是,我又覺得,我看懂了電影。我和朋友聊《再見列寧》的意識形態,聊《肖申克救贖》的自由,聊《豚鼠》的實驗性,聊《七宗罪》的哲學。滿嘴全是電影,放屁都是情懷。
後來我畢業,依然保持每天看書不間斷看電影的習慣,於是我更加牛逼閃閃。
我看《牛津西方哲學史》,《羅馬帝國衰亡史》,我翻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重讀渡邊淳一的《失樂園》。
我開始研究電影敘事,學會了自己拉片,我對著原版劇本反復觀看《唐人街》,我把畫面定格為了研究《教父》的場面調度,我在淘寶找黑白電影,無聲無息度過一個周末下午。
但是,我發現樂趣好像喪失了很多,無論是看書還是觀影,以前我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現在卻總是卡殼。之前一次愉快的看書,觀影經歷就像是造愛,過後回味綿綿,心滿意足,現在卻像是擼管,一發過後只剩下迷茫和空虛。
我思考,使勁兒思考,走路想,睡覺夢,連拉屎都要研究《夢的解析》妄圖參透,為什麼我不懂了,為什麼我開始空虛了。我是塵世中一個迷途的小書童。
思考了那麼多,想得那麼復雜,我依然在看書,看電影,終於有一天,抽完一支煙,從被窩里爬出來,站在陽台窗簾後面,我任督二脈打開,大徹大悟:要什麼懂不懂,有些事情,其實只要享受就行。
當你過於糾結於所謂「看懂」,就會陷入不可自拔,你給了觀影太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整個過程大概就很難快樂。其實對於電影的理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看的越多,就會理解更多的電影語言,也更能獲得電影傳遞的信息。當然,跟所有知識一樣,你也可能走進一個看的越多反而越覺得自己無知階段,反而更不感輕言自己「看得懂」一部電影,因為一部電影包括敘事、表演、場面、鏡頭、調度、燈光、音響等各個方面,每一個專業都需要多年的浸淫才可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我也不敢說看不懂一部電影是導演的責任。
電影,是大眾 娛樂 項目,也是所謂的「第七藝術」,對於一種藝術,不要妄言去「懂」,更多的是去理解,用一種尊重的心態去欣賞電影,在我看來才是對的。
我也曾經不可一世,也有迷惘,讓我想明白的,恰恰也是知乎。當我第一次在知乎看到我尊重的影評人
@張小北
的時候,我發現他的簽名不是什麼「知名影評人」,而是「電影愛好者」,這給了我相當的觸動,直接導致我腦殘到將自己的簽名也寫作「電影愛好者」。連張小北老師都自稱電影愛好者,這更讓我對電影這門藝術有了敬畏之心,也更願意去接觸電影,理解電影。
另外,就像題主問的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
我自認為看了很多電影,對光影藝術略通一二,但我至今都看不懂《天線寶寶》,我一直覺得看一堆畸形大腦袋毫無理由動來動去很恐怖。你說是《天線寶寶》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所以,不要糾結於看懂,如果有興趣,就多看幾遍,既然一部電影讓你願意花很多時間反復地看,相信它一定會帶給你一些東西。
祝好!
這個可能每個人回答都不一樣
我認為 可能是故事情節的問題
1、故事情節適合小眾 特定群眾能看懂
2、故事脫離現實生活 高於生活太多 內在含義太多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
3、導演想表達的 觀眾看不懂 或者不想看懂 觀眾想看的 導演覺得千篇一律
4、個人覺得這種類型也是可以促進電影行業發展 可能換一個角度也不是壞事!
總之支持中國電影
⑸ 觀眾看了幾遍都看不懂的電影,是導演的問題,還是觀眾的問題
要說觀眾看了幾遍都看不懂的電影,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導演的原因,也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觀眾的原因。這都是一種非常客觀的現象,我們需要仔細的去分析才行。
一、懸疑類的電影很多觀眾剛開始都看不懂。我們只要在市面上有很多類似文藝或者懸疑之類的電影,很多觀眾看一遍兩遍都是看不懂的。尤其是懸疑類的電影,如果觀眾看了幾遍都看不懂的話,那說明這個導演的水平是非常的高超的。比如說像《電鋸驚魂》這種電影,你可能在剛看前面一部兩部的時候,你是完全沒有頭緒的,完全不知道這個電影在講什麼,但是你往後看之後,你越來越思路清晰,就說明這個電影是好電影。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觀眾看了幾遍都看不懂的電影,有可能是導演的原因,有可能是觀眾的原因。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⑹ 為什麼所謂的大片 基本上看不懂
樓主說的不是大片,是藝術片。很多藝術片是看不懂的。大片通常是指美國一些快餐式電影,例如最近的《超級戰艦》《復仇者聯盟》等等。其實可能就是思維不一樣,導演想表達的東西要晦澀才行,因為電影審查制度是放在那兒的,不隱晦一點會被禁的。推薦一個微電影,最近剛出的,優酷上就有,顧長衛的《龍頭》,這個絕對是反映了很多很多現在的社會問題,我第一次看到就意識到有可能會被禁,然後下載下來了。目前為止還沒有。其實你就靜心仔細一想,都能有個大概。當然也確實是有一些電影真的是看不懂的,但這些電影一般不會賣座,成本收不回來,可能大家都是你這個心態吧,畢竟下班後花錢誰都不願意看個窩心。但是電影有娛樂片就有文藝故事片,這都是電影的分類,個人覺得能反映問題的片子才是好電影,那些看看就算了的,我是不會花錢去電影院看的。 樓主玩不玩網路貼吧,我自己建了一個,專門討論電影的,叫看電影學好片,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⑺ 現在評分高的電影看不懂!!不管怎麼樣我死撐著看下去,正常嗎
正常,這是心理活動,想看看這片什麼高明之處。但自己邏輯思維趕不上,無法分析影片的銜接。導致很迷糊。建議你多注意細節,一些電影你一旦錯過一個鏡頭,基本很難分析這部影片的來龍去脈。實在看不懂那隻能說你沒那個邏輯能力,和分析能力。需多鍛煉。
⑻ 為什麼現在電影越來越看不懂了
哈哈,因為現在的電影太多了,看過的電影也太多了!一般簡單的敘述順序,很容易就能猜到結局,都不好玩了啊!故事都大同小異的,沒有特點了!所以現在開始玩倒敘或者插敘,打亂順序,喜歡玩邏輯的愛好者也可以順便鍛煉鍛煉分析能力,提高下智商嘛!吼吼~~~
⑼ 很多電影都看不懂是為什麼
這正是藝術家們所苦惱的事情,他們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融入藝術作品當中,並渴望出現懂得欣賞,能夠理解他們的人,他們盡可能地把作品當中一切暗示變成明示。可依然讓大部分人不知所雲,有人看懂了,便和作者一起嘆息,也有人自作聰明,完全曲解了原意,更有人熱衷於進行過度解讀。如果說一部作品有十個觀眾,那麼或許也就只有那麼一兩個人能夠真正理解作品的含義,而其他人要麼是跟風要麼只不過圖個熱鬧。作者對此也很無奈,既然那麼多人看不懂,我又為什麼不直接把想說的告訴他們呢。因為,即便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感受,還是會讓觀眾大為糊塗,並非觀眾智商不夠,僅僅是因為,這就是大眾而已。
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痛,是旁人理解不了的。患者曾以為十指連心的痛只不過是古人誇張的想像,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竟然什麼事都沒有發聲就開始莫名流淚,而他自己並沒有發現自己流淚,緊接著是心口沉重的被悶住的感覺,他感到自己的血液似乎在倒流,十根手指跟著一起發脹發痛,然而這在科學上卻是不可能的,人的心臟不會被不存在的東西壓住,人的血也不可能倒流,更沒有科學能夠解釋什麼是十指連心。他告訴身邊的人,別人都說他是小說看多了又想的太多了,他一開始也是這樣想,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正常人,可在身邊人眼中,他已經是一個正常而樂觀的人了,他樂觀向上又很成功,人緣很好。可只有他自己明白這一切都是他自己裝出來的,他是在努力假裝自己很樂觀很正常。。他終於忍不住向父母求助,說想要自殺,父母說你如果死了對得起身邊的人對得起你自己嗎,他說「我一直都是這樣勸自己的,我讓自己睡覺,告訴自己還有那麼多愛我和我愛的人,告訴自己只是想太多又想不開,拚命做個正常人,告訴自己還有希望。可最後我終於發現原來我最痛苦的原因就是一直都有著希望,就是因為有希望,我才不甘心自殺,我明白身邊的人很愛我,可愛上我這樣的人真的是對他們最大的侮辱,我覺得自己即便是死了都會污染這個世界,如果我從來都沒有存在過那該多好,這個世界能夠接受我,對我很溫柔,是我無法接受自己存在於這么美好的世界。世界越美好,我便越不該存在!」……
請問,即便藝術家們這樣清晰明確地表達了這樣的內容之後,你便可以理解了嗎?他們很清楚沒人能夠理解他們,於是他們決定不說出結論,只是把自己的所有經歷擺在作品當中,就好像只給你講一個故事卻不告訴你其中含義一樣,因為講故事比直接說結論更能讓人信服。然而觀眾們依然無法信服。
這便是藝術家們的痛苦,他們拚命讓自己的表達變得直白,可始終不過是自說自話。一些效仿他們的人也開始故作高深,被觀眾揭發出來之後,真正的藝術家們便也被認為是故作高深裝腔作勢了。
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感嘆「逝者如斯」和一個飽經風霜的中年感嘆逝者如斯,還有一個雲淡風輕的老年人感嘆「逝者如斯」,其內涵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同之處並不在於心境,而在於對同一句話的理解。那麼這時候一位老藝術家在二十多歲的你面前說了一句「逝者如斯」,你會按照哪種理解呢?
藝術家們,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