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
電影《大空頭》的評價是:
《大空頭》並沒有呈現出全部內容,影片太側重描寫按揭貸款,而沒有充分表現催生泡沫並令危機加劇的更為復雜的經濟因素。
影片將金融危機主要歸咎於華爾街的貪婪,卻忽略了不那麼邪惡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這也是該類題材的電影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原因。
劇情簡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賈瑞德·韋內特是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貳』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
這是一部具有美國情懷的電影,或者說更接近於一部紀錄片,整部片子都在闡述2008年的第二季度,美國房貸危機的事情,等下再說,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美國 情懷的紀錄片,它對主人公的表達少了資本家的冷血,多的是少數精英在看到美國房貸即將崩潰時的艱難抉擇,是錢or即將破滅的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當然最 後導演還是沒法改變既定的事實,資本家還是資本家,華爾街還是華爾街,美國還是美國,那些精英還是精英。
什麼是大空頭,那就是做空美國房 貸的人,這群人在沒有看到這個做空點之前,什麼都不是,與摩根大通銀行、房利美等經融大鱷比起來他們什麼都不是,但是在07年,這群人發現了一件叫做房屋 次級貸的東西,只是一個將別人的貸款產生的風險重新包裝,組合成一個金融產品賣給大眾,其實那個風險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只是銀行炒出來的概念,買的人相信 每個人都會房貸,所以這種金融產品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這僅僅是理論上的。因為有一種可能會讓這種東西一錢不值,那就是人們還不起銀行的貸款——斷供, 那麼這個次級貸將會一文不值。
『叄』 大空頭電影劇情 講的是什麼故事
1、劇情簡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2、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飾)是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飾)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肆』 《大空頭》的觀後感
在《大空頭》中,便刻畫了幾位,事實上主要是三方空頭的不同表現。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大空頭》的觀後感,希望能幫到你!
昨天在家無事,看了一部經典的金融大片《大空頭》,其精彩實在讓人心情澎湃,同時其中故事也大多是我個人經歷過的事情,看著著實有一種共鳴!
房地產的泡沫,華爾街的欺詐,整個金融系統的混亂,以及整個經濟形勢虛假繁榮之後的崩潰。看著當前中國房價的泡沫,信貸系統的作假,銀行審批的「形式合規」,相信總有一天會出現崩p,那個慘烈恐怕遠遠勝過於2015年的股災和資本寒冬。
經濟軟著陸,意味著通貨膨脹的繼續;經濟硬著陸,流動性就會枯竭。進入2016年,南方的工廠紛紛倒閉,失業率的大幅攀升,房價承載了過剩的貨幣資金,導致其脫離了實際用途,變成了投資品。當供過於求之後,沒有下個接盤的人,就是噩夢降臨的時候。只是看誰套著嚴重,到時候的重資產無法變現,失去償還能力的人只有跑路,最終為經濟買單的依然還是底層民眾。
金融行業的本質是通過杠桿,將資本金放大,實現超額收益。對於個體而言本是無可厚非,但是當所有的人都用金融杠桿,大家都開始鼓吹這種虛假繁榮的時候,遭殃的恐怕就是最沒有腦子的人了。而往往最沒有腦子的人,就是金字塔最低端的民眾。
我們總是堅定地相信自己不是接最後一棒的人,但是到最後卻發現沒有人比我們更傻了。房價的暴漲是個坑,其房地產的泡沫歸根結底還是信貸的泡沫,資本家利用中國人期望有個房子的夢想,鼓勵大家超前消費,最終卻讓人們成為了銀行機構的奴隸。看看現在的房奴、車奴、卡奴,就可想而知現在的人活著有多累。當央視記者問八十歲還在撿破爛的老太太「你幸福嗎?」,動動腦子,你說她幸福嗎?
經濟是有周期的,牛市是經過漫長的熊市熬出來的。同樣,熊市的到來也是在瘋狂的泡沫之後爆發的。依稀記得2012年股指下跌到1864點,專家媒體們大放闕詞,看空市場會下跌到1664。當2015年股指突破5000點的時候,專家媒體們又大肆鼓吹股指將突破一萬點。其實說這些話的都是同一批人。
當去年xx日報刊文《4000點是牛市的起點》之時,市場在5000點便形成了「地球頂」,看著日益增多的百元股,再看看其可憐的業績,當泡沫透支到盡頭,稍微的風吹草動就會使其破滅。股災之後的一年多,直到現在,股指依然徘徊在3000點附近,中產階級傷亡慘重。大家期望著某個造假的機構或者官員為此事件負責,最後卻只有一個倒霉的證監會主席肖剛拍屁股走人,一個倒霉蛋欣泰電氣退市。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從前,漫長的等待,等待下一波牛市到來,到時候瘋狂的民眾們是否會再次殺到山頭站崗?答案是:「一定的」。
去年的'股災差點斷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那麼未來的房地產崩p,鬼城遍地,不知將會有多少人跳樓呢?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不懂的事情,你自然會多加小心;惹禍上身的是你自以為懂的事。)(By馬克。吐溫)
這部獲得2016年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其實在電影圈,似乎反應不嘉。畢竟,要更好的看懂這部電影,需要了解金融圈那些堆積如山的、枯燥的、乏味的概念和公式,對於以放鬆、消遣、娛樂為主題的電影圈來講,確實很不討喜。當然,對於電影的意義,遠不止放鬆、消遣和娛樂這一點。而通過電影,去認識和感受不同於平常的經歷和生活,是我自己定義的電影的根本價值。
那麼,從我的標准來看,這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高分電影了。(後面內容,嚴重劇透)
在電影中,有四組不同的人馬,從自身所接觸的層面出發,在不同的方向上推進、研究、琢磨,最終發現了那個事實——世界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階段的崩潰邊緣。——這就好比面對一個現在最為流行的詞在表達的內容:發現了『風口』。
發現這個『風口』的過程,充滿了四組人馬各自的曲折,這本來就是一個相當不易的過程。而當他們滿心歡喜的等待接住這個天大的『餡餅』時,麻煩才剛剛開始。——關鍵,就在於『等待』兩個字…經濟崩潰,在當時看來是個必然趨勢,但是,具體在哪個時間點上崩潰,就沒有人知道了。而『等待』,恰恰是最需要成本的,相當高的成本…它包括資金成本(按月不斷追加的擔保金)、心理成本(在心理上對於自我懷疑和抗壓能力的磨礪)、道德成本(對於做空行為需要面對世俗的排斥和抵觸)、司法成本(FBI介入的內幕調查)…等等。
是的,能扛過這些之後,你就有機會取得你目標的結果了。當然,如果沒有扛到最後一步,將面臨空手出局,甚至負債破產…而最終是不是真的能實現目標,真的只是一線之隔的事情。
整部電影,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於這個『等待』過程的講述和表達。這是一個對人全方位考驗的過程。在找對了『風口』的情況下,依然要經歷這些『九死一生』的過程,劇中人物在這個過程中的各種糾結與彷徨…不斷冒出的自我懷疑,不斷出現的團隊內部懷疑,不斷面對的來自外部世界的質疑…這些過程,看得我心如刀絞。——這些,將是我在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所必定要面對…那個程度、並且可能是更大的程度。
其實,根本無所謂風口不風口,因為世界的根本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所經歷的所有,就是你自己價值的積累和體現。因為,這些才是實現路徑上一定會經歷的,這些就是實現路徑上需要經歷的。——這個世界上能實現自己目標的人本來就不多,不經歷這些,怎麼會輪到我們自己呢?!——經歷了這些過程之後,如果實在不能實現,那麼,你在別的地方也一定能夠實現。因為最艱難的部分,你已經經歷過了。
正因為如此,我認識的世界,變得更為美好了。
因為,我知道,我的實現只與我自己的積累程度有關,而我自己的積累程度,我自己可控。那麼,我的實現,我自己可控。——而這,是一個無比美妙的事實。
周末抽空看了一部美國的電影《大空頭》,講的是主人公們在05年發現美國的房地產業泡沫已經成為事實,而對賭房地產會崩p,到07年大賺一筆的事情,所以他們也就成為做空美國房地產業的導火索。
當他們賺取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時,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看到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幾百萬人失業,幾百萬人流離失所,矛盾重重。可他們也是實現美國夢的典型代表。美國的法律不會制裁他們,因為他們是合法的。究其原因,是誰造成了巨大的泡沫呢?這才是根本原因。誰造成的原因,誰承擔的代價就會更大,當然是美國的銀行業。
對比國內房地產行業,算不算巨大的泡沫呢?房價對應收入比、官方公布的7。8億平米待售庫存、空城、房叔房姐、蝸居等等已經說明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泡沫了吧。可誰應當為此承擔責任呢?誰應當為此付出代價呢?誰會做刺破泡沫的人呢?在國內肯定沒人敢做大空頭的。
剛性需求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改善性需求就別自不量力了。其實,說起這個「剛性需求」這個名詞,我覺得無比可笑;但是,我也極其佩服使用這個詞用來推銷房地產的第一人,太適合這個國情了。先說說為什麼可笑。剛性需求是用來形容人與房子的關系的,看似恰當,只不過是一頂好看的綠帽子。房子就是住所,是人類最基本需求的生活資料,它如同溫飽一樣重要。人類發展的第一步就要為溫飽和住所奮斗,因為這是實現安全感的第一步。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在五千年前,甚至一萬年前足以解決溫飽和住所問題了。發展的進程的下一步,是追求科學、藝術等等更更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當然這一進程被自然災害、戰爭、惡政嚴重阻礙了。可畢竟還是進化到了文明社會。可就在文明社會的今天,無數的人為這個「剛性需求」疲憊不堪,不可笑嗎?這無數的人如果有閑暇的時間,去探尋智慧,去自我超越,這個國家豈不是進步的更快嗎?如何適應國情,就不贅述了。
是誰造成的滔天泡沫的應當承擔責任,應當付出代價。眾多叼絲,因為買不起房,結不成婚,在付出著代價。請比叼絲勇敢一點吧。紙是保不住火的,用什麼能包的住泡沫呢?有句諺語:玻璃的宿命是破碎。難道泡沫的宿命能硬的過玻璃嗎?
《大空頭》講美國房貸大泡沫的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只看了一遍,沒看懂。我看電影就是為了鍛煉聽力的哈哈。
對於金融行業,我知之甚少!
對於看後的想法有幾點:
1、可以做一些提前消費,但是前提一定是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當然,這個能力范圍之內包括了你是否可以運用父母親戚朋友伴侶孩子的資源。可是,我的建議仍然是,除自己以外的任何資源都是不可靠的,即便想使用,也要節制。比如,你一個月的薪資是1000rmb,那麼你房貸的數額盡量小於等於1000rmb。凡事,給自己一個底線非常重要。大部分人抗壓的能力都挺弱,想要睡好覺,就不要過度提前消費。影片中的房貸泡沫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有些人貸款買了太多房子,所以最後無力償還。試想,如果能力有限的人僅僅擁有兩套房產,是不是不至於無力償還呢?至少,無力償還時,船好小掉頭,可以賣掉減輕壓力。
2、電影里講的我不是很懂,但是我覺得如果要投資房產,地理位置很重要,盡量投資好賣的房產。
3、踏實的做人,不要想投機取巧的事情。盡量做實業來積累財富。如果想碰股票債券證券保險金融之類的投資,請務必了解自己的能力。我是一個對數字不敏感的人,對於金融業完全不喜歡,也沒法研究下去,非常不適合做金融投資。
4、即使在美國,也存在著道德淪喪,也存在著道貌岸然,也存在著缺少良心的人,總之,有人的地方,一定是各類的人都有。如果我不是一個詭計多端的人,盡量把自己放在離那樣人少的地方,這樣生活起來才舒適。美國的社會體系中,其實法律規范很健全,所以,顯現出來的是人們的素質相對高一些。
5、世界上的財富規律就是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我想這個規律適用於從古至今。不需要成為最富有的人,一個人太富有了,未必有那個福氣享受他們。太富有,如果精神世界跟不上,往往失去的是親情,友情,愛情和家庭。太過富有,身邊的人就會多起來,讓人看不清楚真假,也不知道忘記了珍惜。財富這個東西,可以追逐,不要貪婪,即便追逐成功了,也要強化精神世界來消化。
6、影片中的主人公,他們都是腦子不一般的人,是普通人比不了的,沒有模仿性。但是,這個影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請別貪婪,否則報應遲早到來。
7、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家人!陪伴自己的、能給自己心靈上慰藉的永遠是家人。
8、要量體裁衣的做自己,不能盲從,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讓自己的心情愉悅。財富,也必須追求,但是要有度,慢慢積累,才能慢慢消化。
『伍』 《大空頭》你看懂了多少呢
在《大空頭》中,便刻畫了幾位,事實上主要是三方空頭的不同表現。在投資上,有種所謂的「後視鏡」說法,即當一切塵埃落定,你從後視鏡看,過去發生的事情往往脈絡清晰。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便是典型,今天看來,人們追逐引發危機的次貸金融衍生品,顯得那麼的非理性。但是,正如電影中說的「現實如詩詞,但是人們總是不愛讀詩詞」一樣,很多時候,不是人們缺乏常識,是總認為這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可以繼續下去。就如A股牛市的時候,當主板快速沖上5000點,創業板的估值已經明顯離譜的時候,就是老股民也不願離場,原因不在於他們真不知道風險,而是一種僥幸心理,再等等吧,再等等吧,再賺20%我就走,進而自我麻痹,生出一些永遠的「這次會不同」的理由。在任何國家,房產都被看作一種穩定的投資,確實,從歷史看,各國房產市場,長期都處於中間略有調整,但是整體向上,甚至階段性暴漲的規律。想必這點,中國人深有體會,多少年了,相信或者詛咒房價下跌的人,最終都陷入為啥當時不買房的懊惱。這不,房價在一段時間的下跌後,近期各地,特別如深圳、上海,又掀起了一輪暴漲,這個時候,你提什麼東京房價崩盤史,美國次貸危機,誰也不會聽,因為「這次不一樣」,「中國國情不一樣」。