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的外國朋友們都認為漢服是日本人發明的,該怎麼說服他們呢
前提是,你自己要先弄明白,老外說的是到底是和服還是漢服,因為日本電影里最常出現的應該是和服才對,不大可能是正宗漢服,如果是和服,那麼你可以放棄爭執,和服已經脫離了漢服,唯一的爭論點就是和服是獨立發展還是模仿漢服,但是我們沒必要和老外爭執這一點,反正那已經不是漢服了,我們也不在乎--盡管日本人自己都承認是模仿而來。
如果日本電影是漢服:
第一,我覺得可能性不大不大非常不大,我這個標准動漫迷還沒見過日本電影或者電視劇或者動畫片漫畫裡面穿正宗漢服的,那明明都是和服,一定要分清,老外分不清你糾正它服飾不同就好了,圖片網路上多得是。
第二,如果老外就認媒體作品,那麼中國這方面的古裝戲更多,央視版四大名著就足夠了,老謀子拍的這方面電影也夠多了,大明宮詞,大漢天子和漢武大帝都可以拿去籠統概括--不需要那麼精準的,差不多就可以了,按照這種標准,夠格的古裝戲(清朝除外)不少,新白娘子傳奇,還有楊家將什麼的都可以。
第三,針對沒有那麼傳統的服飾的一條,你可以幫他進行最基本的邏輯理論推導:難道中國人從茹毛飲血年代走出來後,直接就穿上了當代服飾?難道中國人領先世界穿當代時裝的歷史竟是如此長遠?爾等認為可能嗎?--如果我們那麼長時間不穿衣服,那麼絲綢之路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如果不可能,那麼一個經歷了原始社會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聯盟,分散國家,統一王朝的國家,會沒有傳統服飾?
一個有著良好史學傳統,擁有各種史籍文獻傳世資料--在孤證不成立的歷史研究規則下:中國歷史上的每一件確定下來的事情,都是通過對不同的時代的古人,所撰寫或編繪的材料--歷史,經書,詩歌,甚至小說戲曲等來加以證明,也就是一件史實必須引自至少五六種不同史籍文獻來加以證明,而且最好是不同時代,素不相識的人所寫,才能洗脫「串供之嫌」,為學術界所認可--這樣國家的歷史,在如此苛刻的考證下出來的歷史中所講述給後人的服飾制度,會是騙人的嗎?
同樣的,一個能夠使用當代科技手段,來確定大量的,各種的文物的遙遠年代--包括甲骨文,並因此而確鑿地證明了那數千年燦爛歷史的國家,怎麼會沒有傳統服飾?敦煌的壁畫,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名畫都是經過科技測定了年代的,難道還能作假嗎?上面的人穿得是什麼?西安漢朝陵墓里出土的穿著傳統服飾的陶俑--也是經過科技手段測定了遙遠年代的,難道也是騙人的嗎?中國什麼時候能有如此高明的科技欺騙手段,它早就是地球第一科技大國了。
還有那各種年代不同的史籍材料中的輿服制度,洋洋灑灑幾萬字,如此繁復而詳細,如此嚴謹而精確,難道痴人沒事閑地寫小說逗你玩的嗎?
難道這數千年大家都不穿衣服?或者千年都穿當代便裝?我們又不是新大陸。
第四,你可以反問老外,你們國家學歷史都是通過在家看電視劇和電影得來的嗎?難道不是通過史料文獻,出土文物等確鑿史實考證出來的嗎?難道你們國家連最基本的歷史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紙上傳世材料加地下出土材料都不知道嗎?難道你們的歷史就是誰投資拍個片子就可以確定的嗎?那麼世界各國還要歷史學家干什麼?都該行當電影投資商製片商好了,還要科技手段確定文物年代干什麼?都去好萊塢寶萊塢各種萊塢搞特技效果得了。真是令人驚訝,這就是貴國的歷史學水準嗎?看來貴國重蹈大清帝國覆轍的那一天不遠了。
B. 如果個人寫出一個劇本,想把它推入市場拍成電影該怎麼做
一個方法是讓別人來拍,這個需要你找電影公司,電影廠的老闆、導演、監制之類的大咖,說服他們採用你的劇本。如果你只是寫好了文學劇本的話,最好你把其改成鏡頭劇本再拿過去,一般電影都在100分鍾左右,一頁大概一分鍾,背景、人物介紹兩到三頁,重要人物你也最好每人都寫篇小傳,分析他們的性格形成的基礎之類的;而在重要場景你畫幾張分鏡頭也是需要的,你揣摩一下就應該知道你要准備什麼了。說到你採取了在這里發聯系方式、吸引他們的方法,和這個也是類似的,不過你應該也知道是不可能有人會主動找上門來的,劇本哪裡沒有,等著開飯的專業編劇一抓一大把,你現在很有名氣么?你對比他們有什麼明顯優勢么?最好的方法還是主動上門,那樣的機會還大些。
另外一個就是自己拍,找贊助商,找導演,找演員,買設備···這個難度系數看起來大,其實如果你能參照網路上那些拍微電影的工作組的做法,從小做起,如果你的夢想足夠吸引你自己,你內心足夠強大,願意為此而奮斗的話,成功的概率會搞一些。當然,如果你具備了這些特質,去努力成為一名專業的編劇也是很好的,祝你成功!夢想萬歲!
C. 電影中的外國人是怎麼邀請的
可以直接在美國請演員工會注冊的演員
還有的外籍演員是來自於北京外籍學院
外國人在北京有一個群,從群裡面招來的。
D. 為什麼日本人不拍電影頭文字D,讓一個外國人周傑倫去拍呢
電影《頭文字D》改編自日本的同名漫畫集,日本漫畫家重野秀一作品,也是日本賽車漫畫中最受歡迎的一部。只是改編而已,並不代表日本人不拍,可能以後吧。
E. 中國電影里的外國人是怎麼配合演戲的
參與中國影視劇的外國人都是懂中文的。要麼是留學生,要麼像浩二那樣專門來中國發展的.
如果是大牌明星,不懂中文。 就翻譯告訴他每個場景的台詞,他說外語,後期再找翻譯配成中文。
F. 朋友喜歡看美國動作大片,恐怖電影,不看國產的電影。如何說服他看國產電影,來點猛葯,最好一句話說服讓
說實話我也不怎麼看國產的,也沒想到有什麼能說服我去看國產的電影,不過最近我看了捉妖記覺得還可以了
G. 求拍電影的詳細流程
1、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21世紀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資金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組建攝制組
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宣傳方式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電影國際發行
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參加電影節
一般商業電影的製作,大致可分三個步驟:
一、拍攝前的工作,包括提構想、寫故事、分場大綱、簽導演、列預算、編劇本、看外景、找演員,以及決定製作小組的成員。
二、拍攝中的工作,即在導演的指揮下采密集作業方式進行,並由執行製片監督經費開銷、拍片進度和一切行政事宜。
三、拍攝後的工作,包括剪接、配音、配樂、設計字幕、製作預告片,以及展開上片前宣傳等。
在攝制過程中,導演應有詳盡的分鏡計劃,並擬定拍攝順序,以便在燈光變動、演員支配的壓力下,求得快速之推展。對於攝影機、鏡頭的選擇,燈光的陳置,剪接、配樂的安排,則須工作人員與導演密切配合,以達到所需之效果,故一部電影是群體的創作,也是導演在各種張力下暗藏個人視野的藝術品。
私人獨資拍片限制少,只須根據片型(實驗電影、劇情片或記錄片)決定拍片方法。或是列出精細之分鏡表,完全按照事前意圖拍攝,達到盡量節省膠片之目的;或是無止盡的獵取滿意鏡頭,再由事後的剪輯階段理出清晰的脈絡。這種影片,最符合個人創作欲求,更具陶冶心性、提升感情的作用。
H. 我天天看美國電影,我媽說他聽到英文想吐,還說我不是中國人。我該怎麼說服他
媽媽畢竟不是跟你一個年代的 媽媽可能會喜歡中國老片和中國喜劇 需要理解媽媽 可能媽媽聽不懂英文 不知道電影在表達和演繹什麼 也不能理解電影中的梗 請理解媽媽 我認為這不是分歧 各有各的愛好 我也喜歡看國外電影 樓上說的也對 與媽媽溝通 看外國電影別有任何的優越感 當然我也想信 優越黨只存在少數 有優越感就好像在排斥自己國家電影似的
I. 老電影是怎麼拍的難道那些外國人還會來當臨時演員,戰時
新中國50,60年代拍的電影中的「外國人」,有的是請在華外國人,比如《白求恩大夫》中的「白求恩」,《停戰談判》中的美國顧問,是一位叫譚寧邦的外國人。其他的則是中國演員化妝的。其中有些是有混血,比如邱岳峰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有請新疆人演蘇聯人,如《熊跡》。
J. 中國拍一些歷史戰爭片的時候,從哪請來那麼多外國人當演員
外國群演團隊。
戰爭片,亦稱「軍事片」,以戰爭史上重大軍事行動為題材的影片。較常見的戰爭片有兩種類型,一種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通過戰爭事件、戰役過程和戰斗場面的描寫,著重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
另一種以反映戰爭事件為主,通過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描寫,形象地闡釋某一重大軍事行動、軍事思想、軍事原則和戰略戰術。
目前的戰爭片中,由於耗資巨大與題材難以把握等原因,單純表現戰爭的影片已很少,通常會融入其他元素,從其他角度來表現對戰爭的影響,表現手法已日趨多樣化。
有的時候甚至戰爭在影片中已淪為次要元素,這樣不顯眼的特徵往往使得一部電影更容易被歸類為愛情片、歷史片或傳記片,這也是現在戰爭片逐漸沒落的原因之一。
戰爭片從狹義上只單純包括反映主要戰場的影片,廣義上則包含幾乎所有含有戰爭元素的影片(因為當今戰爭片數量日漸稀少)。
可大致分類為:反映戰爭全局,統帥指揮,戰略戰術,歷史進程的全景式戰爭片(如《大決戰》等);反映局部戰場上一小群士兵經歷的殘酷戰斗的動作題材戰爭片(如《拯救大兵瑞恩》等);反映戰爭中真實人物歷程的傳記題材戰爭片(如《巴頓將軍》等)。
反映經歷戰爭洗禮與考驗的愛情故事與戰爭帶給婦女的傷害的愛情題材戰爭片(如《雁南飛》等);通過反映戰爭中前方後方平民的生活與戰爭中小人物經歷的社會題材戰爭片(如《大遷徙》等)。
反映戰場上與集中營中的的罪行與黑暗的反思類材戰爭片(如《辛德勒的名單》等);以科幻恐怖元素為賣點的科幻恐怖類戰爭片(如《勾魂地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