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影訊 > 電影紀錄片影評怎麼寫

電影紀錄片影評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12-26 10:55:40

1. 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影評可以從五個角度入手,分別是:主題、人物、聲音、細節、呈現方式。

一、主題:主題是一部紀錄片的中心思想,反映的是導演對生活、歷史、以及社會現實的認識。

二、分析紀錄片的人物,可以圍繞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出發,根據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心理矛盾、人物關系矛盾等幾個方向去入手分析。

三、細節:細節一般體現在構成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情境、自然景觀中體現。細節的作用有很多,比如:揭示主題、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態、傳達情感力量、展示人物關系、交代環境、推動情節發展等等。

四、聲音的分析包括這幾個方面:同期聲、解說詞、音樂、音響,每種聲音的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五、分析紀錄片的呈現方式:這個就是分析視聽手法,和分析電影長片類似。通過光線、構圖、景別、角度、各種特殊鏡頭的運用,來幫助表現紀錄片主題。

紀錄片一詞是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最早稱呼出來的,他是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並沒有給予紀錄片一個完整的定義,究竟什麼樣的作品能算是紀錄片,圍繞這個問題,眾多名家都產生過分歧。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對人為的扮演,甚至反對帶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

而弗拉哈迪的開山之作《北方的納努克》卻是由納努克「真實」扮演而成,最後由現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納努克甚至因為缺乏過冬食物而死。同為紀錄片的先驅,他們的風格卻迥異,這也成為日後紀錄片流派紛爭的源頭。

2. 怎麼樣去寫好記錄片影評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 紅高梁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 平津戰役 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 開天闢地 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3. 如何寫紀錄片影評,給我個框架好嗎。

結構——真實性——畫面——色彩,如果你按這個套路走的話,即使你語言不夠華麗,分數也差不到哪去,不會看著很亂,沒有條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紀錄片的分析中,把握長鏡頭是非常重要的,長鏡頭伴隨紀錄片至始至終,通過長鏡頭記錄特寫畫面,用中景全景對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烘托氣氛,從而闡述現實意義,比較成功之處。

4. 紀錄片影評

分析紀錄片可以從五個角度入手,分別是:主題、人物、聲音、細節、呈現方式。

主題是一部紀錄片的中心思想,反映的是導演對生活、歷史、以及社會現實的認識。分析主題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入手:

結合三個背景:時代、社會、家庭。例如《第三極》以自然為背景和人類活動為中心,講述了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趨於融合的主題內涵。

結合情節內容:開頭結尾、矛盾沖突、人物關系。例如《俺爹俺娘》以父子、母子、以及父母之間的人物關系為主體,通過小人物個體的命運,表達出親情所展現的人性之美。

比如紀錄片《最後的山神》。序幕從春節過後的第一個早晨拉開。在中國東北部大興安嶺的鄂倫春族孟金福仍然過著游牧生活,靠狩獵生存。但是大多數人已經永遠地結束了狩獵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點。

該片最突出的就是對動作細節的運用,著重塑造了主人公孟金福,以位的一言一行形象的刻畫了這位鄂倫春族游獵者,突出了他的純朴、善良、真誠,營造了他的原始氣息。

影片按照時間和空間順序層層展開描繪,結構嚴謹、敘事清晰、情節真實感人,無不表現了孟金福純朴、善良真誠的一面。

5. 紀錄片的影評該怎麼寫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倘若論文,最好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電影《花季,雨季》時,在一片叫好聲中,有同學冷靜地認為編導將銀幕中的學生形象給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每年的美國奧斯卡電影大獎評選,世界各國的影展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雖不能親臨其境,但通過多種媒體一樣能了解動態,捕捉到世界電影發展的最新信息。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師范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電影最直觀可感的,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幕上的共產黨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紅高梁>》。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6. 紀錄片先生的影評怎麼寫急急急!!

《先生》紀錄片影評
暑假,我在家裡看完了整整十集《先生》紀錄片。這十集紀錄片,記載了十位民國時期的「先生」們。看完後,我感到十分震驚,到現在空閑時腦海里還總是顯現出紀錄片里的畫面。
蔡元培先生可謂稱得上是「學界泰斗「,他也是北大最初的校長,是他建立了北大這個美好的校園。他很反感政治,認為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愛人以德,十分重視人才。
雖然很多人都不認識胡適先生,但他是一位現代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他的一篇文章成為了中國第一篇從文言文轉為白話文的正式宣言。
馬相伯先生畢生講起來,反對專制。他非常愛國,曾表示過絕不會撤離中國。他還把學生、親友們送的壽金全數捐給抗戰的傷兵和難民,樂於奉獻。
張伯苓先生建立了南開大學,他認為「糞水也可以澆鮮花」,「鮮花」就是學生們,而自己則是挑糞水的挑水工,雖然南開大學短短三天就被炸毀,物質已經不在了,但是南開的精神永不泯滅。
梅貽琦先生無黨派色彩,學識淵博,人格高尚,能發展清華,聲望素著。他總是對人寡言溫和,但在處理重大事件卻十分果斷,堅忍前進。
竺可楨先生是著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於72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敬佩著毛澤東主席。他相信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斷發展的。在自然氣候和政治氣候里,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晏陽初先生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繼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四大自由」理念後提出了第五個人人都應享有的自由,強調人人平等。
陶行知先生堅決反對教育部的會考,他認為這是在毀滅學生的人生,對國家民族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了我們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批評現實,成為了著名的教育家。
梁漱溟先生是一位特立獨行者,他有自己的主見,看到老人拉人力車摔倒後,便下決心以後再也不坐這種車了,很善良。
陳寅恪先生倡導並堅守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的研究,往往都非常精確。
這十位「先生」每一個都讓我非常欽佩,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要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向上。

7. 紀錄片影評寫作技巧

紀錄片影評寫作技巧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集中反映不經人為控制的敘事結構,堅持紀錄片的紀實本性,通俗點說,紀錄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環境、事件真實,客觀反映生活的片種。那麼,紀錄片影評應該怎麼寫呢?我就紀錄片總結紀錄片影評寫作技巧。

一、評主題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全面評價一部作品,離不開對主題的'研究和理解。分析主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

二、評人物

人物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

三、評攝影攝像

攝影攝像可以單獨評論,卻不應與影視片整體割裂開來。攝影攝像既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又不能脫離影片內容而獨立存在。攝影攝像作為藝術創造,不只是對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攝對象的還原,還要看攝影攝像師的創造性勞動,怎樣去表現、創造美與美的形象。一般來說,可從構圖、用光、色彩、鏡頭的移動、拍攝角度、景別等方面進行分析。

四、評開頭與結尾

影視片是一個整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作為局部的開頭、結尾,具有對藝術整體的必要的組成意義以外,還有著深化作品意義、構成作品藝術巧妙性的特殊意義,可以在未脫離影視片總體的前提下,單獨地回味和評論。

重要的解說詞以及剪輯方式也可以也可以作為評論的角度。但因為寫作篇幅有限,不可能詳盡到每個點上,只需要選擇3-4項突出講述就可以了,當然,對某一方面深入、細致,提出小論點也是有必要的。

編導藝考容易考到的紀錄片見此

《舌尖上的中國》

《公司的力量》

《再說長江》

《沙與海》

《北方的納努克》

《聽禪》

《幼兒園》

《大國崛起》

《故宮》

《美麗中國》

《敦煌》

《絲綢之路》

《俺爹俺娘》

《最後的山神》

《復活的軍團》

;

8. 紀錄片影評怎麼寫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9. 影評到底怎麼寫

影評可以通過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

2、人物評論,單一人物;某類人物;對比性人物;從人物關系評析。

3、場景細節。

4、懸念設置,人物命運為主線,將人物經常處於生死關頭,環環緊扣。

5、矛盾沖突。

6、敘事線索。

7、情節與節奏,戰斗高潮與抒情段落的設置;緊張與舒緩情緒的起伏;鏡頭節奏快與慢的轉換。

8、中外影片比較。

9、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

10、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砭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

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

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閱讀全文

與電影紀錄片影評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秘世界歷險記大電影1 瀏覽:676
4k資源電影 瀏覽:132
二戰電影戰爭與回想 瀏覽:388
電影五鼠鬧東京在哪裡拍攝 瀏覽:964
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班真實經歷 瀏覽:686
免費看永無止境電影 瀏覽:462
兩把半圓刀是什麼電影 瀏覽:537
兩個哥斯拉的電影天堂 瀏覽:924
電影鬼胎手機免費看 瀏覽:744
愛情來的時候微電影 瀏覽:541
電影2020下架的在哪裡看 瀏覽:876
播放動作戰爭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47
記得我電影完整版觀看西瓜 瀏覽:676
做個電影網站APP 瀏覽:827
ck手機電影網倫理 瀏覽:292
功課沒做完不能去看電影改為反問句怎麼寫 瀏覽:405
世界公認十大感人勵志電影 瀏覽:534
關於怪獸的一系列恐怖電影 瀏覽:939
手機拍攝電影特效軟體 瀏覽:119
黑街主題歌的電影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