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魚海棠》這部電影中有哪些有趣的細節
鯤為了更好地救椿落水而亡,椿的族人也因為鯤的存有而遭到洪水災害。「水」不但是這部電影中每一場災禍的根本原因,也是這部電影中最宏偉而細致的原素。而根據椿在找尋鯤的生死簿上,大家看到了鯤死的那一年,也就是全部小故事產生的那一年是癸亥年,而在天乾地支五行中,癸亥為天乾地支第60位,十二天干之癸屬陰之水,十二地支之亥屬陰之水。
剖析椿午時偷跑出去去懸崖峭壁邊見面。可是外出的情況下卻懷著一盆花。隨後她把花放到了一個過道上。這一行為現在我都還沒了解。之後她被湫發覺。湫悄悄跟隨她卻只有眼見著她登船跑掉。可是第二天早晨湫的姥姥開關門發覺湫懶床。懷著椿昨天晚上拿出來的那盆栽花卉。之後湫私拿了椿的那一個核桃仁一樣的物品。跑到懸崖峭壁邊召喚擺渡船回來。在船里看到了椿落下來的折疊傘。上邊沾了蛛網。那一個界面他的目光好悲傷。好像寫著萬語千言。鯤被椿母親丟掉。椿哭著跑開遇上湫可是湫說我明白他在哪兒。
這才算是常情下,椿救鯤的最開始主觀因素,並非說白了的一見鍾情。自然,日久生愛,這一份內疚漸漸地的也在向情意變化(實際一書中有女性跟鯨魚「談戀愛」的紀錄,並且鯤盡管是魚形可思維或是人的),但最開始的內疚是不可以被忽略的。因而,椿的個人行為實際上是:在不知道不良影響這般比較嚴重的狀況下,用自身的性命換成恩人(及戀人)的性命。她認為必須投入的成本只是是自身的生命罷了。在不知道的狀況下差點兒摧毀了全球,又把全球給救了,沒人死,自身也遭受了處罰。我認為這就可以了吧。
B. 電影《大魚》的一段
那段其實是朝鮮戰爭,那些表演節目的是中國或者朝鮮士兵,意思是那個表演木偶的士兵演得很無聊,被上司命令槍斃了。然後就是那對連體姐妹出場。那個士兵講的是漢語,但是沒有人聽得出講的是什麼,其實只是要表達一個意思,就是這些人是中國人。
這是美國人對中國和朝鮮士兵的污衊,就好像好萊塢影片中一向對俄國人的污衊一樣。
C. 電影大魚 經典台詞(中英對照)
1、The more difficult something is, the more rewarding it is in the end.
事情愈艱難,最後愈能得到豐厚的果實。
2、Sometimes the only way to catch an uncatchable woman is to offer her a wedding rin
要套住一個無法捉摸的女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她套上一隻婚戒。
3、Kept in a small bowl, the goldfish will remain small. With more space, the fish will grow double, triple or quadruple its size.
金魚呆在小魚缸里永遠不會變大。若有更多空間,它們將會數倍化成長。
4、They said when you meet the love of your life,time stops.And that's true.What they don't tell you is that once time starts again, it moves extra fast to catch up.
人們說當你遇上你的摯愛時,時間會暫停。真的是這樣。但人們沒有告訴你,當時針再度恢復轉動,它會無比飛快,讓人無法趕上。
5、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a reasonable man will swallow his pride and admit that he's made a terrible mistake.Truth is , I was never a reasonable man.
懂道理的人,終會有按下自尊、坦承他犯下嚴重錯誤的時刻。事實是,我一直都是不講道理的人。
(3)大魚電影小片段擴展閱讀:
《大魚》是一部2003年出品的美國奇幻片,故事改編自丹尼爾·華勒斯(Daniel Wallace)於1998年出版的《大魚老爸》(Big Fish)改編而成。由蒂姆·伯頓執導,由伊萬·麥克格雷格、阿爾伯特·芬尼和傑西卡·蘭格等聯袂出演。 。
電影以孩子的口吻來敘述其爸爸傳奇的一生。愛德華·布魯姆是個喜歡吹牛的老頭,總喜歡炫耀年輕時旅行推銷的經歷,兒子並不相信,覺得父親很虛榮浮誇,父子關系漸漸疏離。直到父親不久於人世,兒子決定回去見父親最後一面,他終於領悟到父親充滿激情和想像的一生 。
D. 求電影《大魚》的影評!
看看我的回答:
看《大魚》,我第一點承認電影的構思很巧妙,把兒子與父親的感情描寫得很細致。但緊接著,我就覺得這個電影的虛偽。特別是到了珍妮弗的回憶片段,我感到了電影的乏力。這部電影究竟反映了什麼?實際上,我覺得這是美國精神的一次形象化演示,是一種寓言體的電影版的美國精神。
現在我越來越有一個尚未經過論證過的錯覺,就是認為一部好電影,實際上就是一個寓言。像《泰坦尼克號》,其實在這部根據歷史事實改編的電影中,也潛含著一個愛情的寓言。這個寓言把愛情的利他性、愛情的階級性與愛情的隨機性,作出了有頭有尾的敘述。這個寓言無數次被經典的文藝作品演繹過,但影片依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重復了一遍,依然很奏效地感動了一大片人。
《大魚》正是這樣的一個借父子關系表述美國精神的寓言。
1、三個視點完成了父親的創造。
寓言的水平高低,實際上是在平凡的事件中,對一件眾所周知的表層事件作出深刻的發掘。越是在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挖掘出深層的寓意,越顯示出作者的洞察力。《大魚》中的父子關系,是人類關系中的最普通的關系,但影片的揭示深刻程度仍使我們看到了文藝作品所達到的令人嘆為觀止的銳利的目光。
至少中國電影中,對待父子關系的表現就很淺顯。要麼是憐父,要麼是嫖父,前者有朱自清《背影》、羅中立《父親》為證,後者有魯迅的雜文總結為證。除此之外,處於中間的過度的立體化的父親幾乎沒有。
《大魚》在這一點上,就很給我們以啟發。這個父親,喜歡誇誇其談,童年時,作為孩子容易被他的講述吸引,從而形成對父親的傳奇的看法,但是走上社會之後,兒子發現父親述說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是父親的虛構,從此,他改變了對父親的好感,直到與父親的對立。
父親實際上是一個多層的矛盾體。對此,我深有感觸。兒童對父親的認識,帶有一種仰視的崇拜的角度,當走上社會之後,發現父親敘述的永遠是一種烏托邦的存在,兒子往往存在著一種幻想破滅的感覺,這時候,就會對父親的敘述產生一種抵觸情緒,我很驚訝電影如此巧妙且深刻地揭示出父子關系中這么多的復雜內涵,這種感覺,就像在七彩色之間,還找到了許多過度色彩。在這里,至少反映了三種內涵:
一是父親把幻想的生活當成了真實的生活,這是一個人在表述自己生活時經常採用的一種主觀性角度,我們的任何敘述不都是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嗎?我們不是經常把生活描述成自己任主角的生活嗎?影片中的父親可能在個性上,更帶有一種自我標榜的特點,但應該說以自我為中心是每一個人的特點,只不過影片把父親的這種特點作了強化般的渲染。二是兒子自我意識覺醒後,必然以自我的中心代替父親的中心,這時候,他會以一種局外人的立場觀看父親的生活,他必然會覺得他的父親在生活中並不是敘述中的主角,這時候就要產生精神支柱的倒塌,從而形成了影片中的父子矛盾。三是兒子當對父親的生活進行考證的時候,他讓自己的視角順從了父親的生活道路,也就是走入到父親的生活中去,這時候,他的傾斜的視角,因為另一個對父親的視點的切入而發生了位移,這也就是影片中至關重要的珍妮弗講述的父親的高尚故事,這個故事作為一個第三者的視點,征服了兒子過去對父親的偏見。
可以說影片就是在三個視點中,完成了敘述的過程。即第一個父親的視點,由於是一種自視,所以這里父親是英雄,第二個視點是兒子的視點,這里的父親是一個狗熊(兒子覺醒的自我中心,壓制了父親的自我),第三個是第三者的視點,就是那個女人珍妮弗的視點,這一視點以一個超然的上帝的口吻,扭轉了兒子的錯誤,從而回復到第一視點的父親的形象,只不過這里要剔除掉父親自我敘述中的誇大與渲染成份。
電影確立的這三個視點確實耐人尋味,也足以把父親的形象揭示得豐滿而有層次。視點在電影中的存在,其實並不新鮮,像《羅生門》,但要注意的是,這些視點之間,只是獨立的個體之間出於利益不同而導致的觀看的不同,而在《大魚》中,這三個視點之間完全地被「親情」這個主題所串聯起來,於是這三個視點是環環相扣,一圈套一圈的,把親情分解得如此細膩而多層次,確實看出這個電影對父親內涵解析的深刻程度。
2、美國精神何種體現?
好萊塢很多電影就是美國精神的傳播者,《大魚》這個電影從某種角度講,就是講述了好萊塢如何來塑造美國精神的。
影片中的父親是誇大了生活的奇幻、誇大了曲折的情節、誇大的傳奇的色彩,這正是好萊塢電影中所習慣性使用的一樣。
父親的美國精神,影片十分有層次地表達出來。一是在表現這種美國精神來源時,就是父親有一種對命運的自信。幼時女巫的預言,告知父親的死法,所以,他能無視死亡,挺身而出,去直面超級巨人。二是在表現這種美國精神的特質時,就是父親的不斷開拓。幽靈鎮是美好的,但無法阻擋父親繼續探索世界的腳步,想一想,美洲大陸的開發史,正是美國的先民們對未知世界的執著求索精神所激發的。所以,父親沒有沉湎在幽靈鎮的美好與浪漫中,堅決地走出去,進行他的探索世界之旅。三是在表現這種美國精神的具體行為時,就是父親的從不言敗。這突出表現在父親追求母親的那種過程中,從表面看,父親一點不具有優勢,而且開始的時候,敗局已定,他已悻悻然離去了,但他突然又折回頭,不擇手段,感動了母親的芳心。
大魚的寓意,也在表述美國精神方面達到了神似的地步。馬戲團老闆對他說:你在小池塘里是條大魚,可這是海洋,你會被淹沒。按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知足長樂,小富即安,很有一點中國人的國民性,但父親是美國精神的象徵者,他決不會當一個小池塘里的大魚,他要成為世界的大魚,只要有機會,他一定會闖盪天下。想想一戰時期美國人並沒有什麼影響力,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的一條大魚,可以看出,電影里的父親的所作所為與這個國家的這種不甘小池塘的大魚而成為世界大洋里的一條大魚是何等的一脈相承。所以,我們說大魚的象徵,就是美國的象徵。
值得注意的是,父親在影片中的政府行為,直接就是美國利益的忠實代表。從飛機上落到朝鮮戰場,志願軍與朝鮮軍隊尤如小丑一樣,而父親如入無人之境,宰殺中朝戰士無數,更妙的是,他還代表著美國所具備的誘惑力。那兩個雙胞胎自覺自願地被父親所代表的美國光環所折服,自告奮勇地和父親一起投奔美國。影片就是如此大言不慚且明目張膽地歌頌著美國精神的神奇力量。對比一下我國拍攝的抗美援朝影片,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在自己電影中宣揚美國精神達到了一種毫不遜色我國電影的地步與程度。所以,這個電影自然無法在中國上映,而同時期的體現反戰思想的《冷山》卻可以作為大片被引進。
3、富有創新的「虛擬」敘述技巧。
電影從本質上,是一種虛擬的世界。傳統電影,都是故意讓電影反映真實,力求表明自己不是虛擬的,是真實生活的映射與反映。
發展到後來,與前面的這種真實映射論相反動的是,直接承認電影是虛擬的,是描寫了不存在的事物。
影片中父親的回憶段落,就是一種直言不諱地自稱是虛擬的父親的真實,所以,那裡面的色綵帶有一種非現實的誇張成份,情境同樣是一種魔幻的色彩。實際上,這一段只不過是一種電影鏡頭對真實的再造與升華。電影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一種感覺,再把感覺放大成電影,使電影成為一種意念化了的感覺,再以這種感覺統帥電影的真實。這時電影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有意,大聲宣稱電影是主觀的,虛擬的,不可信的。其實任何一部電影,不都是對生活的虛擬再現嗎?但過去的那些所謂真實,都在拚命掩飾自己的虛擬,而一味地聲稱自己的真實,《大魚》中高喊自己是虛擬的,的確顯示出電影的一種誠意,一種不掩飾的誠意。
4、無法圓滿的結尾,正顯示出美國精神宣傳中的虛偽。
父親的自我炫耀與兒子的全盤否定,構成了電影前半部分的主體矛盾。誰是這一矛盾的裁定者?
珍妮弗出現了,這就是影片非常重要的關鍵段落,在珍妮弗的回憶中,我們看到父親是一個忠貞的父親,摒棄了這位女性的示愛,而顯示了美國電影中少見的拒愛於門外的男人的崇高品質。然而這一段回憶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事實上我們不能通過誘惑男人來證明男人的偉大,因為男人是經不起誘惑的。正像為了不聽魔女的歌聲,「特洛伊」的英雄們回國時必須把自己綁在船桿上。
但電影通過這個最危險的段落,刻劃了父親拒腐蝕,永不染,美國電影也顯得力屈辭窮了,不得不把道德評價當成塑造人物的一個唯一的法碼。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的是,這個他者的敘述者就是准確的嗎?可靠的嗎?《羅生門》中幾乎沒有一個客觀的觀察者,同樣,這時的珍妮弗的敘述成為兒子轉變對父親印象的重要轉折點,但誰能證明珍妮弗的敘述就是公正的?
但電影顯然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只好這么強調著。於是,父子的對立與矛盾煙消雲散,以前的芥蒂與不和也迎刃而解,電影終於簡單化地走到了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正是這個結局,卻是虛偽的,正像好萊塢塑造的美國精神中所透露出的虛偽一樣。
好萊塢塑造美國精神時,以貌似第三者的中立角度進行表現,它的技術與敘述技巧,就像那個珍妮弗一樣,是足以令人相信的,但很多情況下,這種敘述是虛偽的。當美國口口聲聲在世界推銷它的價值觀時,其實很多情況下,走到了它所標榜的反面。
正像《大魚》中的這個關鍵性的敘述的無力一樣,很多情況下,美國的自我宣揚,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認同,反而使更多的人們認清了這種虛偽。這正是這個電影在最後所給人的一種虛偽的感覺。
E. 急求!急求!急求電影《大魚》一共四幕感人截圖!能發全的都是我大爺!
大爺什麼的就算了。。。。
你要的就是這一批截圖吧
完整圖片比較大 就不直接發了
已上傳到附件 直接下載即可
F. 電影《大魚·海棠》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可以開怎樣清奇的腦洞
作者:米摩蘇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48296279/answer/11036501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這是一部關於新舊秩序交替的神作
傳統異性戀敘事角度的困惑
《大魚·海棠》已經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此片從立項開始本片就爭議不斷。上映僅一天,他的豆瓣評分從8.3直接落到6.6。大多數觀眾對電影的畫面贊不絕口,所有的爭議都是集中在劇情上。批評意見主要集中在劇情不連貫,人物行為缺乏邏輯。《大魚·海棠》的主線是這樣的——
在與人類世界平行的空間里,生活著一個規規矩矩、遵守秩序的族群,他們掌管世界萬物運行規律,也掌管人類的靈魂。他們的天空與人類世界的大海相連。女主角椿,作為生家族的繼承人,掌管著海棠花的生長。椿在16歲的成年禮的時候,被男主角鯤所救,但卻害死了鯤。少女不惜違背族人戒律,逆天而行,用自己一半的生命和靈婆換取了鯤的靈魂,和自己的青梅竹馬湫秘密飼養人類少年的靈魂。海底世界突發災難,族人發現了椿養鯤的事,要殺死鯤制止災難發生。湫幫助椿和鯤逃離,椿目睹了族人在大災難前的慘狀幡然醒悟,犧牲自己挽救了族人。湫為了救椿,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和靈婆換取了椿的靈魂。椿復活了,失去了法力,和鯤一起回到了人間生活。而湫成為了新一任的靈婆。
故事比較簡單,但片中有很多費解的地方:
養魚會引起災難,為什麼一開始椿的媽媽不把魚直接殺死?
養魚會產生災難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椿挽救海底之後,鯤就不再引起災難了?
祝融及其他族人為什麼喊鯤是怪物?不說族人長得千奇百怪,鯤和他們之前化身成的紅海豚區別並不大。
……
這些令人費解的地方導致大魚被黑得無以復加。但是黑大魚莫名其妙的觀眾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其實是因為你們自己理解錯了,才覺得覺得劇情崎嶇。如果站在椿和鯤是戀人的角度,劇情是有許多不知所雲之處,但是誰告訴你椿和鯤是戀人了,他們交配了嗎?他們用舌頭互相狂甩對方舌頭了嗎?男女主角必須是戀人,沒有這樣的道理嘛。《極道鮮師》中山口久美子也沒有和澤田慎談戀愛啊。
但是如果你把鯤和湫看作一對戀人,那麼大魚劇情中的疑點就完全可以解釋了。
多元性愛角度下的敘事觀
好,讓我們以多元性愛的角度復盤整個故事,重新觀看大魚海棠,你會發現鯤與湫的愛情發展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劇情進入主線後,椿和湫有一段對話,椿問湫人間好玩嗎?湫回答,人間可好了。請注意這里是一個伏筆,呼應了後來鯤看到紅海豚的時候說的你們又來了。這說明湫和鯤在他成年禮的時候是見過面的。他們之間有什麼互動,電影沒有直接說明,但是從後面鯤企圖和椿變成紅海豚的嬉戲,暗示了之前鯤可能和紅海豚有親密的互動。這時候再讓我們回味一下,人間可好了這句話。人間好在哪?從景色上看,海底世界並不亞於人間,沒有什麼值得說好的地方,那麼讓湫留念的只有人了。而鯤作為凡人無法分辨出海豚的樣子,誤把和自己嬉戲的海豚當作湫,更說明了在前一年兩人有過極為親密的互動。
這一段充分體驗了主創人員對於東亞朦朧意象把握的成熟,夏目漱石說過翻譯I love You,不能翻譯成「我愛你」,要翻譯成「今晚的月色真美」。湫說「人間可好了」,意境上真是異曲同工之妙。
接下來,椿撞到網上了,拚命掙扎,鯤看到了,即使風大雨大有漩渦也要救。如果僅僅是憑借一兩天的淺度交往絕對沒有這種捨命的勇氣。可見之前一年湫和鯤之間有多大的深度交流,而這一年以來鯤又承受了多少相思之苦。這也解釋了很多人的疑問——為什麼鯤要捨命救一個剛知道幾天沒有什麼交流的紅海豚啊。
故事跳到椿取回鯤的靈魂這一段,椿不知道鯤以前的名字想給他取個名字,這時湫出現了,他做了一件什麼事呢,給鯤取名「鯤」。在這里補充一下,在這個時間點之前,電影是沒有提到鯤的名字的,也就是說湫給了鯤名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東亞文化圈內,名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傳統中國對於取名是非常重視,《千與千尋》中,千尋被換了名字,連自我都會被湯婆婆奪走。而湫給了鯤一個名字,也就是說他定義了鯤,他與鯤有了密不可分的羈絆。
接下來,椿的媽媽發現了她養鯤,就把鯤丟掉了,椿找不到鯤,湫卻告訴她他知道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伏筆,也是很多人看不明白的地方。既然魚是禍害,為什麼不直接殺了。請大家回想一下魚是禍害嗎?後來大災難過後鯤還在海底世界呆了不少時間,也再也沒有災害了。
其實這段說的不是養魚是禍害,而是兩個男人談戀愛才引起災害。
同性之愛會導致海底世界大災難這才是電影中最大的的設定。
而湫和鯤正在談戀愛。這么說好像腦洞很大,但是請仔細想像,湫為什麼知道鯤在哪?肯定是族裡有人和湫談過此事,湫求族裡的人放過鯤,答應族中高層不再和鯤相戀,所以才沒有一刀殺死鯤。只是把鯤放在鼠婆子處囚禁。
故事發展到湫被毒蛇咬傷,椿的爺爺救了湫,湫帶著康復身體見椿和鯤,這時候,電影出現了本片最為激烈的互動,鯤一個飛撲到湫身上嬉戲,這是戀人獨有的嬉戲啊。無論是椿和湫還是椿和鯤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互動,創作者在這含蓄的點明了,湫和鯤之間的感情是和其他人不一樣的。
後來湫就讓椿養著鯤,他認為自己只要剋制自己的感情就可以避免災難。但是他做不到,他對鯤的愛與日俱增,於是災害就越來越嚴重。椿和鯤被族人迫害,椿和鯤幾乎死去,他發現事情不對勁,找到靈婆,得知椿和鯤的性命連在了一起,他立即用全部的性命去救椿,目的就是為了救鯤。
電影演到這,突然發生了一個詭異的情節,就是湫買醉後突然大喊「你拒絕的是一個天神的愛情!」這句話很突兀。很明顯,天神是指湫自己,但是誰拒絕了?是椿嗎?椿和湫是同等級的族人,椿不會稱湫是天神,如果說湫有天神的能力,但後來湫也只是繼承了靈婆的職位,靈婆在椿眼中也不算天神,更何況和靈婆同等級的鼠婆子還被族人封印。如果這話是對鯤說的就完全合理了,本來海底族就掌握人間自然規律,對於人來說算神,以後湫成為靈婆掌管了人類的靈魂更算神。
這一段的情節實際上是這樣的——湫希望和鯤在海底世界一起生活,管他娘的大災難,反正他繼承靈婆的職位,只要他們能活就好了。但是鯤人美三觀正,拒絕了湫的請求,他不想傷害海底族,更不傷害救他的椿。所以他拒絕了湫,湫傷心之下只能選擇送愛人回人間。
因為第一次湫欺騙了族人,海底族不相信湫是真心想要送鯤回人間的,所以勢要殺死鯤,挽救海底世界。椿夾在中間很難做人,一方面她知道湫是真心送鯤回人間,一方面她又無法說服族人,只能靠犧牲自己挽救族人避免災害。靠椿的努力,族人躲過了第一波的災難。椿和湫趕緊把鯤送回人間,以免因為愛情引起再次的大災。
電影進行到此處,出現了經典的姐妹和解片段。椿說湫對自己很好,像自己的哥哥,湫幾乎都哭了出來。因為他見到鯤以後,一直把自己的好姐妹當作工具人,完全不顧她的安危。他最後想擁抱和解,還是沒有走出這一步。最後他畫成風雨守護椿,還說後悔沒有給椿一個擁抱。這很明顯了,如果這個擁抱當作男女之情的擁抱,椿已經明確說了湫是哥哥,如果再抱就是性騷擾了,他沒有資格抱。如果當作gay蜜,這就完全合理了,因為是閨蜜,不涉及性女主也不反感,所以抱是不算性騷擾的。
影片最後,男女主角赤裸的在這個世界上重生,鯤沒有男性生殖器官,椿沒有乳房,模糊了性別的存在。畫龍點睛說明,性別是舊世界才要考慮的問題,作為新一代的現代青年,我們要關注的是對方的靈魂,而不是性別。
祝融感情線的反襯
大魚中,另外一對gay戀人是祝融和赤松子了。這條感情線是作為反例存在的。
祝融,一個五大三粗的陽光帥哥,在傳統文化下是父權文化的圖騰象徵,但卻內心卻是一個gay,可能還是受。從別人的嘴裡可知,他經常和赤松子在一起,兩人之間有情愫。
但他的內心是認知失調的。他見到鯤的時候便大罵怪物。這也是一個隱喻。怪物不是指鯤是怪物。海底族本來就是千奇百怪,而是說他和湫談戀愛是怪物行為。LGBT人群在西方很長一段時間也被看作怪物,某位支持LGBT權益的女歌手,因為粉絲人群與LGBT重合,也自稱是monster。怪物這個詞從祝融嘴裡說出來,這段心理刻畫非常細膩。因為他是gay,還可能是受,認知失調,所以要攻擊其他gay來保持自己心中的失衡。祝融是海底族中攻擊鯤最猛烈的人。他放火狻猊咬鯤。在救人的途中,執意不去救,而是追殺鯤——他一直不肯放過不是鯤,而是心中真實的自己。他不想承認自己是gay,想通過殺死鯤,完成自我的救贖。
祝融的感情線很明顯的變化,大災難來臨時,他刻意和赤松子分開。他知道兩個男人談戀愛會導致災難,所以他需要和赤松子保持距離。最後巨浪來的時候,他卻緊緊抓住赤松子,在生命最後面對了最真實的自己。
鼠婆子的女權隱喻
電影中最有意思的一個人物是鼠婆子,按照電影的設定,壞人的靈魂都會到鼠婆子處變成老鼠。但是劇中鼠婆子的老鼠很可愛,反而很萌,沒有做過什麼壞事,鼠婆子本人還幫助鯤從臭水溝救回來。鼠婆子唯一乾的壞事就是拿了鯤的笛子,但是她救了鯤一命,這點壞事也不算太壞了。
海底族把鼠婆子封印在地里不讓她見陽光,就像人們完全無視女權的存在,並且利用各種手段污名化,女權者為了發聲必須做出極端的行為,也像極了鼠婆子的大濃狀。但是一旦鼠婆子被族人接觸封印,立即變成了大美女,這不得不說簡直就是完美的諷刺。
終極的意象
好了說到這,大魚海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這是一個關於新舊秩序交替的故事。海底世界是舊世界秩序的代表,看上去一副田園牧歌般的美景,實際陳舊處處充滿危機。大災難代表著舊秩序的坍塌。鼠婆子早就看清了舊秩序必然坍塌,所以她早早做好准備逃離舊世;椿是新舊世界秩序的迷茫者,她企圖調和鯤、湫這種不溶於舊秩序的行為,但是最終意識到,只有到了新世界還能獲得新生;祝融則是愚昧的代表,他永遠把舊秩序這個鐐銬當作華服披在身上,不知道脫下了鐐銬,失去的只是鐐銬,卻能得到整個世界。
大魚海棠用東方是的隱喻展現了這一個故事:舊秩序的坍塌無可避免,田園牧歌的秩序不可恢復,只有勇敢的迎接新秩序的到來,我們才能獲得新生。
普通觀眾應該如何理解大魚海棠
由於大魚海棠的隱喻之豐富,劇情之復雜,內涵之深刻,已經不能用一般的神作的標准去評價。普通觀眾最好不要用對一般影片的態度去評論此片,你以為的漏洞可能就是創作者的巧思。如果覺得劇情有問題,我們就看看畫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