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近幾年沒有經典的電影出現了
近年來,國內的電影,電視劇行業的發展趨勢說成異軍突起也好,還是迅猛發展也罷,都是當今社會經濟大發展的一個縮影。資本規模在影視行業的擴軍給了中國影視行業最充分的機會,如虎添翼,近年來國內大大小小的電視劇,電影作品多如牛毛,表現了當代娛樂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同時,新科技和新的表現手法在影視行業充分利用,開闊了影視劇的視野,也給大眾越來越豐富的感受;
不過,筆者想表達的意思卻是,在影視劇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卻很難挑出讓人記憶猶新,能夠千錘百煉成為經典的作品,反而不如上個世紀最後一二十年代,無論是資金也好,技術也罷,抑或演員水平都不及的時代所出來的作品;當然,最近幾年,翻拍之風倒是盛行,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其他故事,之前的經典作品幾乎都被翻拍殆盡,當然,群眾的眼光越來越挑剔,經典的東西一直是經典,卻沒有超越前代,讓當今人引以為豪的作品出來,實屬遺憾。
好在筆者並不是懂這行的人,只是站在觀眾的角度審視評判一番,否則可能列舉出更為苛刻的理由證明我的結論。其實,就直觀的感受而言,當今的電視劇,電影無論在場景也好,還是演員知名度也罷,抑或特效,道具等方面都是強項,能夠製作出各種非常優越的場面和特效出來;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或者這也許成了負面因素,制約了當今影視行業發展的一個因素。
電視劇,電影如同小說歷史發展一樣,都是以講述故事,表現人物,突出主題為目的的,不過較之小說,是更為感官化的東西。那麼強調故事本身,塑造人物形象,增強表現力給予觀眾思考空間仍然是影視的第一要素,否則,不能稱其為「作品」。那麼這里,我可以概括一下,作為觀眾的視角,當今大部分作品不能稱其為經典的絕大部分原因。
經典的電影,或許並沒有太過追求演員,場景,道具,特效方面,首先在於簡介,可追溯,清晰明了的故事線索,引導觀眾進入劇情深處,又能容易給予觀眾啟示。這恐怕是作為影視作品,類似於小說構築手法的第一要素。散亂,矛盾的故事線索絕對是影視劇失敗的硬傷,這正是當今許多作品為人詬病的原因。
場景的精選並不是說場景本身恢弘壯闊或者精緻華麗,高大上的場景並不是表現故事內容的一個方面,反而是針對故事本身情節所選用的能起到烘托效果的場景才是最有用,87版紅樓夢,或者李亞鵬版的笑傲江湖都成了經典,這方面其實是深有考據的。以前的那些經典的美國片,比如美國時代,都讓人津津樂道。
如今的電視劇,電影最喜歡找偶像派,人氣高,形象好的人來沖演, 當然博人眼球非常重要,演員的素質恐怕最根本的還在於演技的精湛吧,對於劇本,文學作品的把握能不能出神入化,恐怕是當今大部分演員所缺乏的,想當年紅樓夢,演員為了演好這部經典作品是下足了功夫去研讀,這種精神恐怕是當今少壯派的演員們所沒有的吧;張國榮哥哥為了演好虞姬,吃過的苦頭恐怕容易理解他成為大眾心中最完美角色的原因吧。老一輩的演員的精神實在是當下演員所匱乏的。
而過於追求特效,這是不是導致人們想像懶散的一個原因就不知道了,特效是為了彌補演技和場景的不足,過於虛幻縹緲的特效除了讓人眼花繚亂,在很多作品裡面並不能為影視作品增分添彩,觀念稍稍成熟一點兒的觀眾很容易對此產生疑惑。並且,過於追求特效會讓特效本身的拙劣暴露出來,反而降低了作品的檔次,這是製作方最不想看到的。
回到作品的意義上來,塑造一個經典的形象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因為一部作品有很多人物出現,不同的作品,有成千上萬的人物形象。如何讓大眾記憶猶新?那麼只有在塑造這個人物上遵從作品本身的精神,不要違背作者的原意,揣摩任務性格,形象,神態,思想等方方面面,方能塑造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出來。人物是故事的骨骼,骨骼不健全,故事能「健康」么?
或許是因為社會發展太快,物質條件過於充裕的情況下,讓人懶散,推出一部作品在歷史和空間的對比情況下,在作品深入構思,仔細斟酌,精準製作上面欠缺,推不出經典作品也在所難免了。
『貳』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首先,這個問題說的,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了,事實上在短片環節中國還是有入圍的。那麼為什麼重頭戲的主競賽單元,也就是說有機會沖擊金棕櫚的電影,中國越來越少了。
2016年是0,2017同樣是0。綜合國力越來越強,按理說中國的文藝方面也應當跟著經濟一同強起來,套用政治課本上的話,那就是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決定的,並反作用於經濟和政治。
事實上,中國沒有出現經濟和文化的悖論,你必須承認,在近幾年中國的影視作品,是差強人意的。16年和17年的國產佳片,口碑都很是不錯。並且在一些新類型的嘗試中,也有了突破。
比方說吧,《百鳥朝鳳》、《山河故人》、《路邊野餐》,這樣的電影顯然不是符合院線口味的電影,但在中國仍然得到了一定的支持。這就是一種進步。並且類似於《湄公河行動》這樣的商業類型片,中國也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一度讓我感到驚喜。而《路邊野餐》,也有幾分賈樟柯《小武》的味道。
所以,中國電影的前景我十分看好,說直白些,一個越來越有錢的國家,電影不可能越拍越爛。
戛納為美法幾近壟斷的局面,中國遲早是要充當攪屎棍的角色的。對於這兩年零入圍,也不必過度擔憂,不契合戛納的胃口而已,其實沒什麼。入圍戛納的那些電影中,也未必部部都比國產佳片好。
『叄』 這兩年國外的電影怎麼都不更新了
都延期了。在疫情的影響下,好萊塢多家影視公司宣布電影撤檔延期的消息,包括《花木蘭》《速度與激情9》《寂靜之地2》《鹿角》《新變種人》等等,歐美電影業正在遭遇巨大沖擊。
『肆』 中國的古裝電視劇和電影為什麼,這幾年越來越差
中國的電視電影業我感覺已經處於停滯不前的出境了 抱著吃老本的心態將5000年來的歷史拍了又拍 你所說的古裝不像古裝原因就是依靠著古代的背景講著現代人的故事所以搞得不倫不類的 我覺得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創新 要古裝吧 一鏟子古裝 要抗戰吧 全都抗戰 不缺乏想像力的國家少的確實對先進事物的認同 說白了 拍太前衛不允許 再一個沒錢賺 收視才是王道 抱怨越多 人氣越忘 沒事多看看美劇吧 守著個100多頻道的電視發現就那麼幾個節目 你不惡心么?
『伍』 香港這幾年的影視發展怎麼樣
我認為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的融合與發展,共同構成中國電影的存在。兩地電影的血脈會通,成為打造中國電影文化及電影品牌、解決當下以至未來電影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和根據。兩地電影的對話與融合,是構成中國電影合作與發展的一種可行的普遍有效方式。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在審美趣味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體現在語言、地域、趣味與價值選擇中。但是,香港電影包含著對電影活動及規律的獨特理解及視角,更包含著中國人對自身審美趣味和文化意識的概括、把握和思考。無論是相同還是相異。香港電影在一定程度上與內地電影是互補的。
最重要的一條其實就是,內地電影的發展和國外電影的大量引進。現在這個社會更加多元化,思想也更潮流和新穎,港片的審美不能代表大眾的審美了。再加上其實內地的人要比香港的人多得太多,有才的人也不會少。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慢慢被發掘出來,有更多的影片可以和香港的一爭高下,甚至會有很多超越香港電影。你們對香港電影有什麼看法嗎?
『陸』 你們有沒有感覺這兩年美國電影質量越來越低了現在是不是最好的中 國電影崛起的時機
這兩年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美國的電影質量確實存在一路下降的情況,就像過山車一樣,現在處於低谷期,中國的電影質量現在變得越來越好。
尤其是近兩年的一些國產大片,包括長津湖等最新上映的電影,不得不說中國的電影比前10年有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演員們的演技還是電影的大製作場面,都有了一個質的飛升。
我們現在回過頭看一看中國電影10年走過的艱辛道路,有很多電影人也受到了埋怨,不理解,但是也有一批始終堅持在崗位上的人,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中國的電影行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柒』 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好的電影和電視劇越來越少了
我覺得,拍片子的人都太年輕,而且都是影視、戲劇這一類的專業畢業的,因而他們很少有時間去體驗 社會 、體驗生活,其實這些演員的 社會 閱歷都很膚淺,並且職場經歷更是簡單。這能拍出什麼好片子呢?
他們生活在他們的生活里,觀眾的生活,他們卻沒有經歷過,他們怎麼去拍出讓觀眾覺得很深刻的片子?
近年來優秀國產劇少,首先是因為英美劇、日韓漫的大量湧入,你的審美情趣與閱片量在不斷提升,過去看起來還行的國產劇相比之下就很一般了。
最後,是資本快速湧入影視劇市場造成的亂象,流量至上導致整個行業的浮躁。但是今年的《上海堡壘》已經表明觀眾在用腳投票了,Ip、小鮮肉、粉絲經濟只是一時的,退潮時總能看到誰在裸泳。
近些年的可以稱為優質的影視作品屈指可數,我認為離不開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大部分人變得浮躁了,很多導演都是為了金錢。
真正喜愛的人、願意拍好作品的人變少了,不願意動腦去拍新作品,動不動就翻拍,但也難勝經典。
第二、腦殘粉變多了,明星不好好拍戲,也有很多錢賺,不背台詞說數字的、不去現場拍戲PS扣圖的。
有些人寧願多花時間想著怎麼賣萌耍帥,也不想著去提升自己的演技。
第三、流量為王,為了流量無下限,宣傳新作品不靠質量,靠緋聞炒作。
有些人沒有作品也可以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去蹭紅毯。
那是林子大了,選擇多了,觀眾欣賞水平提高了,爛片多了的原因
感覺電影創作者們被限定的尺度,根本裝不下人性原本具有的廣度和深度。
創作者們在有限的題材內閉門造車,還要左右騰挪避開所有可能不過審的雷點——一來二去也就避開了那些能打動觀眾的點。
就那些表面化的笑點,就那些程式化的煽情,被換湯不換葯地使用了那麼多年,還怎麼讓觀眾買賬,它們甚至無法匹配從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這批觀眾的智商。
創作無自由,則藝術無意義。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心太浮躁。
兩方面的人心:
現如今狂熱粉絲的群體一般在初、高中的年紀。他們有時間、有金錢去追星。這個年紀主要是被顏值和唱跳吸引,這也是最近幾年選秀和女團火爆的原因。
這些觀眾想看的是偶像參加綜藝、參演電視。他們不管演技有多爛,劇情有多爛,只有有愛豆出現,就絕不容許別人說不。
既然觀眾無論如何會買單,那還有什麼好說的,掙錢就對了!
只要炒好人設,就有觀眾買單。這無論對偶像還是對經濟公司都是好事。這意味著變現塊,上升速度快。
所以他們不會去管演員是否演技合格,劇本如此,先把偶像退出去,樹立成多棲偶像就成了。反正,演技混著混著就有個差不多了。
對於導演和編劇來說,偶像賺錢快,還沒有演技,爛俗的言情劇、甜劇、輕喜劇就成了首選。
這類劇不需要花費太多心思,不需要田鐸演技,只要編劇設計的夠甜、夠曖昧就足夠了。
有一句話叫「劣幣驅逐良幣」。既然劣幣能夠達到良幣應有的效果,甚至還能超越大部分良幣,誰不想去做良幣?
如果言情劇能獲得成功,誰願意耗資無數去拍帝國劇?如果輕喜劇容易獲得成功,誰願意花時間去構思懸疑劇?
加上國產劇的「河蟹大神」,很多好的設定和劇情都會被剪輯,讓導演和編劇只能在框框內活動,思維已經被禁錮。
除去自身原因,外部原因也很重要。
如果沒有看過精彩的、什麼都敢說的韓劇、美劇、日劇,你肯定不會覺得國產劇怎麼樣。畢竟還有泰劇、港劇、越南劇。
但現在網路方便,很多人已經養成了韓劇、美劇等節奏快、敘事順利、題材大膽的模式,在來看還處在圈錢階段的國產劇,自然難以下咽!
而且美劇、韓劇在劇集模式上仍是邊播邊拍邊剪的形式,無論是導演還是編劇都能最大程度把握觀眾的需求,適時修改,當然效果很好。
而且作為電視劇靈魂的編劇,收入也會參與到電視劇的收視率上,跟自己的錢包有關,自然格外上心。
總之,國產劇已經迷路了,滿滿看吧!
現如今中國的影視劇行業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一年能量產幾百部影視劇,但是這幾百部之中能被稱為良心好劇的屈指可數。為什麼好的電影和電視劇越來越少了?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編劇亂改劇情、資金運用不合理、部分演員沒有職業道德、資本運作。
第一,編劇亂改劇情。
現在許多電視劇都是根據熱門網路小說改編的,但根據已經發生的狀況來看,不能稱之為改編了,完全就是編劇的糊編,借著原著粉的激情,把原著粉當傻子一樣糊弄。
2015年夏天,有三部令人期待的電視劇播出,分別是《花千骨》、《盜墓筆記》、《琅琊榜》。其中宣傳聲勢最為浩大的《盜墓筆記》看得我是一臉懵逼,再其次就是《花千骨》,說起來就是一個憂傷的事情。
在同學的推薦下看完了《花千骨》的原著小說,被裡面的劇 情感 動得一塌糊塗,為小骨悲慘遭遇而憤憤不平之時,傳出要拍電視劇了,那叫一個期待,結果電視劇《花千骨》剛一播出,我就氣得吐血啊,動作指導不知道找的誰,道具也就不說了。
關鍵是從第一集就開始改劇情,一直改到大結局,什麼生死劫,十大神器被改得面目全非,更要命的是主角花千骨的終極身份世上最後一個神——妖神,硬生生的改成了什麼女媧後人,跟霍建華談戀愛演電視劇就非得是女媧後人才行唄?
改劇情可以改,為了減小拍攝難度可以理解,但沒有讓你重新創作一部呀,有這功夫還花那版權的冤枉錢幹嘛呢?你看看比你後播出的《琅琊榜》人家也改劇情了呀,但是人家沒有改動故事主線,還原了原著小說百分之九十的內容,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忍痛看完《花千骨》之後我就有種不詳的預感,果不其然,之後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大部分都是編劇的自娛自樂,糊弄書粉。就拿令人更加痛心的《誅仙》來說,電視劇剛一出來就被書粉無情吐槽,沒想到後面弄了個電影版的,好傢伙!真的是氣死人不償命啊!
第二,資金運用不合理。
高亞麟曾經在采訪中講過,中國影視演員的片酬已經傲然全球,拿得比國際影星都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影視演員們的高片酬就一直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而且是越來越高,就沒有下降的趨勢,最終有關部門忍不了了,出台了一些措施才把勢頭止住了。
演員的片酬高,自然用於拍攝的資金就少了,一部劇男主和女主就拿走了拍攝總投資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還要用於拍攝、其餘演員的片酬、後期製作等顯然是不夠的,自然在其它地方導演就會能省則省,就會弄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道具出來和連五毛錢不都值的低級特效,例如《斗破蒼穹》中的一系列道具和垃圾特效。
演員的高片酬,導致了資金的運用不合理,拍攝製造粗糙,自然就會成為爛片了,特別是玄幻劇中需要大量的特效,沒有足夠的資金怎麼能夠拍好。當然也有拍得好的,例如17年的《香蜜沉沉燼如霜》就是一部良心好劇,不說多了,至少估計百分之八十的資金用於拍攝上了,特效炸裂。
第三,部分演員沒有職業道德。
現在許多的演員拿著高片酬,卻沒有一點職業道德,有點名氣就在片場耍大牌,要求導演准備這准備那的,到了片場天氣太熱不拍,天氣太冷不拍,一個鏡頭拍完之後就要休息半個小時。
背台詞是一個演員的基本素養,不止一位演員曾在采訪中提到,有的演員在對台詞時數數字,就像機器人一樣,你指望這樣的演員能帶給你什麼好的表現?想都不要想了,其演技也不要多說什麼了。
演員拍戲是很辛苦,但你就是干這一行的,就應該有吃這個苦的覺悟,像某些演員上個廁所都要專門開車送她到幾公里外的五星級酒店裡面去上,趁早離開這一行吧!
第四,資本運作。
毒叔曾在采訪中講過,有的公司明知道拍電視劇不賺錢,卻還是要拍,就是因為有資本運作在裡面,他們不指望電視劇賺錢,而是想方設法的將股民手中的錢圈走,就這你還指望他們能給你用心拍好電視劇。
一個明星剛剛注冊一個工作室,注冊資金幾千萬,第二天就被公司以幾個億的價格收購了,你能想像嗎?資本運作的水真的是太深了,難怪優酷上有那麼多不堪入目的垃圾電影。
中國影視行業近幾年拍出了無數的爛片,最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編劇魔改劇情,資金運用不合理。當然也希望導演們多長點心,多拍一些良心好劇和電影,不要再辣我們的眼睛了。
為什麼好看的電視劇和電影越來越少,我個人分4點進行分析。
1、劇本
好的劇本越來越少。這種現象又不只出現在劇圈,動畫圈也一樣,就是因為好劇本太多了觀眾口味都被養叼了。好的劇本是需要優秀的監督和選角烘托的,而且還要符合當下時勢,重拍一遍花美男不代表會有當下青年的審美
2、導演
導演的能力大不如前。我們常常說,導演要具備兩個能力:一是要具備導演的創作能力;二要有判斷能力,特別是敘事和造型表達的能力;我們可以籠統的稱之為藝術感受力和直覺。而現在市面上二流的「導演」也很多,他們可能只是為了博得導演的頭銜圈錢,拍攝了某部不成情節的爛片、短片就自詡為「知名導演」。在很多拍攝現場,你很容易認出他們來。他是現場最白痴的一個,一屁股坐在監視器前從開工到收工,通常不懂攝影,不懂分鏡頭,不懂表演,叫聲"cut"和"ok"就是他的全部工作。
3、演員
以前的演戲門檻比現在的高。以前的演員有一身耐打的演技,專業素質過硬,有著對自身職業的高度熱愛,懂得苦心研究不斷融入自己的角色,賦予角色生命力,讓角色更加立體,也更得人心,自然難以出現演技尷尬的時候。
演員責任感降低。在很多明星看來,演戲只不過是提高知名度的一種方式,不過是賺錢的一種手段罷了,接戲不在乎劇本的好壞,不在乎自我的定位,只要片酬夠高,爛戲也要接,既沒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也沒有正確的職業精神。
4、出品方
出品方要有高標准和高要求,才能保證一部作品成為好作品,經典作品。對演員要精挑細選,才能慢工出細活,電視人敬業的精神,對作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自然不可容忍有演技不好演員充斥其中,破壞自己的作品,正是這種對作品的高度責任感,讓他們創作出了一部部精品。
老一輩電影人真的是對膠片尊重,對來影院的每一位觀眾生命中的120分鍾都極盡負責。為什麼好電影越來越少,因為壓根就不把它當做電影來愛,而是生命。
而如今,在演員方面,流量明星當道,整容臉、阿獃臉充斥屏幕鏡頭,很多藝人沒有經過專業的表演學習就被當做搖錢樹硬上,製片方覺得票房有保證了哪管什麼演技質量。《演員的誕生》這個節目上很多好演員說過,因為知名度不高、生孩子等等原因,導致自己要不停地裝嫩,尤其是女演員,很多人年過30就已經接不到劇本了。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上一次像章子怡這樣的演員出現在大屏幕上得追溯到幾年前。。。
劇本方面,為了拉到更多的廣告收入,編劇們也是費盡心思硬插廣告,玩劇情植入玩到飛起,卻使得影片本身劇情充滿雞肋。看開頭就能猜到的結局,男女主角永遠相愛又錯過愛愛愛不完的橋段,總覺得換個陣容就是一部新的一樣。
但是這並不意味這說好電影將很難尋覓。徐崢說過,好演員的春天就要到了。電影圈一直都有這樣一批不只追求商業大片的電影人一直在各自的崗位上堅守。我也希望好演員的春天盡早到來,多一點像《我不是葯神》這樣的好片出現,滿足觀眾挑剔的味蕾。
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
『捌』 為什麼感覺周潤發這幾年的電影一點都不好看,沒有以前小馬哥的風采了
感覺周潤發這幾年的電影一點都不好看,我個人感覺是因為個人的理解的價值觀不一樣,發哥每個階段出演的電影都會在價值方面上,有很大程度的跨越,順應時代的變化以及文化潮流而選擇出演電影的內容。
但隨著影視界的逐步發展,電影的價值觀在明顯強調,近幾年發哥的電影也開始轉型到喜劇情感檔,在《澳門風雲》系列中,發哥扮演兩個不同的角色,一個是魔術師,一個是賭神的身份,兩種風格的混合,再加上傻強和張家輝的配合,讓劇情更加偏向搞笑的風格但是還是離不開賭界,更多的是強調價值方面。
但話又說回來,不管是演技還是風格,周潤發都在極力演繹的道路上,發哥還是你發哥,小馬哥風采依舊!
『玖』 這幾年怎麼沒看到葛優新拍電影了
最近幾年葛大爺不是沒有新電影,只是少了。近兩年只有兩部電影,《決戰食神》實在太爛,以至於根本沒傳播開來,票房口碑都奇差,自然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羅曼蒂克消亡史》葛大爺扮演陸先生,可惜太小眾,一般人有點理解不了,所以很多人也不了解。再往前15年,14年都沒有作品。和他90年代一年拍5、6部電影比,可以說相當低產了,不是不拍,而是減少了,因為葛優今年已經60了,你以為葛大爺還年輕,那是因為光頭不顯老!其實他是57年的,現在已經60整了。一個60歲的大爺,一年拍一部片,這個速度可以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