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甘南藏戲的代表劇目
從1946年第一部「南木特」藏戲——《松贊干布》的創演,到現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演出中,無論在演技水平上,還是在劇目數量上,都有了很大發展。據初步統計,除排演《卓娃桑姆》、《智美更登》、《諾桑王子》、《達巴丹保》、《朗薩雯波》等5部傳統的八大藏戲劇目外,還創演了藏族歷史題材的劇目《松贊干布》、《羅摩衍那》、《赤松德贊》;由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改編的劇目有《阿達拉姆》、《霍林大戰》、《降魔》。此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創作排演了現代「南木特」藏戲——《長碑》,累計演出劇目12部之多。
『貳』 朗薩雯蚌的介紹
《朗薩雯蚌》又名《朗薩姑娘》、《朗薩雯波》。故事取材於江孜發生的一件真事及一些民間傳說,寫西藏奴隸王統治時期,美麗的藏族農家姑娘朗薩的不幸遭遇。
『叄』 閻羅王為什麼讓七位仙女還魂
閻羅王讓七位仙女還魂是因為她們的善良。因為七位仙女在世時勤勞賢惠、善解人意,閻羅王讓其還魂重返人間,潛心修佛,解救六道眾生。所以閻羅王讓七位仙女還魂是因為她們的善良。閻羅王讓七位仙女還魂是《朗薩雯波》中的故事。
『肆』 什麼叫八大藏戲
「八大藏戲」指的是《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戲的演出分為三個部分:開場儀式戲「阿若娃」、正戲「雄」和吉祥收尾儀式「扎西」。開場儀式又稱「溫巴頓」或「甲魯溫巴」,其內容主要是凈場祭祀,祈神驅邪,祈求祝福,並介紹劇情。出場人物一般有:甲魯二人,溫巴七人、拉姆七人。
傳說這三種人物是根據《曲結洛桑》劇中人物演變而來。甲魯是王子,溫巴是漁夫或獵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時先是溫巴戴著面具又唱又跳,然後甲魯領著一群仙女出場歌舞,藉以介紹演員,講解正戲的劇情,招攬觀眾。
「雄」是正戲,先由「溫巴格更」(即戲師)用快板韻白介紹故事情節、地點、環境、人物造型、唱詞等,然後人物上場。演出時間長則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則二三小時,皆由戲師控制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