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拍視頻或電影如何判斷光應該打在哪裡上下左右
蘋果的視頻下方有縮略圖滾動條,又直觀又方便,強行吹的不是地方
⑵ 怎樣能讓視頻拍出電影質感
1、選擇鏡頭
想要拍出電影質感,第一件事就是選擇適合的鏡頭。當然,相機跟鏡頭同樣重要,但用來捕捉景物、調整構圖還是以鏡頭為主。如果你使用的是一款最高規格的相機,卻接上價格便宜且構造不良的鏡頭,得到的視頻一定會很糟糕。反之,就算手邊的相機是一般消費型的相機,使用了合適的鏡頭同樣也可以拍出不錯的片子
2、使用膠卷特效
在影片中套用膠卷復古類 LUT 是另一種讓影片有電影質感的方式,經過簡單的調色,就可以讓影片呈現出電影膠卷拍攝的年代感。
3、電影般的運鏡
電影質感效果不單只是跟相機、鏡頭或是剪接有關,如何構圖並運鏡也是關鍵。你應該掌握如何用攝影機穩定器,拍攝出電影運鏡般的畫面。
4、打光
你常會聽有經驗的攝影指導說:“想要營造好的電影質感,首先要把光打好。”你可以多去向燈光師請教一下如何利用打光來增加視頻的電影質感。
5、慢動作
以目前的技術來說,要錄制高幀率的慢動作鏡頭其實已經很簡單了,很多時候利用手機或是運動攝像機就可以輕松達成。當然如果利用相機去錄制的話,拍到的慢動作質感還是會好上許多。
6、鏡頭移動平順
許多動作片里,為了製造臨場感以及緊張感,在拍攝的時候會選擇使用手持晃動的鏡頭來呈現。但如果今天只是拍一般的影片的話,還是讓畫面平穩移動為好。不管是利用三軸穩定器或是其他的方式來讓畫面穩定,只要畫面越穩定所得到的電影感就會越強烈。
關於怎樣能讓視頻拍出電影質感,環球青藤小編暫時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⑶ 拍電影的時候怎麼打光
方法多了,最常用的:3點布光法:主光,補光和背光
⑷ 電影拍攝時,怎麼用燈光來模擬現實光源
這個問題略微有些籠統,嚴格講,電影拍攝時,只要是非自然光拍攝,只要使用了燈光,都是在用燈光在模擬現實光源。但這中間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模擬畫面中不存在的假定性光源,如陽光、月光、陰天的天光,以及畫面中看不到,但我們假設存在的路燈、車燈、霓虹燈等等光源;另一種是模擬電影場景中真實存在的道具光源,如陳設在場景中的台燈、落地燈、吊燈、燭火、電腦電視屏幕等等。我想,題主問的問題應該主要屬於後一種情況。 雖然是模擬,但這種模擬的行為在不同的影片和不同的電影攝影師處理起來,在分寸上的把握是不一樣的,並不能一概而論,這種分寸上的差異主要原因是影片的風格和電影攝影師、燈光師工作習慣的差別導致的。如果是現實主義風格的影片,光影都追求紀實風格的真實感,那麼在處理起來,就會盡量還原現實。以燭火為例,燭光火光的特徵是色溫低,大概色溫在2000k左右,顏色看起來發紅,燃燒的過程中會有閃動和搖曳,你只要模擬到了這些特徵,基本上就可以模擬燭光了。過去膠片拍攝的時候,膠片感光度不如現在的數字攝影機,所以有的攝影師為了追求真實感,就在畫外和道具燭光相同的角度點亮更多的蠟燭,比如畫面里有一支蠟燭,依據所需要的光孔,可能要在畫外放置十支二十支加粗了燈蕊的蠟燭,或者其它火光來照明,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還原真實。當然也可以用功率合適的鎢絲燈,放在相同的角度,燈前加上能把色溫降到2000k左右的色紙來模擬燭光的顏色,再通過變換調壓器的數值或者在燈前用一些遮擋物來晃動,人為地製造不規則的閃爍,盡量去模擬。現在都使用數字攝影機來拍攝,感光度較膠片有了長足的提高,攝影師可以少用一些蠟燭,或者使用相對小功率的燈具來模擬了。同樣,模擬電腦電視屏幕的光源,我們也可以通過調亮屏幕亮度,縮短屏幕與演員之間的距離、增加屏幕數量這些方法來產生真實又照度足夠的光源效果,也可以使用LED、Kinoflo這些柔光燈具來模擬。
⑸ 電影的拍攝是怎麼控制光圈,感光度,對焦,曝光等攝影
電影基本都是135膠片拍攝的(目前偶有數碼設備拍攝的電影以及IMAX大膠片),135攝影機固定每秒拍24幀畫面,因此快門固定的都是1/50秒,膠片的感光度也都是固定的低感膠片,因此只能用人工不光照明和光圈來控制曝光。
在拍攝風景或人物遠景時都採用小光圈保證大景深,因此需要加大人工照明的強度,拍攝中景,近景,特寫等用大光圈來虛化背景,則減小照明的強度。拍攝前導演,攝影師和燈光師要反復研究光照強度,角度,色溫等等。。
至於對焦,中景近景和特寫人物都是固定位置的,對焦也就簡單些,如果移動的話,可以採用攝影機滑軌,與人物等速移動,保持對焦點固定。
⑹ 拍電影時光線都是怎麼處理的會像攝影那樣使用擋光板么
你說的是反光板吧?在電影中也需要使用反射光,放光器材稱為「米波羅」。從材料上說類似於電器包裝中的那種防震的顆粒狀塑料板。。。。。。
與攝影不同,電影的特點是表現生活,要求有真實性。所以用這種弱放光的器材更柔和一些。
關於影視拍攝方面的資料可以參考:http://hi..com/2046windows/blog/category/%C9%E3%CF%F1%D6%AA%CA%B6%C5%E0%D1%B5
或者「海達影視培訓網」的資料區、論壇
⑺ 我想晚上拍微電影 有片段需要,可是我拍出來的太黑不清楚。用手電筒打光顯得太假。求方法該怎樣打光能看清
後期可以。其實我覺得拍攝更重要,夜晚拍攝選擇大光圈的鏡頭,iso調高一點(也不能太高了不然噪點大),選擇有光源的地方(比如路燈下)拍攝就行。手電筒打光的話就隔遠一點用白布罩住鏡頭可以使光線柔和一些。
⑻ 拍照,靜物,燈光怎麼打
1、拍攝靜物的時候需要把室內的主燈光打開。這樣拍攝的照片就會顯得清楚,光線會柔和。然後再調整焦距,並使用相機的閃光燈。這樣拍攝的照片顏色豐富些,光影效果好。
2、拍攝,是用攝影機﹑錄像機把人﹑物的形象記錄下來。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拍攝技巧,有夜景拍攝、雨景拍攝、建築物拍攝、人像拍攝等,電影動態藝術拍攝同樣是拍攝的一類,但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隨著科技的進步,拍攝也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符合大眾化。
更多關於拍照,靜物,燈光怎麼打,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9750e161608646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⑼ 人像攝影經典用光技巧
導語: 按照經典布光法,不同的布光,即使看似簡單的效果,往往也是需要多燈配合來實現的。其中,每一支燈的位置、作用,都有嚴格的要求,模稜兩可含糊不清被認為是用光大忌。
主光
在畫面上起最主要作用的光就是主光。在人像布光時,主光是需要最先考慮的,它的位置基本決定了畫面的整體效果——高調或是低調,順光還是逆光。光比主光和輔助光之間的光強度的比例就是光比,畫面的總體反差通常是由光比來決定的。輔光畫面上起輔助作用的光被稱為輔助光或輔光,畫面上人像的各部分的細節層次的多少是通過輔光來控制的。
陽輔光與陰輔光
輔光又分為陽輔光和陰輔光。陽輔光的作用是在亮部和暗部之間明暗交界線之間增加過渡層次;陰輔光的作用是給暗部增加層次細節。
包括相當多的影樓攝影師在內,許多人都弄不清陽輔光和陰輔光的區分。為什麼不能只用一種輔光呢?原因是在拍攝低調人像時,如果只用一支輔光來解決明暗交界線和暗部的層次問題,那麼整個暗部就可能成為整片的灰色,造型的立體感就會被嚴重破壞。
拍攝低調人像,如果想減少一支燈的話,那麼只能減少陰輔光而不能減去陽輔光。在實際拍攝時,陰輔光也經常可以用反光板來代替。
大師的作品常常是最好的人像用光範例。在此我們結合尤素福? 卡什為電影明星亨弗萊?鮑嘉拍攝的肖像來演示一下各種光的作用。拍攝時使用的主光是位置較高的側光,主光打亮了額頭、鼻翼的側面,並且在眼窩、鼻下形成了大面積的陰影。與卡什的多數作品一樣,這張照片主光使用的是未經任何柔化的硬光。
陽輔光處於人物左側的前側光位,它適當沖淡了主光留下的陰影。該照片反差比較大,陽輔光與主光的光比應為1 ∶ 4。
陰輔光位於人物右側的前側光的位置,它給人物面部最暗的部分和手部增添了部分細節層次。陰輔光與主光光比為1 ∶ 8 或1 ∶ 16。輪廓光是來自人物右後方的側逆光,它打亮了頭發、耳部的輪廓,也給臉頰和額角增添了突出的'亮色。輪廓光與主光光比為1 ∶ 2。
亨弗萊?鮑嘉 尤素福. 卡什 攝
最後,由一盞與陰輔光角度接近但更高更遠的點光源,給人物帶來了突出的眼神光。
TIPS:經典布光法的幾條“鐵律”
經典用光法是一套非常嚴格的系統,其中的許多規矩很可能讓當下的攝影師感覺匪夷所思:拍照怎麼能如此“教條”?
盡管當下的多數人像攝影師已經不再遵守、甚至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些“規矩”的存在,但是了解它們並沒有壞處——不學無術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帶來什麼益處。1.“天上只有一個太陽”是老師傅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意思是布光中主光必須鮮明突出,“雙主光”之類的做法在傳統標准來看完全是胡鬧。
2. 眼神光只能有一個!傳統用光對於眼神光要求非常嚴格,即使畫面整體效果看上去還不錯,但如果出現了兩點眼神光,還是會被無情地判為失敗之作。在沒有Photoshop 的時代,攝影師們只能靠小心地控制燈光的位置和在底片上小心翼翼地修版來避免多個眼神光的出現。
3“. 你到底在打什麼光?”經典布光法,單燈的燈位是有嚴格限制的——正面光、前側光、側光、側逆光、逆光,再加上頂光和底光,只有這些位置是“正確”的。任何模稜兩可的燈位都可能帶來多餘的陰影或光斑,在沒有數碼後期支持的時代,這些都是後期手段無法彌補的。
“蝴蝶光”與“倫勃朗布光法”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提煉,傳統布光法創造了許多堪稱經典的用光方式,“蝴蝶光”和“倫勃朗布光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兩例。
即使沒有接觸過影室布光的人,也可能聽說過“蝴蝶光”和“倫勃朗布光法”。不明就裡的人可能誤以為這是兩種特殊的用光技巧,其實,二者都是傳統影室布光中 兩種用光組合的別稱。在膠片時代,影室布光最基本的目標就是用光線來提升被攝者形象,修補、弱化形象上的缺陷;進入數碼時代以後,用光方面則更重視對畫面 氣氛、人物氣質的作用,改善形象的任務很多已經轉至後期通過電子暗房來完成了。
“蝴蝶光”通常指的就是來自較高正面光位的布光效果——因為在鼻底留下“蝴蝶形”的投影而得名。“蝴蝶光”會在眼窩、鼻底和唇線下和兩頰留下淡淡的投影, 可以使人的面部富有立體感,投影同時還具有改善人的臉型的作用。“蝴蝶光”非常適合表現女性的形象,因此又被稱為“美女光”。
“倫勃朗布光法”因為光效接近荷蘭油畫大師倫勃朗的經典男性肖像而得名,是傳統布光法中拍攝男性形象最經典的布光方式。“倫勃朗布光法”主光位於前側光光 位,因為在被攝者另一側臉上留下三角形的亮區,又被稱為三角光;陽輔光一般位於正面光光位;標準的倫勃朗布光光效還包括提亮暗部細節的陰輔光和提亮輪廓的 發型光,在現代用光中這兩種光也經常被省略。
人像拍攝的風格,素來與時代潮流、流行趣味關系密切。今天,我們審視一張幾十年前的人像照片,即使不甚了解相關背景也能大致判斷出照片拍攝的年代。這固然與當年的服飾、化妝風格有關,也和拍攝的用光風格具有很直接的關系。
經歷了幾十年強調完美的經典用光之後,人像拍攝的用光開始變得日趨簡潔、直接和另類。誇張另類的風格甚至成為當今影視、廣告拍攝的主流風格,這些也必然對社會的普遍流行帶來直接影響。
上面的圖片出自一個著名的拍攝用光案例:人像攝影大師阿諾德?紐曼受邀為德國軍火大王克虜伯的拍攝作品。阿諾德?紐曼對壟斷資本控制下軍火工業的嗜血、貪 婪、殘酷感到非常憎惡,拍攝時有意使用了雙側光燈位——形成了強烈的“夾板光”,讓這位軍火大王看上去與他的生意一樣恐怖、陰森。阿諾德?紐曼的做法雖然 違背了攝影師的職業准則,卻保留了一個藝術家應有的良知。照片問世後,克虜伯宣布阿諾德. 紐曼為“不受德國歡迎的人”;紐曼表現出的良知和勇氣卻受到世人的贊嘆。在日常拍攝中,某些特殊的光效——例如,強烈的底光和這兩個拍攝案例中使用的“夾板光”、“骷髏光”,是會產生強烈的醜化作用的。不僅拍攝時必須慎用,而且應小心避免由不經意的失誤而產生類似的光效。布光造型與人物形象刻畫用光給人物形象氣質帶來的變化,絲毫不亞於化妝造型和服飾的作用。
亨弗萊. 鮑嘉的兩張肖像,上邊的一張是尤素福?卡什拍攝的經典作品,突出表現的是堅毅、睿智的氣質;下面的一張則接近鮑嘉經常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黑幫分子。拍 攝時使用了來自後方的強烈頂光,前方較低光位的前側光作為輔光,與主光發生了“對沖”,鼻樑背光一側明顯的陰影進一步強化了不周正的視覺效果。
上方的肖像拍攝的都是素有“千面女郎”之稱的美國影星瑪麗蓮. 夢露。第一張明亮的正面光突出的是青春、性感;第二張圖片上傳統的低調用光帶來的是更古典、淑女化的效果;最下面圖片強烈、單純的側光則突出了神秘、憂郁 的悲劇性氣質……用光對於形象氣質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⑽ 拍照怎樣打燈光
首先,還是要明確為什麼要打光。
打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被拍攝的人或者物體,能夠更加的自然、更真實。盡可能的呈現被攝人或者物體的質感和美感。所以,凡是不能滿足這些需求的,都是可以通過打光或者補光來進行彌補。
1. 確定光源。在確定了被拍攝對象和場景之後,首先需要確定的是環境中主要的光源。比如白天的太陽;室內從窗外照進的日光;夜晚屋內的燈光等,都可以作為主要光源。主光源一般都是與拍攝對象形成一定的側面角度,所以也叫側光。
4.畫龍點睛。給被攝物體增加修飾成分的邊光,使得拍攝的物體細節展現的更加完整、具體,提高被拍攝對象的表現力。
當然,這些打光也不都是必須的,具體情況還是要看現場自然照明的狀況,設定背景和拍攝對象的明暗對比,還要觀察主要光源的特質,設定應有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