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影訊 > 畢贛怎麼不拍電影了

畢贛怎麼不拍電影了

發布時間:2022-12-12 01:33:13

A. 畢贛的介紹

畢贛,1989年生於貴州凱里,山西傳媒學院08級編導專業畢業。天畫畫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簽約導演。12012年,他拍攝的黑白短片《金剛經》獲得香港ifva電影節特別表揚獎。《路邊野餐》是他大學畢業之後的第一部長片。22015年11月21日,畢贛憑借《路邊野餐》獲得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B. 《地球最後的夜晚》年末上映 畢贛:可能犯困但也有趣

《地球最後的夜晚》年末上映 眾主創亮相首映式

2018年的最後一天,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將在全國上映。昨天,導演畢贛攜湯唯、黃覺、陳永忠三位主演在北京亮相電影首映式,現場還原了各自在拍攝過程中的「心醉時刻」。導演畢贛的「心醉時刻」發生在一場拍火車的戲中,「我的小孩從家裡來看我,突然覺得他一下子就長這么大了,因為我好久沒回家了。」湯唯的「心醉時刻」發生在最後一天拍3D長鏡頭的時候,「看著天緩緩亮起來,那一刻特別夢幻,我到現在一直記得。還有一個是在旋轉房間的那場戲,我當時想這個房子真的能轉么?最後真的轉了。」陳永忠的「心醉時刻」發生在與湯唯一起唱KTV的時候,而黃覺的「心醉時刻」則發生在他與湯唯的吻戲時,「錄音師告訴我能聽到我的心跳聲。」而湯唯還原的現場則一點都不浪漫,「我們在深山裡拍戲,突然覺得我手上爬著什麼東西,特別長,但導演不喊停我也不敢動,他一喊停我趕緊甩手,原來是一支螳螂爬到我手上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個關於愛情、背叛、慾望、信念的故事,前半段是一個非線性的故事,後半段則是用一個長達近一個小時的3D長鏡頭演繹了一個夢境。「在看電影的時候,電影中的前半部分是現實,可能會讓大家犯困,但那種困並一定是不好的,我如果狀態不好,我也會困,但進入夢中的時候,你卻會醒過來。這個特殊的狀態,也是有趣的。」

對話導演畢贛

關於湯唯和她的角色

北京晨報:湯唯說在看過您的《路邊野餐》後,特別希望您能邀請她。您是怎麼找到她的?

畢贛:在寫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腦海中想像的是她的形象。寫劇本之前,我不了解她,只是那張面孔,就足以讓你去創作。前半部分湯唯出演的是一種在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女人,想不到比她更合適的了。然後我聯系了湯唯的團隊,給了她梗概,她的團隊很喜歡,然後就安排在香港見面,當時她正在拍廣告。劇本的邏輯是,前半部分的湯唯是一種只有在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女人,接近一個蛇蠍女人,後半部分的她是一個真實的人,也是真實的時間。

北京晨報:《地球最後的夜晚》有湯唯、黃覺、張艾嘉這些知名演員加入,這次拍攝過程與以前有哪些不同?

畢贛:大家有個誤區,好像我是一下子就用了職業演員,但大家不知道陳永忠跟我合作已經有六七次了,2010年我們最初合作,都不知道怎麼拍戲。從第一部作品到《地球最後的夜晚》,算起來已經八年了。對我來說,他就是位職業演員,所以我並不是突然就用對了一群職業演員。只不過,大家所認為的職業演員,他們的大局觀更清楚,演過很多戲的人,了解工業流程,陳永忠和我都不知道。

北京晨報:與湯唯合作有哪些難忘的細節?

畢贛:之前在電影發布會上,主持人問湯唯,你覺得自己和非職業演員有什麼不同,湯唯下意識地說,有不同嗎?我特別感動。他們雖然是明星,但也是這部電影中的一個角色,他們尊重每一個身邊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對手的戲,這個細節很觸動我。湯唯總是捍衛她的角色,她說這個角色做所有事情都有她的原因,她不覺得她不堪,甚至覺得很驕傲。有時候接受采訪,有人說這個角色不好,她就會反駁,這種捍衛也讓我很動容。

關於非線性敘事和3D長鏡頭

北京晨報:《地球最後的夜晚》後半部分理解很容易,但前半部分是非線性敘事,有人說「看不懂」,也有人說看困了,您怎麼看?

畢贛:這是敘述的障礙。後半部分理解很容易,不是因為它通俗,而是因為前半部分給了你信息,有很多餘地。其實,後半部分文本是很跳躍的,也是一種障礙,但因為前半部分障礙給你的支持,讓你排除了後半部分的障礙。看完整部電影,有機會再看的話,你能發現,前半部分會好理解了。這個女人的命運,就是從「今天」晚上開始發生變化的,她離開小鎮去到凱里,被騙是她命運的開始,這樣你就會理解前半部分。這就是電影有趣的地方。

北京晨報:和《路邊野餐》一樣,《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有一個長鏡頭,比前者還長,而且是3D長鏡頭。您能復盤一下當時的拍攝過程?

畢贛:一句話,很簡單:讓觀眾去觸碰到夢的感覺,就已經夠了,意義達到了。體會到在夢里的感覺,這個觀影體驗會很好很特殊,電影不就是這樣么?復盤那個過程是枯燥的,無非就是排練,技術准備,劇本根據現場做的改動,演員的綵排,沒有任何趣味。大家總是想了解困難,其實每一點都困難,每部電影都不容易,但一部電影好不好跟它難不難沒有關系。我從來沒有主動說一次,我的電影拍得多艱辛,從《路邊野餐》到《地球最後的夜晚》,只是被問到的時候,我會說像死裡逃生一樣。

北京晨報:超級長鏡頭可能會被視為您的一個標簽,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畢贛:我不在乎,大家怎麼想都可以。我拍戲的邏輯不是這些,一個導演回應各位的評價,都不是靠嘴來說,也不是靠一兩部電影,而是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慢慢地回應,最後大家都會變成我的朋友。

關於電影觀眾和票房

北京晨報:兩年前《路邊野餐》上映時,有報道稱您認為文藝類型片的觀眾還沒有發展壯大起來,過了兩年,您現在對票房、觀眾類型這些問題的想法有沒有什麼變化?

畢贛:我不是這么說的。我說的是,喜歡藝術的人分布在各種各樣的世界中,是難以找到他們的,電影的播放渠道畢竟是有限的。我也找不到他們,他們也找不到我,大家就這樣永遠的在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上。作為導演,不是為了尋找觀眾,這不是我的領域,我把我的電影拍好,看誰有緣分,可能這次的緣分大一些,所以有很多人來看。

北京晨報:現在《地球最後的夜晚》票房預售情況非常好,您有什麼看法和感觸?

C. 畢贛導演姑父(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 。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與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電影節場景中的UFO類似,他的電影在中國獨立電影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不協調。 這並不是說畢的電影脫離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植根於特定的地點和文化,而且,我認為,還有一代人的情感。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異常大膽和廣闊的追求,以精煉電影的夢想和記憶。

在這兩部電影中,畢以他的家鄉貴州凱里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敘述似乎過於充實和復雜,盡管它們的基本動作很簡單,通常涉及回歸、旅行和追尋。 但他的作品是關於「缺失」的,在這部電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時間展開 。穿越時空是畢電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連續運動的技藝,暗示著物理空間的崩潰和超越,以及多重時空的神秘交織。

《路邊野餐》以41分鍾的追蹤長鏡頭為特色 ,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下,沿著山路和窄巷,坐船橫渡一條河,在河邊村莊的附近,追蹤目標人物。《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後半段包括長達一個小時的、挑戰地心引力的鏡頭組合,通過拉索和無人機,將主角從一座山頂上拋向由半廢棄建築組成的迷宮般的建築群。

《路邊野餐》的男主角陳升是一位中年詩人,曾是一名罪犯,在凱里的一家破舊診所工作。(演員陳永忠是畢的姑父,曾短片《金剛經》中出演了詩人兼歌手。)陳也是侄子衛衛的看護人,衛衛是陳「混吃等死」的弟弟「老歪」的兒子。畢在片頭30分鍾生動、零碎地介紹了他筆下的人物和他們周圍臟兮兮、堆滿垃圾的環境。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回踢著球,一雙藍色綉花拖鞋漂浮在河床上,這些神秘的插入物具有追溯意義。 接著通過一把蠟染印花雨傘,無處不在的鏡像,喚起一則又一則神秘的詩歌旁白。

當陳在地下隧道里尋找香蕉,或者當新聞報道著一個神出鬼沒的「野人」的消息時,電影往往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空間是有限和不穩定的:搖搖欲墜的游樂園是穿過一片茂密的植物;陳的房子就坐落在瀑布的正下方;在沒有任何警告或解釋的情況下,一輛正在行駛的火車的圖像出現在牆上。

《路邊野餐》讓我們得以一窺銀幕上很少出現的貴州的亞熱帶地區 ,那裡綠樹成蔭,氣候濕潤,有許多河流、洞穴和陡峭的石灰岩。貴州也是幾個少數民族的故鄉,這些少數民族占貴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畢本人來自苗族,傳統的苗族文化以蘆笙、竹製管樂器而聞名。

畢的專業是文學,他把自己的一些詩歌改編進電影。它們的作用就像電影中的許多其他東西一樣,不斷地誘導人進入恍惚狀態,甚至關鍵情節點,包括陳的基本背景信息,都嵌入在夢幻的段落,包括他死去的妻子。

後來《路邊野餐》幾乎變成了一部公路電影。陳離開凱里去尋找被「老歪」賣了的衛衛 。陳還受老同事趙達清的委託,把幾件紀念品,包括一盒磁帶和一件印花襯衫,送給一位多年未見的舊情人。這段旅程將他帶到了盪邁村,在這里電影逐漸顯露出一種時間扭曲交錯的形態。陳漫步在盪邁村,鏡頭偶爾離開他身邊,陪著其他角色,他還一度參加了一場路邊音樂會。這種不可能的微妙的時間短路,是記憶還是預感,還是兩者的結合?騎摩托車接送他的年輕人是衛衛,給他洗頭的理發師長得像他死去的妻子。

這段長鏡頭就像《鳥人》及其同類影片一樣,這往往是一種對導演才能的展示 ,其中重要的是連續性的幻覺。但畢更關心的是將塔爾科夫斯基的「時間壓力」概念推向極限,直到沖破現實的堤岸。這個技巧通過最簡單的電影剪輯手法就能實現,但剪輯常常意味著時間的轉變,而畢拒絕這樣做。

在佛經《金剛經》中有句話,它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而這部電影的最終目的是一個單一穩定卻又飄忽不定的現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還有其他非精神的背景影響了畢贛的鏡頭語言。在采訪中,畢自嘲地挖苦道,他將自己長期以來的才能歸功於自己作為婚慶攝像師的背景,正如他在電影中追溯發廊和旅行的鏡頭一樣,他的母親是一名理發師,父親是一名司機。

簡而言之,畢對電影創造精神空間和傳達身體感覺的潛力很感興趣(他最近最喜歡的10部電影包括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 他的抱負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地球最後的夜晚》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一幅不合時代的馬賽克插畫,後半部分是一場夜間的夢。這部電影將《路邊野餐》的范圍擴展成一種流派,本質上是用更大的預算進行了各種類型的混音,演員陣容中有了像湯唯和張艾嘉這樣的電影明星。畢說他想在電影中用渴望的畫外音表明王家衛「 每當我看到她,我知道我又在夢 中」,這種抑揚頓挫的感覺。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羅紘武(黃覺飾)是另一個漂泊的孤獨男人,被失去和遺憾所困擾 。他前往凱里,那裡有各種各樣的護身符,一張塞在破鍾里背面有電話號碼的照片;一本綠色的書,裡面有一個咒語,可以讓房子旋轉,喚起大量的記憶。「活在過去才可怕!」一個角色說。在凱里為父親舉行的葬禮上,羅回憶起老友白貓和舊愛萬綺雯。萬綺雯的黑幫男友殺死了白貓。

這部電影上演了一場過去和現在,或者是現實和想像之間的拉鋸戰。當羅回憶起他和這個只穿綠衣服的蛇蠍美人的私情時,他對自己記憶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在今天,他去尋找白貓曾是美發師的媽媽和現在可能有一個不同的名字的萬綺雯。

接下來是一個漫長的,令人興奮的無縫旅行,一個甚至比《路邊野餐》的跟蹤拍攝更加大膽和復雜的壯舉。 羅在這部3D立體電影中第一次遇到的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可能是年紀更小的白貓。小男孩騎著摩托車把他送到一個瞭望台,羅通過纜繩降落到半山腰的一個檯球廳。這里的經理似乎不是別人,正是萬綺雯,但她堅稱自己是凱珍。後來他們二人漂浮到村裡的廣場,一個卡拉ok比賽正在進行中,一位紅頭發的女子,正有麻煩......追蹤鏡頭既冗長又錯綜復雜,因此必須精心設計到細致。但也遇到偶然事件:羅的經歷了這個漫長的夜晚,一方面取決於一場即興乒乓球比賽的結果,另一方面取決於某人在壓力下打檯球的能力。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第一部分中對羅施加影響的人物在第二部分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幾乎每一個細節,包括淡季的柚子渴望、吃蘋果不吐核的白貓、音樂、咒語、監獄窗戶的格柵圖案,都在電影激活的夢境中被重復或改變。雖然眩暈是這部關於痴迷和二重身份的故事最明顯的試金石,但它的結構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同樣結構的《穆赫蘭道》。 有人說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是畫,而畢的《路邊野餐》是詩。畢也公開表達了對侯孝賢、大衛·林奇的欽佩之情

畢贛的電影有一種模糊的遙遠記憶,一種似曾相識的夢境 。如果《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前半部分似乎描述了一種夢的狀態,這種狀態由不斷的滑動和腳下的地面移動來定義,那麼後半部分則模擬了另一種夢,一個清醒的夢,一個自由漂浮的意識的化身。畢很清楚地知道,要避免這么多出神故事的老套陷阱:「一切都是夢」的曲折結局。就必須運用了不同的技巧,使其技術與巨大的辛酸雜技:他保持相機不停滾動,運動中的角色,旋轉的房間,不可燃燒的煙火,都是為了避免「夢中醒來」成為一種「死亡」。

靈犬反低俗助手 體驗靈犬 獲 iPhoneXs 抽獎機會

D. 《地球最後的夜晚》,可以不懂,但必須體驗。(深文)

2018,12,31日晚.

糟糕了,趁著寒風走了好遠才來看這場電影,現在卻發現近視的我沒帶眼睛,電影的字幕好像被打了高斯模糊,人物臉龐好像用了水霧濾鏡。

影片開始了七八分鍾,我的思緒躑躅了一會。拿著啤酒跑到了第一排的空位,這時後面已有觀眾拿起手機以解沉悶,我猜想也有幾對情侶趁著黑色親吻,撫摸。因為這是2018年的最後一天,人們習慣陪伴跨年尋找儀式感。

在說電影之前,我需要說說畢贛。他寫詩,是一個現代詩人,而我覺得他的電影其實也是一首現代詩。

我記得網上一直流傳著一段網紅詩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許多人不知道它的作者是畢贛。

「 許多夜晚重疊,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傾向,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畢贛的其他詩歌,欣賞一下。

一.

「 沒有了音樂就退化耳朵

沒有了戒律就滅掉燭火

像回到誤解照相術的年代

你攝取我的靈魂

沒有了剃刀就封鎖語言

沒有了心臟卻活了九年」

二.

「山

是山的影子



懶得進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執

靈魂的酶像荷花」



「今天的太陽

像癱瘓的卡車

沉重地運走整個下午

白醋春夢野柚子

把回憶揣進手掌的血管里

手電筒的光透過掌背

彷彿看見跌入雲端的海豚」

這里只是選了三首。

我不知道你在讀這些詩的時候時什麼感受?

天性讓你的理智在讀東西時候都渴望捕捉它的邏輯,理清楚它們在講什麼。但是,這些詩歌以及很多現在的現代詩,讀完了雖然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沖擊力或美感,但另一方面,可能你就是不知道它們到底在講什麼。

一個故事?一種哲理?還是一種斗折蛇行的情感?

讀者可能真的弄不清楚這些。這好似一個一個的意想的重疊與跳躍,哪有什麼邏輯性?

同理可得,觀眾也這樣。 因為畢贛的電影就是詩 。

那你可能會問,既然讀詩,很難捕捉它們之間的邏輯,搞不清楚它們到底在講的什麼,說的什麼。但為什麼會有那種莫名的美感?

這里我想搬入一個詞「同理心」。人對人不僅會有同理心。而且對物也是如此。

我們天生就對某些事情抱有某些情感。絕大數人看到蛇、蠍子會感覺到驚悚害怕,男生看到乳房就會覺得溫暖與親近,再比如人與很多動物天生就喜歡柔軟與撫摸等等。以上所提的是我們刻畫在我們基因里的固定情感認知。還有很多事物印象是在逐步成長過程中建立的,因為玩耍,因為經歷,我們會親近自然,喜歡鮮花,小狗等等,當然我們也會蛆就會覺得惡心,看到膿瘡也會滲人,看到那些粗鄙的人也會覺得要避而遠之。

也就是,我們的情感是與外面的物體相連接的。外界的實體可以激起我們的情緒反應,那可反證,我們也可以把我的情緒具象化,比如我們寫作文慣用的比喻擬人手法。我愛你,我不會直接說我愛你,我會說「開門郞不至,出門采紅蓮」,我想你我也不會直接說我想你,而會說:「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紅蓮,骰子都是情緒的借景抒情物。

所以在我們心中有一家鋼琴,各種意想若代表的情緒就是一個琴鍵。當你說「凌霄花」「夜鶯」「險峰」這樣東西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就會彈起關於它的情感。

最經典不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而現代詩歌也是這樣,各種具象化的意像就像一直鋼琴家,彈奏一段音樂。潮濕的石頭」「抱著盒子的姑娘」等等,導致了「悲傷」「憂郁」「小幸運」等等各種情緒在你心裡逐級跳動,就像一種關於情緒的音符,do、re、mi、fa、sol、do~ mi..... 意像的跳躍讓情緒搏動,感受就脫然而出。

其實就跟老師讓我們評析古詩的修辭手法一樣,只不過現代詩更不講究前後順接的邏輯性。

現在回到畢贛的電影《路邊野餐》與《地球最後的夜晚》,很多人都說看不懂。主要因為我們的習慣認為電影就是要講述一個故事,一個哲理,或者一段沉重婉轉的情感。我們總拿試著去理解它。但是如果我們拋棄這種看法,不要嘗試著去理解它。

完全讓電影的意像敲動我們心中的鋼琴,讓他彈奏一段獨特的體驗。這時候你就會體會到接連不斷的意想帶給你的體驗。

如同欣賞一段純音樂一樣。不要把理性代入到音樂中,也不要去尋找固有的邏輯,只是體驗。

這是我眼裡畢贛的電影的魅力之處。很多人說看完畢贛的電影,明明不知道講的啥,但還是會有不明覺厲的感覺。這就是因為電影給你營造了一種氛圍,它給予觀眾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

光是明白這一點還不行,一個導演一個創作者還必須知道如何把一個接一個的意像鏈接起來,放在一個地方,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而畢贛用了一種極度巧妙且特殊的鏡頭完美地把它們表現了出來。

首先,畢贛用了很多第一視角畫面。這種畫面年輕人肯定很熟悉!因為電影用的就是吃雞等第一系列游戲的第一視角畫面 ,一個要去哪,要怎麼樣,要做些什麼事情。 在加上前面2D的平敘,突然切換到3D的夢境, 觀眾好像覺得你就是在跟著個人走,跟著這個人去體驗一些事情,一場夢境。

再者,就是電影飽受爭議的長鏡頭。李誕說:「這部電影好像在拍的時候開了機就忘記關掉了」,確實這這樣,《路邊野餐》用了45分鍾的長鏡頭,而《地球最後的夜晚》更過分,用了六十分的長鏡頭。 換句話,也就是你跟在一個人屁股後面整整走了一個鍾頭 。這種表現是方式是電影前所未有的。但是畢贛導演下的長鏡頭不是一成不變的死畫面,而是一直在講述,反而形成了一種 重章疊沓 的感覺。

電影的長鏡頭總是跟著一個人再走,但是走著走著人物主體突然拐進去了一個小屋子或者別的小路,但這個鏡頭還在走,鏡頭裡面路過了打撞球的青年,飄過了台階,又遇見了一頭馱著一袋蘋果的馬,但又突然在下個轉角處,主人公又正好出現,正好接住,繼續往前走。這種長鏡頭帶給人們是無可匹敵的真實感。好像一首歌的副歌唱完,但音樂沒停,在某個節拍又響起人聲,繼續演唱,如此完整和諧。

看他的電影我會想起小說《情人》裡面的描寫手法。

簡在中國男人的屋子裡與他度過了17歲的初夜,屋內生殖器的聲音,女人的呻吟,床的晃動,床邊的窗戶,窗戶外的街道,大街上中國菜的味道,吃飯的嘈雜的人聲,遠處的大海...筆觸由近到遠,再由外面的一切回到這一張床。 中間好像沒有隔斷,好像他們都是一體的,綿延不斷的和諧。

第一人稱視角+3D景深體驗+永不停止的巨長鏡頭=如夢境般真實的體驗。所以看畢贛的電影,你應該帶著全然的體驗過去。

以上是梳理的個人的關於電影的看法。

總體來說,就是如詩般的意想與獨特的觀影體驗。但是很多觀眾為了尋電影的邏輯與意義而忽視了這些,覺得作者實在是無病呻吟,嬌柔做作 。

接著,你說你這個電影是毫無邏輯的嗎?這肯定的是錯誤。

畢贛在十三邀的時候說:「我拍電影,我不會把它直接表達出來,我會用一種比喻的形式表達出來。你看不懂也罷。我拍電影也不是為了讓你看的。」

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畢贛電影充滿了玄虛與意像。

你看他的電影,首先得知道他是一位詩人。

你看他的電影,首先你得喜歡讀詩。

一個詩人在寫詩的時候時全然沒有邏輯的嗎?肯定不是。

有一個例子。有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說,你想寫詩嗎?

學生說想。老師說:「好,那你現在閉上你眼睛。看看你的腦袋會想什麼」。

「我想到了大樹,草地,我的爸爸」

老師說:「不要停接著想」

「小時候追著跑的鋼圈,摔倒的傷口,還有一直黃色的狗...」

「好,睜開眼睛,現在把它們運用文字描寫出來,再加以一些韻律與節奏,就成詩了。」

心中這些畫面的跳躍也暗含著一種感性鏈接關系。它可能源自個人記憶 ,心理症結或者別的因素。

那些看不懂的詩歌其實也是有邏輯的,只不過這種邏輯可能只有作者或者少數人知道。

說實話,畢贛想要表達可能根本沒有什麼深沉地哲理或者一個令人驚掉下巴的故事,他要表達或許僅僅是他的某種情緒,他的殘缺的家庭夢影,或者是他壓抑在心底的某種渴望與重建。

畢贛利用詩的工具與攝像機的鏡頭把這種夢境與迷思具象化了。

電影中處處都是意像的重疊與夢的混亂。

萬綺雯和羅紘武之間野柚子的賭約,房間旁漏水的也柚子樹,那個歌廳的名字也叫野柚子。萬綺雯給左宏元的人叫老A,後來他被左宏元殺掉。「白貓」的屍體在礦洞被發現,現場遺落了一張黑桃A的撲克牌。萬綺雯告訴羅宏武懷孕時羅紘無說他可以教孩子打乒乓球,後來在那個山洞中那個帶著鬼面具的孩子卻要求和他打乒乓球.. ..

這些野柚子,黑桃A,白貓,綠皮書,乒乓球等等...這些意像後面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對過去的糾結與遺夢。

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詳細給我們闡述了人是怎樣過通過夢去處理自己壓抑的情思或者未滿足的缺陷。在他的各種臨床案例給我展示夢的復雜與神秘性,一個女生經常夢見蛇可能證明著她對陰莖的某些情感,從高處墜落的夢可能暗含著著現實中的拋棄,夢里的馬可能象徵你的母親...... 本我一直在被超我壓抑著,那些原始沖動、情思、慾望沉浸在我們深不見底的心海,因為他們害怕道德標准、世俗眼光的審判的獵槍。只有在夢中,它們才敢把自己精心偽裝起來,騙過城牆門禁的檢查,出來透口氣,跳一支舞,然後在天亮人醒之前趕緊繼續躲避起來。

這樣你就可以帶這一種重新的眼光去審視畢贛的電影中的意像了 。它關於夢,關於詩,關於藝術的具象化,關於最深層的壓抑與人性...

夢,是個太神奇的東西了。

科學已經證明夢與人壓抑的慾望,與白天的學習記憶,與腦電波的摩擦放電有關。但我們對夢的認知只是冰山一角。還有一些是未被證實的。

當我們深度睡眠的時候,我的腦波是在5Hz以下,而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睡眠可以與地球磁場發生共振,也就是當深度睡眠的時候,人與某些東西是不是就統一了呢?愛因斯坦證明時間空間的不存在。多數人都知道夢會把時間與空間扭曲。

在畢贛的電影中關於時間扭曲的象徵物隨處可見,《路邊野餐》裡面的火車,《地球最後的夜晚》中的表。

夢里與過去與未來,現在還是一個謎 。

榮格的關於夢的集體無意識中阿尼瑪、阿尼姆斯、莎樂美印象是否真的存在?

影片《地球最後夜晚》中男主終於抵達了傳說中的母親就職的歌廳後,緊接著就是問出「她多少歲」此時,在電影的畫面里,我們已經分不清哪個是母親,哪個是情人,可能她們是同一個人,也可能是俄狄浦斯情節的表現。

這不就是典型的最心底潛抑在夢中的表達。

而你要知道畢贛導演從小父母離異。而電影拍攝的所有地點也是畢贛的老家,凱里。(這里並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

回到電影,羅紘武拿著武器在問清楚那個類似母親形象的女人要私奔的原因後,他釋然了,然後用槍逼迫著那個男人帶走母親。這其實是羅紘武的一種自我解釋。母親說:「我吃了太多苦,而他那裡的蜂蜜很甜」。 因為母親拋棄了他,他一直從小抑鬱於心,好了,現在知道母親要走的原因了。所以我不再恨她,我也不再對自己疑惑了。

心理醫生在治療一些在某些方面有心理陰影的病人的時候,會採用催眠手法。病人可能因為小時候的一次不好的經歷而有一些不正常恐懼。當他們被催眠後,催眠師讓他們回憶最初的那次經歷,而這些經歷在現實生活中是被病人一直壓抑著的,比如一個孩子可能因為母親的某次拋棄而缺乏安全感,後來經過大面積移情而滲透到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催眠中,醫生引導病人回到那個根源,會重塑或者轉移那段經歷,播下愛的種子,從根底上修正認知。

影片中這個片段其實和上述的那個催眠原理一樣。從認知上,盡管真相可能不是這樣,但是這樣就是可以把自己從無期徒役中解放出來。

影片中到處相互聯系的意像是這些矛盾 間接表達 或者 自我化解 。

當羅紘武要離開那個小男孩時,他問:「門不關,不怕有人偷東西嗎?」少年答「除了你誰還會來?」 這個打乒乓球的少年是主人公那個被打掉的孩子的自我解離。

但扒去層層喻體與掩飾之後,這個電影其實真的沒有什麼深刻的東西。

他只是一個人的故事。畢贛只是把一個平常個人的壓抑下的夢境展示了出來,它是架構在時空的扭曲與永恆之上人的情感的輪回與裂變。

我想起來張愛玲《金鎖記》中的一句話: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畢贛把壓抑的夢出來,因為夢境善於偽裝,所以電影也很難懂。

如果能弄清楚情節之間、意像之間的關系,那就明白電影的表述了。但是這些東西太隱匿了,太個人化了,大多數人都發覺不到。

不過,如果不懂也沒關系,那就安安靜靜帶著朦朧的理解地去體驗它吧。那些不懂的意像也會在你心中的鋼琴上彈奏出獨特的體驗。

最後,把畢贛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我的電影就像一場大雨,但你們不要帶傘」

E. 對於畢贛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應該如何評價

《地球最後的夜晚》的作者羅貝托•波拉尼奧,曾寫到:「我點了根煙,開始想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比如時間,地球變暖,越來越遙遠的星辰。」而畢贛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里似乎也點了一支煙,又吃了一個蘋果,思考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比如票房和口碑,和越來越遙遠的觀眾。

「回憶和電影最大的區別是,回憶是真的,電影是假的」電影小細節很多,二刷以後發現了許多暗示和鋪墊。最後一個小時長鏡頭的夢境情緒渲染酣暢淋漓,故事很簡單,但以氛圍大於劇情為基礎的創作很成功。我們回憶,往往不是為了追尋真相,而是渴望一個我們期待的答案。想像是唯一能在現實和理想間建立溝通的方式,夢境則打破一切媒介,成為虛實結合的橋梁。「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無奈,都在夢境中找到和解。我們重新安排那些機緣巧合,以便賦予它們某種意義。

F. 沒有了心臟卻多活了九年,畢贛成名作《路邊野餐》你覺得怎麼樣

《路邊野餐》在國內的第一次正式點映的時候,感覺驚艷不已,很難想像這是一部由出生於89年的導演拍出的電影,之後又在影院看了數次,沉醉其中。《路邊野餐》是中國導演畢贛的第一部長片,已經在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得到國內外電影界的廣泛關注。盡管在製作上還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是這樣的電影意象,幾乎是開啟了中國電影的新時代。

於是,中國電影自畢贛開始,個人化體驗的作者電影翻開了新的一頁,為國產電影世界塗抹了新的色彩,開創了新的可能。在商業化和現實主義中間又走出了一條藝術性極強但超越現實的電影類型。畢贛的廣受關注,與他個人化純粹化的創作理念,都將為他之後取得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更加成熟的做好充分的自我表達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我們只需耐心的等著這壇新酒,熟化陳香。

G. 畢贛作為新生代導演,都有哪些不錯的作品

畢贛作為新生代的知名導演,他都有不少不錯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文藝片《路邊野餐》和《地球最後的夜晚》。

現在已經沒有很多人願意花時間和勇氣全心全意投入到創作中去了,希望在畢贛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電影創作人勇於創新帶給觀眾更多優秀的作品吧。

H. 如何評價導演畢贛

很不錯的一位導演,有思想有能力。特別是在大學期間拍攝了個人首部短片《南方》,就展現出了他的潛力。

畢贛,1989年6月出生於貴州省凱里市,中國導演、編劇、攝影師,畢業於山西傳媒學院2008級編導專業。2008年,在大學期間拍攝了個人首部短片《南方》,並在校內「光影隨行」影展獲得金獎。2010年,拍攝了短片《老虎》,該片於翌年入選第八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主競賽單元。

2012年,執導黑白短片《金剛經》,獲得第19屆香港ifva電影節特別表揚獎。

2015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作品《路邊野餐》,憑該片獲得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電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銀豹獎以及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同年,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青年導演獎。

2016年,獲得GQ年度人物盛典年度新銳導演獎;同年,其執導的《路邊野餐》入選第14屆俄羅斯海參崴國際電影節「聚焦中國」展映單元。2018年4月,其執導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了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2021年4月17日,畢贛加盟山西傳媒學院山西電影學院。

其他:

導演生涯:

2012年,畢贛執導並拍攝了黑白短片《金剛經》,作品來自於他在拍《老虎》時的靈感,該片獲得第19屆香港ifva電影節特別表揚獎、2014年香港短片錄像節評審團大獎。之後,為下一部作品四處找投資的畢贛苦無門路,只能重新找工作。於是,准備去建築公司上班的畢贛還考取了一張爆破證。

個人生活:

家庭:

畢贛的父親是計程車司機,母親是理發店的老闆,但兩人性格不合,後來離異了。之後,畢贛的父親便帶著他生活,而外出打工的母親每年才回去看他一次。

婚姻:

2015年12月31日,畢贛與相識多年的朱雲在貴州凱里舉行婚禮,而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導演。

以上內容參考:畢贛-網路

I. 畢贛兩部作品評價有天壤之別,這是為什麼

畢贛算是一個新人導演了,當年以一部《路邊野餐》橫空出世,憑借自己的首部執導電影就獲得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新導演銀豹獎,還有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這個起點是很高的,而且他的電影風格挺獨特的,據說是偷師塔爾科夫斯基,也因此成為最受大家關注的青年新人導演。但是之後的一部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卻撲街,評分卻達到電影年度歷史最低,究其原因也有很多方面。

電影的整個基調昏暗壓抑,不符合大眾審美。

很多人看完吐槽說是地球最困的一夜,首先他的敘事模式就很不符合常規,以3D長鏡頭為界將故事分為了兩部分,但是卻並沒有擁有一個清晰的故事,更多的是考慮到一個自我的表達,而忽略的觀眾的感受。

J. 電影 地球最後的夜晚 啥意思

《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後,就遭貓眼觀眾吐槽看不懂,差評如山倒。究其根本原因是宣傳策略的失誤,硬是將一部文藝片渲染成商業類型片的包裝,片名就是一個自帶科幻屬性的片語,難怪會被誤解的這么深。其實你如果發自內心的喜歡過《路邊野餐》這部電影,才能親身領會畢贛在《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用意,畢贛的電影其本質不在於講故事,而是表達一種夢幻的意境,而這種意境需要細嚼慢咽才能體會畢贛要表達的內容。

三個階段中都有巔峰級別人物,第二階段的入門導演未必比第一階段的強,畢贛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所以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地球最後的夜晚》不過邁出了第二階段的第一步,但願畢贛不會困入自我設定的泥石流里。

閱讀全文

與畢贛怎麼不拍電影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奇孩子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09
電影姜子牙說了什麼 瀏覽:525
中山影城電影票卡現在哪裡看 瀏覽:224
經典戰爭片大全全集電影免費 瀏覽:56
最新韓國古代宮廷電影 瀏覽:810
電影伊犁河免費觀看 瀏覽:348
電影開頭的片名怎麼做 瀏覽:280
GTA5怎麼拍小電影 瀏覽:970
世界末日電影解說埃文 瀏覽:507
有什麼好看的19禁電影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617
日本澤明步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63
電影葉問主題曲李宇春 瀏覽:864
清秀佳人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724
英語電影概括紙上圖片 瀏覽:390
日記的戀愛微電影 瀏覽:491
八佰電影能達到多少票房 瀏覽:986
蠟筆小新第六季電影天堂 瀏覽:273
導入電影到蘋果手機 瀏覽:810
五五次郎電影視頻在線 瀏覽:421
韓國朋友電影主題曲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